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45

第45章 王学在浙西的传播与发展(4)

又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147]无知无识,故“我只空空而已”。本体论的“空”,是为了求证知识论即工夫论的“空”;工夫之本,惟在于“空”。所以一切人为之“才能”都是多余的,若从事于才能,便非圣人之学;惟有“自然之才能”,即无知无识,才是圣人为学之根本。董澐还以“恭默”为例论证道:“《书》称高宗‘恭默思道’,愚以为凡思道者,则自然恭默,非恭默以思道也。若一时不在道,则此心放逸,而恭默之容无矣。”[148]认为只要领悟了本体自然后,便能做到凡圣合一:“学道先须细识心,细中之细妙难寻。若能寻到无寻处,方信凡心是圣心。

噫,人与尧舜初无少异者,果何在乎!”[149]应该说,这些观点都能从王阳明那里找到依据,并与王畿等人有惊人的一致性。尽管董澐与王畿直接交往的机会并不多[150],但由于他们都是阳明晚年在越讲学时的主要弟子,且都倾心于佛、道,因而使他们能在不同的区域文化背景下,并通过不同的致思路径,取得相当多的共识。在笔者看来,董、王二人在思想上的相似性,甚至超过“二王”(即王畿和王艮)和“二溪”(即王龙溪和罗近溪),董澐可谓是王畿在思想上的重要盟友,而这一点正是治阳明后学者长期以来所忽视的。

第二,关于“依得良知”。董澐言道:

今人不依良知者,即异端也。[151]

但依得良知,礼法自在其中矣。[152]

知之所在即是意,只因不肯依着良知行去,所以意中发出许多虚诈。若能依了良知,一循天理,则意岂不诚乎?[153]今人不信有悟,好以推测之心求之,愈求则愈疑耳。然疑是好消息,要在善疑,愈疑则愈进,愈进则愈退,愈退则几矣。[154]“依”之概念来源于《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起初与“据”、“游”等词一样,只作动词解,并无特殊意义,至王阳明将其与孟子的“良知”概念相融合,后经王畿等人的不断渲染,遂成为王门中非常流行的哲学概念(当然,朱子等宋儒亦使用此概念,不过不像阳明学者那样用得如此频繁)。董澐也很看重这个概念,认为是衡量异端与正统的标志。至于怎样“依”,董澐的说法是:在“此心求空”的前提下,顺其自然,不作人伪,一循天理,信而有悟。也就是说,他在强调“此心求空”的同时,并未放弃对“天理”的依循,认为“天理”即“吾心本有之良知”,所以“依良知”也就是“依天理”,或称“任理”,所谓“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即是任理”[155]是也。而这一点正是他比王畿的“高明”之处。董澐答学者问格物云:

格物者,凡事物之来,或可或否,一皆以天理正之,使得其宜也。天理在何处,即是吾心本有之良知也。今人遇事接物,只因不肯放出天理处之,不得其宜,自昧其心,即是良知不尽。

若能自家心中觉得理当如此,即便依此理去处此事,谓之正物。

物正于外,而尽于内矣,此正是合内外之道。故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也。知之所在即是意,只因不肯依着良知行去,所以意中发出许多虚诈。若能依了良知,一循天理,则意岂不诚乎?故云知至而后意诚。若夫心之本体,不拘动静,湛然常寂,盖无极之贞,元是如此,非强制也。今人无事时,千思百想,有事时,略行小善,常常挂念,亦是私意用事。殊不想心之本体,止因理上合当如此,并无别故。今若多了这些意思,则心之本体便不正了。若能未来莫迎,已往莫留,就与明镜一般,这个方是本来心体,方是大公至正。故曰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即中,身修即和。[156]

