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38

第38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6)

吉藏又专门就“中”、“中道”、“一中道”分别做了解释,“理实不偏,故理名为中”;“依名释义者,中以实为义,中以正为义,……此之正法,即是中道,离偏曰中。”“理教释义者,中以不中为义。所以然者,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以悟无名,是故说中,为显不中。”“偏病若尽则名为中,……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三论玄义》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3页、14页。中道是对治众生偏执之谬的方便说教,是针对众生对于现象“不中”理解的否定,如果偏执之谬遣除,则“中”、“中道”也自行消解,强调了“中道”的作用。

吉藏又认为“不二”是中道,“二(按:指空、有)是假名,不二(按:指非空、非有)为中道,中道即是实相。”《大乘玄论》卷四,《大正藏》第45册,第61页。那么,何谓“实相”?“虚空非有非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实相。”同上,第62页。吉藏又认为“八不”就是中道,“八事四对,一一相对,病无不破,义无不显,即义无不足。但以四对,历破众计,历明中道,于义略圆,故但说八也”《中观论疏》卷二,《大正藏》第42册,第24页。“八不”完全破除了众生的各种妄念,阐明了世界万事万物的真相,所以又称“中道实相”。

吉藏进一步从“体”、“用”角度剖析说:“但欲出处众生,于无名相法,强名相说,令禀学之徒,因而得悟,故开二正:一者体正,二者用正。非真非俗,名为体正;真之与俗,目为用正。所以然者,诸法实相,言亡虑绝,未曾真俗,故名之为体。绝诸偏邪,目之为正,故言体正;所言用正者,体绝名言,物无由悟,虽非有无,强说真俗,故名为用。此真之与俗亦不偏邪,目之为正,故名用正也。”《三论玄义》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7页。通过“体正”、“用正”的辨析,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中道为体,二谛为用。这样,二谛理论的核心就变成了“二谛以中道为体”。

吉藏又称此中道体为“第三谛”,即“中道第一义谛”。“常依二谛说法,不妨三谛,虽有三谛,不乖常依二谛说法。何者?今真俗是二谛,摄真俗二为世谛,不真俗为第一义。若尔,唯是二谛,故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也。”《二谛义》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91页。“三谛”与“二谛”之间不仅不相矛盾,而且“第三谛(中道第一义谛)”为体,“二谛”为用。如果再按照“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的逻辑分析下去,“中道第一义谛”则是真谛,那么,真俗二谛本身就成为“俗谛”了。

在“中道为体”的思想基础上,吉藏进一步把中道解释为“佛性”,这就更迥异于中观学派的传统说法了。在中观学派的理论中基本不涉及佛性的问题,佛性思想是在龙树身后的《涅槃经》中才盛行起来的。吉藏说:“不见空与不空,名为佛性。故知,以中道为佛性,不以空为佛性也。”“不见空与不空,不见智与不智,无常无断,名为中道。只以此为中道佛性也。”《三论玄义》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36页、37页。这实际上是对北本《大般涅槃经》所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正藏》第12册,第523页、524页。的改造。吉藏又说:“横绝百非,竖起四句,名为诸法实相,即是中道,亦名涅槃者,以超四句,绝百非,即是累无不寂,德无不圆,累无不寂,不可为有;德无不圆,不可为无;非有非无,则是中道。中道之法,名为涅槃。又德无不圆,名为不空;累无不寂,称之为空。即是智见空及以不空,亦名佛性。以众生横起百非,竖生四见,隐覆实相,故名为佛性。若知百非本空,四句常寂,即佛性显,称为法身。”《中观论疏》卷十,《大正藏》第42册,第160页。不仅把“中道”解释为“佛性”、“涅槃”、“法身”,而且理解为“实相”。前者表明他对《大般涅槃经》等观点的融会贯通,后者在传统中观学派中并不突出龙树仅讲过“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者”,“诸法实相性空故。不应于如来灭后思惟若有、若无、若有无。如来从本已来毕竟空,何况灭后”的意思(《中论》卷三,《大正藏》第30册,第23页;《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册,第30页)。,暴露了他的思想不但和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大相径庭,而且迥异于鸠摩罗什“关河旧说”。

