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07

第7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3)

综上所述,从群己关系看,儒家在肯定“成己”的同时,又较多地强调了对群体的认同;道家则更注重个体的自我认同,二者分别突出了价值观念上的群体原则与个体原则。随着中国文化的演进,儒家的群体原则逐渐与墨家的“尚同”观念、法家的“废私”主张等相融合,不断得到强化,并取得了支配的地位。作为传统价值的主导方面,群体原则确实包含了一些合理的内容,但毋庸讳言,它的过分强化,也有负面的作用。在群体至上的观念下,个体的存在价值、个性的多样化发展、个人的正当权利等等,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确认。道家虽然提出了个体认同的要求,但其一开始便包含着自身的缺陷,因此注定只能是一种微弱的呼声,而难以得到普遍的回应。这样,中国传统价值系统便不可避免地具有重群体、轻个性的特征。

§§§第三节义与利的价值取向

前面论述的群己定位,在本质上总是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有个体之利与整体之利之分,如何以普遍的规范来协调二者关系呢?传统文化中引入了“义”的范畴,由此形成了义利之辩。义者宜也,含有应当之意,引申为一般的道德规范(当然之则)。利则泛指利益、功效等等。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辩首先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一、义以为上

义利之辩,在中国历史上历来受到高度的重视,先哲对此多有论说,其中,儒家从“求仁”、“达礼”的目的出发提出的义利观极具代表性,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历来重视义利问题,辩义析利是儒家的重要特征之一。程颢说:“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程颢:《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朱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熹:《与延平李先生书》。)在总结借鉴他人的有关论述并经数代哲人的努力下,儒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义利观。其中,“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影响着儒家在义利关系上的根本价值取向。

根据儒家的观点,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便具有至上的性质:“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里确认的,首先是义的内在价值——“义以为上”作为“君子”的重要价值取向所显现出来的价值。而君子作为儒家的人格理想,其地位仅次于圣人,是“文质彬彬”的有德之人。后来的宋明理学进一步通过义与天理的沟通,对义的内在价值作了论证:“义者,天理之所宜。”(朱熹:《论语集注·里仁》。)“理”具有普遍必然的品格,义所以具有至上性,即在于它体现了“理”的要求。

义一旦被赋予内在价值,便同时成为评判行为的主要准则。在儒家看来,人的行为即便未能达到实际的功效,但如果行为本身是合乎义的,也同样可以具有善的价值,所谓“惟义所在”便表明了这一点。

肯定“义”的内在价值,并不意味着儒家完全排斥功利,否定“利”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孔子到卫国,并非仅仅关心那里的道德风尚如何,相反,他开口便盛赞该地人口众多。当子路问他“既庶矣,又何加焉”时,孔子明确回答:“富子。”(《论语·子路》。)“庶”(人口众多)和“富”在广义上均属于利的范畴。按儒家之见,利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恶,从社会范围来看是如此,就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而“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甚至还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他又曾说:“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非常明确地肯定了利的正当性。孟子也曾讲过与孔子类似的话:“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孟子·万章上》。)。到荀子和董仲舒那里,二人皆明确认为人人皆有求义与求利之心,二者都不可或缺,“义与利,人之所两者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他们都充分肯定利的重要性。

但是,在儒家的整个价值体系里,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可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儒家认为,物质需要虽是基础价值,但却非最高价值和惟一价值,个人利益必然要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准则,并且必然被超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在讲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后,紧接着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这里的“道”,即是义。他强调“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反之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对此,孟子也多有论述。他说,食、色固是人的天性、本能,但是,如果以“(扭转)兄之臂而夺之食”的方式求食,以“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的方式得妻,则显然是应受到谴责,不能被允许的(《孟子·告子下》。)。孟子还说:“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荀子也认为:“义则不可顺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荀子·劝学》。)视“义”为人与兽的分界线。

一般而言,利首先与个人或特殊集团相联系,而个人(或特殊集团)之利往往并不彼此一致,因此,如果片面地以利作为行为的惟一准则,就不可避免地将导致社会成员在利益关系上的冲突:“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二程集》P917~918。)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先哲提出了利在义中,义利统一的观点。早在春秋时期,前人便从义为利之本的认识,引出“义以生利”说(《左传》成公元年、二年;《国语·晋语一》。)。他们曾一再说:“言义必及利”(《国语·周语下》。),“夫义所以生利也”(《国语·周语中》。)。就是说,义与正当利益并不排斥,相反,义中便包含了正当利益。所以,循义而行必然得利,而违义终将失利,这两者是统一的。此说为后来的宋儒所拥护,并作了发挥,强调“利者,义之和也”(《左传》襄公九年;《周易·乾·文言》。)。朱熹认为,义所达到的和谐状态便是利。他分析说:“义便有分别”,即义所维护的乃是等级地位的差别、区分。这种等级区分是“截然而不可犯的”,看上去“似不和”。但是,只有作这样的区分,才能使人人“名得其分”、“名得其所”、“你得你底,我得我底”而不相侵越,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安定的状态。而一旦社会处于和谐状态,便可做到人人皆利,自家自然得到应得之利。他说:“只万物各得其分便是利。君得其为君,臣得其为臣,父得其为父,子得其为子,何利如之……利便是义之和处。”(以上引文均见《朱子语类》卷六十八。)朱熹之说虽然是针对维护封建等级制的根本利益而言的,但利在和处的观点,应该说是对“义以为上”观的一种理论阐扬。与利不同,“义”作为当然之则,它超越了个人的特殊利益,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因此能对特殊的利益关系起某种调节作用。

