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7900000003

第3章 体验比视察更接近实际

体验比视察更接近实际

关注民生,了解民情,现在成了官员的“座右铭”,大会小会讲,文章报告说。究竟如何关注、怎样了解,我却看不出有什么新招儿。从古代官员的微服私访,到现代干部的公开视察,其实做的都是表面文章。我不敢说起不到作用,但是,情况的真实程度有多大,我还是抱怀疑态度的。

随便举两个例子:本人居住的小区,突然一天,收购废品摊贩不见了,跟知情的人一打听,原来上级要来检查卫生,怕环境太乱,居委会让小摊贩停业了。另一个例子更邪气,据媒体报道南方某城市,为应付上级检查,将一乞丐送郊区致死,结果城管吃了官司。您看,像这样的视察就是来百次千次,恐怕也难看到真实情况,对于解决问题又能有多大帮助呢?难怪有篇报道说,温家宝总理视察工作时,常常趁当地官员不备,突然提出来下车,到未安排(实为未事先准备)的某个地方察看。这样突然袭击式的视察,尽管也不见得看到真实情况,但总还不至于是完美的假象。

官员若想得到真实情况,其实并不难,难的是看肯不肯下工夫,亲自去体验某件事。百姓当中无小事,这句话官员都会说,真正有体验的官员,即使有也不是很多。20世纪60年代初期,胡昭衡先生任天津市长,为解决市民吃早点难,他跟市民一起排队购买,结果发现了许多问题,而且都关系百姓利益,例如,他发现卖早点的摊贩,拿钱拿物都用手不卫生,于是,他提出使用夹子的建议。这样就保障了市民的健康。倘若他不是亲自排队体验,只是到早点摊视察一下,恐怕只能看到排队购买难,绝对不会想到食品卫生问题。

如果拿老祖宗的微服私访,跟今天的公开视察比较,我倒是觉得私访近似体察,比今天官员公开视察的做法,似乎更容易了解到真实情况。现在电视传媒如此发达,官员们个个如同大明星,几乎天天在电视新闻露脸,再像胡市长那样去逛街体验,肯定会被普通百姓认出来。倘若你是个开明官员还好,趁此机会听听百姓意见,岂不是比搞什么听证会,来得更直接更深入更细致吗?这有什么不好?比如,北方地区冬天取暖,政府为了节约能源,标准室温定在16度,请问定此室温的官员,你有过在此室温下的生活体验吗?尤其值得提出的是,长时间在室内居留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你来体验一天,或者问问普通市民,说不定就会知道,原来16度的室温,还得穿上薄棉衣才行。光知道多节能,不考虑人生存,就是因为没有体验。

如今上了点儿级别的官员,不是居住在独门独院,要不就是居住官员大院,想体验百姓生活的困难,从道理上讲有一定的不便。但是也不是完全就做不到,关键是看官员想不想了解实情,如果想做还是有办法的,以我这个普通小民之见,一是不妨经常“忆忆旧” ,因为,每位官员都曾经为过民,想想当初自己为民的难,就会想到百姓现在的苦。从安徽调北京来任市长的郭金龙,据报道,在安徽任省委书记时他就抓教育平等,原因是他未当这么大官时,因未满足学校提出的条件,他孩子被拒之重点学校门外,他有过痛苦的亲身体验,所以他有了大权就想到,让普通百姓孩子平等读书。这就是我说的“忆忆旧”的体验。二是不妨交点儿“穷朋友”,当官忘掉百姓朋友,官越大百姓朋友越少,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有人说,当了官没有共同语言了,还有人说,当了官说话不方便了,其实这都是借口,先不要说你当官为了谁,你的官薪是谁给你的,就是单说想当个好官,从体验民情的角度考虑,交几个普通百姓朋友,对于你决策什么事情,肯定会比光听汇报接近实际。比如,如今物价涨得这么快,官员说是“结构性涨价”,这是经济学上的名词,百姓听不懂也不想听,百姓过日子的感受是,豆腐涨了几毛钱,猪肉涨了几元钱,这涨了的几毛几元钱,对于百姓生活有多大影响,真正有体验的官员能有几人。你如果知道百姓的感受,说话就会对百姓心思。

据说,有位官员自掏腰包,定期请退休朋友吃饭,但是他的饭不能白吃,条件就是要跟他讲实话。这样做也只能算做调查,还不能算亲身体验,却比之通常的公开视察,所了解情况会更多,而且老朋友也不会糊弄他。这也算是办法之一种吧。总之,还是那句老古话,想知道梨的滋味,你就亲自尝一尝。隔山买牛总是不大可靠。

2008年3月12日

谈“退” 说 “原”

