登陆注册
1474700000016

第16章 秦汉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2)

关于文艺的教化作用,韩非不但认为是不存在的,而且认为人君一旦喜欢上了文艺,就有可能招致祸乱。他在《亡征》中列举了一些亡国的征兆,其中之一就是“喜淫辞而不周于法,好辩说而不求其用,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在他看来,国君喜欢淫辞与音乐,忽于对实用人才的求用,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他在《十过》中列举了十条国君的过失,其中就有两条是文艺,第四过是“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第六过是“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第四过的结果是,晋平公喜欢“清角”之乐,导致阴阳失和,招致晋国大旱,赤地千里,平公也得了瘫痪之病。韩非认为君主虽不摈弃声色之好,但是应当限制在法令的范围之内,“其于观乐玩好也,必令之有所出”(《韩非子·八奸》。)。韩非就是这样,从他的法家专制主义的角度,对文艺问题作出了他独特的说明。在他看来,既然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可以对话与沟通的可能性,所以文艺不可能成为对话与沟通的器具。他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秦始皇一类的封建专制统治者。

§§§第二节从贾谊到董仲舒的对话语境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后人多以为《大风歌》写刘季扫平天下、志得意满之情,其实,联系创作背景,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据《史记·高祖本纪》,汉高帝十二年即高祖在位的最后一年的十月,刘邦平定淮南王黥布的叛乱,班师还归,过故乡沛地(今江苏沛县),“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文选》李善注云:“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威加海内,言已静也。夫安不忘危,故思猛士以镇之。”此说大体是对的。)公元前194年,汉高祖刘邦击黥布还过沛县时,邀集故人饮酒。酒酣耳热时,刘邦触动情怀,击筑高歌了这首著名的《大风歌》。“诗言志”,这首诗表达了作为一代雄主的汉高祖刘邦意欲统一天下、招纳贤才、建立统一大业的勃勃雄心,同时也隐约地表现出其内心的忧思。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争战,秦国统一天下,建立了短暂的大一统帝国,但不久即被农民起义推翻。秦代蔑视人文与士人的结果是普遍的道德败坏,人文堕落,君臣相疑,亡国灭身。表面强大的帝国在十五年后轰然坍塌,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反思与喟叹。在动乱的岁月中,士人流离失所,散在各方西汉统治者平定天下,吸引士人重新聚集在了大一统帝国的金銮大殿下,让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群体意识融进了这个英雄时代之中。先秦时代类似孔子、庄子、屈原那种低回孤独的心音,一变而为枚乘、司马相如、班固大赋中磅礴雄壮的旋律。

战国末期极为活跃的士,到了汉初大致变成了这样几种人:一种是秦朝时的旧儒生博士。如叔孙通原为秦朝博士,眼看秦朝将要灭亡,率领众儒生遁去,在秦末战争之中先后事过多主,最终归附刘邦,成为西汉初年制礼作乐的重要人物。另一种是活跃于民间的游士,如陆贾、郦食其这样的辩士。他们家境贫寒,颠沛落魄,后来以其才干为刘邦所赏识,为西汉王朝的奠基立下了功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野的儒生,如齐鲁之地的儒生,在干戈纷扰之际,弦歌之声不绝,后为汉朝所用。作为一代有政治眼光的皇帝,刘邦虽然出身无赖,本来并不喜欢读书人,在与项羽相争时还曾经拿读书人的帽子往里撒尿,但是他却懂得要保住江山还必须以诗书礼乐治国,而传授诗书礼乐文化系统的,正是儒生与读书人。为此刘邦在汉高帝十一年二月下诏求贤: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汉书·高帝纪》。)

