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7500000037

第37章 这狂妄的人间迷惘了我(1)

她从此叫萧红

在青岛,三郎和悄吟虽然只住了不足半年,却度过了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舒群的帮助下,他们分别找到了工作:三郎在《青岛晨报》任副刊主编,悄吟成了《新女性周刊》的编辑。

在青岛观象一路,舒群帮他们租到了一间临海的房子。那石块垒成的小楼十分美好,在房间凭窗远望,青山隐隐,海水湛蓝,似乎连高天上的白云也是浪漫悠闲的。

那段日子是幸福的。他们常在临海的居所邀舒群和报馆同事梅林喝酒聊天,烧俄国式的苏布汤款待他们,悄吟最拿手的,是用带柄的平底小锅烙油饼,几个人吃得十分过瘾。有时,他们去海边的小山散步,去海滨公园闲逛,去浅水的海边游泳。与既往岁月相比,他们疼痛屈辱的青春仿佛刚刚愈合了伤口,海风和阳光,使他们初尝了人间的温暖与欢乐。

彼时的三郎和悄吟,浑身散发白山黑水的粗犷朴拙,骨子里却是纯粹的自然气息。在梅林眼中,三郎时常戴一顶边沿很窄的帽子,穿短裤草鞋,上身是束了皮带的淡黄色俄国衬衫;悄吟的装束也不同于青岛女人,不刻意雕饰自己,简单随意。生活的磨砺使这关外女子从表象到性格,都率性而真实。

而悄吟用一块天蓝色的绸子撕下粗糙的带子束在头发上,布旗袍,西式裤,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粗野得可以。于是,我们徜徉在葱郁的大学山,栈桥,海滨公园,中山公园水族馆,唱着“太阳起来又落山啊”。而在午后则把自己抛在汇泉海水浴场的蓝色大海里,大惊小怪地四处游泅着。悄吟在水淹到胸部的浅滩里,一手捏着鼻子,闭起眼睛,沉到水底下去,努力爬蹬了一阵,抬起头来,呛嗽着大声喊:

“是不是我已经泅得很远了?”

“一点儿也没有移动,”我说,“看,要像三郎那样,球一样滚动在水面上。”

——(梅林《忆萧红》)

悠闲自在的岛城生活,在他们一生中,都算得上灿烂时光。温暖,安宁,内心情感的涌动,对当时的写作者来说,是一笔可贵的恩赐。这段时日,他们格外珍惜,生活也极有规律,每日最宁静的时间,两人互不干扰,埋头写作。

五个多月,只够窗外的野草从葱绿到枯黄,只够青岛的天气从炎热到渐冷,对他们而言,却是耕作与丰收的盛宴。三郎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而悄吟,续写她在哈尔滨时已写完前十章的《生死场》,于这年九月九日,完成了小说的后七章。奠定他们文坛地位的两部传世经典名篇,在此期间分别诞生。

他们的同事梅林,见证了这段珍贵时光。

悄吟的长篇《生死场》全部完成,她朗诵一二节之后,我读着她的原稿,笔触还是清丽纤细大胆,好像一首牧歌。

……

三郎从书架上抽出一册硬纸封面的原稿册,拍着它,并且翻动页面,如同一个孩子似的,傲然说:“哼,瞧我的呢。”

“那拿来读它呀。”

“但是不忙,还没誊清呢。”他说着放回书架里去了。

这是《八月的乡村》,后来在文坛上投下一颗炸弹似的一部著作,同时也是确立萧军在文坛上地位的一部著作。

——(梅林《忆萧红》)

这一年,悄吟正是二十三岁的青葱女子;三郎,也不过才刚满二十七岁。苦难和才华,使他们在如此青春的韶光芳年,便成就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先声和双璧。这对患难与共的情侣,他们对彼此的影响与扶持,是这世上最动人的诗篇。

书稿完成后,因小说涉及反满抗日内容,一时难以出版。此时,他们想到了远在上海的鲁迅。于是,一封署名“萧军”的求助信,寄到了上海。在给鲁迅的信中,他们倾诉文学青年的理想与困惑,并恳切地询问鲁迅先生能否看一看《生死场》手稿和小说合集《跋涉》,希望得到先生的指引。

虽然写信人素昧平生,但10月9日一收到这封信,鲁迅仍然立刻作了回复。

萧军先生:

给我的信是收到的。

……

来信的两个问题的答复:

一、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学,如果作者是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就是写咖啡馆跳舞场吧,少爷们和革命者的作品,也决不会一样。

