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500000033

第33章 王学在浙中的展开与挫折(3)

先师曰:“无善无恶心之体。”双江即谓:“良知本无善恶,未发寂然之体也。养此,则物自格矣。今随其感物之际,而后加格物之功,是迷其体以索用,浊其源以澄流,功夫已落第二义。”论则善矣,殊不知未发寂然之体,未尝离家国天下之感,而别有一物在其中也。即家国天下之感之中,而未发寂然者在焉耳。此格物为致知之实功,通寂感体用而无间,尽性之学也。[117]今所指吾心之斑垢驳杂者,非以气拘物蔽而言乎?既曰气拘,曰物蔽,则吾心之斑垢驳杂,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也。

既由人情事物之感而后有,而今之致知也,则将于未涉人情事物之感之前,而先加致之之功,则夫所谓致之之功者,又将何所施耶?[118]对此,双江的答复是:

承谕云:“学问得悟本旨,言语笔札不相涉,特为学者设法入门,下手终当有实地可据。故老师(指阳明)诚意之旨,所以终年哓哓也。”公之意,将无谓致虚守寂以养乎未发之中云云,非初学可骤语,只说诚意方有实地可据乎?……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盖言诚意之功全在致知。致知云者,充满吾虚灵本体之量,而不以一毫意欲自蔽,是谓先天之体,未发之中。故自此而发者,感而遂通,一毫人力与不得;一毫人力不与,是意而无意也。”今不养善根,而求好色之好;不拔恶根,而求恶臭之恶。所(按:原文作“好”,据上下文改)谓苟且狥外而为人也,而可谓之诚乎?盖意者心之发亦心之障也。

慈湖深病“诚意”二字,谓非孔门传授本旨,而以不起意为宗,是但知意为心之障雾而不知诚为意之丹头也。……盖意者随感出见,因应变迁,万起万灭,其端无穷,乃欲一一制之以人力,去其欺而反乎慊,是使初学之士,终身不复见定静安虑景界,劳而无功,秪自疲以速化耳。……尝观平旦之好恶,孩提之爱敬,是即好好色、恶恶臭之真体,未尝实用其力,而用无不实;未尝禁止其自欺,而自无欺之可禁。穷其源委,间不容发。故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愿公有以教之。[119]绪山与双江之间所进行的有关“意”或“诚意”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是到底坚持“归寂静养”还是坚持“实地用功”的问题。双江的立足点是未发之中,故以“归寂静养”为宗旨,而绪山的立足点是已发之用,故以“实地用功”为下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怎样做工夫、做什么工夫的问题上,阳明后学之间所展开的争论也许比他们之间所进行的本体与工夫之争(如“天泉辨正”)更为激烈。

“归寂”的反命题是“见在”或“常发”。罗念庵曾对绪山所谓的“良知常发”说提出过如下质疑:

详读《会语》[120],受益不少,然欲请者亦不少。执事之意,只欲主张良知常发,便于圣贤几多疑聚处尽与扫除解脱。

夫心固常发,亦常不发,二者可倒一边立说否?至谓“未发之中竟从何处觅”,则立言亦大易矣。夫良知既常发,则彼谓先求未发之中者,亦必不能离发而求之。但以应事,与间坐时分发与否?其言句稍别其心,固不能使其必不发也。在彼只言句不融,在此谓未发无处觅,却是断绝学原矣。虽云发明师说,非执事容易立言。弟则以为于师说亦恐未尽,以言发明,不若以身发明,似为更切。弟往往饶舌,宜为诸兄所弃,然卒不为诸兄所弃,宜弟之饶舌也。若《凝德楼会语》四首,其三段又与前说大不类,却是切实语,参出互见,岂神妙莫测耶?……执事试味之,不在言说争一字也。[121]这说明,在“归寂”问题上,念庵并不想“饶舌”而“为诸兄所弃”,更不愿与绪山“争一字”,倒是绪山以“发明师说”自居,而“主张良知常发”。但他在《凝德楼会语》中,却又发表了“与前说大不类”的“切实语”,就连深知其思想多变的念庵亦感到“神妙莫测耶”!至于什么样的“切实语”,因《凝德楼会语》亦佚,而难知其要。

三、学有“数变”

