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5600000043

第43章 明代前中期诸帝崇道浅析(1)

中国道教发展至明代,有一个重大转折,即以明中叶为分界线,其前中期仍保持着一定的发展余势(继宋元之后),而后期则转入衰落阶段。其原因很多,除因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增长,封建社会进入末世,依附它的道教必然随之衰落外,明代前中期和后期帝王对道教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明前中期诸帝大都崇道,故道教在此时期能保持一定的发展余势,而后期诸帝则取轻视抑制态度,故道教在此后急遽衰落。众所周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权具有绝对权威,神权必须服从于皇权,任何宗教能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与发展,皇帝的支持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明代道教发展之所以有前后期的不同,实由于此。本文就是探讨在明前中期道教是如何在明室支持下获得微弱发展的。

一、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崇道又抑道

太祖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之君,他在制定全国典章制度的同时,也制定了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他知道要巩固已经建立起来的明王朝,除需依靠国家政权这个专政工具进行强力统治外,利用儒释道三教加强思想统治,是必不可少的补充手段。在三教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儒教,“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是“凡有国家不可无”的。但佛道二教也不可缺少,因佛道所奉的仙佛虽然“不验”,却可以借之使老百姓畏天、畏王法,使之“未知国法,先知虑生死之罪,以至于善者多,而恶者少”,“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鬼神,人无畏天,王纲力用焉(疑当为“焉用”)?”因此,世上尽管并无仙佛,但佛道的仙佛信仰却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其仙佛之幽灵,暗理王纲,益世无穷”。他的结论是:“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缺者。”(以上皆见《明太祖文集》卷一《三教论》、《释道论》)据此制定出以儒学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并用政策。

由此可见,朱元璋是在首尊儒术的条件下尊崇佛道二教的,而且他之尊崇佛道主要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巩固大明统治的需要,即出于政治上的利用。这又可从他对道教政策的实施中得到证明:

第一,他为了向人们表明自己是真命天子,曾和御用文人炮制《龙兴慈记》、《御制纪梦》、《御制周颠仙人传》等(《龙兴慈记》、《御制纪梦》、《御制周颠仙人传》,分别载《纪录汇编》卷一

三、五、六)对其出生到即位,作了种种神奇的描写,其中大量借用了道教的“神力”。如说他的祖坟是经过道士选择的风水地,“有天子气”,故葬后仅半年,母亲即孕育了他。母亲孕娠时,吃了道士所给的仙丹,故出生时,“红光满室”。幼时某日,有道士入其家,告知其父:“八十三当大贵。”其后果然。元至正四年(1344),朱元璋年十七,父母及兄相继死于饥疫,乃投皇觉寺为僧,仅一月,游食合肥,道中病寒热,有二紫衣人(指道士)护视之,“病已,遂不见”。至正十二年(1352),天下兵兴,出处两难,乃投佛寺问卜,神人昭示他从军“倡义”,故入濠城郭子兴部。当他征伐南昌陈友谅时,有周颠仙追着他“告太平”,预告他是剪灭群雄、致天下于太平的真命天子。在即大明皇帝位前夕,他梦见道教三清尊神飞临其家上空,派数紫衣道士授以五彩“真人服”及冠、履、剑,表明他之即皇帝位,并非只靠臣民的拥戴,实是天神的旨意。以上这些描写,自属虚构,其目的无非是想借助道教的“神力”为其大明天子增加神圣的灵光,比较形象地显示其“君权神授”而已。意味深长的是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不借用释迦“佛法”,而偏要借助道教“神力”来装点其君权神授,只能表明道教在经过元代大发展以后,对社会的影响已十分深刻,借用它来神化自己和皇权,比用佛法更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第二,朱元璋在打天下时,曾在幕府中安置挟有“异术”的道士,为其出师作战占验吉凶。著名的有周颠仙和铁冠道人张中等(周颠仙事见《御制周颠仙人传》,张中事见《明太祖实录》卷一三)

第三,朱元璋即位以后,根据其制定的三教并用政策,对道教,特别是其中的正一道给予扶持。因为道教正一派传播时间长,在民间的影响大,其所修持的符斋醮更适合统治者敦纯民情的需要。在他看来,“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 《御制玄教斋醮仪文序》)所以他在做吴王时,即出榜招聘正一道首领张陵四十二代孙张正常。洪武元年(1368),即大明皇帝位,张正常入贺,即授以“正一教主嗣汉四十二代天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号(后去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使之掌领天下道教。洪武十年(1377),张正常逝世,命其子张宇初袭教,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尊崇正一道自此成为一项制度,为明前中期诸帝所遵行。

