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3300000001

第1章 引子 赵汸的《春秋》学(1)

清代《公羊》学开创者虽然是庄存与,但是,据庄存与自己说,他的《公羊》学是受到元代经学家赵汸的影响。故论庄存与的《公羊》学,或清代《公羊》学的形成,人们往往会追溯到赵汸的经学,认为赵汸是“清代学者庄存与著书的直接先导。”(陈其泰:《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57页。)但是,赵汸的经学究竟如何,人们的研讨却很不够。因此,赵汸对庄存与的具体影响怎样,庄存与开创《公羊》学的意义也就难以有较为准确的说明。所以,必需对赵汸的经学作出探讨。

§§§第一节直探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上

赵汸的经学成就主要在于对《春秋》的研究。他认为《春秋》是经过孔子笔削的经典,既存策书之大体,又有孔子之义,而自孟子以后《春秋》就一直没有得到过“正确”的解释,《春秋三传》及其以后对《春秋》的解释虽各有所得,但也各有所失。因此,他自许要在经学上克服前人之失,综合前人之得,以期承接孟子,使《春秋》得到“确解”,恢复圣人所著《春秋》的本来面目。

一赵汸的生平与著述

赵汸,字子常,安徽休宁人,元末明初经学家。因筑东山精舍并在其中著述多年,故人称东山先生。其生平大略见于《明史·儒林一》:

……生而姿禀卓绝。初,就外傅,读朱子《四书》,多所疑难,乃尽取朱子书读之,闻九江黄泽有学行,往从之游。泽之学,以精思自悟为主。其教人,引而不发。汸一再登门,乃得《六经》疑义千余条以归。已,复往,留二岁,得口授六十四卦大义与学《春秋》之要。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乃筑东山精舍,读书著述其中。鸡初鸣辄起,澄心默坐,由是造诣精深,诸经无所不通,而尤邃于《春秋》。

初,以闻于黄泽者,为《春秋师说》三卷,复广之为《春秋集传》十五卷,因《礼记·经解》(《元史》此处标点误作“《礼记》经解”,参看《二十五史》,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有“属辞比事《春秋》教”之语,乃复著《春秋属辞》八篇。又以为学《春秋》者,必考《左传》事实为先,杜预、陈傅良有得于此,而各有所蔽,乃复著《左氏补注》十卷。(《明史》卷二八二,参看《二十五史》。)

这段记载对赵汸的师承、治学精神、主要著作都有说明,但是过于简略,而且有的说法容易引起误解。因此需要根据赵汸的著述,对其作出相应的补充与解释。

传中提到赵汸的二位老师黄泽与虞集,他们都是侨居江南的川籍著名学者,祖籍分别在四川的资中与仁寿(可参见拙著《巴山蜀水圣哲魂》第四章,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而对赵汸影响最大的是黄泽,所以,赵汸著有专述黄泽学说的《春秋师说》,并在其关于《春秋》的著述中,多次称道“资中黄先生之教”(《左氏补注序》,《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如“汸自早岁获闻资中黄楚望先生论五经旨要于《春秋》”(《春秋集传序》,《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如正变例之实,此是泽破近代诸儒《春秋》不用例之说”云云(《春秋师说》卷上。)。

而黄泽之学据赵汸所言,是以《左传》史实为主,而兼取《公羊》、《穀梁》的义理。赵汸述黄泽之学说:

孔子作《春秋》,以授史官及高弟,在史官者则左丘明作《传》,在高弟则一再传而为公羊高、穀梁赤。在史官者则得事之情,而义理间有讹;在高弟者则不见事实,而以意臆度,若其义理则间有可观,而事则多讹矣。酌而论之,则事实而理讹,后之人犹有所依据,以求经旨,是经本无所损也。事讹而义理间有可观,则虽说得大公至正,于经实少所益,是经虽存而实亡也(《春秋师说》卷上。)。

因此,黄泽主张:“说《春秋》当据《左氏》事实,而兼采《公》、《穀》大义。”(《春秋师说》卷下。)但同时“黄先生论《春秋》学,以左丘明、杜元凯为主”(《左传补注序》。)。在《春秋左氏传补注序》中,赵汸也引用黄泽的观点:“《春秋》有鲁史书法,有圣人书法,必先考史法,而后圣人之法可求。若其本源脉络,则尽在《左传》。”赵汸《春秋》学的研究就是循着黄泽的这一路数发展而来。所不同的在于黄泽的合《三传》为说尚未真正将其合而为一,而赵汸则将《三传》一统于《春秋经》。就是说黄泽虽以《春秋》有史实、义理两者,但没有把二者都看作是孔子笔削的体现,而是看作鲁史史法与圣人书法二者并存;赵汸则将二者皆视为孔子笔削的表现,使之一统于孔子的《春秋》。而且黄泽之说粗略,而赵汸则较有系统性。

