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800000029

第29章 英语译作 (2)

1969年,郭沫若实际上已经处在“靠边站”的地位,文化大革命的凶猛浪潮将文化虚无主义发挥到极致。1966年的烧书事件、两个爱子在“文革”中相继弃世的丧子之痛等等接踵而至,郭沫若面对如此的打击,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这里既有郭沫若对“文革”的困惑,又有说不出的忧郁、苦闷与悲愤。在那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年代,选译这些小诗,说明郭沫若的心底尚存着对真善美的憧憬与渴望。《英诗译稿》前三首分别为罗伯特·布里季的《春之女神着素装》、妥默斯·讷徐和威廉?布来克的两首《春》。这些歌颂春天的颂歌便是郭沫若心声的写照。

罗素·葛林的《默想》中有这样的诗句:

我不能让我尊严的人性低头,

在那冰冷的无限面前跪叩,

……

我有希望、苦闷、大愿,精神有如火焚,

而它们是无动于衷的毫无生命。

……

我不能在无量数的星星面前低头,

那无声的矜庄并不能使我投降。

郭沫若批注道:“这首诗很有新意,的确有破旧立新的感觉。我自己也曾有这样的感觉,但不纯。”《英诗译稿》,第115页。这正是译者郭沫若与原作的共鸣。

郭沫若选译这些诗,并非为了出版。他翻译这些短诗,包括其中的附白,都是给自己看的。是郭沫若借以“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积,表达自己的心声,并从中求得心灵和感情的慰藉”。也是晚年的郭沫若想重新体味他早年翻译外国诗歌的美好记忆,是处于“文革”风浪中的郭沫若对宁静港湾的一种期盼。

关于本译稿的书名,郭庶英、郭平英在《整理后记》中作了如下说明:

……父亲生前,并没有想到过这本译稿的出版,因而也没有为它定一个书名。现在我们把它称作《英诗译稿》,想以这“稿”字来表示父亲未能最后审定的意思。

译作评价

对于《英诗译稿》以及郭沫若的译诗,成仿吾在序言中给予恰当的评价成仿吾:《〈英诗译稿〉序》,《英诗译稿》,第1-2页。:

山宫允在前言中曾经说明,他选的是英美文学中平易、有趣的、短的抒情诗,是早有定评的世界著名的部分诗人的佳作。把这样的短的抒情诗从英文译成中文,当然是困难的。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沫若是费了一番力气的,或者也可以说是同样的大诗人间的几次摔跤吧。

从外国文译成中文诗,沫若可说是最有磨炼的,把歌德的巨著《浮士德》译成中文,当然是惊人的努力的成就,其他如歌德、海涅的短诗,英国拜伦、雪莱等人的诗,以至《鲁拜集》等等译品,该给了他多丰富的经验啊!……

我们从这本英美的抒情诗选的译诗可以看出,他的手法是多么高超;我想如果原作者本人能看到,大概也应该惊叹与佩服的。从沫若所走过的诗的道路,特别在这本诗集中表现出来的技巧与感情中,我希望我们年轻的一代吸取某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英诗译稿》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许多英语及汉语诗歌爱好者和学者学习研究郭沫若的译诗风格的典籍。其间产生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论文。有些研究涉及郭沫若的文学翻译思想如何在《英诗译稿》中反映出来;有些研究则是依据《英诗译稿》来探讨究竟如何译诗。比如:周玲的《论郭沫若白话诗歌翻译的转折》,金春笙的《论郭沫若与诗歌翻译》,孔令翠的《试谈郭沫若与翻译》。,劳陇的《译诗像诗——读郭老遗作〈英诗译稿〉》等。正像成仿吾所希望的“年轻的一代从这本诗集中表现出来的技巧和感情中吸取某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石炭王》《屠场》《煤油》作者与作品

相对于诗歌和戏剧,郭沫若的英语小说译作可谓屈指可数,以其在日本躲避国民党政府缉捕期间所译的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1878-1968)的三部长篇小说《石炭王》《屠场》和《煤油》为主。

辛克莱是美国著名“揭黑幕”(muck-racking)作家,曾被萧伯纳称之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能在他的小说里成功抓住时代的精髓”,列宁称他是“有感情而没有理论修养的社会主义者”。他所著的多部抨击美国社会阴暗面的长篇小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非常流行。郭沫若自1928年起以笔名“易坎人”连续翻译出版了三部他的作品,意在借助其中的揭露含义,反照国内的相似情形(社会问题),期待引起读者的共鸣,为改变现状造势。

《石炭王》译于1928年,同年11月由上海乐群书店出版。该小说主要描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美国矿工被剥削压迫的艰难生活,着力刻画了资本家通过克扣工人工资、短斤少两等各种方式压榨工人,以及工人在惨痛生活之下追求自由的社会主义思想,反映了矿工的生活和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从而揭露了美国社会中尖锐对立的劳资矛盾。

