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000000004

第4章 少年游 (4)

我不是出生在读书人家,何况我们山西人在百年前也不讲究读书,这一点与江浙人大不相同。听父亲说,他小时候(清末)的山西人是有钱的学买卖(经商),没钱的学手艺,做手工业者。父亲属于没钱的一类,读了四年私塾,只读到“上论”(《论语》上半部),便被家里送到手工作坊学织地毯。民国初年,父亲16岁到北京来闯天下,算是最早的“农民工”吧。不过到我出生时,已经家道小康,懂得要培养我早点读书,所以在三岁时便请人教我认“字号”(一种识字卡片,正面是字,背面是图),四岁上幼稚园,家里除了父亲订的一份《新民报》外,几乎没有供阅读的东西。家里有字的而且装订成本的,只有每年一换的《皇历》。没事时,也翻过,留到现今记忆中的只有“龙治水”,因为一翻开《皇历》赫然印在第一页的就是威猛的神龙张大口在吐水,如果画的是一条龙,那么就是一龙治水,本年非大旱不可;如是“九龙治水”则本年度非大涝不可。

不过《皇历》算不上是书,我读的第一本真正的书是本没书皮的《名贤集》。这是本从四字句到七字句劝人行善的格言集,现在看来其中许多是很庸俗的,如“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之类,体现的是小市民意识。但也有好的,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类,属于通俗化的儒家思想,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感觉十分惬意。这对于大脑还处在空白状态的小孩是很有吸引力的,没事的时候读一读,仿佛有点感悟。后来上初中时,初读《论语》,便有似曾相识之感,格外亲切,可能就与这本《名贤集》有关。

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客人丢在家里的残破不堪的《三侠剑》。上三年级时发现这半本没头没尾、不知书名的“书”,一读,有故事情节,有悬念,有神秘的武功:“金镖将胜英——胜子川一口鱼鳞紫金刀,三支金镖压盖绿林,甩头一子定乾坤”,在“扬子江心倒凫八百里”。这种英雄气概和盖世无双的武艺,会激起当年的男孩儿什么样的幻想?大约是现在的男孩儿难以理解的了。记得每天下学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本残书摊在桌子上,然后跪在凳子上(坐着不够高)一个字一个字地念,自得其乐。一旦有事中断,便用毛笔帽,蘸着红印泥,盖在中断的地方。半年下来,破书满篇尽是红圈圈。过年时,逛厂甸,非要买“鱼鳞紫金刀”不可,无奈玩具摊上没有,只好买了一把“九连环宝刀”,聊以自慰。对武侠小说的爱好延续到初中,初一时读了大量的武侠小说。作者是郑证因、白羽、徐春羽、还珠楼主;书是《鹰爪王》《子母离魂圈》《十二只金钱镖》《蜀山剑侠传》之类,每种都是五六十集,一天要看两三本,没完没了。因为书是租的,在课堂上也要加班看,还要担心老师没收。这种阅读狂热就与这半本《三侠剑》有关。不过在师大附中初中三年生活中,只被老师没收过一本书,还是《鲁迅小说选》。

第一本自己买的书是世界书局的半图半文的《史可法》。1947年底,快过年了,父亲带我去沂园澡堂洗澡,沂园在杨梅竹斜街,洗完澡,父亲问我要什么,我说“书”。沂园东侧有个文具店,代卖书籍,多是儿童读物。《史可法》这本书类似现在的小人书,但不是小本装订,而是32开本,每页分若干格。至今尚能记得的是史可法还是穷书生时进京赶考,没钱住店,住在城郊的破庙里。正赶上巡城御史左光斗,巡查到这个庙里,看到和衣而睡的史可法,书本还丢在一旁。左光斗同情这个书生,便把自己的皮裘盖在史可法的身上。从这个故事里,我第一次知道,好学是一种普遍认同的好品质,受到社会的赞美和尊重。这种认识使得我对在1957年之后整个社会鄙视读书的风气特别不能理解。

