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7300000060

第60章 附录二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输入,一次是古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另一次是后来的西学东渐。佛教的传入,从汉到唐,大约经历了8个世纪。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同时,在这个既冲突又融合的动态联系中,也表现出了某种阶段性。就佛教来说,大体上经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抗衡和融汇三个阶段。相应地,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也大体上错综地经过了影响、排斥和吸收三个阶段。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正是在儒、佛、道诸家的多元融汇和各家思想的多向演化的历史洪流中,佛教日益民族化、中国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中国仍然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印度化”,也没有“佛教化”,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观今宜鉴古”。本文按照历史发展进程,着重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思想的角度,阐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力图从中总结外来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以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

佛教自汉代开始传入我国,后经三国、西晋,迄至东晋,王朝更迭频繁,社会处于不断变更之中,国家对外开放,佛教乘此变动之际、开放之机,逐渐流传,并为人们所接受。在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佛教的迎拒,表现出巨大的独立性、主动性,从而强烈地影响了佛教的面貌,左右了佛教的发展。中国文化潮流是相继演变的,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给予当时佛教的影响最大。同时,由于佛教的不同领域、不同派别具有很不相同的内容,因此又分别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类别,并与之合流。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在汉代,佛教是在宗教观念上依附道术,在政治伦理观念上迎合儒学。在魏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于玄学,由此而逐渐扩大流传,并反过来又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内地,上层统治者完全是以中国固有的神灵和方术去看待释迦牟尼佛和整个外来佛教的。当时人们多把释迦牟尼佛和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的神,并列为祠祀崇拜的对象。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史载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后汉书》卷42《楚王英传》)。“浮屠”,即佛。“祠”是修筑祠坛举行祭祀。汉桓帝刘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帝,他在宫中设华盖以祠黄、老、浮屠(见《后汉书》卷30下《襄楷列传》)。这是把佛教教祖释迦牟尼看作为和被尊为道家的创始人黄帝、老子一样。这种相混再前进一步,就是把佛看为地道的“神仙”了:“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理惑论》)在这里,佛实际上被说成法术多端、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仙人。

当时,中国人也有以黄老学派的“清净无为”的理论和治术去理解佛教的宗旨的,“谓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后汉书》卷30下《襄楷列传》)。把佛教的戒杀、禁欲说成是崇尚清净无为,而与黄老之道相沟通。实际上,佛教的戒杀、禁欲是作为消除人生痛苦的修持手段,与道家所讲的顺应自然变化的“无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当时佛教学者也称佛教为“佛道”、“道术”,谓“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理惑论》)。佛教是九十六种道术中最高的一种。这种视佛学与黄老之言一般无二的看法,实际上是以“道”视“佛”。

佛教的传播需要依靠佛经翻译,特别需要依靠和当时思想潮流相呼应的佛经的流通。汉以来随着不同译经家的出现,译出了不同的经典,形成了安译和支译两大系统:安译即安世高系,是小乘佛教,重修练精神的禅法,比较接近神仙家言;支译即支娄迦谶系,是大乘佛教,宣传空宗般若学理论,比较类似玄学。相传,安世高共译出佛典30多部,其中最重要的是《安般守意经》和《阴持入经》。所谓“安般守意”,是讲通过坐禅来细数出入气息,防止心意散乱,同道家的胎息吐纳之术或民间的气功相近。安世高在《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就将“安般守意”分开解说:“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这种完全不符合原意的牵强附会,是为了攀附道家学说,便于自身的流传。《阴持入经》是阐释佛教的基本名词概念,在翻译时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在翻译五类构成人的因素时,采取了汉代学者的阳尊阴卑、阳仁阴贪的观念,译为“五阴”(“五阴”:指色(物质)、受(感受)、想(理性活动)、行(意志活动)、识(认识功能和结果)。),意谓人身是贪欲之源,以含贬义。又题为三国吴陈慧撰的《阴持入经注》,以“元气”喻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源,以木、火、水等喻五阴六情。这都充分地反映了佛教对当时流行的道家、阴阳家思想的依附。

