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400000019

第19章 墨学与哲学 逻辑 军事(2)

《经下》说:“且然不可止,而不害用功,说在宜。”《经说下》解释说:“宜犹是也。且然必然,且已必已。且用功而后然者,必用功而后然。且用功而后已者,必用功而后已。”“用功”,指从事自觉实践活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功效。“宜”,是合适、有分寸。“是”,为正确,合标准。墨家肯定合乎事实分寸的自觉实践活动,主张发挥自觉能动性。墨家的认识论,充满探索和创造世界的能动精神。

墨家认为人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人以认识能力能动地完成认识活动。认识活动过程,包括感性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墨家的知识论,既重视感性认识,又重视理性认识,是感性和理性并重的认识论。

在墨家的论述中,认识能力处于认识活动的中心,如“以其知有求”、“以其知过物”、“以其知论物”。实践活动,被看作是有计划、有意志的自觉行动。墨家的知识论,重视人,重视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与当代哲学精神不谋而合。

当代科学和哲学趋于更为强调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主体是行动者、认识者、实践者,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获得科学知识,推进科学发展,不能忽视主体性作用。墨家强调主体}生的认识论,值得弘扬。三辩证法1.对立统一恩格斯说:“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这一论断对墨家也适用。《经上》说:“同异交得仿有无。”同异交得是同和异相互渗透,同时把握。例如“有无”就是如此。铷“仿”:模仿,仿照。《法仪》“仿依以从事”,即仿照着做事“同异交得”,是墨家的重要辩证命题。

墨家列举十余个典型事例加以说明。《经说上》说:“于富良知,有无也。比度,多少也。蛇蚓旋圆,去就也。鸟折用桐坚柔也。剑犹甲,死生也。处室子、子母,长少也。两色交胜白黑也。中央,旁也。论行、行行、学实,是非也。鸡宿,成也。兄弟,俱适也。身处志往,存亡也。霍,为姓故也。贾贵贱也。”

一人家财万贯,却学识贫乏。或学识渊博,却穷困潦倒。这是“有富家”和“无良知”,或“有良知”和“无富家”,两者多,比3000元少,既多又少。

蛇和蚯蚓的蠕动,既离开,又接近。鸟儿筑巢,折取梧桐树枝,既坚实,又柔韧。剑的作用,在消灭敌人,但消灭敌人的目在保存自己。剑具有与保护生命的铠甲相同的作用。一妇女,对女儿说是母亲,对母亲说是女儿,既长一辈,又少一辈。一物颜色,比甲物淡,比乙物浓,既白又黑。一个圆的圆心,可作男一圆的圆周,既是中央,又是旁。

一人的言论和行动、行动与行动、学问和实际,既有是,又有非。母鸡孵雏,在小鸡将出壳,又未出壳时,既成,又未成。排行老二,既是兄,又是弟,说兄或弟,都合适。一人身处此地,心志跑往别处,既存且亡。“霍”字,可指一动物“鹤”,也可指姓“霍”的人,古代“鹤”、“霍”二字通假,使“霍”字有歧义。一合适的价格,对卖方够“贵”,对买方说够“贱”:既“贵”且“贱”。

“同异交得”的“同”,即同一性。“异”,即差异性。《经上》说:“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即同是相异的事物,都具有的共同方面。用异规定同,与唯物辩证法的看法一致。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具体同一。没有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就没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反之亦然。

《大取》说:“有其异也,为其同也;为其同也异。”即事物有相异方面,恰恰在于有相同方面。所有相异,都生长于相同的根基。用同规定异,与唯物辩证法的看法相通。差别和对立,存在于事物内部,与同一性相联系,为同一性所制约。

“同异交得”,即同一性和差异性,相互渗透,同时把握,差异、对立属性,存在于同一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念的另一种表达。墨家“同异交得”的辩证法,有其不可避免的朴素性、直观性和历史局限性。

“同异交得”的提出,有针对性。公孙龙《坚白论》说:“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也,无坚也。抚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坚持“离坚白”的形而上学命题,认为一块石头中的坚、白两种性质,是绝对分离和排斥的。墨家对此给予反驳。《经说下》说:“抚坚得白,必相盈也。”“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墨家的论题是“坚白相盈”,认为一块石头中,坚、白两种性质,相互包含、渗透,对立统一,可以同时认知。

