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84000000037

第37章 往哲昔贤 (3)

这份近四十万字的初稿,写得很粗糙,李先生看了有两个月。对这个稿子提了许多意见,大到观点材料,小至文字标点。他还建议书中应对朱元璋这个典型的游民进行分析,于是我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朱元璋一章(近五万字),就这位游民奋斗的成功者的经历考察古代游民领导的或以游民为中坚的群众暴力活动在历史上的作用。此书完成后李先生赐序,对我所作的那点工作谬加夸奖,称为“发现另一个中国”,为拙著光宠,受之有愧。这篇序言写得很精彩,首发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上,后有多家杂志转载。有的朋友慕先生之名,向我索书时,都要提到这篇序。我往往这样回答:李先生的文章是写得好,你们读了李先生的文章再读我的书是会失望的。可是“游民”“游民文化”这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却借着李先生的鸿文远播海内外,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与思考。拙著出版至今已有四年,尚时有相识或不相识的学者来电或来信与我讨论这个问题,这是对研究工作者的最大的报偿。拙著能够为社会所关注,是不能不感激先生的。现在我正进行着游民文化问题的第二期研究,一些想法也与先生讨论过,但全书尚未成文,先生遽尔仙去,问道无由,言念及此,痛莫大焉!

李先生对我这个后辈学者平等的态度使我与他接近起来,但如果没有急事和朋友相托我也很少去李先生家和给他打电话,只是常托李伊白向他致意问候。我想老先生年近八旬,自前几年中风痊愈后,不良于行;每天要读书、研究问题、写文章,而且常常有客拜访,我不忍多打扰他。然而老先生也常有读书、写作意兴阑珊的时候,需要找人聊一聊,便常给我打电话,使我成为他闲聊的伴侣。

我也常帮他找寻和翻检一些资料,所以电话往往是这样开始的:李先生在电话那一端用极洪亮的嗓音说:“王——学——泰——我——问——你……”这仿佛是临济宗义玄禅师的当头棒喝或文革当中的提讯,不了解的人会吓一跳的。然而我恬不以为怪,因为我知道这是他的习惯了,不要说已经成为了“自由身”的现在,即使当右派、被专政时也没有改掉。有一次沈昌文先生对我说,六十年代“反修”论战时,沈负责编印出版一些“反修”参考资料,找了一些懂外语的右派翻译外国的评论,分俄文英文两大类。李慎之先生属于英文类的。这些人本来都在沈的领导下,要听沈公的调遣的,而他老先生颐指气使,常常凌驾于沈公之上。沈对我说到此时,摇摇头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沈公贵为“经理”,且长我十余岁,尚且如此,何况我辈。

初见李先生,听他讲话,确实是气势夺人,不知者或生望风披靡之感;有时也表现为拙于应付人情世故,使一些人不理解。其实李先生为人却很随和,没有架子,不论职位高低、年龄长幼、学问大小一律平等对待,毫无高官、师长、学者的架子。在院医务室、电梯上我都见过有些熟人与他开玩笑。有位20出头的小伙子,知道我认识先生,想与先生通话,问我李先生的电话。我问先生可不可以,李先生说,我这里又不是保密机关,想来电话就来呗。后来我还给他引见过一些人,也都待如常人。我感到先生真是世法平等,无分别心。有一次我对他说,学界有人把您和上海的王元化先生视为当今学界思想解放的领袖,有“南王北李”之说。他连忙制止我说:我怎么能和王元化先生相比,他才是饱学之士,有那么多著作,我只是写点小文章、敲敲边鼓而已。其实他不仅熟悉现代西方一些流行的学说和理论,对于传统典籍也很精熟。有一次聊天,我说,《齐物论》有言,“物之不齐,物之性也”。他马上说,不对,这话出自《孟子》,我一查果然。我劝他出个集子,他不赞成,认为自己首肯的文章也不够一个集子。我的文章都交给《读书》的吴彬了,等我死了由她来编。

我有一些典籍的电子数据库,他有时急需一些词语、命题的出处,便向我查索。即使我一时回答不出,也会说我给您查一查。当然这只是电话的开端,此后便是海阔天空,想到哪儿就聊到哪儿,从一些思想史上的问题,到日常生活、笑话,无所不谈。有次他问我:“你这个写过《饮食文化史》的人,告诉我一下,如何炒麻豆腐?”我说,您别学这个,这是“老北京”吃的菜,像豆汁一样,做好了,您也吃不了。又有一次,他对我说,你猜毛主席接电话,如何自称。我说自称“润之”吧。他说,不对,我听胡乔木说,有一次他给毛主席打电话,毛主席接了后说:“我是毛主席。”我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我与有的台湾学者通话,他们常自称我是李教授、刘教授,与内地官员通话也听过我是张县长、赵书记之类的。这样闲谈也就是给老人开开心,一个电话有时持续四五十分钟。

