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43

第43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11)

这些史实都充分说明:“公元五和六世纪是中国文化与宗教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期。佛教第一次真正发展成为中国化的教派,正一派(正一即天师)、上清派、灵宝派经过联合之后,形成了唐帝国道教的前身。”(法)索安著,吕鹏志、陈平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第26页,中华书局,2002年。

本 章 结 语

“十二法印”与道教经教系统“三洞”分类法及由“三洞”衍变而成的“三乘”教法观念的结合,构成了中古道教独特的判教思想体系。“十二法印”判教标准,实际上相当于道教的“二教论”,只不过这次充当“外教”的角色变成了佛教。“十二法印”对内分别教法、判释大乘与小乘,对外宣称道经与道教才是“正经”、“正法”。在特定的思想及时代背景下,这种思想基质的形成既有与佛教相颉颃,借鉴吸收佛教中国化思想成果并结合道教传统观念的创新之处,又源自建构统一的道教经教体系与重新整合道教资源的迫切需要。《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同时反映了它所传承的灵宝经教思想特征及其在“新”道教(“今教”、“大乘”道教)经教体系中所具有的地位和发挥的功能。

“重玄”穷理尽性绝有、绝无、绝非有非无与兼忘、中道的思辨方法,虽然在道教思想史上是另一个独立发展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本际经》旗帜鲜明地将“重玄”义理作为大乘道教的真理价值判断标准之一,所以本书把《本际经》的这部分思想置于判教论之列。毋庸置疑对于重玄之道的诠释作为隋唐道教《老》《庄》经学解释学的主流思潮,表达了道教的核心价值理念。然而,本书认为“重玄”在《本际经》中意味着方法论,代表了隋唐道教发展的一种思想取向,还不能说是一个学派。《本际经》的判教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既是佛道论衡,也是“新”道教运动——“今教”、大乘道教的思想成果。《本际经》判教论的基本价值理念与《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是一脉相承的。

结语

结语

十卷本的《太玄真一本际经》中刘进喜、李仲卿各自独立完成了哪些品目,已经无法考索。后人只能根据各品反映的具体思想内容,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式,作出大致推测。

姜伯勤先生认为,十卷本《本际经》中提到“兼忘”、“重玄”之趣者凡五卷,分别为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既然“兼忘重玄”之道是《本际经》的根本,“其余诸行,皆是枝条”,则此五卷有可能是早期五卷本时代的《本际经》姜伯勤:《〈本际经〉与敦煌道教》,《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本书认为,卷四《道性品》虽然主要阐述了“道性”命题,但是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本品借“十方界诸太上道君”之口赞叹“弃贤世界太上道君”,“必欲开演真一本际,示生死源,说究竟果,开真道性,显太玄宗”,这说明,本品亦应归于上述五品序列。

卷五《证实品》主要在评判、辨析、阐释所谓“小乘”的过程中,神话了《道德经》和老子,赋予老子、《道德经》、“道”以道教“神学”色彩,并提出了道教的“三宝”概念。本品虽然可以看作是独立的一章,但是经中呵斥“小乘”的思想内容,无疑也贯彻了大乘道教重玄体道的思辨方法。

卷六《净土品》中,太上道君自述昔于元始天尊西那玉国闻此经时,西方有国号曰“多恼”,遣使“往诣东方西那玉国天尊之所”启请妙法、归依,天尊将“太玄本际微妙经文”付与来使之事,无异于“老子化胡”说的翻版。此段经文与本品主要思想内容无任何关联,疑似晚出续补之作。卷七《譬喻品》中分别提到,授、赐《灵宝五文赤书飞天尊经》、《太玄真一本际妙经》、《神策虎文无上妙经》、《本际妙经》十二法印。由此考察,本品亦为晚出续补之作。

卷十《道本通微品》,可看作是独立的一品。

从行文思想逻辑的相似性、连贯性分析,卷一《护国品》、卷二《付嘱品》、卷三《圣行品》、卷四《道性品》、卷八《最胜品》、卷九《开演秘密藏品》,分别阐述了重要的“道体”、“道性”、“兼忘重玄”命题,在诠释“道体”、“道性”的思想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兼忘重玄”的认识、思辨方法,这几品可以看作是一个序列。卷五《证实品》、卷六《净土品》、卷七《譬喻品》、卷十《道本通微品》,有晚出续补的痕迹,并且各品之间缺乏思想、逻辑的连贯性。

