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300000003

第3章

第一章

慎提口号

小区甬道上,横挂起一幅红布,迎着三月春风抖动,红地白字的标语是:“一个党员一面旗,党的宗旨进社区。”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

直觉的反应:不敢当,我是个党员,我可就成不了一面旗。

接着,以传统的党员思维方式想道: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毛泽东可以称“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到处是画家张仃作的一幅大招贴画,占据主画面的是毛泽东当年敞开蓝色衣领的头像,背景为一面硕大的红旗,下面以美术字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前进!”

到了90年代,邓小平逝世之后,文件中,荧屏里,各种重大会议会场上,出现了新的口号:“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前进!”

毛泽东、邓小平先后成为“旗帜”是可以理解的。而在他们身后,怎么六千万党员每个人都成了“一面旗”:这符合现行党章规定的组织原则吗?六千万党员就六千面旗,这合适吗?

即使每个党员都这么蒙“天降大任”,要作为一面旗而存在,党员也是各种各样的,那旗所标志的也就五颜六色,五花八门,例如大大小小的胡长清、成克杰之流,落网以前,均为党员,为数不少,他们顶多算是一面面黑旗吧?这样的旗倒是颇有号召力的,但还是越少越好,更是偃旗息鼓为好。

再以普通公民的平常心想一想:文革当中够乱了,可那时还只有毛泽东一面旗,只有一个旗手江青呢。若是六千万党员成了六千万面旗,且不说大张旗鼓,单是纷纷摇旗呐喊,还不乱了套?

设身处地替这条标语口号的创意者想想,大约并没有丝毫的“僭妄”之心;该是想让党章上写下的“党的宗旨”,通过每个社区内的党员体现出来。这当然不是汗背心或一面小旗上写一行字所能达到的。要紧的是身体力行。身体力行又谈何容易?

“一个党员一面旗”云云,这个显然是基层自提的口号经不起推敲。不过,即使本来经得起推敲的口号如“为人民服务”,在最初提出的时空条件下,是响亮的,得到广泛认同和拥护的;然而,时过境迁,由于不少共产党员在这面旗下的所作所为,玷污了它,今天如果不在同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以落实又可以检查的措施,也将不复具有昔日的鼓动性和凝聚力了。

对所有的口号,无论誓言性的、承诺性的或号召性的,皆可作如是观。提口号时,可不慎乎。

2001年4月2日

“避邪”的邪门

奥运会、亚运会都有“吉祥物”,并非图腾,而是招人爱宠的小设计,不知在国外兴起此风时,原文里有没有“吉祥”的含义。中国有谶纬和祈禳的传统,叫做吉祥物,也就有了保佑佩戴者逢凶化吉、遇难呈祥的内涵。

前几年长途汽车司机喜欢在车窗前,在一般悬挂吉祥物的位置,悬挂毛泽东的照片,说能保佑一路平安,平安包括乘客,乘客自无意见。不叫吉祥物,算是旅游纪念或历史纪念吧。

有些毛泽东像背后是周恩来像,于理似亦可通。两位同代政治领导人,互为表里,刚柔相济,一时毛纠周的“偏”,一时周补毛的台,左左右右,矛盾着统一着,共同维护着党的事业。

如果到此为止,倒也无可厚非,不忘历史,缅怀前人,有什么不好?但事情却有向迷信发展的一面。

湖南离休老干部李冰封氏记2000年韶山之行,说到毛泽东别墅滴水洞增加了许多商店,“许多工艺品商店卖各式各样毛泽东塑像。最妙的,还有一种在佛寺中‘开过光’的,据说,‘请回去,供在家中,可以逢凶化吉,消灾避祸。’在滴水洞大门口,还有许多小贩,拿着有毛主席像的‘护身卡’,向旅客兜售。那是一张巴掌大的金属片,镀了金,说是身上带这一张卡,就能百病消除,永保平安”。按:所谓开光,是佛教用语,宗教以外不能随便搭车。护身符云云,本是神话,这里说来,已成鬼话。

李冰封此行,留下“喧闹、粗俗、蒙昧、怪诞”的印象。把毛泽东包装成“避邪”的镇物,用以卖点小钱,影响所及,岂仅是粗俗蒙昧怪诞。

这是百分之百的“邪门歪道”,邪门不堵,更待何时?

