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400000044

第44章 《水經注》引《詩》考論(2)

3.因異體字和俗體字而致異。這兩種情況引《詩》中各有一例:“袒”之於“襢”;“皷”之於“鼓”。袒,《説文》:“衣縫解也。”襢,《説文》無此字,而《毛詩》有“襢裼暴虎”句。據上文鄭《箋》及段玉裁所云,可知“襢”為“袒”之異體字。皷,《説文》無此字,《康熙字典》:“皷,《正字通》:俗‘鼓’字。”顏之推認為“‘皷’字至南北朝始出現,幷云:“自有訛謬,過成鄙俗,‘亂’旁為‘舌’,‘揖’下無‘耳’……‘鼓’外設‘皮’。”王利器《顔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62頁。而《漢石經集存·魯詩》“鼓”正作“皷”,據此知“皷”字當在漢代便已出現。

引《詩》異文中,因以上原因而致異的情况佔了相當分量,此類異文共同特點是:讀音及意思相同或相近,在古籍中常通用。如何正確看待此種情況,裘錫圭云:“古本和今本的文字往往有很多不影響文義的細微差别,有些差别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實際上却反應了古今語言的變化。”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頁。評論頗為中肯。

(二)因徵引三家《詩》而致異。

聯繫酈氏所處時代《詩》學的傳承及引《詩》具體狀况,筆者認為:引《詩》主要來自《毛詩》,但幷未為其所囿,而是兼採三家之《詩》。這也是引《詩》與今本《毛詩》有異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一原因體現在引《詩》的用字與體例兩個方面。

用字方面,如卷二二“東有圃草”,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三家‘甫’作‘圃’。”卷二五引《詩》“保其鳧嶧”,今本《毛詩》作“保有鳧繹”,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魯‘繹’作‘嶧’。”卷二六“子之營兮,遭我乎峱之間兮。”酈氏於下文云:“《毛詩》、《鄭注》幷無‘營’字。”王先謙亦云:“齊‘還’作‘營’字。”可知此處引《詩》確為《齊詩》。又卷三四“惟岳降神,生甫及申”,陳橋樅《三家詩遺説考》云:“《釋文》引《韓詩》云:‘維,念也。’此順《毛詩》之文。《毛詩》‘維’字,三家皆作‘惟’。”

三家《詩》異文的存在,正是引《詩》與今本《毛詩》有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漢之際,經籍多書寫於簡册之上,繁重難以獲得,各家《詩》派的傳承多賴於口耳相傳,又由於地區方言及用字習慣的不同,從而導致異文的形成,正如鄭玄所云:“(《詩》)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同言異字,同字異言,於此遂生矣。”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1頁。准確揭示了異文的成因。

引《詩》中除用字與三家《詩》有所契合外,在體例方面亦是如此,如酈氏分别把《鄘風·定之方中》和《邶風·泉水》一幷歸入《衛風》。關於《鄘風》、《邶風》以及《衛風》三者之間的關係,馬瑞辰云:

《詩·邶》、《鄘》、《衛》所詠皆衛事,不及邶、鄘……則古蓋合《邶》、《鄘》、《衛》為一篇,至毛公以此《詩》之簡獨多,始分《邶》、《鄘》、《衛》為三。故《漢志》魯、齊、韓《詩》皆二十八卷,惟《毛詩故訓傳》分《邶》、《鄘》為三卷,始為三十卷耳。”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8頁。

馬瑞辰認為三家《詩》中《邶風》、《鄘風》及《衛風》合為一卷幷非一家之言。《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衛北宮文子見楚令尹圍之威儀,言於衛侯曰:《衛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194頁。其所引《詩經》章句即在今本《毛詩·邶風·柏舟》中,與酈氏引《詩》不謀而合。馬衡在《漢石經集存·魯詩·説明》中也强調:“以《毛詩》校《石經》,不特篇次有異,即章次亦有不同。”馬衡《漢石經集存》,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21頁。另外,班固早在於《漢書·地理志上》中亦認為邶、鄘、衛本為三個諸侯國,後幷衛康叔。可見,《邶風》、《鄘風》及《衛風》合為一卷正是三家《詩》體例異於《毛詩》之所在。

