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3200000004

第4章 第一封 用毛笔写在宣纸上——邱隘盛垫·“一门五马”(中) (1)

三:马裕藻——由蔡元培任命的北大国文系主任

纵观中国文化史,北国与江南的关系,再没有哪个历史阶段比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前后更紧密、影响更深远了。而若将“江南”作为一个文化事象,尤以浙江文化人群像独领风骚。后来者研究当年北京文化界的布局,有一个说法:“一钱二周三沈五马”。所谓“一钱(钱玄同)、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三沈(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五马(马裕藻、马衡、马鉴、马准、马廉)的诸位教授,就是上世纪蔡元培掌北大之际的黄金岁月中最经典的组合。

说到中国的近现代教育,我想起了一个杭州的景点名:双峰插云。这双峰,就是同为浙江人的蔡元培和章太炎。此二人都是清末光复会领袖,都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做出巨大贡献,民国以后,又都把精力转移到教育上。他们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可谓无人能及。

双峰在格局上也略有分工,其中蔡元培的门徒可谓教育界的贵胄,而章太炎的弟子则是文史方面的精英,两个圈子里的人物往往成为各大学国文和历史系的主任或教授的当然人选,马家学人自然罗列其中。1936年,太炎先生逝世,其弟子十人联名呈请政府国葬。这十大弟子以朱希祖为首,然后是马裕藻、钱玄同、许寿裳、周作人、沈兼士、汪东、曾通、马宗芗、马宗霍。其中排名第二的马裕藻,正是鄞州海曙公的二公子马幼渔。所谓“一门五马”,正是以这位音韵学家、文字学家马裕藻先生领衔的。

北大国文系,也就是今天的北大中文系,曾经是我当年高考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北大中文系的师生,在今天的国人眼中,依然是精进如猛虎般的人物,是喜笑怒骂皆成文章、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狂生;而掌门其十三年的马裕藻先生,这位在历史掌故中出现的马家二哥,登台亮相时却貌似给人留下了与北大中文系气质并不一致的、温文尔雅的“好好先生”的印象。

马裕藻被戏称为“好好先生”,并非没有道理。在朋友眼里,马裕藻性格平和,对人甚是谦恭,即便是熟识的人,也总是称某某先生。他喜欢与旧友聊天,可偏偏自己又不善言谈,因此多数时候,都是他在一旁点头微笑。刘半农从上海来北大任教,同马裕藻刚结识,知其性善,便同他开了个玩笑,在写给马裕藻的一封信的信封上写了“鄞县马厩”的字样,寄给了马裕藻,给后人留下一段文人间的小花絮。

母亲,您看,这就是百年前的马裕藻。从图片中看,青年时代的马裕藻中西合璧,他带一副厚厚镜片的圆眼镜,眼睛似乎因为高度近视而瞳仁突出,越发显得黑白分明,这副眼镜似乎伴随了他的一生。唇下薄薄铺了一层胡子,穿高领缎子对襟夹袱,神情中一派开明绅士风度。与晚年不同的是青年马裕藻剪一个标准的西发,厚厚的黑发遮不住他那高高的大额头,这个大额头到他晚年时,因为头发稀疏而显得更加突出,成为他智慧形象的标志。

我怎么看他,都觉得他身上有一种为人之父的气质。或许是因为中国人向有“长兄如父”的传统吧。马裕藻上面虽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大哥,但远在甘肃当官,实际上他是马家真正的长兄。这父亲般的姿态,早在他的青年时代就已显端倪。

马裕藻在文化界还有一个定论,那就是他的女权主义者立场。她欣赏女性,忠于爱情,歌颂夫人,教女如子。他的这种姿态发自内心,使他就如一个欧州的文明绅士。他的此举,即便在当时思想解放的五四运动期间,也往往被人善意地笑谈。

其实马裕藻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浪漫史,他只是运气好罢了。1898年,马裕藻20岁那年,为父守丧三年以满,便在家乡成婚,娶得是新派女子陈德馨。妻子美丽聪明智慧,思想开放,夫妻二人甚为恩爱。新婚燕尔,他便带着他的夫人迁居上海。马裕藻本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但因为人温和,又有一位贤内助,夫人给他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都上了北京大学,文人便戏谑称马裕藻对北大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北大生了个校花女儿。

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再矜持的书生也难免流露得意之色,某次在女师大兼课,不知怎么就扯到了那上面,乘兴讲了一些关于“内人”的话,其尊重女性、崇拜女性的开明作派坦然畅开,女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下一次授课,尚未开讲,竟有两位女学生提出要求:“先生,请您再讲一些‘内人’的事可以吗?”

