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300000055

第55章 跋(12)

《天地颂》小说出版后,电影剧本送审如石沉大海,我又想写话剧,可不少人说,话剧不景气,大家不爱看。而且,“两弹一星”搬上舞台,实在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却认为,越难越要干,越是没有人爱看话剧,越要把话剧搞好吸引人看。记得,话剧当年多红火呀!多好看呀!难道这种“古老”的艺术在中国不能再恢复青春,甚至放出新的光彩吗?正因为“两弹一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很适合搞成一个大型史诗剧,尽管很难很难,但成功的希望还是有的。于是,我又下定决心,从学习荷马史诗开始,向著名话剧导演罗锦麟请教,准备攻打天险“腊子口”。2000年7月在成都,我把话剧《天地颂》的事,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柳斌杰谈了,他立即表示支持,这使我大受鼓舞,信心倍增。经过两三年的酝酿和学习,从2001年元旦起,我动笔写话剧,春节写出初稿,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又在四月改出二稿。在2月18日京西宾馆讨论话剧的座谈会上,周克玉、逄先知等十几位同志动员我写电视剧。但我一心想把史诗剧搬上舞台,迎接“十六大”的召开。这时,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那些日子,我彻夜难眠,头昏脑涨,感到快要倒下了。可话剧一定要上,否则“死不瞑目”呀!我原来就想请王正参与创作,但考虑到他家有九十多岁老母,自己身体也不好,又担任中国戏剧学会会长,杂事还很多,一直不敢向他提出来。可如今,我万一倒下了怎么办?危机迫在眉睫,我只好向他发出“求救”的信号。他满口答应帮我修改话剧剧本,我真是“一块石头落了地”!从四十多年前改编话剧《无产者》开始,我把王正当做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剧作家。我们交谈并不多,但却心心相通。他答应来“救”我固然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特别是为了社会主义的话剧事业,同时也为了我们的友谊,才不顾年老体弱而倾注了大量心血。2001年9月,《天地颂》在成都演出九场,一片叫好声。可我看了录像,认为它还不是精品,又因时间匆忙,来不及修改加工,所以未能在“十六大”时来京演出,这实在是一件憾事。2002年12月,我在成都军区招待所,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王正去世了。”我马上说:“什么?不可能!”他说:“报上登的。”我还是不相信:“你拿报给我看!”果然,他把报纸拿来了。王正真的走了,可我直到今天还感到,他还活着!他没有死!毕竟,事实就是这样无情,死神就是这么残酷。命运呀,命运!命已注定,无可奈何啊!我只能仰天长叹,天呀,为什么?为什么?……去年,我曾想写一篇哭王正的文章,题目是:《名如其人——正!》。王正的一生就是一首《正气歌》!他正直无私,他正义凛然,他正气一身;他为人谦和,他做人老实,他待人真诚;他有理想,他有追求,他有创新。……啊,我是多么怀念他啊!……看到他和夫人方掬芬2002年春节给我的贺岁明信片,看到他生前给我写的题词“人生至要是真诚,世间最贵为友谊,悠悠千秋做人唯此而已矣”,想到他在《天地颂》座谈会上的发言说我“真挚,热情,善良,勤奋”(溢美之词令我感到惭愧)!……我心如刀绞,伤口的血在喷涌!……他夫人说,王正在弥留之际,还在想着我(“东生是朋友啊!当年我是右派分子时,他没有歧视我,信任我!……”),想着他最后的也是我们第一次共同创作的史诗剧《天地颂》……我悔恨不已,没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去看望他,甚至连他去世的消息也过了很久之后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怕我伤感而没有通知我?是电话或邮局出了问题?)……我不能再往下写了,还是把流血的伤口一针一针缝起来吧!欲哭无泪时,友谊凝成冰血,待春风把它溶化,去灌溉神州大地吧!我怀念王正,我学习王正,我一定继承他的遗志,实现他的遗愿:把史诗剧搞成精品,搬上舞台!

