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里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历史研究一直能延续下来,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史官们对“秉笔直书”这一基本信念的坚守。
春秋时期,虽然接连三位史官被杀,接任的第四任史官依然写下“崔杼弑君”;北魏史官崔浩著《国书》,如实记载拓跋氏的历史,被羞辱残杀,全族被灭.......
在传统集权社会中,如实记载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官修的二十四史,还是一些私人的纪实笔记,记史者们的枷锁越来越沉重,需要避讳和政治考量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元史》《明史》为人诟病颇多,很大一部分就是这样的原因。
不过,即便如此,在史德坚持与现实中,很多文字还是艰难地留下了大量的信息,翻开史书,我们总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在那些平静文字叙述下,读出令人心惊的历史细节。
一
《战国策·燕策三》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这里讲述的是荆轲刺秦王的事情,说是燕太子丹要让荆轲去刺杀秦王,于是,广求天下利刃,给荆轲找把称手的刀,找到了徐夫人的匕首,重金买下,用药淬炼。
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这一句。
当年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多么浪漫的暴力美学,然而,谁又知道,在壮士起行之前,多少人已经死在这把刀下了呢?仅仅是为了试刀而已。
最为可悲的是,这把为了刺杀秦王的刀最终并没有杀掉秦王,即便杀了秦王,也无法阻止燕国覆灭的命运。

现在看来,这场荆轲刺秦不过是一场可笑的表演,愚蠢至极,但,就是为了这么一场毫无意义的表演,拿那些活生生的人试刀。
而他们,甚至连名字都没有,最终,人们记住了英雄荆轲,霸主秦王,冷血太子丹,唯独没有这些人。真正细思极恐的是历史的残酷,人类社会的血腥。
二
《典故纪闻》卷十四
“高州府知府刘海者,湖广人。知高州时,值广西徭贼入境。民携家避贼者,海皆闭门不纳。城外积尸数里,犬食皆肥腯,海乃烹犬食之。时有“城里人食狗,城外狗食人”之谣。”
这是发生在天顺年间的事情,就是“大明战神”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第二次登基后的几年后。
这个叫刘海的官员,在高州府做知府的时候,正好遇上广西一些人造反,战火蔓延,高州的老百姓就纷纷想逃到城内来避难。
而这个刘海做了什么呢?
根据《明实录》《典故纪闻》等书的记载,刘海这个时候要挟那些赋税还没有纳完的老百姓先把税补交上,否则不让进城。
本来就贫困不堪的老百姓,加上战祸,他们哪还有钱纳税?

刘海紧闭城门,老百姓很多都死在城外,尸体堆积几里路,最可怕的是这一句记载,“犬食皆肥腯,海乃烹犬食之。”狗在城外啃食人的尸体,吃得膘肥体壮,刘海一见这么好的狗肉,开始杀狗吃。
而刘海做了这样畜生不如的行为之后,得到什么惩罚呢?
《明实录》记载,“乃以罢软得冠带”,意思就是因为没有作为,“得冠带”,即冠带闲住,也就是职位没有了,但官员身份和品级还在,可以穿戴相应品级的冠服参加社会活动。
仅此而已。
三
《魏晋世语》
“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程昱是曹魏名臣,死后与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一起配享魏太祖庙廷,足可见其地位之显盛。
《魏晋世语》这里记载的这件事发生在兴平年间,也就是曹操和吕布争夺衮州期间。