除以上兩種主要原因外,引《詩》異文的成因還包括以下方面:因音近而致異,如“薄狩”之於“搏獸”;因倒文而致異,如“漆沮”之於“沮漆”;因後人篡改或用字的隨意性而致異,如“岨崍”之於“徂來”;因酈氏記憶之誤而致異,如“西戎板屋”之於“在其板屋”等。而這只是少數,且極有可能是因傳抄刊刻而導致,主要原因還在於以上兩方面。需要説明的是:上述所列原因僅僅是在一個大的框架之下歸類,非為絶對的對立,而是有可能互相涵蓋。如第一種致異原因中可能有部分就含在下面的情况中,而第二種原因中可能又有部分與第一種重合。但因年代久遠,加之缺乏有效的材料佐證,所以權且如此歸納。

三、引《詩》於《詩經》學研究之價值

引《詩》作為《水經注》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為行文提供了依據,而且也增加了文字的生動性和形象性,豐富了其文學及文化意藴。同時,從客觀上説,引《詩》對當今《詩經》學的研究也有一定參考價值,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勘《詩經》經文的錯誤以及糾正以往學者的觀點,二是考究《魯詩》和《齊詩》的亡佚時間。

第一、利用引《詩》校勘《詩經》經文的錯誤,這一點已為前代一些學者所注意。如段玉裁在《詩經小學》中對“薄狩於敖”的考證:

《後漢·安帝紀·注》引《詩》:“薄狩於敖。”俗刻今改為“搏”,而“狩”字不改。毛刻作“薄狩”,《册府元龜》王氏《詩考》引作“薄狩”。《水經注·濟水》篇:“濟水又東徑敖山,《詩》所謂‘薄狩於敖者’也。”作“薄狩”。《東京賦》:“薄狩於敖”,作“薄狩”。薛《注》引《詩》“薄獸於敖”,“薄”字不誤,“獸”字繫妄改。戴震等《清人詩説四種》(含《毛鄭詩考證》、《詩經小學》、《詩經補考》、《毛詩鄭箋改字説》),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頁。

本條中,段玉裁利用《水經注》引《詩》與《後漢書·安帝紀·注》以及《東京賦》中的“薄狩于敖”共同校正俗刻中的錯誤,正是引《詩》在校勘《詩經》經文方面作用的較好體現。

另外在糾正以往學者觀點方面,如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中對《衛風·淇奧》篇《詩》派的判别:“‘瞻彼淇奧,綠竹猗猗。’齊‘奧’亦作‘澳’,魯‘綠’作‘菉’,毛《傳》曰:‘綠’,王芻也。”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265頁。王先謙此處結論的出發點在於《毛詩》作“奧”和“綠”,而《水經注》引《詩》則作:“瞻彼淇澳,菉竹猗猗。”並引毛《傳》曰:“菉,王芻也。”且酈氏在後文又道:“澳,隈也,鄭氏亦不以為津源,而張司空專以為水流入於淇,非所究也。”王國維《水經注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2頁。據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判斷:一、“瞻彼淇澳”和“菉竹猗猗”為酈氏引《詩》同一句中的前後文,理應出自一家,所以“澳”和“菉”應為同一《詩》派之用字;二、酈氏在引《詩》之後緊接又引出毛《傳》作為其論述的證據,可知所引毛《傳》和上文的引《詩》也應為同一《詩》派,即上文引《詩》亦為《毛詩》。這樣,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引《詩》中“澳”和“菉”同為《毛詩》用字。那麽上文王先謙的觀點“齊‘奧’亦作‘澳’,魯‘綠’作‘菉’”便與酈氏相悖。不僅如此,酈氏和王氏所引毛《傳》的同一訓語中,一作“菉”,一作“綠”。而酈氏所見毛《傳》遠早於王先謙,其引文自然更加可靠,幷且此前其他書籍如《爾雅》、《説文解字》及《禮記·大學》篇等引此皆作“菉”,與酈氏引《詩》一致。據此筆者認為:酈氏此處引《詩》應均為《毛詩》。殆因後人妄改“澳”、“菉”為“奧”、“綠”,致使王氏得出上述結論。