开会介绍与会者,本来无可非议,尤其是互不相识时,介绍一下增加了解,还是非常需要的。问题是现在不论需要与否,只要是稍有点儿脸面的人,主持人都要一一介绍,生怕漏报某一位被怪罪。这还不说,介绍时还必须得戴“帽子”,如,某某什么长官、某某什么书记,有时说上一顶还恐不够分量,干脆凡是有的都悉数不误,很是风光。   介绍现职人员这样也倒罢了,就是离退休的人也不想怠慢,于是乎就翻箱倒柜找顶旧“帽子”:“某某单位原什么长×××”,既给会议增加了“光彩”,又让当事人不至于尴尬。真是绝顶聪明的好主意。首创者真应该申请专利。

这种算不得正派的会风,在行政人员会议上出现,我想倒也不算什么怪事,因为行政长官退下来,有的既无职称,又难觅新职务,在公开场合让人家过得去,总还情有可原,不失为一种应对的好办法。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种好办法推广开来,竟然传到了所有的会,就连自恃清高的知识界,现在开会也来这一套。知识界的人士大都有职称,如教授、研究员、翻译家、评论家、工程师、作家、医生,等等,这些蛮可以证明他们的身份了,就是退休在家也依然伴其终身,主持者却非要拉其过时职务,在前边加个“原”字来介绍。笔者在一次文学研讨会上,听到八九位的“原”某某,听得人如置身历史园林,仿佛时光又倒流了许多年。

当然,无论会议主持人,还是被介绍的人,并不见得愿意这样,可以说是无奈的选择。那么其原因何在呢?我想原因就在于社会风气,以及执行不完全的制度,成了生长这株歪苗的土壤。倘若这两方面有一方面稍好些,这种风气都不会演变成这样。干部退休本来是天经地义之事,如果我们完全按照规定执行,哪个级别到了退休年龄,就无一例外地按期办退,形成个该退就退的好风气,退休就跟调级一样正常,轮到谁头上都会坦然对待。问题是现在根本不是这样,有的到了年龄不仅不退,而且还要易(单)位提升当官,这就让人不好理解了。难道他比国家领导人还重要吗?难道没有他事业就垮吗?正是有了这样的“特殊人”,别的退休者在别人眼里,自然也就掉了“价儿”,自己更是觉得有些不自在。因此才有会议主持人的折中办法。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退休又不是贪污、要官,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

随着职务的退出,称谓自然也会消失,这本来不是个问题,有的人却很不舒服。在位时习惯人家叫官衔,退休后别人直呼其名,或者简单地叫老张老李,就有满心的不高兴。这完全是一种虚荣心理作祟。针对有的退休老人的心理状态,人们唯恐担个不尊敬的恶名,于是就情愿不情愿地,依然加“原”加“前”地叫着。据说,美国总统布什先生退休后,有的报刊记者来采访他,问布什最喜欢什么称呼,这位前白宫主人很坦然地说:“退休者,女儿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这样的准确定位,我想反而让人尊敬。反之如果也来“原”“前”这一套,在性格坦率的美国人中,说不定倒有种滑稽的感觉。

我这样说,并非是一味地反对加“原”加“前”,主要是看出席什么会,以及以什么身份参加会议。比如,出席原单位的纪念活动,以老领导身份出席,为了区别于现任领导人,介绍时就必须加“原”加“前”。倘若是出席专业会,以专业人员身份出席,再搬出过时的职务,就似乎无多大意思了,闹不好反而让人讨厌。如果自己不是个专业人员,或者根本不通此专业,就更无必要去混会。以“原”“前”这类名誉,换取一点儿眼前的安慰,实在是没什么意思。退休就是退休,无职就是无职,旧威风是抖不起来的。这又不是旧邮票,过了时的更值钱。

生存与死亡,工作与退休,风光与沉寂,热闹与冷清,这都是正常的事,谁想不通这些,谁就是不懂得人生。已经退了休,成了老百姓,何必再计较称呼,加“原”加“前”的游戏,实在不好再玩儿。还每个人的真实身份,给每个人准确地定位,我想说不定会更自在些。起码我自己是这样认为。

2010年2月16日

富人们做了多少善事

中国有多少富人?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是没有界定标准,二是难以统计数目。从各种新闻媒体报道上看,或者从财富排行榜得知,咱们中国的富人不能算少。一般的小富中富的人且不说,就说总资产超过41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400万)的富人,据美林集团《2004年财富报告》统计,按金融资产100万美元计算,这样的富人到 2003年中国就有23.6万人。美林集团的报告还说,富人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算是几个国家中之一。这些人大概属于通常说的,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中国人。至于这些富人是怎么先富起来的,纯属个人隐私和生意机密,咱们就不去多管多问了,反正是“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即使越轨老百姓也不知道管不了。不过有件事,我倒颇感兴趣:这些先富起来的人,谁在做善事,都做了哪些善事?

