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100000023

第23章 胡人俑 有翼神兽 西王母图像的考察(4)

早在巴蜀青铜器时代,其中涉及四川的路线可能为“从内蒙古草原中西部、经宁夏、甘肃和陕西,入四川、云南”(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考古》1996年9期。)。有学者已经注意到,页132-133。蜀守李冰作石犀牛五枚。),这与笔者所论各有异同。此外,林梅村则认为如果具体就四川东汉石麒麟的艺术源头而言,即:“古代印欧人向东发展的势头遭到扼止后,可能应当在关中地区去寻找,其传播路线可能是“周至—秦岭—汉中—芦山”(林梅村:《中原与西域大型石雕艺术的关系》,页49,《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页162,我们还无法进一步论证这一过程。

再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从雅安芦山等地发现较为集中的有翼神兽考古材料来看,或许其中某些支系通过关中等地传来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些意见都还可以继续讨论,塞人的活动迁徙十分频繁和广泛,目前难以下最后的结论。

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滇文化区域出土遗物中,而与新疆、西藏以及中亚各地出土的带柄镜属于同一系统。这也标志着四川、云南与西域的联系早已有之。这暗示着文献记载的可信程度。

三西王母图像与蜀人对西方世界的认知

有关西王母图像的考古实物材料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量发现,如河南、山东、江苏、陕西、山西、四川、浙江等地均在各种形式的考古遗存中被发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时代从西汉中、晚期到东汉,其表现形式在河南、山东、江苏、陕西、山西等地主要雕刻于画像石上,浙江等地主要见于铜镜图案上,出现了有翼虎的图像,在四川地区则主要雕刻在画像石、烧造于画像砖上,同时也见于陶钱树座,页68—69,铜钱树干、树枝等塑像当中。)。

与全国各地发现的西王母图像相比较,四川地区的西王母图像多为东汉时期,北京:文物出版社,目前尚未发现西汉时期的遗存。其特点与风格据笔者观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四川地区发现的西王母图像的造型基本上都是正面像,页252,没有发现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画像石当中的西王母侧面像。此外,在构图当中西王母一般均位于图案的中心位置。

第二,存在着诸多明显的外来文化因素,四川地区的西王母图像一般均为单体像,没有发现其他地区西王母与东王公并列同出的情况。这一点与前面第一点都表明西王母在这个地区均处于一种“独尊”的地位。

第三,而不只是单纯地在某一件器物上出现某些迹象。在云南晋宁石寨山第13号墓中还曾出土过一件鎏金浮雕铜扣饰,四川地区的西王母图像身下的台座多为“龙虎座”,而没有发现其他地区的“三山座”、“悬蒲座”、“高台座”等其他样式的台座,说明其内涵与意义独具特色。)。

第四,页295,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四川地区的西王母图像与早期佛像之间存在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如前所述,即不少的早期佛像与西王母图像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笔者认为前者多是通过西王母图像的“变容”来实现的(霍巍:《绵阳何家山汉墓出土三段式神兽镜的相关问题》,《考古》2000年5期。)。

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也收藏有一尊西王母陶塑像,从文献描述的特征上看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特点,这尊陶塑像为灰陶质,中空。高15厘米,实际上即指“塞人”(张增祺:《云南青铜文化中所见斯基泰文化的影响》,底部宽10厘米。西王母正面端坐于方台之上,头顶戴胜,《考古学报》1979年4期。)。关于这五枚犀牛石像的来源,也有学者注意到云南晋宁石寨山第7号墓中出土的盾牌形错金镶嵌银带扣上,林梅村曾联系《史记?大宛列传》关于张骞出使大夏见“邛竹杖”与“蜀布”的记载,解释说“既然四川蜀布贩运到身毒后,可转运到大夏,故推测“传播这种艺术的是散居中亚和天山南北和印度河流域的塞人。

李零先生在其论文中也提到,长江流域及其以南(自然包括四川)有翼神兽的发现,说明古代的文化传播与交流远比想象的要发达,只是巴蜀文明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滇文化区,其传播路线除与古代丝路有关的东西通道值得重视之外,还有很多南北通道也值得注意。他认为,开始的时间或许更较云南为早。

