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300000054

第54章 俞平伯:为人为文皆“奇峭而有情趣” (2)

挚友俞平伯与朱自清的友情始于“五四”后不久。当时,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致函北大校长蒋梦麟,请他代为物色教员,蒋梦麟便推荐了本校的高材生朱自清和俞平伯。后来,俞平伯在杭州一师任教不到半年,就辞职去了北京。1923年6月,朱自清邀请俞平伯游览西湖,期间两人切磋文学创作理论、探讨人生。同年8月,朱自清与俞平伯又结伴来到南京,共游秦淮。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是他们在同游秦淮河之后问世的。两篇同名散文同时在《东方杂志》21卷2号上发表了。两篇作品题材相同,所感所思却不一样,各有独自的风格特点,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一桩佳话。王统照说:“文笔的别致,细腻,字句的讲究,妥帖,与平伯的文字各见所长。总之,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

五卅惨案后,朱自清一度十分苦闷,后经俞平伯介绍,朱自清赴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最初他住在清华园南院单身宿舍,与陈寅恪、浦江清、杨振声等教授为邻。俞平伯之子俞润民回忆:“朱自清先生曾住在南院的单身宿舍,距我家很近,因系单身一人,饭食不方便,父亲就请朱自清先生每天来我家共餐。朱先生一定要付伙食费,父亲当然不肯收,见朱先生一定要付,最后只好收下,而暗中却又把这钱全部用在给朱先生添加伙食上。朱先生后来渐渐地察觉了丰盛的饭菜是专门为他做的。”后来在西南联大,朱自清以“西郭移居邻有德,南国共食不相忘”的诗句,表达对这段共餐经历的怀念。

抗战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内地,俞平伯则仍留在北平。一天,朱自清在翻阅北平出版的刊物时,发现有俞平伯的文章,就立即给俞平伯寄写了一首长诗,指出在这“烽火漫天开”的时代里,知识分子应是“朔风”中的“劲草”,不应在沦陷区刊物上发表文章。由于俞平伯在回信中对此含糊其辞,朱自清便又寄写了一信,郑重指出:“前函述兄为杂志作稿事,弟意仍以搁笔为佳。率直之言,千乞谅鉴。”俞平伯接到信十分感动。后来他每每谈及此事,总是感慨地说:“非见爱之深,相知之切,能如此乎。”表达了他对友人关爱的感激之情。

(66)红学俞平伯开始对小说《红楼梦》感兴趣是在1920年,那时他正赴英国留学,在欧行海轮上与他的同学傅斯年同船,为了解决漫长的海天途中之寂寞,他们两人就读《红楼梦》,谈论《红楼梦》,遂对此书有深一层的了解,但还没有系统研究的兴味。

1921年,俞平伯由欧洲回到北京,那时胡适发表了他的《红楼梦考证》,顾颉刚亦致力于《红楼梦》研究。因此,引起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兴趣。

顾颉刚那时常去京师图书馆查找有关《红楼梦》的资料,俞平伯就常到顾寓探询找到的材料,他们以此进行讨论和研究。后来顾颉刚回南方去了,他们二人就以通信的方法研究《红楼梦》。

后来俞平伯拟在通信的基础上整理撰写一本辨证《红楼梦》的书,希望能与顾颉刚合作,但是顾颉刚太忙,而俞平伯那时正准备去美国考察教育,在出国之前他可以有些空闲。因此,顾颉刚就劝俞平伯将这事独自担任起来。于是俞平伯就开始起草。他觉得在《红楼梦》问世以来,程伟元、高鹗的一百二十回本流传了一百多年,人们大都以为《红楼梦》的原貌就是如此。他的曾祖俞曲园先生早在《曲园杂纂》第三十八卷《小浮梅闲语》中就曾提出怀疑说:“《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高鹗)所补。”但他只提出了一个例证,即在后四十回中提到科举试题有五言八韵诗,这应是在曹雪芹之后的事。俞平伯就从《红楼梦》书中进行考证。在1922年夏初,他就完成了全稿,共三卷,十七篇,名曰《红楼梦辨》。顾颉刚为之写序,于1923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由此,奠定了他的红学学术地位。

