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300000008

第8章 庄存与的《春秋公羊》学(3)

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之下,《说文》、《尔雅》由以前只是用来“载道”的“文”,变成了当时文化界的神圣经典,成为人们治学的根据。此观念在乾嘉汉学家中十分普遍,如宋鉴(号半塘)就说:“经义不明,小学不讲也。小学不讲,则形声莫辨,而训诂无据矣。《说文解字》乃小学之祖也”(转引自《汉学师承记》卷一,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7页。)。甚至出现了有些学者尊信《说文》,竟不作楷书,而以所谓古篆为文的情况,江藩称其师江声说:“先生精于小学,以许叔重《说文解字》为宗,《说文》所无之字,必求假借之字以代之。生平不作楷书,即于人往来笔札,皆作古篆,见者讶以为天书符箓。俗儒往往非笑之,而先生不顾也”(《汉学师承记》卷二,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45页。)。尽管江藩在这里是表彰其师的精于小学,将讥笑江声用古篆作文的人称为俗儒,但是,在楷书流行千余年之后,江声此举确是不合潮流的迂腐之举。像天书符箓一样的作品,有几人看得懂?而由江声的迂腐中,可见乾嘉时期的汉学家是如何的迷信尊崇《说文》。所以,乾嘉汉学实是以《说文》为其经典。

清代的汉学以《说文》为其经典,较之汉唐经学以六经为其经典,宋代经学以四书为其经典,不仅仅是经学发展史上典籍主次的历史变化,而且是经学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重大转变。于此,我们可以从典籍变化的角度,将至清代乾嘉时期已有经学的发展史分为汉代至唐代以六经为主的阶段、宋元明以四书为主的阶段与清代以《说文》为主的阶段。这三个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经典变化,对经学的内容、特点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说文》的性质完全是文字训诂的小学著作,与包含着圣人之道的六经、四书是不同的。所以,以《说文》取代六经、四书的经典地位的乾嘉汉学所发生的这一变化,透露出来的正是这样一种信息:经学义理的阐发已经走到尽头,经学的发展只有在典籍的文献整理上才会有所作为。而以文字训诂为中心的典籍文献整理,即使没有西学传入中国的影响,也必然从传统的经学中分化出语言、文字、音韵、训诂、校雠学、史学、地理学、金石学等,西学的传入则加速了经学的这一分离。

庄存与所生活时代正好是汉学兴盛的时期。他与汉学的许多大师差不多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汉学的吴派的代表人物惠栋稍早于庄存与,而皖派的代表人物戴震则与庄存与同时。其他如卢文弨、王鸣盛、江声、钱大昕、王兰泉、任大椿、洪榜、汪中等人,皆与庄存与同时。(参见江藩《汉学师承记》相关内容。)而庄存与生活的常州,又是汉学最兴盛的地方。因此,庄存与自小就生活在汉学考据的学术时空之中。

二庄存与的经学道路

尽管庄存与生活在汉学兴盛的时空中,但是,他却走了一条与当时汉学家异趣的道路。而庄存与所以走上与时代学术主流不同的治学路径,与他的家世和一生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自明末清初以后,江南就是中国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人才辈出,而常州尤为突出。龚自珍曾盛赞常州:“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高才篇,送丁若士》,《龚自珍全集》第9辑,第494页。)常州的人才之盛,甲于东南。因此,常州在科举与学术上都盛于东南,沈云龙在《常州科名之盛》中说:“有清一代,江南各省之科名,谈者每侈言苏州之盛,实则常州之学术与科名均盛极一时,鲜有能与之抗衡者”(《近代史事与人物》,第43页,(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业公司,1965年。)。如明末清初常州就出现过唐顺之、薛应祈、钱一本、张玮、恽日初等著名的经学家。(关于这些常州经学家的大略,可参见王裕明的《庄存与经学思想渊源简论》,载《学海》1999年第4期。)

