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1400000035

第35章 “志思蓄愤“ —“情景交融”—“联辞结采”(3)

这样问题又回到了艺术情感生成的机制问题,当然首先要有一个“蓄愤”、“郁陶”、“凝心”、“凝思”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不是内心躁动的模糊而流动不定的思绪,不是无所依托的没有“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的空虚。艺术情感的生成起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抒情者通过体验获得的“芬芳悱恻之怀”的活跃(情感的活跃),一方面是平日观察所得并积存于内心世界的景物影像的活跃(景物形象的活跃),这两种活跃形成了情与景真正的相摩相荡、相值相取,终于在内心形成了生色动人的情景交融的情景形象。有了情景形象附丽的情感,才是艺术情感。没有情景形象附丽的情感,只是一些虚空的非诗的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景交融所形成的形象(差不多是英文的imagery)与艺术情感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载体与核心。由此我们不难判断情景形象对生成艺术情感的重要性。例如,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的情景形象是“苍山”、“白屋”(茅屋)、“柴门”、“犬吠”、“风雪”、“夜归人”等,抒发了诗人那种清贫而不自贱的、寂寞而不消沉的随遇而安的情感。如果把这几个情景形象抽去,那么这首诗的情感载体失去,所抒发的情感也全然消失。我们甚至可以说,艺术情感不但是可以意会的,同时也是可视的情感。由此我们看出中国古人对情景交融论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艺术情感生成的重视。

中国抒情论中的情景形象论,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说有相似之处。艾略特是在《哈姆雷特与他的难题》(“HamletandHis Problems”)一文中提出“客观对应物”(objectivecorrelative)这一范畴,并将其作为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的。艾略特认为,表现非个人的情感的途径是借用“客观对应物”:“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英]T.S.艾略特:《哈姆雷特》,见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13页,香港,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1989。)艾略特的意思同样是情感必须具象化,用实物、场景与心中特定的情感对应起来,这才算抒发情感。正如必须“以景结情”,“情者景中情”,形成情景形象,情才有所附丽,也才能称为文学的“抒情”。

“情景”论的进一步是“意与境浑”。王国维在托名樊志厚写成的《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由此铸造了中国抒情理论最负盛名的美学范畴———意境。

三、“联辞结采”———艺术情感生成之三

“联辞结采”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用字遣词造句对于艺术情感的生成及文学抒情的实现,不是枝节的小事,而是关系到全局的大事。如果没有字、词、句、篇,那么艺术情感寄托于何处?抒发感情又从何体现?作家是用笔思维的,用词语哭泣和欢笑的。艺术情感是在创作过程或只有在创作过程中才能完成的。

艺术情感一定是已经被抒发的情感。情感,即使是有了情景形象的情感,如果还只是在文学家的心中飘忽着、流动着,我们怎么能判定它是艺术情感呢?而且又怎么判定它是否能感动人心呢?所以,艺术情感不但是具象化的情感,而且还是形式化了的物化了的情感。这样艺术情感就必然和语言结下不解之缘。没有语言的表现,艺术情感就还没有成形,也没有最后生成。

早在齐梁时期的刘勰就知道这个道理。他的《文心雕龙·情采》篇就含有将情感转化为言辞、形式的意思。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勰在强调“文附质”的同时,又强调“质待文”。刘勰说:“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这说明连自然事物还要文采,抒情的文学作为人的创造,其需要文采更是很自然的了。刘勰又讲,老子说“美言不信”,可他的文章“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他还引了庄子的话“辨雕万物”,说这是“藻饰”。又引韩非子的话:“艳乎辨说”,说这是“绮丽”。“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辨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这些话都是对“质待文”的解释。