上初中才懂得除了小说外,文学作品中感动人的还有诗词。师大附中图书馆在北京中学里是数一数二的,我从图书馆里借过许多诗词选注和论述诗词的书籍。但我自己买的第一本词选是1957年出版的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买书过去了五十多年,当年情景还历历在目。那时我住校,校址在和平门外,书店在西河沿东口的劝业场。一个星期六的傍晚,我吃完晚饭后,就步行到劝业场,一到门口,我感到气氛有点不对,不像往常自然,但我没以为意。大约七点钟,全场封闭,一批批青年人被铐走,才知道是围剿流氓,到很晚才放顾客回家。这次买书给我留的记忆十分深刻,不过还是买了一本好书作为补偿。晚唐两宋是词创作的高峰时期,自古唐宋词选无虑数十百种,龙榆生选本是我买的最早的词选本,也是最佳选本。后来我在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古典诗歌的研究,读过数十种唐宋词选,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选的,都没有超过此本的。初学者读好的选本,不仅是尝一脔而知鼎味,更重要的乃在于得门径之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诗词。如果你从《红楼梦》的诗词开始读诗词,把它视为最佳之作(当然《红楼梦》中的诗词也自有其所长),有了先入为主的见识,此后就难以弄懂什么是真正的好诗好词了。

我读第一部非文学的书是《论语》(当然它也有文学性,讲文学史也要讲它,但就整部书来说还不属于文学),是初二时(1955年)在琉璃厂富晋书社买的。当时我在北京师大附中上学,每天都从琉璃厂过,有空就在旧书店转一转。因为听父亲说过“‘上论’‘下论’难死人”,突然有一天看到线装铅印的民国版《论语》,很好奇,就拿起来翻一翻。一看有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民无信不立”一类的话头,并不难懂(这些都是《名贤集》中有的),就买了一部,共六本,三角钱。那时线装书中以经部书最便宜,清中叶以来坊刻本平均二三分钱一本。我这六本三角还算贵的,其原因是书的品相好,纸白字大,正文相当我们常用的三号字,注文是小四,看着特别舒服。

这三角钱就是我三天的早点钱。后来还买了许多部“扫叶山房的石印本”的书,如《世说新语》《姜白石诗词集》《嘉祐集》等,也贪图它纸白,字漂亮(多是手写楷体),蓝色布套,装帧淡雅大方,又便宜(平均五分钱一本)。后来才懂得这种石印本,错字多,不仅不是好版本,连做读本都不适宜。我从初中开始自己买书,到大学毕业也买了近千本书。那时过眼的好书、便宜书太多了,就是没钱。那时每当自己想买零食或其他物品往往会把所要花的钱折合成能买什么书,这样常常就放弃了原来计划,把这些钱拿去买书了。不过,我那近千本书,文革当中也没有完全保住,损失了不少,文革一结束,真是痛心疾首,现在老了都看淡了,有人说,你过去买的线装书都成了文物了,很值钱呢!对我来说,书就是书,买它的时候要考虑到钱,买到家之后,它就与钱没关系了。

天 桥 杂 忆

小时候家住西西河沿,1949年搬家至菜市口以南的米市胡同南口。从和平门一带搬到这里居住仿佛下乡一样。学校初在广安门大街、回民学院对面的铸新小学(天主教教会学校),高小考到城隍庙街小学。从城隍庙街再往东走就是“四面钟”(现已经拆掉,其位置就在友谊医院南面),过了四面钟就进入了天桥的范围了。自五十年代以来天桥市场核心只是东、西两个市场了(五十年代以前其范围要大得多)。西面是“三角市场”,东面就是四九年以前所说的“公平市场”。四面钟距离在它西南面的三角市场还有一里左右,过了四面钟就有零零星星的卦摊和其他小摊了,使这个本来荒野的地方有了市场的氛围。