从历史上看行善做好事,早已经成为普通人道德,例如北京电视台正在为白血病患儿募捐,许多市民都在纷纷解囊,但是终归财力有限难成大善。过去行大善者大都是富人,自己发了财有了钱,就想为乡里做点儿善事,例如修桥铺路,例如赈济贫人,例如兴学育才,是早年富人最普遍的做法。正是因为这些富人行善,就常被乡亲们称为善人,现在乡村有的地方名称,至今还首冠某某善人姓,如某善人井某善人路,即使“文革”中被迫改名,人们仍然保留自己的叫法,足见善事多么崇高,善人多么为人敬仰。

目前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据说主人公乔致庸就是位大善人,黄河几次闹大水,冲到山西省来,都是乔致庸放钱赈济灾民,乔家开粮发粥,粥还必须得浓。浓到什么程度呢?浓到用毛巾裹起来,再打开时米不散,浓到放在碗里,插上筷子筷子不倒。行善行得如此真诚,行善行得这样实在,哪能不被乡里感念。那年去山西访问,我问当地的朋友,有这么多晋商大院,为什么只有乔家大院出名?是不是跟张艺谋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关啊?朋友说,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乔家大院保护得好,算是大院中保护最完整的一处,“文革”中破“四旧”搞得那么凶,都不忍砸碎乔家大院一块砖,因为乔家是个善人之家,乡亲们不想背负“忘恩负义”的恶名。

那么,现在的富人如何呢?很遗憾也很可惜,被称为富人的不少,被叫“大款”的很多,就是不常听说被称善人者。这些年内地有的地方,倒是也有用富人冠名场所,比如“英东游泳馆” “逸夫图书馆” 等等,李嘉诚还设了“长江奖学金” 、办了汕头大学,这些无疑都是富人善事,只是这些善人都是香港的富人。内地富人却很少见此善举。跟富人相比倒是普通人,济困扶贫行善的不少,比较著名的普通大善人,如天津工人白芳礼老人,靠蹬三轮车挣来35万元钱,全部用来资助300名孩子上学,而自己一天三餐两个馒头一碗白水;如深圳歌手丛飞义演400多场次,资助178名儿童圆了读书梦,还帮助了许多残疾人,累计捐款达300多万元,身患绝症还念念不忘承诺。这些人经济并不富有,却肯于用自己微薄收入,尽量资助更困难的人,都是可敬的行善者,都是当代的大善人。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内地的富人为何很少行善呢?真正原因只有富人自己知道,咱们无法推测和猜想。不过从有关媒体报道上看,内地富人中的大多数,除了自己置办豪宅送子留学,好像更热衷于赞助歌星演出,或者赠钱给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要不就是摆这个宴那个席吃喝,跟有头有脸的人搞交际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那个逃跑的赖昌星。同样从媒体报道中知道,有的富人到国外生孩子,或者到国外结婚过生日办喜事,从描述的场面和享受舒服程度看,其花销的数目听后令人啧啧咋舌。可是真正施惠于普通百姓的事,起码我没有听说过多少,当然就很少有富人即善人者。

其实这些富人忽略一个事实,如果想让自己富得踏实,必须有均富的思想观念。最近电视新闻中报道,山东的一位亿万富翁,放弃优裕的生活,毅然回到家乡当村官,拿自己的钱办慈善事业,回报家乡对他的抚养。这是我听说的首位内地大善人。施德行善是我国的传统,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只有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社会才会稳定和谐。这样明白的道理,富人本应该懂得。现在这样那样的排行榜很多,有关部门如慈善总会,搞个“善人排行榜”如何?

2006年2月27日

富人经常在想什么

这篇小文章的题目,难免有点儿窥密之嫌,说不定会招人反感。

我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是从各种媒介中知道,比一般人更艰难的同胞,每天睁开眼睛想的就是,如何用正当方法挣点儿钱,让全家人的衣食无忧。于是我忽然想到,穷苦人是这样想的,那么,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们经常在想什么呢?出于某种好奇,或者叫将心比心,想知道我不了解的富人想法跟普通人是否一样。

先讲个穷人的故事。河南有个叫王合的农民,他儿子在北京一家饭店当保安,干了几年挣了一点儿钱,用钱上就开始大手大脚了,父母亲怕儿子学坏,为了看管儿子,母亲就也来到北京,在儿子干活的饭店当择菜工。妻和儿都到北京来了,王合就带着女儿也到北京,靠做泥瓦匠手艺挣点儿钱。王合女儿天生爱美,花30元钱拍张照片,这下可疼坏了王合夫妇。从此家中在挣钱和花钱上有了矛盾。有矛盾也就有了故事,我就不在这里细说。

