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13

第13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5)

第四,性两元论与性一元论。北宋张载提出了一种新的性两元论: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地之性”,或称“义理之性”,或仅称“性”;一是“气质之性”,或仅称“气质”。“天地之性”是人所共有的本性,是纯善的。人禀气而生,由于阴阳二气清浊厚薄不同,每个人禀气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好有坏,故人有善恶。人性无不善,关键在于“善反不善反”(《正蒙·诚明篇》。),即是否善于改变自己的气质,要改变气质,必须学习。“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气质恶的人之所以受气的支配而不能成为贤人,原因就在于“不知学”(《经学理窟·义理》。)。与张载同时代的二程兄弟对性两元论作了新发展,张载所谓“天地之性”,二程叫做“天命之性”,性就是理,“天命之性”就是“天理”;使人的形体出现善恶的“气禀之性”就是人的情欲,简称“人欲”。要使人呈现善性,须“存天理,去人欲”,这个口号在宋、元、明、清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宋朱熹是性两元论的集大成者,他的说法基本与二程一致,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自性两元论创立,人性学说得到相对统一,不再众说纷纭,该学说支配思想界约数百年,后来渐趋反动,成为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的理论基石。反对性两元的学说,是性一元论,陆王心学以心统性情来论性一元论,理学和心学之外的气学则以气说性,否定性有二元。陆九渊创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陆九渊集·与李宰书》。),说人禀气虽有清浊不同,但只要保持本来状态,就是清明的。人心受外物玷污,就有病而昏眩,只要剥落污物,人心便会恢复清明。心、理、性本是一体,物欲只是外来的污物,不是性内的东西。明代王阳明发展了陆氏心学,认为性只有一个,但可以有许多名称,天、帝、命、性、心、孝、忠等都是一性的不同名称。清人戴震提出了“理存欲中”的著名命题,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他认为性就是指“血气心知”,而“血气心知”都来源于“阴阳五行”。这种性就是气质之性,他批评理学家“别理气为二本”(《孟子字义疏证》。),认为离开气就没有人,更没有人性,实为从气一元论宇宙论引出性一元论。他认为人性包含欲、情、知三方面,对于声色臭味的追求是欲,喜怒哀乐是情,辨别美丑是非是知。这三方面都是人性的自然现象,是人所自然固有的,既不能索取,也不能抛弃。“古圣贤所谓仁义礼智,不求于所谓欲之外,不离乎血气心知”(《孟子字义疏证》。)。他认为,理学家讲的存天理灭人欲根本做不到,因为天下人没有不要情欲就可以存在的,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有情欲,有情欲才要有作为,作为达到非常适当而又无法改变,就是理。他批评理学家的“理欲之辨”刚好成为残杀的工具,“以理杀人”比“以法杀人”更为残酷。戴震说,行为达到“至当不可易”就是理,古代圣贤是经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来扩充人性,才成为善的,故世人都要多学习,加强修养,才能提高道德,静寂无为是不解决问题的。“戴东原的性论,分析较细,论证较详,在中国过去人性论中,实是最缜密的。”(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三、人生理想

中国哲学之核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即关于人生最高准则的理论。人生理想,古代称为人道,人道观念发生甚早,《左传》中就有“天道远,人道迩”的论述。中国哲学中的人生理想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八种学说:

第一,仁论。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地探究人生理想问题的是孔子,他的人生理想论的核心是“仁”。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正是封建制与奴隶制新旧交替的时代,“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提出应该恢复周礼,以周礼为标准来“正名”,君臣、父子都要按自己的名分行事。为此,他从伦理道德入手,提出了其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仁”是礼的内容。颜渊问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如何“克己”呢?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要以正确的社会规范约束自己,每个举动都要符合周礼而不可偏差。他要求统治者做到恭、宽、信、敏、惠。即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恭敬,以不招致臣民的侮辱;待人宽厚,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取信于民,言出令从,使别人为己所用;敏于思考,措施果断;广施恩惠,以驱使别人尽力工作。“仁”的另一层含义,是“爱人”,以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伦理关系。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这是“仁”的根本;在外对人要客气、忠实,如接待贵宾一样;“敏于行而纳于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就是爱人的具体内容,就是“忠”、“恕”,是美德。从哲学思想上看,孔子的“礼”、“仁”是先验的道德范畴,有客观唯心论的性质,他认为仁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君子中也有不仁的,但小人却无论如何达不到仁,阶级偏见决定了他把“仁”看做先天就决定的道德原则。另外,孔子说,“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把“仁”看做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只要主观努力就终能做到,这便夸大了主观意识的自我内省作用,表现了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孟子阐发孔子的思想,亦以仁为人生第一原则,但又极重义,仁义并举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观念,也作为生活的基本准则。孟子所讲的“仁”,与孔子相近,但多从心性方面论述,以为仁即是人固有的恻隐之心的发展,人皆有所爱,扩充其爱,爱其本所不爱,便是仁。孔子言杀身成仁,孟子言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便是有极深道德修养,达到生活之最高境界的人。人达到这种境界时,便有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不只个人得到至高的快乐,更有极大的感化力,能使他人受感而迁善。孟子以后,论仁义最清晰者是汉代董仲舒,他以对人对我区别仁义,爱人为仁,正我为义,又认为仁智都是极必需的,智即有先见之明。惟仁而无智,虽则爱人,却不能明辨祸福利害,其结果或许反会伤人;仅智而不仁,则虽能了解祸福利害,却对他人的危难无动于衷,不肯施以援手。故仁与智两者必需。

第二,兼爱论。墨子以兼爱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准则。墨子哲学以利为出发点,他指的利乃人民之大利,非一己私利。他崇尚义,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因为义对天下人民有利。儒家认为爱应该有亲疏远近之别,墨子认为,这种差别会给社会带来“交相恶”的弊端,故应以“兼爱”作为根本的准则,即对一切人无所不爱,不分远近、等级,不分人我,视人如己。墨家弟子为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刻苦力行。墨子的兼爱的原则上是一律同等,但实际上却必须面对先后缓急之别,故《墨子·大取》中讲“爱无厚薄”,爱不可以私意而有厚薄,但义应分厚薄,对有德行之人、年长者及亲戚之爱,应特别加厚,但厚爱可以至极,薄则不能至极,这就是墨家的所谓“伦列”之家,与儒家由己推人由近及远不同。墨家讲的“义”,是以天下之大利为准,故应竭力厚此义。《墨子·大取》中又讲“断指断腕,利于天下相若,无择也。死生利若一,无择也”,牺牲性命以利天下,显示了墨家兼爱的伟大精神。儒家的《礼记·大同》篇中,以“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为人类社会之最高理想,实即为以兼爱为原则的社会。

第三,无为论。无为之说发自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宇宙论,认为宇宙的本根是道,其人生论是从宇宙论推衍来的,道既无为,人也应无为,无为是老子人生论的中心观念。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上篇》。),“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同上。),无为即去掉一切智慧欲望,过自然的生活,无为才能天下大治。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主张“不自生”、“无身”。在有为的人群中,老子极注重以柔弱来达到个人之无为,“弱者道之用”(《老子·下篇》。),以柔弱胜刚强,以懦弱谦下为处世之法,他认为最有修养的人是如婴儿柔弱之至,故能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复强调,一切事物发展到极度,便一变而为其反面;如欲其不转为反面,只有不使之发展到极度,而先自取其反面的形态,即以退为进,曲以求全。老子之后,彭蒙、田骈、慎到则将老子的思想偏颇发展到与物同体的地步,如老子讲圣人不要智术,慎到则说连知觉也应一起不要;老子主张同于道,慎到则主张同于物;老子的无为,是人的无为,慎到则欲自同于物,是物之无为。道家的人生论,庄子是集大成者,他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基本,融会田骈、慎到的齐物思想和惠施的天地一体的观念,构建了一个比较丰富、系统的学说。庄子人生论的出发点,是完身全形、养生存性,而无为是天道,人应效法天地,亦应无为,惟无为是惟一至乐活身之道,是人生理想的归宿,是精神自由,是不受名利仁义束缚,由无为而逍遥,心游于四海之外,浑然忘我,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无为一派的人生论虽非中国古代社会的人生观的主流,但在知识分子中一直影响颇著。