所谓“依此理去处此事”,似乎是对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与湛甘泉的“随处体认天理”说的折中。而且董澐也并不像王畿那样单讲“依良知”,而是把“依良知”与“循天理”结合在一起,用“天理”来规定“良知”,用“循”来化解“依”[157]。董澐的这种“加工”自有其一定的思想背景。因为“依”与“循”尽管是两个十分相近的概念,而且有共同的理论依据,即“良知本体自然流行”,故对良知的把握也应是“顺其天则自然”,所以阳明及其弟子既说“依良知”又说“循良知”[158]。但两者又略有差异: “循”尚有“行”之意,在强调良知本体的同时,尚未放弃对见成良知的实行与落实;而“依”则是在“信良知”的基础上强调易简与超悟,而且在王阳明之前,“循”一般只与“天理”发生关系,如胡居仁所谓“循乎理之自然”[159]。所以惟见时人指责“依良知” (如湛若水、孙应奎、王栋、罗洪先等[160]),而未见有抨击“循良知”者。后来更有人把“率”字与“循”字相链接,如管志道曾针对耿定向所谓“率”即“统率之率”而反驳道: “独以率性为统率之率,理趣虽深,而训字近巧,恐不如循字之训为妥。盖率由旧章之率,亦循义也。师岂以气质之性不可循,故以统率训耶?……阳明先生云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之体即是性,循其无善无恶之本体,是谓至善。”[161]管志道所谓的“循”字,实含有“依”的意思,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心体的地位和作用,这与阳明的思路是相吻合的。不过阳明讲“依良知”,但更讲“信良知”,如曰:“若信得良知,只在良知上用工,虽千经万典,无不吻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何必如此节节分解?”[162] “良知本无知,今却要有知;本无不知,今却疑有不知,只是信不及耳!”[163]其用意就在于想“做得个狂者的胸次”[164]。王畿沿着这一致思路径义无反顾地前行,而董澐则显得半遮半掩,欲持“中立”[165]。但即使如此,在董澐去世十余年后,仍有不少学者针对阳明后学中这种过分强调“依”的现象提出了尖锐批评。如湛甘泉说:

“今游先生(指阳明)之门者,乃云:‘只依良知,无非至道。’而致知之功,全不言及。至有纵情恣肆,尚自信为良知者。立教本旨,果如是乎?”钱德洪对此批评亦深表赞许。[166]从逻辑上说,“见就是性”[167]乃是与“本体自然”、“依得良知”

相辅相成、彼此互动的属于同一系列的命题,但若再作进一步分疏,其中似可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率意自然”,内有不涉人为、不事才能、不学智识[168]等意味。对此,董澐起初领会得并不准确,甚至还与好友法聚存在分歧。据载:

余尝疑于先儒论性,无从质问,一日与男榖论之,遂有率意之对。尝令缮写以示月泉法聚,往复数四,意皆相反,并录以呈先师。先师批曰:“二子异同之论,皆是说性,非见性也。

见性者无异同之可言矣。他日聚子(指法聚)不非董子(指董澐),董子不非聚子,则于见性也,其庶已乎?”[169]噫!知性者鲜矣。不赖先师,则梦中说梦,何时而觉乎?[170]强调“见性”乃是阳明晚年进一步走向“良知现成”说的标志,但这一概念毕竟与佛教“见性成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董澐示教于法聚亦是合情合理的。问题是,法聚的意见与董澐何以相左?

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分歧?阳明在批示中,并未指出两人异同之论的内容,而只是将其一概视为与“见性”相对的“说性”,也就是违背本体自然的“从事于才能”。据笔者推测,两人的分歧可能与“率意”还是“率性”的概念之争有关。儒家只讲“率性之谓道”,而佛家则强调“不作意”,可见“率意”一词于儒释之旨皆不符。王阳明于晚年亦明确主张:“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171]“性”即“良知”,“率性”即“依良知”。因此,若把“意”与“性”相混淆,用“率意”取代“率性”,无论是就儒家之立场,还是从佛家的眼光看,都是犯了性本论上的错误。[172]董澐讨论“率意”的问题,是由其子董榖引发的,而董榖的“求见本体之失”,又显然与董澐的失误有直接关联。

“见就是性”的另一层含义是“着实工夫”[173],也就是自陆象山以来的“在人情事变上做工夫之说”[174]。此说亦为王阳明及其高弟钱德洪、王畿所重视。[175]董澐的观点与他们基本一致,但有自己的特色。他说:

噫!除却人情事变无用力之地矣,孰谓象山为禅学哉?[176]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则虚而灵、空而妙矣。[177]心无体也,纲常伦理,形质器用,与心为体,拾万象无太虚,拾万事无心矣。分之为物,则合之则为心,见物便见心,离物见心,亦是见鬼。此艮背行庭之义也。[178]故先师夫子提出良知二字以示人,盖谓心之本体最善于知,欲人易识其本体,而一切依凭之以行也。所谓致者,知得如此,即须如此行之,务极其至也。[179]自行自坐自开门,饱饭熟眠秋树根。种种见成无得说,客来相见但寒温。[180]以身体之,方是解经。若依旧说,都在效验上去了。[181]按照董澐的思路,“内外合一”,故“于事无心,于心无事”; “事外无心”[182],故“离物见心,亦是见鬼”;良知“种种见成”,故当“一切依凭之以行也”; “着实工夫”,故须“以身体之”,不依旧说。