严薇青的《北大忆旧》中关于马裕藻的家人,还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插曲,说的是马裕藻的女儿马珏非常美丽,在北大就读时被誉为北大校花,以后又有另一位女同学周某容貌与风度也很突出,同样得到一部分男同学的“拥护”,并很想为她摘取马珏的校花桂冠。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有一天,不知是谁在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笔大书“倒马拥周”四个大字,一直没有擦掉。可巧那天正是马裕藻先生上课,他一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的四个大字,误会是中文系学生要“倒”他的系主任职务,“拥护”周作人来任系主任。于是他放下讲义,一面看着黑板上的四个大字,一面盛赞周作人的道德、学识,表示自己也非常钦佩。听课的学生相视而笑,知道他对“倒马拥周”四个字发生误解,但也不好解释,只好由坐在前面的同学走上讲台把四个大字擦掉,马先生才把课上下去。此为后话。

青年马裕藻迁居上海的最重大收获就是结交了一大批风云人物,此时他的业师叶浩吾也已经到了上海,在上海创设了速成教习学堂。1902年,中国教育会成立,蔡元培为会长,叶浩吾被选为干事,后来又担任了爱国学社的教员。或许是因为与老师的关系,亦或许是因为意气相投,马裕藻在上海认识了章太炎,张元济,蔡元培……

我们可以说,马裕藻青年时代的友情之手,是与这样一批顶尖级浙藉改良派或革命党紧握在一起的,这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一生。

沈尹默先生曾经在他的回忆文章《我和北大》中说到:太炎先生的门下可分三派。一派是守旧派,代表人是嫡传弟子黄侃。这一派的特点是:凡旧皆以为然。第二派是开新派,代表人是钱玄同、沈兼士,玄同自称疑古玄同,其意可知。第三派姑名之曰中间派,以马浴藻为代表,对其他二派依违两可,都以为然。

可是,在我看来,马裕藻那温吞水般的形象其实是一种标准的假象,实际上章门弟子没有一个是不激进的,总是同声相投,否则有谁会拜倒在“章疯子”的席前,马裕藻不过是那种把激进表达的非常温柔的激进分子罢了。

他和章太炎的关系,正是在他20岁新婚沪上的岁月中就开始的了。二年之后的1903年,“苏报案”爆发,章太炎被捕入狱,众多革命党人纷纷逃往邻国日本避难。又过两年,1905年,马裕藻27岁了,恰逢浙江公费选派100名学生留学日本,专攻师范。俗称“百名师范”。马裕藻夫妇二人还真是好运气,竟然双双入选。

别看马裕藻以后当了北大国文系13年的掌门人。他起初入门的却是自然科学,早稻田大学的物理专业,以后又转入东京帝国大学,他的夫人则进入了日本女人大学的博物系。也就是在留日的生涯中,他又与鲁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人结下了密切的友情。1906年章太炎刑满释放东渡扶桑之后在日本开始主持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他身边立刻就聚集起了一群章门弟子,马裕藻跟着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遂成大家。章太炎逝世后,马裕藻曾写过一幅挽联:治古音,兼有晓征、东原、若膺之长,继往开来,伟绩尤推转注说;尊历史,迈子玄、渔仲、实斋而上,外夷内夏,微言远绍春秋经。”从中道出了章太炎的功绩,也道出了他们师生教承关系。

在日本一住6年,马裕藻的女儿北大校花“马珏”就出生在日本。1911年夫妻双双归国,回浙江杭州,担任浙江教育司视学。

我们可以说,自此为止,马裕藻的生涯是进步而平静的,然而,归国后发生的一件大事整个儿地改变了马裕藻的人生。这是一件重大的国事,也成了马裕藻学术生涯中最大的文化贡献,更成了他个人命运转折的最大的家事。

车同轨,书同文,华夏民族的统一,从来是以文化的多元统一为标志的。仓颉造字鬼夜哭,即有汉语,便有国音。古人习字,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标注读音。直音法盛行于西汉时代,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是我们本民族自创的声韵双拼注音方式。

而注音字母的产生,则是与清末文化界的切音字运动有关的。清末二十年间,在民间产生了28种以“言文一致”、“普及教育”和“统一国语”为目的的拼音方案。历史朝流,民以所向,1912年的民国元年,蔡元培担任了教育总长,如果说,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完成了第一次汉语的文字革命“书同文”,那么,此时的蔡元培担负起了秦始皇之后二千年来的第二次文字革命:语同音。

