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2500000012

第12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4)

第三种宇宙论,是唯气论。中国古代哲人惠施的“小一”说与西方的原子论颇类似,“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认为一切事物皆生成于小一,“万物毕同毕异”。他的思想可说是一种原子论,但因年代久远、文献较少而无法详知其内容。在中国哲学中,注重物质,以物质的范畴解说一切的宇宙本原论是气论,即认为宇宙的根本就是最细微最流动的气,万物由气凝结而成。气在古时是由无而有、未成形体的一种状态。战国时道家认为万物都是由于气的变化而形成的,“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万物之生灭即气之聚散,整个宇宙只是一气而已。汉代《易纬·乾凿度》中也认为气是由无而有未成形质之状态,没有产生气之前的太易,是宇宙的根本;气生成之初为太初,是次根本。唯气论中的“气”可说是一切有形之物的原始材料,是宇宙的根本。道家、太极论都谈到气,但并不以之为宇宙的本原。最明显的以气为万物本根者是后汉的何休:“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与何休同时代的经师郑玄、三国时代的刘邵等人,亦以气为宇宙本根。唯气论的集大成者,是北宋的张载,他认为气是最根本的,气即是道,宇宙一切皆是气。他的宇宙论中最根本的观念是气、太和、太虚、性。太和即阴阳混和未分之气。太虚即气散而未聚无形可见之原始状态,是承载气的空间。性即气固有的能动之本性。次一级的观念是道、天易、理。气存在或变化的历程为道,气变化的规律为理。天是太虚的别名,易是道的别名。张载注重物质(气),讲物质与空间(太虚)之统一,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唯物论。

第四种宇宙论,是理气二元论。先秦哲学中“理”字的含义,一是指形式,如“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外篇》。),二是指法规和规律,如“万物殊理,道不私”(同上。),“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传·系辞上》。)中的“理”都是事物规律的意思。先秦道家,以道为宇宙本根,却又认为“通天下一气”,可谓有道气二元论的倾向。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明确主张道气二元论的是后汉的王符,他认为万物都是元气所化生,而道是气之根本。道是第一根本,气是第二根本。无道则气无以生,只有道而天气则不能产生变化。北宋的二程,皆以理(其所说之理包括自然规律与道德标准)为宇宙一切之根本,气为其次,看似二元,归根究底也可说是一种唯理论,与张载以气为本理为其次的唯气论主张正好相反,也与主观唯心主义对立。理气论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他对二程学说进行了扩充,建立了中国哲学中最缜密、最有系统性的宇宙本根论。认为理、气是两种不同之物,但又互不相离,其中理是根本,气是其次。理存在于万物包括气之前,是永存不灭的,自然物和人事都是先有其理而后有其事的。理虽较气为根本,但必须有气才能生成天地万物。朱熹又提出太极的概念,太极指理之究竟极至者,是一切理之根本的大理,其余一切理皆蕴含于此理之中。理是各种事物的规律,太极则是最根本的规律。宇宙的本原是太极,万物皆因此本根而生。万物各具一太极,作为存在之根本。太极包含理,其最首要是仁义理智,简言之是仁义二字,归结起来,便是一个仁,人类道德的最高准则在人类未产生前即已存在,是宇宙的自然主宰。

第五种宇宙论,是宣称“一切唯心”、“心外无物”的唯心论。先秦还未产生这种主观唯心主义论,佛教东传,带来万有唯识之说,就此种下主观唯心论的种子。主观唯心论的奠基者是南宋的陆九渊,他十三岁时即觉“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后又提出了著名的“心即理”观点,宣扬宇宙之本根之理,即是人内心之理,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的最完满的体现。此理虽在人心,但人不必知之,且不因人知或不知而有不同,个人存在与否,也与此理无关。“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万事万物都是从心中发出来的。唯心论至王阳明达到成熟,他直截了当地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存在都依靠个人的心知,离心则无存在。明代心学最盛,唯心论者亦多,以王湛为代表。

中国古代宇宙哲学中,除宇宙本原论外,有关宇宙变化及其规律的研究也是相当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易是宇宙中的根本事实,一切事物都在变易之中,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系统。这种观念始于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战国时惠子言“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一切皆在演变流转之中。庄子也非常重视变化,“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讲宇宙变化最详尽的是《易传》,认为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有形象即有变化,惟有变化才能使宇宙不断演进,“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系辞下》。)西汉的贾谊,宋明理学大儒朱熹、张载、二程、王阳明、明末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戴震都认为变化是根本事实,宇宙是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的变化有其规律,即“常”,便是反复,万事万物都是依据反复的规律变化的。反复,即指事物沿某一方向变化到极至,就会一变而成为其反面,回到最初的形态。反复的观念在西周《易爻辞》中即已出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认为一切事物的变易都是反复的,反复是一种普遍的原则。先秦哲学家中,首先讲反复的是老子,他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老子·上篇》。),指出万物虽然都生长变动,但最后均返回原始,但事物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才转为其反面,而非一蹴而就的。庄周、扬雄、二程等都对此种变化观作了形异实同的阐发。另一时代的思想家兼文学家龚自珍对于反复作了最明确最简赅的论述:“万物之数括于三:初异中,中异终,终不异初……哀乐爱憎相承,人之反也;寒暑昼夜相承,天之反也。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壬癸之际·胎观第五》。)这种说法,与西方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有某些相同之处。