便宜

如果从雅的视角来说,按照历代的惯例,天桥应该称作朱雀桥。自南朝以来京师南北中轴大街都叫朱雀大街,这条南北大街由京师的南大门到皇城的北大门之间都有座桥,称为朱雀桥。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就是指这座桥。从清中叶以来,由于地近南郊,进城的人们大多由此经过,也因为在天桥附近有些庙会,于是天桥的两侧市场交易逐渐繁荣起来,当时这里又有空地,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些市场。由于光顾这里的大多是穷人,所以卖的东西多是低档的,或是二手货,假冒伪劣更多,但人们图的就是便宜。天桥市场由形成到1957年关闭大约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那时说起老北京常常爱用“东富西贵,北贱南贫”来形容。这指的只是外城,因为内城是八旗驻地(满洲人占领北京后,把明朝时住在内城的汉人赶到外城),分旗占领居住,各旗虽也有富贵贫贱之分,但与居住方位没关系。而外城西边宣武门外多是汉族士大夫官僚居住,做官的多,所以占一个“贵”字;东城多手工业者(玉器、珐琅等)商人,一些有钱的吏胥也多在这里治产业,所以称之为“富”;北边,即正阳门以南,珠市口以北地区,八大胡同、唱戏的、娱乐业人士多聚于此,那时以色艺吃饭,被视为“贱业”;所谓“南”也就是珠市口以南,永定门以北,这里是破产的、贫困的农村人进北京讨生活的居住的地方。最初的天桥市场就是适应“南贫”而形成的。

在老北京看来天桥是藏污纳垢之地,妇女儿童不宜,稍正经的一些人也不往这里跑。像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写贵家公子樊家树到天桥来听玩意儿(老北京把一切演出都称为“玩意儿”)是极其稀少的。解放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天桥镇压了一些恶霸,淘汰了一些污秽,小孩和妇女也能到这里来走走了。对于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天桥是我们看热闹、玩耍和开心智的地方。小孩到了天桥主要是吃、玩二字。这里的“吃”和“玩”都比其他地方便宜得多。比如天桥最高档的食品是炸黄花鱼,卖这道食品的大多是小饭馆,半斤多的黄花鱼,裹上面糊,炸得焦黄,刚出锅的,你要买的话,再从锃光瓦亮的大铜锅中一勺卤给你浇在刚出锅的鱼上,发出吱吱的响声和香气,只要一千元(币制改革后的一毛钱)。至于穷人和小孩子爱吃而又易于填饱肚子的炸油箅子(类似油饼,但它是用香油炸的,比油饼大而且厚,卖的时候,切开按分量卖),一斤两千四百元,一个人绝对吃不了一斤。小孩爱吃的粽子糖,小贩是一边做,一边唱,一边卖。唱的内容就是他的糖在熬制过程中掺了多少味药,他的糖如何能消食化水、止咳平喘等等。可是价格也是一百元两块。一锅糖下来也就卖个五六千元。他们自我解嘲说这是赔本赚吆喝。

听玩意儿也便宜,露天演出可以不给钱,特别是小孩,即使给钱一场下来,不过给一二百元(一二分钱)而已。如果要给五百元或一千元,艺人就要向你特别致谢。像我这样的小孩往往是在场子外一站,看艺人演出,一分不花。有一次,在一个场子听相声,听完一场,给钱的不多,恰巧我衣兜有二百元,就扔到艺人打钱的小笸箩里。艺人很高兴,非要把我让进场子里,坐在板凳上。我很尴尬,因为从来都是站在场子外看的。就是到天乐戏院正经的大戏(京剧),开了场以后进去才五百元一个人。天桥有三家电影院,五百元一张票,还是“循环开演”(有精力的可以在里面坐上一天)。白杨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在这里的中华影院看的。