支娄迦谶曾译出《般若道行品经》,把本体“真如”译为“本无”。三国时支谦重译该经,名为《大明度无极经》。“大明”、“无极”取于《老子》的“知常曰明”和“复归于无极”。“度无极”是“波罗蜜”的意译“到彼岸”的意思。老子的“无极”是指宇宙的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体,也就是“道”。支谶、支谦认为,成佛就是通过佛教智慧而达到与“道”相合,也即与“本无”(“真如”)相合。这样成佛就是体“道”,而与老庄学说趋于契合。又谓:“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大明度无极经·行品第一》)“道”和菩萨体道都是空虚。这不是道家的观点,但也是迎合道家所谓“道”玄妙虚无和“至人”淡泊无为之作。支谶、支谦探求人生的真实,认为反归本体“道”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正是以老庄思想理解佛理的反映。

魏晋以来,以老庄思想为主干的玄学本体论兴起,论本谈末,说无讲有,蔚为思想界一时风尚。由于玄学的强大影响,直至东晋后期,以宣传“空”(“无”)为中心的佛教般若学,始终是佛学的主流。玄学家探求宇宙本体,但往往与人格本体相混同。有的强调宇宙本体的虚静而一,有的侧重于对宇宙万有多样互殊的把握,也有的重视将宇宙本体观念落实到对人格本体的自觉,玄学家思想的矛盾、分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佛教般若学思想在演变中的分化。佛教般若学的流传经过了“格义”、“六家七宗”和僧肇“不真空论”等几个阶段,这也是佛学从依傍玄学到补充玄学的思想发展过程。

“格义”是直接用老庄哲学的名词概念比附、解释佛教经文名相,借以量度(格)经文正义。如“格义”的倡导者竺法雅,因学佛的人对中国传统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对于佛教思想了解很少,他就把佛教思想和传统思想联系起来加以解释。又如慧远对听众讲佛教的“实相”(事物的真实本相)的道理,大家愈听愈糊涂。后来慧远就借用庄子的道理作解释,听众也就觉得明白了。

“六家七宗”是佛教般若学的不同流派。“六家”指本无、心无、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六派,其中本无又分出本无异宗,合称“七宗”。按基本观点来分,实际上主要是三派:本无、心无和即色(识含、幻化、缘会可归入此派)。这些派别的区别大体上是和魏晋玄学各派的分歧相呼应的。以其中影响最大的本无派来说,它的基本观点是主张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空无的,“本无”两字即取自贵无派玄学家王弼的“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老子注》第40章),这是借用玄学家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世界观和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心无派代表人物支愍度,另立心无说,主张“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僧肇《不真空论》)认为物质现象是存在的,但在主观心理上不能执著。这种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是和裴的“崇有论”学说相通的。以支道林为代表人物的即色派,主张形形色色的物质现象不是自己形成的,没有自体,不是实有的。郭象主张“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庄子·在宥注》)支、郭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史载支道林“拔新理于向、郭之表”,也表明他的思想脱胎于向秀、郭象一派的痕迹。般若学以空(无)为事物的本性,和玄学的本体论相通,然般若学的“空”的本意是就事物存在的不真实而言的,其间又有所不同。姚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重要助手僧叡说:“自慧风东扇,法言流咏以来,虽曰讲肄,格义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出三藏记集》卷8《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批评“格义”违背了佛教的本义,“六家”偏离了佛教原意。实际上,这是援玄(道)入佛的必然结果。“以斯邦(中国)人老庄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道安:《毗(鼻)奈耶序》)这表明佛教只有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相协调才能流行,僧侣主义总需凭借唯心主义理论才能传播。

鸠摩罗什的学生、佛教哲学家僧肇在《不真空论》中对上述三家般若学理论作出评判,指出本无派过分偏重于无,心无派没有否定外界事物的存在,即色派还没有认识到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空(无)的。他认为这都是把“有”和“无”对立起来,各落一边。般若学的看法应该是非有非无,有无双遣,亦有亦无,有无并存,即合有无以构成“空”义。僧肇的“不真空”唯心主义理论,提出了相对主义的双向思维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思辨模式,并以有无统一而区别于玄学以有无为本末对立的理论构架,因此,不仅成为对以往中国佛教般若学的批判性总结,客观上也是对魏晋玄学的某种批判性总结,这也是佛教由依附玄学到发展玄学的标志。

