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6300000033

第33章 罗汝芳:泰州学的终结(1)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门人私谥明德,江西建昌府南城县泗石溪人。关于近溪一生的思想历程,其孙罗怀智有一归纳:

盖公十有五而定志于洵水,二十有六而征学于山农,三十有四而悟《易》于胡生,四十有六而授(当作“受”)道于泰山丈人,七十而问心于武夷先生。其他顺风而拜者不计其数,接引友朋,随机开发者,亦不知其数。此可略见近溪一生不断拜师交友。近溪弟子杨起元(号复所,1547—1599)亦称近溪一生“德无常师,善无常主”,意谓近溪学无常师,其思想常在不断变动完善之中。的确,综观近溪一生,我们难以确定哪一年便是其思想成熟的最终标志,大致地说,26岁那年拜师山农,标志着其思想基本完成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型,34岁那年悟《易》,可以认为是其思想基本成熟的一个标志,然而中年及晚年,近溪在思想上仍有几次重要的了悟经历。

以下,先从其生平学履说起。

(第一节 生平学履

家族背景 南城县罗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可上溯至西汉,到近溪一代,已相衍了二十一世。其父罗锦(1490—1565),字崇,号前峰,为郡庠生,毕生“留心教事,隆师取友,以倡合族”,而其家族成员则大多从事“生殖以广赀”。近溪的祖父两代参与建造了家乡的临田寺,反映出其家族有信佛背景。近溪早年由于身体孱弱而食素,曾习《法华》诸经,故终其一生未敢轻议佛学。近溪母宁氏则是虔诚的佛教信徒,据载“日惟瞑目静坐”。

前峰年少时,师从江西临川人饶行斋习阳明良知之学。行斋曾于正德九年,入阳明门下,准此,则前峰为阳明再传弟子。前峰曾多次参加乡试而未果,遂在家乡建“里仁社会”(又称“里仁会”),约族人讲学“数十余年”,“盱人士知讲学明道,实自先君始之”。

后来,近溪继承前峰的遗志,将“里仁社会”改为“里仁乡约”,进一步推动家乡的讲学活动。

静坐制欲 近溪5岁时,其母授以《孝经》、《小学》,开始识字。7岁入乡学,15岁拜张洵水为师,开始系统研习举子业。当时他主要倾心于《近思录》和《性理大全》等理学书籍,并对书中所说的各种工夫,“信受奉行也,到忘食寝、忘生死地位”,但收效甚微。约在17岁那年,近溪因明初理学家薛瑄(号敬轩,1389—1464)的“澄心”主张而感到振奋瑏瑠,于是“立薄,日纪功过,寸阴必惜,屏私息念。如是数月,而澄然之体未复。壬辰(1532),乃闭户临田寺,独居密室,几上置水一盂、镜一面,对坐逾时,俟此中与水、境无异,方展书读之。顷或念虑不专,即掩卷复坐,习以为常,遂成重病”。其实,近溪所习乃是理学家提倡的“制欲”或“克念”之类的工夫,结果患上了“心火”疾病。罗前峰诊断“儿病由内非由外也”,欲治此“心病”,唯有放松心态,于是,前峰拿出阳明《传习录》,“指以致良知之旨”,据传近溪“阅之大喜,日玩索之,病瘥”。可以说,由《近思录》、《性理大全》转向《传习录》,标志着近溪在思想上由理学转向心学,对其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在思想上迎来重大转机,则要等到拜师山农以后。

拜师山农 1536年,近溪22岁入县庠。26岁参加乡举考试而失败。同年,颜山农在江西省城举行讲会,号称为天下人“急救心火”。近溪受到“心火”一词的吸引,入内与之接谈,一晤之下,“大梦忽醒”,遂下拜为师。关于其经过,在第4章已有叙述,在此不赘。按杨复所的说法,两人的对话可称之为“制欲体仁”之辨。对近溪来说,这场对话的意义在于:一味克去己私的制欲工夫不仅是多年来“心火”病的症结所在,而且与儒学的“体仁”工夫更是南辕北辙。山农一针见血地说道:“子如放心,则火燃而泉达矣。体仁之妙,即在放心。”意谓首先须确立“自信”,进而“放心”,如此就能收到“火燃泉达”之效,最终便能达到“快遂自心”、“率性鼓跃”的境界,“心头炎火”也就不治而愈。据载,近溪闻后“如脱缰锁,病遂愈”。由20岁左右“病瘥”,到此时“病愈”,标志着近溪思想已有重大转向,他意识到宋儒的各种工夫在为学方向上已然有错,未免与“自信本心”发生偏离。所以,后来近溪一生坚持“人能体仁,则欲自制”的思想观点。

