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4900000013

第13章 曲种简说(1)

作为民间艺术之一的四川曲艺,以其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曲种众多,音乐、曲目十分丰富等特点著称于世,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大群众,尤其是平民百姓,通过听书、听曲不仅获得艺术的享受,更获得各种知识。正如清人何刚德在《客座偶谈》中所谈:“京中茶馆唱大鼓书,多讲演义,走卒贩夫无人不知三国……无论南北,则谈吐间皆演义也。”六对山人(杨燮)在《锦城竹枝词百首》中亦说:“妇女亦谈分鼎事,多从曲部与传奇。”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封建统治者历来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剥夺了她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然而她们却在劳作之余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魏、蜀、吴三分天下之事,她们的这些知识绝大部分是从听书、听曲中得来。可见曲艺(包括地方戏曲)浸淫之广,入人心之深。

四川曲艺曲种十分丰富,现存的曲种即有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评书……及上世纪50年代虽已消亡,但有大量资料存世的四川善书(圣谕)等16种之多,这在全国是比较少见的。

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不时出现一些新的曲艺演唱形式。如上个世纪,雅安地区曲艺艺人创作并演唱的“板子弹唱”,成都某工厂工人曲艺爱好者创作演唱的“四川快书”以及在“文革”中流行一时的“对口词”、“多口词”、“锣鼓快板”、“三句半”等。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形式均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都未形成成熟的、独立的曲艺曲种,流行一时便销声匿迹而成为历史(广义的)。

§§§第一节 本地曲种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即“清音”。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其他省份所流行的同源曲种,如“安徽清音”、“山东清音”、“江西清音”等,突出其地方文化特色而冠以“四川”二字。

“清音”系承袭明代的“小唱”(亦称小曲、小调或时曲、时调),清初流行于北方各省,后随清王朝统一全国而流向南方及西南各省。这在清人的一些笔记中多有记载,如刘廷玑的《在园杂志》说:“小曲者,别于昆弋大曲也。在南则始于[挂枝儿],一变为[劈破玉],再变为……在北则始于[边关调],盖因明时远戍西边之人所唱,其辞雄迈,其调悲壮,今则尽儿女之私,靡靡之音矣……”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进一步说明了“清音”的演唱及其腔调,谓:“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绞丝][四大景][倒板浆][剪靛花][倒花篮]诸调……又有以传奇中《牡丹亭》《占花魁》之类谱为小曲者,皆土音之善者也。”演唱者多为女性,故唱“小曲”的艺人称为“琵琶女”、“女清音”(见《清诗铎》卷26,《琵琶女》《女清音》诗)。

“清音”在其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地方文化及风俗的影响,不仅演唱风格(曲调、语音等)发生了一些变异,连称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除一些省区仍称“清音”外,则出现了“调子”、“小调”、“曲子”、“小唱”以及按伴奏乐器而称“唱琵琶”、“唱月琴”(或直呼为“琵琶”、“月琴”),或按艺人组合形式而叫做“唱海湖”、“海湖班”等称谓。这些名称在它传入四川时统统带入,形成了四川曲艺曲种中唯“清音”有多种名称的现象。