佛教不仅在宗教和哲学上依附方士道术、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而且也在政治伦理上竭力迎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印度佛教经典涉及大量的伦理道德学说,宣传父子、夫妇、主仆等之间的关系应是平等的,主张相互尊重,自由对待。这显然和中国儒家所主张的身份高下的服从支配关系、绝对隶属关系截然不同。为了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东汉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西晋支法度译《善生子经》、东晋僧伽提婆译《善生经》等佛经中,对社会的人际关系,都通过选、删、节、增等手法,作了和儒家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一套纲常名教相适应的调整。(参见[日]中村元:《儒教思想对佛典汉译带来的影响》,载《世界宗教研究》,82(2)。)又如,敦煌写本《诸经杂缘喻因由记》第一篇,叙述莲花色尼的出家因缘,但缺莲花色尼出家的关键一环的叙述,即莲花色尼因屡次出嫁,而和自己所生的子女不复相识,以致后来竟和自己所生的女儿一起嫁给自己所生的儿子。莲花色尼发觉后,极度羞愧,因而出家为尼。此中有关情节因和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不相容,而被略去。(参见《陈寅恪文集三·寒柳堂集》,151~15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80。)总之,汉译佛典一开始就不得不向儒家伦理观念作妥协、调和,同印度佛教的伦理思想相背离,形成为和儒家伦理相协调的中国佛教伦理观念。不仅如此,三国时康僧会还通过编译《六度集经》,把印度大乘佛教的慈悲观念和中国儒家的仁爱思想加以沟通,宣扬“仁道”说,“为天牧民,当以仁道”(《六度集经·遮罗国王经》)。仁道的内容包括爱民尊老、孝事双亲、反对虐杀、反对贪残,以配合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念,达到治世安民的目的。东晋慧远更是明确地提出“儒佛合明”论,说:“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内外之道,可合而明。”(《沙门不敬王者论》,《弘明集》卷5)。佛教和儒家名教在民心教化和社会治理两个方面可以相互配合而彰明。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文化,彼此的精神实质是迥异其趣的。佛教自传入中国之日始,就与中国文化发生摩擦。但是,中国人早期对佛教面目的认识模糊,佛教力量很弱,又主动地依附中国的道术、玄学和儒学,因此,矛盾、冲突没有激化。东晋以来,随着翻译佛教经典的增多,译文准确性的提高,佛教日益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面貌,这样就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原来按中国思想理解佛教所带来的思想矛盾,就有一个坚持印度佛教原意还是继续用中国传统思想去讲佛教的问题,也就形成了两种文化的鲜明冲突。再者,随着佛教思想的各个方面陆续介绍过来,其中有的超过中国文化,有的则落后于中国文化;有的适应当时社会机体的需要,有的则不适应当时社会机体的需要,这样和中国文化的界限便愈来愈清楚,双方的直接对立点愈来愈多,就促使了两种文化的多方面冲突。还由于佛教在流传中力量逐渐增强,影响日益扩大,独立性增加,依附性减少,因此也就加大了冲突的规模。特别是中国佛教还涉及政治领域,又形成寺院经济,这也就有一个与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现实利害关系问题。这种政治经济的矛盾与两种文化的差异结合在一起,有时甚至爆发对抗式的冲突。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在南北朝时期曾进入全面总爆发的阶段,有些重大冲突甚至延续到隋唐时代。

从《弘明集》、《广弘明集》等记载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典籍来看,两种文化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冲突。冲突的问题涉及广泛的方面,在哲学思想上有“生死”、“形神”之争,有无因果报应之争等;在伦理道德上有“沙门应否敬王者”之争、中外国民性格之辩,这类礼制与夷夏问题的斗争,又与君权和神权的问题相联系着;在流派关系上是儒、道、佛三教的高下优劣之争。下面就其中某些冲突略作介绍,以从中窥见两种文化冲突的某些特点。