黄泽的这一兼采《三传》为说,实是自唐代以后治《春秋》的主要趋向。在《唐书·艺文志》中就有李氏所著的《三传异同例》十三卷、冯伉的《三传异同》三卷、刘轲的《三传指要》十五卷、韦表微的《春秋三传总例》二十卷等以同治《三传》为名的著述。宋代虽然有舍传从经之说,但是,唐以后同治《春秋三传》的学术风气仍然延续了下来,治《春秋》者多兼取《三传》,如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王日休的《春秋孙复解三传辨失》。刘敞的《春秋权衡》与《春秋传》分别“平三家之得失”,“节录《三传》事迹,断以己意,其褒贬义例,多取诸《公羊》、《穀梁》”;孙觉的《春秋经解》(十三卷)“以《穀梁》为本,及采《左氏》、《公羊》、历代诸儒所长,间以其师胡瑗之说断之”(《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一》上册,中华书局,1983年。);陈傅良的《春秋后传》,用《公羊》、《穀梁》之说来推论《左传》,被赵汸的《春秋集传自序》推为宋人说《春秋》者最著称之书。而黄泽治《春秋》的思路,就直接受到孙觉师徒的影响,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黄泽之学“是亦读孙觉之书,得见胡瑗之义者也”(《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三》。)。赵汸本人也受到陈傅良的较大影响,他在其著作中多次推许永嘉陈傅良。所以,黄泽的经学实与唐以后同治《春秋三传》的学术风气相关,而赵汸的《春秋》学不仅是直接承继其师而来,同样也是自唐以后同治《春秋三传》的学术风气浸染的结果。

《明史·赵汸传》指出了陈傅良对赵汸的影响,但是,却将陈傅良与杜预相提并论,说“又以为学《春秋》者,必考《左传》事实为先,杜预、陈傅良有得于此,而各有所蔽,乃复著《左氏补注》十卷”,把杜预与陈傅良都说成是以“《左传》事实为先”之人,这就忽略了杜预与陈傅良的区别,也否定了赵汸是从不同方向来承继杜预与陈傅良的。从赵汸对陈傅良的称说中,可知陈傅良与杜预治《春秋》的方向正好相反。杜预是以《左传》为宗,陈傅良则是以《公羊》、《穀梁》来补正《左传》。关于杜预与陈傅良在治《春秋》上的这一区别,赵汸在《春秋集传》、《春秋属辞》等书中都有反复的论说。而赵汸在经学上就是要兼取二者之长,去其所短。如他的《春秋左氏传补注》一书,“其大旨为杜偏于《左传》,傅良偏于《穀梁》,若用陈之长,以补杜之短,用《公》、《穀》之是以补《左传》之非,则两者兼得,笔削义例触类贯通”(《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四库全书总目》关于该书提要的标点作“则两者兼得笔削义例,触类贯通”,于文句不通。)。因此,《明史》的这一说法实有乖于赵汸之说,容易引起混淆。

关于赵汸的著作,《明史·赵汸传》还载有赵汸参与编修的《元史》,事在入明后。除传中所列外,尝有《春秋金钥匙》,此书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春秋类三》关于该书的提要说:“其书撮举圣人特笔《春秋》之大例,以事之相类者,互相推勘,考究其异同,而申明其正变,盖合比事属辞而一之。”)传中所述赵汸所著书,以“初”、“复”、“乃复”、“又以为”为序,似赵汸所著《春秋师说》、《春秋集传》、《春秋属辞》、《左传补注》是先后一一为书。其实不然。赵汸说:

洊经离乱,深恐失坠,乃辑录为书,以谓后世学《春秋》稍知本末者,赖有左氏而已,故取《左氏传》为之补注。欲学者必以考事为先,其文与义,则三传而后诸家之说,苟得其本真者皆传,以己意畅而通之,名曰《春秋集传》,凡十五卷。尚意学者溺于所闻,不能无惑,别撰《属辞》八篇,发其隐微,传诸同志,以俟君子。(《春秋集传序》。)