二、我可以看一看的,但恐怕没有功夫和本领来批评。稿子可以寄“上海,北四川路底,内山书店转,周豫才收。”最好是挂号,以免遗失。

……

专此布复,即颂时绥。

迅上

十月九日夜

这位温厚的长者,给了他们最真诚的鼓励与扶持。这多么令人感动,尤其对两位在文学路上艰难跋涉的青年而言。收到先生的回信,他们欣喜若狂。两颗期待的心,仿佛阴霾的天空,乍然现出一缕金色阳光;又似乎是夜航的孤舟,瞬间发现了温暖的灯塔。充实,信念,方向……一种美好的力量,牵引着他们。两个漂泊无依的孩子,长久以来一直独自拼搏,当亲人般的关照和叮咛如暖风拂临,他们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

然而,病痛,又开始死灰复燃。沉醉于写作,过多地分散了他们的精力。当年分娩留下的病症日益消磨着她的身体,然而在《生死场》中流连忘返的悄吟,未能足够重视。她开始咳嗽,咳得越来越厉害。有一次山东大学的女生苏菲小姐来探访,见她一边咳着,一边忙着做饭,于是建议她买一些杏仁露吃。她嘴里虽然应着,但苏菲第二次去向她提这个建议时,她已躺倒在床上。她很拮据,创作几乎分去了她全部的注意力,她顾不上买药治病。

这样下去,她会生肺痨的——这是苏菲当时的感觉,但这话苏菲说不出口。她应该住到疗养院里去,不能再日以继夜地写作——这是苏菲当时的想法,但同样也没有说出口。她生命的长度,从此时开始,已受到了威胁和限制。

“悄吟一天到晚老生病,我可是不同,我差一天就炮兵学堂毕业了。”说此话时的三郎,已不知不觉发生了微妙变化。她一直病弱缠身,他当初的心疼着急被磨练得日渐麻木,渐至习以为常再到稍许厌倦了。生活,是多元也是多变的,正如情感,一天一天在日子的汤锅里煮得久了,总有一天,会退败了所有的颜色,只剩生活自己,仍是一张苍白的面孔。

这年秋天,在国民党蓝衣社的一次大搜捕中,参与地下组织工作的舒群被捕了。《青岛晨报》作为党的外围组织也被迫停刊。报馆的同事随之星散而去,三郎、悄吟和梅林也搭乘一艘日本船逃离了青岛,与货舱里的咸鱼粉条等杂物一道,开始了新的流亡。

1934年11月初,他们来到了上海。

他们落脚在上海拉都路濒临郊外的一间砖制民房,虽然楼道黑暗,窗外却是碧绿的菜畦,那新鲜的菜叶,犹如他们新鲜的生活。

初到上海的快乐,在梅林的回忆里,单纯美好得活色生香。

“你们这里倒不错啊,有美丽的花园呢。”

悄吟手里拿了一块抹布,左手向腰里一撑,用着假装的庄严声调说:

“是不是还有点诗意?”

我看一看她的伪装的脸色和傲视的清澈大眼睛,又看一看三郎的闭着的嘴唇,那边沿几根相同汗毛的黄胡子在颤动着,终于三个人爆发出大笑声。

“眼前没有一些自然景色,”三郎说:“是很难写作的。”

“那么你就对窗外的花园作诗罢。”

“这应该由先发现它的诗意的人去写一首诗。”

“你别以为我不会写诗!”悄吟站在三郎面前咆哮道:“过几天我就写两首给你看!”

“A,你好凶呀,”三郎侧着头忍住笑声,“早晨吃过几块油饼的关系吗?”

他们就是这样有生气的。

——(梅林《忆萧红》)

1934年11月30日,在北四川路内山书店,这对情侣终于见到了鲁迅先生。随即,他们在书店附近一家白俄人开的咖啡馆,结识了鲁迅的家人许广平与海婴。

大约一九三四年的某天,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次会着两个东北来的不甘做奴隶者。他们爽朗的笑声把阴霾吹散了,生之执着,战,喜悦,时常写在脸面和音响中,是那么自然,随便,毫不费力,像用手轻轻拉开窗幔,接受可爱的阳光进来。

从此我们多了两个朋友:萧红和萧军。

——(许广平《忆萧红》)

在许广平眼中,初次见面的东北女孩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中等身材,白皙,相当健康的体格,具有满洲姑娘特殊的稍稍扁平的后脑,爱笑,无邪的天真。”