“生死”、“形神”之辩:生死和形神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外来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在哲学上的最根本性分歧。对于生死问题,儒家学者一般持合乎自然规律的看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成必有坏,一切生物有生必有死,人类也一样。道家看法不同,《老子》一面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老子》第13章),人身是人生一切患累的根源;另一面又讲“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59章)。认为保养好人的精神和身体,可以长生。后来庄子发挥了《老子》前一种思想,汉初的道家则发挥了后一种思想。魏晋玄学家除嵇康主张“长生久视”外,多数是发挥庄子的思想。道教的思想特点也是“长生久视”,认为经过修炼,形神都可以不灭,可以永远存在下去,可以长生成仙。中国传统思想通常用“气”来说明生死,并联结生死与形神的关系,认为生死是气的聚散,气聚为生,气散为死。

同类推荐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佛养心,道养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怀点释人生

    从淡泊、立身、烦恼、随缘、平常、 包容、谦逊、信念、精进、学问、交友、生活等方面 ,以清新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 述了佛家和道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揭示生活妙理,点 破世俗迷障,以睿智的机锋给世人以深刻的启示,为世人指明人生的方向,是滋润心田的一泓清泉,是治 疗苦病的一剂良方。
  •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读佛即是拜佛:真实的唐僧

    唐僧玄奘,年少时跟随兄长出家,于藏经楼专职抄写佛经,过目不忘。28岁时,不顾朝廷禁令,冒死偷渡玉门关,独自一个人踏上漫漫西行取经之路。沙漠中迷路,高山遇雪崩,六次遭强盗,甚至被异教徒当成活人祭品……沿途艰险不断、诱惑不断,玄奘未曾动摇。4年时间,1400多天,玄奘终于穿过西域二十四国,于公元631年到达西行目的地——印度那烂陀寺。此后十余年,玄奘游遍印度,虚心求学,吸取各宗各派之精华。在曲女城辩法大会上,玄奘与大乘佛教斗法、与小乘佛教斗法、与婆罗门教斗法、与各派智者斗法,18天无一人挑战成功,一举成为全印度第一高僧,征服全印度,修得正果。
  •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佛门100种消除烦恼的方法

    人生之所以滋生烦恼、苦痛,只因人之本心远去,心为俗世尘埃所染,身为名利之欲所苦,拿得起却放不下,让自己成为一只“负重的骆驼”,艰难前行,不知何时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下。听从佛陀的劝诫,清扫心灵的尘埃,也就远离了烦恼苦痛的人生,修得了欢喜圆满的人生。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周易教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学

    周易教给我们的人际关系学

    易学的本质不是玄学,而是人学,它研究的是人类如何自处,如何与世界万物相处,以及人类互相之间又如何相处的道理。从阴阳两仪、六十四卦中,我们可以学会最有价值、最有境界的人际关系学。
  •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

    本书是同名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来源,纪录片由英国顶级团队制作,制作人兼主持人戴雨果教授是往来于东西之间的著名新闻学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访问教授。数十年的观察和积累,横跨东西的独特视野,让戴雨果对中国的思考变得深刻而厚重。他惊叹于中国人的努力和创造力,但对中国人在发展过程中失掉的珍贵之物感到痛心疾首。国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让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搭建起东西方透过媒体了解对方的桥梁,这是他在英国创办中国传媒中心的初衷,也是这本书的萌芽。作者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通过案例呈现现代西方国家几大社会问题,对问题的分析严肃而犀利,借助受访者之口传达观点,使主题的呈现更加有力。
  • 原来的世界

    原来的世界

    一个寒冬腊月的深夜,一个落地惊雷惊醒了卧牛村熟睡的村民,与此同时,一对神秘奇特的夫妻白晓杨和庹观投宿在德高望重的张幺爷的家里。也就在这天早晨,卧牛村的人在祠堂开批斗大会的时候,一条巨蟒从祠堂天井里的一棵罗汉松上袭击了被批斗的张子银。
  • 本宫来自现代

