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37

第37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判教思想(5)

道教大乘正见(正观、正解)所认识理解的重玄之道,应该是消除一切观念上的对立与差异之后的“毕竟清净,犹如虚空”的境界,是“究竟真一平等大道”;是“真实空”、“常住法”;是“法身”与“报身”。《太玄真一本际经》继承了《老子》本源-本体论的哲学传统,将重玄之道的思辨方法创造性地发挥运用到道教“神学”理论建树中,构建了元始天尊的法身理论。那么既云“是常是实”,何以摆脱因果规律的桎梏?故经中特别强调“非因非果,非修非得”;“非造作法,非生因生,亦非生果,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因为“夫因生法,名之为果,本无今有,有必还无,是破坏相,非常住法”,无法凸显道教哲学“常”、“实”的理论特质。而“法身”与“报身”之间又是“开权显实”,“体用不二”、“空有不二”的关系。故此,太上命太极真人为大众“示因缘道,随顺世间说假名义,深畅元始天尊正果不因因相,为今来生得法眼净,无所有性”。

三中观般若学视域中的“重玄”之道与鸠摩罗什《老子注》

按照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的思想方法所理解、解释的“重玄”,应该是在破相之后无所建立的重玄之境,而不是重玄之道。最终,连此重玄之境也必须遣除、破斥,“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问曰:若诸法尽、毕竟空、无生无灭,是名诸法实相者。云何入?答曰:灭我、我所著故,得一切法空,无我慧,名为入。”《中论》卷三,《大正藏》第30册,第23页。这才是中道实相第一义谛的不滞境界。如同僧肇所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何则?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答刘遗民书》,《肇论》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56页。

僧肇说:“有无之数,诚以法无不该,理无不统。然其所统,俗谛而已。经曰:真谛何耶?涅槃道是;俗谛何耶?有无法是。何则?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有无所以称有,无有所以称无。然则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离有无无,离无无有。有无相生,其犹高下相倾。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岂是以统夫幽极,拟夫神道者乎?是以论称出有无者,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六境之内,非涅槃之宅,故借出以祛之。庶悕道之流,仿佛幽途,托情绝域,得意忘言,体其非有非无,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况乎虚无之数,重玄之域,其道无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为于无为而曰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耳。”《涅槃无名论》,《大正藏》第45册,第159页、160页。可以看作是“关河学派”所传中观般若学视域中对于以“有”、“无”作为基本范畴,以非有非无双遣、双非的思辨方法所理解、解释的“重玄”。

道教方面的思想资料称鸠摩罗什亦注《老子》,然未见佛教方面有相关资料佐证此说,只是据僧肇《鸠摩罗什法师诔》载:“(罗什)融冶常道,尽重玄之妙;闲邪悟俗,穷名教之美。言既适时,理有圆会。”《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大正藏》第52册,第264页。

蒙文通先生在《晋唐〈老子〉古注四十家辑存》中收录有罗什和僧肇的零星注文蒙文通:《道书辑校十种》,巴蜀书社,2001年。同时参见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道藏》第13册。,今辑录如下:

《第二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句“罗曰:人之受形,皆智爱形而贪名。其所贪惜,无非名善,此善无善,不免诸苦。名虽称遂,无益于己。”“故有无相生”句“肇曰:有无相生,其犹有高必有下。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无之表者以祛之。”

《第十二章》:“五音令人耳聋”句“鸠摩罗什曰:不知即色之空与声相空,与聋盲何异。”

《第十三章》:“贵大患若身”句“肇云: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句“肇曰:习学谓之闻,绝学谓之邻,过此二者,谓之真过。”

《第二十三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句“肇曰:真者同真,伪者同伪,灵照冥谐,一彼实相,无得无失,无净无秽,明与无明等也。”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句“罗什曰:妙理常存,名为有物,万道不能分,故曰混成。”

《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无极”句“罗什曰:忒谓爽失也。若能去智守愚。动与机合,德行相应,为物楷式,显行成行,隐复归道,道本不穷,故成无极。一是智慧无极,二是慧命无极。”

