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200000050

第50章 历史是活的(1)

梁启超治学,广博丰厚,时有新论,其涉及范围之广、其情感的浓烈、其常常化身其问的责任感,当世之下无人可比。后来人或有继承梁启超的,在他一生以文字构造的学海中探幽,是涛声扑面目不暇接之概:也有不以梁启超为然的,把丰厚说成浅薄,以其“多变”而否定他光照千古的学术成就。这已经不是一般的苛求了,近乎无知无识。

编辑《饮冰室合集》的林志钧在序文中说:

知任公者,则知其为学虽数变,而固有其紧密自守在,即百变不离史

是观而已。其髫年即喜读《史记》、《汉书》,居江户草《中国通史》,又

欲草世界史及政治史、文化史等,所为文如《中国史叙论》、《新史学》

及传记学案,乃至传奇小说,皆涵史性。

林志钧确是知梁启超者。

梁启超毕生的学术成就涉及到关乎文化的几乎所有领域,但无论文学、哲学、佛学、教育学、政治学、财经学、新闻学、图书馆学,均以史为经脉,如梁启超所言,平生好学,以史为甚。

从埋头着的典籍、稿笺中站起来,在书房里踱几步,抿一口茶抽一支烟为小息时,梁启超常常自言自语:历史是活的。

但,他也会叹息,自觉人生紧迫,要读的书要写的文章却太多太多。

梁启超从来不曾想过,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只是抓紧着做学问。从他告别官场到一病不起,不过短短的10年,这10年间,讲台与书桌是他长相厮守之处,也曾有过政治的冲动,甚至想组织第三党与国民党和共产党抗衡,但终于也只是想想而已。

就是这生命最后的10年,粱启超达到了学术成就最辉煌的巅峰,灿烂在20世纪,并且会随时光之箭走向21世纪。

我们当然还应该看到,在10年之前的20多年中,梁启超沉浮政坛,献身民主立宪,为之服务的大量论著,剔除了应景的、趋时的一部分,也是他后来走向学术巅峰的基石,有的也同样是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启蒙的不朽名篇,如《新民说》、《少年中国说》等等。

1920年,蒋方震请梁启超写序。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有与欧洲文艺复兴相似处,便大加发挥,洋洋洒洒5万言,蒋方震大呼:“任公,这哪是序,是一部专论!”于是便有了梁启超用一周时间夜以继日写成盛名久负而不衰的《清代学术概论》,使先睹为快的张东荪、张君劢目瞪口呆,只是问:“任公,你怎么写出来的?”

梁启超累了,闭上眼睛慢慢答道:“早想写的,一直闷在心里。”

言毕,又加一句:“总算有时间了。”

本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学问家都明白,有清一代学术思想的地位,是历史演进中最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不可不论,不能不论,而且应是高论,妙论,能传诸后世之论。

形象地说,清代的学术思想走到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末期,同时又蕴含着未来社会的新的因素。

概而言之,它是破坏的,也是创造的;它是旧的,也是新的;它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它是残酷的,也是温情的。

张东荪治哲学,对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的立论特别有兴趣,赞叹道:“任公,你以‘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定义为‘清代思潮’,实在是高远之思神来之笔。”

梁启超:“一个时代走到末期,所谓础润月晕总有先兆,破宋明理学是以‘复古’为其职志,动机与内容,相类欧洲的文艺复兴。”

张东荪:“看来人类思想文化之演进,所循者以反动求进步,以复古求解放耳。”

梁启超:“然。清200余年之学史,实为四步,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

张东荪:“后人对乃师康有为及兄之学术地位,或有困惑。”

梁启超:“今文学运动之中心,非南海康有为莫属。何谓中心?乃可影响四面通达八方固守营垒之首领者。后起之中,为今文学派猛烈宣传者,新会梁启超也。”

张东荪既为梁启超的才情,也为梁启超的胸怀感叹不绝!

梁启超却正色道:“我是有生性弱点的。”

就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有一章节专门袒露心胸,甚多自责,也明言了与南海康有为的种种道不同处。

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在日本“日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康有为“屡责备之,继以婉劝,两年问函札数万言”。总.是顾及到师门之谊吧?“启超持论稍变矣”,可是梁启超于内心却又不得太平,“保守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日:‘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说了这一段心路历程后,梁启超自我解剖道:“盖生性之弱点然矣。”

但,康梁在学术思想上的分途..却终是无可避免的。当康有为在海外力倡保教设孔教会、“定国教祀天配孔诸义”,当时“国中附和不乏”,而梁启超却不以为然,并“屡起而驳之”:

我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学界光明,源于思想自由,梁启超的这个定论,着实让“定国教”的康有为不好反驳了,只能拍桌子大骂“妖言惑众”!