第三位老友王愿坚。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东方饭店。1980年3月,文化部召开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在革命历史题材小组讨论剧本《巍巍昆仑》的会上,他作了精彩的发言。早在上世50纪年代留学苏联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他的代表作《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渗透在几代人的灵魂里。这次开会,我们编在一个小组,自然成了朋友。听他发言,真是一种享受,既有激情的喷涌,又有思想的火花,使我感到心头有一股热流在涌动,眼前有一束光环在闪烁。看了《巍巍昆仑》剧本,他说——

题材的格调很高,高屋建瓴地写出了两条道路、两种命运的决战。选材好极了!1947年这一年是最艰难的,写好这一年就可以概括全局。

要写统帅部,写领袖人物,这就决定了影片的风格、样式。要写好毛主席和其他领袖人物的关系,如实地写。

现在的问题是要压缩,不是压缩饼干,而是要集中,要提炼。

一是广度。视野要再宽些。毛主席不仅看到西北战场,而且看到全国、全世界。人在山沟沟里,坐在小板凳上算账,消灭了敌人多少个旅,心里想的是全国大反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要写出毛主席是统帅。

二是高度。电台里出现了羊叫,调一个团过河来保卫党中央不要,好!74师消灭了,毛主席到处要羊杂碎吃,高兴得不得了,好!但是如何表现毛主席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还缺少一两处智慧过人的细节。

三是密度。剧本文字流畅,但没有节奏,流水似地叙述,许多情节是解释历史,越解释越说不清楚,有些可以用字幕代替。要挑选最动人的情节,写好重场戏,密度再大一点。

四是角度。围绕毛主席,其他带几笔,有的不一定正面写,可以虚写、侧写。有时不出场,比正面写还好。很希望看到毛主席如何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的智慧。领袖向群众学习,这样领袖就像人了。

通过1947年概括十月革命后发生的伟大的事变。泼墨,荷叶上的几个蜻蜓——这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影片。

1981年,应八一电影厂之邀,我从上海来到北京,住在京丰宾馆,长期与我为邻的是王愿坚,他在修改《四渡赤水》剧本。分别一年再相逢,感到格外亲切。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却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和派头,对人就像他的衣着一样朴实无华。我和他是同龄人,可他比我大几个月,在外表上和风度上也比我成熟得多,所以我始终把他看做是“老大哥”。我们同住一层楼,同吃一桌饭,几乎每天晚饭后都一起外出散步,走得很远很远,谈得很多很多。我以他为学习的榜样,向他提出许多创作上的难题,他都精辟而又生动地回答了我。我唯一不能向他学习的,就是他喜欢喝酒,而且成了一种癖好,天天要喝,顿顿要喝。一走进他的房间,你就会闻到一股酒味,看到大大小小的酒瓶,桌上除了稿纸就是下酒的花生米。我一次又一次地劝他,不能这样喝酒。每次,他都笑着答应“嗯嗯”、“好好”,可就是改不了。1982年元旦,人都过年去了,京丰宾馆几乎空空如也,只有我和王愿坚、蔡继渭(《四渡赤水》电影导演)三人“坚守阵地”,埋头创作。后来,邻居中间,又来了梁信。他是《红色娘子军》编剧,正在创作电影剧本《风雨下钟山》。梁信比我们年长几岁,喜欢边写作边嗑葵花子。到了晚上,只见他房间里瓜子壳一地。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喜欢嗑葵花子,但只在写不出来的时候。一边喝茶,兴奋神经;一边嗑瓜子,唤起灵感。我们仨在宾馆住了很长时间,梁信先走,《风雨下钟山》出来了;王愿坚跟进,《四渡赤水》也出来了,1983年荣获优秀影片奖;而《巍巍昆仑》之船却搁浅了,幸亏“老船长”胡耀邦亲自过问,这才驶向成功的彼岸。此时,王愿坚已升任八一厂文学部主任,虽然接触少了,但友谊日增。他多次鼓励我“多写”。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听说他去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最近看到报载李心田一文,我才知道一些情况。他写道:1986年,总政在济南召开军事题材创作会,他请王愿坚到家里吃饭,喝了几杯酒,王愿坚十分遗憾地说:“为什么《长征》是美国人索尔兹伯里写的,而不是中国人王愿坚写的?”接着又说,“那本书的头一条注释就是王愿坚:王愿坚是八一电影厂的成员,长征历史学家——1984年3月5日采访。前后曾十次提到对王愿坚的采访,并说某些细节是王愿坚提供的。”正巧,我刚买了这本书,便拿出来翻到第三页,自序:“我必须强调,关于长征的结论和解释是我个人所作。……书中的观点和结论由作者自负责任。”我笑着说:“你敢对书中的观点和结论负责吗?”王愿坚大声说:“敢!我敢!”纪鹏说:“你敢,别人也不让你敢呀!”三人全无奈地笑了。中间转了话题,王愿坚十分兴奋,他说:“我从小当兵,最后这个句号要画在军人上,我要参加这次评衔。”过了一段时间,听说王愿坚同志的少将没批下来。可是同样条件的评上了。愿坚找到有关部门,有关同志回答了些原因。又根据补充规定,让愿坚同志再填份表格。王愿坚这回心里有底了,又填了份表格送上去。迟迟没批下来,愿坚原来患的偏头痛加重了,不得不住进医院!……