2001年6月28日

怀 浚 县

离开河南浚县36年多了,但遇见报上有浚县的消息总要多看一遍,不过,大概因为这个县小,也还不富,很少上报纸的机会。

那天在《检察日报》的头版上,看到记者王子瑞摄的一张照片,照的是乡村墙上斗大字的标语:“依法上访保护,缠访闹访、越级上访严惩!”下署“屯子村宣”。看照片下面说明,才知道此村属于河南浚县,我一气把报纸扔进废纸篓了(冷静下来,觉得迁怒于报纸是没道理的)。

40年前,焦裕禄们跑到兰考车站去劝阻的,成队成队褴褛的乡亲,是拉家带口出门去逃荒。那时候的“社员”不懂得上访,不知道上哪儿去上访。40年后,农民碰上忍无可忍的事情,居然上县、上省、上北京去“上访”了,这算不算历史性的进步?

可惜上访的阻力经常大于上访的成果。

我眼前出现的上访户,都是所谓风尘仆仆的,坐最拥挤的车,住最便宜的店,能在车站卧一宿也将就了,能吞一口干粮讨碗水喝就是一顿;上访又破财又误工,路上盘缠说不定还是亲戚邻里给凑集的。走上上访的路,就是走上漫漫长途,而前途未卜。不甘认命的人最终也把希望寄托给渺茫的命运。

这样的传闻,这样的案例,听得多了,见得多了。我们认识的,更多我们陌生的,有的有了下文,有的几个月、几年、十几年至今奔波在路上,有的还被“收容”,被抓被打。

在浚县的屯子村,土政策就给行使上访权的公民们宣告了严惩的律令。

这也不是一时一地的创造,在别的省别的县,早就有把上访等同于“闹事”,要“消灭在萌芽状态”,“就地解决”之说。

不把吏治腐败、司法腐败诸多使公民权利受到侵犯、使公民生存陷于困境的现象从源头解决,却一味堵塞当事人以至受害者寻求道义公正和法律公正的渠道,这是代表谁的利益?

是这张激起我愤懑的照片,引起我对河南浚县的怀念。

照片拍摄的屯子村,我没去过,听也没听说过。我在1964年秋后到1965年麦秋,随四清工作队驻在西宋庄,我当时足迹也不出从县城到西宋庄这个范围。进村时揣着“前、后十条”,开年后又执行“二十三条”,但这个比平常一年一度的“整风整社”声势大、触动深的四清运动,归根结底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所幸在我们队蹲点掌舵的陈赓(不是大将陈赓,是来自冀中解放区的老文艺工作者),温和稳重,不追求大轰大嗡“上典型”,而力求实事求是,别处甚至邻村都逼死人,这个村庄好歹没出人命。

但这是个穷村穷队,每人每天只有六两原粮(带壳的粮食)。三十多年过去,它现在怎么样了?一问生产,二问生活,农家的经济生活跟庄稼丰歉、经营门路分不开;而说到生活,又不单单是个吃饭问题:西宋庄有没有让人非上访不可的“艰辛事”?

我写下题目“怀浚县”这几个字的时候,想把我对浚县(自然主要是西宋庄)的记忆梳理一下,写出在那多事(或是天下本无事而没事找事)的年月里,和当时的“社员”们相处,经过几十年风雨仍然历历在目的人和事。但谁知一下笔提到浚县屯子村对上访的刁难,那种以“缠访闹访”指责上访群众,公然宣称要对“缠访闹访、越级上访”加以严惩的官气和霸道,我的情绪就按捺不住,我知道我已不可能娓娓地叙事,款款地谈心,只好改日再说吧。

2001年11月24日

〔附记〕此文写好还没有发出,就又接连看到一些上访者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报道。我们的新闻曝光率是很低的,可能就在我写、你读的这个时间,又有上访者的公民权、人身自由受到侵犯。这里只提一个河南信阳市民杨文明,就被信阳市师河区政府信访办公室没来由地送进信阳市精神病医院。杨文明越窗而逃,到武汉做精神检查,结果未发现有精神问题,智力测验正常。但事情至今没有了结,因为那个区政府和那家医院一口咬定他多次到信访办反映自己的工作问题,是属于偏执性精神病的症状。像这样把某些正常的人说成精神病患者而送进精神病院的事,前此也听说过不止一起。而这样的事,过去只听说发生在苏联和文革中的中国,那曾经成为人身迫害的特殊手段。这方面的动向值得注意。