这篇诏书表明,汉初统治者所求人才已与战争期间有所不同。刘邦敏锐地看到了安定天下与打天下所需人才不同。而儒学就自然而然地被统治者所看重。《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从刘邦接纳陆贾的建议中可以看到,汉初统治者从汉高祖刘邦开始,逐渐意识到儒学诗书的重要性(刘邦讨厌儒学,但是儒家礼仪却给他带来实际王权体验,因而使他后来对于儒学的态度所转变。《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王喜。……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上曰:‘可试为之。’……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肆,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群臣皆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旗志。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洒,无敢哗失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而儒学主要由士人担当,因此,从汉高祖统治者就多方征召那些品行方正、深通儒术的文士。汉武帝时又屡诏公卿、郡国举荐各种贤良方正之士。《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西汉统治者通过征辟、察举等方式大力网罗延揽文士,不拘出身,使天下之士靡然向风。秦末颠沛流离的文士会聚到西汉帝国的大厦前舒展宏图,跃跃欲试。西汉统治者制礼作乐,依赖的正是这些文士。文化事业的蒸蒸日上以及日不暇给的事务,使西汉文士的心态由内省转为外向,追求一种建功立业、驰骋腾跃的生活道路。枚乘《七发》中的吴客向卧居于闺室的楚太子展现了通过田猎、观涛、登山等活动所见的

外在世界的勃勃生机和动人景色,使楚太子从“虚中重听,恶闻人声”的闭锁状态中走出来。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以铺天盖地的声势,渲染了天子之苑的广袤壮丽。西汉王朝士人的总体精神是奋发向上的像孔子垂暮之年的孤独、庄子式的愤世嫉俗,已不再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统一的封建帝国需要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汉朝统治者对汉初的法家阴阳家和纵横家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大力弘扬儒学。儒学的力量在于能够唤起并巩固人们的血缘亲族观念,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两汉时代虽然相对殷周奴隶社会来说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的封建朝代,但其精神文化却依然不脱殷周时代的宗法观念体系。汉代以孝治天下是素为人知的。它吸取了秦朝蔑弃礼义而亡的教训,重新祭起了儒学的旗帜。所不同的是两汉统治者通过董仲舒、班固等人的理论构造工作,将这一套伦理体系与秦汉间盛行的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学说融合起来,形成特有的宇宙与伦理图式。但其核心并不在于说明天道,而在于论证人性中的血亲观念对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性。

一、贾谊与汉文帝之对话

在这种情形之下,秦代与士人拒绝对话的情况得到改善,而士人也自觉地应对帝王,开始形成一种氛围。在这一过程之中,贾谊可谓首开风气。

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无暇制礼作乐、恢复儒学、培养士人,文化建设的滞后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贾谊看到了这一点,以前瞻性的眼光,尝试与汉文帝进行儒学方面的对话,意欲通过与君王的对话,使儒学思想得以重建,并影响到文艺观念的重构。士人的作用在于能够以通透的目光对精神世界与朝政建设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贾谊在这一点上,可谓继承了传统儒学的忧患精神。《汉书》本传记载:“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从这条记载中可以看出,贾谊以年少天才的身份受到皇帝重视,首先是因为他的文采与学问,其次在于他的善于奏对。通过奏对,贾谊得到皇帝的重用。西汉时期,因为对策或者奏对而平步青云的士人不在少数,贾谊可谓首开风气。这些士人有的博通学术、擅长儒学,有的兼通各学,大都能够将学术与时事结合起来,而其途径则是对话,舍此而别无选择。然而,这种对话途径受制于各种因素,不仅是帝王的理解与接受,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汉书》本传记载: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这段记载发人深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尽管进入官僚阶层,但是由于所持之理想往往与一些既得利益者相左,曲高和寡乃是经常之事。屈原的悲剧就足以说明这一切,他的悲剧遭遇往往成了后世士人与官僚的共同遭遇。两汉时代屈原成为士人的精神偶像不是偶然的。这种对话途径的开塞,是当时政治的风向标。政治较为清明时,往往可以开通,而政治不明时则紧闭。贾谊时代,许多朝廷老臣还当道任权,左右政治,他们当然不会容忍贾谊这样年少得志的新锐。再加上与汉高祖刘邦当年一起起兵的乡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无从认识儒学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所以贾谊在当时的受挫也是必然的。