王合一家人做客凤凰电视台,主持人鲁豫询问王合全家人,将来有了钱都有什么想法?王合说:“有了钱我想让女儿上大学。”王合的妻子说:“有了钱我想给儿子娶个媳妇。”王合儿子说:“有了钱我想留在北京。” 王合女儿说:“有了钱我想回老家。”鲁豫听完又问:“那你们现在日子好过了吧?”王合妻子说:“比过去好多了,最困难的时候,房子里找不出一分钱。”这就是贫人无钱的情景,以及将来有钱的想法。

听了王合一家的事情,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请你们扪心自问一下,改革开放之前,如果你也在农村,靠在地里刨食,家境跟王合有多大差别呢?如果你家在城市,靠每月死工资维生,生活跟别人有多大区分呢?我敢说,即使有也是很少很少,那时追求的就是“穷革命”啊 ,谁比谁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无差别收入显然不利社会发展。因为人的能力、知识、环境不同,抹杀了个性化才干的发挥,必然会扼制潜能的创造力,所以我以为,改革开放政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人敢于为理想而奋斗。用正当方式取得财富的人,是这一政策的最好体现。

说到这里,忽然想起过去流行的一句话:“要经常想想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今天听起来可以说是蒙人的笑话,可是在当时却让两代单纯的人,在蒙昧中满足于自己贫穷现状。现在再无人相信了,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如果还有点儿参考价值的话,那就是不管是对是错,还是应该想想别人的处境。原来跟我们无太大差别的人,你们是怎样忽然富起来的呢?是靠权势是靠本领,是靠人脉关系是靠地缘优势,是遵守法规是犯法逾规,只有你们自己心知肚明,我们无权力更无办法知道,反正你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人。所谓解放世界上的穷苦人,对于中国富人来说太遥远了,如果连自己同胞老乡的困难,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我倒是觉得情感上过于冷漠了。现在有些先富起来的人,就是如此。所以我说,不知道富人经常在想什么?

假如有哪位先富起来的人,不经意间看到这篇小文,说不定也许会问:“喂,穷小子,你想让我想什么呢?”那我就爽快地告诉你,想让你经常想想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政策,你能够先富起来吗?你挣的每分钱都干净吗?你是靠自己本事挣的钱吗?你挣这么多钱想过做点儿慈善事情吗?等等。说到这里又想起一个富人故事,这个富人就是已故的陈晓旭,当然她还是个名人,因为她饰演过《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这个陈晓旭,演戏出了大名,做生意挣了大钱,可谓“名利双赢” ,却不料最后出家当尼姑。她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咱不是陈晓旭无从知道。其他富人如果有兴趣,不妨破解一下这道谜,说不定会从中悟出点儿道理。

最后我想说,金钱无论对于谁,都是好东西。没有钱的人总是想发财,有钱人老琢磨如何更多。却很少有人经常想想,金钱以外的许多事情——而这些金钱之外的事,恰恰于人生有所裨益。富人们,你不必告诉我,经常都在想什么,只是建议你问问自己:对呀,我经常在想什么呢?

2007年5月28日

善事也要讲“成本”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希望工程”刚启动时,只是简单地搞了个仪式,从此就是扎扎实实地做事情,比如在各地建“希望小学”,比如组织大学生支教,比如给山区学校送文具图书,等等,让许多贫困孩子实实在在受惠。类似这样的活动全国还有,如环保部门的保护“母亲河”,如全国妇联扶持西部建“母亲井窖”等等,都是启动时搞个仪式或报道,然后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做,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落实。这样搞的公益活动才是真真正正做善事,认认真真帮“穷”人,所以深得广大群众赞赏。

我国有句老话“善事不欲言” 。就是说做善事好事,都是悄悄地默默的,而且都是心甘情愿的,绝对不自己到处张扬。如果善事做了或还未做,就闹得天下沸沸扬扬,这善事也就变了味儿,做事人的动机也就成了问题。最近从《今晚报》上看到,天津有个耄耋老人白芳礼,自己生活并不富裕,靠蹬三轮车挣的辛苦钱,资助了成百上千贫困学生,白大爷却一直不吭不响,默默地坚持了十多年。只是因为白大爷最近生病住院,得知他无钱给自己治病,受他资助过的学生们,现在反过来要帮助老人,这才使他的事迹传出,深深地感动了神州大地。白大爷做的事才叫真正的善事,白大爷这个人才是真正大善人。