第四,有为论。有为论是荀子针对庄子的极端无为思想提出的。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都尊崇天,以合于天为人生的理想,只有荀子不重天而重人,主张使天合于人,认为人生之道是改造天然。荀子以人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认为“天行”即自然历程,是经常的,与人世治乱无关。人世治乱非由天而是由人,故人必须尽力求治,而不能指望人事自然变好。荀子主张制天、用天、化物、理物,认为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是与天地参,即改变自然,控制自然,以达到天人之调谐。荀子认为要达到天人调谐的理想之境,应以人群的力量克服自然,“群即力”,而惟“礼”、“义”才能使人群的组合巩固。荀子主张制天,更主张化性,人是相互矛盾的,顺人之性则人与人之间相互矛盾冲突,纷争迭起,而礼义则能节制人性,使之归于和谐,从而能够集合制天。此外,《易传》中表现的人生思想,也是有为的,但不如荀子之激烈。不过其中有一个最大的特色,即将知识、利用、德行三者联结为一体。荀子极重利用,用不辨知识与利用之关系,认为人不应求知天;《易传》则能正确理解知识与利用之关系。注重制器以利用,又注重精义以知化,而更以崇德为根本。兼容并蓄,无所偏颇。《易传》中包含的人生思想最主要的,一是刚健中正,二是因时变革,三是与天地相协调,四是知、德、用合一。后来的儒者中最推重荀子的是东汉的徐干,他的人生论虽不讲制天宰物,却也颇尚有为。魏晋时期,无为思想兴盛,裴危的有为人生论也随之而生,其中强调人须以“保生”为务,个体应该求与环境相适应,人生之道在于“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而以人伦道德如仁义忠信等,以及礼制,维系人与人之关系。

第五,诚及天人合一论。战国末年,儒家学者综合孟子、荀子思想的最高成就见于《中庸》,它包含了一个丰富博大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庸》谈到,“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平易近人的道,它广大高明而且人人于日常生活中皆可实行,行之没有尽竭。“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要达到“诚”的境界,须行“中庸”之道,即在极端中取中间而用之,防止过犹不及。具体说来,就是在五伦中行“智仁勇”三德,修身治国皆以智仁勇三德为基本。中庸之道是君子之道,全面而不偏颇,“遵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兼容了孟子重德和荀子主道问学的特色。与《中庸》同时代的另一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其宗旨是发掘人心固有的善性,泛爱民众,制定一最高理想作为实践的标准,并指出行事须有一定秩序,平天下须先治国,治国须先齐家,齐家须先修身,修身须先正心,正心须先诚意,诚意须先致知,致知之道在于格物。《大学》也将“诚”作为阐述的重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此后,以“诚”为人生至道的,还有唐代儒佛思想的融合者李翱,他的人生理想,以“复性”为要义,认为人的本性是纯粹至善的,但为情所错,性才不见;为圣之道,在于去情以复性,达到其天命之本原,即“诚”。李氏以这种微妙的不动心之境界为人生最高理想。诚的人生理论至北宋周敦颐完成,他以诚为人所受于宇宙本根的纯善本性,这种纯善本性是为圣的基本,仁义礼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皆源于诚。诚是寂然不动的,须精神有所感悟才能洞悉其中微妙。君子未至圣人之境前,不能自然而诚,须克欲以迁善,勉力求诚,久而久之才能达到诚之境。《中庸》的赞天地化育的思想到北宋邵雍发展为天人合一论,这是一种与诚论极为相近的人生理想论,诚是合内外之道,也可说是一种天人合一之道,但诚论不以与天人为一作其根本观念。北宋道学家张载最先系统地阐发了天人合一理论,他由其宇宙论及人性论以建立人生理想论,认为世间万物的诸般变化都属于气的变化,人与物之性本来是同一的,人与物、内与外本来并无间隔,但人习惯于以小我为我为内,才把外物排斥为外,所以人生的最高境界,应是泛爱所有之人、物,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天太平”(《正蒙·太和》。),以达天人合一之境。与他同时代的二程与之思想大致相似,亦以与物同体,不分内外,为人生最高理想,将这种与物同体的态度命名为“仁”,并认为识得人与万物为一体之理后,只须常存念不忘,便可达此境。

