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300000007

第7章 庄存与的《春秋公羊》学(2)

乾隆三十九年(1774),庄存与在出任湖南学政时,成亲王写有《送庄方耕师傅提督河南全省学政序》,里面讲到他曾受教于庄存与的经学,其中说道《周易》、《禹贡》、《春秋》、《周礼》、《仪礼》等书。而庄存与是在成亲王写作此文的前二年被选为庶吉士教习的,孔广森也是在此文写作之前三年被选翰林庶吉士的,则庄存与教傅成亲王远远早于孔广森在翰林院向庄存与学习之前。据台湾学者蔡长林的博士论文《常州庄氏学术新论》考证,庄存与“入值上书房,可能早在乾隆二十年左右,而不是《清史稿》所载之乾隆三十三年,也不像阮元、魏源所云,仅仅傅成亲王一人而已。”(蔡长林:《常州庄氏学术新论》(台湾大学博士论文未刊本),第122页。)而向君王授课,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不可能没有讲稿。据魏源说《春秋正辞》是庄存与给傅成亲王授课的讲义之一,则庄存与的《春秋正辞》在给成亲王授课时就已经成书了,其时间当在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这较孔广森的《春秋公羊通义》大约要早三十来年。而且,庄存与在孔广森成书之后,也绝没有精力来著作《春秋正辞》了,因为孔广森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月作《春秋公羊通义叙》时,庄存与已经是六十四岁的老人,三年后就“以衰老致休”(《庄存与传》,《清史稿》卷三〇五。)了。退休后两年,庄存与就去世了。从阮元言及庄存与的《春秋正辞》为给成亲王授课的讲稿,而成亲王也讲到受教时有《春秋》的课程,孔广森在翰林院受教于庄存与,孔广森的著作成书之后庄存与已无有精力著述这些情况来推论,庄存与的著作成书于孔广森之前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大约要早三十来年。

既然庄存与的书成于孔广森之前,为什么却刊刻在后呢?在董士锡与阮元为庄存与的著作所作的序中可以找到解释。董士锡说:

本朝经学盛于宋、元、明,非以其多,以其精也。乾隆间为之者,《易》则惠栋、张惠言,《书》则孙星衍,《诗》则戴震,《礼》则江永、金榜,《春秋》则孔广森,小学则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皆粲然成书,著于一代。而其时庄先生存与以侍郎官于朝,未尝以经学自鸣,成书又不刊版于世,世是以无闻焉。(《易说序》,《味经斋遗书》卷首。)

而阮元也说:

公通藉后,在上书房授成亲王经史垂四十年,所学与当时讲论或枘凿不相入,故秘不示人,通其学者邵学士晋涵、孔检讨广森及子孙数人而已。(《庄方耕宗伯经说序》,《味经斋遗书》卷首。)

这些材料说明,庄存与的治《公羊》,与乾隆时盛行的汉学是格格不入的。在考据占据主流的情况下,庄存与的《公羊》学是没有市场的。同时,庄存与的著作是给君王授课的讲义,也不宜于刊刻而流行于市。所以,他的《春秋正辞》虽然早已成书,却不愿或不能刊刻。而阮元也明确地说孔广森是庄存与的《公羊》学的传人。因此,决不能以庄存与著作的刊刻在后,就说孔广森是清代治《公羊传》的第一人,而否认庄存与是清代《公羊》学的开创者。

§§§§§§第二节庄存与时代的学术与经学道路

庄存与是清代第一位研治《公羊》学的经学家,前文已证。可是,庄存与是否是今文经学家,他的经学是否就是《公羊》学,在研究中是有较大分歧的。本书以为,庄存与未必可以称得上是位今文经学家,但是,他对晚清经学的最主要影响是在《春秋》学,而他的《春秋》学以《公羊》学为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一庄存与时代的学术

庄存与字方耕,号养恬,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清史稿·地理志五》卷五八。)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卒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史稿·庄存与传》卷三〇七。)其主要活动时间在乾隆年间。