当代西方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否定的辩证法”,认为矛盾绝对排斥,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起来,只讲斗争性,不讲同一性。马尔库塞提出,肯定矛盾同一性,违反辩证法。只有不同一,才是辩证的、革命的。辩证法是不同一的思维方法。法兰克福学派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否认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是错误的。但承认矛盾存在,人可以用“矛盾的思考”方式认识问题,这一点同墨家观点相通。2.全面性“两而勿偏”,也是墨家的重要辩证命题。《经说上》说:“权者两而勿偏。”《经上》说:“见:体、尽。”《经说上》解释说:“特者,体也。二者,尽也。”权衡思考,顾及两面,不要只顾一面。提倡全面性,反对片面性。《墨经》“体”、“特”、“或”、“偏”,表示一面、部分,“兼”、“二”、“俱”、“尽”,表示全面、整体。墨家考察分析对立现象,提出一系列对立范畴,如体兼、利害、有穷无穷、久宇,论证观察思考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大取》论述利害全面权衡的方法:“于所体之中,而权轻之谓权。权,非为是也,亦非为非也。权,正也。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其所取也,之所执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于所未有而观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

权,本义指秤锤、砝码、标准。用秤锤、砝码作标准,通秤杆(天平)的杠杆作用,同所称之物相比较,可知物之轻权,又引申为称量、衡量。古语说:“福与祸同门,利与害

邻。”利害权衡取舍,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两利相权,取其大,容易决策。这是“于所未有而取”,是“非不得已”,不是现成的、被迫的,是主动争取,可以从容而回的大亏。经商办货,路过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遇到拦路抢劫的盗匪,寡不敌众,被迫采取“断指以免身”的策略,毋宁说是祸中有福,害中有利,比失财亡身、人财两空要好。《小取》说:“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言论有多方面的道理,不同的类别和理由,不能片面观察分析。

当代西方结构主义哲学强调对事物结构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认为整体性结构规定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性质,规定事物本质。这与墨家“两而勿偏”的全面性原则,在强调整体把握事物上一致。但墨家整体把握事物是要看到事物两面,全面认识事物。结构主义哲学把事物的结构和整体性看成是完全独立的,是同其构成要素和部分毫无联系的唯一存在,这是错误的。墨家的思想朴素直观,缺乏科学论证。结构主义哲学运用当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对整体性、结构性的论证,比较严密。

墨家“两而勿偏”的全面性原则,“同异交得”的矛盾法则,一脉相承。客观事物是矛盾统一体,观察思考就应该提倡全面性,反对片面性。要顾两面,不要只顾一面。事物的辩证本性决定认识的全面性,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

系统论的整体观认为,必须把握事物整体和整体把握事物。随着现代科学发展综合性、整体性、联系性的加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求提高辩证思维的自觉性。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和协同学等系统学科的建立,充分显露辩证法的鲜活生命力。墨家“同异交得”、“两而勿偏”辩证思维方法的真理性,越来越引人注目。

3.历史分析

墨家认为,事物会发生性质改变,必须用历史分析法看问题。《经上》说:“化,征易也。”变化,是特征、性质改变(质变)。古今异时,性质不同,今天比古代复杂,尧善治古不善治今。

《经下》说:“尧之义也,声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义二。”《经说下》说:“尧之义也,是声也于今,所义之实处于古。”“尧善治,自今察诸古也。自古察之今,则尧不能治也。”《经下》说:“察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

古今情况不同,像“尧是仁义的”这样的命题,有历史性、相对性。今天说“尧是仁义的”,指谓的实际情况是处于古代。古今是不同时代,古代的“仁义”,不同于今天的“仁义”。

墨家认为,概念、命题有历史性,其真实性依历史情况为转移。这种历史分析法有普遍适用性。“于是推之”,就是依此类推,由个案推到一般。

《经下》说:“或过名也,说在实。”《经说下》解释说:“知是之非此也,又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谓此南北,过而以已为然。始也谓此南方,故今也谓此南方。”命题、判断会过时,原因在于实际改变,或性质改变,或空间改变。不能因“过去曾经如此”,就说“现在还是如此”,这种经验主义逻辑的推论是错误的。

《大取》说:“昔者之虑也,非今日之虑也。”过去思虑,不等于现在思虑。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根植于古今进化观的历史分析法,是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暴学与逻辑一引言1.辩的定义

和古希腊、印度一样,古代中国的逻辑学是首先由辩论术发藤起来的。墨子要求学生把辩论作为克敌制胜的法宝,把“谈辩,基本功传授给弟子。墨家逻辑为辩论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

《小取》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学的理解已进入自觉的、有相当水平的阶段。要阐述辩论的形式、方法和规律,首先要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辩论有无胜负,标准为何?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存在激烈争论。墨家文献“辩”字出现19次,基本含义有:第一,辨别、分别。《非攻上》说:“白黑之辩”、“甘苦之辩”、“义与不义之辩”。《兼爱中》说:“识其利,辩其故”。“辩”与“识”(认识)同义。在这种意义下,“辩”与“辨”通用。《尚同上》“是非利害之辩”,《非命上》作“是非利害之辨”。