第六,与理为一论。北宋道学家中,程颐以居敬穷理为修养的根本工夫,以“与理为一”为人生最高境界。所谓敬,即心有主宰,专一而不放纵,程颐多次谈及只要“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持敬的目的在于明理,程颐更注重致知穷理,即穷尽万物以至宇宙本根之理,他认为能知而后能行,真知是道德实践之根本。朱熹发挥了程颐的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修养的基本工夫,以“心与理一”即“心中天理流行”为修养之最高境界,更认为心中天理流行即是“仁”的境界。朱熹说“人人有一太极”,又说“心之理是太极”(《朱子语类》。),穷天下万物之理,则心中之太极便十分明显,穷理一则能顺理以应物,一切行为不违于理,达到“心与理一”,即心中私欲净去、天理流行之“仁”的境界。

同类推荐
  • 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为陈寅恪、吴宓先生的弟子,季羡林先生承接上一辈师长的衣钵,晚年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各自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提出了高屋建瓴的精辟论断。本书文字是作者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精华所在,先生其情也真、其言也善。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将从先生的体悟与沉思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

    孔子与山西的人和事,确实有过种种直接或间接、紧密或松散的联系。尤其是孔子儒学对于山西的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五辑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有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探索世界:寻访历史宝藏

    探索世界:寻访历史宝藏

    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帝国:这里的人民相貌普遍十分俊美,他们不需要劳作就可以过上惬意富足的生活,甚至那个时期还出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美人鱼”“机器人”……然而,就在公元前一万六千年的某一天,这个近乎完美的帝国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 一生一世:妖孽王戏盗墓妃

    一生一世:妖孽王戏盗墓妃

    :我有喜了。:你是男人,哦不,你连男人都不是,一个宦官有什么喜?宦官确实有喜了,不过这孩子是谁的?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皇子,总有一个是他爹吧?当所有的阴谋退去,所谓的怀疑,不过是自卑与逃避,曾经以为,坚守与否,自己只是路过这一场盛世繁华,最后谁与谁君临天下,锦衣华发,都与她无关,可是待她看清一切,却已天人两隔……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焚天战神

    焚天战神

    身负火系异能的萧羽重生到了以火为尊的天火大陆,面对欺辱,且看他引九天神火粹体,燃尽宇宙山河,成为那主宰生死大道的焚天战神,让诸神万界在烈焰之中悲鸣!
  • 极品镇魂师