据此说《左传补注》的著作在《春秋集传》与《春秋属辞》之先。而《春秋集传》虽然初著的时间较早,但实际成书于最后。赵汸的门人倪尚谊在《春秋集传·序》中说,此书创稿于至正八年(1348),一再删削,于至正十七年(1357)成编,“既而复著《属辞》,义精例密,乃知《集传》初稿,更需讨论,而《序》文所列史法经义,犹有未至。且谓:《属辞》时推削笔之权,而《集传》夯明经世之谊,必二书相表里,而《春秋》之旨方完。岁在壬寅(1362)(《四库全书总目》第228页误作“戊寅”。),重著《集传》。”至正二十八年(1368),病疢疾,“阁笔未续,《序》文亦不及改”。洪武二年(1369)仲冬,赵汸去世。倪氏以为“先生于是经,所谓一生精力尽于此者”,于是据先生旧稿补至获麟,并校订《序》文,而成其书一十五卷,藏于东山精舍。而其书的刊刻也在《春秋属辞》、《左传补注》之后,说见明人汪玄锡的《春秋集传后序》(汪玄锡在《春秋集传后序》中说,明代汪左丞在东山书院先刻赵汸《春秋属辞》、《左氏解》。弘治年间,墩篁先生求《春秋集传》一书不得。正德戊辰,汪氏知此书藏于程文富氏,屡借不获,“戊子,提学御史东阿刘君按徽下令求是书”,其书始出,才得以刊行。)。因此,赵汸几部著作的成书时间应当以《春秋师说》、《左传补注》、《春秋属辞》、《春秋集传》的先后为序。

从赵汸著述来看,他对《春秋三传》都有深入的研究,而对《左传》用力尤多,故有《左传补注》的专书。这与其师的学术风格是一致的。由他“《属辞》时推削笔之权,而《集传》大明经世之谊,必二书相表里,而《春秋》之旨方完”来看,这两部书最能代表赵汸的《春秋》学。但是,从庄存与的推本赵汸来说,最重要的又应当是《春秋属辞》一书。

二赵汸《春秋》学的评价

赵汸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在研究《春秋》上,对于自己在《春秋》研究上的成就,他自许甚高,认为是直承孟子:

然自孟氏以来,鲜有能推是说以论《春秋》者。盖其嗣由三传始。左氏有见于史,其所发皆史例也,故常主史以释经,是不知笔削之有义也;公羊、穀梁有见于经,其所传者犹有经之佚义焉,故据经以生义,是不知其文则史。后世学者三传则无所师承,故主左氏则非公穀,主公穀则非左氏,二者莫能相一。其有兼取三传者,则臆决无据,流遁失中;其厌于寻绎者,则欲尽舍三传,直究遗经,分异乖离,莫知统纪。使圣人经世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则其来久矣。自永嘉陈氏始用二家之说参之左氏,以其所不书实其所书,以其所书推其所不书,为得学《春秋》之要,在三传后卓然名家。然其所蔽,则遂以左氏所录为鲁史旧文,而不知策书有体,夫子所据以加笔削者,左氏亦未之见也。左氏书首所载不书之例,皆史法也,非笔削之旨,公羊、穀梁每难疑以不书发义,实与左氏异师。陈氏合而求之,失其本矣。故于左氏所录而经不书者,皆以为夫子所削,其不合于圣人者亦多矣,由不考于孟氏而昧夫制作之原故也。(《春秋集传序》。)

在赵汸看来,自《春秋三传》开始,人们就没有对《春秋》全面认识了。《左传》只是从史实方面去解说《春秋》,而不知孔子的笔削之义;《公羊》、《穀梁》重《春秋》之义,却忽略了孔子托诸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说,而不知《春秋》之文为鲁史。后来说《春秋》者或主《左传》,或主《公羊》、《穀梁》,于史实与大义各执一偏;所谓兼取《三传》者,也只是择衷杂糅《三传》之说,而没有真正取其所长,去其所短;宋儒主张舍弃《三传》,直探《春秋》本经,而不知《三传》实于《春秋》各有所得,舍《三传》无从而得圣人之义;只有宋儒中的陈傅良,用《公羊》、《穀梁》之说为本,参以《左传》,“为得学《春秋》之要”,但是,陈傅良又不知《左传》书首所说的不书之例是史法,并不是孔子的笔削,而将二者误合为一。在他看来,千百年来只有孟子对《春秋》的论说才合于孔子之义:“书成一岁,而孔子卒,当时高第弟子盖仅有得其传者,历战国秦汉以及近代,说者殆数十百家,其深知圣人制作之原者,邹孟氏而已矣。”(《春秋集传序》。)而他的《春秋》学就是经其师而上承孟子:

汸自早岁获闻资中黄楚望先生论五经旨要于《春秋》,以求书法为先,谓有鲁史书法,有圣人书法,而妙在学者自思而得之,乃为善也。于是思之者十有余载,卒有得于孟氏之言。因其说以考三传及诸家陈氏之书,而具知其得失异同之故,反复推明,又复数载,然后一经之义始完,属辞比事,莫不灿然,各有条理。(《春秋集传序》。)

因此,在赵汸看来只有他的《春秋》学得圣人正传,是对孟子以后在《春秋》学上中绝道统的重续。

赵汸的弟子与明儒对赵汸的《春秋》学,更是推许有加。他的弟子倪尚谊称之为“诚足以破聚讼未决之疑,而发千载不传之秘”(倪尚谊:《春秋集传后序》,《四库全书·经部·春秋集》。),明儒汪玄锡在《春秋集传后序》中说,“世人读先生之书与先生之文者,知其问学不在宋潜溪诸公下”。浙江金华人宋濂以《春秋属辞》为“发千古不传之秘”(宋濂:《春秋属辞序》,《四库全书·经部·春秋集》。)。宋濂还述说《春秋》学发展的五变,而以赵汸为其总结者:

濂观简册说《春秋》者多至数十百家,求其大概,凡五变焉。其始变也,三家竞为专门,各守师说,故有《墨守》、《膏肓》、《废疾》之论;至其后也,或觉其胶固已深,而不能行远,乃仿《周官》调人之义,而和解之,是再变也;又其后也,有恶其是非淆乱,而不本诸经,择其可者存之,不可者舍之,是三变也;又其后也,解者众多,实有溢于三家之外,有志之士会粹成编,而《集传》、《集义》之书愈盛焉,是四变也;又其后也,患恒说不足耸人视听,争义立异相雄,破碎书法,牵合条类,哗然自以为高,甚者分配《易》象,逐事而实之,是五变也。五变之纷扰不定者,盖无他焉,由不知经文、史法之殊,此其说愈滋,其旨愈晦也欤。子常生于五变之后,独能别白二者,直探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上,自非出类之才,绝伦之识,不足以与于斯。呜呼,世之说《春秋》者至是亦可以定矣。(《春秋属辞序》,《四库全书·经部·春秋集》。)

宋濂五变说第一变的所谓“三家专门”,是指汉儒对《春秋》的不同解说,而第二、三、四变的所谓调和、择其可存者、粹编《集传》等,则见于魏晋迄唐代诸儒的《春秋》学中,第五变的“争义立异相雄”,则是宋代某些儒学家对《春秋》的新解。因此,宋濂的所谓五变不一定在时间上是一一先后呈现,但是,却对自汉代以后研治《春秋》的基本情况作出了较为客观的归纳。在宋濂看来,自《三传》以后,赵汸以前所有研治《春秋》者,无一合于“圣人之心”,只有赵汸的《春秋》学才“直探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上”,使《春秋》得到了正确的解释。他评价赵汸的《春秋属辞》说:

离析部居,分别义例,立为八体以布列之。集杜、陈二氏之所长,而弃其所短;有未及者,辩而补之——何者为史策旧文,何者是圣人之笔削,悉有所附丽:凡暗昧难通,历数百年弗决者,亦皆迎刃而解矣。遂勒成一十五卷,名之曰《春秋属辞》云。呜呼,世之说《春秋》者至是亦可以定矣。(同上。)

一位对《春秋》学发展史有所心得的学者,对赵汸的《春秋》学作出如此高的评价,虽不免有抬高之嫌,但也可见赵汸《春秋》学的价值及其在当时与以后一段时间的重大影响。

§§§第二节存策书之大体赵汸的《春秋》学是循着陈傅良的以笔削论《春秋》而来的。但是,赵汸所谓笔削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春秋》与鲁史的联系,笔而不削,存策书之大体,即所谓“其文则史”;二是《春秋》有笔有削的不书、变文、特笔,寓含有圣人之义,所谓“其义则丘窃取之”。他的《春秋集传》就专门发挥此义,而《春秋属辞》一书更是以此为基准分为一十五卷予以论说的。

同类推荐
  •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爱情散文(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大学史记(“民国大学与大师”丛书系列)