从“二谛以中道为体”到“以中道为佛性”再到“佛性显,称为法身”,其中是否存在着能够引起道教思想界密切关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本际经·道性品》云:“常说因缘假名法,显发中道真实性。示教一切离有无,非有非无皆毕竟。”

将“因缘”与“中道”联系起来讲,如果把“有”、“无”理解为等同于二谛的话,则正如吉藏所说:“就因缘辨,则其言显易。因缘宛然常毕竟空名第一义;虽毕竟空,而因缘宛然称为世谛。此论正申二谛,故观因缘。”《中观论疏》卷一,《大正藏》第42册,第6页。“有”与“无”皆为相待缘起,只是随机示教,随众生根机对“无”说有,不是绝对的有自性的“有”;对“有”说无,不是绝对的有自性的无。若割裂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则堕入小乘邪见。说无说有,其实都是为了显示非无非有的中道理体。

《道性品》说:“言道性者,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不不空;非法非非法,非物非非物,非人非非人,非因非非因,非果非非果,非始非非始,非终非非终。非本非末,而为一切诸法根本。”

“道性”概念的定义是“真空(真实空)”与“妙有(一切诸法根本)”的结合,在打破了出世间和世间的绝对界限后,将二者的本质统一在“妙有”上,实际侧重于肯定的层面,强调世出、世间法没有本质“分别”。实质上以“中道”为道性,在对世出、世间;真空、妙有的描述中,都贯穿了中道的原则。比较吉藏以中道为正因佛性的说法:“若了如是中道,则识佛性。若了今之佛性,亦识彼之中道。若了中道,即了第一义空。若了第一义空,即了智慧。……若了智慧即了佛性。若了佛性,即了涅槃也。”《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37页。以中道诠释佛性,得大智慧,入涅槃境。“从真俗角度谈,非真非俗为正因佛性,从因果角度谈,因果平等为正因佛性,从本始角度谈,非本非始为正因佛性,从理内理外有无佛性角度看,正因佛性非内外有无。”董群:《中国三论宗通史》第286页,凤凰出版社,2008年。吉藏又称中道为平等佛性,“平等佛性之理,非空非不空,非有非不有,非法性非不法性,非佛性非不佛性也。以一切并非故,能得一切并是”《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42页。“道性”在《本际经》中被赋予了“中道”本体的意蕴,由此得出世出、世间法平等,真空、妙有为道性“正因”。这样一来,“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命题,“众生性”即可理解为世间法中“始有”之妙有;“道性”、“自然”皆为出世间法中“始有”之真空。“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即可解释为,一切众生“本有”道性;法身常住、“本有”无有变易,“道性”、“自然”、“法身”皆为道之异名。而“法身”绝不是虚无之“真空”,而是道教之“大我”的“常、乐、我、净”境界。最终,强调了道体与道性“真空”不废“妙有”,从肯定的立场突出了妙有的意境。

本来,在中观学派哲学体系中,涅槃、中道、空、实相、法身等概念范畴在本质上,都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如龙树说:“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中论》卷三,《大正藏》第30册,第21页、23页、24页。“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中论》卷四,《大正藏》第30册,第34页、35页、36页。中观学派始终坚持强调涅槃与实相等的无差别性,实际持偏于否定的观点:“诸法实相性空故。不应于如来灭后思惟若有、若无、若有无。如来从本已来毕竟空,何况灭后。”同上,第30页。而《涅槃经》则突出了涅槃同佛性、法身等的一致性,明确反对把涅槃理解、解释为“空”,认为:“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大正藏》第12册,第523页。《涅槃经》改造了原本在小乘佛教视为“四颠倒”见的“常乐我净”思想,认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观念仅仅适用于对世俗世界绝对否定的“世界观”,明确肯定大涅槃的境界是“常、乐、我、净”。可见,中观学派与《涅槃经》虽然都讲涅槃,实际观点于本质上却是南辕北辙的。