第二,辩论、善辩。《耕柱》:“能谈辩者谈辩。”《公孟》:“子墨子与程子辩。”“今告子言谈甚辩。”辩的这种含义,经墨子应用和提倡之后,在战国中期得到广泛应用。战国中期的百家争鸣,迫使各家各派钻研辩论技巧,把名辩思潮推向高峰。后经后期墨家总结,形成系统的理论。

中国古代逻辑的确立,以《墨经》为标志。后期墨家提出系统逻辑学说:“辩,争彼也。辩胜,当也。”“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不若当犬。”“彼,不可两也。”“兕牛,躯非牛,两也,无以非也。”“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所谓非同也,则异也。同则或谓之狗,其或谓之犬也。异则或谓之牛,其或谓之马也。俱无胜。是不辩也。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

“辩”定义为“争彼”,辩论是争论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墨家为了说明什么是“辩”,引进了“彼”的概念。如两人针对同一对象,一人说“这是牛”,一人说“这不是牛”。这就是争论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一对矛盾命题,不可能都正确,也不可能都不正确。两个相矛盾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墨经》用术语“彼”,表示一对矛盾命题。“彼”是“辩”的对象,双方所争论的题目。

如果不是关于同一对象的争论,一个人说“兕是牛”,另一个人说“躯是非牛”,二者“俱胜”,两个命题都真,不构成辩论。“二名一实”的命题,也不构成争论。“狗”和“犬”是一个对象,两个名称,是重同,可以“俱无胜”。一个人说:“这是狗。”另一个人说:“这是犬。”可以同真,不是必然有一不真。这也不构成“争彼”。如果对不同对象,作出两个相异命题,也不构成辩论。如“这是牛”、“这是马”,也可以“俱无胜”。

“辩”的定义为“争彼”,即争论两个矛盾命题的是非。凡是辩论,一定是关于某对象的某种属性,甲说“是”,乙说“非”(不是)。两个矛盾命题,必有一真一假,一是一非,因此,凡“辩”必有胜负。而“当”的一方,就是在辩论中胜利的一方。“辩胜”以符合事实和真理为条件,这是墨家逻辑的宗旨。

2.辩的目的

“辩”的目的,是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处置利害,解决疑惑。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面貌,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自己赞同的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的论点,也不要求别人赞同。这是辩学的目的、形式和规则的规定。

墨家逻辑有助于认识事物,辩的形式为辩的内容服务。辩的目的和作用中,涉及认识和实践两方面。从认识方面说,“辩”要达到明是非、别同异、察名实,从实践意义说,要达到审治乱、处利害、决嫌疑。墨家认为,客观真理能够认识,客观真理的获得,以逻辑为工具。为了认识真理和揭露诡辩,墨家创立辩的系统学说,即逻辑学。

二概念论1.概说《小取》说:“以名举实。”《经上》说:“言,出举也。”说上》说:“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虎也。言,谓也。言由名致也。”

“名”是语词、概念。“名”的作用,是对事物的列举、模拟、摹写,《小取》叫“摹略”,是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用语言来事物的实质,如同画虎以表现真虎。对事物进行陈述的由“名”构成。概括事物本质,用语言表达为“名”,即概念。

《经说下》说:“或以名示人,或以实示人。举友富商也,是名示人也。指是鹤也,是以实示人也。尧之义也,是声也于今,所义之实处于古。”说:“我的朋友是富商。”这是用“名”表达。“朋友”、“富商”是“名”,即概念。用手指指着动物鹤表达思想,叫做“指”(指认)。“指”的表达方式,没有摆脱实物的形象和感官对眼前实物的感觉。这种表达方式需要具备的条件:实物在此时此地。从时间、空间上看,实物必须与交际双方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因而,这种表达方式有局限性,表达不方便。需要一种能克服这种局限性的表达方式,即“名”。“名”以其抽象性和概括陛,克服“指”(指认)的时空局限性。

从《墨经》对“久”与“宇”,即时间与空间的定义,可以看出墨家对“名”的运用。“久,弥异时也。”“久:古、今、旦、暮。…‘宇,弥异所也。”“宇:东、西、南、北。”“弥”:概括。“久”即时间的概念,是对不同的具体时间形式,如古、今、旦、暮的概括。“宇”即空间的概念,是对不同的具体空间形式,如东、西、南、北的概括。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不是直接通过感官感知,是通过抽象思维,对具体时空形式概括的结果,反映事物的一般性质。“名”反映事物的一般性质,存在于个别事物,个别中有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