仅隔半个多月,鲁迅便在梁园豫菜馆特意为他们张罗了一次聚会,将他们引荐给彼时活跃在上海文坛的茅盾、胡风、聂绀驽与叶紫。为赴这次珍贵的邀约,悄吟花了七角五分钱,专门从“大拍卖”铺子买了块方格子布料,几乎是不吃不喝、不分昼夜一针一线地,亲手为三郎赶制了一件上衣。三郎后来回忆说:“我们那时的物质生活虽然是穷困的,但在爱情生活方面,却是充实而饱满的啊!”这体己的温暖和喜悦,彼时连初相识的朋友们都能够感觉到。

用方格子布缝就的直襟短衣穿在萧军先生身上,天真无邪的喜悦夸示着式样。——那哥萨克式,在哈尔滨见惯的——穿的和缝的都感到骄傲,满足,而欢欣。我们看见的也感到他们应该骄傲,满足,欢欣。

——(许广平《追忆萧红》)

后来,为减少鲁迅先生与他们频繁通信的麻烦,他们索性搬到四川路与先生毗邻而居,做了先生家中的常客,时常聊天到很晚,鲁迅也不舍他们离去。为扩大他们在上海的交际圈,鲁迅除介绍他们认识了一些国内作家,还陆续将他们介绍给国际友人史沫特莱、鹿地亘、绿川英子等,不遗余力将他们的作品推荐到国内外刊物去发表。这份深厚的师生情谊,真挚的爱与感动,直到鲁迅去世,在他们心中也不曾消泯。

1935年12月,由鲁迅作序的《生死场》终于由容光书局出版。对这部小说,鲁迅给予了极高评价,称赞她用“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了中国女作家中“最有力的现代小说之一”,并由此断言作者是“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

《生死场》出版时,悄吟采用了鲁迅先生的建议,启用了新的笔名。因三郎笔名“萧军”,她便给自己取名“萧红”。中国文坛,从此诞生了一颗名为萧红的新星。

与萧军相比,鲁迅给予萧红的评价显然更高。许广平回忆,鲁迅先生每逢和朋友谈起这两部著作,总认为:“在写作前途上看起来,萧红先生是更有希望的。”

《生死场》连同《八月的乡村》,因鲁迅的写序推荐,在上海文坛掀起了巨浪,从而引起了当局的恐慌并查禁,但当时的畅销局面,已是屡禁不止。以“二萧”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文学,坚定地席卷了上海文坛。

此时,他们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她以“萧红”成名,取他的一个字,似乎带着他的体温,走到哪里,都让人心安。

他却是乱世豪杰,有着侠义情怀和英雄情结,对苦难弱小,他天生有着疼爱的怜悯;对新鲜自然之美,又总是先天的难以抗拒。于是,当她一步一步从苦海脱身日渐强大成为“萧红”,他好像忽然间,失去了英雄的气魄与魅力。

苦难和一文不名,使他们紧紧相拥,成为不可拆分的恋人;而盛名下日益繁复的人生,使他们彼此间的温暖,渐渐被狂风吹得苍凉。

心的苦杯,积满了沙粒

1936年,对萧红来说,是一只苦杯。她一口一口饮着,饮不尽这蚀骨的苍凉与哀寂。

她和萧军的情感,出现了裂痕。一个在哈尔滨便已相识、名叫程涓的女子,来到了上海。这是1936年春,她痛苦的根源。

而早在哈尔滨,这女子与萧军之间的暧昧情绪已刺痛过她的心。在《一个南方的姑娘》中,她回忆了这女子的出现,以及与三郎的微妙感情。

那时,这宁波姑娘还是一名中学生,因仰慕三郎的才华,在别人引荐下认识了三郎,并到他们家中来做客。

我慢慢地看着她,大概她也慢慢地看着我吧!她很漂亮,很素净,脸上不涂粉,头发没有卷起来,只是扎了一条红绸带,这更显得特别风味,又美又净。

……

她渐渐对郎华比对我更熟,她给郎华写信了,虽然常见,但是要写信的。

……

我看她近些日子更黑一点,好像她的“愁”更多了!她不仅是“愁”,因为愁并不兴奋,可是程女士有点兴奋。我忙着收拾家具,她走时我没有送她,郎华送她出门。

我听得清清楚楚的是在门口:“有信吗?”