就汉文帝本人来说,他属于西汉皇帝中较为开明的帝王,还是愿意与士人对话的,而贾谊也确实为官员队伍中的俊彦。因此,虽然贾谊被派到了长沙任太傅,受到冷遇,但是文帝并没有忘记他,时常向他求教,对于鬼神事也感兴趣。唐人李商隐尝叹“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但是事实也并不尽然。《汉书》本传上记载:“至夜半,文帝前席。即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可见文帝还是能够虚心求教的,自愧才不如贾谊而能用他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也爱其才,经常以事问之,而贾谊也时时对之。面对当时边患严重、政治不稳制度疏阔等弊病,贾谊并不气馁,而是认真思考,继续奏对,写出了被称为西汉鸿文的《治安策》。应当说,没有汉文帝与士人对话渠道的开拓,也就无从产生《治安策》这样的鸿文。秦始皇麾下也有许多策士类人物,但是在焚书坑儒迫害下大多都灰飞烟灭,一些人如叔孙通后来成为刘邦治下的重要人物,就说明了这一点。《汉书·贾谊传》记载:

是时,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拟,地过古制,淮南、济北王皆为逆诛。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样两点:第一,从贾谊上书的背景来说,西汉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外表安定,其实危机四伏,因此,贾谊以传统的士人的忧患意识,向皇帝上书,直陈事情的严重性,而且表白了自己痛苦万端、流涕太息的心境。话说得多么激烈,多么直率,但反过头来也说明文帝是一位仁厚的帝王,与景帝和武帝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二,当时士人与帝王的对话,得益于两方面,一方面是臣下的直率、不避斧钺,另一方面是帝王应有宽容的襟怀与虚心纳谏的度量。贾谊公开向皇帝提出要虚心纳谏、广开言路,越是在危机四伏的时候就越是要听取臣下的话语。这样就使对话成为士人的自觉意识,进而变成向帝王上书的自觉行为。贾

谊的这篇《治安策》,其重要性与远瞻性在于没有就事论事,如同东汉后期的君臣对话大多围绕着具体问题而展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高屋建瓴,气势不凡。(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贾谊的《治安策》。他评点《新唐书·马周传》说:(马周给唐太宗上的疏文),“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可见,在他看来马周的疏文与贾谊的《治安策》都是极具历史长远眼光的策文。)所谓西汉鸿文,大多是由这种充实而远瞻的气度与眼光所造成的。贾谊指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

同类推荐
  • 历史与文明

    历史与文明

    中华文明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在走向世界的今天,弘扬中华文明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 陌上花开缓缓行

    陌上花开缓缓行

    人世韶光,何其忽然?人生际遇,何其偶然!与其独自向隅,击磐敲钟,以生的快乐作修束,去叩问佛祖苍天,谋求来世幸福,不如好好的活在当下,珍惜所得,珍惜拥有,感受现实和现世的欢乐。入山参禅,出山归凡,如此,则幸福无处不在。
  •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

    《走过伤心地》是著名作者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作品集。在《四万:四百万的牵挂》这篇报告文学里,她讴歌了著名心外科专家刘晓程用精湛的医技拯救着人类的生命,用圣洁的心灵净化着社会人群的精神境界。
  • 推窗看云

    推窗看云

    收入本书中的上百篇短小精粹之什,带着诗人特有的观察生活的敏锐视角与状物言情的优美笔触,说古道今,佳作迭出,遣兴抒怀、率性为之,心随意到;融知识性于文史杂谭,寓幽默感于世事评说。引人注目。随作者“推窗看云”——看云舒云卷,近几年驰骋于散文、随笔领域,云走云停,由方寸之地可见大千世界,诗人徐康,于尺幅之内可窥人间万象。它带给您的将是文化的蕴藉与知识的濡染,生活的色彩与深长的思索……
  • 中国的眸子

    中国的眸子

    无论是处境还是心境,我们这代人是中国土地上一批最复杂、最独特的人——一边为祖国与民族的新生唱着赞歌,一边为自己作了那个时代陪葬的青春唱起挽歌;回忆噩梦般的过去,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双份的勇气;走向曙色中的未来,我们这代人得比别人多几倍的辛劳。毛泽东的两句话,那意思还真是说对了。收在本书中的几篇作品,在一个新时期开始的时候,肯定与读者已经见得太多的浅吟自斟、杯水微澜以及具有某种装饰性、仅有动物性的作品迥然不同,除了命运使然外,还因为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现实,以及这现实中总有披裹斑斓神话的历史暗度陈仓,让我常常有捕捉它们并解读它们的强烈冲动
热门推荐
  • 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