《经下》说:“惟吾谓非私名也,则不可,说在返。”《经说下》说:“谓是鹤可,而犹之非彼鹤也。谓‘彼是,是也’不可。谓者勿惟乎其谓。彼犹惟乎其谓,则吾谓不行。彼若不惟乎其谓,则行也。”“名”是许多个别的概括,不是指一个具体的个别,“名”不可“惟谓”。《公孙龙子·白马论》说:“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非有自马为有马。”“白马者,言自定所白也。”由此诡辩说“白马非马”。这是从内涵上割裂一般和个别的内在联系,否认个别中有一般。从外延上抹杀种和属的一致性,把种属包含的关系,歪曲为绝对不相容的全异关系。“惟谓”论实质上是诡辩论,为墨家所批判。2.名的分类集合与元素墨家明确认识集合和元素概念的不同逻辑性质。集合概念叫“兼名”,元素概念可称为“体名”。《经上》说:“体,分于兼也。”《经说上》举例说:“若二之一,尺之端也。”“兼”指整体、集合,“体”指元素、部分。

同类推荐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

    《名人谈文化艺术》罗列了中国古今的名人对于文化与艺术的见解,对文化艺术的不同发展观念,但这些都无不闪现了思辨的灵光和语言的机智。
  • 狼人的月夜迷踪

    狼人的月夜迷踪

    本书将带我们一起追寻狼人的传奇和秘密。,古世纪欧洲盛传的传说:“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这是一个关于月圆之夜变狼的秘密。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
  •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本书收录了雷海宗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兵”的珍贵学术论文。堂堂中华何以一再遭人欺凌。今天读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历代盛衰,仍发人深省。,全书分为两编。本书最为独特之处是,通过对于中国兵制的梳理,研究兵的精神,兵的文化。作者以侧锋破题,从“兵文化”入手,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何以造成千年积弱,根源何在
  •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

    《宁夏历史地理变迁》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献礼项目 ——《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之一。按照历史地理内涵的要求,把宁夏 的地理沿革、疆域变迁、政区演化,以及长城、雄关、重要地名的出现, 还有山脉、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内容做了系统介绍。从宁夏远古地理环境 和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写起,沿着王朝兴替设章分节逐一进行介绍,注 重史料价值结合地方特色,还特别将宁夏省解放后一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 成立,以及最近几年_的行政建置与区划变动一一做了记录。
热门推荐
  • 重生渔家女

    重生渔家女

    小鱼觉得,穿越不可怕,重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穷二白,随时担心会饿死。她重生在渔村,家中亲戚一大堆,穷的穷,抠的抠,最厉害的不是赚银子,而是嘴刻薄,让人哭笑不得,都是穷给闹的。渔船落后,地少人多,穷的还真没话说。看她一个渔家女,怎么翻手赚钱子,覆手抢银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

    选取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英杰故事二十余篇,展现了英杰为人称道的英雄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崇高精神。故事描写生动形象,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同时配有精美的插图,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适宜小读者阅读。希望这本小书能受到小读者的喜爱,让孩子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得到启迪和收获。
  • 孝庄皇后贴身侍女:苏麻喇姑

    孝庄皇后贴身侍女:苏麻喇姑

    这是一部讲述经历过五代四帝,地位和身份都很特殊的奇女子的故事。她虽然只是一名侍女,但却参与了清朝官服的设计,也是女性旗袍的最初设计者。她不仅懂蒙文、满文和汉文,而且还擅长满文书法。她平时是孝庄的“秘书”,在皇位争夺战中还是一名出色的“间谍”。同时,她是康熙的老师,还曾抚育康熙的十二子。她受到了同一时代,不同帝王的尊重,被孝庄称为“格格”、被康熙称为“额娘”、被皇子称为“奶奶”。她死后,人们为了尊重和纪念她,称她为“苏麻喇姑”。
  • 花落不归尘

    花落不归尘

    千珍最近经常做一个奇怪的梦,她看到一个一袭华裳的女子静静站在远方,笑容温暖地望着自己。朱唇轻启:“千珍,时机到了。”千珍疑惑地看着她:“什么时机到了?”那女子却伸出手指挡在自己的嘴唇上,微笑道:“不可说。”直到多年后,千珍仍然记得,那人温暖如春却如何也掩不住悲伤的眼睛,一如雨后夜空,满布的星辰。
  • 遇见我的前世今生

