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100000014

第14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5)

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可上溯到先秦道家,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天地万物与人同源于“道”而统一起来。庄子说:“人与天一也。”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6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同上,第43页。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承袭并发展了道家的“天人合一”观,明确地提出了“天人一体”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的思想。《太平经》一方面强调天地万物与人同源于“道”;另一方面,用“元气”解释“道”,“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同上,第236页。天地万物与人同构,均由元气构成。道教从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根出发,强调人应该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生长,“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同上,第248页。道教朴素的整体观念反映了道教对宇宙自然的整体认识,是道教寻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基础。在《太平经》中,天、地、人的化生取决于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的“相爱相通”,强调天、地、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夫天、地、人三统,相须而立,相形而成。”同上,第373页。“道使天、地、人本同忧同事,故能迭相生成也。”同上,第374页。南朝的《三天内解经》看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追求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和谐,“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故天、地、人三才成德,为万物之宗”《三天内解经》卷上,《道藏》第28册,第413页。大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黄帝阴符经》要求人们尊重自然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追求天地、万物、人的和谐统一。“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黄帝阴符经》,《道藏》第1册,第821页。。这实际上是对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述。从李筌的注释中也可以看出,天、地、人之间是一种相盗相生、相资相养的关系。他认为,“盗”就是“天覆地载,万物潜生,冲气暗滋”《黄帝阴符经疏》卷中,《道藏》第2册,第740页。清代全真道士刘一明的《阴符经注》说:“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常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阴符经注》,《藏外道书》第8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410页。不仅如此,道教在“天人合一”观的指导之下,就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提出了不少原则,如道教提出了“天父地母”的伦理道德,“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以及“自然无为”的行为方式,并以戒律、功过格的形式具体落实,其中不少内容具有生态学的意蕴。

诚然,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念是在农业文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和封闭的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原始而质朴的生态观念,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但是这种宇宙万物相生相利的整体协合观念,作为我国农业文明的实践经验和生存方式的总结,其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态度,是正确而可取的。现代生态学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道教“天人合一”观对于现代人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

(二)基督教“神人合一”的生态学意蕴

基督教《圣经》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以马内利,即是“神与我们同在”)。”《圣经·马太福音》1:23。耶稣离世前向父恳切祷告说:“我在他们里面,你在我里面,使他们完完全全地合而为一。”《圣经·约翰福音》17:23。达到“合一”的境界是道教与基督教的终极目标,但实现“合一”的方式有所不同。基督教主张靠上帝的恩典,通过基督的救赎实现,而道教主张通过无为的方式达到。道教的“天人合一”与基督教当人类跟随基督,被基督所拯救时,“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圣经·以弗所书》1:10。的天人合一之圆满境界相似。

西方教会,或以罗马天主教为主轴的教会,包括由改教运动而出的新教,在阐释人的救赎时,重点往往放在上帝的赦免以及人从罪中解救出来。而东正教则承接了希腊初期教父的思想,重点放在医治、重塑和导引,因此比较注重人如何回到与神契合的状态,从而得回人本有的不朽的生命。“圣子道成肉身,以促成人与上帝的合一。”[俄]弗·洛斯基:《东正教神学导论》,杨德友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清楚地宣告上帝通过他的儿子住在世界(包括人类与自然大地)并以世界作为他的家,这表示上帝藉着耶稣基督肯定了这世界和整个人类,并藉着耶稣基督与人类和被造界合而为一。耶稣“道成肉身”,一方面是为了救赎人类免于罪恶的深渊;另一方面也是藉着承担自然界所受的苦难而救赎自然界。《罗马书》中保罗的话告诉我们:耶稣是一切被造物包括人类和自然大地的救赎主,或者可以说,他是一切被造物的“医治者”。十字架的牺牲不只是为了人类,也是为了自然大地。

“道成肉身”的观念显示了作为创造者和救赎者的上帝。上帝的创造与救赎目的和行动原始地相互关联,但是,在上帝的创世与救世的两种语境中,理解的重点是不尽相同的。

就上帝创世的目的和行动而论,强调的是“道成肉身”之“道”。耶稣基督既是真正的神又是真正的人。《尼西亚信经》指出: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前为(圣)父所生,出于真神而为真神,受生而非被造,与(圣)父一体,万物都是藉着他造的,并指出他为拯救世人,道成肉身,降世为人。“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同等完整的;按神性而言,他和父本质相同。按人性而言,他和我们本质相同,除了他没有罪以外,其他方面都和我们一样。”[美]GF穆尔:《基督教简史》,郭舜平、郑德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7页。

尽管上帝各以圣子和圣灵创造了人和万物,但圣子与圣灵在三位一体的上帝概念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决定了人和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整个宇宙,包括人和万物,是这个三位一体的反映和复制。上帝在创世过程中进入每一个存在,进入每一种联系。每一个造物、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上帝的创造,他们都有价值而被接纳。万有既是一,又是多,像三位一体的上帝那样。人与世界的这种神学直观,为生态学提供了依据。

