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2900000013

第13章 从"喜鹊登枝"到"金光大道"的人生历程及其创作 (13)

此外,浩然深入农村所见所闻的某些生活感受是他"独特"创作的源泉。1960年春天,浩然以下放劳动锻炼干部的身份,到山东昌乐县担任城关公社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那特殊的艰苦岁月,他深入农村,亲眼目睹村民们正接受着灾难的煎熬。他与村干部一起管理村庄,组织领导农业生产。在进村后的八个月日子里,浩然肩负起党支部书记的职责,组织和发动好全村男女老少,依靠集体力量,搞好生产自救,尽力度过灾难。在此期间,浩然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党组织的作用。浩然到东村后,首先健全大小队两级领导班子,使一盘散沙的村庄有了一个一心一意抱成团、为集体为大伙儿谋利益的党组织;然后清查仓库,摸清集体财产家底,计划节约用粮,逐家访贫问苦。当时,要是队里安排不好,食堂就会断炊,社员就会断顿,尤其那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就会饿死。在冰天雪地的季节,浩然带领社员说修渠道就修,奋战半个月,修成村里第一条长达两里路的水渠。由于浩然和村民不等不靠,精打细算,积极采取各种救灾方式,使全村80多户近400口人没有一户出现问题,终于把灾难熬了过去。在东村,还有不少舍己为人的农民打动了浩然的心灵。

当时规定晚上护坡值班的每人二两瓜干面煮点粥喝,但每当煮好了粥,保管员田敬元就借故离开,约摸大家把粥喝完才磨蹭回来,每次都说在家吃了,其实他根本没吃,是让出粮食给看坡的其他人吃了,这位老保管员后来成为《艳阳天》里马老四的原型。当农村基层干部这段经历成为浩然日后创作的个人独特体验,比如在《艳阳天》、《珍珠》、《人强马壮》、《半夜敲门》、《小河流水》等作品里都可以看到浩然这段个人经历的投射。

他在口述自传里说:"在东村,在昌乐,在京郊和冀东的许多村庄里,我接触到无数类似田敬元这样的农民,所以在那个灾祸时期没在我的心灵投下多么浓重的失望的阴影,更多的倒是希望的曙光。回到北京两年之后,动笔创作我的第一部长篇《艳阳天》。当写到社会主义的根子深深扎在农民心里那些情节和细节的时候,我很自然的想到田敬元,以及类似他的众多对集体事业赤胆忠心的老贫农。"不了解浩然这段独特的个人实践经历,我们很难理解为何在灾难遍野的时期,他笔下的农村还抱有一种遭人质疑的乐观、生机。立足于作家的自我生活体验,哪怕是片面的乐观事例,我们似乎可以进一步理解作家在当时不同于他人的创作原因了。这些独特体验成为浩然在同时代写出积极向上的农村故事的根基。

三、写作的"虚荣心"与明哲保身的"紧跟"

在众多农村合作化小说里,浩然紧跟、准确贴合政治除了源于心底的感恩之情和乐观的性情外,还有一种少为人知的名利心以及明哲保身的创作心理。

一个作家写作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作为从工农兵业余作者逐渐成长起来的浩然,他内心一直有种当作家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心理。浩然的自传小说《圆梦》坦诚表露出他性格里根深蒂固的虚荣心。第一次编排小剧演出,轰动乡里,在乡亲面前"露脸"便成为浩然爱上文学写作的最初动因。在浩然决心以文学为终生事业的理由中,也脱离不了这份虚荣感。曾在新华通讯社冀东支社当译报员的唐力不经意对浩然提起有个名叫赵树理的区干部因写了一篇小说《小二黑结婚》,轰动整个解放区,甚至连外国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党中央大干部都表演他。

第四节 浩然"独特"的成因 (2)

这份荣耀,像鼓风烧油一样更助长了浩然胸膛里燃起的写作热情,浩然当下便萌生了写稿子到报刊发表的冲动,因为"报纸的读者比看演出节目的观众多,我写出的文章能够通过报纸送到全河北省的每一个村庄,识字的人能把报纸拿到家里去看,不识字的人可以找识字的人替他念着听;到了那个时候,全蓟县的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就像知道赵树理那样知道我梁浩然的名字,那该有多么荣耀,多么有意义,比起过去的秀才中举人、中状元,比起当今受到上级的提拔而做官当领导还要神气、露脸呀!这样的念头倏然间在我的思想意识中冒出来,立即在我灵魂深处扎下根子。

同时从身上爆发起一股子激昂强烈的情绪,恨不能马上展开纸、拿起笔,挥写起我那扬名全省的锦绣文章!"在浩然的文学创作途中,一直扔不掉写作能够"扬名万里"的虚荣心,正如他所言:"在我幼嫩的不成熟的思想意识里,有一种与常人不同的优越感和出风头的虚荣心。以后我被时代的大潮卷进献身血与火的革命斗争行列,再以后我倾心于文学创作,那种早就扎了根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一直或多或少、或暗或明、或自觉地或下意识地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写作对浩然而言,除了热爱,骨子里有种根深蒂固的虚荣心随时在作祟。当一个写作者把文学当作"出人头地"的手段,掺杂名利在其中,就难免受外界风向转动的影响,随主流而动。所以,随时把握政治动向,紧跟政策创作,便成为浩然对待文学写作的必然态度。

