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800000019

第19章 《太玄真一本际经》的道体论思想(10)

这段话姜伯勤先生解释为“‘道性’是‘清净之心’,其身相称为‘本身’。‘本身’所体现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即所谓‘体不动故,常住不变’)。当清净之心为烦恼所障时,清净之心未得显了,称为‘性’。而清净之心去掉烦恼的障蔽,显现明了,称为‘本身’。可知‘本身’即道性,是不变的本体的显著状态”见《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云:“帝君又问:‘若是本身性是具足,一切烦恼云何能鄣?若本具足而起鄣者,一切神尊得成道已,亦应还失。何以故?体唯一故?’太上答曰:‘虽体是一,义则有二,方便未足故,方便具足故。是故我言一切诸法以空为性,为化众生,善巧方便,随宜演说。是言说性犹如虚空,亦无分别,识本本身,皆虚空相。得无所得,故无所失;有所得故,故有所失。是故凡夫名为失者,十方神尊名为常德’。”

本体本来是唯一的,以空为性本来也是无分别的。但在意义上,却由于教化凡夫的方便,而分别为两种意义。对于十方神尊,是道性具足,超越了有无、得失。对于凡夫,为烦恼所障,其“性”从方便上说,处于清净心“未足”状态,此种凡夫之“性”,尚未具足道性见《论敦煌〈本际经〉的道性论》。《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帝君又问:“若生死法无始无终,本性清净,何故不名为道果耶?”太上答曰:“生死之法有因果故,故是无常,不名道果;常道之体非因果故,是故为常,体是果故,故名道果”。帝君又问:“如是本身为悉共有,但是一身为各各有,有无量身?若是一者,一人得已,应碍余人;若是多者,非谓太一,不得言常”。太上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如虚空耶?虚空之性,非一非多,非碍非无碍。如是本身亦复如是,体非一多,性无鄣碍”。

这里的“本身(法身)”即“太一(道)”,“一身为各各有,有无量身”是指众生无量,“本身”与“无量身”实际上是说“道性”同“众生性”的关系问题。“道性”是一,众生性为多,犹如千江水映千江月,千江水月一月现。“本身”是静止不动、空寂而无任何差别的存在,它的作用只是随顺众生显现“道性”,至于每一众生道性的彰显情况各异,则决定于每一众生性的特质。而“道性”、“众生性”的本质又如虚空,这无论是在“理”的层面还是在“事”的层面,都说明“道性”、“众生性”,体既是一多又非一多,性无鄣碍。关于“本身(法身)”遍在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泛神论倾向,同时也为人人皆有道性的道性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道身天尊者,谨按《太上灵宝无量度人经》云:‘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又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不审三代十方天尊,所得妙身以何为法?为同一体,为各异耶?’太上告曰:‘至真妙理,寂绝无形,清净凝湛,不可言名,方便引化,略开二途。一者道身 寂体虚无,二者生身诞孕行躯。言道身者,离一切相,正慧成满,除断虚妄,冥契玄宗,与道为一,不灭不生,无来无去,谈论路断,念虑长毕。’帝君礼曰:‘不审道身即是寂本,为更有义,名为本耶?’太上告曰:‘道为圣本,本即道根,虽是一体,非无二源。道名独立,体自虚通,强字无待,还近息功。本对于末,因待假名,称为物始,用涉能生。又为迹本,动寂用殊,出没物表,语嘿相须。’于是道君欲显玄理重说偈曰:‘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室(疑为“空”)。 绝名不待对,亦妄造物功。端静息义用,肃寂守虚冲。’”