    本宫来自现代

    新文《婚权独占:席少的名媛新娘》玛雅预言,2012我们大家都会一起死,可是,我竟然等不到2012就死了,死了就死了,竟然还穿越了,穿越应该也会在2012年截止吧?那么反正都要死的,眼前的这个暴君,你就不要用死来吓我了,我不怕的。
  •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小故事大道理(全集)

    一书在手,尽览人生哲理;触类旁通,领悟成功真谛。一滴水,可以折身太阳的光辉;一本书,可以滋养无数的心灵。本书共收录近1000则小故事,它们涵盖了幸福人生的所有诠释,有习惯养成、职业生涯、财富金钱、潜能激励、爱情婚姻、交际处世、心灵境界等47辑32类。这些精辟的小故事背后,都隐藏着无穷的思想和智慧。如果把一盏灯放进全黑的房间,黑暗会瞬间消失,房间顿时有了光明。这时,如果增加十盏、百盏或千盏明灯,房间就会变得越来越亮。愿书中的这些哲理故事能成为点亮你人生的灯,在它的照耀下,我们可以把不快的忧伤变为沉醉的美酒,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使原本没有意义的人生之旅变得格外轻松、欢快、达观。
  •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你若懂我,该有多好

    她这辈子做过的最美好的事,就是把她的男神变成了她的男人。她这辈子做过的最潇洒的事,却是将她的男人变成了前夫。“唐旭尧,如果以后你真找不到女朋友,我委屈点当你女朋友怎么样?”那年,陆然十八岁。四年后,她与他在人海中不期而遇。然后,她成为了他的唐太太。她以为,她拥有了整个世界。二十四岁,她的世界轰然坍塌,一声“保重”后,她从此音讯全无。二十六岁,熙熙攘攘的机场里,她匆匆撞入他怀中,擦身而过的瞬间,他突然扣住她的手臂,四目相交,他手掌骤然收紧……曾经相遇,曾经心动,曾经错过。曾经以为,我终于拥有了你,直至枕畔再也没有你的温度。
  • 我的高考我的分

    我的高考我的分

    本书分为:理想篇、动力篇、方法篇、习惯篇、时间篇、效率篇、心态篇、奋斗篇和应考篇。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学习高手们的超级学习力和奋斗过程,读来富有启发性。本书教你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赢得高考的成功!
  • 九界修神II

    九界修神II

    傲天的宗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天诛地灭!是龙,你就给我缠着;是虎,你就给我趴着。创始神骗来做老婆。
  • 成为成功人士必看的一本书:人脉基金

    成为成功人士必看的一本书:人脉基金

    “只要拥有了社会关系网,你就永远畅行无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脉就是钱脉!阅读本书吧,它将使你掌握构建人脉的技巧、避开人际交往的误区,它将帮助你迅速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人脉系统,从而使你能够挖掘人脉潜力、聚拢无穷人气,成就非凡事业!
  • 重生之妾侍大翻身

    重生之妾侍大翻身

    骆童谣,现代外企高管居然被香蕉皮意外害死,是自己太凶悍?还是自己太倒霉?骆童谣,古代秋月国首富嫡女,却软弱无能,在喜轿上服毒自尽。一朝穿越,再次睁眼。她早已不是那个爱他爱的没有自尊的女人;更不是那个任人鱼肉的女人。面对夫君不爱,嫡妻找茬,明争暗斗,她只是淡笑应对。她可是现代的“白骨精”岂会任由你们欺负?不就是豪门宅斗,争风吃醋吗?她可是很善良的,人家要刁难,要谋害,怎么能不给人家面子呢?不但要给面子,还要尽力配合呢!所有阴谋,陷害原来都是为了一个男人,真是可笑,男人靠得住,母猪也会上树,从古至今,只有钱才是最可靠地。所以,她只为钱。他为了男人的尊严,他们斗得不亦乐乎,斗得是火花四溅。可是皇帝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在这繁华的乱世,她要的只是一家安定,与心爱之人厮守一生,但若触碰到她的逆鳞,她会让你品尝下地狱,赴黄泉的滋味!不信,可以来试试!她守护一个朴素的道理——我不欺负你,但你也休想欺负我;就算是我欺负了你,但你……依旧别想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