南北朝期间,中国佛教思想界将般若学和涅槃学思想会通的过程中,各学派根据自身理解、解释的不同把《般若经》与《涅槃经》判为高下、了义不了义之别,众说纷纭聚讼不已。吉藏将其总结归纳为三家观点:“古来明真谛与涅槃绝不绝凡有三说不同:一云二皆不绝,真谛有真如实际之名,涅槃有常乐我净之称,而言绝者,乃绝生死世俗患累之名,若见美妙之名则不绝。第二明二种皆绝,真如本自寂绝布微非名所及,涅槃亦尔,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第三师云:真谛绝涅槃不绝,是俗谛乃有则真义尚论,涅槃终是俗谛,是续待二假。庄严明涅槃二谛摄,开善明是俗谛摄,故不绝。”《涅槃经游意》卷一,《大正藏》第38册,第234页。《本际经》的道体论、道性论与法身“大我”之说显然吸收、利用了第一家的主张,建构起道教真空妙有的本体学说体系。吉藏虽然对三家观点逐一破斥“难第一家,真谛、涅槃皆不绝则经文。经云:涅槃非名强为之名。又云:非名非相非待非不待。云何言不绝耶?若言涅槃无生死之名为绝者,亦应生死无涅槃名,生死亦绝。若互无为互绝者,亦应互无、应互妙。不可互妙耶!互绝耶!又肇师依涅槃论明涅槃无名。云何涅槃不绝?斯则乖关河旧说,复违涅槃正文也。”同上。但是,在吉藏的时代《涅槃经》及涅槃学已经上升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界关注的哲学主题,吉藏作为一代义学沙门试图以中观般若学会通涅槃学的同时回护鸠摩罗什与僧肇的涅槃思想,岂知僧肇《涅槃无名论》中有关“法身”的论述已经与罗什观点背道而驰参见本书第四章相关内容,此不赘述。吉藏在涅槃学与“关河旧学”之间力图二者兼顾,但是似乎又有些捉襟见肘了。道教思想界正好使其顺利“平移”,成功地为己所用。

《道性品》说:“三世天尊断诸结习,永不生故;真实显现,即名道果。果未显故,强名为因,因之与果,毕竟无二,亦非不二。若知诸法本性清净,妄想故生,妄想故灭,此生灭故,性无生无灭。了达此者,归根复命,反未生也。仙真下圣所不见知,上圣之人少能知见,亦不明了,去始远故。唯得道果,洞照始终,道眼具足,乃能明见,以明见故,名一切智,无上尊也。”“三世天尊”已达“常乐我净”的“大我”境界,“仙真下圣”与“上圣之人”尚存因地之“道性”,“因之与果,毕竟无二,亦非不二”对应了“以中道为佛性(道性)”的观点。最终,唯得法身(道果),归根返本、回归道体、与道合一,才能成就法身“一切智,无上尊”的境界。“心转调柔,顺无生法,真实决了,正中之正,明解妙门,故名无欲。结习已尽,超种民位,白日腾举,出到三清,玄之又玄,享无期寿,反根复命,体入清虚,了无非无,知有非有,安位中道正观之域,反我两半,处于自然,道业日新,念念增益。”将“白日腾举,出到三清,享无期寿,体入清虚”的修道境界,和“玄之又玄,中道正观”道教大乘义理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初发道意之相—净妙心—伏行—中道正观,最终达到有无双遣、与重玄之道合一的调心、修习次第。把传统道教从追求丹药、导引、肉体成仙的修炼提升到强调智慧升玄、修心的层次。但是在道性问题上,仍然坚持了以“两半”、“返本”为特质的固有思想。如同成玄英所云:“夫遣之又遣,乃曰精之又精,是以反本还元,辅于自然之道也。”《庄子·达生》疏。