“清音”传入四川大约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江南华亭(今上海市)人陆箕永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出任四川绵竹县令,在他的诗文中谈及此。曾作《绵州竹枝词》十八首记述当时当地的民情风俗。其第四首云:“窄袖宽衣袴褶长,绿云新样窈娘妆。筵前唱彻回波曲,乞取青蚨作打厢。”(“青蚨”钱的代称——引者注)。词后有作者自注:“俗有唱婆子,多二八双鬟,于酒肆席间卖唱,任人调戏,盖土妓也。余严行禁止,今尽他去。”注中所谓“唱婆子”即指唱“清音”或“小曲”艺人,因被禁而又流浪到其他地方,即“今尽他去”,这正是孙源湘《女清音》诗中所描写“张燕燕、李莺莺,历一处更一名。门前三日车马稀,一帆又向他州飞”的情形。诗文中对民间艺人的轻视与侮辱,这是作者立场使然,且不管他。但词中对艺人的性别年龄、装束打扮、卖艺方式等的生动描写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形象的史料。康熙后,四川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恢复与发展,“清音”等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发展与繁荣,各地均出现“吹弹夜夜乱如麻”(清吴好山《成都竹枝词》)的局面。“清音”逐渐流行于四川各地的大小城镇,尤以成都、宜宾、泸州、重庆、江津、涪陵、万县等水陆码头为甚。如清人何锡璠咏《泸州》云:“余甘渡下月笼纱,两岸人家水一涯。何异秦淮三五夜,荡舟处处听琵琶。”清人吕燮枢《渝州竹枝词》也说:“城中商贾竞繁华,土著居人俗习奢。深巷夜凉风定处,红灯相对拨琵琶。”甘丙昌的《渝州竹枝词》记叙则更为宽泛:“禹穴涂山繁讼滋,支祁汪罔等传奇。茶棚酒肆纷弦索,盲女能弹花鼓词。”清六对山人的《锦城竹枝词百首》说得更明白,他说当时成都人“都爱廖儿《哭五更》”。这《哭五更》便是“四川清音”中传唱至今的一支曲牌曲词,“廖儿”即是指艺人廖贵。综上所述,说明两百多年前“清音”即在四川各地广为流传。

根据笔者对“四川清音”多年的研究以及现存“清音”大量曲词、曲牌(音乐)表明:四川清音是以流行于陕西农村的“眉鄠清唱”(眉鄠戏的前身)为主传入四川并兼收并蓄明清以来的俗曲及川剧音乐、剧目、江南小调,在长期流传中逐步融合形成具有四川语言、语音特点的民间曲艺形式。

初始,艺人一二人或两三人于茶寮酒肆作场卖艺,时聚时分。至清末民初便出现了清老师(教师兼伴奏)、抱姑娘(收养或买养女童习艺)组成家庭班社,其规模少则三五人,多则七八人或十余人。如成都的刁家班、周家班、柯家班、清韵社、清雅社等;重庆的刘家班、文家班、温家班、罗家班等;合川的明德堂;简阳的苏家班;资阳的钟家班等数十家,其余各地临时分合的班社已无从稽考,也无法统计了。

艺人行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钻格子”,即临时进入茶馆、烟馆、旅馆卖艺,《成都通览》即有“棉花街、青石桥之(旅)店有弹唱者,夜间入店,以备旅客消闷”的记载。以及前引《绵州竹枝词·注》所说:“俗有唱婆子,多二八双鬟,于酒肆席间卖唱”亦是。

“出堂会”,即有爱好者因限于身份不便于茶馆听曲或家有喜庆宴饮而邀至家中演唱。

“坐馆”,即于固定的时间,于固定的茶馆献艺者,同时也与其他曲艺形式同台演唱。如成都湖广馆街“聚贤书场”的营业执照的营业种类栏内即计有:竹琴、洋琴、口技、相书、双簧、琵琶(即清音)六种曲艺形式同时献艺于一处。

演唱者全为女性,左手执檀板,右手执竹签敲竹节鼓(取直径约10-12厘米,长约8-10厘米的带节楠竹,以竹节凸状隔膜为鼓面,四川清音的特制乐器)以控制节奏,指挥乐队伴奏。新中国成立前多为一人或二三人坐唱,并有专人在台下散“折子”(能折叠的小册子,上书曲目名供人点唱用)。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剧场大舞台的需要,改坐唱为站唱,并由一人独唱发展为两人对唱及多人合唱。1958年宜宾“曲改会”艺人王纯熙(1925—1978)演唱四川清音《歌唱英雄***》(钟成修词,喻祖荣、韩绍武改编编曲),首开男性演唱清音,以清音曲调表现英雄人物之先河,并在第一届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奖。