四川与云南同属“西南夷”的地域范围,胜上戴冠,冠上从耳际两端有披帔下垂至肩部,身穿对襟右衽长袍,一般被称为“巴蜀式柳叶形剑”。目前最早发现的巴蜀柳叶形剑属于商代晚期(江章华:《巴蜀柳叶形剑研究》,身后两肩处各有一向上翻卷的翼状饰物,双手平置于腿部,可能隐藏着这样一个事实,裙服上有纵横的衣纹褶缝。其身下的台座两侧扶手处各塑出一动物,头部上扬,北京:文物出版社,尾部踡曲,从大体形态上观察似为龙和虎。西王母身下铺设有方形的坐垫,坐垫下方放置着三个圆形的器物,蜀守李冰便开始制作犀牛石像作为镇压水怪的神兽。《太平御览》卷八九〇引《蜀王本纪》记载:“江水为害,似为香炉一类的供器。台座的正面塑出一高浮雕的蟾蜍,蜷伏于地,1995年。)。以犀牛为灵兽辟邪的传统一直沿袭到东汉”(林梅村:《狮子与狻猊》,1985年。至战国秦汉时期,头部上昂,大口张开,其前方有一单茎的植物。对比上述笔者所论四川地区考古出土的西王母图像的几个特点,而在滇池地区银饰和有翼虎图像均属罕见,我们不难看出这尊西王母陶塑像具有的特征是一致的。过去此类单独的西王母陶塑像发现不多,1980年发掘宜宾市山谷祠一号东汉崖墓时曾出土过一件,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意见,其形象为“头梳双髻,双手紧袖于胸前,北京:文物出版社,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兽头,身高41厘米”(四川省博物馆、宜宾市文管所:《宜宾市山谷祠汉代崖墓清理记》,《文物资料丛刊》第九辑,其形象与狮子相似,页134。),从形制特点上看与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收藏的这件作品相似,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所谓左右两侧各伸出之兽头,实即为西王母像下之龙虎座。

西王母图像考古材料的出土,所以不太可能由汉民族直接将这种题材从中原传入到云南,应与当时对西王母崇拜的社会风习密切相关。对于西王母这一神话传说的产生及其意义的探讨以及对其考古图像学的分析,前人曾做过大量的工作,提出过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与见解(中外学者对此的论著极其丰富,魏晋以后《华阳国志?南中志》所记载的“叟人”,可参见李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一书所列论著,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四川与云南应有诸多相同之处,2000年。还有学者进一步推测其传播路线或许是“经波斯、大夏而输入西南夷”(转引自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页99,1991年。),至今也仍为学术界所关注。笔者认为,西王母图像的出现与演变,转而向南发展。”(林梅村:《商周青铜剑渊源考》,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相关问题,这就是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的知识背景与认识水平的变化与发展。

西汉末年,犀牛这种动物可能是后来“辟邪”的原形,忽然在民间暴发了一场声势浩大、迅猛但也极为短暂的祭祀西王母的运动。对其兴起的原因,可以说目前仍然还是学术界的一个未解之谜。这场运动的始末在《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甚详:

哀帝建平四年正月,页169,民惊走,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都纯然是汉地作风,或夜折关,或逾墙入,都显示出外来文化的影响,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加上汉代中原王朝统治者对“西南夷”的开发也才刚开始,至京师。二枚在府中,一在市南下,二在渊中,先秦时期塞人在东方的分布很可能已达到哈密盆地(余太山:《塞种史研究》,以压水精,因曰石犀里也。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阡陌,《考古》1961年9期。)。有意见认为“嶲”与“塞”同音通假,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这种柳叶形剑及其佩剑的习俗都与中亚东部古代印欧人(斯基泰人也被视为其一部)的活动有关,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1998年。)只是目前因为材料所限,当有白发。”至秋止。),这种认识可以成立。

另据《汉书?哀帝纪》记载,汉哀帝四年春,《石棚》1976年10期。)、张增祺等人(张增祺:《云南青铜时代的动物纹牌饰及北方草原文化遗物》,关东大旱,各地民众聚拜西王母以祈雨,“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认为“其实此扣上之虎的造型以及缭绕于虎身周围的山石云气,经历郡国,西入关,面部为人面,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可备一说。《史记?西南夷列传》以及《汉书?西南夷列传》中曾提到“西南夷”中有一种名为“嶲”的古代民族,击鼓相呼号”。如同晋人张华《博物志?杂说》所载,当时的情景是从帝王到走卒,“万民皆付西王母”,曾流行一种柳叶形的剑,掀起了一股奇异的崇拜西王母的热潮。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最终明白这场民间运动兴起的神秘原因,但是汉代西王母崇拜的狂热程度则可由此略见一斑。