儒家的“义以为上”观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从积极的方面而言,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求,试图以道德理性、道德准则去节制个人利益,协调群己矛盾,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再者,“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有其不容否认的意义。儒家强调,利虽是人生的基本需求,但却不是最高的价值,人生应有超乎利之上的更高追求,即对义(当然之则)的恒久追求,主张“惟义所在”。而在中国历史上,“惟义所在”的律令,往往则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并出现了不少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一种典型写照。

然而,“以义制利”的要求与“义以为上”的观念相结合,往往又导致了对功利意识的过度压抑,“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便是对此的一种极端化表述。按儒家的看法,利固然不可一概否定,但追求、计较功利之心则不可有。“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王阳明:《与黄己成书》。)这样,合乎义的利虽然得到了某种容忍,但功利意识(“谋计之心”)则完全处于摒弃之位。也就是说,功利的观念完全不容许进入动机的层面。这种看法注意到了功利意识的片面强化将对行为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历史地看,技艺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治结构的调整等等,最初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功利追求的推动。反之,功利意识的过分压抑,则常常容易弱化社会的激活力量。从这方面看,儒家以道义原则抑制功利原则,又明显地带有负面的导向作用。

二、功利的取向

儒家之外,贵义尚利的墨家是对义利关系作过认真考察的一个学派。跟儒家一样,墨家对义十分注重,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但二者对“义”的理解又颇为不同。儒家强调义的内在价值,并由此剔除了义的外在功利基础。在儒家那里,“义”以礼为最高标准,认为凡符合于礼的言行即是义,而“利”为私利,对其的追求必然会妨碍义的实行。相对来说,墨家更侧重义的外在价值。按墨家的观点,“义”应以“利”为内容、目的和标准。墨家认为,义之所以可贵,主要就在于它能带来功利的效果:“义,利也。”(《墨子·经上》。)这种界定蕴含着如下观念,即当然之则(“义”)应当建立在功利的基础之上,“义”本身已内在地蕴含着功利的原则。

从义基于利的前提出发,墨家将功利原则视为评判行为的基本准则。仁固然不失为善的品格,但仁并不仅仅表现德性的完善,它最终必须落实于现实的功利行为:“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兼爱中》。)作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兴利除害同时为社会生活提供了具体的范导。墨家之“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攻”等等主张,无一不是以功利原则为终极根据。如尚贤使能之所以合理,首先在于“天下皆得其利”(《墨子·尚贤下》。),即使是亲子关系,也同样不能离开功利的基础:“孝,利亲也。”(《墨子·经上》。)在墨家那里,功利追求的合理性得到了普遍的确认。

从价值观上看,墨家突出功利原则,以“利”作为行为的价值标准,对儒家失之抽象的道义原则作了扬弃。就此而言,墨家肯定功利追求的合理性,多少有助于价值范导上的重新调整,显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以功利追求为基本的价值原则,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墨家把利首先理解为天下之利,视“利天下”为“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使其功利原则有别于狭隘的利己原则,但是,将“义”界定为“利”,显然又对义的内在价值有所忽视。事实上,义固然有其功利基础,但作为人的尊严、人的理性力量的体现,它又具有超功利的一面,忽略这一点而完全以功利作为权衡标准,就容易使社会失去健全的价值追求,并使人本身趋向于工具化。因此,墨家的功利观有其偏颇之处。照墨家的看法,理想的社会关系是彼此交相利:“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这种关系本质上具有互为工具的性质,而在彼此谋算、相互利用中,人与人之间往往难以避免紧张和对抗,结果走向墨家倡导的“兼爱”的反面。