即使这样,恐怕也很难做到客观地把哪一部分内容归于哪一作者名下。

十卷本《太玄真一本际经》,并不是一部大型的道经,如果再剔除其“神话”部分,可资思想研究的篇幅就更少了。但是,如果把经中出现的概念、范畴、命题,放置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的背景下考察、分析、诠释,其可资研究的内涵又十分丰富。

以《本际经》为代表的、南北朝至隋唐初期涌现的一批道教“新”经典,通常满篇“佛言祖语”,刘进喜、李仲卿等义学高道们绝不是“戴着假面具的佛教徒”,他们到底要表现什么?在这些道经、道书中出现的佛教“名词教相”的背后,到底蕴含了何种深刻含义?通过这些谜底的逐一揭示,本书发现,反映这一时期道教哲学的理论建构,实际上与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历程是齐头并进、水乳交融的。六朝至隋唐早期的中国佛教、道教思想界对对方的稔熟,拿今天的学术眼光看,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思想核心,是“无本道体”的“道体论”和“道性自然”的“道性论”,它们的渊源实际皆可上溯到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和“自然”所兼有的“本源”与“本体”双重含义及本源即是本体的哲学意蕴。

在佛道论衡中,面临佛教思想界咄咄逼人的理论攻势,道教思想界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经教体系,二是阐发道教义理。前者以北朝末年周武之世编纂的《无上秘要》为标志,宣告基本完成;后者则通过反观老、庄经典汲取哲学营养,并会通中国佛学相关理论成果、借鉴其哲学逻辑思辨方法,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判教论,可视其为在此两方面业已取得成果基础之上的继续发展。

此时,道教、中国佛教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同时,这种发展原动力的外因,来源于两个方面的推动:一是“三教关系”,二是“佛道论衡”。

“三教关系”在此时表现为以儒为“主”,佛、道为“客”的,活跃的“二教”关系。葛兆光先生研究说:“从《弘明集》、《广弘明集》收录的资料来看,六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论争其实相当奇特,双方在教义道理上的争论并不算多,互相攻击的时候,发言的依据常常并不是自家的,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为中心,得到皇权认可的道理,撰文批评的时候,预设的读者听众也并不是佛教徒或道教徒,而是皇帝和上层知识阶层。”葛兆光:《屈服史及其它: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13页,三联书店,2003年。即使魏晋玄学中,王弼注《老》、郭象注《庄》,但是在他们心目中“圣人”的位序,孔子显然要高于老子、庄子。虽然彼时儒学理论创造式微,然其在封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佛、道无法也不敢撼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三教”国策,是最好的历史注脚。他在开国之初,就确立儒家思想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卷六。太宗于贞观四年(630)诏颜师古在秘书省考定五经,编纂一个标准版本;旋又诏孔颖达等人撰《五经义疏》,贞观十四年书成后定名为《五经正义》。这些,都足以表明他对儒学的重视程度。太宗又于贞观十一年(637),诏令道教为“本家”,宗老子为“元祖”,并说:“自今以后,斋供行立,至于称谓,其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广弘明集》卷二五《令道士在僧前诏》,《大正藏》第52册,第284页。

其次,延续数百年之久的“佛道论衡”,为佛、道二教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思想素材和丰富的哲学营养。随着中唐以后“佛道论衡”的逐渐消歇,中国佛教结束了它的理论创造高潮,道教的理论创新也趋于平淡。究其原因,此时的“佛道论衡”,无论从选题还是涉及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已经逐渐退化,演变为宣扬“王化”的政治舆论工具。