    王妃如云,智斗腹黑王爷

    只是,只有一次,注定不平凡的她,只为了那个梦想,婉若游龙,一次次被搅进自己不想的局里面,传闻中东翰国丞相府千金叶紫烟貌丑无盐,直到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让她住在王府的落叶苑,自己最想保护的人,见到了在刺客剑下的她,终于决定,荣曜秋菊,远离京师,不曾见过面,自己的心从此不为任何人停留,却因大哥二哥的赫赫战功被赐婚给俊美无双的辰王爷。叶紫烟历经沧桑,粗鄙不堪,只想在辰王府这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平静地生活,被迫娶了不想娶的女人,隐藏起自己所有的才华,成婚一年了,梦想着有一日能实现自己心中那个久藏的愿望。轩辕浩辰,只为自己而生活。华茂春松,这是自己的王妃吗?尘世才女,翩若惊鸿,风华绝代:智斗腹黑王爷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魔君的仙尊妃

    魔君的仙尊妃

    她是白小幽,煞星成妖,貌美倾城本事低微,没心没肺最喜欢惹是生非。他是洛漠,是上古魔兽,也是一国国师法力高强,他邪魅决然,唯独对她束手无策。初相见,他救她性命,护她安危,替她挡住所有隐患,哪怕她叛逆不羁,哪怕他爱她至深,只要她开心,他不惜一切。再相见,她从封印踏出,即便他忘记她,她依旧守他身侧,扫清他身畔无数桃花,为他安危心机算尽,只要能护他周全,只要能与他万世相守,只要能看着他风华绝代的身姿,她不惜一切。******所谓桃花,泛滥成灾。天界月君仙尊为让她解心头之恨,不惜主动送门求死。魔界魔王为她暗中频频算计,只为娶她为妃。琉荒古道神君对她细心呵护,温柔软语,抛弃杀妹之仇。美鱼蓝谛殿下时时刻刻陪她身边,对她忠心耿耿。所谓敌人不分亲近,来者必杀。妖王妖娘夺她气珠,逼她交出上届妖王妖珠,杀她亲娘,下手狠辣。阴险法师借她挑拨是非,背后下手,害国师受伤之时被圣旨驱逐而去。流谷派道士冷血无情,以她与国师妖魔的身份为题,痛下狠手。******千载时光悠悠,她桃花拒之,敌者灭之,扫清身畔无数人,唯与他一人桃羽缤纷中,共饮佳酿,容颜变,心犹在,他可否还能认出她?千载时光悠悠,她从仙尊归入魔界,煞星初现,天地动荡,你亲声质问,可知我心酸秘密?双眸失明,仍不掩惊艳之色,聪慧睿智,天地惊煞。几世轮回,她亦笑言身侧有他相守,足以!却不知,他心中藏着一个惊天秘密。******流萦读者QQ群:212072765入群需红袖ID名及书中任一人物名,入群可提前看到后续精彩片段。收藏满160,260,360加更!所以看文的亲一定要记得点击下面的【加入书架】
  • 武圣

    武圣

    一个资质平平的世家子弟,被人算计却得‘大自在天’传承,从此开始了与当世无数天才相争锋的逆天之旅,与人战,与妖战,与魔战,无所不战!战战战!唯战是存!
  • 你管得太宽了

    你管得太宽了

    天上还真有掉馅饼的时候,莫名其妙被一个大公司所录用,又莫名其妙被老板“罩着”,还莫名其妙被高富帅接送,她这是被哪个神仙看上了,得到这么多恩宠?拨开迷雾,却发现,原来是他在背后搞鬼,我说小子,你管的也太宽了吧!
  • 豆浆·米糊·果蔬汁

