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学生满分作文《物微情浓》,网友:直暖到心窝里去
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占比很大,以前上学时老师就常说,作文想得高分,首先就需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今天就来分享一篇结尾惊艳、感情真挚、打动人心的文章。
爱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其中对我们影响最深的就是亲人之间的那份爱意。每每想起,内心都会升起一股暖流,在无数个孤独的夜晚支撑着我们勇敢地前进。

这篇《外婆的馄饨》中,作者在第一段中描绘了一幅非常温馨的画面,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作者的童年都是在外婆的爱意中成长的。对作者来说,
这段描写让我也想到了自己的家人,一个人背井离乡、在外地工作,虽然过的也不错,但每每想到小时候可以常常粘在妈妈身边就觉得以前好幸福,但是小时候却非常不懂事地期盼着快点长大。父母给了我很多很多的爱,我把这些爱装进行囊,在成长的路上披荆斩棘。
有人说过,长大以后就会不断寻找小时候的味道。正如作者升入初中后,作者从外婆家离开回到自己的家,但是心里却总是觉得空荡荡的。直到再次吃到外婆的馄饨,作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心里空缺的地方,是外婆的陪伴。
正如我们在孤单时,最怀念的就是“妈妈亲手做的那碗面”。

一天,作者放学回家,刚进门就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原来是馄饨。在作者细心的观察和绘声绘色地描写下,我好像也闻到了馄饨的香味,作者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当牙齿触碰到肉时,作者非常激动地写道:是的,是外婆的馄饨,是外婆的味道。
读到这儿,我也瞬间开心了起来,和作者一起。
外婆的爱紧紧包裹着作者,外婆年纪大了,但是为了“我”,外婆包了十多袋馄饨,够吃一个星期的了。那鼓鼓囊囊的爱,装着的仿佛不是爱,而是外婆甜蜜又细腻的爱。
就好像每次回家过年再次踏上他乡的旅途时,妈妈总会给自己的箱子装的满满的,拎都拎不动了,但是妈妈还是觉得不够,这就是他们对我们的爱。

在这个世界上,外婆的爱就像太阳、像风、像雨,帮“我”带走一切烦恼、忧愁,留下愉快、光明。外婆的爱伟大又沉甸甸,就像那一袋袋精心准备的馄饨。
最后一段总结了全文,同时点题,用几个排比句表达外婆的爱对“我”而言是何等珍贵。

这篇《物微情浓》同样写的是外婆、“我”,与馄饨的故事。第一段的情景描写,就已经把读者带入了回忆之中,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小孩子和老奶奶,画面非常温馨。
在一、二岁时,作者常常在外面跑的满头大汗,回家后,外婆就会笑盈盈地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此时,作者思绪又回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外婆苍老了许多,颤巍巍的双手抚摸着作者的头发,依然那么温暖、亲切。
这段描写让我不禁感叹时间的变换之快,看着亲人日渐老去,内心真的会生出很多心疼。

对老人而言,她能给自己孙女最好的爱就是那碗馄饨。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青丝变白发,作者在眼泪中看到了一幅画面:她浑浊的眼神带着期许,夕阳下一个落寞的身影望着远处等待家人远归。
这幅画面的描写过于生动具体,我也好像看到了自己家人翘首以盼,等我回家的身影,内心有些酸楚。
是啊……我们总是等到失去时,才能真的学会珍惜。越是远离故乡,越是想念故乡。希望我们都能学会爱与被爱,珍惜每一次欢聚与温暖。
那么对你来说,最怀念的味道是什么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谢谢。)
2023年第18周复盘:“永远喜欢,保持记录和思考的自己”
Hi,我是发发~晚上准备写本周复盘文章时,先看了好友发布的4月复盘,关闭窗口后,看到另一位朋友发的征稿函。内心突然有一种很温暖的感觉:素未谋面的同频朋友们,都在努力做着自媒体小事业。联想到这两天看《浪姐4》的初舞台,光芒四射,暗藏惊喜。张嘉倪说:要做有力量的事业。觉醒的女性,做有力量的事业,做自我滋养的事情,把自己养得富足而轻盈。真美好。读书号2023-05-10 13:39:120000班主任:我总结了高考高分作文的题目拟法,都是套路,建议收藏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都明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同样,一个好的作文题目就是很好的一块敲门砖,你的阅卷老师才能有兴趣地往下读你的文章。读书号2023-04-23 10:15:370000耗时9天,我将高中数学27个专题,整理成400页笔记,吃透此次120
我们都知道,想要学习任何一门知识点或者是一门学科,首先就要弄懂它的基本概念,然后就是要学会如何利用这些基础理论去解题。尤其像是一些导数,函数,立体几何,这类的比较出了名的大题。更应该去认真分析题型与问题条件,反复去总结,反复去思考。读书号2023-04-23 09:42:200000被忽略的东北美食之城,凭什么香过大连、延边?
一城吃遍全东北!在人们的印象里,沈阳是一座非常舒服的城市,这里有各种风格的洗浴中心,牛奶红酒苹果醋,能入口的都能用来洗澡。还有鸡架的万种吃法,让人不禁感叹,这得是多会享受的人,才能想到的餐桌之乐啊。(沈阳鸡架延展阅读:冲上热搜的沈阳鸡架,是东北菜的幕后大佬!)读书号2023-05-10 13:14:34000084年前的南京,有一个德国“活菩萨” | 循迹晓讲
◎循迹·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作者:哈尔德根艇长◎编辑:马戏团长◎全文约6000字阅读需要15分钟◎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提起《辛德勒的名单》,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读书号2023-05-10 20:36: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