庄氏更是常州多年来最有名的世家大姓,(可参见庄小虎:《庄存与家族史考述》,载《常州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朱筠说:“惟常之郡,吴都会所,峨峨庄氏,望族巨室,抱珪曳组,名声隆隆,越几百年”(《祭庄公文》,《笥河文集》第322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同时,庄氏又是常州在科举上成绩最显著的书香门第,刘跃云在《毗陵庄氏族谱序》中称常州流传有庄氏“兄弟词林”、“兄弟鼎甲”、“三世八进士”、“同榜三进士”等佳话(庄寿承:《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卷首,清光绪元年版。)。而到庄存与出生之时,庄氏家族开始进入兴盛阶段。雍正五年(1727),庄存与的父亲庄柱殿试本已拟为状元,后被雍正调为进士二甲第一名,兄弟五人三为进士、一为举人,一副榜,时人为之语:“几乎状元及第,也算五子登科”(《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卷一九。)。庄氏家学在经学上极有造诣,《清稗类钞·经术类·庄大久抱遗经》说:“毗陵庄氏之族望,为海内所宗仰,代有闻人湛深经术。”而自明代以后,程朱理学一直占居统治地位,所以,庄存与的家世尤其是家学的风气,使他一出生就受到浓厚的经学义理熏陶。庄存与自小就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从他自署斋中屏联就可见一斑:

玩经文,存大体,理义悦心;

若已问,作耳闻,圣贤在坐。(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卷三〇,第29页。)

有此自小所受的熏陶,对日后庄存与的以追求圣人义理为依归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但是,以科举为目标对于当时的许多读书人来说,并无二致。然而,许多与庄存与同时的读书人,却是走向了汉学的训诂考据,唯独庄存与在经学上以探究圣人义理为务。这又与庄存与从小所受教育而形成的个人性格及其一生的经历有关。

庄存与从小就受到经学义理的熏陶,并由此而形成了他的个性。庄存与的弟弟庄培因在殿试策对中曾说:“文章本乎六经,解经即所以载道”;制义“为代圣立言者”(庄培因:《殿试策对》,《虚一斋集》,民国版。),这种学本六经,解经明圣人之道,制义代圣贤立言,可以说是庄氏家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相沿不变的特性。庄氏家学同时特别注重对圣人之道的践行,如庄存与的父亲庄柱“尤好”朱子心性之学,“一言一动皆遵之……弥入程朱阃奥”(庄勇成:《南村公传》,《毗陵庄氏族谱》卷二〇。);而庄存与师从的庄绍平,“研极理窟,每灯下比自注日所诵习课程,及言动臧否,小有过错,痛自刻责,几无所容”(同上。)。庄氏父辈在经学上的注重义理,并且将其作为言行的准则予以真正践行的行为,给了庄存与直接的教育与影响,庄存与的性格就是在这样的家学风气下形成的。因此,无论是治学修身,还是齐家为政,庄存与都具有不仅在口头上,而且更在行动上以遵循圣人之道为其神圣使命的性格。正是这一性格,决定着庄存与在汉学盛行的时代,不是斤斤于训诂考据,而是始终以追求圣人之道、阐发经学义理为其目标,走上了以探寻圣人微言大义为主的独特道路。

庄存与在乾隆十年(1745),中一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以编修之职。在三年后,散馆之时,庄存与却以成绩不合格受到乾隆的训斥:

历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即授为修撰,二名、三名授为编修,至散馆时,并无所更易。伊等因以授职,遂自甘怠忽,学业转荒。即如今年散馆,修撰钱维城考列《清书》三等,编修庄存与考列《汉书》二等之末,其不留心学问,已可概见。但钱维城系派习《清书》,或尚非所素习,著再试以《汉书》,候朕阅定。庄存与不准授为编修,则此后一甲之人皆有所警而专心问学。若有仍考列三等者,其例视此。(蔡冠洛等:《清史列传·庄存与传》卷二三、卷二四,中华书局1990年。)