四川清音伴奏乐器以琵琶、月琴(今已不用)为主,和以碗琴(今已消失)、二胡、高胡等,有随腔、加花、减字或按伴奏点等手法伴奏。

四川清音有两百多年的艺术积累,其音乐曲牌、曲目、曲词十分丰富。艺人们按历史习惯将众多曲牌分为“大调”、“小调”两大类。大调有“八大调”之称,即“勾、马、寄、荡、月、背、皮、簧”([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月调][背工调][反西皮调][滩簧调]),另有小调若干。

其音乐结构有“联曲体”、“单曲体”、“板腔体”等。

联曲体是“曲头”、“曲尾” 之间插入若干支曲牌,构成大型套式演唱一段相对完整的故事。如李月秋、熊青云演唱的[月调]《尼姑下山》:

月头——垛子——半垛子——半边月——戴帽半边月——垛子——京垛子——未调——平板——点点花——银纽丝——叠断桥——月尾。

单曲体是一段曲调(二句式或四句式)反复演唱若干段唱词,在反复中曲调略有变化。如李月秋、程永玲等演唱的《断桥》《小放风筝》等曲目即属此类。这种类似于“分节歌”的结构,艺人称为“一封书”。

板腔体是从地方戏曲音乐中吸收来的。曲调由一对上、下句形成,并以此为基础变化发展出各种不同板式与声腔。一般结构为:

帽子(散板)——一字(三眼板4/4)——慢二流(一眼板2/4)——快二流(有板无眼1/4)——尾煞(散板)。

如[汉调](一名[正西皮])《花园跑马》《悟空拜莲》等,[反西皮]《关王庙》《黛玉葬花》等即属此类。

新中国成立后,新的音乐工作者与艺人结合,互相学习,使清音音乐创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如1960年由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创作演唱的歌颂英雄向秀丽的现代曲目《永生的凤凰》(天青词、熊青云曲)即由李月秋领唱,曲艺班学员十余人伴唱。同时吸收了一些新的音乐创作手法,如和声、轮唱等,使作品显得气势宏大、辉煌明亮,大大地增强了四川清音的音乐表现力。再如《布谷鸟儿咕咕叫》(黄伯享词、熊青云曲)、《赶花会》(戈壁舟词、熊青云曲)、《红军飞夺泸定桥》(谭柏树词、李静明曲)、《江竹筠》(张尚元、姜贤儒、张琦词,邓碧霞、杨可三曲)、《春耕支农送肥忙》(熊炬词、李敏康曲)等一大批四川清音现代曲目,既保留了四川清音传统的韵味又展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对于今天四川清音创作、演唱都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过去称“洋琴”,系因主要伴奏乐器“洋琴”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易“洋”为“扬”,并冠以省名而成今名。

此琴冠以“洋”字,说明是外来乐器,故清人说:“此琴来自大海洋,制度一变殊凡常。”(《金赤泉听洋琴》诗,《清稗类钞·音乐类》)上引《类钞》“洋琴”条说得更为明白:“康熙时,有自海外输入之乐器,曰洋琴,半於琴而略阔,锐其上而宽其下,两端有铜钉,以铜丝为弦,张於上,用锥击之,锥形如筋。其音似筝、筑,其形似扇,我国亦能自造之矣。”这段记载将“洋琴”的传入时间(1662—1722年之间)、形制材质、演奏方法及音色等都说得十分清楚。对此上引《听洋琴》一诗更有形象的描绘:“初持孤椎祗轻打,秋树寒蝉饮霜哑。旋舒双腕着意敲,淅沥雨飘青竹瓦。左击右击无雷同,疎槌密槌相间工。五音和会含众妙,节奏宛转色纤鸿。琮琮琤琤盈耳注,碎珮丛铃满烟雨……”

另据《桐桥倚棹录》及《鸿雪姻缘图记》等书记载,约于清乾嘉间“洋琴”便逐渐传入内地各省,因为新奇,十分受人们喜爱,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以“洋琴”为其主要伴奏乐器的曲种,除“四川扬琴”外,如“北京琴书”、“翼城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洋琴”、“贵州洋琴”等。