从他让我查的和找的资料中也可以看出他那一段在思考什么。如九十年代末他曾让我查“天人合一”的出处。实际上,这种意识产生较早(大约是战国期间),但作为一个词出现在南宋末嘉泰年间,一个小官向皇帝上书时用到这个概念,但类似的想法在庄子和董仲舒的作品中是多次出现的。与此同时我还帮他复制了民初的《东方杂志》上所刊载的杜亚泉评论当时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文章,如谈“一战”“五四”等等。最后一次帮他查材料是在今年三月下旬,他来电问清末中国留日学生办杂志用黄帝纪年和杂志封面题写“发大汉之天声”是在黄帝哪一年。

我记得鲁迅曾说过此事,于是查电子版的《鲁迅全集》,不到十分钟便查到两处,他非常高兴,在电话中大笑对我说:“你的电脑就那么灵?”我说:“只要有能索引的电子数据库,谁的电脑也一样。”他让我给他复制的最后一个文章是毛泽东在1926年所写的《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3月初他给我打电话说,1926年《向导》和1926年的《中国青年》所载的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怎么与你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的引文不一样。我说我是引自1926年的《中国农民》。我又从图书馆借了《中国农民》,发现《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革命的态度》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原是两文。我在《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引的是前者,但长期以来我以为前者是后者的初稿呢。

写到这里,妻正收拾家中卫生以防“非典”,找出一段形似干树枝的东西,问我这是什么,我说这是去年秋天女儿与我一起去南京时买的,当地叫“支支嘎”的东西,干树枝上有一粒粒绿豆大小的东西可以吃,可是一不留神有可能扎了嘴。我这个年龄十九、心态也就在十二三的女儿到了南京看什么都新鲜,她买了许多枝这种“支支嘎”,碰到认识的、不管大人小孩一人一支。大人拿到了一笑,放在一边。那时李先生也在南京,拿到这个干树枝不仅很认真地和我女儿讨论怎么吃,而且真的一粒粒地摘着吃,还连连说真好吃,还自言自语地说: “我这个南方人怎么就没有吃过呢?”想起这些,先生的音容神态,犹在目前,转瞬之间,怎么就人天永隔了呢!

王学泰于2003年5月2日

雨横风狂三月暮

——怀念李慎之先生

又到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季节,五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正值全国“非典”肆虐之时,神州大地一片阒寂之际,惊闻李慎之先生因患肺炎住院。当时我正在外地,一时难于返京。后来又传先生患的乃是一般性肺炎,大家稍稍放心;后来在回京的途上,得知先生最后以肾衰逝世。这几日,沉云低垂,阴霾满天,细雨飘忽,宛如穷秋。由于防疫隔离,同悲者不能一聚,以寄哀思。幸而现代有了互联网,先生的故旧新知、敬重者、崇拜者,纷纷借网络一摅情愫;秋风先生的网站上还专为李慎之先生设置了灵堂,供网友凭吊哀悼,数日间便汇集了一百多篇文字。这些文字的作者如丁东先生所说:“上自望九之年的宿儒,下至二十出头的在校学生,人员来自天南地北、四海五洲,专业遍及文、史、哲、经、政乃至自然科学各界”。这样局面是近几十年来大陆所仅见。虽然不能说是“死后哀荣”,但也反映了知识界对于先生近些年来工作和人格的认同、钦佩和爱戴。

先生生于1923年8月15日生于江苏无锡,成长于战乱之中,少年时便受到共产主义理论影响。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参与进步的学生运动,并参加了中共领导下的“民主青年协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至1957年一直在新华社国际部担任领导工作,在多起国际会议中担任周恩来总理的秘书。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1979年初右派问题获改正,恢复党籍,2月随同邓小平访美。后历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副院长。198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1990年被免去人大常委和社科院副院长,赋闲在家,专力于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呼号”。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是不是有了船坚炮利、有了声光化电就是现代化了?这些人们不是都很清楚了。粉碎“四人帮”后,所制定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方针都局限在物质层面。李先生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说:

现在在多数人心目中,现代化只有物质的标准,只是几十年前的乡下人对城里人观念“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延长与放大。殊不知中国人之所以要现代化根本上是为了要做现代化的人——独立的、自由的、自尊的人。

要做“独立的、自由的、自尊的人”,实现民主自由是其必要条件。这是自清末严复以来进步的知识界矻矻以求的;当年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推翻国民党统治也是以建立民主制度、弘扬自由平等为号召的。李先生明确地说“中国要现代化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全面的、充分的民主,这不但是中国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民族的必由之路”。为此,他大声疾呼,演讲著文,寄希望于改革开放和世界的全球化,并认为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他还说要“更推广、更深化,中国的改革,只有融入全球价值才有前途,其核心的价值即是自由,即是人权”。有了独立的、自由的、自尊的现代人,不愁没有现代国家。正像胡适所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李先生在他的《自述》中说,自中学起,他就受康德一句话的影响——“以提高人的地位为平生志愿”。这种想法贯穿了他的一生。