从本章的后述中可以看出:表面上“志同道合”的钱、王二子,受到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即使所讨论的是同一件事、批评的是同一种倾向,绪山之见亦往往不为同门所欣赏,倒是龙溪的言行,由于有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而易于赢得同门之掌声。何以如此?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涉及绪山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基于“中行”原则的“循环”式“数变”[122]。罗念庵曾是绪山生前的知己,据他说:

绪山钱子在阳明先生之门,号称笃实而能用其力者。自余十六七年来,凡六七见,而钱子之学亦且数变。其始也,有见于为善而去其恶者,以为致良知也。已而曰:“未矣。良知者,无善无恶者也,吾安得而执以为有而为之而又去之?”后十年,钱子会予于京师,曰:“吾恶夫言之者之淆也。无善而无恶者见也,非良知也。吾惟即吾所知以为善者而得之,以为恶者而去之,此吾可能为者也。其不出于此者,非吾所为,亦非吾之所当闻也。”今年相见于青原,则曰:“向吾之言犹二也,非一也。

盖先生(指阳明)尝有言矣,曰‘至善者心之本体,动而后有不善也。’吾不能必其无不善,吾无动焉而已。彼所谓意者,动也,非是之谓动也。吾所谓动,动于动焉者也。吾惟无动,则在我者常一。在我者常一,则吾之力易易矣。”始吾于钱子之言以为是何其不一也,至于颜子之喟然而后释。然于钱子,盖惟恐其过执,未见其数变之过矣。[123]对绪山在十六七年间所发生的思想“数变”,念庵以为这是与其“过执”属于同一性质的错误,并把龙溪与绪山因各自特质而易于引发的失误做了很好的概括:“夫明敏者,以勤用其力为难,而笃实者,以知所用力为难……是吾告王子者,亦所以为钱子也。”[124]一个是难以“勤用其力”,即轻视工夫的作用,而另一个是难以“知所用力”,即忽略本体的作用。这样的定位,与阳明在“天泉证道”中对两人的警示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绪山“数变”后的结果,仍又转回到自己原来的起点上。[125]而这样的“循环”式“数变”,与阳明及其门人的“渐进”式“三变”有着明显的区别。[126]所以念庵担心绪山之言“何其不一”,捉摸不定,是有一定道理的。[12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绪山之“数变”与其在入门之初所发生的“三变”有本质的区别:一如阳明,前者是学后之“数变”,而后者属学前之“三变”。绪山尝曰:

德洪自辛巳冬始见先生于姚,再见于越,于先生教若恍恍可即,然未得入头处(按:此可称为“未得入头阶段”)。同门先辈有指以静坐者,遂觅光相僧房,闭门凝神净虑。倏见此心真体,如出蔀屋而睹天日,始知平时一切作用,皆非天则自然。

习心浮思,炯炯自照,毫发不容住着(按:此可称为“凝神净虑阶段”)。喜驰以告,先生曰:“吾昔居滁时,见学者徒为口耳同异之辩,无益于得,且教之静坐。一时学者亦若有悟,但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故迩来只指破致良知工夫。学者真见得良知本体昭明洞彻,是是非非莫非天则,不论有事无事,精察克治,俱归一路,方是格致实功,不落却一边,故较来无出致良知话头。无病何也?良知原无间动静也。”德洪既自喜学得所入,又承点破病痛,退自省究,渐觉得力(按:此可称为“格致实功阶段”)。[128]如此的学前“三变”,是几乎所有师从阳明的学人都曾经历过的,即从“不信”到“始信”再到“益信”的过程。稍显不同的,乃是绪山完全步阳明之后尘,从“凝神净虑”的静坐之功向“格致实功”的转化。但如果说阳明陷于“喜静厌动之病”诚有其诸多客观原因而不得已为之的话,那么绪山则是在同门先辈的“误导”下而完全自觉自愿的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绪山之学多变乃至缺乏持久性和一贯性的“毛病”,就与这种缺少像龙溪那样的“自得”精神和独立人格有关。