再如焦循在《毛詩補疏》中對班固《漢書·地理志上》引《詩》“子之營兮,遭我乎嶩之間兮”所屬《詩》派問題作出的判斷:

其謂“齊詩”,謂齊國之詩,非三家齊轅固生之《齊詩》。其引“俟我於著”與“遭我乎嶩之間”,見其從容言語,故為舒緩之體。而顏師古則云:“《毛詩》作‘還’,《齊詩》作‘營’。之,往也,言往適營邱而相逢於峱山。”又云:“著,地名,即濟南郡著縣也。”“子之營”與“子之茂”、“子之昌”並言,“俟乎著”與“俟乎堂”、“俟乎庭”並言。營、茂為地名,茂、昌、堂、庭,其亦地乎?不足辨也。“嶩”與“峱”之别體,《釋文》言崔靈恩《集注》作“嶩”。靈恩,為《毛詩》者也。作“嶩”者,非轅固生之《詩》也。《齊詩》魏代已亡。師古因班氏表《齊詩》之目,故臆謂《齊詩》作“營”,望其文而為之辭也。戴震等《清人詩説四種》(含《毛鄭詩考證》、《詩經小學》、《詩經補考》、《毛詩鄭箋改字説》),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322頁。

焦氏主要從崔靈恩《集注》本的用字和《齊詩》魏代已亡兩個方面出發,對顏師古認為引《詩》為《齊詩》之觀點批駁,認為班固所引乃《毛詩》。然通過細致推尋,筆者以為,他的這兩個證據均靠不住:首先,顔師古已在注文中强調《齊詩》“嶩”與“峱”、“巎”通用。説明作“嶩”非《毛詩》一家,而焦循顯然忽視了這一點;其次,《齊詩》魏代已亡這一觀點來自《隋書·經籍志》,為唐人撰寫,其觀點的可靠性尚待商榷。《毛詩》“子之還兮”,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云:“齊‘還’作‘營’”,“韓‘還’作‘璇’”。又據《漢石經集存》載,《魯詩》“還”作“旋”。據此,上述齊、魯、韓、毛四家《詩》用字已明,且酈氏引《詩》“子之營兮,遭我乎峱之間兮。”後云:“《毛詩》、《鄭注》幷無‘營’字。”明確説明作“營”非《毛詩》用字,更是對焦循觀點有力的反駁。

第二、在考究《魯詩》和《齊詩》亡佚時間方面,引《詩》也頗具參考價值。漢初傳《詩》者有四家,分别為《魯詩》、《齊詩》、《韓詩》和《毛詩》。其中前三家為今文《詩》,幷立官學,《毛詩》為古文《詩》,初始只在民間流傳。但後期情况却發生了很大變化,陸德明《經典釋文·序》云:“元始五年,公車徵説《詩》,後漢鄭衆、賈逵傳《毛詩》,馬融作《毛詩注》,鄭玄作《毛詩箋》,申明毛義難三家,於是三家遂廢矣。”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頁。至於《魯詩》與《齊詩》的亡佚時間,《經典釋文》又云:“《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0頁。《隋書·經籍志》亦云:“《齊詩》魏代已亡,《魯詩》亡於西晉,《韓詩》雖存,無傳之者。唯《毛詩》鄭箋,至今獨立。”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18頁。二者記載時間基本一致,惟《隋書·經籍志》較之《經典釋文》的記載更加詳細,而今人亦多認同此説。

然而通過分析引《詩》尤其是與今本《毛詩》有異條目我們發現:引《詩》分明殘留著《魯詩》和《齊詩》的痕跡。如卷二六“子之營兮,遭我乎峱之間兮。”通過上文所考已知其為《齊詩》無疑。儘管王先謙在《詩三家義集疏》中懷疑此處引《詩》乃酈氏從《漢書》中轉引所得,但筆者認為,酈氏直接徵引《齊詩》的可能性仍是有的。最直接的證據便是對於同一句引《詩》,酈氏作“峱”,《漢書》作“嶩”。雖然在《齊詩》中兩字通用,但若為轉引,何以此處用字又有所不同呢?