清代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政权。面对着以汉族为主要人口的被统治者,清朝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从思想上来防止人民的不满与反抗,以致在康熙初年,就上演了“庄廷鑨明史案”的文字狱,康熙晚年又制造了“戴名世案”。雍正时期更是大规模地罗织了多起文字狱冤案,最有名的当数“查嗣廷试题案”与“吕留良文选案”。乾隆年间的文字狱较之雍正朝又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数与迫害的程度都远远超过雍正朝,以至到了捕风捉影的地步。许多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文字狱的冤死鬼。《清代全史》一书指出乾隆朝的文字狱名目繁多,五花八门:“有妄议朝政,谤讪君上,妄为著述,不辟圣讳,纂拟禁史,怀恋胜国,收藏禁书,隐匿不首,隐寓讥讽,私怀怨望,多有悖送之词,隐藏抑郁之气,等等。用最荒唐的逻辑推理,胡乱引申作者原意,只凭臆想断定作者动机,使一大批无辜的人受到迫害。”(王戎笙等:《清代全史》第二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3页。)其受害人则包括社会的各界人士,“既有一般生员、塾师、举人等中下层知识分子,也有宗室贵族及政府官吏,此外还有商人、僧侣、江胡术士等。文字狱的株连,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在许多案件中,除罪及作者的直系亲属外,举凡与作者有师生、朋友、上下级、同学、同乡关系,甚至偶有诗文唱和的人,凡收藏、买卖或曾为该书刻字、作序、参与校订的人,都受到株连。”(同上。)且判决极其严厉,“对这些人的判决,不是凌迟处死,就是流放远方、贬入奴籍。有的案子株连数百人、上千人,有的案子从发案到结案拖延数十年”(王戎笙等:《清代全史》第二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第143页。)。在文字狱如此高压的文化政策迫使下,广大知识分子纷纷埋头故纸堆,走上了远离社会政治与现实,专注于古籍的考据与整理工作的道路,龚自珍曾著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乙酉诗·咏史》,《龚自珍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471页。),就是真实的写照。

同时,清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儒学与经学的一个王朝。清王朝一开始就实行“崇儒尊道”,并从康熙十七年(1752)起下诏开设博学鸿儒科(参见《清史稿·选举志四》卷一〇九。),大力网罗知识分子。乾隆时,帝王更是亲自极力标榜所谓“稽古右文”(《四库全书总目·乾隆上谕》上册。)。皮锡瑞曾从经学史的角度将清王朝称为历史上的“经学复盛时代”。他说:

经学自两汉后,越千年,至国朝而复盛。两汉经学所以盛者,由其上能尊崇经学,稽古右文故也。国朝稽古右文,超轶前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乾隆二十年(1755),御纂《周易述义》十卷;康熙六十年(1721),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二十四卷,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二十卷,《序》两卷;乾隆二十年,御纂《诗义折中》二十卷;乾隆十三年(1748),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康熙三十八年(1696),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三十八卷;乾隆二十三年(1758),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当为十五卷,参见《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四》上册。);乾隆四十七年(178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以经部列首,分为十类。夫汉帝称制临决,未及著为成书;唐宗御注《孝经》,不闻遍通六艺。今鸿篇巨制,照耀寰宇,颁行学官,开示蒙昧,发周孔之蕴,持汉宋之平。(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复盛时代》,中华书局,1989年。)

皮锡瑞之言虽有称颂清王朝之嫌,但是,所言基本上还是属实的。清王朝的“崇儒尊道”,尤其是对经学的推崇,刺激着知识分子对经学学习的热情。

在这样的软硬兼施的文化政策下,清王朝的早中期虽然不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却也是文献整理成就最为辉煌的时代。而清代以文字训诂、整理典籍为内容的所谓汉学,除了与清王朝的文化专制政策有直接关系外,(关于此点,钱穆曾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清儒自有明遗老外,即鲜谈政治,何者?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力,严压横摧于上,出口差分寸,即得奇祸,习于积威,遂莫敢谈,不徒莫之谈,盖亦莫之思。精神意气,一注于古籍,本非得已,而习焉忘之,即亦不悟其所以然,此乾嘉经学自所以一趋于训诂考索也。”见该书第533页。)在客观上也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趋势相一致。在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以后,经学的发展实际上只有在典籍的整理上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乾嘉汉学的出现及其巨大成就的取得,不可能只用清王朝的文化专制来解释。余英时先生在《从宋明儒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与《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中批评梁启超等人用外在的因素解释清代汉学的出现,没有注意到汉学发生的“内在理路”。(这两篇论文皆载余英时所著《论戴震与章学诚》,三联书店2000年。)在他看来,自宋儒复兴儒学以后,虽然“尊德性”成为儒学的主流,但是,思想界仍存在“道问学”的重“文”的“智识主义”,只不过在清代汉学兴起之前,它只是作为一股“伏流”或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存在;当“尊德性”在明代发展到颠峰,“道问学”的“智识主义”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道问学”的汉学就是其“必然归趋”了。