《本际经》卷二《付嘱品》云:“法身犹如虚空,圆满清净,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卷八《最胜品》云:“遍满道界,无穷无际,等法性身,周道界故,即名道身。”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云:道君重说偈言“道身不生灭,任理自玄通。湛然常清净,独立强言空。绝名无待对,亦忘造物功。端静息义用,萧寂守虚冲。本身为物始,生炁布三才。冥功难叵测,圆照逐念开。能为妙迹本,表现亿万该。神用无起灭,奇功靡去来。生身托父母,寄慧示同凡。琼胎非世孕,变示适所堪。端严使欣慕,白首破迷贪。非是骨肉身,随愿之所潭。权迹无定方,现身亦长久。遍示五道行,姿容顺妍丑。任本之所垂,利益无优负。乍有变化生,时或因父母”。太微帝君曰:“敢问道身为有因耶,为无因耶?若有因者,同世间法,因缘生故,故是无常。若无因生,复堕邪见,异道之谓。若是道身不从因生,自然有者,一切众生不修道者,应皆成道。如是二义,云何可了?”道君答:“夫正道者,寂灭之相,非言语法之所能宣。今言道者,寄言显示,令得悟入,解了无言,忘筌取旨,勿著文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凡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空亦空,空无分别空故;是无分别,亦复皆空,空无二故,故言其即。而诸众生不能解了如是义,故于无法中而生法想,于不空中而生空想,以有如是心想倒故,而有见著,具是四倒,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身。天尊大圣了此实性毕竟无性,洞会道源,混体冥一,故名得道,身与道一,故名道身。习此正观,名之曰因;亦无所习,故名非因。是故正道非从因生,亦非无因,体非是果,亦非非果,非常非非常,非灭非非灭。如是深奥秘密之义,唯道与道乃能解知,下圣真仙皆不通达,以信力故,仿佛能知。如是身者,住无所住,无所不住,是名 正道真实之身。”

“道身”相当于“法身”,是天尊本相,与“道”同体,故名道身。

“本身为物始,生炁布三才”呼应了《圣行品》所云:“夫道也,无祖无宗,无根无本,一相无相,以此为源,了此源故,成无上道,而独能为万物之始。”继承发挥了《老子》的传统思想。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真身天尊者,按《仙公请问经》曰:‘得道之尊,并由积德行善、论身炼神、故致成真。’”(下略)

《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真身者,至道之体也。”《道藏》第24册,第722页。

《本际经·咐嘱品》云:“我之真身 清净无碍,犹如虚空不生不灭,常住善寂大智慧源,虽复窈冥,其精甚信。无量劫来,证此真体,恒安不动,超绝无伦,非是小圣二乘之所知觉。”

在《本际经》卷八《最胜品》中,叙述了太上道君对太微帝君讲述十方百亿分身天尊,与元始天尊“等无有异”,“同一真性,等如虚空,皆空寂相”,“而亦有异,假因缘故,亦可说异”。“报得此身,遍满道界,无穷无际,等法性身,周道界故,即名道身。诸分身者,是于报身起无碍用,遍于道界显示奇特,教化众生,智慧威神与本无异。”

这里的报身是“元始天尊”和“十方百亿分身天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无有异,同一真性”;“假因缘故,亦可说异”。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有云,“真报身是众生本”,呼应了《道性品》“道性众生性,皆与自然同”的思想。

从对报身“遍满道界,无穷无际,等法性身,周道界故”;“等道界性,同虚空相”的描述,说明“报身”是“真实空”、“常住法”。那么,既云“是常是实”,何以摆脱因果规律的桎梏?故特别强调“(报身)非因非果,非修非得”;“非造作法,非生因生,亦非生果,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因为“夫因生法,名之为果,本无今有,有必还无,是破坏相,非常住法”,无法凸显道教“常”、“实”的理论特质。而报身又是“等法性身”,说明法身(法性身、元始身)亦是“真实空”(“元始身者,非造作法,非生因生,亦非生果,无始无终,无生无灭,是常是实”)。“法身”与“报身”之间是“开权显实”,“体用不二”、“空有不二”的关系。

《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有云,尔时太微帝君白道君曰:“演说身相非因非果清净妙法。又闻太极都教法师开因缘义,不动实际而示假名,巧辩因果,微妙方便。又闻天尊戒言印可,诸疑永断,心意廓然。此经微妙,众经中王。何以故?所说大故,演真报身是众生本故,所说身相有君宗故。是故此经诸经中王,最为第一。譬如军众破他军阵,为显胜故,立于胜幢。遍引天魔异道所说,亦于天尊所说经中,最为殊胜。是故此经是圣法幢,令大乘人得闻此已,生勇猛意……此经如是,名为度于彼岸无上法桥。如此桥梁,能令行人得至彼岸。若有能修此经法者,必登大罗真道彼岸,到安乐处,自在无为,湛然常住。”

“报身”亦是元始天尊之正身,意在突出显示“法身”是修习所得果报之身,为的是要揭示元始天尊为何变身“乐净信”降世,预示着对道教法身义理的探讨在后面将转向道性论及众生修道的问题。