那么,绪山的这种“循环”式“数变”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关于绪山思想“数变”发生的时间,吴震曾作过详考,他认为:“其始也”,是指“天泉证道”之时的绪山思想;“已而曰”,是指嘉靖九年左右的绪山思想,“此时绪山对无善无恶论已有所悟”; “后十年”,是指嘉靖十九年时的绪山思想,此时“绪山对无善无恶论的弊端则开始有所警觉”; “今年相见于青原”所述之内容,似在嘉靖二十五年。[129]不过在笔者看来,念庵所言之时间并不准确,不可将其视为“定论”。比如念庵与绪山初次见面是在嘉靖十一年绪山赴京会试其间,“自余十六七年来”,应是嘉靖二十七八年;若“相见于青原”确在嘉靖二十五年,那么念庵所言的“十六七年”就值得怀疑。

“数变”中的最重要一次转变,就是对“无善无恶”之旨的认同。绪山本人曾在阳明去世后的讣告中说过:

前年秋,夫子将有广行,宽、畿各以所见未一,惧远离之无正也,因夜侍天泉桥而请质焉。夫子两是之,且进之以相益之义。冬初,追送于严滩请益,夫子又为究极之说。由是退与四方同志更相切磨,一年之别,颇得所省,冀是见复得遂请益也,何遽有是邪![130]也就是说,“天泉证道”后一年,绪山虽“颇得所省”,但问题并未解决,所以盼望着能把自己的想法向阳明“复得请益”[131]。然而阳明的突然过世,使绪山失去了再次向阳明求教的机会,故只好依靠自己的体验和同门之间的切磨,来深入反省阳明的“究极之说”。而若干年后的狱中生活,便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使他经受了磨难而在思想上获得了飞跃。绪山诗云:“一苇航大川,渺茫入穹浩。穷陟无津涯,狂波逝澜倒。世情乐久安,暝行恶皎皎。”[132] “梦回乡国堂垂白,秋到东篱菊正黄。南望伤心一挥泪,钱塘野渡正苍茫。”[133] “年来已得虚舟意,一任人间风浪生。”[134]这是一种从入世的政治情结到性命之终极关怀的根本性转换,故而龙溪所谓“盖君之学,得诸生死真境中,益觉自信”[135]的断语,后遂为识者所广泛采纳。[136]关于狱中生活及其心得,绪山在写给龙溪的信中是这样描述的:

亲蹈生死真境,身世尽空,独留一念荧魂。耿耿中夜,豁然若省。乃知上天为我设此法象,示我以本来真性,不容丝发挂带。平时一种姑容因循之念,常自以为不足害道,由今观之,一尘可以蒙目,一指可以障天,诚可惧也。噫!古人处动忍而获增益,吾不知增益者何物,减削则已尽矣。[137]这说明绪山在狱中并未消沉郁闷(所谓“以直道下狱,先生不以忧”[138],即谓此意),而是利用早年从家父那里习得的易学知识,与赵白楼“晨夕讲《易》”,“与斛山辩无善无恶之旨”,又“著《困学录》”,“亲蹈生死真性”,体验生命真谛,探究终极之道;自认“顺而能达帝王之政,逆而能忍老庄之术”[139];对“帝王之政”的追求已完全让位于对“老庄之术”的诉求。因此绪山本人以及龙溪等人一直认为,狱中生活对绪山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生命体验和思想升华。譬如绪山说:“洪赋质鲁钝,向来习陋未除,误认意见为本体,意见习累,相为起灭,虽百倍惩克,而于此体,终隔程途,无有洒然了彻之期。担阁岁月,浑不自知,上天为我悯念,设此危机,示我生死真境,始于此体,豁然若有脱悟。乃知真性本来自足,不涉安排……”[140]龙溪说:“绪山兄已回(指出狱归乡),见在感应,尽见确实,亦切切以从前意见为戒,乃知忧患困穷有益于人也。”[141]而其狱中密友杨爵则说得更坦率:“此时此地真难得,说与儿孙世讲之。”[142]要绪山把这段经历作为人生的最重要记忆,世代相传。

而绪山在狱中首先体验到的就是“无善无恶”之旨:“本来至善,故无善可有;本来无恶,故无恶可除。此造化之真机,圣德之正位也。”亦即薛侃在《与曾明卿张道甫刘定夫诸友》中所言及的绪山对“断爱根之说”的深切担忧。[143]针对绪山的“无善无恶”之旨,孙奇逢的评论是:“此语未尝不圆。”[144]而对其认为“断爱根之说”乃“深切悠悠之病”,薛侃则赞同道:“此心之体,本自廓然,无有爱也。有爱则有根,有根则虽断而复萌。”实际上,“无爱”说就是“无善无恶”说,“断爱根”亦即有善恶。绪山坚持从“根源上立起”,说明此时他已与龙溪思想“接轨”,达到了“圆融”的境界。[145]其次还有对本体之功的豁然脱悟。孙奇逢曾对绪山的这一思想转变作过如下阐释:

阳明曰:“见得真时,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工夫。”

是合本体工夫而一之也。初学未能合一,须认得本体分明,实实下手作工夫,久之方得融成一片。不睹不闻,人人有此本体,而真实作戒惧工夫,须是至诚至圣之人。无工夫是无本体也。

钱绪山数年用功,始信本体工夫合一,见得未真,终难冒认所疑。戒慎恐惧中,有许多兢业,本体何在?不睹不闻中,声臭俱无,工夫何著?此正是当年绪山实诣作工夫处。只循此戒惧,久而靡间,将见兢业忘而本体日充,声臭泯而工夫转密,尚何本体工夫之两歧哉?阳明又有言:“合得本体是工夫,做得工夫是本体。”亦是此意。[146]所以绪山出狱后不久,陈明水就在来信中强调:“平时无洗心之功(即本体之功),故于不善之萌,每觉于意念流注之后,而始思正之,故犯手费力,迄无成功。……先师……于南元善书中指点本体,尤煞明白,若有直悟本体,便自清明照破。”[147]直到出狱三年后与龙溪一起抵复古、青原讲学时,绪山仍怀抱在狱中养成的超然务虚之心境,与龙溪密切合作,“稽师门传习之绪”,使当时的诸多听讲者深受感染:“邹文庄《惜阴申约》曰:‘迩者绪山、龙溪二君,自浙中临复古,大聚青原,考德问业,将稽师门传习之绪,而精进者寡,因循者众,是忽实修而崇虚谈,意者相观相勉之有未至欤!罗文恭松原答龙溪,则规之也。当时古风如此。’”[148]这种在狱中体悟到的“究极之说”,虽然在绪山思想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但的确给龙溪等人以极大的震动和鼓舞,同时也给“稽先师传习之绪”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如邹东廓所言:“绪山在师门久,所得最深,须痛与扫荡,悉使荡荡然无一物,方可以语屡空之室。不然,亿则屡中,直与辟喭同为渣滓耳。”[149]而薛侃甚至感觉出绪山较之龙溪似有更加追求高远之倾向:“顷见龙溪谦虚切实,而绪山亦似微有前蔽,其所进便有不及。乃知此道真非高远,自见高远,必反失之。”[150]这些提醒与批评,放在绪山头上,似乎让人一时难以接受。因为绪山自阳明去世后一直就被学术界视为龙溪的对立面,可在此时,他不仅成了龙溪的同道,而且比龙溪还要“高远”,从而证明钱、王二人的确有过“志同道合”的时候。

嘉靖二十七年九月,绪山不顾传统礼制,在为其父执丧期间,远游广东等地,回程时,还与王时槐大谈“心无内外”之说[151],似乎就透露出了他当时的超然无畏之心态,从而也证实了薛中离对绪山“所进便有不及”和“自见高远,必反失之”的指责,并非凭空臆测。关于绪山执丧期间外出远游之事,胡直在《困学记》中曾有过较详记载:

至秋,越钱绪山公至韶,陈公延留书院中。予甚喜,请益。

然见钱公以忧制未大祥,遽远游,又乘青帏,张皂盖,前呼导,予以私计曰:“予虽学出世事,亦未敢谓然也。”亡何,冬尽,予方图归。因起念,遂失初悟。忽若痞闷,虽极寻绎,宿见意象俱似,而真体昏塞,甚不自得。述其故,质于钱公,钱公发明颇详,迄不当予意。[152]说明绪山广东之行,名为其父求墓铭,其实有扩大自己影响、讲学求道之用意,于是才有了“发明颇详”、教人“自得”之举措,而这在绪山的学术生涯中,是极为难得的。然而,在胡庐山看来,即使是入道出世而对儒家礼制不以为然者,亦不敢有如此大胆之举。绪山的这一越轨行为,即使胆大妄为的龙溪知道了恐怕也会汗颜的。

同类推荐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浙中王学研究(阳明学研究丛书)