此外,引《詩》與《魯詩》一致之處有:卷一八《大雅·生民》:“即《詩》所謂‘有邰家室’也。”王先謙云:“魯、毛文同,惟無‘即’字。”説明此處引《詩》應為《魯詩》;卷二五《魯頌·閟宮》:“保有鳧嶧”,王先謙云:“魯‘繹’作‘嶧’。”亦為《魯詩》文。另外卷二二《陳風·宛丘》中“皷”字的用法,也與《魯詩》相符。

除《毛詩》外,酈道元緣何要兼採魯、齊二家之《詩》?筆者認為,酈氏所生活的時代,《毛詩》已為《詩》學之主流,故引《詩》主要來自《毛詩》(這一點從引《詩》大部分與今本《毛詩》相同可以看出),但在《水經注》的撰寫過程中,一些山名、地名又是《毛詩》所沒有的,如“營丘”、“嶧山”等,須徵引魯、齊二家《詩》方能與所述之景一致。此外,由於酈氏的博學多識,其對魯、齊二家《詩》可能也是極為熟悉,故在引《詩》時,用字、體例等方面便會不自覺地與之相契合,如其將《邶風》、《鄘風》均稱為《衛風》便是很明顯的例子。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魯詩》和《齊詩》在酈道元撰寫《水經注》之時尚且存在是極有可能的,只因所習之人甚少,以致無有記載。當然,我們不能仅凭酈氏引《詩》而判定《魯詩》、《齊詩》在當時一定沒有亡佚,但至少可以為證明二家《詩》於其時尚存提供依據。

附:《水經注》引《詩》與今本《毛詩》相同條目:

卷數 篇名 引《詩》

三 《小雅·出車》 河水又東南進朔方縣故城東北,《詩》所謂“城彼朔方”也。

四 《魏風·十畝之間》 北去首山一十許里,處河山之間,土地迫隘,故《魏風》著《十畝》之詩也。

五 《豳風·七月》 峽石之阿,北陰之中,即《邠詩》“二之日,鑿冰沖沖”矣。而内於井室,所謂“納於淩陰者”也。

五 《邶風·式微》 黎,侯國也。《詩·式微》,黎侯寓於衛是也。

五 《邶風·二子乘舟》 望新臺於河上,感二子於宿齡(王校為“威齡”),詩人《乘舟》,誠可悲矣。

六 《唐風·揚之水》 晉武公自晉陽徙自(王校為“此”),秦改為左邑縣,《詩》所謂“子於鵠者”也。

六 《曹風·下泉》 涑水又西徑郇城,《詩》云“郇伯勞之”,蓋其故國也。

九 《衛風·氓》 《詩》所謂“送子涉淇,至於頓丘”者也。

九 《鄘風·桑中》 《詩》云:“爰采唐矣,沫之鄉矣。”

九 《衛風·竹竿》 然斯水即《詩》所謂源泉(王校為‘泉源’)之水也。故《衛詩》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十 《衛風·淇奧》 禹著《山經》,淇出沮洳,《淇澳》、《衛詩》列目又遠。

十四 《大雅·靈臺》 《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

十八 《秦風·黃鳥》 秦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按:《水經注校》無此條,參《水經注疏》補。

十九 《大雅·文王有聲》 故《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

二十二 《鄭風·溱洧》 又南注於洧,《詩》所謂“溱與洧”者也。

二十二 《豳風·鴟鴞》 成王幼弱,周公攝政,管叔流言曰:“公將不利於儒子。”公賦《鴟鴞》以伐之。

二十二 《豳風·東山》 即《東山》之詩也。

按:《水經注疏》文為“即東山之師也”。

二十二 《陳風·東門之池》 水中有故臺處,《詩》所謂“東門之池”也。

二十二 《鄭風·清人》 東流,即故清人城也,《詩》所謂“清人在彭”。

二十二 《小雅·鴻雁》 春秋文公與鄭伯宴於棐杖,子家賦《鴻雁》者也。

二十四 《邶風·凱風》 城側有寒泉岡,即《詩》所謂“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二十四 《邶風·式微》 昔黎陽侯禹於衛,《詩》所謂“胡為乎泥中。”