四川扬琴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即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署名峻的《洋琴瞎话》(1938年7月10-17日《戏剧三日刊》)、老成都《洋琴漫谈》(1944年7月20-27日《华西晚报》)、笑百《成都洋琴述略》(1941年4月26-28日《华西晚报》)以及谦弟《成都洋琴史略》(1941年5月31日《华西晚报》)等。但这些文章以介绍与评述居多,谈到其历史则多采无法落实的传说与臆测,因此,关于“四川扬琴”的历史,在今天仍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四川扬琴”在演唱方式、音乐曲牌、词本结构及词本来源等方面的观察与研究,笔者认为,“四川扬琴”的形成与昆曲、滩簧等戏曲曲艺的入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昆曲”(昆山腔)早在明代末年即传入四川,但明末兵燹使其断档。“昆曲”的再次入川则是清代的事了。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年(1663)有苏昆艺人八人由江苏入川到成都,但并未“粉墨登场”,亦未组班,只在官宅府邸“清唱”(即坐唱)。至雍正年间有成都的昆曲艺人正式组建了“来云班”,但仍以“清唱”为业。直至乾隆时一些江苏的商人出资“回省增聘佳伶,添置苏绣戏装”,使“来云班”得以健全并更名为“舒颐班”时,方正式 “粉墨登场”,即以舞台剧的形式亮相四川、成都。后至咸丰末年四川总督吴棠,因此公“妙解音律,尤精昆曲”,“乃在苏州招昆班佳伶十八人来蜀”进一步充实“舒颐班”,并“以成都江南会馆为(舒颐班)常驻地”(周询《蜀海丛谈》)。此时“昆曲”在四川、在成都虽有所发展,但终因语言障碍等因素,曲高和寡而渐次衰落。后因一些艺人的努力,使其逐渐川化而变为“川昆”,进入川剧声腔系统。所谓“昆、高、胡、弹、灯”中的“昆”即为“川昆”。

前面不厌其烦地谈昆曲在成都的发展情形,是因为其中一点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即昆曲传入四川在乾隆以前只是素衣素面“清唱为事”,乾隆初“粉墨登场”后,“清唱”这一演出方式却并未消失,不仅在继续着,而且延续了很长一个时期。有关资料记载,“光绪末,郫县何明欣学会演唱昆曲之后,便联络其弟兄吴元谱、屈雅南等,相继学习传教,不时围聚清唱。到民国三十年(1941),他们进而集结当地昆曲爱好者,于郫筒镇成立‘清雅社’,使更多的此道中人得以自娱自乐,遏云共赏”。

由于昆曲一度在成都的发展,因此出现了不少的玩友(业余爱好者),前面所说四川总督吴棠便是一位“尤精昆曲”的爱好者。但像吴棠这样一些爱好者是断不会着戏衣、开彩脸登台而唱的,因那时唱戏究属贱业。而一般的爱好者则又没有经济能力去购置“苏绣戏装”及诸般行头,因此这“围聚清唱”便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虽未登台高歌,但究能品竹弄丝过了把戏瘾,故这“昆曲清唱”的流行也当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种演唱方式逐渐演变为构成“四川扬琴”的艺术因子之一:

继续清唱→成为“洋琴”因素之一

昆曲入川→清唱

粉墨登场→成为川剧声腔之一

目前,此说虽暂无史料可证,但我们从“四川扬琴”本身仍能寻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一是“四川扬琴”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昆曲曲牌,如[满江红][春色娇]及器乐曲牌中的[将军令][南庆宫][哭皇天][昆八谱]等。在伴奏乐器的配置上,现在是五方人五件乐器,但据老艺人讲,过去是七方人,有曲笛加入伴奏,这“曲笛”正是“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

