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8000000016

第16章 刘宗周哲学的概括:《人谱》(1)

《人谱》是刘宗周后期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刘宗周哲学思想中的地位有似于《四书章句集注》之于朱熹。该文虽字数不多,却历时13年,直至其临终前两个月才最后定稿(作于1634年,重订于1637年,定于1645年)。刘宗周于临终之前嘱其子刘汋云:

“做人之方尽于《人谱》,汝作家训守之可也。”刘汋也说:“(《人谱》)一句一字,皆经再三参订而成。”因此,我们可以视《人谱》为刘宗周哲学的最好概括,也是他一生学力和修为的最好体现。

(第一节 《人谱》的缘起

晚明的思想裂变是刘宗周撰写《人谱》的重要原因。当时的思想界异常混乱,一度占主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不但佛道两家在不断地扩大自身的影响,西方天主教也于此时传入了中国,而儒学内部程朱、陆王两派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刘宗周清楚地看到了当时儒家的内忧外患,他的《人谱》就是对这种混乱局面的一种回应。

对于《人谱》撰写的缘起,刘宗周在《人谱·自序》中有清楚的陈述,形式上是因袁了凡《功过格》而引起,实质上则是不满于《功过格》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认为它有害于儒家思想。袁了凡系进士出身,并入仕为知县,刘宗周客气地称他为“学儒者”,但他的《功过格》却因云谷禅师的接引而写成,与佛禅甚有因缘,同时还富于道教色彩,实际上他是明季流行的儒佛道三教合一式的人物。

刘宗周之所以认为《功过格》有害于儒道,是因为《功过格》的思想基础是因果报应,行善与改过并非因为善与过本身的原因,而只是一种获得酬报的手段。基于这种功利主义立场上的行善改过,“猥云功行,实恣邪妄”。这是《人谱》撰写缘起的一条明线。其实这里还有一条暗线。根据姚名达的考证,《人谱》原名《证人小谱》,作于1634年,其直接的缘起应该是由于刘宗周对秦宏祐《迁改格》

的不满,认为它是“害道之书”,而不只是如刘宗周在《人谱》的自序里说的那样针对袁了凡的《功过格》。在刘宗周看来,《迁改格》无疑是受了《功过格》的影响,他对《功过格》的批评,刀锋所向乃是《迁改格》。

秦宏祐的《迁改格》的序言是陶奭龄写的,陶是王畿一系的著名学者,秦宏祐也是此系学者,刘宗周批评秦宏祐说:“(秦)平日所讲,专要无善,至此又说为善,终落在功利一路。仆以为论本体,决其有善无恶;论功夫,则先事后得,无善有恶可也。”后来,刘宗周又将批评指向了王阳明:“仆窃谓天地间道理只是个有善而无恶。

我辈人学问只是个为善而去恶。言有善便是无恶,言无恶便是有善。

以此思之,则阳明先生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未必然也。言为善便是去恶,言去恶便是为善,即阳明先生所谓‘去人欲便是存天理’是也。以此思之,则阳明先生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亦未必然也……非谓善不当迁也。大抵诸君子之意,皆从袁了凡、颜壮其来……浸入因果边去。”因此,《人谱》不仅是针对《功过格》和《太上感应篇》,更是针对秦宏祐的《迁改格》。通过《人谱》,他一方面拒斥儒家以外的一切“邪妄之说”,一方面又企图调停儒学内部的矛盾,并对阳明后学轻视工夫、不重改过的流弊进行纠偏。刘宗周认为,阳明后学之所以会出现问题,也是受了“邪妄之说”的影响。

王阳明之后所出现的思想裂变,在身处局中的学者们看来,并且用他们的学术用语来表达,其根本的弊病是流于禅学,因果、僻经与妄说的杂入使阳明致良知思想扫地。当此时,认识到心学的流弊,并起而纠正的“大儒”,是高攀龙与刘宗周,黄宗羲讲:“今日知学者,大概以高、刘二先生,并称为大儒,可以无疑矣。”但在刘宗周眼里,高攀龙仍是“半杂禅门”,终不免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晚明的思想裂变与行为失范,原因就在于用主观的意志、情感,以至随意性来解释道德本体,即“性天之体”。刘宗周以为,尽性之学虽然在慎独,但工夫的落实处是十分有讲究的。他说:

识认终属想象边事,即偶有所得,亦一时恍惚之见,不可据以为了彻也。其本体只在日用常行之中,若舍日用常行,以为别有一物可以两相凑泊,无乃索吾道于虚无影响之间乎?因此强调日用工夫成为刘宗周力克心学流弊的关键。而从工夫上作推进,正是王阳明对学生们的期望,从这个意义讲,刘宗周的思想,正符合了王阳明的期望。然问题在于,强调日用工夫,并不是刘宗周所独倡的思想,王阳明所提倡的“事上磨练”,在实践上的强调无疑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刘宗周欲超越前辈与时贤,必须另辟蹊径。这一蹊径刘宗周选在了改过上。刘宗周通过设立道德行为之底线的方式,为道德实践提供明确的对象性目标,从而以反向的方式来迫使道德践履步步着实,直至成就合乎德性的人生。

当然,尽管“工夫愈精密,则本体愈昭荧”,但工夫毕竟只是手段,如果“非性体分明,慎是慎个何物”?刘宗周所推崇的道德实践自然不可能是盲修,他首先是明确性体,进而确认从性体到改过的环节,而后才落于改过思想的展开。这在刘宗周的思想中是一个整体,《人谱》及其扩编《人谱杂记》便集中反映这一思想。

(第二节 性体及其展开

《人谱》共分三篇:正篇、续篇二、续篇三。

正篇是《人极图说》,是对呈以个体化的心体的总述。由于个体化的心体本身也就是人性之普遍本质,因此心体便是性体。此篇是整本《人谱》的总纲。

续篇二是承正篇对性体的认识而详述性体流行各阶段的持养六事功课,亦即刘宗周“一生辛苦体验而得”的慎独工夫之所在,他名之为《证人要旨》。

续篇三为《纪过格》。刘宗周在此篇中梳理出了体现于六事功课中的微、隐、显、大、丛、成六类人生缺点,进而附以《讼过法》和三篇《改过说》,指出涂辙可循的下手工夫。

《人谱杂记》总体上是取古人言行从《纪过格》诸款,即主要是依傍《人谱·续篇三》对各类缺点的梳理而类次编成,实际上就是续篇三的一个补充。但是其中存有粗细的区别,微、隐、显、大、成五类过错,皆统而述之,没有针对各类中的具体缺点展开,只有丛过一类,刘宗周细列了其百种过错。

作为《人谱》的总纲,《人极图说》层次分明,文字亦非常简约,文字如下:

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

继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繇是而之焉,达于天下者,道也。放勋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五者,五性之所以著也。五性既著,万化出焉。万化既行,万性正矣。

万性,一性也。性,一至善也。至善,本无善也。无善之真,分为二五,散为万善。上际为乾,下蟠为坤。乾知大始,吾易知也;坤作成物,吾简能也。其俯仰于乾坤之内者,皆其与吾之知能者也。

大哉人乎! 无知而无不知,无能而无不能,其惟心之所为乎!《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君子存之,善莫积焉;小人去之,过莫加焉。吉凶悔吝,惟所感也。积善积不善,人禽之路也。知其不善,以改于善。始于有善,终于无不善。其道至善,其要无咎。所以尽人之学也。

毫无疑问,《人极图说》是仿宋儒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而作,但主题作了更改。周敦颐是从宇宙的生成、创化而转至人性的确认与存养,宗旨是要将儒家的道德伦理本体化,使其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同时又致力于将本体化了的道德伦理落实在个体的修养上,使之避免陷入超自然主义的泥沼。刘宗周没有绕这样一个大圈,而是直接针对人性的存养来展开讨论。当然,这种主题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刘宗周否定了周敦颐开始的整个宋明理学的理论框架。换言之,刘宗周并没有放弃追求个体化的人性与形而上的道德精神的合一,而是因着王学对朱学的转承,上述宋明理学的共同目标在被继续确认情况下,问题进一步转变为,形而上的道德精神如何在个体化的人性上得到真正的养成?就是说,成就道德人生的具体方式,才是刘宗周理论上与实践上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其实,这种思想关注点的移位,既是宋明理学在理论上的推进,也是时代的迁移使同样的问题呈以不同的形态。因此,对于自己不讲“无极而太极”、不从宇宙谈及人生,而是改讲“无善而至善”、直接树立“人极”的做法,刘宗周有一个解释,他说:“统三才而言,谓之极,分人极而言,谓之善,其义一也。”