《石炭王》的语言具有纪实风格,简练却不失优美,幽默却不失讽刺。在郭沫若的译文中,语言简明平实,人物对话符合原文中各人物的特点,整体语言风格与辛克莱的小说有着很好的应和,体现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底蕴,也充分显示了郭沫若在动笔之前对《石炭王》作品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屠场》(The Jungle)翻译于1929年。该书是20世纪初美国“揭发黑幕运动”(Muckraking Movement)在文艺界的主要作品。1905年,辛克莱潜入芝加哥一家大型肉制品厂,与工人们一起工作了七周,随后,在小说《屠场》里,他揭露了屠场惨无人道的工作条件和童工的悲惨遭遇,矛头指向托拉斯。《屠场》的出版曾迫使罗斯福政府进行调查并通过了有关食品卫生的法案,起过积极影响。在辛克莱的那个年代,美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后期,腐败、贫富分化、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屠场》作为一把利刃,直插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最深处,是对资本主义工资奴隶制的纪实描述和对垄断资本骇人听闻的剥削行径的血泪控诉。因而,中国文坛将辛克莱塑造为社会不公的批判者,其作品的批判力量,甚至使其译本《屠场》被列入1934年2月国民党当局查禁的149种图书中,罗织的罪名是“意在暴露矿业方面的资本主义的榨取与残酷”以及“极力煽动阶级斗争”。

小说The Jungle,本意应为“丛林地带,或高楼林立、乌烟瘴气、时有暴力事件的现代城市”,“喻有不加管束的资本主义犹如丛林社会一般的弱肉强食和动物凶猛”,《倒了美国胃口的人:辛克莱和他的小说“丛林”》。而译者却将其译为《屠场》。一是契合了小说事件的场景“芝加哥一家大型肉制品厂”,二是由于“屠场”给读者的第一感觉就是鲜血淋漓,充满血腥,场面不堪。因而,除了屠宰牲畜时的血腥场面也暗示着屠场之内工人们的工作条件和悲惨遭遇。

《煤油》是继《石炭王》和《屠场》之后郭沫若翻译的最后一部辛克莱的作品。原作于1927年写成,郭沫若于1930年5月7日译毕,于当年6月由上海光华书局初版。在《煤油》中,辛克莱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表面繁华下的血腥与邪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故事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正是美国西海岸油田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野心勃勃的采掘者詹姆斯·罗斯因如愿发现油田而一鸣惊人,转型成为大实业家后,他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走上与贪婪政客权钱交易、同流合污的不归路。

小说描绘了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展现了人性的贪婪、腐败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故事是通过罗斯的儿子之口来讲述的,描述了一个出身高贵,天真又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如何一步步改为信仰激进的社会主义的。当“爷爷”以公卖价买下南加利福尼亚一块偏僻的牧场打算挖石油时,这种转化就开始了。牧场原来的主人沃特金士先生是个宗教痴迷者,他有一个女儿两个儿子:露滋、保罗和奕里。大儿子保罗没有像他父亲那样迷信宗教,却偏偏信仰社会主义。正直又率性的他成为了一名木匠,给“爷爷”打工,最后竟成了邦尼在社会公平方面的老师和向导。

后来邦尼去了洛杉矶上学,保罗继续留在“爷爷”的油田上工作,直到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保罗被迫参军,并在战争结束后被派往俄罗斯与那里的布尔什维克军对抗。在那儿的所见所闻让他义愤填膺。一回到家他就加入了美国的共产党,并成为了加州油田的工会代表。工人阶级出生的“爷爷”通常还是比较为自己的员工考虑的,但当地油田工人越来越强势了,这迫使“爷爷”去抵抗保罗的工会力量。最后,保罗被一名右翼分子谋杀了。“爷爷”并未参与其中,却也最终死于肺炎。在郭沫若看来,小说的“正主人公应该是后来成为共产党的‘保罗’”,小说的情节发展及字里行间“大体上是在暴露美国资本主义的丑恶,同时也就在暴露着建筑在这种丑恶上的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等等机构的丑恶” 。

翻译背景

郭沫若为何会选择辛克莱的这三部长篇小说来翻译呢?我们可以从其在《煤油》的译者序《写在“煤油”前面》同上。中窥见一二。文章开篇首先交代辛克莱的立场“并不是Marxoleninism”,而正因为如此,郭沫若“并不是对于他的全部的追随”才去翻译他的作品的。郭沫若翻译辛克莱的作品,是因为“从大体来说,他是坚决地立在反资本主义的立场,反帝国主义的立场的”。学界普遍认为,1924年是郭沫若一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他翻译了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博士的著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把这部著作翻译完毕之后,郭沫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片断的认识进到了系统的理解,以前思想上的矛盾得到解决,混乱得到澄清。他的思想开始了向马克思主义的飞跃,他的文艺观也由之前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逐渐转变为现实主义。这一点从他之后的文学创作及翻译选材上均可看出。郭沫若是从1928年开始翻译辛克莱的小说的,距1924年又过去了四年光景,这期间他在上海结识了中共的瞿秋白,目睹了“五卅惨案”实况,他的共产主义理想更加坚定。他就是要翻译一些能揭露资本主义国家各行各业(《石炭王》——煤矿业,《屠场》——肉类加工业,《煤油》——石油业)的丑恶,进而暴露资本主义“吃人”本质的作品,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让大家从小说这种通俗文本中去间接了解社会主义。

