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37

第37章 唯识义(6)

无心二定指无想定及灭尽定,此二定都是灭前六识的定。“无心”二字通于睡眠和闷绝二种,这二种也没有六识的位子。“无想定”即到凡夫第四禅的第三遍净天,伏灭贪的烦恼,出离想的作意,把前六识的心心所都灭在有漏定,若是把想心所灭掉,则名为无想;若能使身体安和,则名为定。因微微的心所熏习,能防止未来的前六识现行;依此功能,乃得住于无心定,即于此厌心的种子之上假立定名。

“灭尽定”即是到有无学或是有学的色界第四禅,断掉贪的烦恼;或是到无色界的第三无所有地,将贪的烦恼伏或灭;以止息想的作意,前六识的心心所不能恒行,并灭掉第七识的染污而成为无漏定。因是灭心心所之定,故名灭尽定;又因在加行位中厌离受想,亦名灭受想,若使身体安和,则名为定。此定亦是于厌心的种子上假立,与无想定同。

“睡眠与闷绝”是前六识不起的分位。“睡眠”称为极重的睡眠位,不叫睡眠心所。因为有心所的时候,称为有心位。即是被疲羸等缘所引,前六识不起的位子,由似于睡眠的心所,故叫睡眠位。“闷绝”即是第八识境的微细触处,由于风热等缘所引,把前六识灭掉,此位即叫闷绝位。

这个五位意识不起,“除”此五位之外,意识于一切时都是常起。

(第六节) 唯识学的因果论

识如何能变现一切诸法之境界?唯识学谓第八阿赖耶识内变身根,外变器界;复由转识托此根身器界之本质,而变现人之五官所见到形形色色山河大地等境。此即第八阿赖耶识与转识有互为缘生之功能。所谓缘,即含有“四缘十因”之存在,如《唯识三十颂》云:“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此偈明四缘及明缘生相。第一、第二两句明因缘,第三句“以展转力故”明等无间、所缘、增上三缘。《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世间。”既有缘则必有因,二法相待,缘不离因故,如火与焰。且十因即于四缘而建立,如《成唯识论》云:“如是四缘,依十五处义差别故,立为十因。”知四缘十因是唯识学的缘生理论。故将四缘、十因、五果略述如下:

一切色心诸法,并不能自然而生,必须依靠众多的因缘,方得生起,这就叫缘生。总的说来,这就是四缘。四缘即赅括一切有为法之生起所凭借之四种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之产生而考察各种“因”之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之条件。佛教各宗对于因缘论之看法各异,以大小乘而言,小乘较具代表性者为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及俱舍宗(《俱舍论》),大乘以瑜伽行学派(《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之说为主。四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大小乘皆说之,惟说法互异;六因为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主要是《发智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小乘论典所说。小乘并把能作因包含四缘中的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而将因缘一项开演为其他五因。而唯识学则将四缘所依处开十种分类,是为“十因”,即用以说明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得以产生之十种原因。若将四缘、六因、五果等三学并举,则可合为佛教因果论之完整思想。

一、释四缘

一切法莫非缘生,“缘”通名“原因”或“条件”,共分为四种: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1.因缘。因缘者,即引生自果之原因,因缘对所生果有决定性,故又名“亲因”或“真因”。凡一法之生,原因至多,而此众多之原因中,通常把引生果之主要条件叫做“因”,次要条件叫做“缘因”。“因”也是众多条件之一,故名“因缘”。唯识学者把因叫做“种子”,把果称做“现行”,种子能生现行,叫做“种生现”,如树之种能生树,“现行”也能变更种子,叫做“现熏种”,如现在之树能生新种,因为水土、日光、肥料、空气、人工等条件的变化,树或茂盛或不茂盛,其所生新种或优或劣,必与旧种有所不同,这说明种受了现行的熏习(即影响)而发生变化,故名“现熏种”。又如人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个想法,根据这个想法(因或种子),发生一种行为(果或现行),例如将果树、花木进行嫁接——这也是种子生现行或因生果,随后在行为的过程中,又接触了新的事物,得到了新的经验,于是改变以前的想法,这便是“现熏种”或是“果又成因”,另生新果。又如劳动创造了工具,劳动是因,工具是果;有了新工具,又使生产力增强了,工具又成了因,生产力增强了成了果。如此因果相生,发展无已,变化无穷,这就是一切社会或自然现象发展进化的规律。