1952年,俞平伯将《红楼梦辨》修订改题为《红楼梦研究》出版。1954年出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1958年出版《红楼梦八十回校本》,1954年1月至4月发表读《红楼梦》随笔三十八篇,后结集为《读〈红楼梦〉随笔》,直到晚年,他还不时发表有关红学的文字。他对于《红楼梦》,一生都保持着当年与顾颉刚讨论时的热情和诚实。

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照他自己的说法,一是要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用文怀沙的话来说,则是“辨伪”和“存真”,断定《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二是从版本上考定《红楼梦》是未完之作,后四十回为高鹗补缀。三、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考证的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文学的问题。

奇喻1978年秋,俞平伯开始写一组关于《红楼梦》的随笔《乐知儿语说〈红楼〉》,第一篇《漫谈红学》里,他有一个新奇的比喻:

《红楼梦》好像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自传说是也。

《红楼》妙在一“意”字,不仅如本书第五回所云也。每意到而笔不到,一如蜻蜓点水稍纵即逝,因之不免有罅漏矛盾处,或动人疑或妙处不传。故曰有似断纹琴也。若夫两派,或以某人某事实之,或以曹氏家世比附之,虽偶有触着,而引申之便成障碍,说既不能自圆,舆评亦多不惬。夫断纹古琴,以黑色退光漆漆之,已属大煞风景,而况其膏沐又不能一清似水乎。纵非求深反惑,总为无益之事。“好读书,不求甚解”,窃愿为爱读《红楼》者诵之。

概言之,《红楼梦》是断纹琴,“红学”之索隐与考证是黑漆。《红楼》文意如古琴断纹,其形成也无迹可求,其现身也造化天工。拿《红楼》去索隐与考证,就好比给断纹琴再上两道漆,可谓暴殄天物,大煞风景。此处最妙的是将《红楼》的“不免有罅漏矛盾处”,联系到“有似断纹琴”:古琴断纹产生于漆的长年受到风化与震动,纵横交错极不规则,虽然这正是它珍贵的地方,但在外行看来不免像是有了损伤,《红楼》里“罅漏矛盾”的情形不也近乎此吗?——颇疑心这一新奇比喻的发端就在这里。

知音俞平伯一生爱好昆曲,而这爱好又与他的爱情相关。1917年,俞先生与杭州闺秀许宝驯结成秦晋之好。许家都是昆曲爱好者,俞先生的岳父许引之是名副其实的业余昆曲家,妻子的姐弟也喜爱昆曲。尤其是许夫人,嗓音又好,唱起来字正腔圆,并且能填词谱曲。

1919年,在北大上学时,俞先生就向擅长昆曲的吴梅先生问学,跟他学唱曲,学会了《南吕宫》、《绣带儿》两支曲子。俞先生的音色不美,发音很特别,常常引得妻子发笑,但这不影响俞先生对昆曲的热爱。

1924年冬,俞先生认识了昆曲艺术家陈延甫。陈是嘉兴人,精通昆曲三百多折,还能吹笛。俞先生就聘请他到老君堂拍曲,每周两次,这样就有了更多学习昆曲的机会。

1930年10月,俞平伯搬家到了清华园南院七号,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秋荔亭”,“秋荔亭”成了清华昆曲爱好者的活动场所。1933年上半年,他又邀请笛师何金海到“秋荔亭”吹笛,相约校内外昆曲同好来度曲清唱。许宝驯能唱整出的戏,俞平伯虽歌喉不亮,但拍曲的功夫日益老练。