在尊崇正一道首领的同时,朱元璋又大量起用正一派的有道之士,著名的有邓仲修、傅若霖、张友霖、黄裳吉、宋宗真等人。他们先后被征至京师(宋宗真原住京城报恩光孝观),或命掌管斋醮祀事,或委以道观住持,深受礼遇。他又命宋宗真、邓仲修、傅若霖、周玄真、赵允中等,对灵宝斋仪删繁削芜,撰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以作道士修斋的范本。

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宗教的奥秘。运用得当,对维护封建统治十分有利,任其发展,又会损害封建国家的利益。因此他在支持佛道的同时,又不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加强对佛道的管理和约束。在道教方面,于洪武元年(1368)立玄教院,洪武十五年(1382)改设道录司,设官八员以掌天下道教。与此同时,对入道者的条件、宫观的数量等作了种种限制规定,如规定男子20岁以上、40岁以下,女子40岁以下,不得出家(《明太祖实录》卷八六、一八四)禁止军人,工匠及刑徒作僧、道(《明太宗实录》卷二五和《明宣宗实录》卷一一四)实行考试给牒(度牒)制,三年一给牒(后改五年、十年一给),考试合格者给之,不通经典者,杖为民(《明太祖实录》卷八六、一六七、二三一)归并天下寺观,各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居之,不许杂处于外与民相混(《明太祖实录》卷八六、二九)命僧、道录司造周知册,颁行天下寺观,将各僧道的年甲姓名、始为僧道年月和度牒字号等登记于册,凡遇行脚僧道,即与对册,如有不符,械送京师治罪(《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三)以上措施的目的是抑制佛道的过分增长和防止造反者混迹其间。

综上可见,明太祖对道教实行的是既尊崇又抑制的双重政策,主旨是尊崇之以为化导民众的工具,抑制约束之以免其过分增长,使之纳入明室希望的活动轨道,这可说是朱元璋在宗教方面所立的基本国策。

继太祖之后的惠帝(年号建文),执政四年,其事迹经“靖难”后修实录者的多次删削,已“荡然无存”,故该朝对道教的举措已无从知晓。

成祖朱棣以“靖难”起家,以外藩入继大统,创建了有明一代的鼎盛时期。他在道教政策的实施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太祖崇抑并举的政策。在举兵“靖难”时,学其父任用道士之故技,将僧道衍(姚广孝)、相人袁珙、卜者金忠等网罗入幕府,为其出谋画策。登上皇帝宝座后,一仍太祖尊崇正一道首领的成法,将建文时犯法的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免罪复用,赐号“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真人”,命其续掌正一道,并赐缗钱修葺龙虎山上清官,还命张宇初纂修《道藏》和访问张三丰。永乐八年(1410)张宇初逝世后,又命其弟张宇清嗣教,封“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真人”。

值得指出的是,成祖崇道和其父一样,重在政治上的利用。突出的例子是崇奉真武(即北方七宿之玄武,宋真宗为避所奉圣祖赵玄朗讳,改名真武。)据《鸿猷录》、《明书》等记载,朱棣举兵“靖难”中,曾获得真武神的大力相助,“众见空中兵甲,其帅玄帝像也,成祖即披发仗剑应之”。朱棣在《御制真武庙碑》、《御制太岳太和山道宫之碑》中,更大肆宣扬真武神的“阴翊默赞”。目的无非是向人表示他之所以举兵“靖难”和入继大统,是真武神的旨意。这种做法,与其父《龙兴慈记》,《御制纪梦》塑造“真龙天子”形象如出一辙。须知朱棣是以外藩入继大统的,为了给自己继大统“正名”,利用神道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即位以后,他不仅在京城艮方(东北方)塑像设庙加以祭祀,还于永乐十年(1412)遣官督丁三十余万人大建武当山宫观,以崇奉真武,从而使武当道教顿时兴盛起来。

出于同样用心,成祖又崇奉福建的两位地方神徐知证和徐知谔。《宛署杂记》卷一八载:“太宗文皇帝临御,尝梦二神人,言南处海滨,来辅家国。上异之。明日,适有礼官言闽中灵济二真君事,正符所梦。遂专使函香迎神像于北京,而于宫城之西,得洪恩灵济宫以奉祀事。”《明太宗实录》卷一八六说,此二神很灵验,成祖尝“遣人以事祷之辄应。间有疾,或医药无效,祷于神则奇效”。二者说法虽不同,但都是表示成祖的宝座是得到神灵护的。成祖在崇道的同时,又对太祖的抑道政策多所增益。如规定全国僧道人数,府不过四十,州不过三十,县不过二十(《明太宗实录》卷二五,参《明孝宗实录》卷一一二彭诚等奏)入道条件,必须是年十四以上,二十以下,本人愿意,父母允许,祖父母和父母有人供养,里老保勘无违碍之事,陈告有司批准方许(《明太宗实录》卷二五,参《明孝宗实录》卷一一二彭诚等奏)改三年一给度(牒)为五年一给度(《明孝宗实录》卷一一四。)严禁私度僧道和私建寺观(《明太宗实录》卷一八九,《大明会典》卷一四)等等。太祖所立管理约束僧道的规章制度,经成祖增修后,基本完备。