《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句“什曰:在生而不生曰久,在死而不死曰寿。”

《第三十七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句“罗什、内解曰:心得一空,资用不失,万物从化,伏邪归正。”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句“罗什曰:智无不积为满,空而能正曰冲。言大满之人能忘其满,虽满若虚,虚则不竭,用能如此,则无穷极。”“大直若曲”句“罗什曰:理正无邪曰直,随物曲成为屈。”“大辩若讷”句“罗什曰:智无不周为大辩,非法不说故称讷。”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句“罗什曰:损之者,无尘而不遣,遣之至乎忘恶;然后无细而不去,去之至乎忘善。恶者非也,善者是也。既损其非,又损其是,故曰损之又损。是非俱忘,情欲既断,德与道合,至于无为。己虽无为,任万物之自为,故无不为也。”

《第五十章》:“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也”句“罗什曰:地犹生也,以其摄生无生,故三毒不能伤害。”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句“王及罗什二家云:介,小也。我小有所知,则使行于大道也。”“肇曰:有所知,则有所不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小知,大知之贼也。”“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句“罗什曰:取其非有曰盗,贵己之能曰夸。”

《第六十二章》:“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句“罗什等曰:回向善道,以免诸恶。”

《第六十三章》:“多易必多难”句“罗什曰:轻而不修,报之必重也。”

《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句“罗什曰:心形既空,孰能与无物者争。”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句“罗什曰:心定所行,果而忘得,真去邪来,遂获其罪,故言杀。”“勇于不敢则活”句“罗什曰:行柔弱,惟善是与,则获其利。言活,活,长生也。若进心虚淡,不敢贪染,则长生。”

《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人不欲见贤”句“罗什曰:得此虚通而无思无虑,岂有心智而欲贵已之贤,能不恃其为,无自伐之心,不居其功,无自满之志,恃为处功则见贤,见贤则是以有余自奉,招损之道也。”

从所辑存的注文中,很难看到杜光庭所说鸠摩罗什注《老子》“明事理因果之道”《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道藏》第14册,第341页。的思想痕迹。

比较罗什和僧肇对“损之又损”的解释,“罗什曰:损之者,无尘而不遣,遣之至乎忘恶;然后无细而不去,去之至乎忘善。恶者非也,善者是也。既损其非,又损其是,故曰损之又损。是非俱忘,情欲既断,德与道合,至于无为。己虽无为,任万物之自为,故无不为也。”僧肇云:“况乎虚无之数,重玄之域,其道无涯。……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为道者为于无为者也,为于无为而曰日损,此岂顿得之谓。要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损耳。”(《涅槃无名论》)结合《老子·二章》“故有无相生”句“肇曰:有无相生,其犹有高必有下。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于有也。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故借出有无之表者以祛之。”可见,罗什和僧肇对于“重玄”的诠释,意思基本吻合。姜伯勤先生说:“鸠摩罗什巧妙地把大乘佛教的龙树中观学说之有无‘双遣’说,用于解释老子的‘损之又损’和庄子的‘兼忘’。”《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论敦煌本〈本际经〉的道性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蒙文通先生说:“正始清谈,东晋而下,湮灭不闻,然道家则依然盛行”,“及知重玄宗出,清谈遂微”,“鸠摩罗什为般若一家大师,亦注老子,其弟子慧观、慧严亦皆有注。……般若之学入于道教而义益圆满,遂冠绝群伦矣”蒙文通:《古学甄微》第323页《道教史琐谈》,巴蜀书社,1987年。

鸠摩罗什是否曾借注《老子》表达“重玄”意蕴已无法考证汤用彤先生说僧肇《老子注》是伪书,(见《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3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但是没有提及鸠摩罗什是否曾注《老子》。,如果文本属实的话,说明他也已经强烈意识到佛教中国化的趋势不可改变,从中也可体会到他为使佛法长流东土而付出的艰辛与苦心。如同吉藏所云:“罗什昔闻三玄与九部同极,伯阳与牟尼抗行,乃喟然叹曰:‘老庄入玄,故应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似极,而未始诣也,推之似尽,而未谁至也。’”《三论玄义》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页。