1934年初,俞平伯邀请陈延甫二次北上,俞平伯牵头,陈延甫拍曲,清华园汇聚了不少昆曲爱好者,“秋荔亭”内雅音不绝。那年的一个仲夏夜,在水木清华的工字厅水轩,他们举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曲集。第二年正月,他们在那里再次集会,俞平伯演唱了《紫钗记》、《单刀会》和《玉簪记》中的曲子各一折。这一次,虽然还没有正式结社,但他们已经确定“谷音社”的名称,希望昆曲“空谷传声,其音不绝”。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清华园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开成立会,俞先生被推为社长,他亲自撰写了《谷音社社约》和《周期细则》。在社约引言里,俞平伯历述了歌诗曲乐在陶冶人们性情和操守方面的功绩,以及昆曲的发展史,明确了谷音社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涵咏风情,陶写性情”,“发豪情于宫徵、飞逸兴于管弦”,也是要承担起拯救昆曲的责任。

1956年8月,在当时文化部副部长丁西林和北京市副市长王昆仑等的帮助下,俞平伯第二次发起昆曲结社,这就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北京昆曲研习社的成立大会在俞平伯的家——老君堂召开,他又亲自拟订《章程》和《同期公约》。曲社最有影响的是对《牡丹亭》的改编与排演。俞平伯与弟子精心整理校订,使这部名著摆脱了冗长的结构,以全剧的形式恢复了她的舞台生命。全体社员通力合作把《牡丹亭》推上舞台,1958年10月2日在北京试演了一场,纪念汤显祖逝世340周年,周恩来总理亲临观看了演出。

1959年10月,作为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献礼,《牡丹亭》在长安戏院演出了两场。研习社成为当年唯一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的业余社团。

1971年1月,作为特殊照顾的老知识分子,俞平伯夫妇从干校回到北京,他们的生活恢复了相对平静,俞家又可以听到优雅的昆曲唱腔了。1975年,俞平伯新创作了《鹧鸪天·八十自嘲》词,曲友们在俞家雅集清唱。

在昆曲的活动中,俞平伯更多的时候是充当配角:夫人唱,他拍曲;别人唱,他打鼓。他敲击檀板,神情严肃,一丝不苟。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唱片公司曾为欧阳予倩灌制了几张昆曲唱片,唱片上特地表明“俞平伯司鼓”,足见俞平伯为昆曲司鼓的水平之高。

1981年4月,他为京昆名家俞振飞著的《振飞曲谱》作序,精辟定义了“水磨调”及其源流。

1982年,夫人的去世对俞平伯打击很大,“人去楼空,六十四年夫妻付之南柯一梦。”他更加寂寞了。他们妇唱夫随了64年,一旦那个主唱去了,另一个的配唱和伴奏也失去了意义。从此,古槐书屋再也听不到昆曲的唱和声了。

同类推荐
  •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诺贝尔(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本书介绍了诺贝尔的传奇人生。
  •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天皇降生卷(上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未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洋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曾国藩全传:从社会底层到晚清名臣

    曾国藩全传:从社会底层到晚清名臣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 卡帕传

    卡帕传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奠定了世界近现代的行为规则。不仅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大英帝国灵机一动划分出的奇怪疆界,孕育的年轻国家,就连如今横行世界的英语语法,交往规则也大多出自大英帝国之手。现在好多人都批评美国世界警察,其实英国才是给警察制订法规布置任务的幕后人物。
  • 阎锡山日记

    阎锡山日记

    阎锡山的日记,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2月17日,止于1950年,前后近30年。他去世后,由阎氏纪念会整理,并于1997年正式出版。
热门推荐
  • 走进历史深处

    走进历史深处

    本书突出记载了笔者走进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册“历史深处”时留下的思考和感悟。
  • 商业创意工厂

    商业创意工厂

    本书能有效地激发你产生成功的商业创意,并且易于使用。它的结论建立在持续10年对全球顶尖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和投资家所使用的创意技术的研究之上。这本书读起来妙趣横生,里面包含了很多案例,还有很多小技巧来帮你增加创意的质量和数量。一旦你开始把书里谈到的这些策略付诸实践,你就能经常性地产生成功的商业创意,你的生活也会更加精彩。你将认识到,你脑中所灵光乍现的奇思妙想会给你的商业行动带来极大的快乐和成功,这是其他事物所难以给予你的。
  •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