2001年12月24日

〔再记〕转过年来,我在2002年第一期《法制与新闻》上,看到特稿《怎样对待这里的农民上访——安徽程庄事件调查报告》(记者张翠玲),也与基层压制群众上访,打击报复上访群众有关,致人死命,再度引起舆论注意,这里不详说。只说此文刊头有两幅照片,都是拍的乡村墙上的大标语,一条是:“上访超过五人就违法。”还有一条是:“煽动群众上访是违法行为。”原来上述河南浚县墙上的标语并不是个别的。这些意思雷同的标语,是自发地撞车,还是有什么共同的依据?我茫然。久不下乡,真的于中国农村的情况十分隔膜了。

2002年1月25日

矿难揭秘

矿难频频。

我仿佛听到了若断若续的哭声:死难者的父母和妻子失声痛哭或吞声饮泣。去年在一起接连一起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当中,媒体报道较多的是广西南丹和山西繁峙;矿工的死难令人同情,死难者家属的遭遇令人寒心;平时草菅人命、事后隐藏真相的矿主及其他利益均沾者的恶行和黑幕更加令人愤慨。(请参看8、9两日《今晚报》三版上关于甘肃矿难的连续报道)

去年第四季度,友人告诉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威胁》可看,说这部26集连续剧等于深度的“新闻调查”、“新闻背景”。当时有别的事情,没顾上看,错过了电视台放映时间。转过年来,买到由胡平先生等编剧、陈国军先生导演的连续剧《威胁》光盘,一看便难放手,因为剧情紧张抓人,更因为普通劳动者—死难矿工以及为弄清真相冒死奔走伸张正义的人们的命运悬于一发,牵动人心,我一连几个晚上把26集看完,才松了一口气。心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终于颁布实施两个月了,形形色色的事故渊薮—非法小煤窑已经明令关停,在新的一年里,这样的悲剧该不会再发生了。

不料正在这时,又传来甘肃白银市小南沟煤矿发生矿难的报道(此矿“属于兰州金城旅游服务集团公司与他人联办的股份煤矿”)。又是特大瓦斯爆炸!又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又是不及时组织抢救,反而隐瞒不报,一手遮天!又是“监控”并威胁死难者家属,给每条人命发3~5万元了断!

《威胁》放映于前,这一矿难发生于后,但在主要情节上如此相似,如出一辙。《威胁》既是综合概括了前此所有导致矿难的小煤窑的特点,只要小煤窑存在一天,或如甘肃省委书记、省长批示中说的“死灰复燃”,那么《威胁》的剧情就将不同程度、不同规模地重演!但即使程度再低,规模再小,事故总要造成伤亡;《威胁》剧中死43人(以上),白银市小南沟矿“初步证实事故死亡人数为11人”——死一个人也是死啊,一条命没了,对于死者和亲属还不就是百分之百的无可挽回!

新华社记者姚润丰从甘肃白银发出的新闻分析,指出小煤窑屡禁不止,是因为使用廉价劳动力可获暴利,每天下井12小时的矿工,日工资30元,食宿自理;同时每座小煤窑都有巷道与国有大煤矿相通,用来排水通风,供电问题也可以在国有煤矿变压器上挂几个钩子解决:这样,开采1吨原煤只需80元,而一个投入不高、生产条件差的小煤窑,每吨煤的成本只需20元左右,利益驱动使承包人不顾矿工的死活。

不是每年无数次“安全整治”吗?全都应付过去了。用矿工的话说,是老板“关系很硬”;记者姚润丰指出,个人承包的每个小矿背后几乎都有当地官方的“保护伞”。在产煤地区,小煤窑的开关直接影响当地和一些人的收益。有些产煤县,多产煤才能多收税。这就是各种各样非法小煤窑关不了、关不死的根本原因。