成玄英说:“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遣,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夫惟妙舍二偏而处于中一者,故能保守身形,全其生道。外可以孝养父母,大顺人伦;内可以摄卫生灵,尽其天命。”“养生之士,体道之人,运至忘之妙智,游虚空之物境,是以安排造适,闲暇有余,境智相冥,不一不异。”《庄子·养生主》疏。这说明,将“中道(不二)”、“本迹”理念贯彻运用到重玄解释学中,《本际经》与成玄英是一脉相承的。

最终,连此“一中之道”都要遣除掉,“前以一中之玄,遣二偏之执,二偏之病既除,一中之药还遣,唯药与病一时俱消,此乃妙极精微,穷理尽性”成玄英:《道德经义疏》第一章。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第378页,巴蜀书社,2001年。

道教学者说“中”而又“遣中”,并不意味着对道教传统现实物性实有观念的扬弃,如成玄英说:“夫诸法空幻,何独名言?是知无即非无,有即非有,有无无数,当体皆寂,既不从无以适有,岂复自有以适有耶?故无所措意于往来,因循物性而已矣。”只不过,他将此“物性”解释为和郭象一样的“独化”论,“夫物之形质,同享自然,事似有因,理在无待,而形影非远,尚有天机。故曰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庄子·齐物论疏》。如同郭象以“自性”、“自生”、“无心”、“无待”等概念、范畴、命题来建构“独化”论学说体系。万事万物的“自性”是其存在的根据,这种自性是自然而然、无使之然的“自生”;欲达到玄冥之境就必须不为而为、随感而应、随变所适、应物无累,以“无心”为心;从各安其性来说,万事万物都可以是“无待”的,无心、无待则主体之“心”就处于自然而然的“独化”状态,与本然独立自足的存在物融为一体。“郭象的哲学其最后要建立的乃是‘独化’学说,而‘崇有’不过是达到‘独化’的阶梯,唯有建立了‘独化’的学说,才可以坚持其‘崇有’的思想。”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第7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道教的“中道”与“本迹”观念互为表里,以“中道”表述无所偏滞的终极立场,借双遣、双非的思辨反对陷入任何一元的正面执滞,达到圆融和谐的最高境界。借“本迹”论述了重玄之道的本体意蕴。如同成玄英所云:“理不逃于物,教亦普遍无偏矣”《庄子·知北游》疏。

五中国佛教思想界视域中的“重玄”

北周天和五年(570),周武帝作《大周二教钟铭》,其中有云:“波若(按:般若)无底,重玄有门。长开久暗,永拔沉昏。不求正觉,莫会天尊。唯令智海,先度黎元。”《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2册,第330页。周武帝所指“二教”即佛教和道教,由此亦可反映出南朝道教重玄义理于北周的传播和影响力。

同类推荐
  •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

    《苦恼的叙述者》由赵毅衡所著,大部分篇幅,都是讨论叙述形式问题,过于深入到细节之中。为了醒目起见,我把《苦恼的叙述者》的分析原则在此作简要说明。在全书开头讲这问题,有先人为主之嫌,实际上,下面的讨论应是全书的结论。建议有兴趣的读者看完全书后不妨再读此节。
  • 我问关公

    我问关公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为什么说关公“生在蒲州,长在解州”?、关公是怎样熟读《春秋》的?、关公是怎样到绛邑小华山求师学艺的?、南山上的三道狭谷是怎样形成的?等。
  • 清谈墨子

    清谈墨子

    本书通过介绍话说墨子、人生最大的艺术、修身养性、智慧与谋略、节约生命、追求真理、一阴一阳之谓道等内容,评述了墨子的人生态度和处世策略。
  • 社会底蕴

    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理直话自爽(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明婚暗娶:boss请息怒