对于庄存与散馆时,考列二等之末的原因,美国学者恒慕义在其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中,以为是因其书法不工所致。而蔡长林在博士论文《常州庄氏学术新论》第三章第一节中,不仅把庄存与在翰林院的被降级,而且把庄存与殿试的未能抡元,都归结为他的书法不工。而庄勇成则说:“兄笃志好学,而疏于酬应,迄入都就职,不甚当掌院意,散馆名次不前,与钱殿撰惟城同拟散补外任。”(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卷三〇。)这两种说法中,后一种说法可能更有道理。但是,都不能令人信服的说明庄存与考列二等之末的原因,也无直接的可靠证据。

如果从庄存与的治学以圣人义理为归的性格来探究,他的考试《汉书》不合格,应该是情理中之事。《汉书》是史书,与圣人义理的经书不同,在庄存与这样的经学家看来,经史之间的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重圣人的经典,而轻视史籍,是他对经典与史籍的基本态度。正因如此,庄存与在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答案的科考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而在翰林院三年后,却会以考《汉书》二等之末的劣绩,受到乾隆的斥责,令其“闭户读书,留心经学”(臧庸:《礼部侍郎庄公小传》,《拜经文集》卷三〇,第29页。),并被削去编修之职。

庄存与被黜后,经过汪由敦的举荐,乾隆知道了其经学造诣精深,故得以在第二次散馆后,得到迅速的升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庄勇成说:

汪文端公由敦深知公务实学,钱亦才敏绝人,亟言于上,二人乃得留馆三年。上见兄所进经义宏深雅健,穿穴经窟……于是散馆后,皆不次拔擢。上知兄学有根底,极好深湛之思,可备顾问,命入南书房行走。(庄勇成:《少宗伯养恬兄传》,《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卷三〇。)

这里的散馆,指乾隆十六年(1751)庄存与的第二次散馆。庄存与在这次散馆时,恢复编修之职。第二年大考,庄存与以其对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精熟,被擢升为侍讲,随即得入值南书房,刘逢禄说:“越岁大考,翰詹拟董仲舒天人策第三篇,公素精董子《春秋》,且于原文‘册曰’以下四条,一字不遗。上大嘉叹,即擢侍讲。”(刘逢禄:《记外王父庄宗伯公甲子场墨卷后》,《刘礼部集》卷一〇,《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从此可以看出庄存与受到乾隆赏识的,乃是对董仲舒经学的高深造诣。这也可以证明庄存与的学术性格在重经学义理,而非史籍故事。正是这种性格,决定着庄存与治经不同于考据训诂的方向,从中也可以看到庄存与后来著《春秋正辞》的某种痕迹。

有此性格,我们才可以理解庄存与为什么敢于当着乾隆的面,指出讲章的舛误的无畏举动。《清史稿》载:

存与……为讲官,上御文华殿,进讲礼毕,存与奏曰:“讲章有舛误,臣意不谓尔。”奉书进,复讲,尽其旨,上为留听之。(《清史稿》卷三〇七《庄存与传》。)

龚自珍在《资政大夫礼部侍郎武进庄公神道碑铭》中也载有此事。其说更为详细:“(公)为讲官日,上御文华殿,同官者将事,上起,讲议毕矣。公忽奏:讲章有舛误,臣意不谓尔也。因进,琅琅尽其指,同官大惊,上意为少留,颔之。”(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庄存与这一引起同官大惊的举动,在他本人不过是维护圣人之道正确性的性情使然。所以,他不管皇帝马上就要离去的不合适时机,也不怕得罪同僚的严重后果,而敢于直言同僚之误,言辞琅琅地详细说明经典之义。