2.等无间缘。等无间缘是专就心理现象而说的。所谓“等”就是“同等”或者“一样”的意思。所谓“无间”,则是毫无间断的意思,人们前念为后念生起之原因,如无此“前念”,必无“后念”。前念即灭,后念继生,二念体用同等一样,而且二念之间无有断,有如呼吸相续,一呼一吸,生生不已,念念不停,故前念为后念之等无间缘。如无缘,心念便归停止。

3.所缘缘。“所缘”的“缘”字是“攀缘”的意思,如心里想一件事,心想为“能缘”,事为“所缘”。眼看电影,眼识为“能缘”,电影为“所缘”,故“所缘”即是心识的“对境”,能引起心识的“能缘”作用。“所缘境”即是“能缘心”的“所缘缘”,如无“所缘境”这个条件,则心识不能起“能缘”的作用。“所缘缘”有亲、疏之分,“亲所缘缘”者与“能缘心”相伴而起,不能相离。例如眼识对色境,能见之能力(见分)与所见之影像(相分),二者不能相离,“相分”之为“见分”之“亲所缘缘”。而影像必有实在物质为其本质,此本质与见分相离,即为“见分”之“疏所缘缘”,如无“疏所缘缘”即无“亲所缘缘”,如无“亲所缘缘”即不能起能缘之心法。故“所缘缘”亦系专就心法而说。心因境起,为佛教因果论之一原则,故佛教基本上不属主观唯心论的范畴。在中国,自俱舍、唯识二宗衰竭之后,因果之理法不明,一般佛教徒断章取义看《华严经》上有“一切唯心造”的一句话,便机械地执著于“唯心识”,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造成在深山古寺关起门来坐禅念佛,或谈玄说妙,只求唯心净土明心见性,不管众生死活的现象,这不合乎佛教智悲双运、普度众生之本旨。

4.增上缘。所谓增上缘是谓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有助其生长或阻碍之不令生起之作用,此种事物便为其他事物的增上缘。于其他事物能助其生长者,如肥料、水土能生花草,是为“有力增上缘”。于其他事物,虽不能直接助其增长,而亦不障碍其生长者,为“无力增上缘”。有力及无力增上缘,皆属于“顺增上缘”。于其他事物障碍之不令生长或生起而令之破灭者,如冰雹之于农作物,爆炸之于建筑物,是为“逆增上缘”。此缘范围广,凡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皆为其他一切事物的“增上缘”,即是前述的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亦属增上缘。由于增上缘的这条原则,便建立了“万法一体”和“诸法无我”的宇宙观。

以上四缘,第一种亦因亦缘,其余三种只是“缘”而不是因,色法生起,必须“因缘”、“增上缘”二缘;心法必备四缘;无有一法只从一缘生者,亦无有一法不待缘而生者,故曰:“一切法(除无为法),皆是缘生。”

二、释六因

《俱舍论》为分别说明四缘中的“因缘”、“增上缘”而建立六因,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分别略释于下:

1.能作因

此因即四缘之中的“增上缘”,因能作果,能作即因,故名“能作因”。一切法生起时,必须能引生此法之各项条件具备,同时又无他法为之障碍,然后此法得生。能引生此法之“能作因”名为“有力能作因”,如肥料、水土于农作物;不障碍此法之“能作因”名为“无力能作因”,如虚空之于万物。任何一有为法,其余一切法皆为此法之“能作因”,而此法亦为其余一切法之“能作因”。如劳动与生产,劳动是因,生产是果;经济与文化,经济之发展是因,文化之发展是果。这种因果关系都属于“能作因”范畴。

