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1400000007

第7章 给淘气宝宝把把脉 (2)

客厅里散落着残缺不全的机器人和各种玩具的零件;放电话机的小桌上,放着机线分离的电话机;厨房里的煤气灶变得面目皆非;沙发的一角露出了海绵……这当然是孩子做的好事。而这样的孩子,越来越让父母不知道如何对待他。不错,这样的孩子很聪明,喜欢动手拆装玩具或家里的钟表、皮箱,可他的动手能力实在太“强”了,只要是他动过的东西总是支离破碎。

其实,不只你家的孩子,几乎所有3~5岁的孩子,个个都是“破坏大王”。为什么呢?

1.好奇心理

好奇是幼儿心理的主要特征之一。孩子在3~5岁时,对身边的很多事物不解,对电脑、电视、钟表、玩具、收音机以及电视机的遥控器等更是特别好奇。既然好奇,所以就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甚至亲自动手拆开,弄个明白,完全不管这样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只是想:“这是什么?它能做什么?要不我自己也试试?”

结果,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在尝试的过程中,往往不小心就闯了祸,引起父母的震怒。

2.探索心理

孩子从3岁开始,行动比较自如,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所以对于自己遇到的东西,多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心理。比如,为什么电话机里能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呢?小脑瓜里有那么多疑问,时间长了,就想亲自动手拆开看一下。

3.手眼协调能力有限

由于3~5岁的孩子手眼协调能力、手脑的配合能力都不成熟,因此在他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和自己的预想不一样的结果,甚至会失败,把一件原本完好的物品弄坏。比如,本文中的瑞瑞,能把钟表拆开,但却无法把零件再重新装上。于是,他的“探索之旅”就成了让父母大为恼火的破坏行为。

心理学家支招

对于3~5岁的孩子来说,对所有不解的事物都感到好奇,是最典型的心理特点。而且他们都是行动家,一旦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明白,于是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探索和冒险。尤其是那些被大人冠上“破坏大王”的孩子,他们其实不是故意破坏东西,而是因为对这个东西特别感兴趣,想看看它的里面到底装了什么,这其实是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

如果你不想扼杀孩子可贵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那么,就要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同时,父母要多参与,多方引导、鼓励孩子。

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高度协调的过程。经常“破坏”,有助于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而且,“破坏”的过程亦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孩子带着疑问去“破坏”,在家长的帮助下,用自己的行动找到答案,这对孩子的思维发展非常有利。

更关键的是,这种“破坏”行为对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以及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使之步入“探索之旅”。

1.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如果孩子是由于好奇心,而破坏家中或他人物品,比如,将家用电器的开关拆下来了,那么,父母可引导孩子把拆下的东西重新装配起来,恢复原样。同时,要告诉孩子,动电器开关是十分危险的,并乘机告诉孩子,还有哪些东西不能乱摸乱尝。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可以给孩子买组合式的玩具。当然,父母最好把家里有危险的东西,全都收好。

2.保护孩子的探索欲

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很可贵的。因而,父母一定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比如,给孩子买适合拆装的玩具,为孩子提供可以探索的物品。如果你家的孩子正处在好奇与探索的年龄段,你可以给孩子买积木等拼插、组合玩具,鼓励他尝试组合不同的造型。这样,孩子既可以享受装拆的快乐,又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心理。

在此要提醒父母的是,为了安全起见,给孩子玩的玩具或物品,最好是没有棱角且质量有保证的那种。

3.多给孩子提供动手机会

如果你家中有旧电器,那么,在修理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多参与。简单的动作,可以让孩子独自完成。比如,自行车的气门芯坏了,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气门芯拔下来,把好的装上去。

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所以,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亦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事物的探索兴趣。

4.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

如果有时间,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动手搞“破坏”。比如,当你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时,可以蹲下来,引导他思考:“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呀?”引导、帮助他寻找答案。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比如,无法将机器人恢复原样时,父母可从旁指导,帮助孩子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孩子就能在“破坏—探究—重建”这一过程中,获得满足。

5.宽容孩子的“笨拙”

不要责备孩子“笨拙”。要知道,3~5岁的孩子,手脑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他在探索时,难免会由于手脑配合的不协调而出现很多失误。比如,把电话线拔下来后,却无法再插好。这时不要责备他“笨拙”,那样会打击他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给孩子提供探索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也有利于培养他的动手能力。