鸠摩罗什和关河学派中人将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的“二谛”、“中道”理论与双遣两边而取中道的认识论、方法论引入《老》《庄》经学解释学,道教重玄之学通过融会贯通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义理,开辟了隋唐道教哲学发展的新天地。

四《本际经》中的“二谛”、“中道”思想

《太玄真一本际经》将大乘佛教中观般若学“二谛”、“中道”理论的思想方法贯彻到“重玄”之道的阐释中,《付嘱品》说:“智慧之眼,晓了真俗一切法中空有之相,非空非有,正观平等,毕竟清净,犹如虚空。”“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正中道”,是“重玄兼忘平等正法”,“诸法无修无得,无灭无生,非有非无,非因非果,而有而无,非不因果,巧解因缘,假名中道”,是“非是小圣二乘之所知觉”的“大乘教化之术”。

《开演秘密藏品》中太微帝君问:“若修重玄,遣一切相,遣无所遣,名为道意,即是具足,何须复修诸功德耶?十方天尊皆于无量无数劫中,备学种种无边知见,功勋累积过于尘沙,则为唐捐,无益正观。来世学者宜入空门,自得悬悟无上正真,不复须习诸有行也。”太极真人回答:“如是如是,若能悬悟自然正理,非但不须学有方便,亦复不须习于空想。而为凡夫在颠倒城,烦恼垢重,鄣清净心,要须众行,以自调伏,心意柔软,次入真空,了空不空,乃名善解。若无众行资发正观,无由能得暗会真道。若但修习诸有功勤,不学中道,无实智慧,不能正趣径到道场。如彼盲人弱丧之者,虽资足力欲至居家,不知路径,无由能达。”

借“中道观”修习兼忘重玄之道,领会了“道意”的本质是真实空,就能契入究竟道果,无须再修诸功德。虽然说领悟“道”之真谛为“自然正理”就足够了,但是对于世俗世界的众生来说仍需修习“诸有功勤”“资发正观”,才能领悟真道界(真报身)是中道毕竟真空(真实空)。

《本际经》将修重玄、正观(中道)提升到能够直接契入道教终极真理——自然正理的高度,这样一来传统的诸如积功累德等“其余诸行,皆是枝条”,“种种无边知见”“则为唐捐”,都还没有找到“正趣径到道场”的门路。说明以《本际经》为代表的一批中古道教“新”经典,跳出固有观念的窠臼将传统道教引入智慧升玄、修心正观的理论转型。

太微帝君白太上曰:“若如是者,唯当正解中道之要,便得成道,何须更习诸余经戒,为繁劳耶?”太上告曰:“若诸学人深殖德本,了达正空中道之相,是即具足,无佚更修诸余法术。但为五浊诸众生等,未了此经深妙之趣,先示余法调伏其心,遮断烦恼四魔恶贼。犹如帝王具足无量珍宝乐具,而须城舍墙堑庄严,防断盗贼,遮诸鄣难。如是正观始悟心王,住中道城,以诸戒慧为法墙堑,牢自庄严,备诸魔试。是故十方天尊大圣具演经戒,广开法门。”再次强调了“正解中道之要”是契入究竟真理的根本捷径,诸余法术皆为方便手段。

《本际经》将“兼忘”、“重玄”、“中道”的思想方法作为契入大乘道教究竟真理的根本捷径,是判释大乘道教的真理价值判断标准。《本际经》自称“此经大乘,兼包众经,一切官属,悉从其教”,“此经说真道根本,能生法身慧命。十方得道过去未来三世天尊等,莫不履行而得至真,具一切智,成无上道,到解脱处,为大法王”。并借天尊之口说:“若说小乘有得之义,生灭法相,有有有无,有因有果,说如是等,名为暗师。若说诸法无修无得,无灭无生,非有非无,非因非果,而有而无,非不因果,巧解因缘,假名中道,示教是法,乃名明师。”“夫正道者,寂灭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今言道者,寄言显示,令得悟入,解了无言,忘筌取旨,勿著文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