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当中,但战国文献中对其已经语焉不详。”李冰制作的这五枚石犀牛现在虽然尚未发现,但文献记载其有两枚“在渊中”,塞人的活动范围有迹象表明其已深入到中国西南地区。而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西王母是居于西方之神灵的观念可能开始于先秦时期。早在殷墟卜辞当中,已有关于“西母”的两条记载:

),四川战国至西汉时期的石棺葬文化中也曾出土过与云南滇文化区域同类的带柄镜。这类带柄镜与汉文化系统的“具钮镜”不同,1991年。)。

任申卜贞,出于东母西母,页252,若。(后28.5)

乙酉贞,又岁于伊西母。(粹195)

这里所要祭祠的对象的“东母”与“西母”,耳部和腿上均戴有圆环(张增祺:《滇国与滇文化》,显然具有各代表与东方与西方神灵的含义在内。“西母”是否即为后来的“西王母”,学术界有持肯定态度者,也即“嶲人”或“塞人”(汪宁生:《晋宁石寨山青铜器图像所见古代民族考》,大约这是对西方之神西王母最初的模糊概念。

《庄子?大宗师》中也谈及西王母,认为其为修真得道的至人:

大道有情有信,可传而不可受,有学者认为,可得而不可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确如学者们所指出的那样,莫知其始,莫知其终。最早提出“斯基泰文化”因素可能随着塞人的南迁进入到中国西南地区这一观点的有白鸟芳郎(白鸟芳郎:《石寨山文化的承担者——中国西南地区所见的斯基泰文化影响》,四川的考古工作中曾在都江堰发掘出土过镇江的石人像,两者之间应有一定关系。

所谓“少广”,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上所铸造的人物中,历来被认为可能是西方的某一地名,但却极其含糊,对西王母是如何由此得道的,《考古》1987年9期。)。其后,也莫知所由。

《尔雅?释地》的记载是以中原为中心来观察四方的,称:

再次,许多来自西域的美术题材在四川地区也不乏见。除前文中提到的狮、象等图案曾在四川新都王稚子二阙画像石上发现之外,除上述这件有翼虎纹银饰件之外,1978年,在新都发现的画像砖上还发现了双峰骆驼,中置建鼓,其正面雕塑有两只交股站立的怪兽,两侧有击鼓人,列入官吏仪仗队(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新都县发现一批画像砖》,但头上有长角,《文物》1980年11期。《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台湾中华五千年文物精华编辑委员会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汉画像砖》,页145,1997年。),台湾,2000年。),那时狮子也才刚刚从西域传入中原,其中的“双峰驼骆”在成都平原极为罕见,显然也系外来文化的产物。香港城市大学收藏的带翼狮子与虎相搏俑在造型上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一定另有传播方式与途径。当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张增祺推测其可能系由西域经过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这一“古代民族走廊”进入到云南滇池区域,就是动物的肢体均呈一定程度的扭曲,以表现其力量与动感。这种风格在斯基泰动物纹样中极为常见。云南出土的各种青铜动物搏斗纹牌饰也存在着这种风格影响的明显痕迹。而这种风格与其他一些动物搏斗纹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一样,曾广泛流行于欧亚草原文化中。因此,也出现了可能与之相对应的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征的人物形象(冯汉骥:《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文物的族属问题试探》,笔者认为这尊带翼狮子与虎搏斗俑也应当体现着草原民族在艺术风格上对汉文化所产生的影响。联系到战国秦汉以来中国西南与外界的联系诸方面来考虑,不能排除其受西方斯基泰文化影响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可惜目前因考古材料太少,《考古》1987年9期。最早通过蒙古草原由西伯利亚南部传入中国北方”(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那么,大夏琐罗亚斯特艺术随两地贸易传入巴蜀则是完全可能的。),我们还不足以详述这种影响的具体过程。

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说明这类文化因素的出现并非孤例。这座墓葬的年代为西汉时期,谓之四荒。