中国古代宇宙论中还有关于对立统一的论述。《易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平与陂、往与复相互对峙,可说是对立概念的萌芽。老子对对立统一有较详细的阐述,认为对立的事物相互依存,且可互相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说“美之与恶,相去何若”,对立面之间的区别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这种观点后来成为慎到、惠施、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之先导。老子认为凡事物因包含其反面的因素才能有用和圆满,“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下篇》。)庄子也讲对立统一,但偏重于讲统一的一面。《易传》对于对立统一也有颇多论述,认为宇宙是阴阳或乾坤而生,阴阳或乾坤各有特性,宇宙的变易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贾谊、董仲舒、扬雄、王弼等均讲对立统一。该学说的集大成者是张载,他提出“两”与“一”的概念,认为对立统一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正蒙·太和》。)。宇宙是一气之变化,气是一阴一阳,一切物皆有阴阳,阴阳相互作用,才有变化,变化起于统一中的对立。

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是时时变化的已有共识,但对于宇宙变化的目的则有不同看法。上古时人们多认为一切变化皆出于神的意志,后来发展到认为变动是自然规律所至。墨子讲天志,认为一切万物的生成演变都由于天志,老子则是主张自然论的第一人,以后的哲学家大多承袭这两家的观点。

二、性合之原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的中心内容,主要指的是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之辨,及人的善恶如何产生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孔子及其继承者均是先谈到人生问题,再对宇宙等其他问题进行探讨。此后的思想家也多注重人性问题的研究,直至北宋以后,哲学家才将研究重点移至宇宙论上,但其理论核心部分仍是人生论。人生论是中国哲学所特重的,世界各国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以中国最丰,其涉及问题、所达境界亦深。关于人性,在中国哲学史上派别颇多,争论不休,最主要的认识是以下几类:

第一,性善与性恶论。此种论述即鲜明地将人性划归善恶中的任一类。远古时,人们信奉“天降善性论”,即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善性是上天赋予的,从《尚书·汤诰》中“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的论述可见一斑。儒家宗师之一的孟子即是性善论的代表,他在驳斥告子的人性无善恶论中系统地阐发了其性善论。孟子以“孺子落井”的例子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就是人所固有的善本性的体现。善有四端(萌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孟子并不否认人有不善的性质,即与禽兽相同的性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人心都有善的四端,只要扩充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但若受了外界坏的影响,人就可能失去本性,故人皆因加强自身修养,以防止物欲的引诱,保持善性。儒家的另一宗师荀子则是性恶论的代表,他著《性恶》以驳孟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生来就是“好味”、“好利”、“好声”、“好色”的,若不克制而任其发展,必致纷争混乱。但是,人都有接受仁义教化和法律约束的素质,有改造的可能性,故应一树君主权威,二用礼义教化,三定法度规范,四以刑罚止恶,使人长期接受改造,“圣可积而致”,那么“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所谓“性”,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应在改造中形成。孟、荀实际上都认为圣人与凡人本性一致,凡人经教化也可成为圣人,至于为圣的途径,孟子主张扩充,荀子主张改造,可谓殊途同归。二者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按孟子性善论,国家应建立人治、施仁政,个人要加强心性修养,提倡道德自觉。宋明理学家、心学家都推崇性善论,但在性善论下,国民道德自觉程度高是其长处,国弱是其短处。按性恶论原则,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力主法治,秦因此强盛而一统天下,但又因统治残暴而迅速灭亡。人治之弊在于只凭个人意志无统一标准,法治则失于刻板缺乏变化,故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后世思想家多有此认识。但自南宋以后,孟子性善论占了上风,人治遂成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主流。

第二,性无善恶与性超善恶论。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恶,善恶都是后来才有的。“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孟子·告子》。)善恶都是经后天引导而形成的。战国时道家,持性超善恶论,亦认为性非善非恶,仁义情欲都是伤性的,道家的“性”是自然朴素的,是“德”的显现。宇宙的本根是道,人得道而生德,德表现于形体就是性。道家也称人的本性为“性命之情”,认为其中不含仁义情欲,人人只要任其性命之情而为之,不矫揉造作,便可得到最好的生活。道家的学说也可以说是一种性至善论,即人性本来至善圆满,只要顺性自然,无知无识地生活下去,便是求得大道。宋明时期,王安石、苏轼、王守仁等的学说也可谓是性超善恶论,但说法上各有不同。