刘勰还在“述志为本”的条件下,要“联辞结采”。“联辞结采”是他提出的又一个重要命题。当然,他反对“采滥辞诡”,因为这样情与理都会受到遮蔽。需要注意的是,在刘勰这里,“辞”与“采”是有区别的,“辞”是任何作品都有的,好的不好的优秀的拙劣的作品都有,所以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纬成,是“立文之本源”。可“采”也很重要。刘勰在强调“情真”的条件下,还要求“辞”应有“采”,即应有“文采”。刘勰最后的结论是“言以文远”。这就是说,情感不但要形式化,而且要文采化,文采化也是重要的。自然景物尚且有文采,人所创作的作品怎么能没有文采呢?在刘勰看来,“文采”的意义不在装饰,而在“控引情理”(《文心雕龙·章句》),使情理完全进入艺术的渠道。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以优美的形式实现对情感的外化或物化。也正因此,刘勰在《情采》篇后面,用了《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炼字》等许多篇章具体来讲形式化问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情为先,义如果实,但情与义,必须有言与声来表达,离开了言与声,情与义再重要也不能与读者相交感。

现代的表现论十分重视语言的表现,语言的表现是包含在艺术情感之中的。苏珊·朗格说:“一件优秀的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富有活力的感觉和情绪是直接融合在形式之中的,它看上去不是象征出来的,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形式与情感在结构上是如此一致,以至于在人们看来符号与符号表现的意义似乎就是同一种东西。正如一个音乐家兼心理学家说的:‘音乐听上去事实上就是情感本身’,同样,那些优秀的绘画、雕刻、建筑,还有那些相互达到平衡的形状、色彩、线条和体积等,看上去也都是情感本身,甚至可以从中感受到生命力的张弛。”([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24~25页。)艺术情感无论具有怎样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表现在形式之上,才是真正的艺术情感;艺术情感与其形式在结构上是完全一致的。

克罗齐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众多的“直觉”(内心感受),但苦于无以名之———无法用某种概念概括它,以一种公共交流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种种不确定的感觉,只有得到“表现”,才能清晰地为我们所知道。因此,“直觉”和“表现”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是一回事。表现就意味着要使用表现的媒介,如语言、色彩、形态等。只有通过这种表现媒介将我们心中的情感表现出来,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它。艺术创作的情形与此类似。H.G.布洛克也说:“一个艺术家并不是先脱离开色彩、语言或声音,想出他要说的东西(或想要表现的东西),然后再考虑用什么东西或以什么方式去表现他想出的‘概念’或‘意象’。只有当他能够用语言色彩或电影形象表现这些‘概念’时,才真正形成了某种审美概念———绘画的、诗的或电影的概念……对这样一种步骤,只有在直觉或表现理论中才解释得通。如上所说,决没有离开表现媒介而单独存在的意象或概念,一个画家总是用色彩、线条、形状去思考,一个音乐家总是用音符思考。至于他们的这种思考活动是在创作活动中发生,还是仅在内心发生,都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不管哪种情形,概念或意象都是以色彩、声音和形状构成的。”([美]H.G.布洛克:《美学新解》,168~169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这些说法完全是符合实际的。

中国古代有悲喜在心,非由乐也,“岂是声能感,人心自不平”((唐)张九龄:《听筝》,见《全唐诗》第二册,5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0。)的说法,这固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符合表现的真义。这是因为,假如你有艺术情感,你必然要极力把它们表现出来,有时用语言,有时用线条、色彩和声音。验证你有没有艺术情感的方式就是看你能不能借助于各种媒介表现出来,这需要你对艺术情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一件艺术品表现出来的情感(哀乐),很难与它的线条、色彩、声音、词语分离开来。艺术情感并不寄身于作者的内心,而是寄身于作品的媒介之中。艺术情感只能在声音、线条、形态、色彩等因素构成的物理结构中得到艺术体现。对于抒情文学来说,则主要体现在声韵和字词的运用上。

中国古代抒情论在声韵和字词的运用上,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声律

在声韵的运用上,主要是字的四声发现和平仄规律的运用。早在齐梁时期,王长元、谢朓、沈约等就认识到,不同声调的组合和搭配可以产生和谐的秩序。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自骚人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按:此二句与《文选》稍异,文选为: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世之知音者,有以得之,知此言之非谬。如曰不然,请待来哲。