这一连串的逻辑链接,其理论预设,即“见就是性”说与“内外合一”之道;其心趣所向,即按照自己的主张解经行事,灵妙超然。

因此,董澐强调“着实工夫”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个人旨趣上的“以身体之”,虚灵空妙,率性自然;另一个是日常人伦和社会福祉上的“心无体也,纲常伦理,形质器用,与心为体”。董澐的性格中虽有不解世俗之事的一面,但这并不是对枯寂空虚的刻意追求,更不是对民生疾苦的无动于衷。如其《示孙》诗曰:“海上田园即鹿门,衙门市井不须论。五伦不失但耕种,也是吾家好子孙。”[183]所以郑端胤于《刻从吾董先生集引》中称其“为一方请命,开河渠,建梵钟,兴起百世之利,不难犯众所疑畏,毅然贾、董、房、杜之经纶也。惜不得志于时,而以嘉言微行诏诸来世”,是符合实际的。比如董澐在《与吴南溪先生论水利书》中说:

昔邵信臣所以谓之父者,以其所至兴举水利,而朱子提刑浙东,即开黄岩河道,民到于今称之。近者薛中离先生,于广中平地凿渠八十余里,数府之民免于浮海之险。诚以位高望重之贤,加志于斯民折枝而已,宁复有难事哉?[184]关于兴修澉之水利的事,自明洪武年始,就不断有当地绅士及民间人士为之请命呼吁,然终未结果,以至连年水患,一百六十余年来,黎民困苦不堪,董澐揪心如焚,于是以垂暮之年,加志于水利之事。

董澐的思想后在其子董榖所谓的“体用实学”和“本体工夫”论中得到了更完整的表述:

君子之学,用其心于万事之中,而置于其身于万事之外。

亲万事之于吾身也,犹浮云之过于太虚也;亲吾身之于万事也,犹勤予之经理其家也;此之谓体用之实学。若徒崇尚清虚,谈空说有,而无实用,在吾儒谓之死汉,在释氏谓之顽空。岂惟晋人之风流,虽宋人之理学,亦多有之矣。诚何益于事哉?又况并清谈而无之者乎![185]本体要虚,工夫要实;合着本体,方是工夫;做就工夫,无非本体。有见于虚,而无实工,谓之顽空;虽有工夫,而异于本体,谓之错用。不外于人伦日用而一毫不染,方是真空;动合乎无方无体而一物不遗,方为妙用。晋人之清虚,徒窥其体而无其用,谓之顽空,则并其体皆非矣。宋儒之格致,徒事于外而遗其内,是错用也,而亦何益之有哉?[186]不过董澐在为民办实事时,经常以道教方士的面目出现,带有一些迷信色彩。比如他为当地建造钟楼的目的就是为了“挽回风水”,丰年有余,为民治病:

盖五行之性,惟在均平,方得无事。……余恻然于此,虽以衰暮之年,欲为地方成此胜事。乃同信士胡瓒辈,礼请禅师法聚图之,积集众缘,铢积寸累,六年而始有成。[187]独耿耿于垂尽之年者,惟以民吾同胞,不忍地方生齿衰落。

戊子年建一钟楼,以挽回风水。今经六稔,果见军民稍乐,病者获痊,信非诬也。[188]而这显然是由董澐的“隐儒”性格和“道人”情趣决定的。

(第四节 附记:著述与刊本

董澐的著作现仍存于世的有《从吾道人语录》、《从吾道人诗稿》

及《湖海集》三种,现具述于下:

一、《从吾道人语录》

该书刻于董澐殁后的嘉靖十四年[189],原有单行本行于世,然现在我们所能见到却是附载于日本蓬佐文库珍藏的《王门宗旨》后的木刻本。据《名古屋市蓬佐文库汉籍分类目录》(1975年)载:

《王门宗旨》十四卷,《从吾道人语录》一卷, 《附录》(载阳明撰写的《从吾道人记》和《守岁诗序》二文)一卷,《云门录》(薛侃语录)一卷,十四册,明周汝登选,陶望龄订,万历十三年周氏自序[190],新安余懋孳校刊本。有尾阳内库印记,宽永六年(1705)买本。