    遇见我的前世今生

    本书是潜意识大师高原在面临人生困境之时的一次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之旅——公司的破产、妻子的离弃,身体的疾病……在遇到事业的巨大挫折和人生的重大变故时,“我”曾一度迷失了方向。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解脱,“我”选择了旅行,从洛杉矶到印度;从东京到南美;从阿根廷再到中国西藏。在路上,作者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包括企业家、律师、小老板、修女、僧人、不得志的员工等。特别的际遇给了他特别的启示,最终作者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苏醒、觉悟,豁然开朗,这种的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整本书中,作者通过知名人物的禅修案例,以及大量丰富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现了多种自我疗愈的神奇方法以及自我苏醒、自我觉悟的心灵过程。
  • 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

    国内哪所大学造就的亿万富豪校友最多?答案是清华大学。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培养和造就了84名亿万富豪,校友财富合计近3000亿。清华大学之所以培养出这么多超级富豪,主要是因为它独特的教育理念。严开编著的《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全面总结了清华大学的财富理念,试图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染更多的人,让你能够通过对《在清华听的12堂财富课》的学习打开财富之门。
  •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本书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 重生缘:妃倾天下

    重生缘:妃倾天下

    一朝穿越,她竟成了人人欺负的对象,开什么玩笑?墨惜颜已经死了,现在她—夏清菱才是这个身体的控制者,要想发展,就得先生存,而且要好好的生存用脚绊她的丫环?好,哪只脚?废了全家来找她算账?好,新账旧账一并算了逼她出嫁?行,谁逼的?把她嫁了当离开那个所谓的家,孤身立在雨中,她回眸轻轻的笑了,替墨惜颜笑得淡漠......等等,事情怎么越来越不受控制了?妖孽的七王爷夜陌熙望向她的眸中竟也有了孩童般的天真:“惜颜,做我的王妃可好?”洛凡拉着她的手,那个不可一世的世子竟在她面前放下身段:“惜颜,跟我在一起,我会为你夺天下。”战无不胜的四王爷手持在她面前放下手中的兵刃,低低问她:“若我舍江山,可能得佳人?”一心复国的前朝王兄,最后却放弃兴国,只因她一句:“血染的江山,我不要。”错综复杂的纠葛,前世究竟是谁欠了谁,才落得今生的轮回?遥望,远处楼宅烟雨中,一身无事也悠然忆万世,记千秋,几度风雨几度愁#####注:此文曾发,因为网络问题不得不重新发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啊女主冷酷坚强格外彪悍男主多多剧情绝不虐结局开放推荐好友文文:http://m.pgsk.com/a/255090/
  • 绝世后爸

    绝世后爸

    他,慕烨霖,有史以来最年轻有为的少将,生于红色之家的他,却不是骨子里传统的男人,霸道,狂野,蛮不讲理,尤其是遇到了她以后,费劲心思的娶回家,百般心思的宠溺着,在外他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在家却是一个老婆说一不二的妻奴。她,黎梦宛,一个大学毕业就被成为“新闻神话”的人物,先天的新闻天赋,一个典型的温文尔雅的小女人,智商至高,情商低下。在第一次收到天降的为未婚夫以后,她的生活注定不平凡。婚礼上,自己的姐妹挺着肚子说孩子的父亲是她的未婚夫,他从一边站出来给她解围,本以为只是一场演戏,没想到他闯进她的世界就没打算再出去,抢婚,骗婚,再加上军婚,让她无从选择,只能乖乖的顺从。蜜月里,带着她看遍世界上最美的花海,让她感觉幸福到了忘记呼吸。宠溺的抱着她“到我的世界里,我就会让你体验,幸福到牙疼。”他的心上人归来,她要离开,慕二少大怒“黎梦宛,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是我不允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一天一夜未归的慕二少,害怕被惩罚悄悄的进了客房,以为这样就可以逃脱惩罚,谁知,女王大手一挥,跪搓衣板的干活,直接跪了半个小时,背了五十遍三从四德,才被老婆“心疼的”拉起来,声音甜甜的说,老公,我是爱你的。丫的,看你下次还敢不敢跟别的女人夜不归宿!看一个娇小的小家碧玉怎么变成一个成熟妩媚的女王范,看一个霸道强势的年轻少将,怎么磨练成一个“小家碧玉”的妻奴。典型的宠文,腻到你牙酸嘴疼,宠到你神魂颠倒。一个霸道腹黑的年轻少将,一个智商高,情商低的,新闻神话,当奥特曼遇上小怪兽?不,他们俩是当大灰狼遇上起司猫。最终谁是谁的宿命,谁是谁的克星,谁被谁征服。都有着命中的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