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便在北京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决定先从统一汉字读音着手,实施国语教育,把清末资政院提出的“音标”改称为“注音字母”。用来给汉字注音。

我们今天的后人,是真的很难想象泱泱一个华夏民族,要实现语同音的极度困难。1913年2月1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国语读音统一会,聘专家若干人,各省派代表二人,蒙、藏代表各一人,华侨代表一人,出席会议。代表资格要求甚严:一须精通小学,二须旁通一种或两种以上外语,三须谙晓多种方言。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朱希祖与马裕藻俩位先生,代表浙江省出席会议。会议由吴稚晖和王照任正副议长,先用月余时间,审定国音七千余字。接着是审核音素,采定字母。会上提出字母方案甚多:有采用汉字偏旁笔画的,有自造符号的,有采用罗马字母及其变体的。代表们各执一说,互不相让,不但动口,甚至动手。鲁迅在他《门外文谈》一文中写到,他曾亲眼看到,副议长王照“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来……”。

我想起这些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学者,为了一个国语的发音问题,竟然无视于斯文扫地,互相厮打得裤子都掉下来,而我们的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亦不遗余力地把此情此景描画下来,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此件事情的重大性,朝代可以更替,家毁可以重建,一种语音在国家层面上确立了,成为国语,就好比孩子出生,怎可因为不满意再塞回娘肚,你如何可以再重新推翻再来。这是不可重复的文化命脉啊!

学者们深知自己的文化使命,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又相互胶着争论,互不相让。会期长达3个月,结果时间还是不够,又延长了一星期。最后终于接受了浙江会员马裕藻、朱希祖、许寿裳、钱稻孙和教育部部员周树人(鲁迅)等的提议,把会议审音用的“记音字母”作为正式字母通过。这套字母共38个,都是笔画很少的古字,由于拼注的是“国音”,所以又叫“国音字母”。

自此,一个五千年的文明故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统一的文字声音。

由于政局变动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这套字母到5年后的1918年11月25日才由教育部正式公布。从此,汉语注音字母以法定形式正式成为我国拼切汉字的工具,华夏故土自上而下开展了“文字改革”运动。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一为口音改革,从只说方言改为又说国语;二为文体改革,从文言为主改为白话为主;三为字母改革,从36字母改为注音字母。

当时推行国语最成功的当推光复后的台湾省,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就通过注音字母在全省普及了“国语”。直到1958年,中国大陆的汉语注音字母才被汉语拼音取代。而中国台湾省的小学、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和教材,直到今天还用注音字母注音,1000多种儿童读物,以及今天台湾省的第四大报《国语日报》,都用带有注音字母的铅字排印。台湾省注音字母一直沿用至1990年代。

诸位请想,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台湾省先是被荷兰人占领,后是被日本人霸占,一旦光复,由于有了国音,立刻就在文化上归位,恢复中华民族的堂堂地位。不过十年,国语泽披宝岛。对今天两岸统一,又起着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不妨请您想想国语对我们这个小家庭的重要性吧。有一次我回到北方老家,来了一群乡亲,欢天喜地地招呼着:看南蛮子去啊,看南蛮子去啊!我就此知道,南方人是蛮子,北方人是挎子。南蛮北挎的语音,在我们家里表现为石骨铁硬的宁波话和拐弯抹角的鲁南话的交流,这两种方言,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常常互相找不到北,我父亲一辈子也没听懂您故乡的宁波话和我们定居城市的杭州话,为此,我们这些子女就成了翻译家,负责用国语传递信息。我们的部队大院里基本生活着的都是这样结构的家庭,可说是第二代移民,所以我们平时的语言就是国语,也就是马裕藻领衔提出的这套注音语音,这也成了南方大院子弟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类推荐
  • 宋词是一朵情花2

    宋词是一朵情花2

    最经典的宋词读本,最唯美的诗词解读。 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更严谨,唯美,更动人。以诗词会古人,以古人读心灵,以心灵悟人生。今人爱宋词,爱情花,是因为她包罗万象,又于万象中生出种种聚散无常。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
  •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亚非现代文学大家(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