《本际经》为何既说“法身”,又说“元始正身”、“本身”、“道身”、“真身”呢?首先,从字面上分析,“法身”具有双重内涵,法身兼具“道”(“即是真道”)、“道体”(“亦名道身”)、“道性”(“亦名道性”)之特性。也说明道、道体、道性三个范畴在本体层面是相通的,“三位一体”;也可以把“法身”理解为等同于“道体”,所谓真身、真体其实都是在描述道体,只不过真身是倾向于本源意义讲的,真体指向本体的层面。实际上再一次说明,道体综合了本源和本体的意义。其次,借鉴、吸收了《大乘义章》所云“如来常住,即是真身”,“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大乘义章》卷十九,《大正藏》第44册,第840页。,借“真身”的概念,进一步揭示以“法身”为本。

佛教本有“三身”之说,一般称之为“法身”、“报身”、“化身(应身)”,“身”是聚集之义,意思是聚集诸法而成身,即“法身”为理法之聚集。“三身”“报身”为智法之聚集;“化身(应身)”为功德法之聚集,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等诸说。佛教各经论依据表述思想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故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亦不一。“诸经所辩,佛有三身名字不同,所召法体皆异。”《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九下,《大正藏》第34册,第129页。依南北朝至隋所传之《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天台宗称其皆为本有自尔之性佛,不借因行等造作而存。即《法华经》所说久远实成之释尊,不凭借因行之造作,本有自尔之三身“相即”之性佛。全称本有无作三身、本地无作三身。天台智首立此无作三身,系针对权教所论之三身而说,标示其本有无作三身之旨。也就是说,天台智认为“本有无作三身”是“体”,系针对“权”教所论三身之“实”教。此所谓“一身即是三身,不一不异;当知一佛身即具诸身寿命功德,随缘感见长短不同”同上,第128页。代表“本有无作三身”的“法身”、“报身”、“化身(应身)” 在实教层面是相通的,“三位一体”、“不一不异。“复次,如是三身种种功德,悉是本时道场树下先久成就,名之为本。中间今日寂灭道场所成就者,名之为迹。……今经所明取寂场及中间所成三身,皆名为迹。取本昔道场所得三身,名之为本。……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妙法莲华经文句》卷九下,《大正藏》第34册,第129页。在“实”、“权”这对范畴下,又可以演绎出“本”之三身与“迹”之三身,本迹之间的关系为“本以垂迹”、“迹以显本”。“神通之力者,三身之用也。神是天然不动之理,即法性身也。通是无壅不思议慧,即报身也。力是干用自在,即应身也。”同上。三身之间的关系是:以法身为“体”,报身、应身为“用”。

综上所述,道教传统理论体系中本来没有法身之说,显然是借鉴、吸收佛教此说而来,道教法身理论借鉴发挥了佛教“三身”体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本际经》中法身与诸分身之说的理论构架与天台智“三身”体义存在相通之处。

二诸分身是“迹”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迹身天尊者,谨按《太上开演秘密藏经》曰:‘帝君又问:生身迹身,是应作耶?太上答:如是如是。生之与迹,并称机缘,利益不差,即名为应,体用不别随义异名。帝君问:是迹身者,为有法耶,为无法耶?太上答:我不说耶,一切诸法性无所有,云何迹身而当有法?若假名字,亦有亦无。不离本故,故名为无;众生见故,故名为有。更非别体,故名为无;有实利益,故名为有。犹如明镜能见色像,了了分明,种种差别是镜中像,不可定说是有是无,而亦得言镜中有像。一切众生心镜明故,见真道像,又如止水无波涛故,影现日月星辰及以飞鸟,悉见水底;一切诸物亦见自影,了了分明。此水中物及所见影,俱非真实,不可言有,不可言无。一切众生心水澄清,见道身影,亦复如是。体即真道,是故非有非不见,故不得言无。如追逝者,寻迹然得,是迹与人非一非异。迹身亦尔。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见真道身,知无迹法,故名为一;非不因迹,渐得晓达,能立福田,是名为异。如是之义,是道境界,非是凡夫下圣能了’。”(下略)

在《本际经》卷九《开演秘密藏品》中,帝君曰:“不审生之与迹二义,云何经开二言?”太上告曰:“体实无二,随义名身,生体擢貌,事事同人。迹无定相,行不常伦,但能显本,即是迹陈。”

上文的思想核心,是围绕和“本身”有关的“生身”、“迹身”展开讨论。首先,本身(道体)“为悉共有”,道性随众生之生身各异“为各各有”。以中道观言道体、道性,皆“如虚空”(“非一非多,非碍非无碍”),故称“常道”(虚空之体、性皆为“常”, 所以说“常道之体非因果故”)。“体是果故,故名道果”,道性于众生是因位的、被遮蔽隐含的道种,道体相对众生是果位的、已开发显现的本体(道果)。