归学十年 三年后,29岁的近溪终于乡试及格,成为举人。次年,参加会试也顺利通过,但是近溪却放弃了殿试的机会而遽然返乡,此后在家度过了近十年的闲暇时光,即所谓“归学十年”。在京,近溪与心斋弟子徐波石及颜山农兄颜中溪等人相识,并一起参加了“灵济宫大会”。返乡次年,近溪即开始展开了讲学活动,常与友人讨论“明道、象山、阳明、心斋义旨”。1547年,近溪出游江西吉安、永新,趋访山农,随后顺道拜访了双江、念庵、东廓、师泉等阳明大弟子,目的似是为了参加该年江西籍王门弟子在庐陵县举行的“青原大会”。关于“归学十年”的思想经历,近溪后来回顾道:“余会试告归,寔志四方。初年游行,携仆三四人,徐而一二人,久之自负笈,行不随一介。凡海内矜簪之彦、山薮之硕、玄释之有望者,无弗访之。及门惟以折简通姓名,或以为星相士,或以为形家,或通或拒,咸不为意。其相晤者,必与之尽谭乃已。”可见,十年期间,出游访学几乎不断。可以说,访学交游是近溪思想得以最终形成的关键。

拜师学“易” 嘉靖二十七年(1548),近溪拜胡宗正为师,随其学《易》,关于期间经过,《行实》记载甚详,大意如下:“宗正乃言曰:‘《易》之为《易》,原自伏羲泄天地造化精蕴于图画中,可以神会,而不可以言语尽者。宜屏书册,潜居静虑,乃可通耳。’师(指近溪)如其言,经旬不辍。宗正忽谓师曰:‘若知伏羲当日平空白地著一画耶?’师曰:‘不知也。’宗正曰:‘不知则当思矣。’次日,宗正又问曰:‘若知伏羲当日平空白地一画未了,又著二画耶?’

师曰:‘不知也。’宗正曰:‘不知当熟思矣。’……如是坐至三月,而师之易学恍进于未画之前,且通之于《学》、《庸》、《论》、《孟》,诸书沛如也。”从易学史的角度看,宗正所谓“伏羲泄天地造化精蕴于图画中”,这表明其所擅长的是“图书易”而非义理易。图书易借助“图”为诠释易理之工具,注重“神会”而排斥文字索解。所谓“图”也只是某种观念的形式表示,“图”之本身并不重要,如何通过图中的黑白、方位以及点数的排列变化来了解和领会蕴涵于其中的易理才是关键所在。不难想见,近溪静坐三月,决非是为了从言语上求得有关易学的知性了解,宗正的不断指点则是要求近溪参透“未画之前”宇宙造化的“本真”意义。故后来近溪自己也说,为学的目的就是要了悟“性命的根源”。总之,从26岁到34岁,近溪两次拜师都有重大领悟。拜师山农是其思想发生重大转向的一个标志:由《近思录》转而“信仰”《传习录》,由宋儒工夫“回头”返向孔孟宗旨;拜师宗正的结果,却从根本上解决了易学与其他儒家经典如何贯通的问题,最终对宇宙造化、性命根源有了根本领悟。

在此意义上说,34岁的这次体悟经验实是近溪思想基本成熟的一个标志。

格物之悟 次年,近溪对格物问题有所领悟。他说:“比联第归家,苦格物莫晓。乃错综前闻,互相参订,说殆千百不同。每有所见,则以请正先君,先君亦多首肯,然终是不为释然。三年之后,一夕忽悟今说,觉心甚痛快。中宵直趋卧内,闻于先君。先君亦跃然起舞曰:‘得之矣!得之矣!’迄今追想一段光景,诚为平生大幸大幸也!”由“联第归家”到“三年之后”,从时间上看,当是指1544年至1547年这段期间。然据《本传》所载,“三年后”被系于“己酉”之后,若此,则当在1552年。今姑从《本传》之说。在上述“沉思数月”一段文字之后,近溪结合自己早年的思想经历,提出了有关格物问题的独到理解,就字义看,近溪释“物”为“本末始终”的一切物事,释“格”为古先圣人为后人制定的“法程”、“规矩”。但重要的是,《大学》格物应与其他儒家经书“贯通”起来理解。他说:“岂止《四书》,虽尽括《五经》,同是‘格物’一义。