    本套丛书《民国大学与大师》,以详实而生动的史料、全面而独到的视角,邀你一起走进晚清与民国时期国学与科学大师们富有个性、既伟大又平凡、传奇而精彩的世界,包括他们的上学、留学、教书、长校……其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可读性强。丛书分为名家上学记、名家留学记、大师讲书记、大学校长记4卷。由青年学者朔之北、青年作家许毕基等人撰稿。
  • 回想那风

    回想那风

    真应该回想那风了,可以滋养疲倦的心灵和饥渴的细胞。沉浸回想好比酿一坛酒,回想是人的反刍。一般来说,风穿过的门窗,门对着的山,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多彩而喧嚣的浅薄。昨天总是丰厚的,拾回昨天的芳香或追溯别的什么,是一杯没有污染的情水,比如,人的生命是哪一囝风卷来的完美而又脆弱的种子?如果没有回想,是排除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象征,这个世界还会灵智闪烁吗?我们这代人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尽了,不能把所有的清水都污染了,我回想故我在,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源源不断地哭着、喊着生出来。回想,窗含着的水。门关上了。咀嚼昨天。窗打开……
  •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汉诗就像一朵暗自芬芳的兰草,朴实无华却最写尽人生百态。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女人,会如汉时的女子那般敢爱敢恨,刚烈痴情。也再找不到那野性未褪,却温柔多情的汉子。用今朝的笔写汉时的情,迎面而来的,除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还有那些让你心动的爱恨情痴。
  • 为乐趣而读书

    为乐趣而读书

    读书之乐乐何如?林丹环编著的这本《为乐趣而读书》精选的文章,有的谈论读书方法,有的分享读书之趣,有的回忆书海琐事……不一样的文字,一样的纸墨情结。一起走进这个书海世界吧,聆听作者独步书林的内心独白,体会畅游书海的真正乐趣,感悟书籍之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格上寻真

    格上寻真

    在艺术上他孜孜以求,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五言诗古朴自然,清畅空灵,不加雕饰。而主攻方向是长短句,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有大体一致的格式,呈现出一种格律美;追求明显的节奏、段落、行数、音节,有一定规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美;或者句式长短不一,间隔有序,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参差美。这种长短句比词自由,近似元人小令。修辞上注意词性组合、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快,白话、俚语信手拈来,时有警句。
  • 奥兰塔

    奥兰塔

    整部小说用的是独特的阐述方式,用类剧本的形式展开故事发展,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画面感。小说的架空除了生存环境做了全新设定外连里面的职业和技能也做了全新的设定。全新的故事设定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模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玄幻小说观感。
  • 岳飞传

    岳飞传

    孩子们之所以喜爱《岳飞传》,白了少年头,其中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空悲切!”,是因为它展现了一代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有岳飞那篇千古绝唱《满江红》。莫等闲,《岳飞传》汇聚英雄群像,弘扬传统文化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人小鬼大.1

    人小鬼大.1

    孩子总是天真烂漫、口无遮拦,丝毫不受人情世故的沾染!孩子的话,常常让爸爸妈妈忍俊不禁却又无可奈何。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每个孩子都是开心果。8蛋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是不是有特别的感受?!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共收录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散文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散文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出版过,现经整理后再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由毛信德和李孝华担任编著。
  • 昏君,我才是祸国妖姬

    昏君,我才是祸国妖姬

    还有没有天理啊!她居然穿越成寡妇,背了一身债不说,老公的影子都没有。好,你既然不仁,我便不义,不给你多带几顶绿帽子我就不姓红!什么?现在跑出来认她这个妻子了?不好意思请靠边站,姑娘我得挑挑,看谁合我意。是拥有全天下至高无上权利的他?还是邪气痴情的他?还是默默守护的他?还是原装正版的他?
  • 初情似情

    初情似情

    我们都在怀念年轻时的爱恋尊贵骄傲、最为得意时的少女一无所有、最不得意时的少男大人却在说那并不是爱情连我们自己似乎都无法改变可是万水千山蓦然发现铭心刻骨留下的依然是当年也许是一厢情愿纵然隔着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一定还能遇见于是等待成了潜意识里的习惯有些东西,当时不知道,等很久很久以后才蓦然明了,曾经是最美丽的。只是再想重温,早已不复重来。用此文祭奠你我都曾有过的青葱岁月。——李李翔
  • 仙侠之仙尸

    仙侠之仙尸

    大荒没有仙,大荒只有一具仙人的尸体!世人都望得长生,永不朽。她却独守仙路尽头,等一个人陪她漫漫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