道体、道性本来都是形而上、抽象的(不可言说)“道”的名言显示,“体实无二,随义名身”;“体则无别,随义异名”。由于众生开发显现(应化)“道性清净之心”的机缘不同,故有生身与迹身的差别。从“迹无定相,行不常伦,但能显本,即是迹陈”和“如追逝者,寻迹能得,是迹与人非一非异。迹身亦尔。明解之人因迹入悟,见真道身,知无迹法”分析,“迹”应是众生本具之道性,则生身指能生道性之体(道体)。“众生见故,故名为有”,“道性”隐见于众生性中,道性为“一”,众生性为“多”;道性、众生性,如同“月映万川”,真道性体现在形形色色的众生身上的表现形式,表明道性为有。“不离本故,更非别体,故名为无”,犹若“千江水月一月现”,从一多关系角度讲,道体即道性,道体撇开道性不能成立,道性以道体为本。“诸法性空”,道体、道性的本质都是空性。这又体现了“即体即用”的关系。

《道教义枢·法身义》云:“迹之三身,有其别体。本之三称,体一义殊。以其精智淳,常曰真身。净虚,通曰道(身)。气象酬德,是曰报身。就气精神,乃成三义,不可穷诘,惟是一源。既是法身,当有妙体。”《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报身者,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乐静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应号虽异,本源不殊,更托师资以度群品,或命尹喜入天竺以化胡人。”《道藏》第24册,第721页。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说:“应身天尊者,谨按《老君经》教云:‘圣真无鞅,大要有二。一者,道、精神、气降应成形,形以同人,人未还本。二者,凡夫积学,功形备充。神与应合,隐而无名。道应随缘,缘本无名。出应有号,出号异应。号异道同,动不离寂。”《道藏》第24册,第792页。《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云:“应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道藏》第24册,第721页。《道教义枢·法身义》云:“应身者,应是应接,谓随机显迹,应接群生。《请问经》云:以无心而应众生。”

同类推荐
  • 将军的故事:丘东平作品精选

    将军的故事:丘东平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这正如泰戈尔在谈到文学与我们人类未来的关系时所说:“用文学去点燃未来的万家灯火。”
  • 麻辣水浒

    麻辣水浒

    以“麻辣”来给水浒命名,大概想赋于水浒以新的味道。人们对于味道有多种需求,一种味道尝久了,就想换一种味道。我猜晓东的意思,是要给水浒的读者们换换口味。麻和辣都是重口味,都是刺激性的口味,读者诸君小心了,别被晓东麻翻,别辣出汗来。
  • 聊斋五十狐

    聊斋五十狐

    该书所解读的五十个聊斋女性,不仅仅是女狐,还有花妖女鬼,但是她们身上都有一种用一个“狐性”可以概括的特质。所以“聊斋五十狐”中的“狐”是一个泛指,即那些带有“狐性”的妖娆媚惑、独立自主、来去自由并敢爱敢恨的女子。
  •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经典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诗歌是文学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诗词盛行于唐宋,而现代诗歌则是随着白话文的兴起而开始发展的。诗歌没有散文那种细腻淡然,也没有小说的迭宕起伏,但它却以最简炼的语言囊括了最丰富的情感。诗境富有大胆的想象,诗意具有悠远的意味,还有力求避实就虚的空灵。文字优美、富有韵律,常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这亦真亦幻,似远似近的诗歌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编者,走入诗歌鉴赏的艺术大堂……
  • 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自由人生(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在书中,他用简单朴实的白话文,开启民众智识的心门;他以追求自由的人生,鉴照中国现代文明的来临。全书共分四篇,包括:人生随想,文化之声,教育论话,生命记忆。
热门推荐
  • 晨者为王

    晨者为王

    林晨以为,此生会永远在家宅下去,但一场意外却将她带入一个奇幻的魔法与武技的世界。在这里,她遇到了绝美的白翊,唠叨的神树遮天,而这巨大的绝命森林,仅仅是故事的开始而已......终于出了绝命森林,广阔的天地像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一下子在林晨面前铺展呈来。神奇绚烂的魔法,强大的武技,林晨的天赋注定了她的生活将不会平凡。然而,白翊沉睡,遮天不知去向,林晨渴望低调平静的生活将注定无法实现。
  • 兰香鬃影