与虚荣心相伴而生的是明哲保身。在政治风雨阴晴不定的年代,正因为渴望保住写作的资格,害怕失去写作成名的机会,浩然选择了明哲保身的"紧跟"。不少人对当时的作家进行谴责,愤懑于作品里"写光明"、"永远歌颂"的调子,诘问作家难道看不到现实人民的疾苦。事实上,相比大跃进期间为农民利益受损上书的赵树理,浩然并不是没有看见农民的灾苦,而他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写进书里,关注怎么守住作家的地位。时过境迁,浩然在新时期才逐渐公开表达他对那段历史的质疑。作家的自传中提到大跃进期间自己家的孩子被送到集体幼儿园,两岁的小孩像要进屠宰场那样躲逃哭叫,周末回家瘦得皮包骨头。更惨不忍睹的是,在浩然担任支部书记的东村,浩然亲眼见到农民因饥饿偷吃生麦粒,他很清楚地知道农村人民正承受的苦难,可是他不敢写进书里,害怕失去千辛万苦得到的作家"名誉"。尤其在50年代整风反"右"运动期间,浩然更是小心翼翼,生怕走上万劫不复的"错路"。

在《俄文友好报》的批判会上听了批评刘绍棠的发言后,浩然心里总是沉沉的,时刻在心里警告自己:不要重蹈覆辙,要规规矩矩写作,选择最安全、最牢靠的地方落脚,稳当地迈步,以便达到梦想成真的目的。这种农民式的识时务,选择最稳当的"颂歌"方式写作,使浩然在大部分作家受"右"倾批判的时候,反而频频传来好消息,不断出版作品。浩然心有余悸地在自传里讲到,为求保险,曾心惊胆战地焚毁过一篇名为《新春》的小说。《新春》写的是几个地主和地主子女在土地改革中被清算,后几经曲折的磨炼,脱胎换骨成为新人。本来稿子已经交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文学主编萧也牧,发表在即,萧也牧突然被打成"右"派,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刻,萧也牧偷偷撤下稿件归还给了浩然。浩然时隔多年仍然感激萧也牧保全了自己,也庆幸自己避开了危险。若从创作深度来说,《新春》不同于以往浩然小说的内容,它的主角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而是生活中被打击的对象--地富分子,他们以正面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小说描写他们的痛苦转变过程。

这样的小说即使没有宣扬地富分子的指向,也很容易被指责成"右"倾小说。当浩然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危险后,赶紧烧毁了这篇可能导致自己文学道路中断的作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浩然对此做过深刻的思想检讨:"学习写作以后,一下子酷爱文学创作,不顾一切地为'创作'而奋斗。顺利了,有了成绩,就扬扬得意,骄傲自满;有了困难,就急躁悲观;遇到风险,就总想保住写作的权利;越有点名气,这个包袱越重,于是就有了怕字,不敢斗争。"于是,我们不难想象为何"文化大革命"开始,浩然的创作越来越走调离谱。在写作中,"我使劲学习样板戏的经验,明明感到是框框,强硬着往里钻,我对长篇作品必不可少的成长人物、被争取团结的人物,抱着极小心的态度对待,尽可能少写,怕犯'中间人物论'的错误,我在生活中获得的短篇素材,如果没办法加进'阶级斗争'的线索,宁肯放弃,也不写,怕蹈'无冲突论'的旧辙"。为了明哲保身,为了继续写作出名,浩然的选择离文学越来越远。相比其他作家,由于"怕"的内在创作心理机制,他宁愿放弃艺术也要贴合主流政策。

作为一个写农民的作家,与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王汶石等作家相比,浩然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那种既有心底期盼,乐观信任党,也有明哲保身不敢写的矛盾心态,构成了作者复杂的创作心理机制,创作自然也就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特性。

四、知识结构的局限和认知水平的单一

造就浩然独特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问题。浩然既是简单的又是复杂的。简单在于他的认知水平单一,复杂在于他以简单的写作理念对应时代呈现出的复杂性。个体知识结构决定对文学的理解。浩然幸运地在特殊年代圆了作家梦。他断断续续仅念过半年私塾和三年小学,最初对文学的了解仅限于《西游记》、《东周列国志》等几本书,是革命把他引入新文学的天地,而后开始尝试从小消息、通讯等直至小说的创作。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是一种局限,在单一的知识背景下,作家的视野以及对生活的深度、维度的理解,都会受到很大限制。浩然不缺才华,缺的是写作的内在资源,这是他不及赵树理等农村小说创作者的地方。表面上看,赵树理、孙犁自称乡村夫子,但他们接受了完整的新文学教育;甚至和马烽、西戎、康濯相比,他们在延安鲁艺也受过系统的文学知识教育。正因为文化资源不足,浩然困惑于如何写作,缺乏理论、技术性的方向。