    本文分别整理了亚洲现代文学大家和非洲现代文学大家。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
  • 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古文观止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散文传统,从先秦至明清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各种文章选本可谓汗牛充栋。在众多的散文选本中,《古文观止》堪称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部。此书上起周代,下至明末,囊括了名家名作及多种体裁、多种风格的文章,故三百多年来一直是一部适合初学散文者诵读的启蒙课本。为了帮助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古文观止》,本书将原文、注释、白话翻译融为一体,更增加了“鉴赏”,对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和艺术情韵。
  • 我读.4

    我读.4

    《我读4》万象包罗地收录了关于思考,关于生活,关于爱,关于家园的书籍,温暖而博大,细腻并客观。梁文道以他的独立思考和敏锐的眼光为我们选择各种好书,期待着与读者分享作者的精神世界。每个读者都能在这本小书里找到与自己的精神领地,也可以循着其中的线索和脉络,挑选最合宜的读本,完成这场愉悦而柔软的阅读之旅。在这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会逐渐变得强大而丰盈,写作者和读者之间,也实现了某种连结。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
热门推荐
  • 醉红颜

    醉红颜

    有些人,有些事情总是适合在恰当的时候将他忘却;有些人,有些事情总是在恰当的时候将他记起;曾经有过一段无花果一样的爱情;那么的刻骨铭心;曾经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在新的生活面前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故事情节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智力加油大派队(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

    “中小学生奥林匹克集训与选拔”丛书旨在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最终达到提升综合性素质的目的。其中涉及到青少年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读本。
  • 碧海青龙传系列三

    碧海青龙传系列三

    十万年前的洪荒之战,无数强者陨落天际,踏入轮回;十万年后,他们的转世逐一出现,当年的暗中布局,都渐渐地浮出水面;看似平静的人间界,终于再起波澜,大唐的烟尘,掩不住历史的脚印,唐朝的官场、江湖逐一出场,无数英杰也逐一隆重登场;但所有人,都只是一个人的陪衬……
  • 心灵鸡汤精粹版3

    心灵鸡汤精粹版3

    有一种距离叫做远,有一种东西却叫缘,有一种情怀叫思念,有一种关心叫无言。最幸福的事就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守住一生的幸福约定。
  •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原本的格局,理想有多远你就滚多远吧。离王,天人之姿,帝王之才,谁知无意中倒霉的惹到一个外表“温软好看又顾家”实则阴险狡诈,心底的孤独伤痛掩盖在外表温柔慵懒之下,自取名为“离”,穿越成相府倾城之貌却被嫡出小妹欺辱而死的庶女。软弱的无能女再睁眼端庄高贵,独活于世,与人无扰,步步为营,本是慵懒无心之人,却对她一见倾心,因她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从此万劫不复,为她处处谋划,王牌杀手被爱人杀死含恨死去,只是侯门水深,宫府无情,她傲睨万物,她倾情自由,更将他当成洪水猛兽,黑心黑肺的臭男人,那颗冰冷的心怎会轻易融化。还对她死缠乱打,大言不惭的要宠她护她,简直可笑!男人,腹黑无情。可倾你心,寸土恰似虚弥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陆耀东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陆耀东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

    本书是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陆耀东先生的八十寿辰纪念文集,由陆门弟子共同完成,包括陆老从教多年的众多学生,有何锡章,昌切,马俊山,张中良、吴投文,萧映,宋剑华,尚小京等学人,他们追述师门情谊,阐发陆老的学术脉络和学术思想,可以说本书体现了以陆老为中心的新一代文学研究人对学术的追求。
  • 穿越混吃等死:嗜酒王妃

    穿越混吃等死:嗜酒王妃

    穿越成丞相府的三小姐,本想混喝等死,偏又嗜酒如命,闲来无事给妓院姐姐们写写小曲,捞点酒钱。不料,相爷爹让她代姐出嫁,对象是花名在外,无赖得令人发指的四皇子殿下!?天啊,他们曾经有过过节!她嫁进王府后,还能逛妓院,写曲儿换酒喝吗?(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盗龙佩之诡城毒蛊

    盗龙佩之诡城毒蛊

    百年以前,江湖奇人陆瞎子奉命寻找神秘的天纹玉佩。他寻觅一生而不得,郁郁而终。两名弟子狼三、董正也就此分道扬镳。百年以后,狼三的突然造访打破了古董店老板董阳的平静生活。扑朔迷离的前尘往事让董阳陷入一个又一个阴谋之中。为寻真相,他只得跟随众人前往神秘的西南大雨林和羌塘无人区。层层迷雾,重重危机。消失的古城,惑人的地宫。天纹玉佩的寻觅之旅再次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