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08

第8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4)

义利兼顾,这应该是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判断标准之一,法家极端重利的观点有明显的局限性。“义”作为当然之则,一旦被抛弃,功利原则便成了惟一的范导原则。就行为的评判而言,确定其价值的标准,并非动机端正与否,而是行为产生的实际功用:“夫言行者,以功用为之的彀也。”(《韩非子·问辩》。)在此,善恶的评价已为功利的权衡所取代。于是,君主治国,应利用人们趋利的本性,以功利作为激励手段——既然“利之所在民归之”,故治天下时应导之以利,“赏莫如厚,使民利之”(《韩非子·八经》。)。与墨家一样,法家的如上价值固然有见于功利观念在社会运作中的一些积极作用,并进一步扬弃了道义原则的抽象性,但是,以功利为社会行为的准则和目的,必将导致功利意识的过度膨胀,并使人的价值追求走向歧途。在导之以利的原则下,人在双重意义上趋于工具化:个人既是实现君主意志的工具,又是外在功利的附庸,从而主体被异化了。同时,尽管法家最终将个体之利纳入以君主为代表的“公处”,但重利弃义的结果是利益计较的公开化和合理化,由此形成的社会自然很难避免紧张和冲突。为了解决人们趋利而生的争斗,法家提出了“唯法而治”的观点,这非但协调不了冲突,反而加剧了冲突,崇法尚利的秦代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从中便暴露了法家的若干致命的缺陷。

儒家的道义原则与墨法的功利原则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义利关系上的不同取向,二者有所长也有所短。就总体而言,儒家的道义原则始终居于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更为明显。但墨法的功利原则也以不同的形式渗入其中,二者相反相融,使传统价值体系呈现出复杂的形态。

§§§第四节儒道的人格理想

对人格理想的规定,是传统价值观念的逻辑终点。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儒家和道家,其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二者对人格理想的不同设定,具体来说,儒家注重对内圣的追求,道家则强调逍遥的境界。

一、“内圣”的追求

一般认为,内圣外王是儒家一贯奉行的人格理想和实现王道政治的经世路向。所谓内圣,是对人完善的内在学识修养的指称;所谓外王,是指在内在的理想人格实现的基础上,把圣人的王道理想在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中体现出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圣王理想。两者在孔子学说中互为表里、浑然一体,但是在孔子之后开始发生了离异。孟子侧重发展了“内圣”的一面,成为儒家理想派的代表;荀子侧重发展了“外王”的一面,成为儒家现实派的代表。宋明时期,理学继承和发展了思孟学派的“内圣”之学。由于理学在后期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地位和巨大影响,“内圣”之学逐渐成为儒家道统的正脉。

在儒家看来“内圣”首先表现为善的德性,这种德性是人先天所具有的,“人之初,性本善”(《论语·雍也》。)。而善又以广义的仁道精神为其内容。作为原始儒学的理论核心,“仁”的含义首先为给他人以关怀、爱护,即“爱人”、“泛爱众”,从积极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上。),从消极方面讲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仁”的另一含义是从道德准则与道德自觉的角度而言的。从道德准则来说,孔子倡导的恭、宽、信、敏、惠,后来儒家一再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等,皆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内圣的品格,可视为其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道德自觉是儒家内圣学说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述为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即以仁来净化自我,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

儒家的人格理想除了仁德之外,还包括“知”的规定,“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而且其认为二者是紧密相连的:“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按儒家的看法,“知”是一种理性的品格,如果主体缺乏这种品格,则往往会受制于自发的情感或盲目的意志,从而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只有通过理性升华,才能由自在走向自为,形成完善的人格,并赋予行为以自觉的性质,最终臻至内圣的境界。《大学》强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便概括地表现了儒家的这种内圣路向。知具有如此重要性,因此儒家十分重视对于知(智)的培养,曾专门有所论述,其中最简洁的概括便是《大学》中所说的“好学近乎智”,强调勤学对于智的重要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突出理性原则(知)之时,儒家也正显示出了理性的态度,往往将知涵盖于仁道之下,譬如孔子就把“知”主要理解为“知人”。所谓知人,就是对社会人伦的体察。孟子更明确地指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因此,“知”的功能便在于把握仁义等当然之则,并在行为中自觉加以贯彻,理性本身从而取得了某种伦理化的形式。这对于避免理性走向歧途,抑制人格的异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意义。