读了这篇回忆,我也像李心田一样“惋惜、叹息……”遗憾的是,当时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实情,否则,我会全力以赴,从死神那里把他“抢救”出来的。我虽然不是神医,但我深知,心病还要心来治。我相信,由我们的经历、兴趣、信念而凝聚成的纯真的友谊,一定会使他挣脱“心病”的桎梏而获得生命的自由;我会用他劝导我的话来劝导他:“想开点,没有什么了不起!”正如陆柱国所说:“他想不开,就是给你个少将,又怎样?”记得在京丰宾馆时曾发生一桩令人气愤的事情,王愿坚用诸葛亮的话劝导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真想用这句话劝导他,可是,晚了,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他的作品,从《党费》《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到《映山红》《草地》《足迹》等等,和他的长征精神一起,载入了史册。

第四位老友菡子。她1921年生,比我大8岁,是我的老大姐。我1944年正式参加革命,在《淮南日报》印刷厂当工人时,她就是一个才华出众、大名鼎鼎的编辑、记者兼作家了。其实,她只是“读了三年中学的语文爱好者”十七岁参加新四军,十九岁在《前锋报》当“编报员”。1940年前夕,她冒雨走到半塔大田郢,***亲手把《做一个好党员,建设一个好的党》文章交给她发表。1944年秋,她从淮南党校出来,五年(不包括整风)的“政治嫌疑”一笔勾销。她回忆道:“党啊,还有什么能比得了这个对我的抚爱呢?我觉得自己长了翅膀。”1945年8月10日晚,她手里拿着电报纸,在院子里大声叫道:“鬼子投降了,无条件投降!”她是通俗读物《淮南大众》主编,这是十六开本的月刊,由模范通讯员周世民任编辑。杂志插图、漫画,由我们石印工人负责印刷。在欢庆抗战胜利的日子里,我日夜忙于印刷彩色的画报、地图等等,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记得,由俱乐部主任菡子主持的“狂欢式的晚会”,我只参加一半,就去上夜班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和菡子几乎没有什么来往,直到1975年我调到上海,才开始恢复联系。那时,正值“文革”,我尽管知道上海有许多新四军时代的朋友,包括我的老师、同学都还健在,但我是中南海的“黑秘书”,能在“四人帮”把持的“上海滩”站住脚,就算是万幸了,还能“随便走动”么?“四人帮”被打倒,我和菡子才有了交往,而且越来越密切。记得,我和她谈得最多的是我要辞职(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副书记)当记者,创作《巍巍昆仑》。她开始不赞成,鼓励我当官,因为我是年富力强的“小老干部”(在抗战时期入党的人当中,我属于比较年轻的)。我决心已下,谁也挡不住,而且很快就写出了电影剧本。她看后很激动,又“转变立场”,鼓励我搞创作,一再催我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早在“文革”前,当我的报告文学《看愚公怎样移山》、电影剧本《无产者》引起轰动的时候,朋友们就劝我加入中国作协,可我只是笑笑,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作家的桂冠是神圣的,我还只是一个“业余文艺爱好者”,有什么资格戴上它呢?1982年,菡子在上海、王愿坚在北京,多次对我进行说服和动员,最后由他们二人介绍,我正式参加了中国作协。遗憾的是,1984年调到北京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回上海,自然也就再也没有见过菡子了。唯一的一次机会,就是1989年4月《淮南日报》社老同志们在安徽聚会,我也永远地错过了。菡子悄悄地走了,老大姐、老大哥们也一个一个走了,还能再有这样的聚会么?没有了,永远地没有了!……她的作品,从《前线的颂歌》《乡村集》到《纠纷》《万纽》《妈妈的故事》,和她的新四军“东进,东进”精神一起,载入了史册。如果说,山东“小八路”王愿坚一生迷恋于伟大的长征,而新四军“小鬼”菡子一生却迷恋于山村,特别是安徽和江苏的农村,成了她取之不尽的创作的泉源。他们是在党的怀抱里长大的优秀儿女,是根植于土地的人民的作家。他们介绍我加入中国作协,我决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一定要沿着他们的足迹,努力创作出像他们那样具有浓郁的“中国气息”的作品。