    明婚暗娶:boss请息怒

    萍水相逢,他们只是彼此生活中的陌生人。阴差阳错,被人下药,她失了身,他失了心,原本想要一笑而过,他却因为一句负责而不肯放人。她逃离,他紧追不放,当心开始沦陷,却是一场阴谋的浮现,是真心是假意,谁能看清,谁又能明了情关难过?将她紧紧困住,即使天涯海角也不肯放手,只因为第一眼的宿命,只因为,婚礼正在进行时,而两颗悸动的心能否在最后交给永恒?苏芙说,我们之间,真的存在爱情吗?古沂南,你是我害怕触碰的回忆,却也是我向往的风景……古沂南说,苏芙,你是这辈子唯一一个让我既心疼又心痛得女人!
  • 反潜大神爆笑攻略

    反潜大神爆笑攻略

    【新书求包养《不乖甜妻:金主大人求别撩》】商业巨子摇身一变,成了游戏中称霸一方的霸主,目的:潜了他某个缺根筋的得意萌徒。职场菜鸟遭上司胁迫,含泪走进网游。同居后,她不小心发现某只狐狸的‘阳谋’,宁无双拍桌而起:好你个柏傲天,居然玩阴的!杀杀杀杀杀杀杀!本文爆笑,非喜勿入!且看职场菜鸟如何反潜海龟大神。
  • 红颜诛花

    红颜诛花

    一段爱与守候的故事,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江湖风雨路,生死两茫茫。唯暗夜听雪,方能心神怡。他是光,温暖如阳。他是夜,清冷如月。为了爱,她甘愿坠入魔道。伊人已转身,究竟谁才是她的归家路。他对她说:“歌飞,我寻了你好久好久。”他对她说:“九年前你看到的那个白衣少年并不是我。”
  • 旧梦如烟

    旧梦如烟

    他是英俊潇洒又权倾一方的北平督军总司令的公子,她是卑微低下的京剧名伶,一次偶然的相遇,两人互生情愫,彼此爱慕。只是两人间悬殊的背景,注定了情路坎坷。家人的百般阻挠,身边人设的重重陷阱,终使两人渐行渐远。只是,他终是放不下她,血洗她的婚礼,强行将她抢过来。未婚夫的惨死,师傅的发疯,他的无情,终使她万念俱灰。等他幡然醒悟,她却已然遁入空门,常伴青灯古佛。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异世界的魔王大人

    异世界的魔王大人

    魔王!恐怖与邪恶的象征!杀戮与死亡的代名词!可真魔国却迎来了一个史上最不像魔王的魔王!“魔王陛下,这份文件请您签署,但请注意不要把手放在不该放的地方。”“亚林大人,人类军队来袭,不过我会用我的生命守护你!”“讨厌!别过来!你个工口魔王!最讨厌你了!”天啊,这都什么跟什么?我只是个希望每天过着悠哉悠哉混吃等死生活的普通人!为什么偏偏就成了三个魔族公主的未来丈夫,今后的魔王,还要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复活丈母娘?还好成为魔王有福利,给了个魔王养成系统,不过等等……到其他世界完成征服任务又是什么情况...
  •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

    高阳版《胡雪岩全传》2

    讲透一代商圣胡雪岩的天才与宿命,影响中国一代企业家的经典!马云读了两遍!胡雪岩传记小说至高经典,其他版本大多是这套书的删减版或改编版。高阳版《胡雪岩全传》出版40年来无可逾越,是商人必备的生存手册。胡雪岩从店伙计到大清巨富花了30年,倾家荡产只花了4天!“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武侠小说有金庸,历史小说有高阳!高阳的历史小说,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擅长讲故事,读起来轻松畅快,有读者评为“华语历史小说不可逾越的高峰”。翻开本书,看当代历史小说巨匠高阳,重现一代商圣胡雪岩的辉煌与宿命。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天香引

    天香引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