    兰香鬃影

    她是遗落民间高贵的公主,蓝翎国唯一的皇族血脉,但是阴错阳差,她成为身份不明,以皇子之名继承了皇位的欧阳澈的兰妃,与另一位血脉不明的皇子欧阳澄之间纠缠不清,欧阳澈无声的怜爱,欧阳澄的背叛,一年后,她带着满腔巨大的仇恨,以另一幅面孔回到蓝翎国,她是要报复亦或是不甘心。欧阳澈不计回报,不求得知无声的呵护怜爱,可是她的心只容得下欧阳澄,在万丈悬崖边,欧阳澄将匕首一寸一寸刺进她的心脏,她带着后悔满满的恨意纵身掉下万丈深谷,是对是错,痴迷或执着,让满天清风,靡靡花香告诉她答案舍身亦是深爱。
  • 大串联

    大串联

    假如没有那次大串联,我现在可能也跟很多人一样,娶妻生子,买房置地,赶上黄金周什么的还去什么地方旅旅游。老了,就打打太极拳,跳跳交际舞,或开车到水库钓钓鱼。恰恰是我十七岁的那次出行,叫我知道了人的内心深处蕴含着那么多深不可测的黑暗层面,几乎想都想不到……这一发现,居然影响了我的一生。
  • 装饰装修小窍门

    装饰装修小窍门

    本书讲述了一些家装装饰装修的小技巧及注意点。如“装饰装修小窍门购房时审核开发商有效证件的窍门”等。
  • 炽炎战神

    炽炎战神

    在这个世界,斗士以甲兽为剑、以甲兽为盾、以甲兽为突破战斗极限之羽翼!一个戴着沉默面具,被扔在角斗士之场,被迫面对一次次生死搏杀的男人,如何凭着永不放弃之意志,在修炼路上一路狂飙突进,将阻拦他获得自由、荣耀以及昔日之权利的对手,一一斩于刀下的爽快故事。
  • 彼岸画开

    彼岸画开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谁的叶寒,一直以为自己所有的个性都只是自己而已,却在有一天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身体中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她们是共同生活的灵魂,甚至曾经是完全相同的长相,只是她的死亡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另一个却还活着。她们拥有相同的梦想,一个选择痛苦的重生,是要梦想,不择手段,一个为了爱情和友情却愿意放弃一切,到底最后是谁的胜利,还是最终都只能沦为伤害?还是她们联手,轻易的让周遭毁灭?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说话演讲好口才

    说话演讲好口才

    说话演讲好口才》对于商务领域及现代职场中经常遇到的社交应酬、商务演讲、生意谈判等需要施展口才技巧的环节,逐一进行了精当的讲述,充满了智慧的点拨。语言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说话不仅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你赢得事业成功的资本。好口才会给你带来好的运气和财气,所以拥有好口才,就等于拥有了辉煌的前程。
  • 意外重生小心混混女

    意外重生小心混混女

    一个馒头可以引发一场血案,一个馒头也可以成就一代女恶棍。她是天符井街最有名有可恨的女混混,她混吃,混喝,混自己。她打架不要命,抢钱不要脸。反正她就是坏,她也喜欢别人说她坏。直到一次烂好心,她救人却是挂了自己,却在醒来时,穿越到了一个200多斤的肥女身上,当狠毒遇到愚蠢,当肥胖遇到减肥,当余珠遇到鱼柱,当女混混变成花痴,当银河落下一滴银泪,请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肥是减不下去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 陌上花开为君归

    陌上花开为君归

    她爱他成痴,为了他负尽天下。却被他亲手封入冰棺,抛入大海之中。海上归来,她已换了个人。受欺负?没关系,一蛊在手,仇人脸肿。没人喜欢?没关系,反正她天生无情。为何各位绝色男主男配们都对她一见倾心,纠缠不放?场景一:“你凭什么跟我讲条件?”某女色厉内荏。巫九紫勾起一抹慵懒的笑意,一挥手,大批蛊虫瞬间出现……,“现在有条件了吗?”场景二:“宝贝,你又欠我一个人情。你要怎么还呢?”紫衣尊主笑的恣意风流。巫九紫四平八稳的回眸一笑:“那就欠着吧。”场景三:“你这么大咧咧地盯着一个女孩子的身体瞧,不觉得臊得慌么?!”巫九紫跳脚。“反正光着的不是我。”白衣祭司清雅幽寒的声音就这样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