2.俱有因

俱有即同有之义。因果同时同处而有,二者互相依赖,无此则无彼,俱有即因,故名“俱有因”。又可分为“互为果俱有因”与“同一果俱有因”两种。“互为果俱有因”指二法以上,彼此互有因果,例如一个三角形,三角相对,此一角为因,其余两角为果;其余两角为因,此一角为果。失去任何一角,则其余两角亦不能存在,故必须三角俱有。生产工具、生产原料与劳动也是三者互为因果,三者缺一,其余者便失去了在其生产上的作用,所以在生产的意义上说,这三样也是属于“互为果俱有因”。又如寺庙丛林中的方丈与僧众,工厂中的厂长与工人等,凡是相对而起的事物在因果关系上,都属于这个范畴。“同一果俱有因”谓有为法、数法互相依助而同得一果,如同一鼎三足,失其一足鼎便倾倒,而失去了鼎的作用,鼎不能成为鼎了,其余两鼎足亦不能复成为鼎足矣!如车厢与车轮底盘合而为车,二者不可缺一,任缺其一,便无所谓车,也就无所谓车厢与车轮底盘了,这都是属于“同一果俱有因”的范畴,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前后相生,在前者为因,在后者为果,这样的因便是“能作因”,也有同时互相依助的,这样的因便是“俱有因”。

3.同类因

因果相似,名为同类,同类之因,名为“同类因”。在有为法中,同类前后相生,前者为后者之“同类因”。例如前念善心生后念善心,前念恶心生后念恶心。此因即“能作因”之一部分,专就善恶性而说,不适用于色、心等事相。

4.相应因

“相应因”即“俱有因”中专属于心理现象之部分,俱有因乃普遍适用于一切事物之因果法则,而相应因则适用于心理现象之因果法则,心法与心所法同时相应资助而生,以心法为因可以引发心所,以心所为因也可以引发心法,彼此互相应答,故名“相应因”。例如:眼识这个心王领花的美色,贪心所亦能领花的美色,见美丽的花而起贪求心,心王起,心所亦起,如无领鲜花的美色之心王的作用,亦无贪求花的美色之心所的作用,二者同时俱有,故为“俱有因”,亦为“相应因”。又如,我们的“意识”了别“三法印”,同时生起了信仰“三法印”的心所作用,了别与信仰二种心理作用也是同时相应俱起的。再如,心王“意识”了别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便必定引起掩盖错误的“恶心所”作用或是引起惭愧悔改的“善心所”作用。了别与文过(掩盖错误)或是惭愧的两种心理作用,也是同时相应俱起的,这都属于“相应因”的范畴。

5.遍行因

指专就一切烦恼之起因而言,亦属“同类因”。同类因分善、恶与不善不恶。善念生善念,恶念生恶念,不善不恶念生不善不恶念,同类相生。而恶念中三个根本烦恼——痴(无明)、疑、恶见,为一切烦恼之普遍原因,即由此三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烦恼,故名“遍行因”。烦恼由迷惑而生,所谓迷惑就是主观的想法和客观存在的不相符合。如果主观的想法和客观存在相符合,所作所为便符合自然规律,一切事都可迎刃而解,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妙。当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不需性急、冒险;当成熟的时候,也不需顽固、畏缩。凡是犯急性、畏缩等病的,都是不了解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而只凭主观、妄想、贪求。自己的妄想贪求不能实现,便发生了嗔、怨、嫉、恨等恶念,由恶念而起不正义的恶行,便烦恼重重无尽无休而生起痛苦。

众生的迷惑即主观想法与客观存在不相符合,有如黑夜或盲人瞎马,亦称“无明”。因为“无明”便胡乱猜想,这便是“疑”,“疑”的结果便以东为西,持无作有,认黑为白,这便是“恶见”。此三种烦恼谓根本烦恼,其他一切烦恼莫不由此而生。总括众生的迷惑,可分为五种:(1)迷宇宙现象之果体;(2)迷宇宙现象之原因;(3)迷宇宙之涅槃实相(这包括主客观的统一,事理的统一,动静的统一,空有的统一等);(4)迷任何认识宇宙实相的方法;(5)迷宇宙现象之变化差异(就宇宙整体实相看,无往而不统一,就宇宙种种个别现象看,无往而不差别。统一不碍差别,差别不碍统一,只见统一不见差别、只见差别不见统一也是迷。例如,一手五指,五指即一手,一手即五指,离手无指,离指无手;手为统一,指为差别;如五指毫无差别,也同样不能起手的作用)。有此五迷,若想便错,举动皆非,故为一切烦恼、罪恶、痛苦之遍行因。