余英时先生注重从儒学内部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执,来说明清代汉学的兴起,为从思想史本身来说明清代汉学兴起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他认识到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在其中的作用,可补充梁启超等人对此问题的说明。但是,思想史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固然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却又不是囿于思想文化史就可以说明的。清代汉学的出现,固然有其经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但是,这一“内在理路”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所规定的。只有到了具备经学文献整理的成熟社会条件,及经学的发展在文献整理的领域能够作出巨大成就的时候,才会出现乾嘉汉学的历史辉煌。如果没有这种历史的发展趋势,即使清王朝再厉害的文字狱也不可能创造出有巨大成就的乾嘉汉学来,更不可能有汉学出现的“必然归趋”了。同时,清王朝的文字狱也促进了清代汉学的出现。所谓恶是社会发展的力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清王朝的文字狱虽然有严厉镇压一切反满情绪的文化因子,但是,还不同于完全否定一切文化的文化专制主义;而且,清王朝从康熙以后的确十分重视文化,标榜稽古右文,文字狱的迫使与稽古右文的诱使从两个不同方向,把人们引到文字训诂、古籍整理的道路,而这恰好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相吻合,于是,才有众多大师辈出的兴旺汉学出现。社会历史的发展逻辑是“天”,一定的时代社会状况是“人”,只有“天人合一”,二者之间有一致性时,社会历史才能向前发展。清代汉学的出现,直接的、表层的原因是清王朝的文化政策与有经学自身发展归趋的作用,但是,深层的、背后的原因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这种“天人合一”的历史际会,造就了清代汉学的如日中天。如果没有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天”,而仅仅是清王朝的文化政策的“人”,无论这是一个怎样大写的“人”,也不可能有“道问学”取代“尊德性”,出现兴盛之极的乾嘉汉学。所以,乾嘉汉学的出现乃是经学发展史上的必然结果。

而以文字训诂为基干的乾嘉汉学的出现,在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使以前只是用来为经典的义理作文字说明的小学,摆脱了对经学义理的依附地位,而得以独立开来。人们实际上已经将小学视为与经学义理相对独立的学科,特别强调其对经学义理的必不可少的意义。我们仅从戴震等人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所作的序中,就可睹其一斑,戴震说:

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而假借之意何以得。训诂声音相为表里,训诂明,六经乃可以明。后儒语言文字未知,而轻凭臆解以诬圣乱经,吾惧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01页。)

钱大昕说:

古人以音载义,后人区音与义而二之,音声不通而空言义理,吾未见其精于义也。……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804页。)

王念孙说:

训诂音声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1页。)

这三位汉学大家都强调必须先明小学的音声训诂,然后才可能明经学的义理。否则,就是空言义理,甚至是以臆说诬乱圣经。因此,在乾嘉汉学家的眼中,音声训诂的小学较之义理而言实际上更为根本。音声训诂不再仅仅是明义理的一个工具,而是先决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反倒是经学的义理必须依赖于声音训诂的小学才能存在。在经学的义理与小学的关系上,以前总是讲小学只是为明义理的工具,现在则来了一个颠倒。段玉裁有一段很能反映这一历史变化的言论:

玉裁闻先生之绪论矣,其言曰:“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义理,文章、考核之源也,孰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玉裁窃谓义理、文章未有不由考核而得者。自古圣人制作之大,皆审乎天地民物之理,得其情实,综其始终,举其纲以俟其目,兴其利以防其弊,故能奠安万世,虽有奸暴,不敢自外。《中庸》曰:‘君子之道,本诸身,征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此非考核之极止乎?圣人心通而必劳劳如是者,不如是,不足以尽天地民物之理也。”(段玉裁:《戴东原集序》,《戴乐原集》,商务印书馆,1934年。)