然而,理性的伦理化也就意味着理性的狭隘化、片面化。由于强调的是主体内在的修养,伦理性主导地位的确立,对外界事实的认知往往被置于边缘的地位,在儒家眼中,“知人”往往比“知物”重要。孔子强调“君子不器”,便流露出对认知理性的轻视。这种倾向在宋明理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理学家严格区别“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褒扬前者贬斥后者,对道德理性之外的认识行为多采取贬抑的态度,认为“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王阳明:《传习录》。)。这种忽视认知理性或技术理性的观点,历史证明,这不仅不利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与“内圣”相联系,儒家的人格理想还讲究“外王”。在儒家那里,精神境界的提高与外在事功的建立,二者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内圣是外王的根据,外王是内圣的自然结果,“修己”与“安人”、“安百姓”是统一的。历史上,儒家的某些代表人物突出强调“外王”的观点,如荀子便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当具有“经纬天地而裁官万物”的本领。陈亮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则为:“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堂堂正正之人,也就是“有救时之志,除乱之功”的英雄。但是,综观儒家的价值取向,“内圣”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外王事功不过是其逻辑的必然结果,从其“修—齐—治—平”的人生设计中不难看出,修身是本,是达到内圣之境的关键,是治国平天下等外王的逻辑起点。而“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纲领,明确地使内圣具有了本体的地位。内圣压倒外王的趋向到宋明理学那里进一步加剧,理学家视“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醇儒”为理想的人格典范,贬斥外在的事功。“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朱子语类》卷一一九。)。这种片面的观点,必然将一定程序上弱化了理想人格的实践品格,使儒家的“内圣”追求日趋空疏,流于狂诞。

二、“逍遥”的境界

与儒家的“内圣”追求不同,道家的人格理想讲求的是主体“逍遥”境界的获得。在道家的理论范畴中,逍遥指的是人在摆脱名缰利索的束缚后,回复到自然的“本性”,与无限、永恒的自然合为一体,人格得以独立,精神获得了充分自由的一种状态。它可以说是道家思想的理论核心。

在道家看来,远古的“至德之世”,人无欲而素朴,不争名逐利,不知何谓政教礼义,按照自然本性生活着:“织而衣,耕而食”(《庄子·马蹄》。),自然天成而不受文饰和干涉。而后世的尧、舜等“圣人”,却破坏了人的自然本性,对其施以仁义礼教,使人如同马遭受到“橛饰之患”、“鞭之威”一样,真常之性被扭曲、毁损,自我处于分裂、不自由的状态,与自然相对立。道家认为这是后人的悲哀,由此倡导“逍遥”的境界以回复本真之“我”。

要达到“逍遥”的境界,显然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形象而系统地描述了这一理想境界的获得过程。

首先应摆脱自傲之类的情感束缚。庄子认为,生物生存各有自己的特殊条件,如果脱离了自己的条件而盲目攀比,就将陷入苦恼之中,而不能进入惬意、顺其自然的逍遥境界。蝉和小鸟自诩自己的灵巧而讥笑大鹏的拙笨,就犯了自视甚高的毛病,不自觉地陷自己于苦恼之境,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明白“大小之辨”的道理。这类现象触目皆是,诸如“知效一官,行此一方,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庄子·逍遥游》。),在庄子眼中,皆也多有小鸟讥笑大鹏之嫌。显然,这种考虑生存条件的观点注意到了外在条件的客观性,对人的精神自由的追求行为给予了肯定,但较之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其忽视条件的可变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则是一目了然的。

摆脱了自傲的羁缚,并不意味着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认为还须跨越“有待”的阶段。宋英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超越了世俗是非毁誉的标准,把真我的存在和外界的物议划分开来,孑然独遣生命;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逍遥游》。),超出一般人所斤斤计较的富贵利禄之外(“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二人都已超乎常人之外,然而在庄子看来,他们还没有彻底摆脱对自身生存条件的依赖,对誉与非的区别和赖风而行,说明其还“犹有所待”,没有真正进入自由的境界。

那么,何谓真正逍遥的境界?庄子认为是“无待”的境界,即无待于世俗之物的境界。这种境界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通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上。)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即达到了逍遥的境界。这里所谓的“至人”、“神人”、“圣人”,三者名异实同,《庄子》一书中互用互替,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代称。至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顺从与遵循自然之道。他化除了物我的界限,融入了天地之中与万物为一本,即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这种精神和宇宙一体化,自我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和中,人从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而获得了大解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庄子·天下》。),人格达到了一种逍遥之境。道家的这种看法显然打上了过于抽象的烙印,但无可否认,它同时也多少注意到了理想人格应该具有的自由属性,而人格的自由之境则以合规律性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逍遥”境界的倡导,对儒家的“内圣”追求进行着某种程度的纠偏。一般来说,“内圣”追求的是以外在的仁德来塑造主体,而仁德一旦虚伪化,便会导致内在之“我”(内在的人格)与外在之“我”(人格在社会中的展现)的分裂,亦即形成二重人格,使人格异化。而“逍遥”的境界具有的自由精神,则有助于抑制人格的异化。