可是,有的这个组织那个所谓名人,同样也是在做公益事业,在做法上却全然不同。未做之前就连篇累牍地见报,还未做就在北京大搞启动仪式(当然这第一次无可厚非),然后就是带大帮名人和记者,不惜重金乘飞机去外省造势,随后大张旗鼓地一次又一次宣传,事还是那件事人还是那几个人,只是地方又换了一个新的而已。倘若照此周而复始地做下去,偌大个中国全走遍得花多少路费,更不要说搞所谓捐赠仪式的费用。如果真正想扶贫济困做善事,这笔搞“形式”的费用和时间,完全可以省下放在默默的行动上,这样不是更可以多帮助一些人吗?有人对这种做法非常形象地说,这是借做公益事业在给自己扬名,很像草地上的狼拉完屎叫两声,生怕在万里无垠的空旷处人不知。这些靠公益事业造势扬名的人,实在应该好好学学白芳礼老人。

那么,公益事业或者说做善事,究竟应该如何搞呢?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必要的形式,只是每到一个地方搞一次仪式,重复相同做法宣传几个名人,就显得过于滥过于矫情了,反复地刺激感官令人生厌。我觉得搞公益事业,首先要计算成本,其次要加强监督,再者要进行检查,不能任一些走歪路的人,借做公益事业办自己的事,把刚刚起步的公益事业名声败坏了。

在这里我想主要说说,公益事业的“成本”问题,这一点非常关键非常重要。我们不妨先算一笔虚拟账:从北京到甘肃省会兰州,再从兰州然后到某个村,假如只去10个人搞所谓仪式,每人路费假设是500元(还不算吃住钱),10个人就是5000元,若是把这5000元省下来,起码可以打两口井买千种书接济几十个人吧?何况去的也不只是10个人,路费也不只是每人500元,因为有的人要睡软卧乘头等舱,更不要说还得在当地兴师动众。当然这钱不会是个人掏腰包,十有八九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人们不禁要问:这是扶贫济困吗?如果善事都是这样做法,这个“成本”也过于高昂了。跟那位白芳礼大爷比,跟“希望工程”比,跟建“母亲井窖”比,这些所谓名人的“善心善事” ,恐怕多少要打点儿折扣坏点儿名声。做芝麻大的善事花西瓜大的钱,这种不计算成本的公益事业,是应该引起注意和规范的时候了。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苏联诗人玛雅可夫斯基,曾经写过一首讽刺诗,说买一瓶墨水要由国家议会讨论,批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在有的公益事业,不说其动机究竟如何,只从一而再地重复宣传看,即使不说是作秀或炒作,起码也有点儿老玛讽刺的味道。因此借助老玛的灵感和诗胆,我也来胡诌几句打油诗:送笔一支千里行/乘机坐车费百银/美名扶穷济西部/何似旅游赏风景//劝君行善心先善/莫负百姓一片情/善事善办有和谐/求真务实是根本。

2005年6月20日

老干部局是干什么的?

读者看了这个题目,以为我是明知故问。其实我真的不太明白。

现在几乎所有单位,无论是大是小,是事业是企业,只要有离退休干部,都设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管理老干部工作,有的叫局,有的叫处,有的叫办公室,许多人因这个机构当了官。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老干部们操劳一生,退休后有人照顾,真正地安度晚年;新机构设立安置年轻人,借此有个提升的机会,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可是实际情况,好像并不真的那么美妙。这个机构到底是干什么的?又干了些什么?相信没有人会真正说得清楚。

顾名思义,既然叫老干部管理什么机构,理所当然要为老干部服务。问谁都会这么说。那么,怎么服务呢?当然,也都会说,老干部生病照看死后送葬,都归这个机构管。可是再一追问,老干部健康地活着时,你们怎么服务呢?恐怕就答不出来了。这就是我前边说的,不明白这个老干部管理机构,究竟是干什么的问题所在。

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现在有好多单位,逢年过节发些东西,这是好事情吧,可是你得自己去领,于是七老八十的人,或挤公交车或打的,去单位取一桶油。这还不说,有的单位连一张什么表格,都要通知老干部自己去取,说是单位邮寄没有经费,寄一封信不过八毛钱,老干部乘车得花几十元钱,哪怕你让自己出钱,总也比让人家去取好。再说时间、车钱还在其次,万一途中出点儿意外事,这恐怕就不好交代了。管老干部的机构,难道就不能想想办法吗?再比如,人老了免不了生病,看完病报销医药费,就成了老干部的负担,不去报销没有钱用,报销就得去单位排队,有时排上队现钱又没有了,总之,看病难报销就更难。这些事情应该如何解决呢?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可是并没有人认真地对待,更不可能有人研究解决。