由于《人极图说》隐喻性甚强,不宜作直接分析。而事实上《人谱·续篇二》,即《证人要旨》是对《人极图说》的具体陈述,故两篇更宜合而解读(本节以下除《人极图说》引文外,凡不专门注明者皆系《证人要旨》)。

首句“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这是第一层意思,是对性体的确认,指示着“人极图”的最上一圈。所谓“心之体”,就是天地气化所生万物时赋予个体存在着的人的天命之性。从理论上讲,心体“不待安排品节,自能不过其则,即中和也”。由于心体的流转是一“不待安排品节”的过程,自然性是它的特征,人为性被排除在外,因此无所谓善恶可言,故可谓“无善”;然而心体的流转在客观效能上恰又具有无过、无不及的中和之德,故就此而言,又是“至善”。

对心体具有至善性而言,个体化的心体与超越个体的普遍道德本体是合一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心体就是性体,心体的养成便是性体的养成。

然则无善而至善的心体究为何物?刘宗周以为,心体的本质性内涵是意,“意者,心之所以为心也”。为什么要赋予心体以“意”

这一内涵呢?刘宗周认为:“止言心,则心只是径寸虚体耳。著个意字,方见下了定盘针,有子午可指。”换言之,在刘宗周看来,心体不应是一个空洞的虚体,而应存有定向性的潜意识。这样,心体既然本质上是这么一个“定盘针”似的意向,那么养成心体的工夫就必须从体认意向开始。刘宗周认为心体是“独”,所以对心体之根本的意向的体认,便是根本性的工夫“慎独”。

但是刘宗周指出:“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惟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废弃静坐法之后,又重新启用的原因,因为于独处时作慎独工夫,终难与静坐相区分。但是刘宗周意识到,静坐法有引起逃禅的可能,所以他专门作了详解,并更名曰“讼过法”。然而于独处时下工夫,终究是一难事,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讲,心体未显的独处之时更像是闲居,因此刘宗周更以动静来显示心体的存在。这就有了第二层。

在这一层上,刘宗周对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了细节上的更改。他把周敦颐象征阳动阴静的太极图(即取坎填离图)拆成动、静分离的二图,即人极图的第二、三两个圈,另作别解。按照刘宗周的看法,“盈天地间皆气也,其在人心,一气之流行”,故心体也可从阳动与阴静来进行体认,这便将工夫从至微的心之独体转落到比较显露的情感与形体上。

心体的流转,即意向由潜在转成实在时,便产生出念,七情随之而著。如果此时“念如其初”,即符合作为心体的意向,那么由此念而引发的情感便“返乎性”,由意而念而情的动是没有不善的,这动“亦静也”。这个过程是气之阳在起作用,对这个过程的体认便是“知几”。意向在精神中既然引发了念与情,自然便要于外在的容貌辞气之间有所体现。如果形于外的容貌辞气与诚于中的念、情合若符节,则形于外的过程便与人之性命相合。此时作为心之体的意虽呈以静,但“妙合于动矣”。这个过程系气之阴在起作用,对这个过程的体认便是“定命”。由于阳动阴合,见之于人,是先诚于中后形于外,故此有太极图的分离,并阳动在前,阴静于后。至此,心体完全呈现为现实化了的性体。

承此而转入第三层。因心体由意→念→情→形的递进展开,人便行于整个人世之中,即处身于社会生活之中,一切与身命心性相关的问题“一齐俱到”。但是,所有这些问题并非乱无头绪,而是“分寄五行,天然定位”,首先反映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和朋友有信这五伦之中。本来,“学者工夫自慎独以来,根心生色畅于四肢,自当发于事业”,弘道于天下。