这儿也有卖书的,主要是流行于下层社会的小说唱本之类。三角市场一进门的右侧就是卖书的,以唱本为多,这类书的封面大多印得花花绿绿,像年画那样的色彩与图画印在书的封面上。这些书的纸大多很次,质量类似豆纸(一种土卫生纸),只是较豆纸稍白一些,这些唱本名目为《闹花灯》《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秦英征西》《十二寡妇征西》《陆文龙扫北》等等。这些唱本多是把一些大书如《说唐》《杨家将》《精忠说岳》等分割成为小的段落,以说唱形式表现出来,印成书供说唱艺人参考,其读者对象也多为认识几个字的学徒工、小市民等,价格也很便宜,每本在五百元到一千元之间。

同类推荐
  • 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我想,作为第一线教师,我们要紧的不是盲目地否定哪种教法,也不是去证明许多种教法的没道理,更不是将某种教法不加任何更改就糊里糊涂地照搬到自己的课堂使用。好的一线教师应当像蜜蜂一样,在教学的百花园中,广泛采集对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教师有必要集各家教法所长,结合自身的素质、个人性格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找到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同样是课堂,教师的心理状态各有不同。同样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讲,有的时候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忽而眉飞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这种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时候,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忽而闭目瞌睡,忽而惊觉欠伸,这时的课则成了受罪。
  • 悦读MOOK(第六卷)

    悦读MOOK(第六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本书汇集了广州市第一幼儿园60年幼教工作的教育科研成果,分为三个分册,分别为《保育员工作手册》《新教师工作手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本书内容涵盖幼教工作的各个方面,来源于幼儿园60年实际工作的研究总结,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是幼儿园幼教工作者实用的参考书。
  • 成功社交72法则

    成功社交72法则

    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依赖于外力的,要想倍受瞩目,要想创建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必须得注重内在人格的修炼。正所谓:肚中有货,不骄不躁,不怕没有伯乐寻不着千里马,气宇轩昂,平易谦逊,不愁身边不环绕仰慕的群众。
  • 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

    罗永浩倾力推荐!为什么今天还要回顾一个国家的种族历史,反思各种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存状况,即使在建国已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在种族已经实现了“平等”的今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追求集体感和身份认同是自然的选择,在种族繁多的美国,因为融合、改变带来的矛盾冲突尤其突出。一个少数族裔融入的过程伴随着各种痛楚,常不为外人道,而在美国,德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华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走过的成为“美国人”的道路也各有辛酸。也许,你认为自己了解种族的问题,理解文化震撼,但读完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对种族的误解还深深存在,急待改变。
热门推荐
  • 陌上枝头

    陌上枝头

    莫关关曾经用一个五年去做一场梦,梦醒后,又用了另一个五年背着回忆流浪。风餐露宿。她去过最远的远方,爬过最高的高山,邂逅过最美的男子……兜兜转转,走走停停,又回到了最初的地方。昔日背叛的恋人,拥在她的耳边,一次一次沉沉唤着,回来吧,回来我继续爱你,不让你受丁点儿委屈。曾经只远远站在身后的温柔男子,如今一招一式,步步为营,一点儿一点儿走进她的心里……为了拿命救过她的女子,她选择嫁给那个站在高处,指点江山的男人,他说,容你一个窝,免你四下流离。可惜他给的,不是她的安乐窝,娶了她,又虐着她,一次又一次的逃离,逃到他再也找不到的地方……*****当我站在瀑布前,觉得非常的难过,我总觉得应该是两个人站在这里。莫关关,不如我们重新开始。但是你又在哪里……我走过高山,穿过荒原,天涯海角,依旧是找不到。是不是错过了就再也寻不回。
  • 男人凭什么赚大钱

    男人凭什么赚大钱

    即使在今天这个倡导“男女平等”的中国社会,男人依然要比女人辛苦得多,肩上的责任要重得多。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老传统依然没变,那就是:男人,赚钱才是硬道理!现代的男人比过去任何时候的男人都辛苦:物价上涨、房价飙升、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兜里没有几个钱的男人不要说事业、前途,就连老婆都讨不上。所以男人辛苦赚钱,有时候满肚子怨言,没地方发泄,牙掉了也只能往自己肚里咽,没办法,谁叫你是男人呢?
  • 鬼面娘子俏郎君