    极品镇魂师

    安幼宁的人生不过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于她二十四岁的那个夏天!再次重生她已经变成了那个为情自杀让奶奶操碎了心的少女林笑。原身懦弱,胆小,孤僻,虚荣,偏长了一副招祸的天仙容貌,大少爷们游戏里理所当然的牺牲品。当她不再是她,当安幼宁变成林笑,命运自此改变,势必翻盘!练体、修魂、镇鬼、林笑本想只陪着奶奶安稳一世便好,可偏偏天不从人愿。紧跟她脚步自地狱而来的傲娇引魂猫阿蛮,十字路口那过不去的转弯,无端失踪的少女尸体,大学宿舍洗手间里的红衣女鬼,古墓里等待千年的灵魂……当一件件超自然的事情发生在她周围时她可以不去理会,可当这些事情牵扯到她的至亲好友时,她还能硬起心肠不管吗?一桩桩一件件,真像让人难以接受,地府也有潜规则,当再次无辜被拘地狱时,林笑怒了!苍天不公,吾自成魔!打鬼差,斩鬼子,闯天宫,终成鬼神修罗,笑傲六界!精彩片段1、B大报名处“林笑,你这个溅人竟然从附中追到了B大,别以为成绩好点叶少就会回头。”谭晶晶盛气凌人地讥讽道。“就是,长的人模狗样,有妈生没妈养,尽会四处勾搭男人。”另一个少女面含不屑的笑着应合。林笑垂眸浅笑语:“满嘴喷粪,我不喜欢!”众人突觉冷风乍起,温度突降。谭晶晶右脚绊左脚,像是被什么东西束缚住般,直挺挺的倒向报名的桌子,一边与她相伴的少女眼疾手快扯住了她的衣领,还不及松口气,只听“刺啦……碰……”,雪纺沙长裙自衣领处直撕裂到裙底轻飘飘的掉落在地。谭晶晶裸奔着与桌角来了个相见欢,帮她的少女也因为力的作用整个后仰摔倒,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与地面来了个亲秘接触。林笑淡定的跨过地上的两坨,向接待处已经石化的众学长问:“可以报名了吗?”2、没钱没家业,还得养上一帮花钱的‘好朋友’面对着空空的银行卡,傲娇的引魂猫阿蛮爆发啦,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的冲林笑算帐。林笑言没关系,左有修神决,一层层练起,修物、修魂、专治各种超自然疑难怪病,右有强大吞噬能力,除魔镇鬼,清理家宅,何愁钱财不来。3、高档的咖啡厅里,模样精致的妇人,高抬着下巴,上下将林笑打量个遍后,嘲讽的道:“你算个什么东西,没家世,没文凭,没长相,还想嫁到我们家里来,我懒的跟你多费话,说吧多少钱你才肯滚出我儿子的视线!”几个月后当林笑名扬京都的时候,妇人哭天抹泪的将林笑堵在了家门口:“笑笑,我是你亲生妈妈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家兔饲养与疾病防治技术一点通

    家兔饲养与疾病防治技术一点通

    主要介绍了国内常见家兔品种、家兔的日粮配合、兔的饲养管理、兔的繁殖、常见兔病防治及兔产品的加工等。《家兔饲养与疾病防治技术一点通》内容简...
  • 王子殿下:人家要和你共舞

    王子殿下:人家要和你共舞

    如果罪孽能够那么轻易从我们心中洗净,如果我们都不必拥有任何颜色,或许我会由衷地赞美陌颜你那些美丽的颜色。七彩族消失,七彩颜色族便能复活。我是真的不小心喜欢上你斑斓多彩的颜色,难道我已经成了叛徒?你纷杂的颜色,本该是我所有怨恨的根源,我却不小心喜欢上了这些属于你的美丽。
  • 物质循环(自然瞭望书坊)

    物质循环(自然瞭望书坊)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大自然美丽而神奇,无论是广阔的天空,还是浩瀚的海洋,无论是遥远的地球两极,还足近在身边熟悉的土地,总有那么一些现代科学努力探索却又无法清楚解释的未知事物和神秘现象。这些扑朔迷离的谜团既令人惊奇,又引人深思,勾起人们探索的兴致。
  • 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

    在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世界历史岁月中,涌现出成千上万富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名人,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名人以深邃的思想,放射出绮丽的光芒,启迪着人们的心智,照耀着人类的内心世界;名人以卓越的军政才能,主宰着世界的风云,改变着历史的格局,影响着人类的进程;名人以精深的智慧,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科学发明,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之轮飞速前进;名人以敏捷的才思,将深沉的情感注入笔端,写下了打动人心的名篇佳作,传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