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孩张素去日本留学,称要用学习打败日本人,如今她回国了吗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因为日本人侵略中国,我一定要拿第一!为中国争口气!”
在日本新干线的列车上,当爸爸问起她为什么学习成绩要拿第一时,小小的她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9 岁的小女孩张素来到日本留学,却一点日语都不会,还声称要为中国争口气。

那么,日语不通的她到了日本后怎么样了?如今她回国了吗?
尽管立下了豪情壮志,但是语言不通是张素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难关。

1996年,9岁的张素随家人来到日本,开始了她在日本的留学生活。
张素的班主任中村老师担心她人生地不熟,就让张素的同学竹田友纪早上在她家门口等她,然后两个人一起去上学,因为住的都很近,顺路就正好一起过来了。

天真的张素还以为日语就是放慢速度的汉语,于是两个人一个用日语,另一个人用汉语,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
虽然两人互相都听不懂彼此在说什么,但说话时所释放的善意还是让两个人成为了好朋友。而后,两人每天都一起上下学。
或许是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的原因,让张素觉得自己可以很快的学会日语,并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

虽然来的第一天,她就用提前准备好的日语简单和大家做了自我介绍:“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
可是,要真正掌握一门全新的语言,哪有那么容易呢。
日本小学生通常会在早课之前一起唱一首日本歌谣。

而张素却一点都听不懂,想跟着一起唱就不会语调不会歌词,只能茫然的站在一旁,无所适从,尴尬的默默等待合唱结束。
这短短一首歌的时间对于当时的张素来说却是无比的漫长。
因为自己根本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在说些什么,这陌生的环境以及心理巨大的落差冲击,让张素满心的挫败感。

但天生要强的她还是坚持听完了第一堂课,并且会时不时的看着同桌佐藤大树的课本,看看老师讲到了什么地方。
等到一下课,同学们都对张素充满了善意,都围在张素身边问她感觉怎么样,能适应吗?

而张素却一句也听不懂,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强把在眼中打转的泪水憋了回去。
张素妈妈因为不放心她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一直在教室外守望着她,没有离去。
她一扭头看到了教室外面的妈妈后,立马冲出教室,扑进了妈妈的怀里,眼泪止不住的一直流。

妈妈一边摸着她的头,一边安慰她说道:“好孩子,不哭,妈妈知道我们家张素是最棒的,咱们最优秀了对不对?不要紧张,慢慢来就好了。”
她一边止不住的啼哭着,一边慢慢擦去自己脸上的泪水。

很快上课铃响了,中村老师看出了张素的窘迫,于是中村老师便带着她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日语,身边的同学们都一一鼓掌为张素加油打气。
学校也为了让张素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专门为她配备了一个翻译老师,每天陪在她身边,给她一字一句的翻译上课内容,以及一点一点认真仔细的给她辅导作业。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月时间过去了,张素已经开始慢慢适应了自己在日本八王子小学的生活。

因为有了翻译老师,张素学习日语的速度直线上升,她从一开始在课堂上不敢发言,到现在已经可以开始鼓起勇气举手回答问题了,也可以和老师同学用日语熟练的进行一些日常交流。
在后来的一次学校大会上,学校很重视张素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于是邀请她在大会上发言讲话。

小小年纪的她说出的这几句话却非常有国际格局:“我希望以后我们都能成为好朋友,国家和国家之间永远是和平的,希望我们这一代永远捧起和平的鸽子,唱起和平的歌。”
张素的这一番话后,台下立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校领导和老师以及一些学生家长,都对这个中国小孩赞不绝口。
一转眼间,一年的光阴过去了,现在的张素已经实现了日语零障碍交流,她每天都会和跟她一起上下学的竹田同学有说有笑。

张素的学习成长速度飞快,因为有在北京打下不错的学习功底,融入进来适应以后,从班里的倒数第一很快就成为了班级第一,就连中村老师都感觉很不可思议,总是逢人就夸赞张素:“这个中国小孩,非常厉害,是我的骄傲。”
张素在这里,不仅仅感受到了人情温暖,也更收获了弥足珍贵的异国同学情谊。
1998 年,此时的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张素爸爸所工作的公司即将面临倒闭。

张素爸爸想自己创业,不想让母女二人跟着自己吃苦,思索再三后,决定让张素妈妈带着她回国,于是张素要和生活了两年的日本八王子小学说再见了。
在张素最后一天上学时,她和竹田还是依旧像以前那样走在上学的路上。

到了学校之后,张素诧异的发现,学校竟然专门批准了一节课的时间,特意举办了一场专属张素的送别会。
送别会上,八王子小学校长将他们音乐课上使用的71台口风琴,作为纪念赠送给了张素在北京的学校——北京月坛中学,同学们以及一些同学家长也为她送上亲手自制的纪念礼物。

这一场送别会是张素意想不到的,同学们组建乐队为她演奏送别歌曲。
张素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家在北京的地址,和小伙伴们相互约定一定要写信联系,长大了一定要再见面。

而到了放学之后,在张素临走的时候,同学们赶忙跑到走廊上对着张素挥手道别,“你要回来呀!”“你一定要回来!”“再见张素!”“我们不会忘记你的!”