我的话,就想从这里说起。

首先必须明确,老干部管理机构,不是年轻干部“养老”机构,在这个机构里工作的人,服务对象就是老干部,就应该思谋着如何方便老干部。如果像仓库保管员似的,把老干部当做物品管理,没有主动的能动作用,这个机构完全可以不设,通知老干部干这个领那个,随便一个什么机构都可兼做,何必专门设立个机构?从目前情况来看,只管过节不管平时,只管病死不管健康,是一种非常普遍现象。有的单位的老干部管理机构,平时甚至于连个电话问候都没有,人未走茶在老干部管理机构就凉了,足以说明有的老干部管理机构的冷漠。

其次必须明确,老干部管理机构,服务对象是人,不光是钱物分发,正常工作就是考虑如何服务。当然,说到服务的确有个经费问题,但是这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关键还是要看愿意不愿意服务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还是以上边说的取东西和报销为例,如果真正愿意给老干部以方便,就可以用收取成本费的方式,雇人找车解决这点儿不是经常要办的事情,相信老干部们绝不会都反对,因为算下来总比自己去取,更省钱更省时更省力也更安全。道理说通了,方法得当了,相信多数人会拥护。我这个不做老干部工作的局外人,既然可以随便说出个办法,难道专门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人,还不能在这方面多动点儿脑筋吗?

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工作是项新的事物。正是因为它是一项新的事物,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这就要看具体做事情的人了,如果把它当做科学来研究,说不定就会成为老年学专家,如果只是一般性地应付应付,做得再熟练也只是行政管理,直到做此项工作的人最后退休为止,绝对不会有大的长进和学问。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同时又是长寿者越来越多的时代,老干部管理工作绝对大有可为。照此看来老干部管理机构,应该干什么如何干得更好,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要想做好老干部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真正被领导部门重视。从目前各单位的情况看,配备做老干部管理工作的人员,无论从政治素质上还是工作能力上,有的并不是十分理想和合适,只是考虑提级或别处不好安排,最后只好安排这样一个“闲差”。如果真正重视老干部管理工作,在人员配备上绝对不能马虎,即使不找能力最强的人员,起码也得找有爱心的人来干,这样才会使老干部管理工作,适合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但愿老干部管理工作,突破墨守成规的平庸,早日成为有朝气的新型事业。

2004年6月16日

政绩要算得失账

咱们中国人爱算账。商人做生意算盈亏账,农民种地算收成账,工人干活算奖金账,百姓过日子算收支账,就连不挣钱的孩子,到了一定的时候,都要算算储罐里的钱。更不要说口头禅里:“小心,我找你算账。”其实,无论从哪里说,做事情学算账,都是值得提倡的,做到心中有数,总比稀里糊涂好。运用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算账尤其显得重要。

说到算账,就不能不说,这几年开始时兴的官员算的年终账,也就是通常说的“报告政绩” 。官员算政绩账,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说明有责任心,愿意做些实事,自然应该受到百姓欢迎。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年终算过政绩账,被评为“人民公仆” ;有的企事业单位领导,年终算过政绩账,跟职工一起获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众对这笔政绩账的认可,当然也是群众对官员的评价。为百姓服务受百姓欢迎,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可以说里边不含任何杂质。受此殊荣的官员,应该打心眼儿里高兴,更要格外地珍惜。

不过,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有的官员的政绩账,在算法上还有缼欠,群众并不是十分认账。他们在算政绩账的时候,大都是列举所做事情件数,实际效果如何却很少提及。很有点儿像小餐馆里服务小姐给客人报菜单,一个个菜都叫什么名字,至于这菜是怎么做的,味道是咸是甜,价钱是贵是贱,就完全不管不顾了。官员政绩也这样算流水账,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只是显得对普通百姓不够尊重和缺乏一定诚意,就是对自己的政绩,好像也不是负责任的做法。例如现在任用干部由群众推荐,这种形式正在普遍采用,有的单位头头说政绩,只谈选拔方法和数量,至于选出的干部到底怎样,试用期结束考核合不合格,最终被群众否定的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就免开尊口了。做事情不谈效果,这样来算政绩账,给群众的印象,总觉得不怎么厚道。

单纯“评功摆好”的做法,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光靠吹牛造假升官,好像也不再那么灵光,因此,算政绩账应该有总结性质才对 ,做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哪些问题,固然要如实报告给群众知道,但是从推动工作角度考虑,还必须要算得失成败这笔账,而且比摆做事的数量还应该细致,以便从经验教训中找出改进方法。当糊涂官马虎官糊弄官,过去也许还可以办得到,因为那时的群众只出耳朵,不敢出自己的头脑和嘴巴,这会儿好像就不那么容易,会思索敢说话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有些事情关系切身利益,完全不让群众说三道四,恐怕很难捂住谁的嘴巴。再说有些事情非要通过群众,目的正是想求得群众监督,谁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呢?