从庄存与的一生来看,他虽然曾一度遭受被削去编修之职的挫折,但是,一生仕途还是很顺利的。在第二次散馆的第二年,庄存与被擢为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年(1755),擢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其后,庄存与三迁内阁学士,入值上书房、南书房达二十余年,(阮元在《庄方耕宗伯经说序》中说,庄存与“通籍后,在上书房授成亲王经史垂四十年”。王裕明在《庄存与经学思想渊源简论》(载《学海》1999年第4期)中说:庄存与“先后被乾隆帝任命在南书房、上书房行走,教授两王子读书达三十多年”。但是,庄存与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擢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而在乾隆五十一年退休的,所以,庄存与入值上书房、南书房的时间至多只有三十余年,故阮元的“垂四十年”之说是不正确的。而这期间,庄存与于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丁父忧,守丧至乾隆二十七年;又于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丁母忧,至乾隆四十四年服阕。减去为父母守丧的六年,庄存与入值上书房、南书房的时间就只有二十余年,故王裕明“达三十多年”之说也是不确切的。而庄存与的入值上书房、南书房二十余年中,不可能都只是教授两位王子,所以,魏源说他“以经术傅成亲王于上书房十有余载”,是较为可信的。)升迁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右侍郎,直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时,以68岁的高龄退休。在此期间,庄存与还主持过湖北(乾隆十四年)、浙江(乾隆三十六年)的乡试,充任湖南(乾隆十八年)、直隶(乾隆二十一年)、山东(乾隆三十九年)、河南(乾隆三十九年)等地的学政。可见,他的仕途职责主要在做皇家的导师、掌管礼部典礼及主持地方教育上,而无论是教导皇子、教育地方的学子还是执掌礼部,都是以宣扬、维护圣人之道为目标的,这种政治身份与经历,使维护与宣扬圣贤之道成为庄存与大半生的追求。这样,就使庄存与的人生追求与人生经历实现了有机合一,因此,他的治学之路就只能而且必须以讲求圣贤之道、重视经学义理为其学术指归。

§§§第三节庄存与经学思想的概略

庄存与的经学思想表现在他的经学著作中。他的经学著作多是给皇子讲授经学课程的讲稿,具有皇室教科书的性质。这些著作在光绪八年被刊刻为《味经斋遗书》。据庄寿承的《毗陵庄氏增修族谱》卷一六《著述》所载,庄存与的著作共有77卷。徐世昌在《清儒学案·方耕学案》中说庄存与:“著有《彖传论》一卷、《彖象论》一卷、《系辞传论附序卦传论》二卷、《八卦观象解》二卷、《卦气解》一卷、《尚书既见》三卷、《尚书说》一卷、《毛诗说》四卷、《周官记》五卷、《周官说》五卷、《春秋正辞》十一卷、《春秋举例》一卷、《春秋要指》一卷、《乐说》二卷、《四书说》一卷,统名曰《味经斋遗书》,又有《味经斋文稿》若干卷”(徐世昌:《清儒学案》卷八,中国书店,1959年。)。较为重要的经学著作有《彖传论》、《尚书既见》、《毛诗说》、《四书说》等,对后来最有影响的则是《春秋正辞》一书。人们论说庄存与的经学往往多据《春秋正辞》为说,而忽略了他的其他著作,这就难以全面地反映庄存与的经学思想。要较为全面地认识庄存与的经学思想,在《春秋》之外,对其《易经》、《诗经》、《尚书》及《四书》的观点也应该有所论及。为了论说的方便,也为了突出《春秋正辞》一书的意义,这里主要从其《春秋正辞》之外的著作来讨论其经学思想的概略,而将《春秋正辞》留在后面做专门的探讨。

一以六经为宗,不守门户;专明大义,以求致用

对庄存与的经学,阮元有两段十分重要的论说:

其于六经,皆能阐抉奥旨,不专为汉宋笺注之学,而独得先圣微言大义于语言文字之外。

同类推荐
  •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爱河之源(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最早可能成为一名北大的学生,该在1966年。那年我高中毕业。我读中学的太原三中是省内重点中学,我是学校的高材生。我在全省统考曾获总分第二名;我认为自己考取中国任何一所名牌学府都易如反掌;我的首选目标是北大。我在毕业前夕已填好了报考志愿表;我的第一志愿以及第二志愿都是北大;我选了天体物理系以及飞行器系。考北京大学,要讲北京话怎么办?从高一起,我就学了一口太原“京腔”;袜子破了又怎么办?从高二起我开始学习做针线、打补丁。连补袜子这样的细节都考虑过了,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人事如昨:郑振铎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