在清代汉学之前,经学只重义理,考核的小学只是附属于义理,至于文章更无地位可言,戴震虽然以义理为其源,但是,却以义理、文章、考核为并列的三种学问,已经突破了汉唐以后相沿的观念。而且,在当时人看来戴震是以文字训诂较义理更为重要,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说,戴震“尝论学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乃可得之”(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五,三联书店,1998年,第104页。)。至于段玉裁则以义理、文章一并出于考核,明确地以为这三种学问中考核最为根本,发展了他老师之说法,更是对传统重视经学义理,轻视文章、考核的否定,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以考据囊括一切的新观念。而这一观念为当时的汉学家所公认。如王鸣盛在其著名的《十七史商榷序》中也说:“经以明道,而求道不必空执义理以求之。但当正文字,辨音读,释训诂,通传注,则义理自现,道在其中矣。”

从后来刘师培的论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乾嘉汉学实是以考据包括一切学问。他在《南北考证学不同论》的题目注中说:

近代之儒所长者,固不仅考证之学。然戴东原有云:“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考证之学。”则训诂、典章之学,皆可以“考证”一字该之。袁子才分著作与考据为二,孙渊如作书辨之,谓著作必源于考据,则亦以为考据该近代之学也。若目为经学,则近代儒学兼治子史者多矣,故不若“考据”二字之该括也。(《刘师培辛亥前文选》,三联书店,1998年,第386页。)

这种以考据囊括一切学问,正是乾嘉汉学的特点。这同宋明理学以天理无所不包,正好形成鲜明的反对。

同类推荐
  • 一个人的故乡

    一个人的故乡

    ,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话题,贯穿着作者全部的故乡情结和人生际遇。还让我们领略了关于故乡那份悠远的情感、那份炽热的情怀、那份纯情的寄托
  • 国色重庆

    国色重庆

    你是一个到处散落和播种神话的城市,巴山夜雨下的每一个传说,都可以令世人绝唱千载;巫山神女的艳羡与爱怨,只是其中一个关于人性与爱情如何得以充分张扬的美丽传说而已。你是一个可以怎么夸张都不为过的城市,长江和嘉陵江在你的脚下永不停歇地奔腾,铸造出你刚强的灵性和独特的气质。大山架构的骨骼和江水连结的血脉,支撑的是一个天地人和又充满鲜活生命的世界。而这自然容貌只是这个鲜活生命的部分躯体的展现。
  • 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

    一个中国人的激情史

    全诗选取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许多重大或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吟唱对象,约有数百位人物相继登场,或主或次,或详或略,或独立成篇或相携亮相。约有数百件或政治或经济或军事或文化或科技等各方面重大重要或作者认为有必要叙写的事件纳入其中,共襄情的盛举,共织歌的经纬,共同演绎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沧桑故事。
  •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宋词三百首(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晁补之、晁端礼、陈人杰、陈与义、戴复古、范仲淹等。
  •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以“美的农民”的身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大自然中,践行着自己“自耕自食,晴耕雨读”的生活理念。其作品以独特的观点探讨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人类等主题,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读本书,你可以随着德富芦花的文笔,走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白云缱绻的天空,长满花草的山岗,清澈见底的小溪。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逃婚事变:恋上恶毒皇后

    逃婚事变:恋上恶毒皇后

    她为了躲避一次又一次相亲,她为了忘记那曾经忧伤的眸子,毅然决定作为第一个人类穿越时空的试验品。却不料有去无回,命悬一线,劫后余生,她成了别人眼里的恶毒皇后。
  • 我的妈咪不简单

    我的妈咪不简单

    倒霉变成少奶奶:===原名:《偷生一个宝》【另】:女主腹黑冷漠,清眸冷观世间,男主风流多情,笑看人生百态。宝宝啊:(自述,笑咪咪的说):宝宝当然是最最聪明的,最最漂亮的,最最可爱,最最讨人喜欢啊,难道,你没看出来?——睁大了漂亮的黑漆的双眼,可爱的眨啊眨,笑得跟个小天使一样。(其实性格像恶魔……顶锅盖爬走。)终上所述:宝宝多舌,臭美自恋!……【简介】:她是冷情秘书,他是风流老板。她贪财,却不贪他的财,他多情,却不与她留情,相处三年,除了上司与下属这层关系,他们本不相干。一夜缠绵,他认定了贪财的她会讹他,她却意外的留下一句:昨夜的事就当没有发生过,是意外。然后,她落荒而逃。这倒引起了他对她的兴趣……她、他—他们——!每人都插上一手,如平行线的老板与秘书,缘分就这样硬生生的被众人捧出来了……结婚,是他的恶作剧。离婚,是她给的答案。当宝宝来临时,他们还会再相聚吗?……【小宝宝篇】:家里。“妈咪,这男人是谁?”好奇宝宝。“不认识。”干脆利落。“妈咪,他一直在盯着你看噢…”好奇宝宝。“…”抬头。“妈咪,你认出来了没?”“…不认识。”摇头。“妈咪,他好像在瞪你…”“妈咪,他好像朝你这里来了…”“妈咪,他长得跟我好像…”——妈咪,他头上在冒烟噢…*******************************************<律政俏妈咪>:<爱妃我们圆房吧>:<王子样>:
  • 做人要有心机全集

