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400000006

第6章 绪论(5)

相比而言,印度海外作家中有的更加关注印度移民的精神危机状态,有的偏好表达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有的如拉什迪还以文学创作来阐释和传播自己的后殖民理论。总体上讲,因为普遍精通英语,印度海外作家在英美世界取得的文学成就似乎更大,在西方或印度国内的传播也更加广泛有力。华裔作家一般不具双重国籍,他们与中国的联系一般没有印度海外作家与印度的联系那么紧密。华裔英美作家关注的主题涉及中国传统的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在异文化场域的冲突,还涉及“唐人街”这一具有特殊意象的文化地理背景。华裔作家不像某些印度海外作家借宗教习俗等表现文化冲突,而是借家庭关系的失调表现东西文化冲突。家庭这一核心符码对于华裔而言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跨界之痛与家庭迁徙息息相关。有的学者正确地分析道:“通过追忆家族史的方式追寻文化之根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重要题材和基本主题。”李健孙在《支那崽》中借人物的口写道:“我们这个家庭从它的种族文化连根拔起,然后阴差阳错地一头栽在一个不合适的国家里的一个不合适的地区。”关于华工们深入骨髓的思乡之情和故国之恋,汤亭亭在《中国佬》中饱含真情地、诗意般地写道:“他们在地球上挖了一只耳朵,要把他们的秘密吐露给大地。‘我想回家!’伯公叫喊道,身子紧贴土地,闻着泥土的气息。‘我要我的家!’男人们一起大声喊道,‘我想家!家!家!家!家!’心中的话说出来后,他们用泥土把话儿埋葬,像是在种庄稼。”伍慧明在小说《骨》的结尾描写主动进行“文化身份翻译”的主人公莱拉决心融入美国社会时,也是联系到家庭这一传统文化符号来叙述的:“我重又有了信心。我知道藏在我心里的东西会指引我向前。所以,在汽车转弯,把旧门牌、鲑鱼巷、妈和利昂,还有一切的一切都留在那里的时候,我并没有担心。”再如,《典型的美国佬》虽然写三个中国移民的美国化历程,但家庭文化却深深地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中国传统家族观念的根却深深地扎在他们的骨子里,是他们无法摆脱,也无以摆脱的。特雷萨的回归家庭正表明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在他们各自心目中的份量。”

总之,上述这些比较分析只是对两大跨文化写作群体的肤浅认识,但光是这些初步罗列的异同也是值得探索的迷人课题。这方面的探索等待着中国比较文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努力。不过,应该清醒地看到,这种探索研究在目前还存在一些难题。例如,印度海外作家如印裔美国作家芭拉蒂?穆克吉和安妮塔?德赛等人与华裔美国作家黄玉雪、汤亭亭、李健孙、赵健秀等人基本没有什么交流,华裔英国作家与印裔英国作家、华裔加拿大作家与印裔加拿大作家等两方的情形基本上一样,这为我们探索双方的跨文化写作带来了一些不便。另外,目前中国学者与印度海外作家的直面交流机会并不多,中国学者石海军和奈保尔在伦敦的交谈成为无比珍贵的交流个案。迄今为止,我们对于印度海外作家群体的系统研究尚未真正起步,只停留在对一些代表作家进行一般介绍的初级阶段,因此,关于印度海外作家的历史发展、创作总体成就、印度与西方的评论和接受等等还存在很多的未知数。这既可以视为对中国比较文学界的一大挑战,也可以视为一大机遇。从目前情况来看,印度和中国的同时崛起必将促使我们对印度文学和印度海外作家文学成就重新进行认识,并把它纳入比较文学范畴进行考察。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印度海外作家研究乃至华裔文学研究必将更上层楼。

前边说过,国内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及翻译的确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相比而言,中国的印度海外作家研究及其他国家的海外英语文学研究没有这般热闹。这种现象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毕竟是在中国的环境中研究外国文学,关注外国、包括华裔外国作家的中国书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倘若我们从长远的学术发展来看,从比较文学的远景来看,这种研究姿态又潜伏着一些学术误区。比如,很多中国学者用“亚裔/华裔美国文学”或“华裔/亚裔美国文学”来指代华裔美国文学,误以为华裔美国文学其实就是亚裔美国文学卓越而典型的代表。这实际上暗含一种学术误判,是对印裔美国作家或来自其他第三世界的美国作家的严重忽视。这便是笔者曾经指出的“中西中心主义”对中国学者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推测,当这些学者具体了解芭拉蒂?穆克吉、安妮塔?德赛、贾布瓦拉、基兰?德赛等印裔美国作家以及奈保尔和拉什迪等印裔英国作家的创作成就和他们在美国文学界的影响后,也许会对上述表述持谨慎的态度。因此,如何拓展我们的学术视野,成为当前的学术急务。关注印度海外作家,或许是其中的有效策略之一。

正如前述,奈保尔、拉什迪等为代表的印度海外作家英语创作在当代世界文坛的地位或比重丝毫不亚于华裔欧美作家的英语创作。在某些国家如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它甚至还超过了华裔作家英语创作的国际影响。因为,奈保尔、拉什迪和昂达吉等人的英语创作及国际影响比之韩素英和张翎们似乎要高一些。因此,笔者不惧浅陋,拟作抛砖引玉之举,试图以对印度海外作家群体的初步探索,尝试与其他中国学者一道拓展中国流散文学研究的界面。为此,笔者在本书中尝试将有代表性的八位印度海外作家串联起来进行考察,以探究他们作为一个创作群体的共同特征,也考察他们各自不同的一些创作特色。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本书为了统一起见,也为了照顾文学研究圈内外的称谓习惯,常以“海外作家”取代“流散作家”、“离散作家”或“流亡作家”等概念。以此类推,本书也常常以“印度海外作家”的概念指代生活在美国、英国或加拿大等国的印裔流散作家。