6.异熟因

佛法把整个宇宙和宇宙中个别现象统一起来,人生是宇宙中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同样和整个宇宙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独立的,如果互相独立便违反了因果律或因缘生法。所以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宇宙,一个人的因果变化,也就是他本人宇宙因果的变化。因果变化相同的人们其宇宙亦相同,其因果变化有一部分差异,则他们的宇宙亦有一部分差异。例如工人的经济生活因果变化相同,所以他们对于社会的看法相同,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对他们反映相同而造成他们的思想意识相同,也就是说,工人们有工人们的宇宙。至于私人企业家,同样也有私人企业家的宇宙。工人们的宇宙和私人企业家的宇宙在经济生活方面是不同的,因为这两者的经济生活因果变化是不同的;至于自然生活方面(如饥渴思饮食,入水则濡,入火则焦,见山知高,见水知低……)则是相同的。整个人类和一种生物的宇宙(包括本身在内)或好,或坏,或苦,或乐,是以他们过去世所作的善或恶为其原因,善行则结好果、乐果,恶行则结坏果、苦果。行为有善恶之究,而宇宙只分好坏苦乐,无所谓善恶。因果之性相异,且因在前果在后,如禾谷异时而熟,故名异熟因,果名异熟果。

三、依十五依处立十因

唯识学者依《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又按“因”的“依据处”分立“十因”。而此“十因”即“四缘”,四缘是笼统说法,十因是详细说法,并非“四缘”之外有“十因”。譬如人可分为男、女,又可按国籍分为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而不论哪国人,也不外男、女两类。

所谓“所据处”,佛典简称“依处”,共分15种:(1)语依处;(2)领受依处;(3)习气依处;(4)有润种子依处;(5)无间灭依处;(6)境界依处;(7)根依处;(8)作用依处;(9)士用依处;(10)真实见依处;(11)随顺依处;(12)差别功能依处;(13)和合依处;(14)障碍依处;(15)不障碍依处。依十五依处立十因:

1.依“语依处”立“随说因”。语依处者,谓宇宙间一切事物的义理不能离语言,语言由于想象,想象由于假名。例如“人皆有死”是个义理,这个义理离“人皆有死”一语,如何能表达呢?而“人皆有死”又是“人”和“死”等假名(为代表事物而假立的名字)想象而起,是故由事物生想象,由想象生语言,由语言表达义理,欲说义理必依语言,故依“语依处”立“随说因”。

2.依“领受依处”立“观待因”。领受依处者,谓能受所受,彼此依赖,如饥思食,“饥”为“能受”,是因;“食”为“所受”,是果。如见水思饮,水为能受,是因;饮为所受,是果。又如种瓜得瓜,种瓜与得瓜同为所受,而种瓜是因,得瓜是果。再如多愁善病,多愁与善病同为能受,而多愁是因,善病是果。如此,能受是主体,所受是客体,主体客体互相观望对待而发生因果关系,故依“领受依处”立“观待因”。

同类推荐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热门推荐
  • 爱恨千年劫

    爱恨千年劫

    咬着自己的下唇:“我会让你付出代价的!”--情节虚构,寻寻觅觅千百年,当来到身边时,他确逃婚了,为了解释清楚自己就是他一生寻觅的爱人,请勿模仿,经历了生死劫难,当有一天可以自由的告诉他时,他已有了新欢!男主掐着她的脖子恶狠狠的说:“你敢再对她无礼,我就废了你!”女主睁大眼睛看着自己深爱的男人,女主走遍了千山万水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甜蜜婚:萌妻好彪悍