这个时候的浩然也是"幸运"的,在他对文学的认识还是一片空白之时,1952年当他急于需要文化知识提高和文学修养提升时,社会主义的文学理论成为他的指路明灯。浩然《在温暖的大家庭里生活生长》一文里提到"要搞创作,首先必须具备观察、认知生活的能力。党及时地派我进了党校、团校去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从马列主义理论学到党的最基本知识"。在《永恒的信念》里,浩然反复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他创作的理论性指导意义,"几十年没有间歇地生活与艺术实践,不曾停顿以《讲话》精神来对照、校正自己这种继续着的实践"。从1950年开始,浩然自学高小语文、算术直到大学课程,研读巴人的《文学初步》和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等各类书籍。可以看到,当作家需要精神养分提升时,他接受的都是主流文艺理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他主要的理论资源。认知结构的单一对于一个作家无疑是缺陷,却造就了浩然忠实遵照主流文艺政策写作的创作信念。正是这一创作信念使之"与众不同"。

同类推荐
  • 军旅日记

    军旅日记

    这本《军旅日记》的原则一是说实话,照原样。本子上怎样记的,怎样抄下来。因此不同时期都有当时的话,甚至是错话和幼稚的话,现在不好理解的话。二是日记不是全部。一年只摘录了几十篇。三是日记特点是事情多、学习多、会议多、接待多、吃饭多。这后面“三多”,特别是最后一“多”正好是要反对的。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 亲爱的向日葵(青春卷)

    亲爱的向日葵(青春卷)

    本书是“中学生必读的心灵故事”之青春卷。收录了近百篇短文,均为各种青春洋溢的故事,对青少年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作者均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等知名杂志的金牌签约作家,文笔细腻,描写真实,文章可读性强。
  •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赛特的生平和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以《如意郎君》的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指出这部作品对西方文化、世俗主义和宗教宽容、印度现代化发展以及中产阶级壮大等社会问题的看法。接下来的四章从空间、性别、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第三章从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指出了作家虚构的布拉姆普尔城象征了50年代初期的印度,还分析了文本内部空间象征手法的运用。第四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如意郎君》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构建与更新一代人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第五章重点研究《如意郎君》的叙事结构。第六章对赛特的本土语言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 民族灵魂的重铸

    民族灵魂的重铸

    本文不同意用西方现代“无主潮”的多元化状态来简单类比当代中国文学特定的多元化现象,同时认为,人道主义作为普泛的哲学思潮由于缺乏“中介”及其它原因不宜视为文学主潮;现实主义不论在方法的狭义上或者精神的广义上,也不宜涵盖日益复杂的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学的“人学”根本特性出发,把新时期文学主潮概括为: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涌流,它并非人为的规范,而是人的自觉(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与文的自觉(当代文学摆脱依附性重建独立性格)的交汇的自然现象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丑颜弃妇闯情关

    丑颜弃妇闯情关

    ”穿越千年庆云国:“平凡,你让我无比厌恶。正想一掌打过去,现代某都市:“林夷如,他靠近她的耳畔说的下一句话让她彻底呆了,“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货色,激不起本王的半点兴趣,还想用这招;如果是个美人,我喜欢你,本王还可以勉强,不过,我们交往吧。”--情节虚构,”她早就火冒三丈,请勿模仿
  • 审判贤者

    审判贤者

    涅瓦雷斯大陆的和平使人类走向极端,无数人类邪恶的思想竟然慢慢的汇聚成了......首先就偷袭了化身为神秘之刃的黑暗本源,并剥夺其自由,成为自己毁灭世界的杀戮武器!
  • 救赎

    救赎

    ,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救赎之路。深层次剖析了受难后人们的心灵创伤,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何国典跟随妻子杜茉莉来到了上海,在这个大都市里他经历了种种来自灵魂深处和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折磨,为幸存者的心理重建作了深刻的探索。《救赎》不仅仅给受地震灾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理救助的文本,作家李西闽用他细腻的笔触和悲悯的情怀,真实描绘了灾难给人带来的残害,而且给所有经历过灾劫的人的心灵安抚提供了一种可能。同样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在黑暗的心灵中寻找光明
  •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

    精选了拿破仑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拿破仑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仙魔同修

    仙魔同修

    洪荒世界,天地不仁为万物为刍狗,原本渴望安逸生活的墨离,一步步被逼走向逆天之路。逆天之路多坎坷,我欲成仙天不允,仙也好,魔也罢,让这个世界在本神偷的脚下颤抖吧。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倾城魔女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倾城魔女

    生父惨死,柔弱千金誓要报杀父之仇。为报仇,踏入江湖,成为常门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他,曾是天界第一美男子,却为她坠入轮回;他,携手终生之人,能续谱鸳鸯曲?他,只手翻云覆雨,终被命运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