本书第一章简要介绍印度学者关于印度海外作家的部分研究成果,以使国内学界对此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各章依次对奈保尔、拉什迪、尼拉德?乔杜里、芭拉蒂?穆克吉、贾布瓦拉、卡玛拉?玛康达雅、安妮塔?德赛和维克拉姆?赛特等八位重要的印度海外作家的主要作品或理论著述进行个案研究。限于资料和篇幅,某些重要的印度海外作家如罗辛顿?米斯特利、裘帕?拉希里和基兰?德赛等人的文本暂不纳入本书研究范围。为了使读者对印度海外作家的创作根源及印度学者的相关研究视角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书附录中对印度英语文学研究的相关信息作了简述。为了从多个角度考察这些流散作家的创作特色,本书在某些地方适当突出了纵向比较或横向比较的研究旨趣。例如,对奈保尔与泰戈尔的历史纵向比较、奈保尔与芭拉蒂?穆克吉的横向比较、拉什迪与奈保尔的横向比较、安妮塔?德赛与贾布瓦拉、芭拉蒂?穆克吉的横向比较等便属此类研究。维克拉姆?赛特的流散写作则以他的中国题材作品为分析对象,借以观察印度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芭拉蒂?穆克吉、贾布瓦拉或安妮塔?德赛等作家则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流散作品进行分析,基本排除了她们在印度期间创作的作品或其创作的与流散主题关系不太紧密的作品。如德赛于1988年初版的《鲍姆加特纳的孟买》便是笔者着力研究的对象。当然,这种选择对于全面考察德赛等人的创作和思想显然是不够的或不理想的。这主要是由本书着力探索印度海外作家的流散体验或跨文化思考所决定的。希望读者或专家以这样的心态和视角看待拙著尚不成熟的探索,并给予宝贵指点。笔者衷心希望这些尚不成熟的探索能为国内蓬勃兴旺的后殖民流散文学研究起到一点点建设性作用。希望国内能有更多的学者把研究视野转向印度海外作家甚或巴基斯坦裔、斯里兰卡裔、日本裔、韩国裔、越南裔、阿拉伯裔乃至非洲裔海外作家,并有意识地将华裔英美文学纳入与印度等其他第三世界海外作家的比较研究视野,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的流散文学研究,为中国学者与世界流散文学研究界进行平等对话创造必要的学术前提。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共收录了1905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片小说精品4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短篇小说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现经修订整理后再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由毛信德和李遵进担任编著。
  •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这些诗词从中华文明的源头一路走来,扑面而来的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古典诗词。它热情但不矫情,娓娓诉说着古老的历史。那么就让我们追随这些文化的足迹,做一次愉快之旅,委婉但不忸怩,让我们真正感受“诗情画意”之美。奔放但不夸张,打开历史的卷轴,它能让我们迷醉,能让我们流连忘返
  •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经商定,拟在大陆出版发行。文采音像公司将购买香港有关人士最近拍摄的《刘晓庆特辑》专题纪录片的版权,本书将为你介绍张瑜、苏小明、刘晓庆等明星在国外的生活。文采阁多功能厅经理出面邀请骁庆参观了“文采宴会厅”,并特邀她抽时间来赴“三国宴”和“作家宴”
热门推荐
  • 丑女不愁嫁:玉面美娇娘

    丑女不愁嫁:玉面美娇娘

    她是五毒教最小的师妹,却是资质最差的一个,也是最丑的一个。因为从小脸上的伤疤,她不得不带着半边面具示人。她被众师兄逼上了寻找大师兄之路。她是爬山涉水啊,翻山越岭啊,经历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传说中的‘大师兄’。眼前这个颓废得不行的男人,真的是大师兄吗?他那唏嘘的胡渣子,忧郁的眼神,还有那神乎奇技的刀法……都深深的吸引了她!等等!他真的是传说中的大师兄吗?为什么混混打他都不还手,真是越看越窝囊,本来还指望他一展五毒教的绝学的,怎么变成了她救他?有没有搞错啊!难道她认错人啦?不会吧!
  • 爱在光年外

    爱在光年外

    你会找到和你一样的人,你会找到和你指纹一样的人,他的左手就是你的右手。相信你自己的影子,不要相信任何占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以胖为美

    以胖为美

    李媛媛觉得自己终于变成了一个绝世美女,但没想到在时光荏苒,岁月变幻,沧海桑田之后这个世界的审美居然特么的变了……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风月天唐

    风月天唐

    两坛男儿烈酒,丰塑乱世铁骨柔情;三分历史笔墨,书尽别样世事沧桑;QQ群:179648838新书《江山权色》,新笔名:倦孤心,已发布。在创世中文网,以及qq阅读app都可以搜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 绝世小萌妃

    绝世小萌妃

    传说,古代男人有三好,钱多,体软,易压倒。可是,当陆染染遇到这只腹黑,邪戾,变态到无限大的妖孽王爷时,却只有被反压的份。他唯一的乐趣是,“养肥她,霸着她。”她直言不从,他誓死不放,且看她在压榨与被压榨中与他如何较量。
  • 医道还元注疏

    医道还元注疏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思可以多熏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在“注”上作“疏”,又可以理解为有“注”有“疏”。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慧心巧思大赛场

    慧心巧思大赛场

    青少年是祖国的宝贵财富,是未来的希望,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自己的智力,怎样便捷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帮助青少年开启智力,拓展思路,我们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把高深复杂的各科知识趣味化、简单化,力求使青少年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启迪,学到知识,增加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