为什么在中国个人没有地位?没有“独立、自由、自尊”?为什么难于造就成现代人?关键有两条,一是长期的专制主义制度的控制,一是长期专制文化的熏染。世界上许多民族、国家都有过专制主义的历史,张光直先生说专制主义是大多数民族都经历过的,但唯有中国的专制主义历史特别长久,扎根特别深厚,弥漫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李慎之先生对中国专制主义特点与支持力量做了非常深入的分析,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改革的艰难。因此,我们回顾历史上的弯路,虽然痛心疾首,但想一想我们沉重的历史包袱,稍能释然。他说,文革把专制主义、蒙昧主义推到极端,正好成了我们前进的“反面资源”。

李先生总结中国专制主义历史有七个特点,其一,资格老,历史悠久;其二,教政结合的式专制统治,皇帝不仅实行政治统治,还管思想教化,也就是说统治者还承担着老师的职能;其三,“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从而使得专制统治带有几分人情味。皇帝不仅统治者,还是全国人民的“父亲”,驯良的老百姓被称为“子民”;其四,“大一统”观念,皇帝把自己视为天下的“共主”,这样很难与其他国家平等相处;其五,建立了完善的专制集权的官僚制度;其六,思想统制和自秦始皇开始就实行了燔百家书“以愚黔首”的政策,此后这种统治越来越精致化,儒家也越来越配合。“非圣人之志不敢存,非圣人之言不敢言”,“舆论一律”都是其延伸,到文革中的“全面专政”为其顶峰;其七,专制主义的生命力特别顽强。

同类推荐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的《青春》对社会发出沉痛的叩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真的病入膏肓?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年前的大学生们,在历史演变中反思自己。时代在召唤赋予思考的年轻人。
  • 诸葛亮文集译注

    诸葛亮文集译注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不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导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业绩,而且以其精辟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思想史的宝库。诸葛亮的著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论及治国富民的篇章,又有谈论发展生产的内容;既有治国治军的宏论,又有举贤斥佞的表文;既有畅谈外交、形势的文章,又有提出战略决策的雄文。其中,有关治军、用兵的论述,又成为诸葛亮著作中引人注目的、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光辉的瑰宝。罗志霖译注的《诸葛亮文集译注》即对诸葛亮的著作进行了翻译和注释,题解着重介绍时代背景、著作内容,并简要揭示其思想意义。
  •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写作素材大全(超值金版)

    平时勤于积累,是打开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那么,我们要如何积累素材呢?一是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的语言、技巧等前人已经成功运用过的“间接材料”,为此,平时我们可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对于比较好的材料事例,可摘剪下来;二是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直接素材,无论是阅读积累还是生活积累,都围绕一个核心观察世界与社会,思考自我与人生,积累生活感悟。有感悟,你的文章才具有思想性。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王小波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电影《东宫·西宫》由张元执导,胡军、赵薇、司汗等人主演,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人畜之间

    人畜之间

    动物为了繁殖后代,只对同类有性要求。让它们对人类的“性趣”,是人类培养出来的。不知这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倒退?许多人一一中国人外国人都有,总觉得人民币的坚挺“挺”得有点悬乎。议论最多的是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遏制,数额急剧减少。我亲眼见到的是,因为人民币的坚挺,把大量中国人“挺”出了国门,坚挺着下巴和肚子到东南亚去旅游。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山风不说话

    山风不说话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防病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本书希望给您带来心灵上的启迪。从现在做起,改掉我们的不良习惯,提前预把疾病赶出我们的身体。
  • 恰逢星光璀璨时

    恰逢星光璀璨时

    哥的新书《霍先生结婚吧》正在连载中,敬请关注!一场精心设计的豪门盛宴,未婚夫单膝下跪跟她的妹妹求婚,她被剥夺继承权,成为席家联姻的筹码,打包送入虎口。她心寒似铁,一刀穿肩而过,葬送所有恩情,转身找上他——慕煜尘,低调凉薄,Z市权倾天下的高冷贵,盛世集团掌权者。她说,慕煜尘,我们结婚好吗?他从文件里抬头看了她一眼,蓦然起身。“你去哪里?”“走吧,迟点民政局就要下班了。”婚后——“夫人,履行义务吧!”事后——“慕煜尘,你这个假正经!奸商!”哥的读者交流群【北川云宫VIP群】群号:253264366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到死才说的话

    到死才说的话

    该书中收集的是视角独特的墓志铭和遗言——到死才说的话。这些话都是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说出来的。黑色幽默,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
  • 三生浮沉静

    三生浮沉静

    第一世她与他为彼岸花妖,怎奈终是逃不掉被诅咒,二世她轮回为妖,他成人,她有妖神之命,他无成仙之运,这一世造就两段情,他被魔陷害致死却赖仙门,迫出妖神,第三世的她一梦惊醒望向枕边的他,一切是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