同类推荐
  • 渡江

    渡江

    渡江战役,亦称京沪杭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起,至6月2日解放上海崇明岛止,历时42天,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继晋灭吴、隋灭陈、宋灭南唐之战后,第四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开始也是史上的奇迹。
  • 2013年诗歌排行榜

    2013年诗歌排行榜

    编选了2013年发表在各类文学刊物及诗人博客上的优秀诗歌,全面展现了2013年中国诗歌创作成绩和美学风貌。在选编和评选过程中,编者坚持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良知。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评选出来,汇编成册。
  • 解密中国大案(三)

    解密中国大案(三)

    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之外,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还对“中国房号诈骗第一案”、“北京大学博士驱逐岳母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 纯情·温馨卷(读者精品)

    纯情·温馨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走出蓝水河(名家小说自选集)

    走出蓝水河(名家小说自选集)

    名家小说自选集 (共6册)丛书。包括《涸辙》、《蝙蝠》、《营生》等篇目,体现了赵本夫独特粗犷的美学意境和语言风格。丛书中还有 《桃花灿烂》,《访问城市》,《单身贵族》,《伏牛》,《天缺一角》。
  • 冷情少东迟迟爱

    冷情少东迟迟爱

    此文有虐,请自备止疼药,让亲看着心疼不是我本意.此文不白不黑大雷没有小雷若干,雷不出人命.此文基本不搞笑,如果你看了却捧腹大笑,那么我去撞墙.此文是现实中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的现实.此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可以加群:63271793(轩雅阁)--VIP会员群(敲门砖必须为会员名)★此文分为两部,初步设定写两个女孩的故事.★★第二部★(见内页)群号:63271793(轩雅阁)-----------VIP会员专群!敲门砖是你的会员名字,否则恕不开门.
  • 从岛主到国王

    从岛主到国王

    经营海岛,将海岛变成国家!大海纵横,大海是他的乐园,海底有无数沉船宝藏,......!加勒比海盗的宝藏,南中国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地中海威尼斯商人的沉船宝藏,波罗的海维京海盗的沉船宝藏,.......丛林冒险,发现失落的文明,......。印加帝国的宝藏,埋藏的夏墟,传说中的大西洲,地球史前的文明,地心的世界,.....。夏后氏之璜,传国玉玺,圣物金约柜,草剃之剑,佛舍利,.....。从陈锐获得孕海珠开始,一切变成可能。这是一个从岛主到国王,一个冒险者的故事。剧情合理,适度YY,绝对爽文.
  •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汇集各路最新的段子与笑话,让你捧腹不止,包你乐开怀!尽在《笑死人不偿命》。
  • 名人的处世学问

    名人的处世学问

    想成功,先学会处世。学会处世,我们可以在商海官场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应对自如。本书汇集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一个个生动而有趣的事例,对现代社会的处世哲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细心体会书中的妙文智语,将名人们的处世学问融进我们的一言一行,助我们走向成功。向名人学处世,像名人一样成功。
  • 接生

    接生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糖尿病自我康复全书

    糖尿病自我康复全书

    糖尿病真的很难被发现吗?糖尿病的危害到底有多严重?糖尿病可以自查吗?糖尿病患者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调养?基于大多数人对糖尿病的陌生,本书将用最通俗的语言和直观有趣的插画,试图把糖尿病彻底说清楚。在书中,我们将向读者传达普通大众必须了解的糖尿病常识,以及一大套简单易行的控制、改善糖尿病的方法,让你真正轻松达到“无病先防,既病防变,小病自疗”的目的。
  • 这样工作最给力

    这样工作最给力

    你想工作轻松省力吗?你想提高工作效率吗?你想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吗?你想提升工作业绩吗?你想成为职场红人吗?那么,请你打开此书吧,这里会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