梁启超进而论道:

及秦始皇焚百家之语,而思想一窒;汉武帝表章六艺罢黜百家,而思

想又一窒。自汉以来,号称行孔教二千余年于兹矣,而皆持所谓表章某某

罢黜某某者为一贯之精神。

动辄禁止,国中有诺诺之官,无谔谔之士,思想闭塞,言路断绝,结果又如何呢?梁启超用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

皆自由思想束缚于一点,不能自开生面,如群猿得一果,跳掷以相

攫:如群妇得一钱,诟詈以相夺,情状仰何可怜……此二千年来保教党所

生之结果也。

梁启超认为“中国思想之痼疾,确在‘好依傍’,与‘名实混淆…。痼疾不除,云何解放?

又为什么痼疾难除呢?中国人总是能找到当时当世一切的人类新思想之源泉必出于中国者,“吾先哲所尝行也”,或“吾先哲所尝治也”。此种痼疾,到20世纪行将结束,不是至今依然吗?

梁启超对此自谓“深恶而痛绝”,他说:

吾雅不愿采撷隔墙桃李之繁葩,缀结于吾家松杉之老干,而沾沾自鸣

得意;吾诚爱桃李也,唯当思所以移植之,而何必使与松杉淆其名实者。

《清代学术概论》脱稿,读过的朋友无不叫好。梁启超是日家宴,座上宾客有夏穗卿、张君劢、张东荪等。

梁启超稍稍饮了点酒,心情格外好,谈及离开政坛便初获学术成果时,还告诉老友已写或正写的几个题目,《佛典之翻译》、《说华严经》、《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以及先秦诸子的《老子哲学》、《孑L子》、《老墨以后学派概观》、《论孟子稿》等。

夏穗卿已经很久不见了,梁启超总是那么忙,却从来不曾忘记过这个落魄潦倒的老朋友,只要得空便到夏穗卿处坐一坐,喝一杯酒,请教一番佛学。

酒精正在吞噬夏穗卿的生命,但,倘若没有酒,夏穗卿说:“我即刻就会死。”梁启超为一个才情横溢的老友伤心、担心已非一日了。

夏穗卿只是饮酒,端酒杯的右手有些颤动。晃着杯中的酒,眼看要泼出来时,夏穗卿便一饮而尽了,“好酒!好酒!”

粱启超既不想让夏穗卿扫兴,又想让他少喝一杯便道:“穗卿兄,你说说佛经如何?”

夏穗卿:“我早说过《楞严经》是假的,对吗?唯法相宗才是真佛学。”

梁启超:“是,在贾家胡同的小屋里。”

夏穗卿:“这世界充斥假的,连佛经都有假的了。任公,你是真的。”

梁启超感激地看着老友,眼圈有些发涩:“我知道自己,在思想界,破坏力不少,而建设则甚少。清末思想界粗疏浅薄,启超与有罪焉。”

夏穗卿:“否。未能自度而先度人,是为菩萨心,任公算一个。”夏穗卿指指张东荪:“尔等却只能算半个。”夏穗卿又问张东荪:“任公这部书到底好在哪里?你说不出,且听我说,任公以佛法写史,一切流转相,倒分四期,生、住、异、灭而对应出启蒙之生期、全盛之住期、蜕分之异期、衰落之灭期。历史,何不称为流转史?”

众人赞叹之声不断。

夏穗卿的酒量已大不如前,却益发贪杯,似醉非醉地说:“任公乃觉世之英杰,传世之作当从现在始,不过觉世传世都很累,总不如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言毕,决意告辞,他要睡觉去了,他知道自己衣衫寒酸,身上有浓重酒气,从不在朋友家留宿的,喜欢醉意艨胧摇晃回自己的小屋。

梁启超扶着夏穗卿出门叫好包车付了车钱,又把几个银洋塞到夏穗卿的手里,夏穗卿坚辞不受,梁启超只好说:“几个酒钱如何?”

夏穗卿笑了,“知我者,任公也!”