    豆浆·米糊·果蔬汁

    养生豆浆、滋补米糊、健康果蔬汁,营养美味、制作简单,可强身健体、美肤养颜。《美食天下(第2辑):豆浆 米糊果蔬汁》让你学会在家自制天然饮品,让您每天健康多一点。
  • 红楼梦(白话本)

    红楼梦(白话本)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作品透过贾宝玉、林黛玉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揭露和批判了以宁荣二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罪恶,预言了封建统治必然灭亡的趋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文笔细腻,语言风趣,人物众多,各有其貌,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 桐城派散文

    桐城派散文

    金开诚、刘永鑫编著的《桐城派散文》讲述了:桐城派又称桐城古文派 ,是清代最大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始创于戴名世、方苞,经刘大槐发扬而影 响渐渐增大,到姚鼐时发展到了鼎盏时期。方苞、刘大槐、姚鼐被后人称为 “桐城三祖”。《桐城派散文》中桐城派的发展几乎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 ,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彻底消亡,时间跨度前后共二百多年, 桐城派的影响之久、流播之广、声势之显赫,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 史上都是罕见的。
  • 妖孽教主的田园妻

    妖孽教主的田园妻

    李朵朵,现代社会一直霉运缠身的人,连雷劈这种小概率事件都碰上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劈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成了,嗯,据说跟男人乱搞昏在了路上的农家女。从此,她就成了花家村的耻辱,要不是这里没有河沟,她早就被浸猪笼去了。老爹是个妻管严,什么都帮不到她。后母嫌弃,姐姐欺负,色鬼异母哥哥居然想轻薄于她。挺着个大肚子,花朵看着那一帮子落井下石的人,眼眸一眯,非常可爱的草泥马在心中奔腾了一遍又一遍。你们以为老子稀罕住在这里,老娘搬出去还不成?左选右选,尼玛,这村子也太那拥挤了吧,一跺脚,拍拍垫着的大肚子,“孩儿乖,娘亲我找个大大的房子给你住”。于是,某女踏上了那全村子人都惧怕的怨鬼林,找上了那个看似很厉害的妖孽“男鬼”。“醉月死鬼,帮我个忙,让你那些鬼子鬼孙给我盖间房。”某只妖孽祸水型男鬼慵懒地坐在一棵老槐树上小憩,听着女人的话,淡淡挑眉。“好啊。”从此,“怨鬼道”旁,有了一间三舍的精致小竹屋,里面住着个大肚子的妇人。花朵开始了她的幸福种田生活。只是,当某只踏进某“鬼”一步步设下的温柔陷阱之后,悲催地抱着怀中的娃儿,欲哭无泪。儿啊,这尼玛居然是你爹啊!片段一:村中的灯火慢慢熄尽,待早出晚归的农人都进入了梦乡。怨鬼道上开始亮起一盏盏的红灯笼,带来一点点昏黄的光亮。“大伙儿幸苦了,真是太感谢了哈。”花朵坐在躺椅上,吃着瓜子,喝着薄荷茶,悠闲地看着在地里劳作的“男鬼女鬼”。她的身旁,某只妖孽正拿着一只橘子,动作优雅地剥着皮。“来,娘子吃瓣橘子。”某女眯着眼,满足地吃下那送到嘴边的橘子。“谁是你娘子?少给老娘乱喊,人鬼殊途懂不懂?”终是反应过来,她白了一眼身前人。某男嘴角一勾,但笑不语。这就是一个妖孽相公陪着自家少根筋的娘子演一场“倩男幽魂”的故事,最后,男主角“还魂”,两人终于幸福滴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至于有没有像“燕赤霞”这类惩恶扬善的“捉鬼之士”,不好说,不好说。
  •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第3季)

    别笑,我是高考零分作文(第3季)

    最雷人、最搞笑、最荒诞、最天才的零分作文,高考一族的减压零食,都市白领的幽默早餐!另附小学生爆笑“撒谎作文”必杀篇,绝对挑战你的想象极限!《央视新闻频道》等28家电视台,《新华日报》《南方日报》《重庆晨报》等120家报纸、数千家网站报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