他人之石

爸爸姓名:钱小东

职业:中学老师

儿子姓名:皮皮,5岁

我家儿子叫皮皮,人如其名,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只要不睡觉,很难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总是这里动动,那里摸摸。有时我真想带他去医院看看,检查一下他是否得了“多动症”。可每每此时,我老婆就会阻拦:三五岁的孩子都这样,过了这几年就好了。你别大惊小怪的!于是,每次都不了了之。时间长了,我也习惯家中有个“破坏王”了。

皮皮最喜欢的就是拆东西,座钟、手表、电话机等,凡是能拆的东西,他都拆过了。当然了,为了防止他把我的电脑拆了,我书房的门一直锁着。其他贵重物品,我也放到了他无法拿到的地方。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但我也有粗心大意的时候。那天,我出差回来,特别累,就将旅行箱放在客厅,去卧室休息去了。等我醒来的时候,发现皮皮正拿着螺丝刀,准备给我的旅行箱做手术呢。

这个旅行箱我用了近5年了,确实有点儿旧了。但它是我生日时老婆送的生日礼物,所以,我特别珍惜。

“皮皮,你又想搞破坏!你这个淘气包!”

老婆听到我叫,急忙从书房跑出来。“皮皮,你想做什么啊?”老婆将孩子拉到沙发上坐好,问他。

“妈妈,天热了,我想做条小船,到公园的小河里去玩。”

“皮箱做出的小船太小了,也不安全啊,搞不好会掉到小河里,是不是啊?”

“那用什么做呢?”

“我们一起想想看。”

老婆想了一会儿,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旧轮胎。而且刚好,她的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应该有废旧的轮胎。母子两人兴奋地去打电话,问轮胎的事。

过了一会儿,儿子回来了,传达了最高指示:“店里有轮胎,爸爸赶紧去拿,拿到了去河边,我们一家人去漂流。”

拿回轮胎,送到河边,母子两个都已经换上了泳衣等着呢!这条河是公园里夏天的热点,很多人在河里游泳。老婆托着儿子坐到轮胎上,让儿子划水,学游泳,儿子可高兴了。老婆乘机告诉儿子,河水很深,有危险,平时如果没有爸爸妈妈陪着,不许下水。

一家人玩得非常开心。晚上睡觉前,我问老婆:“这样哄着孩子不累吗?你会把他惯坏的。”

老婆说:“我这是在给孩子爱和自由。我们的儿子是小男子汉,他会出于好奇心、探索欲、冒险心理,想做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保证他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让他去试,给他提供探索的机会。同时,要让他明白,哪些是安全的行为,哪些是危险的行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放弃一些真正有破坏力的行为。”

3.“上蹿下跳”的沙沙

——好动背后的心理需求

沙沙是个“讨人嫌”的孩子,爸爸妈妈都觉得他有多动倾向了。因为他除了睡觉,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不是爬到衣柜里,就是站在桌子上。而且这孩子还不怯场,在别人家或者商场里,也是上蹿下跳,不是在电梯上蹦蹦跳跳,就是爬上栏杆往下看。妈妈每次带沙沙出去的时候,都提心吊胆的,生恐孩子调皮,从危险的地方摔下来。

一天,沙沙起床后,饭也顾不上吃,就折腾起了沙发垫子。先把沙发垫子一个一个撤下来,然后像搭积木一样堆高,摞好后,他踩着椅子爬上去,站在高高的沙发垫子堆上跳。跳了几下沙发垫子倒了下来,他再重新摞好。

妈妈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沙沙,太危险了,快下来!”

沙沙正玩得高兴,哪里听得见妈妈的话,仍自顾自地欢呼:“哈哈……一二三……真好玩!”