成祖之后的仁宗、宣宗两朝,基本贯彻了明初所定的既崇又抑的双重政策。在崇道方面,一是继续尊崇张陵后嗣,宣宗于宣德元年(1426)晋封张宇清为大真人。张宇清死后,宣德三年封其继任者张懋丞为真人,四年,进位大真人(《汉天师世家》卷三、四)二是尊崇高道刘渊然。仁宗即位,将其从谪居地(永乐时被谪)召回北京,封“冲虚至道玄妙无为光范演教长春真人”,寻加“庄靖普济”,进位大真人(《龙泉观长春真人祠记》,《道家金石略》第1260页)宣德元年(1428),宣宗准其所请,“立云南、大理、金齿三道纪司”。宣德七年(1432),又诏其徒邵以正为道录司左玄义(《龙泉观长春真人祠记》,《道家金石略》第1260页)在抑制政策方面,前代所定约束释道诸制度亦基本得到贯彻。

二、英、代、宪、孝、武宗渐开只崇不抑之端

从英宗起,土地兼并日趋激烈,赋税徭役日益加重,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显露激化起来。特别严重的是这几代皇帝都长期不问政事,大权渐次落入宦官手中,出现了宦官专政的局面。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初所立的对道教既崇且抑的双重政策渐遭破坏,尊崇过滥的现象日趋严重。

英宗、代宗两朝遵循明初尊崇正一道的政策,相继礼遇张陵后嗣张懋丞及其后继者张元吉,并赐张元吉大真人号。同时又相继加封刘渊然之徒邵以正高士、真人号。英宗还督促道士于正统十年(1445)完成《正统道藏》的编纂刊印。在这两朝间,有一个道士蒋守约,由神乐观乐舞生被逐级提拔为礼部尚书(景泰三年),掌太常寺事。礼部为明代中央六部之一,其尚书责任重大,在士大夫眼中,尚书是清职,作为“杂流”的道士是不配任此职的。而英宗、代宗终于做了如此任用,这在前代是没有先例的,无疑表明英宗、代宗崇道较前代为甚。

至宪宗朝,崇道过滥骤然明显起来。宪宗宠信过很多方士、道士,著名的有李孜省、邓常恩、赵玉芝、凌中、顾秏、王世能、曾克彰、黄大经、江怀、李成等。他们多与宦官相勾结,以方术投宪宗所好,一旦取得信任,即骤得显官。其中,李孜省最为典型。李孜省,江西南昌人。于成化十三年(1477),因宦官钱义、柯兴之荐,以祈禳术获宪宗信任,传授太常寺丞。言官劾之,改上林苑监丞。未几,传升通政司左通政。八年间官至礼部侍郎,掌通政司事。孜省既得势,遂树党植援,与宦官梁芳表里为奸,干预政事。复与权臣相勾结,淆乱朝政,酿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方士乱政局面。直至宪宗崩,方被刑死于狱(《明史·李孜省传》,《明孝宗实录》卷八)宪宗崇道过滥还表现在他对正一道首领张元吉的过分优容上。张元吉,张陵第四十六代孙,英宗正统十年(1445)嗣教,初封真人,继升大真人,受到英宗、代宗、宪宗等朝的隆重礼遇。但此人恃宠骄恣,横行不法,私设牢狱,迫害乡民,甚至为泄小忿而杀人,被其杀害者达四十余人。成化五年(1469)五月事发,械至京,下刑部狱,法司拟罪凌迟,妻、子流放,绝其荫封。宪宗同意法司所拟元吉刑,令监候处决,但免其妻吴氏及子玄庆之流刑,并保留其萌封。后执事臣屡请正元吉典刑,不允。次年十月,诏免死,杖之百,发充肃州卫军,家属随往。至成化八年(1472),又命其子张玄庆袭封正一嗣教真人。成化九年,更不顾群臣反对,下令放张元吉还乡(《明宪宗实录》卷六六、八四、一二、一一二。)张元吉所犯大罪,至此一笔勾销。不仅如此,其子张玄庆嗣教之后所受的礼遇更隆,《汉天师世家》卷四载,张玄庆于“成化丁酉(1477)入觐,锡燕内庭,遣中官梁芳传旨,聘成国公朱仪女为配。明年,诏赴南畿完婚,仍赐蟒衣玉带,加拨马快船支送回,诰授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领道教事”。张玄庆成了明室的皇亲国戚后,地位自然远非其先辈可比。