第三,性有善有恶与性三品论。介于性善论与性恶论之间,有两种学说,一是性有善有恶论,后来发展成为性善恶混合论;一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后来发展成性三品论。孔子曰:“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认为人性相近,无太大差别,是在后天经历中,人的品德才逐渐扩大了差别,即说人的善恶主要是在出生后形成的,同时他也承认人性在先天有微小差别。性有善有恶论始于孔子的弟子、战国的世硕,他在《养(性)书》中认为,人性中善恶成分混杂,培养发展善性,就成为性善的好人,反之则成为性恶的坏人,人的好坏取决于后来对本性的培养。与世硕同时代,亦为孔子弟子的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等人也与他观点相近。西汉扬雄持性“善恶混”论,即性中兼含善恶,故须“修性”,习善则足以克服性中之恶,习恶亦足以消抑性中之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始于战国,首倡者的姓名已失传,只在孟子书中见其论述,此论的主旨是说,并非所有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有人生来即善,有人生来即不善,善人与恶人生来即不相同。战国时有性善有性不善论,仅说性有两等。西汉董仲舒认为天有阴阳,人有性情,性属于阳,是仁,是善;情属于阴,是贪,是恶。性善论和性恶论者均只看到了情,故都是片面的,故他提出“性之品”说,即有“圣人之性”、“万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天生为善,“斗筲之性”天生为恶,这两种都是极少数的,只有“万民之性”是最普遍的,故讨论人性应以“万民之性”为标准,“万民之性”虽不是天生而善,但经教化就是善。东汉时性三品论日益完善,认为人有上中下三种,性有善、恶、不善不恶三等,王充便是典型代表。他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将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等,“至老极死不可变易”,“圣化贤教,不能复移易也”(《论衡·本性篇》。)。东汉末荀悦在《申鉴·杂言下》中亦明确讲人性有三品,上下两品由天命决定而不能变易,中间一品则是由人事决定的。他禀承西汉刘向的性情相应说,认为喜好和厌恶是人性的选择,人性选择表现出来就是情,情是根据性而发的,故情恶非情的过错。性与情是相应的,而且情是由性决定的。性中有善恶,善的性需要教育才能成长,性中的恶需要法律才能消除。除极少数的“上智”、“下愚”不会改变外,其他人的性中都是善恶交争的,应该“教扶其善,法抑其恶”(《申鉴·杂言下》。)。如果放弃教化和法制,那么多数人都会变坏。唐代韩愈的性三品论较上述诸人更有条理,他认为性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成分,是与生俱来的。情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表现,是人接触外界后才产生的。五性在具体人中,不是一样多,故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纯善,中品者可以引导向上或向下,下品者纯恶。情与性相应,也分上中下三品,上品者的七情都是合理而适当的;中品者的七情有的过头,有的不够,但力求合理;下品者的七情不是过头,就是不够,任凭感情发泄而不加控制。上品者经过学习就更加聪明,下品者慑于法制的威力而少犯罪,即“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昌黎先生文集·原性》。),故教育和法制都是治理社会不可缺少的。性善情恶论,可说是调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一种折衷论,究其根本,只是一种变相的性有善有恶论,不过认为性中之恶的成分不能称为性而已。

同类推荐
  • 大国智慧

    大国智慧

    千百年来,日本、美国、中国、印度、德国、俄罗斯、法国这七个思想大国,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本书将阐述其思想的历史,探寻其智慧的精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的底座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所震撼的。我们无法确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预测明天,自信地去表达、去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
  • 解读《权经》

    解读《权经》

    权力是封建时代人们争夺的核心,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有深谙权力之道,才能成为权力场上的获胜者。作为权力场上的“佼佼者”,冯道对权力的认识和体悟当有“不凡之处”;作为权力场上“奇迹”的创造者,冯道的《权经》也必有“过人之见”。 《权经》分“求权”、“争权”、“用权”、“固权”、“分权”、“夺权”、“拒权”、“让权”等八卷。作为专门研究权力的学问,它是系统而全面的,囊括了权力的方方面面、各个要点,可以说是无一遗漏;作为中国古代唯一的“权力”专著,它的权威性和深刻性又是无人能比的,毕竟冯道不是在空谈,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他不仅是权力的“理论大师”,更是权力的“行动大师”。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
  •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本书介绍了生活中常见器具,如筷子、剪刀、梳子、镜子等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如笔墨纸砚等文化收藏品的前世今生,读来贴近生活,妙趣横生。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热门推荐
  • 傲焰