记者的分析是抽象的。《威胁》中反映的就是具象的了。这部电视剧把围绕一次矿难的前后左右来龙去脉,各种人物和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层层逼近地披露给人看。无论从“解剖麻雀”这一工作方法的角度或文艺创作“典型”论的角度看,所提供的都是堪称“典型”的环境和人物。对于不熟悉煤矿生活、基层生活的观众,至少具有认识意义,对于处境类似剧中人的各种当事人,自然也可分别求得自己的结论。

我看过国外以矿难为背景的影片,但似都不如《威胁》给我的震悚之深。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死者和生者都是我的同胞?也许是因为它多集连续的冲力胜过了单集的电影?……在我近年看过的电视连续剧中,我感到这是最好的,如果这个判断是由我孤陋寡闻而来,我一则承认眼界有限,一则为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而高兴。

《威胁》一剧,固然有从生活到创作之间必要的提炼、集中以至强化,然而无疑赋有几乎是先天的纪实性。我近年形成的阅读和艺术观赏取向,越来越偏重纪实性作品。真实的生活,其多样性和严酷性,往往胜过了作者不成功的虚构。文学艺术是要“创造”出一个不同于摄影的多向度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不该是凌虚蹈空的。而《威胁》以朴实无华的手法刻画出来的,既是剧中的世界,也是我们置身的血肉相连的世界,这里有你所陌生的,也有你所熟悉的,你看到你不愿看到的,你想掩面而过,但你终究还是摆脱不开。

继甘肃矿难之后,今天媒体又报道了黑龙江方正县宝兴煤矿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已知一人死亡,多人“下落不明”,正在调查中。我们可以走出电视剧,但我们不能不面对生活,面对矿井下已经停止呼吸的生命,还有也许正在等待救援的危在旦夕的矿工。

2003年1月12日

〔附记〕此稿尚未发出,就从1月12日晚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中又看到山西临汾阳泉沟煤矿事故,矿方称死8人,民间说是40余人(均与《威胁》剧中关键人数相同。据说因死9人以上就定性为特大事故),而央视记者从安徽、河南、四川等地访问矿工家属,证实被矿方瞒报的死难矿工已有6位……什么时候《威胁》一剧能够不在现实中也再三重演啊!

同类推荐
  • 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唐诗,大气;宋词,婉转;元曲,明丽。唐诗、宋词、元曲,作为我们民族诗情“高峰体验”的结晶,足以唤醒沉睡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灵深处的诗魂。诗情画意,词韵墨香,完美演绎传世经典;曲风赋骨,文锦书绣,全新展现华夏文明。
  • 海底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

    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颂于世。
  • 社会底蕴

    社会底蕴

    《哲理美文·社会底蕴》荟萃了近百年来中外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成功家等有关社会的哲理美文,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真正涵义,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是指引我们为人处世的耀眼航灯。这些名篇佳作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成就,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极具收藏价值。这些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欣赏、学习和研究世界哲理美文的范本,更使我们站到了巨人的肩上,展望未来,不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名家散文经典)

    《冰心散文精选》精选了冰心所作的散文。主要内容有、笑、梦、闲情、好梦、往事(一)(节选)、往事(二)(节选)、寄小读者(1923-1926)、再寄小读者(1942-1944)、再寄小读者(1958)、山中杂记、南归、关于女人、像真理一样朴素的湖、小橘灯、忆意娜、一寸法师、樱花赞、一只木屐、尼罗河上的春天、腊八粥、我的故乡、我的童年、童年杂忆、我和玫瑰花等。
  •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怎能忘记(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 猎爱计划:女人你敢嫁别人!

    猎爱计划:女人你敢嫁别人!