但刘宗周显然是将人的社会生活作了上下层次上的区分,他将五伦放在了上一个层次,认为五伦是其大者,故“于此尤加致力”。

此处的工夫便是“凝道”,人极图中的第四圈即其象征,圈内的五小圈隐喻着五伦。

因为“盈天地间皆吾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也”,故“其间知之明,处之当”,自然“无不一一责备于君子之身”。但“细行不矜,终累大德”,肢体受伤,即腹心之痛,“故君子言仁则无所不爱,言义则无所不宜,言别则无所不辨,言序则无所不让,言信则无所不实。至此,乃见尽性之学,尽伦尽物,一以贯之”。

此处,完整的社会生活才被全盘推出,而其道德践履的工夫称作“考旋”,见之于第五圈,圈内的众小圈象征的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后刘宗周强调,善无尽头,君子当“始于有善,终于无不善”,如此才是“尽人之学”。而此时,人的生命所处的状态,实便是夫子所云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心体返归原初之朴素,故最后一圈同于最初一圈。当然,这时的境界在内涵上已非最初时所可比拟,彼此的关系仿佛是童稚无邪的婴儿与返朴归真的老人,生命的形式虽同呈现以本真态,但生命的过程却是很不相同的。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尽管以《证人要旨》帮助解读《人极图说》是十分有益的,但两者间所存在的根本区别不可忽视。《人极图说》宗旨是从正面强调心体本善,人可以亦应当且必须存此心体,循此心体而起念、而生情、而形于容貌辞气、而发于事业、呈现于生活,并存而存之;而《证人要旨》则着力指出在心体流转的每个环节中都存在着向善与过两方面发展的可能,因而它注重于如何抑制和消除向过的方面发展的可能,甚至直接藉改过而迁善。在刘宗周思想中,此两者是儒学不可或缺的两面,他在《人极图说》最后讲:

君子存之,即存此何思何虑之心,周子所谓“主静立人极”是也。然其要归之善补过,所由殆与不思善恶之旨异矣,此圣学也。

儒学经过宋明诸儒的推进,在整个理论上已基本形成了本体—工夫的稳定的构架。但是理学在自己的思想阐发中,将意作为心性本体的已发,只在意的已发未发上讨分晓,其结果不仅是支离了本体与工夫,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学的路径变得狭窄。对此,刘宗周看得非常清楚,他说:

学者终身造诣,只了得念起念灭工夫,便谓是儒门极则。

此个工夫以前,则委之佛氏而不敢言,此个工夫以外,则归之霸图而不屑言。遂使儒门淡泊,为二家所笑,而吾儒亦遂不能舍二家以立脚。以故往往阳辟佛而阴逃禅,名圣真而杂霸术,虚无、功利之说纵横以乱天下,圣学不传。悲夫!因此,作为刘宗周思想的集中反映的《人谱》,虽然中心是在工夫上做文章,但于理论上是兼顾二者,并作了双向的发展的。他的思想的基调是,言本体是有善无过,言工夫是有过无善。由此,刘宗周一举而成三功。

首先,刘宗周解决了王阳明以后王学在工夫上无法落实的问题。

由于他把视点聚焦在过错上,并且作层层揭示,因而彻底摆脱了心学固有的那份玄虚。

同类推荐
  •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

    《一日一省大全集(超值金版)》撷取了大师先哲的智慧,篇篇蕴含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生活真理,促使你扪心自省,将你思想中浅薄、浮躁、消沉、自满、狂傲等污垢涤荡干净,让你在反思中重新认识自己,从反思中获取前进的力量。把“省”当成每日的功课,让它深植在你的心里,你就能理清生命的脉络,并让你的人生之路变得更加清晰、明了。心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心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热门推荐
  • 转身才落泪

    转身才落泪

    曼珠沙华,开在黄泉的彼岸花,昭示着痛苦与死亡。存在,本就是一个错误。她,一生为爱所缠,为恨所缠;他,为爱,放弃爱;他为恨,放弃爱;她,为爱,背叛朋友,用尽心机;她,用尽力气,维护爱情,得到的却只是客气与距离。等到转身时,才发现一切的一切,都只是过眼云烟,而自己却已错过太多,太多。
  •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