纵观中国文化史,儒道互补已成为其突出的特征之一。“寄沉痛于悠闲”的“逍遥”境界与强调修身的“内圣”追求,二者构成了中国人人格的两极,往往在同一主体身上体现出来。不过,由于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主导地位,使“内圣”追求在我国的人格理想中扮演着主角。按其本义,“内圣”主要表现为一种道德理想,以“内圣”为追求的目标,即意味着将伦理学意义上的“善”视为最高价值。这种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传统政治结构到个体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某种伦理化的倾向,伦理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儒家这种价值观对精神境界的升华固然不无积极意义,但如前所述,伦理价值的过度强化,同时也产生了负面的效应。就社会领域而言,在道德完善成为主要目标的背景下,政治结构的变革往往被忽视;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对道德的高度重视,却往往伴随着把对自然的认识与作用置于视野之外的弊端。由此又形成一种重道轻器的传统。由此观之,以德性对理性的支配为出发点,善的追求与“道”的涵盖相互交错,构成了传统价值体系的显著特点。

总之,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呈现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涉及多重价值关系,交错着多重价值内容,在儒、道、墨、法等名家名派那里获得了自觉的理论形态。其中既有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加以扬弃,以利于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产生的时代课题。

同类推荐
  • 山西民间故事

    山西民间故事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珠光翠影:中国首饰史话

    朦胧中芳香飘来,纯洁如水月夜白,细寻找,山崖小花独自开,泉涧霜草衰,风雨吹不败,东方即白斜雾霭,冬雪融化春徘徊,馥艳轻盈云绿黛,满山满谷花盛开,微笑中,人人钗头有花戴
  • 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讲述古代青少年成才的众多实例,分析其成长背景、良师益友的熏陶、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的内因。《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鼓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理想付出勤奋持久的努力。
  •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西方文化与教育史

    世界各国的文化与教育各有所长,如何汇集国外文化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建立符合本国实际的先进的文化与教育体系和模式?《西方文化与教育史》就是致力于这一目的的研究成果。我国文化与教育的深刻变革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成,需要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想真正地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个大的跨越,必须对西方几千年来文化与教育发展历程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与孔子齐名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及其教育理论进行认真的分析、批判和总结,必须通过对其整体脉络的发展变化的把握来对国人进行思路的创新,才能够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
热门推荐
  • 女伯爵

    女伯爵

    艾琳以自由落体的形式直接落在托马斯男爵的欧式大床上,而且是从二十一世纪跌回了十三世纪,从中国摔到了爱尔兰。中世纪的西欧,美丽的爱尔兰大陆,田园的风光与美丽的城堡;最英俊、最年轻的托马斯男爵,都让艾琳的欧洲之行充满了美妙的幻想和无比的刺激。攻占他的领地、领导他的人民,实行海、陆、空三方位、全方面、立体式骚扰,最后将这位托马斯男爵全面攻陷了。一对一宠文,有攻城略地的气势磅礴,也有田园、商路,外加亲亲我我;女主强悍+机智,美中不足有些大咧咧,对男主少根筋;男主腹黑+睿智,锦上添花有张无比英俊的脸,还是个宠妻无度的主儿。本文构思来自于著名的“爱尔兰婚姻百年契约”,所以是个超级有爱的文哦,喜欢的亲请收藏啊,收藏!推荐完结文《王妃在后院种瓜》:
  • 紫月银狐

    紫月银狐

    神魔自古势不两立,却逃不开宿命的安排……妖界至尊银狐王vs女娲后人洛月,不该交错的两人被宿命牵扯,身世的颠覆、情仇的跌宕、介于女娲魔族间的左右为难。从踏出苗疆的第一刻起,她的宿命便开始悄然转变,亲情、友情、爱情,是否愿意为一个面目全非的她而停驻?
  • 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为什么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我们可以对一个陌生人面带微笑,我们可以向一个路人伸出援手,为什么我们总是毫不留情地去伤害我们最亲的人?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自己最反叛的一面展现给最爱我们的人?不要再为伤害亲人找借口,不要让亲情变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努力不去伤害最亲的人,才会更加幸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之随身空间

    嫡女之随身空间

    前世蒙冤而死,魂兮归来,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太多太多。今生含冤重生,吾爱吾恨,定要让你们得到应有的一切!且看重生的嫡女,不再软弱不再可欺,走出属于自己的光华万丈的未来。
  • 销售是个好职业