二十四 《齊風·載驅》 汶水又西南流,《詩》云“汶水滔滔”矣。

二十四 《小雅·伐木》 鄒馬之客鹹在,《伐木》之歌屢陳。

二十五 《魯頌·泮水》 東西六十步,臺池鹹結石為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也。

二十六 《邶風·簡兮》 孟獻子曰:《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

二十八 《小雅·蓼莪》 親沒之後,負土成墳,常泣血墓側。人有詠《蓼莪》者,氏為悲涕,悲不自勝。

二十八 《小雅·鹿鳴》 召校官子弟作雅樂,奏《鹿鳴》,上自禦塤篪和之。

二十九 《大雅·嵩高》 二泉微小,至城漸大,城周回側水,《詩》所謂“申伯番番,既入於謝”者也。

三十一 《大雅·下武》 故應鄉也,應侯之國,《詩》所謂“應侯順德”者也。

三十九 《大雅·白駒》 《詩》云:“生芻一束,其人如玉。”

作者單位:河北師範大學文學學院

同类推荐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纪信故里

    纪信故里

    辉煌西充,忠义之城,将相故里,人杰地灵。扶龙纪信,紫崖王云,育恐育鞫(生于恐惧困穷之际),炳炳麟麟(光明刚直)。四位宰辅(赵彦昭、何金、何贱、徐恺),八大将军(纪信、谯登、侯瑱、王霁、马骧、袁谏、李乾德、徐占彪),百一进士,百六举人。名垂青史,雁塔题名,丰功伟业,震古烁今。
  •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

    《明清时期的“官当”》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跟大师学国学大全集

    “国学”一词,原是太学等学府的名称,在近代新文化运动前后,被赋予新的概念,用来指代“汉学”。随着国学的发展,其广度与深度已得到很大的拓展。现代的国学是以先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又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戏剧、明清小说、历代史学等,形成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时至今日,国学更是成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可或缺的基石。真正的国学大师不仅学贯古今、人格高尚,更具有独到的开创性和深远的影响力。我国学界于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既能放眼世界观天下,又能内省自身得真学的大方之家。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热门推荐
  • 巅峰权臣

    巅峰权臣

    周世平,小公务员,犯错弃世,穿越来到大周朝,凭借着过人的认知,特殊的运气,纵横四方,且看他掌握权柄,辅佐皇室、振兴家族、对抗世家、统一中原,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博弈,直至巅峰。权臣是什么,上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下可以护全家人,享受荣华富贵,醉卧美人膝,醒掌杀人权,快意人生,谁人不羡慕。
  • 龙皇武神

    龙皇武神

    都市修仙至尊爽文!渡劫期大修士凌云魂穿都市,仙武同修,丹药、炼器,画符,布阵无所不能,以无敌之姿逆天崛起,脚踩八方!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疼上太子妃

    疼上太子妃

    传言,腹黑太子迷上刁钻少女,将之疼在心里,捧在手上,让她享尽天下人艳羡的目光…她遮了倾国之貌,藏了盖世才华,扮个平凡灰姑娘,自在又逍遥。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冷酷太子,为何一眼就相中了她?是他口味独特,还是他发现了什么?片段一:“皇兄,管管你女人,她居然将我绑在胭脂铺前招揽生意!”某王爷气急败坏地道。“原来你还有这价值?”某太子颇感欣慰。“皇兄!”“回去加紧练功,下次别被她捉住不就行了?”这也算解决之道?某王爷听了只想吐血。片段二:“殿下,太子妃夜闯金库,试图破坏机关!”侍卫脸色凝重。“传令下去,金库机关全数关闭。”“殿下,金库里存的可都是您最要紧的东西呐!”某侍卫以为自己听岔了。“不然,让她熬夜去拆机关,明早顶着两只黑眼圈出来?”某太子危险地眯起了一双鹰目。“属下明白了。”好吧,没有人敢让尊贵的太子妃熬夜。片段三:“青儿,听说你在偷学我的独门武功?”某太子慵懒地问道。“是又怎样?你来兴师问罪的?”某女一脸坦然。“不,我是来言传身教的。”某太子一脸坏笑,邪恶地张开了双臂。“喂!教就教,别乱来…”
  • 契约恋人:冷少的亿万新娘