    本书的宗旨,是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学术思想的形成土壤、发展源流以及浙中王门学派形成、演变过程的考察,诠释其话语结构和致思趣向,并按照思想史演进的内在逻辑,展现明代心学丰富多彩的思想资源与形成机制,如三教合流、讲会运动、平民教育、宗法社会等。进而通过比较浙中王门各家之异同,揭示诸学者互为对象、互动共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取长补短、标新立异的思想特征,以多层次、多视角地展开对浙中王学重要传人的梳理与考量。
  • 鬼谷子(白话全译)

    鬼谷子(白话全译)

    本书依据《鬼谷子》的权威原著,甄别、博采众家之长,力求对原文作出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篇首皆附有提要加以解析、导读。并借鉴国外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方法,精选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涵盖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的经典案例,对鬼谷思想逐篇阐释、透析、解读,可使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读者皆能从中有所获益。同时,本书设计精美独到,图文并茂,大量古朴生动的图片,与文本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与兴致。经典深刻的思想,精审独到的案例及评析,恰到好处的图文相生,使本书融哲理性、故事性、实用性、全集性于一体,可谓是各类读者参悟、运用鬼谷子大智慧的首选读本。
热门推荐
  • 后宅那些事儿

    后宅那些事儿

    掩埋在时空中后院的女人们,争的,也许并不只是男人的宠爱。业务骨干高安琪对宅斗并不是很热衷,来到这个时代她只想吃好喝好过好自己的日子,可是,为什么她就遇到一个逗比呢?直爽淡漠女VS阴狠二逼男
  • 倾世桃花醉

    倾世桃花醉

    生逢乱世,本是女儿身的她,一出生便成了太子,一身戎装,策马奔腾,呼啸战场,一剑定江山。他,天下首富,狂傲不羁,是各国竞相拉拢之人,却愿为她倾尽所有。此爱无双,此爱绝世,生不相弃,死不相离。
  • 重口味经济学

    重口味经济学

    在当今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存在很多奇怪的人和事,如果你看不懂,那么很有可能糊里糊涂地被利用。本书便结合社会现实,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重口味经济现象,少了些小清新,多了些重口味,给大家新鲜刺激的阅读感受的同时,让你花钱有门道,赚钱有套路。
  • 帷幄奇谋:刘基

    帷幄奇谋:刘基

    刘基(1311~1375),浙江青田人,元明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并对明初的制度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刘基博学多识,学究天人,其诗被允为“一代之冠”,其文《郁离子》、《卖柑者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对明代文坛影响至深。其“盗天”、“措用”的认识论思想以及教育、人才观念仍具有现代价值。刘基因博识与卓越而受到后人的崇信与神化,成为至今在民间文化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历史人物。《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帷幄奇谋:刘基》生动介绍了历史文化名人刘基的传奇一生。
  • 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人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寻根探源,集纳中外灿烂文化;谈古论今,猎获古今丰富知识。人类的文明漫长而悠远,想要了解它的发展历程,就不能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不掌握必要的历史常识。只有掌握了历史常识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历史乃至现实的解读与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潮流。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恶少的夺爱游戏

    恶少的夺爱游戏

    文案:妃在这里废话两句先,下面的两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可以分开来看!一场看似幸福的婚姻,背后却酝酿着悲酸与伤心,在利益的光环下,她只不过是叔叔的一颗棋子!利用完了,甩下那笔她该得的钱后,一切仿佛沉淀。她拥有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老公是房地产界的巨头,俊美不凡,冷魅惑人,只是在所有金色光环下笼罩下,真实的他,却是风流花心,冷漠无情!至少,她是这样认为的!暗夜下,当她孤身躺在那张白色的大床上,拉开床头柜,拿出那张盖着印章的红本时,无聊的想,这本本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婚姻不该破碎成这样啊?结婚一年,她连老公的样子都模糊不清!请问,这算什么?一笔钱,一栋豪华别墅,就想埋葬她的青春美丽吗?女人要的无非是一场美满幸福的婚姻,只是,谁会相信,结婚一年的她,竟然还是一个老处呢?这要传出去多丢人啊?当一个普通白领,遇上一帮商行主流时,她的命运还会继续普通吗?夺爱还是换心,谁该为这场无聊暧昧的游戏买单?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