    做人要有心机全集

    本书是在作者2004年出版的《做人要有“心机”》的基础上,用更理性、更深刻的思维去把这个论题扩展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而且增加了当前人们最关注的现象和问题,估计是目前最全面最中肯的书籍了。
  • 穿越之生死之恋

    穿越之生死之恋

    同时遭受到父母遗弃,男朋友背叛的女主角,莫希月(十八岁),因为这些事使本来坚强、开朗的她想走上死亡的道路,但她有一个原则:不管发生什么事,决不会自杀,因为自杀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她在世上已没有任何留念,所以为了寻死她用了许多不自杀的方法,但都没有成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无限动漫作弊器

    无限动漫作弊器

    意外得到了动漫作弊器的张志军,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自由穿梭在每个漫画世界中,参与进剧情,完成任务,得到每个宅男都想要拥有的女神。他在海贼王里学会了海军六式,提升了身体力量,又在死神里学会了鬼道,让灵魂也随之变强,那么在别的动漫世界里还会有什么别的收获呢……喜欢的朋友可加2-1-9-4-3-9-8-8-6企鹅群,支持天堂的作品。
  • 米兰,幸福未眠(全本)

    米兰,幸福未眠(全本)

    【风尚阁】告诉你,阅读是一件美丽的事情:http://m.pgsk.com/fengshang/=================================A23岁那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叶怡岚在父亲的安排下,成了许氏集团二公子许云翔的助理…24岁那年,她向27岁的他告白,却换来一句“你喜欢我什么?”她一时语塞,喜欢一个人还需要理由吗…30岁那年,他终于承认自己早已中了她的毒,不再逃避…B他向她求婚—她却面露尴尬,“我们先试婚一段时间成吗?”他很想敲开她的脑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按你的说法,我们在一起住的时间有两年了,这还不算试婚?”“那一纸婚约对你真的很重要?”她被自己说出口的话惊住。“叶子,告诉我,我该怎么做,才能让你忘记那场不愉快?”他轻叹一声,语气中夹杂着一丝无奈。她怔了下,怎么话题又扯到结婚上,苦笑道,“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相信永远…”C在两家家长的授意安排下,他和她走到了一起…当两个人一一看出背后所有的阴谋后,他和她又被家人推到悬崖边上…不得已,两人无奈之下选择试婚,却依然逃离不了诸多的考验…一场再简单平凡不过的感情,却变得不再平凡,爱情的道路上处处充满荆棘…D当他35岁,她32岁,走过那3年之痛,7年之痒,9年之殇,他们还能否重新牵手重温他们的旧梦,能否坚持走完那段属于他们的幸福…中国-韩国-米兰-迪拜-米兰-温哥华-米兰上万米爱情长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 豆蔻小皇后

    豆蔻小皇后

    她,是行走江湖,在刀口上舔血为生的国际间谍。杀人不眨眼,行事干脆利落。他,是风流绝色,集俊美冷酷于一身的少年皇帝。唯我独尊,雄霸天下,残暴嗜血。现代王牌女间谍,一朝穿越,变成十三岁的失宠小皇后。古代绝色残暴君,一瞬之间,却早被利爪扣住脉门。红帐之内,度暖春宵,绝色皇帝轻狂妖娆。“是你,杀了寡人珍爱的末妃?”“狗皇帝,放尊重点,否则我连你一起废,让你哭得很有节奏。”她是新一代的女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杀得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汽车,买得起洋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所以,她不怕死。行走江湖总是踏雪无痕,刀口舔血也都能全身而退。女人就一定要安分守已?笑话,一切各凭本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推荐我的文文:【第一庶女】【废后训夫】【殿下的囚宠】【豆蔻小皇后】【豪门契约妻】【冷情将军丑颜妻】强推朋友精彩女强文【魅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