或者不是这么说,总之跟着一声“喳喳”之后,郎华很响的:“没有。”

又过了些日子,程女士就不常来了,大概是她怕见我。

程女士要回南方,她到我们这里来辞行,有我做障碍,她没有把要诉说出来的“愁”尽量诉说给郎华。她终于带着“愁”回南方去了。

——(萧红《一个南方的姑娘》)

在哈尔滨,二人的关系也许仅止于好感,彼时二萧的患难之情仍坚不可摧。事隔数年,这女子带着暧昧的“愁”在上海与萧军相会时,已愈发成熟而有风韵,二萧之间,也不复最初患难时的亲密无间。

在萧军的心里,一个健康美丽,一个病弱多愁,他情感的天平,倾向了前者。

萧红是多么敏锐的女子,她的文章虽有男子的英勇之气,但内心,何其纤弱,何况,伤害她的人,是曾千般呵护万般疼爱着她的三郎,是她今生最爱的男人!她的心是一只苦杯,倾满了委屈失意、忧愁和孤寂。

这一时期,她在极度忧愁中写了《苦杯》组诗,自言自语倾诉着心底的苦痛。

带着颜色的情诗,一只一只写给她的,像三年前他写给我的一样。

也许人人都是一样!

也许情诗再过三年他又写给另外一个姑娘!

昨夜他又写了一只诗,我也写了一只诗,他是写给他的新的情人,我是写给我悲哀的心的。

已经不爱我了吧!

尚与我日日争吵,我的心潮破碎了,他分明知道,他又在我浸着毒一般痛苦的心上,时时踢打。

——(萧红《苦杯》)

在这个男人心中,她曾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他曾经拼了命也要救她于水火,即便在医院她生下别人的孩子,他依然为她心疼,以命相搏地对医生吼:“如果她从今死去,我杀了你全家!”可是如今,当她习惯了被他呵护,他却漠然转身,将曾经许给她的深情,转赠给了别的女人。

然而,让她更绝望的是,他甚至像个暴君一样开始打她。

我幼时有个暴虐的父亲,他和我的父亲一样了!

父亲是我的敌人,而他不是,我又怎样来对待他呢?

他说他是我同一战线上的伙伴。

近来时时想要哭了,但没有一个适当的地方:坐到床上哭,怕是他看到;跑到厨房里去哭,怕是邻居看到;在街头哭,那些陌生的人更会哗笑。

人间对我都是无情了。

十一

说什么爱情!

说什么受难者共同走尽患难的路程!

都成了昨夜的梦,昨夜的明灯。

——(萧红《苦杯》)

身体的伤,她尚能遮掩;心底的伤,只能浸着泪水独自承受。爱得越深,痛得愈烈。她再也无法忍受这日复一日撕裂般的痛楚和煎熬,尽管彼时,他与那女子进展得并不顺利,已从短暂的出轨中回心转意,但她无法原谅他的背叛和不忠,尽管她多希望自己可以不介意。

她郑重地与萧军谈了一次,为抚平心底的伤痛,她决定东渡日本,让彼此冷静。

为送别即将远行的萧红,在她启程的前两日,鲁迅夫妇特意为她饯行,并反复叮咛远行在外的一应事项。然而,到日本仅三个月,鲁迅先生病逝的噩耗便传到了扶桑。这场饯别,成了她与鲁迅最后的相聚!

初到日本,虽然她与友人黄源的妻子许粤华同住,但时间仍然一点一滴都显得漫长。失意忧伤和时而剧烈的腹痛,折磨着萧红。后来,因黄源父亲患病缺乏经济支撑,许粤华于八月底便回了国,她的世界便只剩下了孤单。

为填满空寂惆怅的日日夜夜,她上了发条一样写文章,苦学枯燥乏味的日文,然后就是一封接一封给萧军写信。

同类推荐
  • 花之恋语

    花之恋语

    每一种花都藏有一个浪漫的告白物语:栀子花象征永恒的爱与约定;熏衣草象征等待浪漫唯美的爱情;三色堇代表挂念;绿玫瑰的花语代表纯真简朴,青春常驻,我只喜欢你一个……
  • 欲望都市

    欲望都市

    灵魂救赎,心说了算。 奇迹和痛苦其实来自同一个地方,重建信仰,实际上,,脚说了算;人幸不幸福,更需要每个人的勇气和智慧。这个地球,不要抱怨老天不公,永远是一半沐浴阳光,老天根本不认识你。《欲望都市》——两个平凡的家庭,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就会怎样对待我们。鞋舒不舒服,是道德底线与唯利是图的较量。不要艳羡他人,绝不平凡的故事。我们怎样对待社会,一半沉沦黑夜……繁华都市背后,不要输掉自己。,人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里。也没有把自己笑进快乐中
  • 鲁宾逊漂流记