遂挥手而别。

回到屋里,酒已经换上茶了。这茶却是刚才夏穗卿带来的一小包新龙井,满杯碧绿,满屋飘香。

梁启超举起茶杯,先闻后抿,道:“穗卿就是这样的人,他在,常常不是说些不合时宜的话,便是一言不发;他走,却发现他留下了很珍贵的东西,会想念他。”

众人唏嘘之后,张君劢问梁启超:“坊间传言,任公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绝少,确否?”

梁启超:“那是真的,不过,我总是对政治太有兴趣,耗其精而荒其业,实可一叹!”

张东荪:“任公学问,总是举世难求了。”

梁启超:“此言应属过誉,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均有大学问。再者,今之所谓学问与古之为学问而学问又相差甚矣,总而言之,应是有书呆子才有学问家,你们说我是书呆子吗?”

大家都笑了,笑得很愉快。

梁启超谈兴渐浓竟一发而不可收了:“追想起来,康南海、启超、谭嗣同等辈实生于学问饥荒之环境,冥思枯想欲构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即变法维新也,却为时代所不容。不过学问之路亦是不归之路,便一直走过来了。”

张东荪:“晚清思想文化演革运动的一种怪现象是,在西洋的留学生却不甚参与。”

梁启超:“是全体未尝参加此运动,良可叹惜!彼等本应是运动之原动力和中坚,却漠然于外,不屑回首。而由吾等一批不通西洋语言文字之人左冲右突上跳下窜,能力所限弊端难免。昔之西洋留学生,深有负于国家也。”

张君劢:“无论如何,清学衰落,于是朝廷灭亡,封建土崩,轰然之间为新思想启蒙。”

《清代学术史稿》约略言之,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呢?

梁启超认为,首要的是认清“我国文化史确有研究价值”,即有清一代而已见其概。倘无敢破敢言的“清代思潮”,怎么会有后来的西学东渐变法维新乃至首创共和呢?“故我辈虽当一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新文化,一面仍万不可妄自菲薄,蔑弃其遗产。”

其次,“对于先辈之‘学者的人格’,可以生一种观感”。梁启超解释“学者的人格”乃是“为学问而学问,断不以学问供学问以外之手段”。他还断言:“每一时代文化之进展,必赖有此等人。”

明确学问的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一代人要为民族的先人“增加遗产”,“对于全世界人类之遗产亦当有然”。

对比学问,“知现代学问上笼统影响凌乱肤浅等等恶现象,实我辈所造成。此等现象,非彻底改造,则学问永无独立之望”。

梁启超最后问道:

吾辈欲为将来之学术界造福耶?抑造罪耶?

1921年,对先秦诸子情有独钟的梁启超写了《墨经校释》、《复胡适之论墨经书》、《墨子学案》、《墨子讲义摘要》等。有关佛学的则有《翻译文字与佛典》、《佛学之初输入》、《读异部宗轮记述记》。

1922年,中国近代史学史上影响深远,读史研史论史者必读的巨著《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梁启超的这部巨著,被称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宝典”,是梁启超在南开大学主讲一年的《中国文化史稿》的结集。

梁启超总是陶醉于历史的巨大中。这巨大有时是辽阔无垠,有时是细若山泉;有时是阳光灿烂,有时是阴影笼罩;有时若明月之清丽,有时若烛火之闪烁;有时美极,有时丑极。但,总而言之,它是无声的,作废墟状,却埋伏着温热的碎片,几个古泉上的古文,龟板和陶瓷的一角……

历史便这样活着。

张东荪曾有一次因为激动而大声地问梁启超:“人活在现世,匆匆起路,是走向未来呢,还是走向历史?”

梁启超也大声地回答:“问得好!且存疑吧。”

梁启超在清华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的同时,正撰述《五千年史势鸟瞰》作为《中国通史》的若干章节,这一宏伟的计划因天不假年而未能完成,但现存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太古及三代载记》、《春秋载记》、《战国载记》等均是梁启超授课的讲稿,从中可以约略看出梁启超观照中国史的思路及唯梁启超才有的特色。

梁启超是从民族史开始切入中国史的,并扩大了史学研究领域,梁启超认为所谓“民族意识”即是“谓对他而自觉为我”,.而这个“我”亦即是“中国人”的代名词。

根据神话、传说及相关文献资料,他认为“中国人”的观念最早形成于上古时代,是多民族的集合体,梁启超说:“吾民族自名日‘诸夏’以示别于夷狄。诸夏之名立,即民族意识自觉之表征,

‘夏’而冠以‘诸’,抑一多元结合之一种暗示也。”