与上帝的创世相对照,上帝的救赎则更关注“道成肉身”之“肉身”。基督徒对上帝救赎人类和万物之目的的信仰都来自于对耶稣死后第三天身体复活的理解。通过复活,罪恶和死亡不复存在,人类与自然的道德复兴有可能实现。耶稣的复活特别强调其身体的复活。因为身体是道成肉身的标志。若从人扩展到整个宇宙,复活的基督不仅体现于人身,而且在宇宙中存在,它活动于存在的进化过程之中。因此,耶稣基督也是“宇宙基督”:不仅是基督徒生命肉体之主,而且还是整个创造秩序的主。没有身体的复活,便没有灵魂的复活;没有对自然的拯救,便没有对人类的拯救。人类与造物的整体救赎是不能分割的。上帝创造了一切,并赋予万有以秩序,天、地、人和神的原始创造秩序具有深刻的道德神学意义。这种创造秩序真实地呈现于世界,我们在自身和其他造物中不难发现它,于是拯救环境并不意味着用另一世界取代现有世界,而是现有世界的康复参见黄铭:《基督教与环境伦理》,《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第81-87页。

“神人合一”是神人关系中的最高境界,是基督徒的终极追求。没有此天人合一或对天主神性生命的分享,就没有拯救的最终完成。耶稣基督是“神人合一”的典范,借着基督,人类获得拯救,达到“神人合一”。“神人合一”这种思维模式对于克服西方哲学传统中“主客二分”的极端亦具有重要意义卓新平:《基督宗教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三)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整体观比较

首先,道教和基督教在对神、人、自然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

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强调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24页。《太平经》的“太平”,虽然主要讲社会的太平,但在《太平经》的作者看来,社会的太平又是以天地自然系统的“太平”为依据的。只有确保天地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道教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人类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生态整体意识。而要“安天地”,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依照天道行事。《黄帝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又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黄帝阴符经》,《道藏》第1册,第821页。如果凭主观意志盲目行事,如果“不知常”、“妄作”,就会出现“凶”。因此,道教主张人的行为应符合宇宙自然法则,则可以“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同上。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从《圣经·创世记》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人的生存依赖于两个方面的环境:一方面是对社会的依赖,即对人文环境的依赖。上帝在创造亚当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圣经·创世记》2:18。于是创造了夏娃,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圣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上帝造人后,将他安置在伊甸园,从此,人与自然朝夕相伴。当人类违背了上帝的禁令,被逐出伊甸园后,人类的命运与自然大地的命运依然息息相关。人类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而所有受造物又都依赖上帝而生存,最清楚地表现于《诗篇》第104篇中,“耶和华使泉源涌在山谷,流在山间,使野地的走兽有水喝,野驴得解其渴。天上的飞鸟在水旁住宿,在树枝上啼叫。他从楼阁中浇灌山岭,因他作为的功效,地就丰足。他使草生长,给六畜吃,使菜蔬发长,供给人用,使人从地里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悦人心,得油能润人面,得粮能养人心。……耶和华啊,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遍地满了你的丰富。那里有海,又大又广,其中有无数的动物,大小活物都有。那里有船行走,有你所造的鳄鱼游泳在其中。这都仰望你按时给它食物”《圣经·诗篇》104:10-27。《哥林多前书》说:“神召我们原是要我们和睦。”《圣经·哥林多前书》7:15。进入新天新地,即“进入与他同在的国度”。在这里,人之本性,纵向与上帝的和横向与人和其他被造物的完美和谐的关系,在天国得到完全的体现。

道教强调天人同体、天人同一、天人同质,其原因在于“天人相类”,可以“以类相从”、“以类相呼”。而基督教神人关系中的上帝是超越万有的。人与上帝纵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人毕竟是受造物,不可与上帝同序而观,人神不同质。

其次,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人类的价值要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才能体现。

生态哲学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网络这个整体的进化过程中来把握人类的价值。认为一旦自然界失去其价值,人也就失去(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价值。道教从宗教神学的角度看到了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这就是“天人感应”,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太平经》在讲自然界万物同构于“三气”、“五行”的同时,进一步讲自然界万物“以类遥相感动”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页。“以类相应和”同上,第171页,阐明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通、相类而产生相互感应关系,认为天在各方面都为人“垂象作法”,天道无私,自然无为,并且天人互相取象,“人取象于天,天取象于人”,天人相互感应。《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行道有优劣法》说:“王者行道,天地喜悦;失道,天地为灾异。”同上,第17页。《赤松子中诫经》告诫人们,“天有四知”,人的任何体动意动,均被天所感知。“夫人生在天地之中,禀阴阳二气;皇天虽高,其应在下;后土虽卑,其应在上。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人处其中,恣心情欲。凡人动息,天地皆知。故云天有四知也。”《赤松子中诫经》,《道藏》第3册,第445页。《三天内解经》则认为,“上下相贯,影响相由。人事错乱于下,则灾应减算在上,则日月勃蚀、星辰倒错。皆由人事不正,以致斯变”《三天内解经》卷上,《道藏》第28册,第413页。。《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称:“天人一贯之妙,天与人无二理,吾之心即天地之心,吾之炁即天地之炁,既秉一诚,此感则彼应。”《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注》卷上,《道藏》第6册,第469页。天的变化影响人,人的行为又可引起天的感应,如道教法术中的雷法,就认为通过人体的内炼可以引发天象发生变化,达到呼风唤雨的目的。