    《内心的江湖》的主要内容包括:布谷声里的大舅、露宿地平线、弦月挂在年关上、醋·乡情、大雪桃园、到秋的高处去、以零分的名义起誓、异乡的月亮、梦见沥泉、不要说我一无所有等。
热门推荐
  • 又见红楼

    又见红楼

    原来她本身就是一株仙草幻化而来,她深知自己最终的命运是如何,但她不愿受到摆布,只会化尽这一世的眼泪,经历重重磨难与思想斗争之后,从小在学校饱受欺凌家庭蒙受阴影的16岁小姑娘竟然穿越到了明代,她最终在牛郎之女相会之期在云端与宝玉在一起。“”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在”大观园中的危机四伏是她无法想象的,寄人篱下的她几乎到了绝望欲死的地步,从来没有想过原本自己丑陋不堪的穷家女竟会变成大观园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宝玉是否真的可以放下自己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性保健药膳

    性保健药膳

    本书为“性保健丛书”之一。主要介绍有了滋补肾阳、滋阴降火及补气血作用的药膳的制作、服法、性保健应用。内容丰富、健康实用。
  • 出軌前夫

    出軌前夫

    我和他的婚姻没有利益,也没有爱情,至少他不爱我。我和他原本是没交集的人,但却因为酒精而酒后乱性。朋友说我是幸福的,是灰姑娘的传奇,但我在婚姻里面看不见任何和幸福有关的一切,哪怕我尽力做好妻子和媳妇。、就像他每次醉酒,在我身上发泄的时候,吼叫出来的却是另一个女人的名字但直到那个女人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才发现他选择我的原因,原来爱情可以是假的,婚姻也可以是假的,几年的感情也抵不过这个女人的归来望着小三张狂的在家里面大闹,我和他的结婚照在地上破碎不堪,我嘴角出现了嘲笑,但眼底的酸楚努力的压制着。“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居然还霸着耿太太的位置不让开,你难道不知道他不想要你吗?”小三脸上的怒气也没有掩盖她美丽的容颜。我脸上的嘲笑拉扯到了最大,手放到自己的腹部上面,转头望着正在客厅里面抽着烟的丈夫,第一次发现其实他是温柔的,至少对于这个蛮不讲理的小三......不!或许此时此刻我在那女人的眼里才是小三.......片段一站在原地,我看见他将那小男孩抱在自己的肩上,满脸笑意的看着另一个女人。我笑了,笑得夸张,但心却麻木的没有了疼痛,原来痛到极致便不再是疼痛他说,他不喜欢孩子,因为吵闹他说,他不喜欢一家人出去买东西,因为麻烦。而此时此刻,这些不过是敷衍我的谎言,原来他要的一家人,与我无关.......片段二几年后,再次见面是在他儿子的生日上,他望着大腹便便的我,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他这里很疼,很疼.....我笑了笑,拉着另一个男人的手。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很多东西消失了,就真的消失了......推荐自己的完结文《豪门之“继母”前妻》《冷情总裁休残妻》《总裁的毁容前妻》《贱婢不受宠》《虐婢》
  • 祸妃天降:冷魅王爷贪财妃

    祸妃天降:冷魅王爷贪财妃

    据说很是软弱又无能的王爷正在后院的凉亭里下棋。一青衣佩剑的侍卫前来,冷汗涔涔的开口:“主子,属下已经查清楚了,那个一毛不拔又处处跟您抢地盘的正是咱们府上那位。”至于是哪位,那还用得着明说么?下棋的动作依旧行云流水,那人头也不抬,淡淡的道:“无妨,抢回来便是。”“抢回来之后呢?”“以十倍的价格再卖给她。”青衣:“……”他以为主子会说给她送去,没想到……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神妃逗邪皇:嗜血狂后傲娇妻