    销售是个好职业

    顶尖销售人员不凡的魅力让人景仰膜拜,而低微的销售人员又让人无时无刻不鄙视。它让不少走近它的人很快尝到甜头,更让许多接近它的人吃尽无数苦果。销售是生死艺术,有人因此进入天堂,有人因此下了地狱。你想走哪一条道?我已经听到了,是天堂!本书结合作者自己多年的销售心得,给销售新手指出了一条从开始就正确的道,让新手:做正确的事,再正确地做事。同时为新手们提供了许多销售的理念、实用技巧、方法、策略。让新手一人行就能很清醒地避开弯路、避开无知、避开伤害,找到方向、找到方法、找到力量、找到智慧,在销售这条玄妙的大道上顺利打造自己的美好“钱”途。
  • 签约封神

    签约封神

    姜飞熊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是那封神榜故事里七十二岁,门牙都要掉光了,性生活能力已经到了末端的时候,才娶了一个恶婆娘马氏的不死小强姜子牙的第一百零八回转世。一位看起来一肚子坏水的老神棍找到了自己,要自己在这个和谐安宁的社会里,再次为天庭进行一次平和的封神作业。上清、玉清、太清,三个老神棍各有盘算,都想让姜飞熊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而那些神仙们,也各有各的麻烦,姜飞熊想让他们签押封神榜,就得帮忙。昔日封神时的那些仇人,亦在阴暗中虎视眈眈,想要跳出来捣点乱。PS:不一样的封神结局,改变当初悲剧人物的命运,轻松与恶搞才是主流,一个都不能少。
  • 废材小姐逍遥仙

    废材小姐逍遥仙

    赫连昔,一朝穿越,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当换了一个全新的灵魂后,昔日不能修炼的废物,竟一鸣惊人。修炼灵力、种植灵药、契约神兽……历练紫恒大陆,却邂逅美男,从此天翻地覆。######################################################################################她高傲的俏脸上闪着强烈的愤恨,冲她低吼:“你知道外面的人都是怎么说少主的吗!一个天才配了一个废物……你把少主的脸都丢尽了,你还配活在这个世上么……”[紫霄宫主紫阳]邪肆的桃花眼凝视着浴涌中身无寸缕的雪白,嘴角泛起一抹恶魔般的笑容:“不用遮了,那么小,没啥看头!”赫连昔心脏狠狠缩了一下,努力安抚自己,她是个心态成熟的女人,被人看了也不是什么要死要活的事情,现在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他是个什么东西,是人是妖还是鬼![北国太子萧瑾]“我会负责的!”“啊……负责?……负什么责?”“你的伤在背上,这里又没有合适的人,看你伤得那么重,所以我自作主张为你上了药……”“就因为你看了我的背,所以要对我负责?”“当然!”“如果是那样,不用!”“为什么?”萧瑾愤怒了,从来都是女子主动的黏上他,今天他主动开口说要负责,她竟然不愿意![骠骑将军林风]“快点把门关上!”真是皇帝不急急死太监。“臭丫头,你还知不知道羞耻两个字怎么写!”林风一脸的鄙夷,赫连昔心里翻了翻白眼。老天,不会把她当成采花贼了吧?好歹她一青春美少女,就是来采他们,也是他们的荣幸好不好?~~~~本人简介无能,这只是开始,更多的……嘿嘿,你们懂的,还在后面!~~~~~*******************************************************《天才魔女惹不起》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异域大陆的魔法新贵

    异域大陆的魔法新贵

    讲述女主宫紫窈与男主张子房几世轮回的故事;轮回为了情、为了恨、为了权、为了斗;本篇小说仍然采用扑街的大杂烩写法,将玄幻、魔幻及异能题材,捏合在一起,描写不同的故事和历险;除了反面角色外,其他人物名字采用潇湘写手的笔名,其原因就是笔者起名白痴,喜欢拿来主义,名字就是故事之中一个代号,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叫什么都可以;片段一某晚,宫紫窈与张子房在一起谈着情话。突然宫紫窈用手轻轻地揉着张子房的那个部位问道:“相公,你这个地方怎么鼓鼓的?”张子房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宫紫窈随即用另一只手摸着自己的相同部位说:“我怎么不会像你一样呢?”张子房笑着说:“那东西只有我们男人才有啊!”宫紫窈好奇地问道:“那是什么东西呀?”张子房淡定的说:“哦,你说这个呀,两个字~喉结!片段二宫紫窈问:“晚上你是不是想活动活动?”张子房淫笑着说:“老想了!”宫紫窈又问道:“那白天做完修炼后你不许说累,也不能说晚上没精神,还不能糊弄就完事。”张子房点点头说:“那是必须的。”宫紫窈将一堆东西塞到他的怀里说:“那晚上你就把我换下来的衣服都给洗干净了吧!”片段三张子房的手在宫紫窈的面前晃着。张子房问道:“这是什么?”宫紫窈回答:“咸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