唐开元十年(722)六月,玄宗皇帝自注《孝经》,颁于天下;开元二十年(732)十二月,御注《道德真经》;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注《金刚经》,翌年,颁行天下;天宝二年(743)五月,玄宗重注《孝经》,颁行天下;天宝十四年(755)十月,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唐玄宗在《道德真经御疏》第二十五章中,为延续数百年的佛、道“自然与因果”及其衍生的“道”与“自然”之诤,画上了一个历史性的句号详见本书第四章相关内容,此不赘述。玄宗以万乘之躯御制《道德经》注、疏的真实用意在于贯彻一种理国、御民之术,这就是他所谓的“重玄”至极之理,乃是提倡上至侯王、下至普通百姓,皆能“守道清净,无为无事”,遵从君主的善教、淳朴自化,永远心甘情愿作顺民;而享有此统御权术的君主,亦能“无为清净”、高枕无忧,君临天下永世作太平皇帝。具体方法为:“以无名之朴而镇静之,令其清净不欲动作也。”最终,帝王在上垂裳而治,百姓于下无欲无为,大家彼此“泊然清净”,天下就太平了。这也许就是四海清平、内圣外王、“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形”“神”合一的“游内冥外之道”。唐玄宗所宣扬的“重玄”之道,实质上是以政治儒学的理想重新诠释、改造道家及道教思想,强调君主、侯王将相、百姓均各安其分、乐天知命,借此推行“王化”政治。道教哲学自南北朝至隋唐以来的“重玄”思潮,自此变成了意识形态领域“御用哲学”的一部分。唐玄宗提倡的所谓“重玄”之学,虽然是一种儒学化的政治理想,但是如果海内四野都能做到“清净”、四民恪尽职守,在“无欲”的基本道德规范约束下,达到社会各阶层的彼此平衡、形成自我约束的良心机制,那么“无为而无不为”的天下太平、长治久安,绝对不是一种政治奢望。然而,李隆基本人就率先打破了这种平衡机制。也就在唐玄宗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的这一年,爆发了持续三十一年的“安史之乱”。中国历史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分裂黑暗之后,再次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的李唐王朝,于思想、文化等方面再也恢复不到盛唐时的气象,道教、佛教也在唐末五代以后逐进式微。高彦休《唐阙史》卷下“李可及戏三教”载:“咸通中(按:公元860—874年),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诸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当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讲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称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谓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坐而坐。若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善贾者也。倘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赐甚厚。”由此可见,时至唐末,三教论衡“庭辩”已经成为徒有虚名的“走过场”,甚至沦落到任由优人戏弄的地步,以至于被当作“启沃帝心”的笑料。

“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是《本际经》道性论中最具特色的命题,是《本际经》对于中古道教哲学的理论贡献。它以揭示人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为特征的存在认知、本体认知为基本方法,于道教哲学视域关注人的存在和价值的问题;从哲学范畴与命题的角度,阐释了道性、心性与人性的关系,其中涉及以诠释人的生命和本质的“性”、“情”为核心范畴的人性论。以道家哲学本源-本体论为理论基础的道家(道教)人性论,未涉及“性”与“情”的是非、善恶问题,应该是无善无恶的自然人性论。关注“性”、“情”与善恶关系是儒家人性论的特色,如《申鉴·杂言下第五》中说:“孟子称性善;荀卿称性恶;公孙子曰性无善恶;扬雄曰人之性善恶浑;刘向曰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汉]荀悦著、吴道传校 《申鉴》第15页,《诸子集成》第9册,岳麓书社,1996年。这说明儒家人性论于汉代已经相当成熟了。《本际经》的道性论对于人性性善、情恶的阐释,一方面是继承了宋文明儒、道会通的道性论的观点,另一方面则吸收了中国佛学之佛性论的思想成果。

佛教哲学对于人性论的认识,基于佛教独创的“缘起论”,“缘起”的同时也意味着“缘灭”,因为人和事物的产生、存在,依赖与其有关的主、客观条件,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人与事物的主体(本身)也就不复存在。所谓“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佛教哲学通过“因缘”之理,揭示万事万物都不是独立自存、实有的,意在突出强调“诸法无自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佛教哲学的立场来说明人的存在状态,就是“十二因缘说”,人的生命过程是受互为因果关系的十二个环节支配的,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见《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大正藏》第1卷,第60页。十二个环节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没有一个环节能够独立存在,本质上都是无常、无我。十二因缘的流转说明了执迷的生存现实是基于苦、集、灭、道(四谛)的普遍性成立的。因缘的生起为苦集谛,根源在于第一个环节“无明”。 因缘的还灭是灭道谛,只有消灭无明,其余的十一个环节就会连锁消失,消灭无明的最终目的就是“涅槃寂静”。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般涅槃经》卷下,《大正藏》第1卷,第204页。可见,佛教哲学的人性论以绝对超越论为特征,佛教、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之学和以“新道家”著称的魏晋玄学。都强调个体的超越意识,这也是后来的道性论与佛性论能够会通的思想理论基础。