    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

    制度与规章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保障,一个可以传承下去的企业,绝对少不了制度。无视或者经常破坏企业制定的制度和管理规则,就会被别有用心的员工、竞争对手、客户牵着鼻子走,企业就会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当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个企业有了制度,就有了公平,就意味着效率。而效率,则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永葆生命力的良药。所以,做为管理者,要改变通常惯用的“人治”,用规章制度来管理企业,通过正确的奖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 医品香女

    医品香女

    穿越前,她是轰动世界的天才,年仅17岁的香水皇后,古医世家的唯一传人。她性格彪悍,医术惊人,外加植物控。她有点狡猾,有点呆萌,有点狠毒,有点记仇。传闻,她自幼病弱,被亲生父母抛弃,却被一对夫妇收养。又传闻,她亲手弑父,仍然能逍遥快活,狠毒、绝情!穿越异世,她是东楚国温婉动人,聪明善良,勤劳孝顺的锦绣城第一美人。结果,在一个月内,她踹飞了自己的童养夫,掌掴了自己的亲婶婶,还把当朝国师那个老神棍给打了个屁滚尿流。当有点狡猾,有点无赖的她遇到比她跟狡猾,更无赖的他…是会乖乖臣服还是越挫越勇?到底是她征服他,还是他征服她?什么?要问男主是谁?自己看文去!P:本文一对一。*狗血片段:1某女:“他们说我忘恩负义,嫌贫爱富抛弃了自己的童养夫傍上了大款。”某男:“这叫有追求。”某女:“他们说我上打当朝国师,下打至亲长辈。大逆不道,六亲不认。将来嫁不出去。就算嫁出去也会遭公婆厌,没有好日子过。”某男:“我娶你。”某女:“那你爹娘不喜欢我呢?”某男:“放心。我爹娘能生出我这么有眼光的儿子,眼光自是不会差。”某女满足了,笑得无比开心。2某女:“好吧,看在你们和‘小一’一样可爱的份上,本小姐就大发慈悲收了你们兄弟两个。以后你们就叫‘小二’‘小三’吧!”某兄弟俩两眼放光,点头如捣蒜:“谢谢老大!”“嗯,那好,咱先来列个队。”“小一!”N秒后,某只小狼崽屁颠屁颠跑进来,前蹄离地,笔直地站立:“汪!”“小二!”N秒后,无人应答。“你们不会站?呐,跟小一一样立正站好。以后你们还有很多要向他学习。”某兄弟俩扶脸擦泪。为毛,排在咱前边的是某只!而某只则是一脸鄙视的望着他们。先来后到地知道不?
  • 指尖的蝴蝶

    指尖的蝴蝶

    世间的爱情无奇不有,难以尽述。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生命终将消亡,爱情将会永存,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两宋烟雨三百年

    两宋烟雨三百年

    本稿讲述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前世今生,他出身将门,弱冠入伍,在乱世中几经挫折,最终定鼎江山,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混乱纷争的局面。该稿充满权谋和霸术,既有乱世的政治博弈,也有古代官场的尔虞我诈,还有争权夺利的不择手段,完整展现了五代、宋初的政治情景和天下形势,以及王朝的兴衰更迭,统治者的利益博弈。它是一幅乱世浮世绘。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006号追夫计划(完)

    006号追夫计划(完)

    当古代超前妖孽男遇上穿越而来的女主,那是什么样的情景,是天雷勾地火,是冰与火的碰撞,是干柴加烈火,亦或是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层山。这句话怎么就应验不到她身上。因他一句:“唯潇唯潇,为笑而活,倾尽天下只唯笑。”而动情。追他的过程艰辛无比:十八般搞笑追夫计划层层叠出,情书,偶遇,表白……终极目标是:把凤唯潇追到手。他不屑,哼!她要移情别恋,她要跟魔教教主走,他却:“你敢不爱我试试,嗯?”一个极度腹黑的古代男人,一个温文尔雅的魔教教主,一个厚脸皮搞怪却不白痴的现代女……正在更的文:《相公懒洋洋》《妃乱天下:休夫皇妃http://m.pgsk.com/a/113576/好友文:但愿君心似我心http://m.pgsk.com/a/217109/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