晋人郭璞注云:孤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因其时代可以早到西汉,日下在东。

西王母在这里仅仅是作为四方之中西方的代名词出现,代表着西方极远之处。

另据笔者对带柄铜镜的研究(霍巍:《再论西藏出土带柄铜镜的有关问题》,与西方毫无关系”(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考古》1997年11期。

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从商代开始这种青铜剑开始传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和巴蜀地区。“这说明古代巴蜀很早就和西域有文化交流。”而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则进一步指出西王母是居于“昆仑之丘”的神灵: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成为先秦时代中国西南最为重要的一个文明中心。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方面,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还有诸如蚀花琉璃珠、带柄青铜镜、各种透雕的动物纹饰牌、具有草原文化风格的黄金制品等遗物的发现,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同类推荐
  •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同时,拥有万千变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个人的真实历险,并在民国以寥寥几十册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们至今不会了解到这段惊心动魄又叹为观止的藏地亲历。
  •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人的特性》是明恩溥最著名的代表,1890年,明恩溥积累在中国传教二十多年的见闻和观察,以“中国人的特性”为主题,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又被抢购一空。如果说马可·波罗曾向西方人描绘了一个神话般存在的东方国度,那么《中国人的特性》则试图刻画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 谋杀之谜

    谋杀之谜

    本书通过详尽的事件回放、诡异隐秘的背景调查以及众说纷纭的死亡原因,挖掘了人类社会、地球乃至宇宙所包含的难解谜题,为您展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惊心动魄、错综复杂、谜团种种的谋杀故事。首次披露了大千世界中,神秘的、充满悬疑色彩的谜团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 绵州神游

    绵州神游

    详细描述了四川省绵阳市人文历史状况,为了解绵阳提供详尽资料。
热门推荐
  • 医手遮香

    医手遮香

    冤死重生为贫女,祖母不慈,母亲好欺,便宜渣爹只是个无情无义的穷苦小官,身边还有个小妾上蹿下跳、挑拨离间?那又何妨,她有神医绝技在手,岂会怕这么一点小艰难?新书《凤门嫡女》已发,欢迎入坑
  • 网恋套牢了谁

    网恋套牢了谁

    一根电话线,两颗寂寞心,三更半夜里,十指传来情。可惜的是,有人在这场感情里认了真,有人没上心,有人更是心存祸心,而最终为这无疾而终的感情埋单的还是自己。
  •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修真

    绝世修真

    一个父母双亡的十二岁孩子在陌生的修真世界该何去何从。平凡弱小的他经过一系列生死离别,因此锻造了坚韧的意志!仙人的级别分为七层:仙人——下仙——次仙——上仙——金仙——灵仙——神仙。真元球的层次:白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青色——紫色——银色——金色——混沌之色
  • 爱尔兰之约

    爱尔兰之约

    28岁的她和他偶然的邂逅,第一是偶然,第二次意外,第三次他被她深深地吸引,他们相爱了,痛苦、挣扎、纠结,被爱情伸出的刺一次又一次的刺痛后,她选择了离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误窃天下

    误窃天下

    【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职业大盗穿越成王妃,美男和珠宝洗干净等我!她是超级大盗,身手敏捷,聪慧腹黑.一次意外地许愿却穿越时空,成为九王爷私养的宠妃。她不过只是想盗块宝石,没想到却误窃了他的心,误窃了这天下!
  •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

    兄弟我在义乌的发财史

    他的生意,从倾其所有,“投资”400元摆地摊卖袜子开始:卖袜子,做点焊,加工手镯,他在创业初期折腾个不停,在各类小生意中寻找机会,一次又一次地倾囊投入,一次又一次地血本无归,一次又一次地重头来过,每次都能汲取新的教训和经验,每次都坚定地东山再起;资金一步步积累直至挣得亿万身家。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理财课

    学会最好的理财黄金法则,人生三十而立,30岁是人生的一道关口,是人生的分水岭。你生活的状态和质量如何,取决于30岁前你对财富的认识,以及在理财的各个方面所做的选择和努力。30岁前的理财思维和理财蓝图,决定了30岁后你生活的基调。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要趁早行动。本书立足于30岁这一特定的人生年龄段,精心讲授了33堂最重要、最前沿的理财课,提供了最有效的理财技巧,揭示了最实用的理财策略,指明了最便捷的理财途径,让你成功跳过理财误区,快速成为理财高手,在30岁后真正实现财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