当时,曹操和吕布都在抓壮丁,农业生产基本荒废,饥荒严重。
曹军断粮时,程昱自告奋勇,在自己曾经“率众固守”的东郡东阿县,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最终带着大量腌制人肉返回大营,为曹军足足提供了“三日之粮”。
而据史料记载,“兖州残破,尚有三县;能战之士,不下万人”, 那么为万人规模的士卒提供三日之粮,“颇杂以人脯”,又需要屠杀多少百姓?
“脯”,肉干。
太平时期,种田纳税,忍受剥削,战争期间,充当炮灰,甚至被做成人肉干,老百姓的生活,才是细思极恐的终极所在。
四
《左传》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相较于上述的记载,这段记载的恐怖程度稍微降低了一些。
让人比较介意的是“柩有声如牛”这一句,晋文公去世之后,要移棺到曲沃去停放,半路上,棺材里发出了牛叫一样的声音。
大夫郭偃,也是当时负责占卜的人,反应很快,赶紧跪拜,然后说,这是主公有大事要告诉我们,我们要打仗了。
果然,不久,晋国和秦国打了仗。
但是,以现代人的科学眼光来看,这件事肯定有猫腻。棺材里发出牛叫的声音,后人有人推测,晋文公是被活着放进了棺材,而且嘴巴里是塞了东西的,否则无法发出这种声音来。

这种推测当然是无法再去证实的了,但是,晋文公死后的丧礼确实出现了不合常理的事情。
按照春秋时期的礼仪,普通平民去世,第二天清晨为其沐浴、穿衣,这叫“小敛”,死后第三天装入棺材,这叫“大敛”。诸侯“小敛”要五天,周天子“大敛”要七天。
而晋文公在去世的第二天就被装进棺材送往曲沃,确实有些奇怪。
其实,棺材里出了异响,这种灵异事件在当时不是小事。但在场之人的反应,耐人寻味。
郭偃反应之快,可以说是救场能力强,但是也可能说明,朝臣们知道些什么,他们可能早已经想好了应对的策略。
当然,这些都只是后人猜测,并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
而让后人之所以相信国君有可能被活埋,则是因为在历史上,这样血腥的权力之争并不罕见,为了夺权,为了利益,父子相残,君臣相害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鲁迅曾在《狂人日记》里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这里的“吃人”当然意有所指,但如果我们真的以一个平民的角度仔细去读那历史,也许真的能看到很多字面意义上的“吃人”。
文案:邓文娟 | 编辑:邓文娟
原创文章,若需转载请联系:
螺老师 13486353245(同微信)

班主任:我将高中数学100道压轴题精编,汇成45页笔记,5天吃透
对于高中数学一直都是我们整个高中学习的一个难点,题量大,而且复杂,那么平时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不仅仅在前面的选择题或者是填空题部分,这些基础分要做到,快,准。只有这样你才能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后面的压轴大题部分,其实对于学习好的同学,后面的压轴大题才是关键,如果你再多拿几分,那么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军中,就能领先很多人。读书号2023-04-23 09:39:550000孙子兵法里说,格局越大,层次越高,才不会深陷于生活的鸡毛蒜皮之中
利益,才是人际交往的根本,遇到棘手问题时,你会超过身边90%的人。只有不露声色,才能毫无破绽,找到对手弱点才能一击必胜。增长你的谋略和智慧,提高你的思考能力,这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增长你的谋略和城府,提升你的思考能力,慢慢的你会超过身边大多数的人!读书号2023-05-23 09:32:140000200个语文易错成语,真的太绝了
这些成语在各种语文大小考试中经常遇到,语文考试成语解释是必考题,而且如果不了解成语的含义,写作文的时候很有可能张冠李戴容易混淆,所以小伙伴们一定要把这些成语的解释牢记于心,这样用到的时候就不会弄错啦,存起来慢慢看读书号2023-04-20 18:35:460000【全国著名作家看云南】金铃子:过昭通大山包记(散文)
1我的爱人先我一步抵达大山包。我赶到的时候,他已经离去。只有香草上残留着他的气息。飞廉在干枯的草丛中露出它的齿裂,齿顶及齿缘有浅褐色的针刺,这针刺让我心生狐疑。时年,那送飞廉花的人只说了一句,“花大而蜜多,金翅雀喜欢”,“飞廉吹尽别时雨,江愁新月夜明沙”,整个草甸,坡上坡下,无处不见飞廉与金翅雀。而今,只剩小刺,让人发愁。读书号2023-04-18 10:23:5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