妈妈赶紧上前,把沙发垫子恢复原状。沙沙觉得无趣,不过马上就又找到了新的好玩的。这次他发现的玩具是妈妈刚换上的新窗帘。他开始打开、关上地玩,还跑到窗帘后面去玩躲猫猫。看着他把窗帘拉得皱皱巴巴,妈妈只得无奈地叹气。

每天下午,妈妈都要带沙沙去公园玩。因为他在家实在太闹,与其在家闹,不如去外面闹,毕竟空间还大点儿。刚出楼门,沙沙就看上了路边的马路牙子,非要上去走一走,还不要妈妈扶着。一路提心吊胆,总算到了公园。到了公园,沙沙就直奔假山去了。看着沙沙在假山上的石阶上“上蹿下跳”,玩得得意忘形,妈妈赶紧喊:“别跳,会摔着的!”

沙沙就像没听见似的,继续“上蹿下跳”。不一会儿,就听见他“哎哟”一声,一脚没站稳,跌倒了。

听到他的叫声,妈妈跑过去一看,沙沙的膝盖磕破了一块皮,流出了很多血。儿子是个小猴子,大伤小伤不断,所以妈妈随身都带着创可贴,这时正好派上用场。

“疼不疼?”

“疼!”

“叫你别跳,就是不听,现在知道危险了吧?”

“我下次再也不这样了。”

妈妈叹气,她知道儿子的这句保证不能当真。孩子调皮,自己没少骂他,甚至还打过他,可是一点儿用也没有,真是拿这个孩子没辙了!

案例深度解析

面对爱动的孩子,父母多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下来”,可效果并不理想。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没有了解孩子好动背后的心理需求。好动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心理需求才是重点。只有弄清孩子好动的心理需求,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好动背后的深层原因有以下几点:

1.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是通过触觉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的,所以孩子热衷于摸这摸那,热衷于打开和关闭,热衷于爬高上低,热衷于跑跑跳跳。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动作感触我们大人早就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尤其是见到新的东西,到了陌生的环境,在生疏感过去之后,孩子就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这个物品或者环境了。而这些探索的行为,在家长看来,就是好动。

2.取悦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被接受、被尊重,得到别人赞赏的心理需求。很多孩子之所以好动,就是想用这种行为取悦父母,得到父母的赞赏。尤其是在孩子这样做曾得到过父母的赞赏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就会更多。很多父母对于孩子刚刚学会的一个本领,本能地表示欣赏,比如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自己爬到椅子上,家长看到后会感慨“孩子长大了”。家长的本意不是赞赏孩子的行为,只是对孩子行为的惊讶,但在孩子看来就成了自己的行为得到了家长的赞赏。进而这种行为就变得更多了。尤其一些孩子还会在人多的时候,有客人来的时候,故意将自己的淘气本领展示出来,客人的惊呼或者出于礼貌的赞扬,孩子都认为是一种正面的肯定。

3.补偿心理

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可是父母多工作忙,很少与孩子独处。所以,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地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比如,做鬼脸,唱歌。而当这些行为得不到关注与赞赏时,孩子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比如,吵闹、扔东西、跳来跳去等。

4.探索心理

同类推荐
  • 别烦,我也有个淘气儿子

    别烦,我也有个淘气儿子

    吕巧菱,一个十二岁男孩的母亲,一直摸爬滚打在青少年教育的第一线。兼之孩子从小“顽劣成性”,又练就了一身与特别淘气孩子相处、引导、教育的方法。现在孩子在重点中学学习,虽常常调皮捣蛋,但不管是学习、思维、性格都非常优秀,可见其独特家庭教育是成功的。曾出版书籍多部。
  •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不可不知的天才家教故事全集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选取一些有意义有内涵的故事来引导他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这本书可以成为家长们家教的好帮手,快来打开看一看吧。
  •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好父母如何陪伴独生子女

    因为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也罢,其实在今天是差不多的一个群体。但之所以提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也罢,还是感觉独生子女好像本身就代表一类人,一类让父母比较头疼的一类人
  • 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别毁了你的孩子:教育孩子父母最易犯的错误

    本书从现代家庭素质教育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教模式,以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矛盾,针对家长教育孩子时极易出现的盲点和误区,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优秀的家长要在孩子面对更多的风浪之前,为他们注射心灵的预防针。要让孩子明白:实践比空想更具魅力,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首先就要懂得适应环境,更要懂得自我突破。
  • 新手父母必读(大全集)

    新手父母必读(大全集)