梁启超说民族意识的确立及用诸夏之名,“可推定起于大禹时代”。那是因为“文化渐开,各部落交通渐繁,公用之言语习惯已成立”。其次因遭大洪水浸没,各部落纷纷迁居高地,“又以捍大难之故,有分劳协力之必要,而禹躬身其劳而集大勋,遂成为民族结合之枢核”。再者,“与苗族及其他蛮夏相接触,对彼而自觉为我”。

从此以后,…诸夏一体’的观念,渐深入于人人意识中,遂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裂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

梁启超还考察了上古时代的满族、蜀族、巴氐族、徐淮族、吴越族、闽族、百粤族、百濮族等民族的地理分布、语言特点、生活习性及相互融合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

《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书,则是梁启超专为说明中华民族繁衍及一体化过程而写的。他的总的观点是:中华民族为一极复杂极巩固之民族;这个民族的形成曾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中华民族的将来绝不至衰落,而且有更扩大的可能性。

历史是离不开年代及地理环境的。

梁启超称之为“空际”与“时际”。

梁启超认为:

历史者,因空际时际之关系而发生意义者也。吾尝言之矣,日“史迹之为物,必与‘当时’、‘此地’之两观念相结合,然后有评价之可言。”故于地理及年代托始焉。

梁启超在1922年清华学校讲演的《地理及年代》,谈到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时,有极为精当、重要的论述。梁启超说:

人类征服自然之力,本自有限界,且当文化愈低度时,则其力愈薄弱。故愈古代则地理规定历史之程度愈强。且其所规定者,不徒在物的方面而兼及心的方面,往往因地理影响形成民族特别性格。而此种性格,递代遗传,旋为历史上主要之原动力。粱启超并且特别告诫:“故治史者,于地理之背景,终不能蔑视也。”

梁启超告诉当时及以后的读者的,是这样的名言至理:一切平凡或者伟大的人类活动,无不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唯其如此,这一定的环境便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形成。

在梁启超所处的时代,有梁启超这样对环境及其作用有深刻认识的,还有第二人吗?

这就是梁启超的深厚。

他总能找到可以开掘、铺陈、叙述的凭借,所有的史迹都离不开这样的“山阴道”。

这就是梁启超的魅力。

他总会发出自己的新论,而这样的新论能使历史和地理都不再枯燥,活鲜着,让人惊讶。

一条奔腾不息浊浪滚滚的黄河,是最能说明历史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依相存相斥相争之紧密关系的。梁启超从地理的角度以18条理由,说明黄河流域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祥地的。实录前7条,便可略知梁启超的学识与目光了: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名妓传

    中国古代名妓传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对妇女的要求甚为苛刻。三从四德就是紧箍咒。《仪礼·丧服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三从,即妇女从生到死,一生都要依从男性,她们没有个人的意志和自由,她们只是男性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所谓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注云:“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臬。”说明白点,就是妇人对男性,第一要忠贞,第二说话谦恭,第三仪态装束要端庄温柔,第四做好针线茶饭的服务。一句话,妇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围绕着男性。
  •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青少年时代

    郭沫若的少年时期,生活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制度转换的时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阵痛,塑造着一个叛逆的性格;时代大潮的激荡,则玉成了一个弄潮儿的辉煌。郭沫若在文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艺术等领域都成就斐然。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
  •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照亮人间的提灯女神,俄罗斯的“守护神”,从死囚到总统,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斗士,女人统治世界,人民的王妃……这些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你了解多少?
  •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的十大经济学家

    ,本书的内容是熊彼特在1910—1950年间为各个经济学杂志(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写的十篇经典的评述性文章,对影响世界经济学的十大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从马克思、瓦尔拉、门格尔,到马歇尔、帕累托、庞巴维克、陶西格,再到费雪、米切尔、凯恩斯。对他们的经济学说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评价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热门推荐
  • 妃要休夫:绝色厨娘斗深宫

    妃要休夫:绝色厨娘斗深宫

    谁说一定夫为妻纲,她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妻为夫纲。让你知道何为夫,何为父,何为子。丈夫为天已是过眼云烟,看她小小厨娘如何妻为夫纲,调教驯夫。不要以为你是太子就了不起?太子也是人,太子也是吃大米长大。你不要得意,我要休夫,休的就是你!且看泼辣女与腹黑男的斗智斗勇~~~麻雀如何变凤凰!如果爱情有毒,让我成为你的解药。繁华过境,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你一句我在这里等你.....
  • 盛宠:第一嫡女