较之墨家,法家赋于功利原则以更极端的形式。在法家看来,追求功利是人之本性:“名与利交至,民之性。”(《商君书·算地》。)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皆以利益为纽带,表现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就君臣关系而言,二者“利异”,因而“君臣异心……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韩非子·饰邪》。)。法家由此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子·难一》。)彼此间完全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关系。同样,一般人之间的关系也莫不如此。“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天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韩非子·备内》。)至于“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也并非出于博爱之心,而是“利所加也”(《韩非子·备内》。)。推而广之,父子、夫妇之间,也都无不“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这种普遍的、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使道德规范的作用失去了现实的基础。对法家来说,当社会成员之间完全相互利用、彼此算计时,“行义”(遵循道德原则)只会带来消极的后果:“行义示则主威分,慈仁听则法则毁。”(《韩非子·八经》。)因此,假如说墨家在重利的同时还有尚义的一面,法家则对义更直接地持取消和否定的态度。

同类推荐
  • 趣谈中国文化

    趣谈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本书以生动的文采带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县:中国寿星文化之乡

    寿阳不仅流传着大量与老寿星南极仙翁有关的传说和歌谣,还保存了寿星洞、寿星桥、万寿阁、寿星祠等大量的传说遗迹,并保留了许多古老而独特的与寿星相关的风俗, 所以素有“寿星故里”之称。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古代兵勇

    古代兵勇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军事史话:古代兵勇》为丛书之一,介绍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中国古代军事史话:古代兵勇》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金枝绕东宫

    金枝绕东宫

    风华绝代的金牌特工,穿越成靖国侯府痴傻弱懦的九小姐安曦姀。本想好好过日子,孰料,一道圣旨将她赐给将死的东宫太子冲喜!安曦姀冷笑,冲喜又如何,她定要让那些算计她的人百倍偿还!管你是庶妹,还是公主,皇妃,招惹她的人,她照样来一个收拾一个!建杀手阁,原名【嗜血女特工:异能太子妃】————身怀异能,夺兵权,横扫四国,天下一手掌握!只是,谁能告诉她,这已经死了的太子,怎么又活过来了?还,,还追着她要成亲!——
  • 百骨夜宴

    百骨夜宴

    发生在绍兴年间的诡秘怪谈,揭露古代志怪小说背后血腥恐怖的秘密。临安城内巫蛊方术盛行,富可敌国的叶家有一位丑婢名曰芸奴,因地位低下、性格木讷常常受人欺侮,却身负奇术,在欲望横行的高宅大院中小心求生。
  • 中国古代高僧传

    中国古代高僧传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在富饶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数千年来,曾经涌现出了一批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夜空中的群星,交相辉映,璀璨夺目。岁月的流逝,冲刷不掉他们的英名;朝代的兴废,也改变不了他们不朽的业绩。他们中间,有雄才大略、举贤任能的国君;有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的名相;有横刀立马、席卷千军的将帅;有运筹帷幄、料事如神的谋士;有忧国忧民、忠言直谏的贤臣……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英、祖国的脊梁。
  • 邪武神皇

    邪武神皇

    一个落魄少年觉醒血脉,凭借体内一颗大帝之心,为了心爱之人的离别一吻,修武道,兼阵道,炼体魄,凝聚不败皇体,手持镇世邪戟,一人一戟镇压八荒六合,独尊九天十地为皇。
  • 恋爱无公式

    恋爱无公式

    他正是时下红得发紫的天皇巨星,当“外貌协会”的会长,也绝对没有问题的,骄傲又自负!可这死女人第一次碰面,鄙夷的眼神怎么回事??她成功地挑起了他体内的“土匪因子”。决定缠上她了!缠到她爱得他“死去活来”为止!到时候再一脚——踢她到太平洋去!然后,再潇洒告诉她,“女人,这就是你敢无视我的代价!~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麦尔顿旅行记(英国卷)

    麦尔顿旅行记(英国卷)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文库:麦尔顿旅行记·英国卷》讲述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民间故事,如中国的《哪吒闹海》、丹麦的《丑小鸭》、德国的《小红帽》、俄罗斯的《金鱼》和古希腊的《伊利亚特》。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曾伴随我们成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编者经过精心的挑选,特别推出这本英国经典民间故事集,希望能提供给广大少年读者一个优秀的民间故事文本。
  • 深度迷失

    深度迷失

    白领李冰红被莫名其妙卷入一桩凶杀案,为了洗清冤屈查明真相,李冰红在自由作家蓝一方的帮助下展开了调查,但与她接触过的证人一一离奇死去,李冰红发现事情更加复杂,自己的过去竟然全部是虚构的,实际上她只存在1年的真实记忆。是谁抹去了她的真实记忆又给她伪装了虚假的过去?除了警方还有两路神秘人在追捕她,他们究竟为了什么?一直像猎犬一样对李冰红紧追不舍的警察沈阳身上隐藏了什么秘密?尽全力帮助李冰红的蓝一方来历也扑朔迷离,最终一切都指向了荒山中的一座废弃已久的研究所,真相在那里大白……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精选了近百种“最佳搭档”的食物,科学详尽地介绍了它们相互融洽、和谐共处的原因和结果,令你能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在下厨或饮食时不至于“混搭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