这里强调的是合乎音律的“高言妙句”,基本要求是暗与理合的“音韵天成”;他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只有“妙达此旨,始可言文”。沈约还提出“八病”说,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傍纽”和“正纽”。“八病”说把声律弄得十分烦琐,但沈约对汉字四声的发现是中国声韵史的大事,也是中国抒情文学的大事,对于以后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没有四声平仄的变化,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等文学形式的出现与繁荣都是很难想象的。但是文学抒情在声韵是“宽”还是“严”、是“人为”还是“天成”的问题上,则一直存在争论。

刘勰赞成文章要讲究声韵。他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故言语者,文章键,关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古之教歌,先揆以法,使疾呼中宫,徐呼中徵。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抗喉矫舌之差,攒唇激齿之异,廉肉相准,皎然可分……凡声有飞沈,响有双迭。双声隔字每舛,迭韵杂句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韵气一定,故余声易遣;和体抑扬,故遗响难契。((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552~553页。)刘勰的论述中没有提到沈约的“八病”说,看来他不同意把韵律搞得太严。但他同意沈约的“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他的“声有飞沈(沉)”,与沈约是一个意思,这就是后来所讲的平仄相对的诗律。另外一个就是双声叠韵的问题。刘勰突出提出的是“和韵”。所谓“和”就是“异音相从”,就是平仄的搭配得当;“韵”就是押韵,一首诗做到平仄相对,又押韵,那么在声律上也就成功了。刘勰所在的年代,格律诗还未完成,所以他觉得做到“和韵”是很难的事情。

几乎和刘勰同时的钟嵘在声韵上就放得比较宽,认为声韵过严会使诗“伤其真美”,他说: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声律耶?齐有王长元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惟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长元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南朝)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9页。)钟嵘显然是主张宽韵或韵律自然,不要靠人为的力量,使声律成为表达情感的束缚,导致“伤其真美”。自此以后,关于声韵束缚情感表达的自由,就不时有人提出。

唐代律诗形成,词的体式也出现。唐宋时期写诗作词讲究声韵就成为时尚。一般而言,声韵是某些抒情作品(特别是抒情诗)不可缺少的品质,失去韵律不仅会使它失去韵味,而且还会失去抒情生命。谈声韵者最津津乐道的是把《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翻译成“从前我走的时候,杨柳还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已经在下大雪了”,不仅失去了原诗的韵味,而且可能失去原诗的艺术生命。古代诗人往往通过各种方式强化抒情诗的韵律,不但讲究平仄对应,而且运用双声、叠韵、叠音、象声等手段来构造和谐的音调。双声是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联缀成义,如“辗转反侧”中的“辗转”;叠韵是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或相近联缀成义,如“聊逍遥以相羊”中的“逍遥”和“相羊”(押韵是一种特殊的叠韵———要求诗句的尾字相互叠韵);叠音是同一个音节的重叠使用,如“杨柳依依”中的“依依”;象声则是模拟自然声音,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萧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叠音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在不长的篇幅中,创造性地连用九对叠音字,又是联绵的双声叠韵,这种情感的渲染,将语言的声音魅力发挥到极致,于是成为千古绝唱。《石林诗话》中说:“诗下双字极强。

同类推荐
  • 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中华文化书系)

    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中华文化书系)

    本书主要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善良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使得性情、习惯上产生了差异。
  •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愿得一人白首不相离