中国佛性论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人能否成佛及如何成佛的问题,对这两个核心命题的诠释都以心性论为理论基础,或者归结为针对众生心性的探究。中国佛性论以突出众生主体之“心”的能动作用,强调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为思想特征的理论成果,被道性论所吸收、利用,完成了以实现主体之人与本源-本体之自然“合一”为目的的理论建构。儒释道“三教”人性论(心性论)的共同理论基础在于,重视以实践理性为方法、手段的,对于道德理性最高理想的精神追求。

同类推荐
  • 阿来:空山3

    阿来:空山3

    藏族青年拉加泽里为改变贫弱状况,放弃学业和爱情,走上伐树倒卖木材的道路。聪明的藏族青年游走在致富的玄机里,金钱使机村人陷入疯狂,在价值观混乱的年代,对与错困惑着新一代机村人。繁华小镇云雾般消散,信念,恩仇,斗争,疑惑,一如斯人远去,苍山已老,人何以堪。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解放北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北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为实现和平解放北平的目的,中共中央加强了对傅作义的政治争取工作,傅作义将军最终顺应历史潮流,施行了和平解放北平的行动……
  • 李劼人研究:2011

    李劼人研究:2011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李劼人研究学会,2011年李劼人研究论文集。
  •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沈阳(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沈阳的战役中,前苏联红军不但把东北交给了国民党军队,而且还向中共发出了最后通牒。抢地盘蒋介石空降十几万大军,摆脱逆境毛泽东转攻东北中小城市。三年磨砺解放军终于强大起来,林彪最终打败了杜聿明……
热门推荐
  • 美男夫君快上钩

    美男夫君快上钩

    一朝跳下悬崖,被误认为成阮府三小姐,还被一道士逼着喝下了莫名其妙的毒药;一朝女扮男装,被误认成了江湖传闻的粉面公子,还要被迫去娶个女人来做夫人;几经周折,终于摆脱一切,却不想遇到真正的粉面公子被他误认成他所谓的表妹;好吧,看来自己的身份是永远也澄清不了了。
  • 飞碟与外星人

    飞碟与外星人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情场谋略

    情场谋略

    夏冬是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小菜鸟,对爱情迷糊,在职场腹黑。机缘巧合救下了一个倒在路边的老奶奶,改变了她平淡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容貌最多就算是个小家碧玉的夏冬周围就聚集了那么多枝桃花…虽然夏冬平时看起来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看出她骨子里的淡漠。当面临桃花运的时候,夏冬却没有感受到幸运的感觉,最终谁会抱得迷糊腹黑娇妻归?精彩片段一“美女,做我女朋友吧。”有人很自信的说道。“好啊。”“这么快?”谁说她很难追的,怎么一下就到手了,简直不敢相信啊。“…”夏冬没说话,表示默认…“我们不合适,分手吧。”还是那个人那个声音。“好啊。”夏冬淡淡的答道。“这么快?”怎么分手一点儿也不见她伤心啊,怎么有种自己才是被抛弃的那个人的感觉?“…”沉默,表示默认。推荐沫的旧文:病弱相公风华妻:
  • 逆恋之萝莉风华

    逆恋之萝莉风华

    她受尽皇族内外的尊敬和宠爱,不是公主,胜似公主,却被亲生父亲恨之入骨,几次险些令她命丧黄泉。作为一名貌美倾城的小萝莉,她既会卖萌装傻扮无辜,也能腹黑扮狠搞阴谋。收山贼,开青楼,斗恶妃...同时将俊朗多金,魅力十足的大叔收纳怀中。但命运总爱看玩笑。相差十八岁的萝莉和大叔之间,却隔着难以启齿的陈年往事。皇室威压,世人眼光,商战角逐,阻力重重之下,萝莉和大叔之间的爱情还能否修成正果?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盐丑女