    盛宠:第一嫡女

    一场伏杀,她穿越而来,庵中隐居三年,成长为长生门门主,却偏偏有些不长眼的,敢太岁头上动土。太子退婚?谢谢啊!相府千金使绊子?姐心情好,小惩大戒。什么,看上姐的男人?找死!
  • 现代恶魔女

    现代恶魔女

    “喂,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再来接我,以后你和你那个小奥拓离我远点!”这就是我发誓要爱一辈子的那个傻丫头嘴里说出来的话。你说我能不生气嘛!这样的女孩子,简直太没有良心了,对她那么好,竟然一点感觉都没有,还说我自讨苦吃,就应该让她找不到男朋友……
  • 总裁,不爱请放手!【全本】

    总裁,不爱请放手!【全本】

    家族破产在即,思若惜被追债。每每看到他的眼睛,若惜都知道,他爱的不是自己,从来不是。她对他的关怀,他一个白眼就把她打发了。然而当她忍无可忍,决定离开的时候,他却伸出手死死抓住她,冷冷宣布背叛他的下场,“思若惜,你若敢离开,下次再回来求我的时候,我会让你付出比现在多十倍的代价!你知道我的手段!……”============================薇薇的全本和在更新的小说,大家顺便收藏下吧!《邪情王爷的弃妃【全本】》古韵古风http://m.pgsk.com/a/207363/《我们没有在一起》都市情感http://m.pgsk.com/a/216558/
  • 绝望主妇日记

    绝望主妇日记

    爱情就像一杯牛奶咖啡,香香地飘再外面,天天地浮在表面,酸酸地含在里面,苦苦地沉在地面……如果受不得咖啡的苦,加再多的糖也是无畏,因为这毕竟是一杯咖啡而不是糖水。一切爱情都是苦尽甘来,后知后觉。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 田园闺事

    田园闺事

    文侯家身娇肉贵的郡主就要挑选夫婿了!左边是身姿英武的大将军,虎视眈眈;右边是权倾天下的太子,磨牙霍霍,面还跟着一个名噪一时的状元爷,吟诗作对……都想娶她?!不会吧?她忙时爱好爬下墙,闲时策划逃了下婚,外加结实的揍了下太子一顿,这也敢娶?即没有旁人漂亮的脸蛋,又没有旁人妖精的身材,怎么突然成了祸水?穿越版的郡主小姑娘正在为难之时,边上某男却炸了:林菀儿,敢给我红杏出墙。不怕摔死吗?此她只好默默画圈圈,一个又一个大圈圈……她真的真的真的不是欺软怕硬的货。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宝宝很妖孽

    宝宝很妖孽

    她曾是A市的天才学生、泰拳界的骄傲,却意外死亡。当她再度睁眼,居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成为被家族抛弃,顶着废物名头被殴打致死的杨家“公子”时,昔日的废材便成了万世不出的天才,令整个异界为之颠覆。父母为隐藏她身上邪魔的秘密不惜和家族决裂,自此,她不要再做拖累他们的废物,定要成为他们的骄傲!不被家族承认?那便成为被各大家族争夺的习武天才,让杨家挫胸顿足,后悔不跌!尊严遭受践踏?那便狠狠还上一拳,再跺上三脚,让世人知道何谓犯我者,必诛之!后悔了?求饶了?对不住,小爷便生了这么个贱性,敬我者十倍还之,恶我者吾恒恶之!内力修炼,精神控制、召唤、炼药,这一切对她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在这个充满阴谋和压迫,诡计与争斗的大陆,她努力活出自己的一片天空,她相信终有一天自己会把世界踩在脚下,君临天下,舍我其谁。当武者为了修炼内力散尽家财购买灵丹仙药却依然修为难进,而她却凭借着变异的元丹肆无忌惮的猛窜越级。更变态的是,她还是一个出色的炼药师。当召唤师为了契约一头魔兽费尽千万苦时,却有无数圣兽跑来向她大献殷勤:我是最强壮的圣兽,真正的战士,若你喜欢我还可以幻变成人形满足女主人的特殊要求。“滚!我已有上古神兽为坐骑。”而这该死的“小子”却不领情。当精神师拼着老命才能控制一头神兽为己所用时,而她却能翻云覆雨、搬山造物。管你什么神兽,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你还是死路一条。面对各方势力的拉拢,“臭小子”却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死不挪窝,并给出超级言论:“不喜争斗、只喜美男”。人们在恶寒这个男人的怪趣味时,谁看清了她才是倾城容颜、绝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