官员算政绩账时,只报项目不说得失,有的人自己并未意识到,这种人大都是水平不高所致,群众提醒一下也就改正了;有的人则不是这样,自己明知道事情做错,却不敢公开向群众承认,而且在对外宣传报道时,还拿不是当理讲,群众自然看得一清二楚,哪会有无意见的道理。像这样文过饰非的官员,即使不是政治品德有问题,起码也是思想落后于时代,低估了群众的觉悟和责任心,要知道,头脑清醒的群众有的是,不说不等于看不出来。因此,在算政绩账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更要从有利事业发展的高度算,这样才会年年有进步事事有开拓,官员本身在执政上也会有作为。总之,既然要算政绩账,就不能光算做了什么,也要算是怎么具体做的,更要算成败得失如何,群众反映是好是坏,要算账就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政绩账才不是假账糊弄账。这样的官员在群众眼里才不是赖账的官员。

现在又到年头岁尾了,正是算账的适当时机。别人的账如何算,那是个人的事情,咱们无权给人家支着儿;而这官员的账怎么算,却关系普通的老百姓,我在这里说了说自己的看法。即使不能改变算账规矩,起码让有的官员知道,百姓希望你们的政绩账,应该算得仔细再仔细,尤其要说清楚所做事情,结果是不是正确和对事业是否有利。政绩账不如实算,当心有一天,群众找你算后账,到时日子更不好过。

2005年11月26日

同类推荐
  •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阿丽思中国游记(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沈从文的长篇小说《阿丽思中国游记》《阿丽思中国游记二》和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阿丽思中国游记”系列长篇,是作者的一个创作尝试,沈从文模仿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奇遇记系列童话而进行的一个创新写作,借阿丽思之名游中国,用寓言故事等写中国现实,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好管闲事的人》延续初期创作风格。
  •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唐宋词的魅力:基于古典诗词曲之比较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比较研究,作者把社会学、文化学、美学、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探析优秀词作的内容题材、情感基调、艺术境界、语言风格,结合宏观考察与微观探索,着重论述了唐宋词人的创作 心态、审美情趣和个性特征,揭示了唐宋词独有的艺术特征和美感特质。,从中国古典诗、 词、曲中选取大量的名篇佳作。以及词坛上出现的不同于诗、文领域的奇特现象和词体 的演变过程,以唐宋词为审美观照,是唐宋词研究的一部力作
  •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我愿朝着太阳生长

    有些人似乎什么都不必做,好运气就会伴随终生。而有些人卖艺的时候必须专心卖艺,才会随着岁月的沉淀变得越发有底气。这本书记录着这样一些人:一个不需要照顾,女汉子性格的白领;执着并拧巴的女推销员;死心眼的BJ男和他的十个姑娘;长得好看的拉面师傅;乐此不疲的“喜当爹”……看着他们的故事,你会想:有些好运气,还没有来找你,不是说他们永远不会来了,只是为了让你多走一些路,再遇到属于自己的甜。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忘不了的那些人和事

    有的,就是活着———即使在现实世界上不在了,会结识许多人,也永远活着。在记忆中流失了; 有的却历久弥新,人的一生,怎么也忘不了。本书所记,被时光带走了,就是那些忘不了的人和事。忘不了,经历许多事
热门推荐
  • 黑客老师:再黑我试试

    黑客老师:再黑我试试

    她除了学习就是打游戏,一次闲聊,她得罪了IT界风云人物,从此她再没有安逸的网游打BOSS生活,第一次她游戏里莫名成了抛夫的毒妇,她大呼:“黑客,敢再黑我试试。”好不容易遇到终极大BOSS,刚爆完准备捡宝,电脑突然蓝屏,她猛敲键盘:“黑客,我恨你一辈子。”电脑里突然多了一些电影,她暴怒:“黑客,你死定了。”黑客终于有了回应:“鹿死谁手还不一定,不过那些电影你多看看到是可以培养我们的感情。”她暴走,之后总结,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讲。
  • 你可以说不

    你可以说不

    马登的成功励志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响全球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命运。《你可以说不:这辈子绝不这样过》精选马登最经典的成功理论,指导年轻人勇于对命运说不,做自己命运的主宰。
  •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帝少的致命软肋:独爱小萌妻