但据笔者所知,现藏于国内图书馆的周汝登《王门宗旨》诸版本中,并未收录该书。而《四库全书总目》所记的《王门宗旨》亦仅为十四卷,此书“盖督学陈大绶之意,而汝登编次之。书成之后,陶望龄又为校定”[191],且每卷末尾皆录有参校者的姓名,如卷一○ 《绪山语抄》末尾记“山阴王应遴参校”几个字,而并无《从吾道人语录》、《附录》和《云门录》三卷。可见,所谓《王门宗旨》原本是十四卷、十一册,《从吾道人语录》等三卷是由后人添加上去的。

另据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六《王门宗旨序》云:

《王门宗旨》[192]者,录阳明先生语也。先生语难去取,而间有所择者,揭起要也。要语在论学,而奏疏行移等具存者,征学问之实用也。旨称宗者,明为千圣之嫡嗣也。数门人语附见,而概系之王门者,统于宗无二旨也。

然据陈大绶《王门宗旨叙》说:“首(阳明)先生语,次徐曰仁语,次王汝止、钱德洪语,而王汝中语终焉。”邹元标的《王门宗旨序》亦只提到徐爱、钱德洪、王畿和王艮四人。[193]说明《从吾道人语录》是没有被《王门宗旨》的原刻本收录的。但是若从《从吾道人语录》所记录的大量阳明语录(其中有不少语录未见于《传习录》)分析,并且再参证于周汝登序言所说的编辑方针,则可推知辑录《从吾道人语录》与汝登所言并不矛盾。后人也许正是据此才补入该书的。因《王门宗旨》由周汝登选、陶望龄订、陈大绶阅、余懋孳校梓,而《从吾道人语录》则由焦竑订,其余不变,所以估计是由对董澐相当推崇的焦竑补录的。

《四库全书》存目中仅载有浙江汪启淑家藏本《董从吾稿》一卷。提要称:

其集以诗与语录、杂文,共为一编,而附守仁和赠诸作,大抵皆暮年谈理之词也。卷末有其子榖《跋》,称尚有诗文若干卷未刻。盖讲学以后,转以早年之作,为不足存云。[194]又据宋慈抱《两浙著述考》载:

此书(指《从吾道人语录》)前卷有《从吾道人记》一篇及《守岁诗序》一篇,皆守仁所作。中分《日省录》九则、《求心录》六十则、《把卷录》六十一则。[195]后录则《题传习录序》 及古文四首。附录则阳明所和从吾道人西楼等作与邹东廓赠从吾道人诗。……见《海宁州志》,未见。[196]可知《董从吾稿》与《从吾道人语录》不是同一种书,前者似为《从吾道人语录》与下面所要叙述的《从吾道人诗稿》的合编本。然《两浙著述考》所说的《从吾道人语录》中的阳明诗和东廓诗,则并不载于蓬佐文库本,且前卷两篇记序亦被载于蓬佐文库本的附录中,后录中的古文四首,蓬佐文库本是三首。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董澐著作在当时曾有不同刊本流行于世。

二、《从吾道人诗稿》

董榖在撰于嘉靖十四年的《从吾道人语录跋》中说:

右语录一帙,不肖榖先子从吾府君手笔也。先子晚游先师阳明夫子之门,一变至道,默坐精思无间,昕夕有所得即书之,老益不倦。每语人曰: “本来面目,吾喜见之矣。”积久成数巨编,皆精神之会,性命之微也。榖甥徐来侍先子最久,与闻奥义,请捐赀入梓。顾浩繁重复,弗便检阅,因各掇数十条授之。……与四方同志者共此。又有《淘金录》、《自怡录》、《萝阴野录》并诗文若干卷,皆扶植世教者,俟续图之。[197]说明董澐所记语录原为“巨编”,数量相当之大,董榖因“顾浩繁重复,弗便检阅,因各掇数十条”,交于其外甥徐来刊行于世。

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六《董从吾稿》则谓:

同类推荐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哲学常识1000问

    哲学常识1000问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展示充满智慧的中外哲学大家、源远流长的哲学流派、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发人深省的哲学名言、博大精深的哲学名著、绵延不绝的哲学斗争、异彩纷呈的哲学学说和令人津津乐道的哲人轶事。让读者轻松领略哲学的魅力与智慧。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大全集)

    鬼谷子,人如其名,颇具传奇与神秘色彩。相传他受命于天、得书于仙。被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的《鬼谷子》,专门探讨古代政治斗争权谋,全面总结了战国纵横家的理论精华,是此派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子书。在当代,它称得上是一部军事、外交、商业和公关领域的智慧宝典、中国说服修辞术。《鬼谷子》立论高深玄远、行文奇古精妙,与中国一贯遵循的儒家传统相比,颇具异类色彩,历代褒贬悬殊,争议不断。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碎天劫