    鲁宾逊漂流记

    鲁宾逊是个英国人,1632年出生在约克市。他喜欢航海和冒险,到过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碰到过许多危险,但他一点儿也不畏惧,希望走遍天涯海角。1659年,鲁宾逊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遇上大风,船上的桅杆吹断了,船也翻了,同伴们都死在海里,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海岛边。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他又冷又饿,流落到这种地方,怎样活下去呢?
  • 非典型性肺炎

    非典型性肺炎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异海2

    异海2

    20世纪80年代,一个立下战功的军人吴××接到国家指派的神秘任务:化名曹沧,参与一个中美合作的物理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尝试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异海。随着中美联合实验在诡秘异海的展开,一系列离奇惊险的状况不断发生,苏联也派遣了核潜艇尾随中美联合科考队进入了异海。三个国家的科考人员,面对诡异的异海,不得不选择合作,却又各怀心事,暗中谋取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当这些科考人员渐渐产生友谊,准备共同完成实验的时候,他们发现,异海已经有人先行一步。更多神秘事件的谜团慢慢浮出水面:末日黎明计划、罗布泊实验、彭加木失踪事件、大西洲和平行世界异海的关系、人类的真正“祖先”……
热门推荐
  • 萌妃甜妻:冷王的俏娇丫头

    萌妃甜妻:冷王的俏娇丫头

    她与他梨树下想见,便从此沦陷。那年她身中剧毒,他为她寻遍名医,却不想将她推入水深火热之中。那年她昏迷不醒,他在床边后悔自责。昏迷中她总是做一个奇怪的梦,梦里男子看不清长相,却异常熟悉。待她醒来,不过数日,他却要娶她人为妻。她一怒之下不辞而别,远走他乡。到底是前世的纠葛还是命运的额轮回?“为什么……你还不来……我就在这儿……等你……”恍惚中,她又听到了那微微的呼唤
  • 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探索发现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 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 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 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 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 的“未解之谜”。
  •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本诗集是为了纪念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举办五周年而特别推出的,由诗歌的摆渡者—树才、孟强和余中先先生翻译,收录了法国当代诗人雅克·达拉斯等十四位诗人的优秀作品。诗集展现了法国诗歌的现代性音调,使读者在聆听、阅读和分享中传播诗歌在文字理解之外的美妙旋律。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夏墟

    夏墟

    每一部史书,都试图合理掩饰那些惊天秘密,可是却是处处欲盖弥彰……那些文字记载空白的地方,正是这些致命的漏洞。夏朝废墟于何方?三星堆那些诡异的遗迹来自何处?九州神鼎流落何地?不死药传说起源何时,水晶人头为何出现于东方…川西高原上的地下溶洞,青藏高原深处的雨林,深海大壑茫茫,大漠深处的神秘神殿……真相藏于何处?那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的盲点……
  • 惊魂探险2

    惊魂探险2

    误入鲸鱼的嘴里还能活着出来吗,美国的死亡谷真的有进无出吗,唐古拉有什么古怪?这些海底深山的险恶是真实遭遇还只是耸人听闻呢?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爱上我的心理医师

    爱上我的心理医师

    心理障碍的姑娘爱上自己咨询师的故事。当你遭受重大创伤后,有个年轻有为外加其它条件都很对你胃口的咨询师出现时,你会怎么做?纪沫:想要他!黎仲:这是病态的!
  • 致女孩:最走心的999条微信

    致女孩:最走心的999条微信

    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个人,特别是女孩,由于 对很多事物缺乏必要的认知和训练,常常会跋涉在心 灵的黑暗深处,耽于幻想、意志薄弱、心理素质差… …难免因此而让自己伤痕累累、痛苦不堪。此时,女 孩子最渴望得到正确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成熟起来, 不断地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呵护自己。西西密码编写的这本《致女孩(最走心的999条微 信)》中,既有简洁优美的心灵美文,也有耐人寻味 的人生感悟;通过999篇感人的心灵美文,如一罐罐 香浓暖心的鸡汤、一股股清凉解渴的山泉、一块块填 补胃肠的面包,温暖人生风雨中那些孤独的、受伤的 心灵,为无数女孩打开一条通向春天的小径,一扇扇 通往明媚的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