二是明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谈到“昆山腔”(昆曲)的特点时说:“今又有昆山(腔),校海盐(腔)又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昆曲还具有唱词典雅,格律严谨,唱法讲究等特点。上述一切正是“四川扬琴”在词本声腔方面的主要特点。尤其[慢一字]所采用的“七眼板”(8/4或4/2)节拍形态,更是出于“昆曲”的“赠板”,扬琴在“赠板”处绝不下“板”,使其唱腔更显其“清柔而婉折”,故有“冷板曲”之称。而四川曲艺其他唱的曲种均没有此种板式,这不是没有原因的。顺便说一点,昆曲一些剧目(剧词片段)及曲牌亦进入“四川清音”中。

此外,“四川扬琴”个别曲目中还保留着“苏白”(苏州话),如《活捉三郎》中张文远的部分说白即是,这也应是有原因的。

但昆曲系曲牌体,唱词为长短句;而扬琴系以板腔体为主,唱词为严格规整的七字句或十字句([月调]除外),这就要谈到形成四川扬琴的另一个艺术因子——“滩簧”与“花调”。

同类推荐
  •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在牛津和剑桥听讲座

    本书节选不同领域大师的演讲原文,倾听来自世界一流学府的顶尖智慧。史蒂芬·霍金、布莱尔、丘吉尔等科学巨匠、政界要人、文学大师与你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演讲者的精彩原文,展现智慧的光芒和魅力。
  • 格上寻真

    格上寻真

    在艺术上他孜孜以求,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五言诗古朴自然,清畅空灵,不加雕饰。而主攻方向是长短句,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有大体一致的格式,呈现出一种格律美;追求明显的节奏、段落、行数、音节,有一定规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美;或者句式长短不一,间隔有序,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参差美。这种长短句比词自由,近似元人小令。修辞上注意词性组合、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快,白话、俚语信手拈来,时有警句。
  • 汉魏六朝诗鉴赏

    汉魏六朝诗鉴赏

    该书选收了汉、魏、晋、南北朝及隋代诗歌九百余篇,力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学发展的角度,鉴赏、评价这一时期绚丽多姿的作品及其光辉艺术成就,帮助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
  •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中国文学名著全知道(超值金版)

    当你在唐诗中感受运转不息的生命之力和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在宋词里体会清新浪漫的意境美学和缠绵绮靡的人生情感;在元曲里领略苍茫寥廓的宇宙意象和风流倜傥的浪子情怀;在明清文艺中读懂色彩斑斓的人世画卷,那么你的语言水平,你的意境格调,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你的思想情操都会得到升华。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总有一天,你会徜徉于优美的文化典籍中欲罢不能,你会陶醉于中国最精华的语言中并能将其运用自如。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真实形象地描述了1932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苏区、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最后迎接中央红军并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全过程,本书以纪实的笔法。满怀深情地颂扬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热门推荐
  • 我要当后妈(完结)

    我要当后妈(完结)

    她拿着自己亲手设计的戒指,幸福的奔向了他们以后的家——等待她的,却看到了第三者,还约定怎么样才能夺走她家的家财......!今天,她原本该是最幸福的新娘,可是此刻她却待在机场里等着去流浪......!无意中的经过,让她听到了一件谋杀的阴谋。鬼使神差的,她居然跟着那帮黑衣人上了飞机......!“小心,”简单的两个字,让她亲眼目睹了最悲壮的爱情,也给自己找了很多的麻烦,她不明白自己的怀里为什么要抱着一个刚开始牙牙学语的孩子。后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什么?他不同意?呸,如果不是为了可爱的娃娃,她才懒的看他呢?她现在对男人免疫好不好?呃?可是对谁都能免疫的她,为什么会半夜偷偷的爬上他的床——她真的免疫的了吗?这本书是关于《醉千金遇上过敏总裁》里的那个娃娃脸的故事。原本是不想写的,但是给他设计的思路带多了,也在每本书都给他设计了很多的悬念,所以宝贝决定还是更新了。
  • 超甜小萌妃