    契约恋人:冷少的亿万新娘

    “女人,你的人你的心,全都是我的!”他是赫赫有名的暗夜黑帝,他对她霸道禁锢,纠缠不休……为了得到她,魔鬼布下天罗地网,非要她无处可逃
  • 世界军事百科之非洲战史

    世界军事百科之非洲战史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解脱的人生不寂寞

    解脱的人生不寂寞

    解脱是一种心态,它能使你乐观豁达;能使你战胜面临的苦难;能使你淡泊名利,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解脱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获取健康、幸福和财富心态决定命运,只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就会,人生处处是春天!
  • 穿越为婢:腹黑王爷淡定妃

    穿越为婢:腹黑王爷淡定妃

    你说穿越就穿越吧,刚来就被人用明晃晃的利剑抵着脖子是个神马意思?苏紫月双眼瞟着剑尖,她不是瞎子,这不是道具不是木头也不是塑料,是货真价实的只要面前这个黑衣蒙面男子稍微手一抖就能要她小命的利剑!她想哭,她哀嚎:我这是招谁惹谁了,还要以奴婢之身来报答人家的不杀之恩?为毛一到古代就要享受如此不平等待遇?委屈,她忍了!被人那个啥了,她再忍了!被人下了毒药,好吧,她还能忍!什么?嫁给他,是可忍孰不可忍,姐不忍了!
  • 地里万千

    地里万千

    《我的第一本探索书:地理万千》对地球的构造以及著名山脉、冰川、盆地的形成进行了细致的展示,对生态资源、人文环境、地球资源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详尽的介绍。
  • 王爷的小小小新娘

    王爷的小小小新娘

    我,十一岁的某真真(未免父母得知后伤痛,忽略姓氏不写),居然于一次溺水身亡后来到一个陌生的朝代,成为蔚真真,某地一七品小官刚出生的孙女。那就算了,让我安安稳稳地过完一生就好了嘛,可是……可是,为什么会先有一个像牛皮糖一样的家伙残害我的幼小童年,接着又有个不让人省心的家伙要来时时刻刻牵引我的心,最最过分的是,为什么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家伙要在我七岁时要求我当他的妻子!无语问苍天啊!请问,到底有没人来拯救我?!…………………………^^……………………………………………………^^……………本文的写作宗旨与方向是希望可以逃离复杂与喧嚣,从而最终走向宁静。现代生活的熙熙攘攘很容易让我们忘记很多事情,每日单调的生活与学习,往往让我们不得不变得世故与虚假,很多时候我们怀念过去,开始向往乡村的宁静与和谐。虽然明知自己不可能真正过上那种生活,但还是让我们在书中得到一些寄托吧!坚持就是胜利,我要努力写!嘿嘿!希望大家喜欢。秋第一次写长篇,而且思维有些跳跃,可能有些地方漏洞百出,还请大家多多为秋指出。鞠躬……大家可以在会员中心注册,网址是潇湘的优秀作品很多,编辑们总不能厚此薄彼,有很多好的文章还需要通过首页这一平台让大家的眼睛可以看到。因此,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觉得可以一看,可以去注个册,是免费的,且并不耗时。那样,你就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作品收入你的书架,随时掌握作者更新与否,并投票支持你所喜欢的作者了。希望大家可以收藏我的作品,并投票支持我!你的支持,便是我最大的动力!致谢……58253735,58253735,58253735,十分寂寞的一个群,就是传说中俺的读书群,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