《本际经》充分借鉴、吸收了佛教“中道”义理并将其发挥运用到道教的“法身”理论建构中,强调说明要以中道观观法身。《圣行品》说:“非身离身,亦不不身”,“我……为大法王,欲巡至妙升玄之域,以正观心,导三清众,悉以正真秘密宝藏委付道君,拯恤贫穷无善财者,班锡功效精进之人”。“正观心”的内涵为“洞解真性,正见诸法无生灭相,转出生死,破诸魔众,……正中之中,毕竟永断,名转法轮。法轮之体,是真实智,运出三界,超逾玉清,到常寂处,故名法轮。是诸神尊得是法已,复欲令彼诸众生等,乘此正智出到道场,方便善巧,知所悟说,因此巧说,令得开晓,转暗入明,……是名修习正解正观登顶之相。”“为说重玄兼忘平等正法,入真实际,是名大乘教化之术。”

“正解正观登顶之相”也就是《开演秘密藏品》中“开演心秘密藏”所云“以一切种智洞达空门”,“与真实相,平等为一”。强调“重玄兼忘”是理解、解释大乘道教真理的认识、思辨方法,只有通过它才能“入真实际”,最终到达“登顶之相”。

《本际经》之所以选择吸收、利用佛教的“中道”观念根本原因在于,至《本际经》问世之初,中国佛学的“二谛”理论已经远非印度佛学的“本来面目”,有了重大创新。唐君毅先生说:“观印度西藏之学之言二谛,亦即此二谛见中道成中观,皆不再问此二谛更以何为体为根据之一问题,亦无二谛更以中道为体之说。”《吉藏般若思想之实相义》,《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卷四十五,第351页,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反观吉藏“三论”教学体系中的“教二谛”、“于二谛”、“中道第一义谛”、“四重二谛”等,都是对印度佛教“二谛”理论的发展。

龙树在《中论》中只讲到俗谛可以言说、真谛不可说,没有涉及二谛以何为体,更没有直接把“二谛”与“中道”联系起来讲过。吉藏则说二谛是“教”,教有言说,“理”不可说。这样一来,三论宗与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在“二谛”基本观念的理解、解释上,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重视二谛之间关系转变为强调二谛之教与中道之理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中道”的意义。

吉藏宣称“四论通显中道理实”《三论玄义》卷一,《大正藏》第45册,第10页。,然而在《十二门论》和《百论》中却一次也没有显示“中”或“中道”概念,仅在《中论·观四谛品》里出现过一次“中道”,《大智度论》中倒是屡现“中道”及中道思想的表述。吉藏却说“通论三论,皆得显中”《大乘玄论》卷五,《大正藏》第45册,第71页。

同类推荐
  • 东京那边女人的故事

    东京那边女人的故事

    三位女性在日本截然不同又同样坎坷的经历。她们中有的逐渐坚强,最终自立;有的心灰意冷,削发为尼;有的无怨无悔,笑对生活。三个为不同目的来到日本的中国女人;三个在日本经历迥然不同的中国女人;三个在日本体味世间冷暖的中国女人;三个为未来重新开启人生的中国女人。
  • 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最爱读国学书系:古文观止》所选古文,以散文为主,兼收韵文、骈文。先秦选的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选文丰富多彩,篇幅较短,语言精炼,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 土塄上的孩子(高平作家丛书)

    土塄上的孩子(高平作家丛书)

    夯者脸上开心的笑容,幽默风趣的夯歌,瞎子富才与高平鼓书,心地善良的父亲母亲……作者用朴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温馨画面。使我们在感受人间真情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作者那颗善良、朴实的心灵。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正远离我们而去。“我确信乡村会永远存在,而且会以一种稳定的姿态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多么善良朴实的百灵啊!我深深地为她这份对土地对乡村的执着而感动着。
  • 大搜捕