    我很害怕我的姐夫每次遇见他我都像羊见了狼般慌忙窜逃他邪魅的眼神让我窒息,仿佛能吞噬我的灵魂站在他面前我就像没穿衣服一样不自在我万万没想到,在我结婚那天他真的把我扒光了挣扎在他挺拔的身下,看着他绿色的眸,我惊恐的吼“邢天翼你放开我,你进错房间了,我是季雨羲,你的新娘在隔壁床上”他不顾我的叫喊,直到撕碎了我的婚纱后才冷冷开口“我当然知道你不是季雨欣,而我也没进错房,因为我要女人的就是你”*片段一:我赤身裸体站在邢天翼面前,看着他递过来的结婚证,照片上我笑得很甜“跟我注册的人明明是肖剑楠,为什么变成了你?”“因为小贱男一直爱着你姐才会主动提出跟我合谋,偷天换日”片段二:从前男友的生日宴回来,想着他与姐姐甜蜜拥吻,我疲惫的坐在了沙发上“别碰我,今夜不想和你做”“不想?好,但你盯了他一个晚上,我就要折磨你一个晚上”*姐夫和男友合谋,在同婚当天交换新娘,所有人皆知,只有我被蒙在鼓里我不会再去挽留旧爱,我要搞垮新欢但当我胜利后,我竟然歇斯底里的哭了,梨花带雨的我声嘶力竭…*此文结局已定,绝不篡改故事虽俗套,但情节精心策划。喜欢请支持,不喜欢者请绕道,侮辱性留言删无赦**————————————————————————————————*推荐桃花自己的文文:《拐嫁》-----------(完结)《错妻》-----------(完结)《娇颜媚盅》-------(强推)《恶魔的禁锢》-----(半价)《极品相公跟我走》-(完结)《北定王妃莫紫汐》-(半价)
  • 安琪拉的另一半脸

    安琪拉的另一半脸

    这个多变的女孩,究竟是要当公主?还是要当灰姑娘?井明月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很臭屁地说道:“魔镜魔镜我郑重地告诉你,全世界只有井明月才是最美丽的公主!那个叫白雪的根本不算什么,哈哈哈……”啧啧,听听这个恐怖女人的笑吧,就这种笑声,也敢说自己是公主。
  • 鱼钩上的尸体

    鱼钩上的尸体

    钓鱼时,鱼没有上钩,却钓出一具全裸的女尸。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更诡异的是,那具女尸看起来是那么眼熟……她的小情人,她的前夫,包养她的大老板,大老板的妻子,四个人因为她被串联在一起。到底是谁杀了她?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断掌:婳芯格格(全本)

    断掌:婳芯格格(全本)

    云王府的遮出七格格,自小无人疼,无人爱,由于断掌,还被盛传克死了自己的娘,住的是下人房,吃的是剩下的饭菜,最后,还被自己的亲生父亲送给了暴虐的蛮族的首领,把她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当作空气么?当个婢女给首领端茶倒水不说,怎么还要陪他盖棉被聊天?只是,为什么,他要羞辱她?当众人面甩她巴掌不说,还把她赏赐给红凤国的富商?自己,对于他们来说,都只是物品吗?断掌又如何?她能就此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当发现怀上他的孩子,却被从小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告白,而孩子他爹,也要抢她回去?
  • 盛宠豪门妻

    盛宠豪门妻

    ——夏瑜,你去死吧!又是一条无名短信,仿佛来自地狱的诅咒。在甲板上晒着太阳,正和经纪人聊的欢畅的夏瑜,恹恹的看着手机屏幕,眼底闪过古怪。会是谁一连三天,每天13点13分准时发来这种短信,像是个刻意的恶作剧。“瑜,又是那种短信?”“嗯,恶作剧吧!”揉揉眉心,夏瑜懒懒的答应着,余光不经意的撞到经纪人慕寒担忧的眸,扯动唇角安慰的笑笑……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公主心计

    公主心计

    一朝穿越竟然成为公主,谁知公主却是这么难当,遇到一个冷酷将军不说,还又跑出一个难缠的太子妃。我的妈呀,这是得罪了哪路神仙,让我穿越来受这般罪,但本公主也不是吃素的,且看我如何玩转宫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聊斋志异(青少版名著)

    聊斋志异(青少版名著)

    《聊斋志异》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鬼狐花妖的世界,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所以说,它既是一部“搜抉奇怪”、“ 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蒲松龄神鬼狐妖画苍生,驰想天外的志怪,是沧海桑田的人生,人神交往,人鬼交替,人妖转换,花妖狐魅异化为芸芸众生,构成聊斋最和谐的美。《聊斋志异》成为集志怪、神话、寓言于一体的小说宝典。”《聊斋志异》一书,历代多有评议。由于其深度、广度、明晰度都大大超过文学史上的同类作品,所以清代思想家陈廷机称它是“空前绝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