同类推荐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从天津富豪的少爷,到上海欢场的公子;从拖辫子的中国书生,到西服笔挺的日本留学生;从西子湖畔的教师,到虎跑泉边的高僧……李叔同的人生,仿佛应该从从万花筒里看过去:一样的人、物、事,一样的名、利、财,一与他接触就起了奇妙的反应,触发出意外的光彩。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正妻

    正妻

    爹爹说:“女儿啊,嫁吧。只要你嫁给了他,你们俩个儿生出来的娃儿们一定是绝顶的俊美,天下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你想想,那会是什么情形?天下间独一无二,美的冒泡儿的外孙,呵呵——”是啊,做女子的,左右不过得嫁人,嫁一个长相英俊的总比那面丑的强。再说,他欠了她的情,日后总不会待她太差。如今,她已所求不多,安安稳稳的嫁了人,再生个爹口中美的冒泡的外孙,相夫教子,平平淡淡的过日子,这一生也就不再奢求什么了。只是,这小小的要求,却也不得她愿。她和爹都想错了,一个皮相好的男子,除了可以生出美的冒泡的孩子之外,还可以娶个十房二十房的小妾来风流快活。用他的话说,这样才不辱没了他那副天上少有,地上全无的俊美长相。爹啊,女儿不想要这正妻之名了,可不可以丢给别人啊?
  •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男孩穷养,女孩富养(大全集)

    “穷养儿子富养女”是中国家庭几千年来的育儿传统,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其道理可以很容易地从中国传统上男孩和女孩将来要在社会上承担的角色来解释。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也表明,男孩和女孩天生就是不同的,在教育上必须区别对待,而“男孩穷养,女孩富养”的教育方法正契合了男孩与女孩的先天差异,有利于他们的后天成长。
  • 女人就要这样活

    女人就要这样活

    “女人,无不希望自己活得更好。那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活得健康、活得美丽,活出自己的风采呢?本书通过发人深省的语言告诉每位女性朋友,不要再为那些百般挑剔的男人而活,因为女人可以决定一切。或许你现在还不敢这么想,但是读完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穷潜力——原来,我们还可以这么做女人!本书告诉女性朋友,不要小看自己,女人原本可以决定一切。可以爱男人,但是不要一切都指望男人。不为爱情而活,爱情往往会更幸福。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带着每位女性朋友,从改变观念开始,一步步“激活”自己各个方面的潜力,为自己赢得事业、爱情、友情多方面的幸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通天仙路

    通天仙路

    这是一个群仙纷争,天才辈出的时代!大道争锋、法宝、丹药、灵兽、杰出的修士、广阔的修真画卷在魏无伤的面前徐徐展开。通天仙路就在眼前,她唯一能做的,便是一步一步地在这修真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君临北方,脚踏万仙!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上)

    古龙文集:多情剑客无情剑(上)

    本书以旧派武侠名家王度卢《宝剑金钗》中的李慕白为原型,将小李探花李寻欢摆弄于朋友义气与爱人情感的强烈冲突中,加之以武林争霸的阴谋与野心,在情节上表现得极有戏剧张力,而无论是“兵器谱”中的正邪双方(天机老人、金钱帮主、小李探花、银戟温侯、嵩阳铁剑)或未列兵器谱中的阿飞、荆无命,乃至于女阴谋家林仙儿,都写得有声有色。这部作品运用了相互映照的写法,深刻描摹出一个人光明与黑暗、狂野与温和的性格冲突,是古龙小说中最经得起以心理学理论作品。
  • 九容

    九容

    一个命薄淡漠的女子,为救助生父,被骗入沈家为妾。豪门大院,重重勾心斗角,让她不再明哲保身。真相大白后的结果,却仍她痛心不已。家族衰败存亡之际,她一肩扛起重责,成为沈家酒娘。且看一代酒娘,如何成为一代皇妃,在将倾的西宋王朝,翻手为云,力挽狂澜,挽救风雨飘零的王朝。
  • 香火成神道

    香火成神道

    主角方明在土地庙被土地神像砸中而魂穿大乾成为鬼魂,得土地之神祗符文,从一村土地开始,聚香火、升神位、夺天下、成就天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