    鬼面娘子俏郎君

    娘亲告诉她,新郎是个跛脚,还是一个独眼,长得奇丑不比。她这才放心嫁了过去。没想到……没想到她的新郎居然是这般模样……几年后,暖云再回洛阳城,只是一切已不在她的想象范围内……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大运河的修建,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却又繁荣了扬州城。而这扬州李家便是最受益的,李家是全国最大的盐商,此外更是控制了运河近一半的水运。虽称不上富可敌国,但是李家跺跺脚,对这唐王朝的经济也是有些震动的。而李家的儿女个个是人中龙凤,更是扬州城人茶余饭后的讨论的热点。大儿子李明藤是经商的奇才,比起其父李知信手段更是狠毒,接手生意不到两年,便让扬州所有的大小盐商都破了产。二儿子李明蔓虽出身商家,但才智过人,去年秋闱,中了状元,在京为官。为人耿直,是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大女儿李暖烟被送进了宫里,深受皇宠,不过一年,便被封了皇贵妃。现还怀上了龙种。二女儿李暖霞还未出阁,但长得花容月貌,乃是扬州第一美女,虽是庶出,提亲之人仍是络绎不绝。只是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忘记了,李府还有一位小姐,叫李暖云。大家就等着看女主一步步变强,一步步把别人欠她的连本带利的讨回来吧。我会每天努力日更的······希望大家多多收藏(还想看的话找起来多麻烦啊)·······希望大家多多砸票(这会极大的满足破晓的虚荣心)……希望大家多多留言、提意见(这是我写文的主要目的)以上一段是从破晓的另一篇文《穿越之成了坏女人》中直接复制来的,嘎嘎,再写过,太麻烦了!!
  • 奇人怪谈

    奇人怪谈

    令人生畏的生物馆趣闻、让人惊叹的超人能量、错综复杂的历史真相,如梦如幻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 被领导的艺术

    被领导的艺术

    任何一个人,不管在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位,都同时充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两种角色,但是平日里往往将领导艺术摆在第一位,忽视了被领导的艺术。每一个人,几乎都在领导别人的同时接受别人的领导,所以我们最好先学习如何接受领导,然后才能懂得如何领导别人。因为只有学会被领导的艺术才能当好领导者。本书从做有准备的被领导者、与领导建立和谐关系、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获得授权时做好本分等多个方面,运用心理学、处世哲学、管理艺术、领导学等领域知识,通俗、细致、独到地讲解了被领导的艺术和智慧。这是曾仕强教授首次系统讲授被领导的智慧,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必学的一门新课。
  •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万事通

    亲子教育是20世纪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亲子关系主要是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子教育是一种双向的教育,父母及孩子两方面。亲子教育给人的感觉亲切、温和,它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而且亲子教育涵盖了父母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它是通过对父母的培训和提升而达到的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 小妖乱

    小妖乱

    死亡重生,成为一株蒲公英花妖,修炼、成人,遥不可及;朋友、伙伴,却纷纷为仙。假如生命从来,执著是否能够改变,坚持到最后的爱,是会化为乌有,还是继续追求?假如四世三生从不曾经经历,就此忘却,以妖的身份单纯的活下去,是否就会忘记拿回眸一笑?纵然登上仙界,却追不上、触不到那人的一片衣角,生或死,一念之间,最终她所追寻的是对是错?搅乱三世的小妖,是否会记得墙桅之下他素手拉着她跳上墙投,三笑留下的情缘?
  •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社会上最迷信鬼神的人,尚且只能在赛会这一日抬一回神舆。不知 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 冷月妃颜:家有仙妃初长成

    冷月妃颜:家有仙妃初长成

    (完结)他是人间骁勇邪魅的王爷,她是被贬落凡尘的仙子,命运的绳索拴住了本不相干的两人。由两看生厌到百转千折,最终会梦归何处?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