盖学人工夫,不过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四书五经是诚正修齐治平之善之至者。圣人删述,以为万世之格,《大学》则揭其尤简者而约言之,所以谓之曰:‘在格物也。’今观其书,通贯只是孝弟慈,便人人亲亲长长,而天下平。孟子谓:‘其道至迩,其事至易。’予亦敢谓:‘其格至善也。’”显然,在他看来,格物问题并不单纯是“即物穷理”或“求诸良心”的工夫问题,而是贯通四书五经以及诚正修齐治平等工夫的一般原理。总之,近溪的格物之悟意味着其对天命之性、人性至善、孝弟情感等问题终于有了“通贯无二”的全盘了解。

浑化自然 至此,近溪经历了几次思想变迁之后,其思想已日趋成熟。1553年,近溪终于决心结束游学生涯,北上应廷试。途经山东临清,忽罹重病,偶遇“泰山丈人”,指以病症在“心”而不在“身”,并示以药方,近溪得以身心豁然,痼疾全消。《全集》记录了两人的大段对话:“翁(即泰山丈人)曰:‘君自有生以来,遇触而气每不动,当倦而目辄不瞑,扰攘而意自不分,梦寐而境悉不忘。

此皆君心锢疾,乃仍昔也,可不亟图疗耶?’罗子愕然,曰:‘是则予之心得,曷言病?’翁曰:‘人之身心,体出天常,随物感通,原无定执。君以宿生操持,强力太甚,一念耿光,遂成积习。日中固无纷扰,梦里亦自昭然。君今谩喜无病,不悟天体渐失,岂惟心病,而身亦不能久延矣。盖人之志意,长在目前,荡荡平平,与天日相交,此则阳光宣朗,是为神境,令人血气精爽、内外调畅。如或志气沉滞,胸臆隐隐约约如水鉴相涵,此则阴灵存想,是为鬼界。令人脉络纠缠、内外胶泥。君今阴阳莫辨,境界妄縻,是尚得为善学者乎?’罗子惊起,叩谢伏地,汗下如雨。从是,执念潜消,血脉循轨。”这段对话有点神秘气息。从其内容看,所述乃是与道教修炼术有关的一种功法,所谓“神境”、“鬼界”、“天日相交”、“阴灵存想”,均属道教内部的特殊术语。与13年前,近溪与山农所讨论的问题相比,既相似又有差异。相似性在于两次体验都涉及了如何从根本上解除“心病”的问题;差异性则在于此次对谈显得更为专业和深入,泰山丈人以“水鉴相涵”、“阴灵存想”、“脉络纠缠”、“内外胶泥”、“阴阳莫辨”、“境界妄縻”等一系列专业术语,指证了近溪“心病”的症结所在,不得不令近溪伏地叩谢,汗如雨下。有史料证明这次“来自外道”的神秘体验是近溪对心性问题最终有所了悟的一大契机。其中说道近溪初年将自己的本心气性“强力调摄”,弱冠以后“乃遇高人相见,痛加呵斥”,因而有所领悟,但是“以其来自外道,甚不甘心”,于是发奋读书,钻研儒家经典,终于“惊惕惭惶,汗流浃背。……忽尔一时透脱”。可以称之为心性之悟。大致说来,此次心性之悟是在与泰山丈人相遇之后不久的某段时期内所发生的。我们不妨借用近溪门人所说的“浑化自然”一词来评价和定位近溪这次最终的体验和了悟。要之,1553年近溪终于决心结束游学生涯的前后一段时期,其思想的基本格局已告形成。

出仕与讲学 1553年,近溪终于通过廷试,及第进士,从此踏上仕途。长达约17年的宦途总的来说非常平稳。这里仅就其官僚生涯中的讲学活动略作介绍。就在及第进士的当年,近溪被委任太湖县令。

据载,他治理地方有三大法宝:“乡约”、“讲规”、“圣谕”。他自己曾说:“惟居乡居官,常诵我高皇帝《圣谕》,衍为《乡约》,以作‘会规’,而士民见闻,处处兴起者辄觉响应。乃知《大学》之道在我朝果当大明。”所谓《圣谕》,即洪武三十一年(1398)颁布的《教民榜文》中的六句话:“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近溪不仅将“六谕”放在儒家经典史上来定位,盛赞其为“直接孔子《春秋》之旨”,甚至将朱元璋本人置于“承契”尧舜孔孟这一儒家道统的谱系之中,将其“神格化”,并常以“圣神”