    汉诗就像一朵暗自芬芳的兰草,朴实无华却最写尽人生百态。再没有哪个朝代的女人,会如汉时的女子那般敢爱敢恨,刚烈痴情。也再找不到那野性未褪,却温柔多情的汉子。用今朝的笔写汉时的情,迎面而来的,除了浓浓的烟火气息,还有那些让你心动的爱恨情痴。
  •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对《诗经》的赏析作品,此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修订,并增加了部分篇章,此版为增订版。“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在书中,安意如挑选了《诗经》中部分篇章,加以现代解读,用今人眼光领略其中的诗歌之美,多有时尚化的思考、语言间杂其中,并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特视角,文章清新可人,让古典诗词面目一新,使习惯了刻板教育的年轻读者真正走近了诗词的意境。这也是安意如系列图书受到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潘乃光的诗歌,直抒性灵,清淡自然,是他几十年幕府生活的结晶,亦是他用心灵去触摸幕府体制之后的伤痛之言。其诗不仅是他游幕的人生传记,同时也是他整个心灵的独自,是一部心灵的历史。它展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遭遇,同时更是整个晚清游幕文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缩影,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原貌。在他的诗中,其情感之无端,思想之激烈,人生之蹉跎,岁月之流逝,种种伤时感世之言,无不警示着幕府士人生存状况的恶化,诠释着他们在特定时代的心灵感受,掀开了晚清一代游幕士人所处文学生态环境之一角。本校注以光绪十九年铅印本作底本,手抄本为参校本。对潘乃光的诗歌文本进行了系统的校正与阐释,力图再现其诗歌原貌。
  •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青春·情感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重生之老公要从小养成

    重生之老公要从小养成

    睡梦中也能重生?嗯,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重生回到六岁的自己的身上,那咱就要从小励志好好学习,没事帮老爸种种瓜,帮老妈赚赚钱,帮家里托托贫,再去找到小时候的老公,从小培养。嗯,嗯,不错,一定要把他变成理想中的完美好男人,完美好老公。……片段一:刘校长终于同意让我做题看看了,于是,他很不负责的在纸上写上了“1+1=?”当时我就有种很想大笑的冲动,可是我没有笑,我很严肃的抬头看着校长说,“校长伯伯,1+1只有在算错了的情况下才不等于2。”片段二:“彤彤,你真的不和我去英国吗?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学习,难道真的比不过那小子吗?那小子他有什么好的呢?”看着东子哥略显削瘦的脸,我心有不忍,但我还是拒绝了,长痛不如短痛。“东子哥,我希望你在英国好好学习,我……我不去了,我只能和你说对不起,真的,我希望你以后的生活快乐些,不要因为我的,而忽略了其它。”我意有所指地说着。片段三:“为什么我们一同出现,你却只看得到他,我们是好朋友,所以,我要走了,去深圳了,你不是说要让我自己设计一款让别人上瘾的游戏吗,我现在已经成功了,去深圳后,我会祝福你们的,我的爱,我的朋友。”这是徐天走了之后发到我邮箱里的信。片段四:激动的二人组,你咬的耳朵我咬你的脖子,你摸我的胸部,我同样也摸你的,你扯我衣服,我拽你裤子,小样,谁怕谁啊,于是呼,两个身无遮挡物的人就这样面对了面,于是你抱住了我往床上急步走去,于是呼,我一脚踢你下床去,再于是呼男人猛地窜上来压在了我的身上,再再于是呼,我们容为一体了……本文轻松小白,希望大家喜欢,谢谢。……………………◆◆◆◆◆◆◆◆淼的古言NP文《懒情女主》◆◆◆◆
  • 宠爱无边:大神,认栽吧!

    宠爱无边:大神,认栽吧!