    甜蜜婚:萌妻好彪悍

    [此文为女强+男更强,女主不脑瘫,不白痴,不抽风,可以放心观看。]她不就是塞给他十张毛爷爷,骂他连MB也不如吗?有必要这么“不离不弃”的缠着他吗?好歹她身为佣兵界的无冕之王,现在却被一个男的缠的要到处躲藏,这真的是太损她的面子了。被逼迫的忍无可忍的某女,雄赳赳的冲进那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公室时,某邪魅总裁,邪气的勾起了唇角,“终于来了,我等了你好久!”某女才知道自己被算计了。(这是一段诙谐的追妻之旅。)
  • 念念流年纠缠不休

    念念流年纠缠不休

    原来这就是他们的前世情缘啊,怪不得这辈子还纠缠不清哩~且看这场爱恋如何伏笔那个时代的他,将军,身披铠甲冷冷扫过。那个时代的她,丫鬟,粗布衣衫眉眼弯弯。丫鬟配将军,不协调啊,尤其是个爱做春梦,满身冒傻气的丫头,她也没办法,老娘生就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德行,大将军,您呢,爱搭理不搭理,姑娘我是看上你了,大不了我对着你色眯眯一辈子好嘞。泡上冷酷傲慢将军,没点道行还真不行!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倾城王爷的无盐“丑”妃

    倾城王爷的无盐“丑”妃

    大明王爷系列之一内容简介:明朝永乐年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顾家有女顾倾城,天下无盐丑第一!可怜此生做寡妇,嫁不出去赖家中。”此女名曰顾倾城,是京城富甲一方顾员外的第九个女儿。只因不想被其他人指定婚约,所以无论是被逼着见媒婆;还是走在街上……都会精心的“打扮”一番。她的大名便由此流传在坊间,真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丑的没话说!滕怀王朱瞻垲,是明仁宗朱高炽庶八子。俊美不凡,堪称“绝色王爷”。只因不满父王安排的政治婚姻便自下决定——“选妃”。要求只有一个,便是两人自愿签订一纸契约,一年后两人的婚姻关系自动解除。一年内两人不得干涉彼此间的正常生活——就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两人走到了一起,令举国上下所有的人都唏嘘不已。他是皇太孙朱瞻基,性格孤傲,待人冷淡。原本觉得顾倾城只是个丑的不能再丑的无盐女子,却在那次宫中献舞时的惊鸿一瞥栽下情根——他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庶九子,朱瞻垲的同胞弟弟——朱瞻垍。却因一次宫外的邂逅播下情缘……看他们如何演绎一段刻骨铭心的缠绵爱情,当昨日已成往事,他们能否守住属于他们之间那份纯真的诺言?!——————————————————————————————倾城王爷无盐妃,郎有情来妾有情。此生化做比翼鸟,你在前来我相随。梦梦的其他小说链接:http://m.pgsk.com/a/304551/《穿越之冷情皇帝俏皇妃》http://m.pgsk.com/a/293995/《狐仙(上)》《错嫁暴君:弃妃很嚣张》http://m.pgsk.com/m.pgsk.com?m=Book&ampid=1309大明王爷系列之二:《芙蓉帐暖:妖娆王妃不好惹》敬请期待!想知道朱瞻垍的爱情历程吗?!这本书就可以看到喽~温馨小贴士:喜欢文文的鞋童们千万不要忘记收文哦,以便下回的阅读,谢谢啦~梦梦开新坑喽!希望喜欢梦梦的鞋童们一定要收文哦,谢谢大家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侯府千金:拐个杀手来种田

    侯府千金:拐个杀手来种田

    上山采药的大妮失足跌落坡底醒来后,发现床边坐了个野人,更惊悚的是,野人的弟弟居然跟到她家提亲……百般无奈下,大妮嫁给了野人,谁知深山里的生活跟她想象的大不一样,野人丈夫的身份似乎也不简单…读者交流群:121295008欢迎大家加入。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