张素就这样,心中怀着满满的感动与不舍,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这是一部拍摄于 1996 年的纪录片《小留学生》。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这个古灵精怪,热情开朗的小女孩张素,她来自首都北京,是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

张素的父亲张焕然是1991年的留日学生,学成后就留在了日本东京八王子市工作。
张素爸爸为了能够陪伴她的童年,不缺席她的成长,于是决定让她转学来日本,一家人就这样在日本团聚。
在日本机场,刚下飞机的张素就对爸爸妈妈说道:“我一定要拿第一!为中国争口气。”

张素的大伯张焕奇是《小留学生》摄制组中的一员,早年也在日本留学过。
摄制组想要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记录不同类型的在日留学生时,张焕奇就正好拍摄记录了小留学生张素这几年在日本的学习和生活。

2001年,该纪录片先后在我国和日本播出后,均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传为热谈。
同年,该纪录片荣获被誉为日本奥斯卡的“日本放送文化基金奖”的“电视纪录片奖”。
2000年时,张素在日本的班主任中村老师还特地利用休假的时间,远赴北京,去看了看这个生养了张素的地方。
2001年,张素已经读初中二年级了,当时放寒假,她也重回日本东京八王子小学,拜访探望了学校校长和中村老师,并且和他们深情拥抱,谈着彼此最近的情况。

这次,她不仅受到了学校的热情欢迎,而且还收到了校长为她准备的一份特殊的礼物——“八王子小学毕业证书”。
这份异国之间的伟大情谊真的让我们很是为之动容,回到国内之后的张素,继续延续着她的学霸之路。

2006年高考时,她以优异的成绩,高分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国际政治专业。
2008年,21岁的张素在读大学三年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向学校申请到了为期一年时间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的专业交流。
2008年5月18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大隈礼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日,在胡主席访日演讲开始前,张素有幸作为中国留学生代表向主席献花。
回国后,学习刻苦的张素又考入了北京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毕业之后,张素成为了中国新闻社政文部的记者。

包括到现在,她的名字不光在跟进报道伦敦奥运会时出现过,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前线报道中出现过。10 年的新闻报道生活也让她气质变得愈发成熟。

这个曾经扬言要为中国争一口气的小留学生,现在作为一名报道新闻的记者,也在用她力所能及的力量,在为推动两国外交而始终努力着。
虽然现在的她已经35岁了,但不管时光如何荏苒变迁,那份曾经的跨国友谊和爱意永远都不会改变。

看完这个故事,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小小年纪的张素,就能有如此觉悟,可能是我们很多大人都不及的胸襟和格局。
那句话说的很对,“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如果没有她在北京学习时打下的夯实基础,可能别说到了日本能考班级第一了,也许连日语都学不会。
正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才一路成就了今天的张素。
能考上复旦大学、在北京大学读研、去早稻田大学交流、给胡主席献花、以及后来进入中国新闻社。
她的优秀,我们不容否认。这离不开她父母的支持和自己的奋斗。
同时,这份伟大的跨过情谊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人民的友好和善良。
虽然在历史上,日本侵略我们中国,给我们历史上的人民留下了那么多的血难,虽然这要我们永远铭记于心,但是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社会的脚步在发展。
现在我们都是渴望和平的,只有和平我们才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虽然些年来,中日两国的摩擦日益增多,不排除有势力分子。
面对中日关系的沉浮与起伏,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大多数的人民都是善良的。我们要互帮互助,共向繁荣。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我们一定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就像张素那时说的话一样:“我希望以后我们都能成为好朋友,国家和国家之间永远是和平的,希望我们这一代永远捧起和平的鸽子,唱起和平的歌。”
希望我们一起携手共同努力,为世界和平贡献我们每个人的力量。
古龙将男主角写崩了,便将男配角写成男主角,造就难以超越的经典
提起新派武侠大师,古龙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新派武侠的兴盛和繁荣,离不开梁羽生,离不开金庸,也离不开古龙。他们三个人,少了任何一个,新派武侠便少了不少的滋味。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新派武侠大师中,金庸、古龙、梁羽生是牢牢占据前三位的。读书号2023-04-19 13:34:460000沉醉千年的8首最美词作,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史上最美8首《虞美人》,沉醉千年!再忙也请读一次。诗和远方你一样都不能少!无论你是豪情万丈的性情中人,还是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亦或是整日忙碌,来不及思考的上班专业户,请全身心放松,用心去品读诗词里的美!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读书号2023-04-23 15:23:500000【将进酒Bar】纣王真相:功业怎堪骂名长?
文/九公子的田电视剧新版《封神演义》正在热播,收视率屡屡破1的同时,是低至3.4的网络评分和巨大的争议。争议之一在于纣王,与我们熟知的纣王形象反差很大,不再是昏庸残暴、宠幸奸妃、陷害忠良的绝对反面形象,反而显示出帝王应有的威武霸气和深谋远虑来。但事实上,这个版本的纣王才应该是最贴近历史的那一个。有颜有才有酒量的美颜男读书号2023-05-10 17:55:58000043封来自柏林的私人日记,揭秘德意志帝国落幕最后一章
1945年4月16日,在距离柏林60公里的奥德河岸,苏联红军集结250万士兵、6000多辆坦克、7000架飞机和41000门大炮,准备向柏林市中心发起总攻。而此时德军仅有800辆坦克和100万士兵,其中还有许多是希特勒青年团与老人。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苏联红军上将读书号2023-05-23 09:32:560000他在金庸笔下嫉恶如仇,却有两逆徒,一个卖国求荣,一个玷人清白
金庸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武侠世界,在金庸的15部著作里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武林高手,他们有的凭借一对肉掌断金裂石,有的练成了绝世剑法睥睨天下。然而这些高手终究无法羽化飞仙,都会寿终正寝化为一把尘土。为了将绝世武功传承下去,武林高手都会开山立派、广收门徒。读书号2023-05-25 21:52: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