郭沫若在1923年4月的《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一文中曾指出,要在翻译方面有所作为,翻译家应“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要有研究”。他在提出这些要求的同时,自己的翻译工作也必然是以这些要求为准则的。正是由于对原作者辛克莱及其作品的研究与了解,促使他有选择性的一口气译了三部他的著作。

同类推荐
  • 大科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科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电灯的发明,蒸汽机的诞生,人类登上月球,等等,都是科学的作用和结果。因而,科学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未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洋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

    本书用唯美而诗意的语言,力图诠释鸿儒钱钟书的人生传奇。众所周知,一部《围城》,享誉国内外,让一位男子声名鹊起,他便是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说,钱钟书是吴敬梓之后最有力的讽刺小说家。才华横溢,奈何斯人已逝,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然而,时光无法掩盖他生命的光芒,反而在岁月的洗礼后越发明亮通透。《沉默与空白:钱钟书传》围绕着钱钟书一生,开展了一系列地描摹。钱钟书的年少光阴,青春年华,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力,学贯中西、博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才情,浓郁的幽默与睿智,淡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以及经营家庭的脚踏实地……多个角度给“《围城》之父”画像。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汇集了从明到清28位皇帝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陛、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明清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如果你也听说

    如果你也听说

    从我进入江艺的第一天起,就不会有人知道我的过往。当然,这样的艺术学院,绝对不会有人在我身上看出一点破绽。因为,我看起来实在是与她们没什么两样。十六岁以后,我只能用这种隐藏的方式,告诉自己,这个世界再残忍,我还是愿意苟且地活着。所以,原谅我,黎诺,我背叛了你,背叛了我们最后的约定。
  • 诛剑

    诛剑

    女人就是拿来追的,谁说三流门派培养不出高手?本文就将给你们见证一个笑里藏刀,宝贝就是用来抢的,心狠手辣的流氓混混的修仙之路,且看这个小人物如何纵横仙林,师父就是用来杀害的,群美环绕,祸害天下!
  •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中国散文年度佳作

    友人的散文放我案头已有一段时间,在为写序再次阅读的时候,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如今的散文的质地和精神是什么?艺术的高线和散文家存在的底线是什么?
  •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正当全党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而且是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描绘声绘色精神文明的一次壮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部报告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件带有开阳意义的工作。可以相信,本书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书,它的面世将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充分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积极的作用
  • 大师姐

    大师姐

    作为莫寻派的大师姐,闻薇生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一个拥有着蛋蛋忧桑的清淡女子顶着首席大弟子的光环,她真的压力很大谁家门派漂亮又修为高的女弟子不是被师傅宠着;师兄师弟爱着;师姐一口一个小师妹的疼着;师妹一口一个大师姐的崇拜着?怎偏生她就这么倒霉……师傅是个为老不尊专抢别人丹药的基佬;师兄木有;四师弟闹心,五师弟六师弟是对双胞胎,闹心X2,七师弟……修魔了;师姐木有;二师妹嫁人了,三师妹跟个修为比她还彪悍的女人私奔了……杯具啊有木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倾国

    倾国

    东昭公主晏倾君十一岁丧母失宠,十五岁被情人及兄长设计和亲贡月国,心中不甘做父兄王位权杖下的牺牲品。谁知和亲途中发生意外,晏倾君顶替封姓女子身份来到了祁国,掀起内廷一片血雨腥风。东昭太子晏珣新婚之夜见到新娘“绍风郡主”,不禁大惊失色。双料的身份,双料的阴谋。情节环环相扣,动人心弦。作者文笔大气,以一种浓墨重彩的画卷,展示了几国纷争下的爱恨情仇。南临平,东昭乱,商洛逼,祁国扶,贡月亡,五国大乱。美人笑曰:倾你一国,救我一命,如何?他眉尖微扬,似笑非笑,“好处?”
  • 重访新批评

    重访新批评

    《重访新批评》由赵毅衡所著,新一代的批评家感叹:“新批评派像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依然在指挥我们。”出版这本,并且名之曰是因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国内不少年轻学者对新批评方法感兴趣,用之于中国文学,做出了出色的文本分析和理论拓宽,他们用批评实践证明了新批评方法,的确有一定的生命力。
  • 优雅小主妇的美容养颜经

    优雅小主妇的美容养颜经

    女人如花,花如女人。花有淡雅清新的,也有馥郁芳香的;有冰清玉洁的,也有热情奔放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它耐人寻味的地方,正所谓“一花一世界”。每一个女人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花,女人那如花的容貌,构成了这世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 “眼底影像还原仪”之研究

    “眼底影像还原仪”之研究

    光盘,广西第四、六、七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获广西、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二等奖以上30余次。创作及出版长篇小说6部,在花城、上海文学、作家、钟山、北京文学等中国核心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迄今共发表各类作品15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