    神妃逗邪皇:嗜血狂后傲娇妻

    21世纪的鬼影火舞,一朝穿越成丑颜废物。再睁开眼时,风云暗涌,天地变色,势凌天下。战神邪王,冷酷狂侫,天赋绝伦,叱诧九天,却情霸乞丐庶女,从此上天入地,誓死相随。
  • 重生之老公要从小养成

    重生之老公要从小养成

    睡梦中也能重生?嗯,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重生回到六岁的自己的身上,那咱就要从小励志好好学习,没事帮老爸种种瓜,帮老妈赚赚钱,帮家里托托贫,再去找到小时候的老公,从小培养。嗯,嗯,不错,一定要把他变成理想中的完美好男人,完美好老公。……片段一:刘校长终于同意让我做题看看了,于是,他很不负责的在纸上写上了“1+1=?”当时我就有种很想大笑的冲动,可是我没有笑,我很严肃的抬头看着校长说,“校长伯伯,1+1只有在算错了的情况下才不等于2。”片段二:“彤彤,你真的不和我去英国吗?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学习,难道真的比不过那小子吗?那小子他有什么好的呢?”看着东子哥略显削瘦的脸,我心有不忍,但我还是拒绝了,长痛不如短痛。“东子哥,我希望你在英国好好学习,我……我不去了,我只能和你说对不起,真的,我希望你以后的生活快乐些,不要因为我的,而忽略了其它。”我意有所指地说着。片段三:“为什么我们一同出现,你却只看得到他,我们是好朋友,所以,我要走了,去深圳了,你不是说要让我自己设计一款让别人上瘾的游戏吗,我现在已经成功了,去深圳后,我会祝福你们的,我的爱,我的朋友。”这是徐天走了之后发到我邮箱里的信。片段四:激动的二人组,你咬的耳朵我咬你的脖子,你摸我的胸部,我同样也摸你的,你扯我衣服,我拽你裤子,小样,谁怕谁啊,于是呼,两个身无遮挡物的人就这样面对了面,于是你抱住了我往床上急步走去,于是呼,我一脚踢你下床去,再于是呼男人猛地窜上来压在了我的身上,再再于是呼,我们容为一体了……本文轻松小白,希望大家喜欢,谢谢。……………………◆◆◆◆◆◆◆◆淼的古言NP文《懒情女主》◆◆◆◆
  • 芳华女侯

    芳华女侯

    我的新文《贵圈真乱》http://m.pgsk.com/a/954719/m.pgsk.com乱世沉浮,宫阙旧事。宣成二十二年,北朝大魏朝中传闻,永历帝得力心腹谋士,似乎是一女子,机变无双,狡黠多端。永历二年,南朝大夏民间传闻,永历帝亲封的芳华侯,也是一女子,闺名青樱,芳华绝代。永历三年,京中亦有传闻,永历帝宠冠六宫的英贵嫔,闺名也是青樱。此女是否彼女?此青樱是否彼青樱?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前尘往事和惊天秘密?红烛罗帐,金碧椒房,谣言纷纷,传说芳华侯时常留宿宫中,就在连皇后也不许进入的清明殿中龙榻上……礼部尚书冒死上谏:“芳华侯纵然是有功之臣,夜宿宫中也名不正言不顺,有损圣上清名!还请皇上放芳华侯回府!”他闻言冷笑道:“朕会让这件事名正言顺!”与一向得宠的逸妃在御花园偶遇,逸妃强命芳华侯行礼,谁料当夜便被打入冷宫思过!他阴沉道:“招惹她,这就是下场!”为他甘愿深宫终老,为他指点江山,为他策马沙场,为他远赴北朝纵横捭阖,却在宠冠六宫之时方知,他强留她在宫中,为的只是“得凤潜者得天下。”而她的身份却是……北朝四王拓跋彦,雪山上救她一命,战场上纵她数次,从未山盟海誓,只每年生辰遣人来道:“只盼他负你。”南朝旧事,芳华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