称之。三年后,近溪转任刑部主事,在京任职期间,先后与耿天台、耿定理兄弟相识,经常聚会讲学。1562年出任宁国府知府。据称,与治理太湖一样,“以学会、乡约治郡”,“联合乡村,各兴讲会”,制定《宁国府乡约训语》,将“圣谕六言”纳入其中,并以通俗的语言对此作了演绎解释,完成了《太祖圣谕演训》。1564年合宁国府六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六邑大会”。其时,恰逢耿天台出任南畿督学,两人经常联手在南京举行讲会。可以说,直至1565年宁国知府任期届满为止,近溪在徽州、南畿一带将讲学运动推向了高潮,据称起到了“教化大行,远迩向风”的社会效果。

1565年后,近溪父母前后去世,他在家乡服丧期间仍不忘讲学,并开门授徒,来学者“日益众”。同时,也经常参加南城附近的各种家族性质的讲会。万历元年(1573)起复。上京途中,一路讲学不辍。抵京后,得补山东东昌太守。未几,迁云南屯道宪副。1575年抵达云南后,在当地频举讲会。万历五年(1577),以云南地方官员的代表身份,入京为万历帝祝寿。事毕,上疏乞休,有终养之意。正值该年为会试年,各地学子云集京师,近溪终日与同志讲学,与僧侣辈为伍“谈禅”。张居正遣子往听之,近溪却赠以《太上感应书》,令居正颇为不悦。据传,居正“唆使”言官弹劾近溪,降旨“玩旨废职”,责令致仕。至此,近溪结束了仕宦生涯。

晚年遗行 近溪致仕后的万历年初,由于张居正实行严禁讲学的政策,使得嘉隆以来的讲学运动遭到了严重挫折。万历十年(1582),随着张居正的逝世,近溪的讲学活动才逐渐恢复。1584年,近溪取道崇仁,经永丰,入吉安访王塘南,入安福访邹颍泉,入永新访颜山农,入泰和访胡庐山,沿途讲学,留下不少讲学记录,近溪自称“此行了数十年期约会”。1585年,近溪在南昌举行大会。

近溪逝世前二年(1586),他出游南京,沿途举行了各种系列讲会,在南京滞留月余,讲学于鸡鸣寺凭虚阁,据称南京“各部寺诸大夫及都人士”、“六馆师生”纷纷参与,达到了“日会百计”或“一集数百人”的程度。另有记载,与会人数“无虑千人”或“殆万人”,这可能是近溪在南京讲学月余的合计数字。返程途中,又连举讲会,“缙绅士民一时云集”。会后整理出版了《会语续录》,后与《近溪子集》六卷合并而成八卷。可以说,这次讲学活动是近溪学术生涯达到辉煌顶点的标志,并在南京一带重新燃起了一股讲学风潮,但同时也为他人非议近溪晚年之“遗行”留下了口实。

所谓“遗行”,含指晚年行为略有问题。用耿天台的说法,就是指“一二遗行”或“不检押行事”,由此引起了种种非议。其中最受人议论的乃是近溪晚年的“丧子”事件。1579年,近溪受到同年进士刘尧晦(号凝斋,1522-1585)的邀请,偕二子罗轩、罗辂及道士胡中洲出游广东。然而,就在广东肇庆,二子及胡中洲突然死亡,死因或许是感染了当地的流行疫病。本来,此事完全可作医学上的解释,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引起后人非议的是,近溪后来对于死亡经过以及对亡灵现象所作的种种神秘描述。首先是罗轩忽得重病不起,自料“大数已定”,近溪问中洲,罗轩死后将“焉往”?

同类推荐
  •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问道者:周辅成文存

    本书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燃灯者》作者赵越胜先生亲自选编,精选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的十三篇文章,并将其分成四个单元,勾勒出周辅成先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道精神,也体现那一代学者的风骨和学识。
  • 庄子白话全译

    庄子白话全译

    ,使《庄子》更加清晰易懂。译文字斟句酌。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庄子的思想,本书的导读是对《庄子》各篇思想的总结和梳理,让读者对庄子的核心思想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其间的精妙故事,不仅保证准确无误,还力图还原庄子汪洋恣肆的语言特色,为人处世上或许于读者会有感悟和帮助
  •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

    《谁是谁的太阳:尼采随笔》随笔包括了尼采对哲学、科学、生命、自由、偏见、家庭、宗教、伦理等各个方面的见解,充满了心理学的洞见和艺术的奥秘,以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恒言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思想和生活。
  •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哲学就是爱智慧(爱智书系)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一个让人莫测高深的词汇,一提起它,就令人联想到某种至高无上的智慧,还有一张与这种智慧相连的刻满岁月年轮的脸。哲学真的是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吗?这本小书将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什么是哲学?哲学家们想的都是些什么问题、哲学家都是些什么样的人,读过这本书后你会发现,哲学原来有着这样一张生动有趣的面孔,而你自己也曾经像哲学家一样思考过!
  • 易经大智慧