    帝少的致命软肋:独爱小萌妻

    一不小心玩的太过火,发现自己根本甩不掉他!于是轮番上演了各种震惊世人的闹剧,但是这位豪门继承人,这么多闪光灯对着咱。你还好意思继续吻下去吗?,她与众不同的异能,偏偏在他身上失效。相遇第一天,她追在他身后跑,嚷着要“摸”他。相遇第三天,她成功闯进他家里,蹭吃蹭睡。相遇第N天,换成他缠在她身边转悠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重生之首席纨绔妻

    重生之首席纨绔妻

    【一对一爽文!】唐浅,前世她恪守本分,却惨遭丈夫出轨,闺蜜背叛,朋友陷害。而今世,回到十五岁的她,突获异能,从此绝代风华!她重情重义却又瑕疵必报!在亲友眼里,她是绝世乖宝;在敌人眼里,她是午夜修罗!听闻她,缔造了无数神话的商界奇迹;听闻她,是世界最凶残最狠毒的杀手;听闻她,是最难捉摸的黑道幕后王者;听闻她,是最变态最狡猾的古武天才;。。。。。。其实,她只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已。---------------------此乃坑爹的分割线------------------------同桌说,“你抄我的,为何你第一,我第五!你也太不是人了吧!”“嗯,我不是人。”朋友说,“阴险狡诈,能做到你这份上,也真是极品了。”“嗯,正在去往极品的路上。”伙伴说,“这辈子最痛快的是,就是和老大你一起杀人放火,烧杀抢掠!”“嗯,痛并快乐着。”对手说,“遇到你是我的劫,我认输!请给我一个悲壮又不太惨烈的死法!”“嗯,我会给你一个圆润的死法。”萌兽说,“你这女人,要胸没胸,要料没料,本大爷真是委屈。不过,女人你若来抱我下,本大爷会试着喜欢你哦!”。。。。众人兽:吐血ing本文涉及青春校园,商界,赌石,黑白两道,古武修炼等,若感兴趣,尽可收藏!你们的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P:本故事纯属虚构,大家娱乐娱乐就好,请勿当真。认真,你就输了~
  • 老婆束手就擒

    老婆束手就擒

    注:本文轻松搞笑,内容不小白,后有小虐怡情(女虐男哦)不要被裴儿的简介所迷惑.天雷滚滚,无伤大雅…白小兔这辈子最痛苦的事儿就是碰上了秦守,从此两人便展开了一场你跑我追,你逃我擒的戏码。白小兔是真的很白很小兔,秦守是真的很禽兽!!…秦守,笑的倾国倾城,颠倒众生。白小兔一脸的不甘唯唯诺诺的!“我是兔子!不是猫!”秦守,邪魅一笑,双眼一眯,眼角一挑,嘴里吐出婉转性感的音调,一个字后音向上翘着“恩?!”白小兔可怜兮兮的“喵儿~”…男主:典型的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闷骚腹黑,讨白小兔嫌的主儿。女主:典型的长的白白净净,脑子里也是白白净净,整天给秦守压迫,牵手是被逼的,拥抱是被逼的,接吻是被逼的,同居是被逼的,甚至结婚都是被逼的!...............新年开新文,希望宝贝儿们多多支持,裴儿也会多多努力!众么么
  • 田园之稻花香

    田园之稻花香

    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位现代穿越而来的女强人,不会做家务不会种庄稼,但是唯一的技能就是赚钱跟打架!“妙姐儿?这男子是山里的妖怪!”葛村长惊恐的对着拖着晕迷的男子葛妙说道。“是不是妖怪,我说了算!”葛妙看了看地上的男子转头对着葛村长冷冷的说道。救来的妖怪最后为葛妙付出了一生的痴情,血染了整个皇城,只为倾心一人。从反季蔬菜到葡萄园之后的房地产最后的产业联锁成就了葛妙也颠覆了时代对女性的看法也俘获了那冷冽妖异多情的男子。那场花雨,让葛妙住进了他的心里。也时常徘徊在午夜的梦里。“你是谁?”葛妙对着站在自己对面梨花树下的男子问道。“你说我是谁便是谁!”男子优雅的把扇子“哗”的一声打开,那英姿说不出的潇洒。当葛妙问出“你是谁”时注定了她被他的痴情守护,也甘愿背下那千古骂名,只为卿一场花雨的邂逅,便深藏情种!
  • 最可笑的200个爱情幽默

    最可笑的200个爱情幽默

    这是一本能让每一颗孤独的心,都开出花来的书。因为受过伤,才活得更坚强!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一定不能没有生命。本书汇集了经典的爱情幽默故事,让读者在轻松一笑的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爱情的哲学,从此让快乐走进你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