同类推荐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心与禅

    心与禅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J.S.G.C搞怪恶魔党

    J.S.G.C搞怪恶魔党

    一个气质非凡,高贵典雅的贵族千金。一个身手不凡,喜欢打抱不平的暴力女。一个智商超过150,只懂得学习的书呆子。一个处事精明,精通战略的网络游戏高手。四个性格各异,完全陌生的女孩转到了同一所学校,而且又同时分到了一个宿舍。完全不搭边又性格不合的她们,会在这所贵族学校闯出什么闹剧呢?
  • 红色半面妆

    红色半面妆

    叶姗从快递员手里接过那封快递时,心里很是疑惑。她思虑了很久,还是签了字。可当她看到那封信的内容时,一下就傻了眼。因为信上的字有些古怪,不像是现代人的普通书信。首先,上面的字基本都是用毛笔写的,而且都是古体字其次,这种字体有些怪异,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但又俊美飘逸。
  • 骤风

    骤风

    甫跃辉, 1984年生,云南保山施甸县人,复旦大学首届文学写作专业小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师从作家王安忆。在《人民文学》《大家》《花城》《中国作家》《青年文学》《上海文学》《长城》等文学期刊发表中国短篇小说。获得2009年度“中环”杯《上海文学》短篇小说新人奖。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居然回去了

    我们居然回去了

    假如给你一个回到十年前的机会,你会做什么?跟错过的人表白?珍惜虚度的时光?买一注能够中大奖的彩票……男女主角(曹沃、米几何)大学毕业踏入社会后,十分后悔当年因为对方而虚度年华放弃了努力奋斗的机会。每天害怕未来,沉迷过去。梦想着能回到过去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改变现状。然而当某一天他们真的回到了过去,一切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最后他们终于明白,就算未来没有人等你,至少此时此刻有人陪着你。
  • 嫡女擒夫三十六计

    嫡女擒夫三十六计

    她欧阳雪晴,继承父业,纵横世界,却被最信任的人背叛,魂穿成了古代同名同姓的弱势丑胖嫡女。姨娘设计下毒,庶姐抢夫,庶兄暗杀——面对层出不穷的阴谋计俩,欧阳雪晴勾唇冷笑:呵,欠原主的,她会替她全部讨回!欺负,羞辱她的那些人,她都会狠狠的还以颜色。于是,临安城疯狂了,无论大街小巷,茶肆酒楼,所聊的话题全都离不开她。“你可听说,这欧阳家的三小姐让欧阳家的数十间商铺一月之间起死回生,欧阳老夫人已经将欧阳家的大权将到了她的手上!”“听说了,我还听说,欧阳家的三小姐不仅是个经商的天才,还是个神医,在临安城最繁华的地段开了间药馆。”“你们肯定不知道,第一风流才子秦子秋在欧阳家门前跪了一整天,求娶那丑女,并立誓只娶她一人,绝不纳妾。”“切,那算什么,我有更绝密的消息,六皇子已请皇太后下了懿旨,要娶那胖女人为妃!”“怎么会这样?那她会嫁谁?”“当然是秦子秋,这欧阳三小姐一直对他情有独钟。”“那可不一定,六皇子——”…众语纷纷,却不知,被他们议论的某女正在酝酿着她伟大而长久的擒夫计划:那个白衣披身,高贵冷漠,俊美脱俗,神秘强大,在众人眼中,如神谪一般的存在天下第一宫宫主——花满楼,在见到他第一眼开始,欧阳雪晴便认定了,他是她这辈子相伴一一生的人。本文一对一。
  • 血脉破苍穹

    血脉破苍穹

    三百年前,炎帝飞升,今天,黑暗的魂族不耐寂寞,再次开始肆虐人间,萧林家族的废物,在机缘巧合下,获得斗帝传承,从此平静的生活打破。绚丽巅峰的斗气,与神兽的激烈对决,进入梦幻之境,还有数不清的秘密宝藏!看一个废柴是如何在拥有斗帝的血脉后,展开刺激的人生,灭仇家,踏破苍穹飞升成神。
  • 有你陪伴,一路上充满阳光

    有你陪伴,一路上充满阳光

    本书所选均为古今中外优秀的友情故事,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马克思与恩格斯等。在这些故事中,既有孩童之间的真挚友情,又有成年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领会到正确的交友方法,并使孩子们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纯洁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