    傲焰

    艳,一个冷若冰霜却又艳绝天下的女子,冷艳这个词似乎就是为了形容她的存在。从江湖顶尖的杀手到护卫一国的将军,她不是多变的女子,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有人畏她如蛇蝎,有人敬她若神明,也有人为她痛彻心。她不是一个迷,而是一个神话,带着现实的酸甜苦辣,却终究达到了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站在深情的帝王身旁,她是被天下尊称的“焰将”,长剑所指,血红一片。美貌,身姿,气质,这都不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她的冰冷与炙热带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让人不可自拔的陷入,然后愈陷愈深,最终迷失了自己。武功,才情,谋略,这都不是她自傲的地方,她最让人惊叹的是那种洞悉一切的观察力,冷冷的看着世事,用一颗明悟的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堕落也好,辉煌也罢,她终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四川菜味型手册

    四川菜味型手册

    调味料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以香为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口味正逐渐趋向国际化,人们越来越讲究五滋六味。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川菜调味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调味的意义;味与调味品;调味的基本方法;复合味的制作方法及运用;川菜味型的延伸与创新等。
  • 效率达人:高效工作50招

    效率达人:高效工作50招

    本书教会你提高工作效率的50个好方法,通过树立高效意识,我想把工作做好,天赋和才智固然重要。矫正不良方法,培养良好方法,也为之付出了艰苦努力,但就是提不高工作效率,没有业绩和效果,这是为什么呢?是天赋不够还是才智不足呢?其实要成为职场中的精英,获得骄人的成绩,重塑自身、改变命运;工作业绩、奖金、甚至晋升全都会在认真阅读本书之后接踵而来。,但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正确方法更不可缺
  • 网游之血色佣兵

    网游之血色佣兵

    一个全部由NPC组成的超级佣兵团,接的事各大势力的超级任务。除了佣兵团,他还有自己的领地,还有自己的军队,他号称没有玩不成的任务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 帝少的致命软肋:独爱小萌妻

    帝少的致命软肋:独爱小萌妻

    一不小心玩的太过火,发现自己根本甩不掉他!于是轮番上演了各种震惊世人的闹剧,但是这位豪门继承人,这么多闪光灯对着咱。你还好意思继续吻下去吗?,她与众不同的异能,偏偏在他身上失效。相遇第一天,她追在他身后跑,嚷着要“摸”他。相遇第三天,她成功闯进他家里,蹭吃蹭睡。相遇第N天,换成他缠在她身边转悠
  • 三千宠爱在一身

    三千宠爱在一身

    站在锦乡侯身后,看他身形停顿,久久不语,万分寂寞跟寥落,那红衣似火,烈的惊人,但却竟透出一股燃烧过后灰烬般的红艳寥落色。我担心有朝一日……”他攒紧了手中的扇子,小扇子吱吱作响。有朝一日如何呢,侯爷。有朝一日,当我唤:凤清,这两个字的时候,却不再会有人在我的身边回答说:侯爷,我在这里。不会的,我会永远在你身边。
  • 新风领地

    新风领地

    关键字:新风领地 蒜书 新风领地全文阅读 新风领地TXT下载
  • 媛媛穿越记

    媛媛穿越记

    当今社会,穿越就像吃家常饭这么简单。不信?你看啊,被车撞穿越了、跳楼跳穿越了、游泳游穿越了、就连走路不小心掉进下水道也……穿越了……李媛,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怎能不做“穿越”这种家常便饭的事呢?于是,她,也穿越了。什么?这不是古代,而是三国杀游戏世界?什么?只有她一个玩家穿越到这个世界?什么?想回家要做完所有任务?怎么办?凉拌呗!赶紧做任务去啊!怎么任务还要自己做饭的?你确定这不是三国时代而是三国杀游戏吗?好坑……
  • 说漂亮话,办漂亮事,做漂亮人大全集

    说漂亮话,办漂亮事,做漂亮人大全集

    以社交与口才为基点,把说话、办事、做人的技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旨在传授人们如在社会交往,在职场暗战与商场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不被外界环境左右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境界和尺度,可以不断地激发你的志气和潜能。说话、做人、做事是一门精深的学问,也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本书立足于现实,取材于我们熟悉的生活,既有幽默风趣的历史典故,又没有丝毫拘泥于世俗生活的痕迹。文中的语言平实、优美,娓娓叙来又无哗众取宠之意,让你在人际关系中学会方法,学会策略,学会变通。在复杂变化的社会中,让你懂得如何灵活地应对各种人情世故。同时,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说漂亮话,办漂亮事,做漂亮人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