    青年男女从相识、相爱到结婚生子、为人父母,这几乎是人人必经的一段最美好而神秘又最重要的人生历程。虽然它伴随着新奇与不安,但这个阶段使每个人从心理到生理真正地走向成熟,也更能够真切地领悟到人生的瑰丽和生命的伟大与神奇!生一个健康聪明可爱的宝宝,是普天下所有想为人父母的心愿,也是所有准父母的心声,谁都希望自己能够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不仅对我国人民有优生优育的要求,就是在全世界的人民也有此要求。所以,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是大到国家民族的希望,小到家庭父母亲人这一代的希望。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重生之弃妇医途

    重生之弃妇医途

    前生,她是一位合格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然而,她的丈夫,却喜欢上了她那位惊采绝艳的妹妹,宁愿与众多男人共享一个女人,也不愿意多看她一眼。为了家族的利益,丈夫没有将她休弃,但是她最后的结果,却是儿子夭折,她年纪轻轻便郁郁而终。没想到,还有重来的机会。此时,她不过才十八岁,儿子刚刚两岁,夫妻恩爱,鹣鲽情深,妹妹与夫君尚未勾搭成奸……但是,早已经对丈夫心灰意冷的她,却无意挽回他的心——她发誓,这一世,一定要自强自立,再不要活的这么窝囊;她发誓,此生必要发愤图强,苦修自己医术,保护好自己的儿子,不能让他小小年纪便离开人世;她发誓,今生一定不会为了一个男人而毁了自己的一生,让渣男贱女都见鬼去吧!于是,世上便少了一个贤妻良母,多了一位医术高超的妙手观音。Ps:这是一个贤妻良母,重生后发愤图强,终于成长为一代妖孽,并寻找到自己幸福的故事。pps:有医术、有包子、有武道、有升级等等。郑重声明:作者是亲妈,绝不虐主!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申纪兰的故事

    申纪兰的故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下放干部,我插队西沟,在这个闻名全国的村庄,我有幸认识了李顺达等数位农业合作化时代的劳动英雄,申纪兰同志是这个英雄群体的成员之一,她在中国历史上首倡男女同工同酬,为家乡的发展呕心沥血,我被她的事迹深深感动,决心好好写一写,宣传申纪兰精神。
  • 霸上极品恶少

    霸上极品恶少

    不完整旧文,勿戳,勿戳,勿戳!完结文推荐:《笑忘欢颜》
  • 默歌尽微凉

    默歌尽微凉

    喜欢苏洛,是我17岁开启的秘密,是盛开在我心里的花,妖娆而苦涩。花开彼时,想念他的时候,我习惯静静地走到文化广场,静静地喂小鸽子吃食,然后静静地看它们抖动翅膀,飞向湛蓝的天空中去,渐渐的从小方块,变成小黑点,直至消失不见。那时我通常会蹲下身来,轻轻地用手在地上写下他的名字,“苏洛”,我一遍一遍地重重地写,郑重而认真,字里行间带着一丝丝的悲戚。苏洛,苏洛。那是盛开在十七岁的景默心里的默歌。遇到易晓溪,是我那年初冬时节里最美丽的盛宴。
  • 致无尽关系

    致无尽关系

    这是一部散发着浓浓中国味道的小说。小说从过年临近,一家三口回老家过年写起,不避俗、不避土,贴近了纠缠如乱麻的世情、人情,在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公媳、婆媳、妯娌、姑嫂、姑侄诸种关系中,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所决定的人的真实情感、真实境遇由此得以凸显……
  • 那年烟熏色

    那年烟熏色

    三年以前,因为车祸,宛宛失忆了;三年以后,宛宛遇上他,是重逢还是初遇?那他对她的目的只有争夺家产吗?两人都是陆家的继承人,对她只有利用吗?原来背后还有她忘了的秘密——花开。当恨已经不是故事的主角,那么,已经过去的就不会再回来,能成为我拥有的,我一定不会放手——恰逢。
  • 末世之随身桃源

    末世之随身桃源

    一个孤女和逃犯特种兵在末世中,到底是随波逐流,还是逆袭而上?这是一条艰难的生存之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译丛(第四辑)

    清史研究的中心在中国,优秀的清史专著,应该出自中国历史学家之手,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也不排斥了解和有选择地汲取外国学者研究中的积极成果,及时地介绍和评析海外清史研究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加强海内外清史研究学者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