    当反应迟钝的网游菜鸟白小白遇见腹黑冷然的大神莫辰,网游菜鸟白小白从此进入了奴隶时代。白小白只觉前途无亮。可是为什么她越来越想这条路黑到底。和某大神一起,一直,走下去。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忆难忘:诺在经年前

    忆难忘:诺在经年前

    青春的疼痛,在多年后再回首,恍然一帘轻梦。那青葱少年,已策马而去。忆当年,洛锦念,为了他舍去了那个年华里所有女孩应拥有的一切,与父母决裂。而他,欧南声,却在她最难堪时弃她而去,留她独自一人,独承那份岁月的伤痛。五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比如洛锦念,彼时已经在激烈的商场中游刃有余,手段狠绝,往往把对手挫得无翻身之日,只是再难得她一笑,单身了很多年。再比如欧南声,留洋回国,从五年前的欧氏的大少爷变成了现在的商业天才的执行总裁,世故圆滑,喜怒不形于色,只是心中一直有着一片无法绿化的沙漠,已经拥得美人在怀。相识,相知,相爱,分离到重逢,细数他们两个的爱恨纠葛,说一段关于青春年华里的那些疼痛的故事,倾听那岁月里的呢喃。
  • 那一瞬的地老天荒

    那一瞬的地老天荒

    这是一个转瞬生死的年代,人心动荡,世情薄凉。他,如兄如夫,热烈如骄阳;他,亦师亦友,干净如月亮;她一天天成长大,一天天懂得成长的代价……烽火佳人,利益交错,谁是谁的棋子?谁得到?谁失去?谁痴情?谁断爱?谁又能走出欲望的河流,采撷那一缕栀子的淡香?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朕的皇后太爱钱

    朕的皇后太爱钱

    水儿新文推荐:《特工“贤后”》爆笑无良贪财女,一颗黑心闯古代武美品——一个视财如命,誓死要为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良女孩。为想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富豪,竟独身去炸山寻宝,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无良女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被自己研制的,引以为傲的炸弹而炸死。如果就这样死了也就算了,至少完成了自己的终极梦想,可是偏偏这个无良小魔女没有死成,反而还穿越到了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朝代,还阴差阳错,为了钱,成了一国之后——水儿新文《黑道“傻”后》而无良女的本性难移,好!既然这是上天的安排,那么她这个插哪活哪儿的仙人掌,就在这古代完成自己的宏伟梦想吧!遇见某男,某女觉得自己是倒了八辈子的霉——某男:“哼!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鬼,还学人家抱不平,真是自不量力!”某无良女:“喂!拜托,我已经十七岁了——大、、、叔!”某男头顶冒烟:“什么?大叔?我才二十四岁!”某女一脸吃惊:“哟!二十四岁就长这么成熟,长的还真是着急啊!——冰、雕、大、叔!”“什么?冰雕大叔——”某男快要气吐血了。一国之君从不知什么是颜面尽失,而遇见此女,他的颜面却荡然无存了他后宫佳丽三千,那个女人不对他敬畏如神,言从计听,而偏偏就有一女背道而驰:“皇帝陛下,这凤居宫是臣妾的地盘,你若是想在这过夜,请先交,过界费,地盘费,保护费,名声费,人身安全费,住宿费和三陪费,而这三陪又分:陪吃饭费,陪说话费,陪斗嘴费,还有一个附加费,就是床褥出租费,睡床,一千两,睡地,八百两,蚕丝被,二百两,棉花被,一百两,拿钱吧!加起来低于一万两免谈——”某无良女口齿伶俐,掰着手指一副欠扁的表情快速说完,伸手向某男——娶了此女,他这个一国之君才发现自己才是倒了十八辈子的霉——想他英俊潇洒的一国之君,那个女人不是对他投怀送抱,情意绵绵,而偏偏就有一女,不屑一顾“风傲世,你这个卑鄙的登徒子,你这个地痞流氓的小人,竟敢趁着我沉睡,扒光了我的衣服,把我吃干抹净毁我清白,你这个厚颜无耻的伪君子,你说要出多少钱来赔偿我的清白,还有,你那个不知进过多少女人身体的肮脏地方,说不定早就染上了性病,所以——这钱若是赔少了,我可不干——”朝堂之上,这个所谓的一国之母竟跑到满朝文武的面前,指着高坐在龙椅上的一国之君要强暴费从此冷血无情的狠毒帝王,成了圣世皇朝百姓口中的“怕老婆皇帝”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