    【起点女生网一组B班签约作品】废柴女穿越成土著,前脚被扫地出门,后脚遭婆家鄙夷退婚,途中又逢掳掠调戏雷劈……咬牙挺起小腰板,挥舞无敌小锄头,守贫地,打土豪,斗劣绅,安百姓,治谋略。没事串串门,得闲勾勾人,有钱逛逛街,没钱祸祸人。珍馐腹内藏,积极奔小康,朝登天子堂,暮马战沙场。纵是落尘缘,爱恨权中缠,人生何其浅?把酒笑言欢。权谋与纯真共存的故事,忠诚与背叛驰骋的故事,靡乱与坚贞纠葛的故事……=======灵惜已完结作品《宸后》,欢迎大家评鉴。灵惜读者群:81831554敲门砖是书中任意角色的名字(*^__^*)哇咔咔~~(封面由小无封面铺出品(*^__^*))新书拜求亲们收藏、推荐票、打赏、包养……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养脾食谱

    养脾食谱

    《家庭健康调养食谱丛书》精选了近一千多种家庭健康调养食谱的做法,让你轻松享用色香味美的菜肴。
  • 原始动力

    原始动力

    低调的超级黑客隐身市井之中,扛着网游代理的伪装,秘密的与中外顶尖黑客作战,打着捍卫网络世界的和平的旗号,成为了黑客中的传说哥!翱翔天空的雄鹰固然令人羡慕却被人驯服于牢笼之中。只有那夜色中的蝙蝠,才是真正自由的飞翔者。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
  • 重生之名门闺秀

    重生之名门闺秀

    她乖巧听话,柔弱腼腆,以求博得到家人的认同和关爱,可惜换来的不过是她们的蔑视和谋算;她对他温柔体贴、关怀备至,以求和他白头偕老,举案齐眉,可惜换来的却是一场以死亡为代价的无情的阴谋…她是她最好的朋友,最后却亲手将她推入那死亡的深渊。她是她最忠实的婢女,最后却亲手将她送上了死亡之路。他是她的天,她的一切,最后却默许她的红颜知己将她送入黄泉……现在老天给了她一次机会,她必不会重蹈覆辙,为自己博得一个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时过境迁,她站在他难以仰望的高度,轻蔑的看着这他曾倾尽一生的男子,淡淡一笑拂袖而过。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她携着满脸深情的倾城男子之手,飘然而去…
  • 王妃不逊

    王妃不逊

    “混蛋王爷啊,说实话,你挺帅的。”“大胆,你叫本王什么?”“混蛋王爷啊,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你......。”“你要是不喜欢的话,我可以换个称呼,叫花心王爷老公,好不好?”某男直接被气晕过去。********************************************************“帅哥,我呢叫凤乐乐,你叫什么名字?”“咳咳......美人,我叫浅苍晨。”“什么美人啊,听着怎么就怪怪的,你还是叫我美女吧。”“美女,我很喜欢你。”“喜欢我?”“是啊,很喜欢。”“真的吗?”“当然是真的。”“可是很遗憾,我已经嫁人了,你这可是在勾引有妇之夫哦。”“嫁人了?”“对啊,人家现在是荣王府的王妃,帅哥你晚了一步了,我这朵花已经被采了。”“那我可以等你被荣王爷休了再娶你。”
  • 烧味食谱

    烧味食谱

    《家庭美食坊丛书》根据四季的特点、不同的家常菜式、南北方的不同饮食习惯,精选了一千多道家常菜。食物搭配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富含营养,又有保健功效,让你吃得美味,吃出健康。《家庭美食坊丛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还有相关的营养知识,是家庭食物调养的有益参考书。
  • 和老板玩心理战

    和老板玩心理战

    职场如战场,其中不可避免有员工与老板的对手戏。作为员工,最关切的事情就是如何赢得老板的赏识,获取更多的薪水。有道是“上兵伐谋”,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得先赢得老板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