    超甜小萌妃

    一名神秘男子的出现,穿越到了一个修仙世界,改变了她的命运,将她的潜能激发,重生之后,让她从一个平凡的女孩,受尽欺凌,成为了无上至尊的存在!“你们不是想要我的命吗?”她冷昵天下强者,以废材三小姐的身份重生。更是被迫嫁给一个又丑又傻的王爷。孰不可忍,婶不可忍!因为,傲然地说道:“当我成就无上至尊,天生残脉,你们将匍匐在我的石榴裙下,末日是她招来!然而,感受着死亡的恐惧!一切欺我辱我讽我之人,普通却并不平凡的她,都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 全盘操手

    全盘操手

    神兵利器,想要么?给钱!锦衣玉食,想要么?给钱!帅哥美女陪练,想要么?给钱!杀人报仇任务,想轻松解决么?给钱!没钱?那就付出同等价值的代价!我们的宗旨是,只要你付得起代价,在游戏里,任何问题我们帮你解决。裘洛:我要读者多多,收藏多多,看这本书的大大都生活幸福。安洋:那你付出的代价,就必须是极限更新。裘洛:……新书<百兵图》上传,大家多多支持!神兵图鉴,尽在轮回!
  • 村夫野话录

    村夫野话录

    《村夫野话录》旨在让形形色色、光怪陆离,有着怎样闪光的头衔、动听的言辞、华丽的外衣都显示出本来面目。具体内容包括《更要提倡听真话》、《重举轻落官员笔》、《善事也要讲“成本”》、《活出味儿来》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穿越之九峰抗战

    穿越之九峰抗战

    2012安然渡过,世界末日的谣言不攻自破。2013年10月在临城,赞皇和山西省昔阳县的交界处的太行山脉,出现了连绵九座山峰,并出现巨大山谷,谷内可以容纳100万人的居住生活。王世杰神秘的穿越到1938年,在这国破山河的年代王世杰选择当了一名土匪,抢人枪粮,以山谷为基地,以九座山峰为前沿,与敌后鬼子展开斗争……
  • 吃垃圾也疯狂

    吃垃圾也疯狂

    这些是发生在冬天里的故事。主人公马飞飞和他的铁杆哥们在学校里、在公园里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本书囊括了知识情感、童趣搞笑和快乐烦恼交织的成长历程。相信你在不同的角度,能够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和发生在你身边的感动。
  • 父王,娘亲被抢了

    父王,娘亲被抢了

    ★得推背图者得天下,而她就是推背图之主人。一夜疯狂的缠绵后,男人取走她的处子血。只为营救他心爱的女人。“做错事,就该付出代价!”终于,她逃出宫,而他却不知道,她便是那个拥有“推背图”的人。★六年后,他带领千军万马杀到她眼前。居高临下威胁道:“你已非处子之身,倘若跪下求本王,且赏你一妃之位。”突然,一颗小脑袋冒出来:“父王,我觉得还是你跪下求她比较现实哎!”“……”在她身后,竟站有五位身材高大的男子负手而立!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尘封档案系列故事之一公交车离奇事件

    尘封档案系列故事之一公交车离奇事件

    你知道吗?在我住的地方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离奇的事情。这件事是在一九八七年的一个冬天发生的。而且也不大不小的轰动了整个城市。可是政府却没有大肆的报道,只是出面辟了几次谣。所以,人们似乎对这件事的兴趣也就慢慢地淡漠了。
  • 邪王的沉睡王妃

    邪王的沉睡王妃

    男主腹黑情深,是害!”某爷不悦道:“本王那不是溺爱,女主机智聪慧,更是风华绝代的倾世美男。是宠爱!”;王妃入府,第一次,王府从此鸡飞狗跳;两军阵前,两人在王府里打起来;第三次,某爷:“天下和命都可以给你,也是四王府里的丑陋王妃,唯有念雪,也是夜幕下的绝顶杀手,不能给你”。情深的爷:“王爷,欢迎入坑!,两人在皇宫里打起来...她是腹黑无双的翩翩公子。任他江山如画,你说过溺爱不是爱,只愿携手天涯,两人在马车里打起来;第二次,但求相守一生,更是一笑倾城的绝代佳人;他是不学无术的纨绔王爷,共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