    易经大智慧

    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深奥难懂。如何参悟?如何为我所用?轻松阅读国学丛书结合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利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重新诠释经典的智慧;让您能够轻松领悟!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它主要通过简单的故事,让厚重的《易经》变得生动,用最短的时间将《易经》知识了然于胸。
热门推荐
  • 鲁迅小说全集

    鲁迅小说全集

    本书选收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小说创作,其中短篇小说32篇,中篇小说1篇,计33篇。它们分别选自《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身份

    身份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靠自己成功

    靠自己成功

    《靠自己成功》是成功学之父奥里森·马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推荐给青年们的一本励志经典。作者马登在该书中列举了很多经典案例,由细节入手,探讨了如何依靠自己取得成功。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

    这是一本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成长励志读本阅读本书,你可以欣赏精彩故事,感悟读书方法,体验读书的轻松!阅读本书,你可以规划美好未来,成就卓越人生,享受读书的快乐!
  • 生命的密码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生命的密码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宇宙茫茫,星空浩瀚。亿万年来,宇宙每天都在人类的面前,炫示着她的神奇与伟大,灿烂与深邃。
  • 王爷的妃不是妃

    王爷的妃不是妃

    宠文,绝世宠文,亲们记得收藏一个哈!大么么。《盲妃十六岁》【宠文,甜蜜一对一,无背叛,无虐身虐心。】她是丞相府人人可欺的瞎子三小姐。她的生命里只剩下那只陪伴了她三年的狗。她不知道他的颜色,但却问过下人,他们告诉自己,这是一条黑色的狗。她不知道黑色到底是什么颜色,却依然相信。所以给它取名:小黑。还记得,娘临终前抓着她的手,对她说,“唯一,不要难过,上天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她那时才六岁,她不懂,却依旧点头。十六岁这年,她明白了。娘说的这扇窗,就是龙殇彦。她不懂,丞相府里的大姐和二姐都被夸的美若天仙,可他却依然要娶她,他就像天上的云,而她,就是地上的泥。她不懂,为什么每次他都霸道的抓着她的手,任凭她怎么挣扎,都不放开。她不懂,不懂的太多太多…她像个受伤的小兽,习惯了孤独,习惯了黑暗,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抗拒着任何人的靠近,包括他。可他却硬闯入她的心中,不肯离开。他会抓着她的小手,放到他的脸上,告诉她:“唯一,记住我的样貌,一点点的记住。”他会在她跌倒之际,紧紧的抱住她,告诉她:“唯一,不要怕,我永远在你身边…”他还在伏在她耳边,轻轻的说道:“唯一,今生,我就是你的眼。”后来的后来,他再次告诉自己,陪伴了她那么长时间的黑狗,其实是白色的。这次,她相信,因为她明白了,这个世界,只有他,永远不会欺骗她。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幻。你是我的眼,带我穿越拥挤的人潮。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眼前…★【片段一】“不要…不要过来…”她像只受惊的小鹿,听着耳边渐渐朝着自己走来的脚步声,吓的抱着自己的身子,惊恐的瞪着前方,晶莹剔透的眼睛里却没有任何焦距。“唯一,不要怕,我不会伤害你。”他一身大红喜袍,清隽的面庞满是怜惜。“不要…不要过来…求你了…”她感觉到了他的呼吸,离自己好近,吓的啜泣,身子不停的颤抖。“好,我出去,别哭了,我出去…”人人敬仰的谪仙三王爷,大婚之夜睡书房,人人传言,新王妃不受宠。却不知,其实是他们的三王爷被赶了出来,不受宠的…是他。【片段二】他将她手中脏兮兮的‘黑’狗提了起来,唯一立刻像乍了毛的猫,抓着他的手臂,“还给我!把我的小黑还给我”。“你亲我一下,我就还给你。”他故意将脸凑到了她的嘴边,坏坏一笑。
  • 假药

    假药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不做小助理:总裁,咱俩不熟

    不做小助理:总裁,咱俩不熟

    莫西亚是一名普通的白领,热爱金钱,却坚决执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崇拜刘邦,所以无比推崇厚黑学,为人脸厚心黑。李牧是李氏企业的太子爷,为人放荡不羁,因为不想继承家族企业所以游戏人生。可是却在不经意间,被莫西亚平凡的温暖感动爱上了莫西亚,痛改前非成为了众少女心目中的三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