    无盐丑女

    长孙容看到周围飘荡的一缕缕游魂,惊讶的睁大了双眼。天哪,这是哪里?怎么会出现这种鬼东东?抓来一个看着顺眼的,丢过去一记媚眼,娇滴滴的问道“请问,这里是哪里吖?”“阎王殿…”鬼被她吓的口吐白沫,就怕又升天一次。OMG,想她活了二十三年,做的好事可以按千计算,那她这么会出现在这里?难道,是老天嫉妒她太美了吗?还好,她有个小聪明,懂得魅惑这里的老大——阎王。然后,她重生了!只是,就不能让她正常一点的重生吗?怎么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就是盖着大红的盖头?这也就算了,竟然还让她遇到了劫亲的。而那个打劫的人说什么?丑女?原来自己竟然变成了一个丑女,那她就更加的好奇,到底是谁有胆量娶自己这个丑女了。不过,丑女多作怪,看她如何玩转这个不存在的历史朝代!“皇上,您为什么和月妃都不穿衣服?”某女色迷迷的看着男人和女人光滑的身体。(当然是偷偷的看)某男和某女恨的牙痒。“漂亮姐姐,你用的是什么胭脂,为什么你的皮肤这样的光滑细嫩,我的就不可以?”某女一脸天真的看着她口中的那个漂亮姐姐!某男脸部肌肉抽搐不停,该死,这个丑女眼睛有问题吗?他是男人!“你跟着我干什么?”某女终于出了皇宫,没有想到,就被一个和尚跟上了。“阿弥陀佛,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如今,贫僧也看不穿了!”和尚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但是,那句诗词,却让某女浑身一震!“虽然我长的很丑,但是,配你刚刚好,而且,我会很温柔的,一定不会让你感觉到痛苦!”一张很耐看的脸(呃,其实就是很丑,咱不好明说)的主人对着在他不远处的一个丑女开口。“我丑吗?”某女巧笑倩兮的上前,然后,出其不意的,一拳落在了丑男的鼻子上,顿时,鲜血喷洒当场!“看来你是真的喜欢我,看到我都流鼻血了!”丑男脸部在抽搐,然后,口吐白沫,直接晕倒!本文女主强大,腹黑,在皇宫中扮猪吃老虎,出了皇宫就恢复了自己的本色!文文前半部分是纯小白,中间有点偏正,后面也是小白,喜欢的亲们跳坑了~~文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是精彩搞笑的故事情节,可以让看的亲们都笑口常开,喜欢的亲们请收藏,很喜欢请推荐,非常喜欢请留言!月在这里谢谢大家了,群么么!强烈推荐好友NP文夜子翎《收了祸世相公们》友情链接月的好友的文,请喜欢的亲们捧场哦!《前妻魅惑》作者:沫筱然天使的《帅哥,我来自武侠时代》,古代女主VS妖孽男主,帅哥美男层出不穷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

    每天学一点管理常识

    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常识蕴涵着真正的智慧。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些话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令人咀嚼不尽。
  • 明史三记之马背王朝

    明史三记之马背王朝

    公元一六五八年,明代最后一个小皇帝,南明小朝廷由广西贵州退入云南,在吴三桂,卓布泰的围追下,逃往滇西边境,晋王李定国在贡山伏兵,不料大理寺卿卢桂生告密,李定国大败,高文贵等四将战死。永历帝退入缅甸,后被缅方执拿,送给吴三桂。公元一六六二年四月被吴三桂杀于昆明。时晋王李定国,巩昌郡王白文选仍率部转战滇西,闻永历死讯,李定国病故,白文选降清。李定国部将杨容将蜀王刘文秀所献的十六万两黄金藏在道人山,欲图东山再起。多年后吴三桂反清,杨容下山投吴三桂......寻朱明后人。南明王朝始建于广东,流转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直在马背上流亡,至永历帝死,前后近二十余年,史称“马背王朝。”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