    大搜捕

    本书内容包括:苍山出奇兵;大漠追凶记;扫荡假烟“王国”;押钞车血案;梦断金山等
热门推荐
  • 责任关键在于落实

    责任关键在于落实

    全面升级企业的落实力,打造负责高效的执行者。没有落实,最简单的工作任务也不可能完成,没有落实,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没有落实,再理想的目标也不会实现,没有落实,再正确的决策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所以,落实便是关键所在。
  • 夜葬

    夜葬

    西南一隅,有一奇特的丧葬习俗,名"夜葬".凶死的人只能在夜晚静悄悄地送到死人沟中埋葬.四个研究民俗的学生来到这里,想要揭开这神秘文化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可他们碰到的,却是一连串不可思议诡异莫名的事……村中的地理先生,欲言又止……山村中唯一的大学生,发现了秘密,却又神秘失踪……山腰上绿树掩映的别墅中,隐居的推理小说作家……别墅中,一瘸一拐走过的管家……还有一只低吠的狼狗……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骗婚,娇妻很撩人

    骗婚,娇妻很撩人

    她是出身高贵的名媛千金,为了深爱的男人甘愿受尽辛苦和磨难,陪着男人从一无所有到功成名就,原以为幸福才刚刚开始,却遭遇了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外公惨死,妈妈逼疯,家破人亡。当熊熊的烈火将她燃烧成为灰烬的那一刻,她含恨发誓,哪怕化成厉鬼,也要让那对贱人死无葬身之地!然而冤魂不死,侥幸重生。这一世她再也不相信爱情和友情,把心藏在坚硬的躯壳里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只为了在乎的亲人而活。可是这个深沉强势的男人却以强势霸道的姿态闯入她的生活,不由分说的粉碎她坚硬的外壳,掠夺她的心,硬生生的将她拽进他的世界一起沉沦。很久之后,她泪流满面的发现,这个冷漠到了极致的男人早已经爱她爱到了骨髓里。
  • 农家俏商女

    农家俏商女

    “如意,如意,你在那里做什么?那里很危险,快点下来吧。”一道焦急的声音夹伴着哗啦啦的海浪声从礁石下方传了上来。上官楚楚,哦不,她现在的名字叫做郝如意。只是扭头望了下面的人儿一眼,随即又转过头,恢复刚刚的动作,眼瞳没有聚焦的望着海的那一边。过了半晌,身后传来呼呼呼的喘气声,身旁传来了暖暖的体温。郝前程挨着郝如意坐了下来,偏过头认真的打量着她,眉头轻蹙,疑惑的朝她看……
  • 恶魔校草是我哥

    恶魔校草是我哥

    她,是是一个冷漠的女孩;她,是生活在一个幸福生活的人。她有着父母的宠溺,她也有着哥哥的关爱,有着弟弟的关心,但是自一次车祸后她的爸爸妈妈永远的离开了她,哥哥也相应玩失踪,她只剩下弟弟。但是她在转学之后,尽然发现了许多她不知道的事情············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封天魔帝

    封天魔帝

    大道三千,小道无数。宇宙洪荒,道之碎印遍布,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暴兽一族,得天独厚,天道以印记神通授之,傲视苍穹。····战神山,拥有绝强的五大传承,亦是炼域最强宗门。少年王平,便从此地开始踏上无尽的征途,掌控日月星河,脚踏无垠河山,蔑视众天骄,狂战天下!
  • BH穿越:七皇子,你死定了!

    BH穿越:七皇子,你死定了!

    一朝穿越遇到美若谪仙的他,她对他一见钟情,然而,他的心里却始终只有另一个女子。当她想尽一切办法,将她勾到手,对他甜腻的说着:“师父,抱抱。”然而,她却意外的发现,他的身份竟然是当朝的七皇子。好呀,居然隐瞒她,骗她骗得那么的悲惨,那么,七皇子,你死定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