    碎天劫

    他遭遇莫名的海难,身处陌生之地,依旧深信逻辑和理性,却遭遇着一连串无法解释的诡异事件!食人企鹅、漂浮岛、吸血蝴蝶、雷暴飓风、扭力地震,与三个女人间的感情纠缠,还有一群身穿防化服的人欲杀之而后快!这一切莫名其妙的事情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下一个死去的又是谁~!没有鬼怪,没有冤魂,但有着出其不意的恐怖和惊悚!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青樱馆甜心咒

    青樱馆甜心咒

    可爱宅女奈美智竟然跟设计天才少爷原沐彬一起继承了学院附近的超级豪华别墅——青樱馆!冷面大少爷和喜欢蕾丝的少女在别墅里上演怎样的世纪大战?乌黑的山洞里怎么会有惊天一吻,原沐彬不是怕黑吗?还有大少爷跟少女青梅竹马的欧阳绰羽对决是怎么回事?更让人吃惊的是,豪华别墅里神秘的诅咒竟然说彼此得不到真爱?看两人如何破解诅咒,如何打造新别墅,新生活!
  • 跟李嘉诚学创业

    跟李嘉诚学创业

    《跟李嘉诚学创业》对李嘉诚的创业过程及成功之道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阐述。告诉我们应该从李嘉诚身上学些什么:从李嘉诚作为一个推销员,我们学习如何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从李嘉诚作为一个小老板,发奋图强成为“塑胶花大王”,我们学习他如何开拓自己的事业;从李嘉诚把握投资良机、兵不血刃、以小搏大屡战屡胜,我们学习他如何运用非凡的商业智慧;从李嘉诚善用人才“海纳百川”,我们学习他充满智慧的管理艺术;从李嘉诚以“做事先做人”之信条搏击商场数十年,创造了一个只有朋友,没有敌人的奇迹,我们学习他做一个高尚的商人……
  • 绝世修真

    绝世修真

    一个父母双亡的十二岁孩子在陌生的修真世界该何去何从。平凡弱小的他经过一系列生死离别,因此锻造了坚韧的意志!仙人的级别分为七层:仙人——下仙——次仙——上仙——金仙——灵仙——神仙。真元球的层次:白色——绿色——黄色——红色——蓝色——青色——紫色——银色——金色——混沌之色
  • 芸编指痕

    芸编指痕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酷妃掠夫

    酷妃掠夫

    新文《错爱残婚》月夜,断崖边——亲人的鲜血染红她的衣衫,她绽开一个凄美绝伦的笑容,挥剑斩情丝,三千青丝零落成风中飘絮。她道:“发断,情断!我夜曼殊今日以此断发起誓,再见之日,必取你心头之血。”她转身,跳下山崖。“不!”他飞扑过去,却只抓住了零落在风中的缕缕断发……这一转身,便是天涯!这一转身,便成陌路!夜曼殊——镇东将军之女,年方十八,尚无一人上门提亲。传言她相貌丑陋,面如夜叉;传言她疯野成性,刁蛮无理;传言她目无尊长,枉顾礼教;传言将军为了嫁女,不惜倒贴千金!然而,一切皆只是传言……凌御寒——曼殊,告诉我,错过了一时,便真要错过你一世吗?是不是这一生,我都失去了牵住你手的机会?凤千烨——我憎恶这森然的命运!为何要在我放弃所有,失去挚爱之后,才告诉我,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一场空,而我的人生,亦不过是一场可悲的笑话……风逸轩——你若前行,我为你劈开道路上的荆棘,填平道路中的泥泞;你若后退,我的怀抱永远在你的后方为你敞开;你若想飞,我为你插上自由翱翔于天空中的翅膀;若有一日,你倦了,我陪你泛舟江湖,看天边云卷云舒……萧陌狄——我可以给你万千宠爱,给你一生荣耀,却惟独给不了你要的自由。但我还是想自私的把你禁锢在我的身边,直至生命的终极。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注定要在这泱泱乱世上演。待到最后,谁是谁的劫,谁是谁的殇,谁又是最终和谁相伴一生之人?
  • 我是我的神(上)

    我是我的神(上)

    《我是我的神(套装上下册)》是一部读后让人觉得异常沉重的小说,全书弥漫英雄之气和悲悯情怀,讲述了在巨大的历史变革下乌力图古拉一家两代人的坎坷人生。小说用动人的笔调阐释了生命与情感、罪恶与救赎、战争与和平、存在与死亡的关联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