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5500000015

第15章 哲学与做事:真正的美丽源自善良 (1)

唐代诗人白居易喜欢佛法。有一次,他听说鸟巢禅师的修行相当高,于是专程向鸟巢禅师的住处去请教。

白居易问鸟巢禅师:“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鸟巢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三岁的小孩也知道这样说。”

鸟巢禅师说:“虽然三岁的小孩也说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够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礼退下了。

不要背负心债过日子

良心通常只以沉默的形式说话。

——【德】海德格尔

人的内心常常受到良心的束缚。一旦做了“有愧”的事情,心中就会涌起难以消解的悔恨,尤其是面对他人的宽容与安慰,那种揪心的情绪便更加挥之不去。良心,是人的道德情感的“试金石”。人活着,无论多大的磨难和挫折,都不可怕,最怕的就是良心受到谴责。做了错事坏事,或许可以逃过别人的眼睛,甚至逃过法律的制裁,但是唯一逃不过的是自己心灵的谴责。

在一次海难中,除了船长彼得,其余船员集体遇难。所有人都以为他已经死亡,船主也按照有关规定及当地的惯例给每位遇难者的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没想到他劫后余生,成了唯一的幸存者。他几经磨难,死里逃生,在回家的途中,当他听说因为这起事故,每位遇难者的家属可以得到十几万的补偿费后,立刻打消了回家的想法。因为他一回去,这笔钱就得还给人家。而这些钱,如果让他去赚,至少得20年。

思考再三,彼得开始了流亡生涯。然而,他的心始终无法安宁,他夜夜失眠,想妻子儿子,承受着亲情和良知的煎熬。到最后终于无法承受心灵的纠缠,重新回到亲人的怀抱。

巴金先生说:“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痛苦。”背负着心债过日子,其中滋味可想而知。上不愧于天,下不怍于地,人生才是真正的洒脱与幸福。

如今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往往达到癫狂的地步,人的生命为财富所劫持,而其他的一切则成为了附属,生命在社会的进步中被异化。然而良心不是儿戏,谁能使一个人开脱掉自己良心的责备呢?良心是每个凡人的上帝。良知是性善的一个表现。

在近代的基督教背景下,西方的整体人性观是性恶论的,但《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中却表达了与中国儒家的性善、良心相契合的观点:

无论人们认为某人怎样自私,他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我们常为他人的悲哀而感伤,这种情感同人性中所有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样,绝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虽然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最敏锐。即使是坏人,极其严重地违反社会法律的人,也不会全然丧失同情心。

“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是人类本能情感的一种体现,无论人性中的自私表现得如何猖獗,人都无法否认自己的情感中蕴涵有向善的可能和要求,这就是良心的作用。

过分善良是对自己的伤害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法】罗曼·罗兰

对于仁慈、善良等词汇,大概没有人敢说马基亚维利是崇尚的。在他看来,仁慈和善良是君主笼络人心的手段。但大多数时候,过于仁慈和善良就是对自己的伤害。

“如果没有那些恶行,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那么君主也不必因那些对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如果好好地考虑一下每一件事情,就会察觉某些事情看来好像是好事,可是如果君主照着办就会自取灭亡,而另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

其实仔细品味这番话,也并非没有道理,一个过分仁慈的人,每做一件事情看似对他人很好,却损害了自己和身边的人,那么他的仁慈和善良就成了毒素。

亚历山大大帝的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却死在了善良和隐忍的美德当中。亚历山大曾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征服者。他雄才伟略,足智多谋,骁勇善战,领军驰骋欧亚非大陆,征波斯、西亚、北非、印度,建立起了一个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恒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药杀水(中亚,位于咸海的锡尔河)的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庞大帝国,使得古希腊文明广泛传播。

这样一个无比厉害的君王,却有颗非常善良公正的心,据说在亚历山大统治的十四年中,不曾有一个人未经审判而被他处死。在亲人和战友面前,他总是宽容、隐忍,甚至后来一度被母亲所支配,毫无威严。渐渐的,军队里的野心家们认为亚历山大不足为患,最后策划了一场毒杀案,令亚历山大死于非命,其母亲和妻子也遭遇惨死。虽说亚历山大具体死亡原因尚无定论,但因过于善良、仁慈而导致他失去君主的威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善良是一种美德,但过分善良就是一种任人欺侮的软弱品性。茅盾曾说:“对于丑恶没有强烈的憎恨的人,也不会对于美善有强烈的执著。”闲适生活中总有一些善良的“羔羊”,一心想对任何人、任何事做到不偏不倚,面面俱到,取悦所有的人,即使栽了跟头亦无怨无悔。他们对世界没有一丝一毫的敌意,妄图承受一切,让周围所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得益,这种想法是美好的,甚至堪称伟大,但越是这样的人越容易被世界所抛弃。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女士结婚不久就离婚了,离婚的原因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用她丈夫的话说:“你对我们太好了,我们都觉得受不了。”原来这位女士非常喜欢照顾别人,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外,所有的家务,包括买菜、做饭、洗衣服、擦地板等,都由她一个人包办,别人绝不能插手,弄得丈夫、公公、婆婆觉得像住在别人家里一样,所有的好事几乎都被她做尽了。久而久之,全家人对其忍无可忍,终于提出要她离开这个家庭,因为他们都感到心理不平衡。

善良过分、施恩过多,一则会使人对你的善行习以为常,轻视你,再者就是对于你的过分美好而感到心理有负担。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亚历山大,还是小小的贫民女子,他们的行为皆不可取。

如果一个人好事做尽,常会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又或者一个人没有选择、不看地点地让自己的善良泛滥成灾,一旦身处钩心斗角的窘境时,首先受到欺压和被淘汰的,必将是自己无疑。善良和宽容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别忘了小鸟还会捉弄稻草人,每个人都不要因为太美好而使人人视你为圣人,或不敢靠近,或对你尽情地亵渎。

听从良知的声音

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英】莎士比亚

苏格拉底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有一种特别的现象,亦即每当我要去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时,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叫我不要做。”苏格拉底称这个声音为“精灵”,而这个精灵只会说“不”,就是只有当你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时,精灵会对你说不可以。

这听起来似乎挺不可思议,其实不难理解。就像我们常说的“做了这件事,我会良心不安的”,这种“不安”跟苏格拉底所说的意思是相似的,他所说的“精灵”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莎士比亚也说“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他们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先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听听“精灵”的声音。

从前,有一个人打算悄悄跑到邻居家的麦田中偷一些麦子。“如果我从每块田中偷一点儿,谁也不会察觉到,”他心想,“但是加起来数目就非常可观了。”于是他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偷偷带着女儿离开家。

“孩子,”他压低声音说道,“你得给我站岗,如果有人来就大声喊我。”

然后这人溜进第一块麦地,开始收割。不一会儿,女儿就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收拾起来,走进第二块麦地。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女儿又大声喊道。

这人停下来,向四周张望,但还是什么人也没看到。他又收了些麦子,然后来到第三块麦地。

过了一会儿,女儿大声叫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向四周望了一下,但还是什么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捆好,然后溜进最后一块麦地。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女儿又叫了起来。

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还是没有看到人。

“你为什么总是说有人看到我了?”他生气地问女儿,“我四处看了看,什么人也没看到。”

“爸爸,”那孩子低声说道,“有人从天上看到你了。”

做一件违背道德的事时,别人是否看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良心会因此而受到煎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良知,它是约束我们错误行为的道德力量。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的事情,必然会受到内心的惩罚。在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的《忏悔录》中,记录着这样一件事:

卢梭小时候,家里很穷,为求生计,只好到一个伯爵家去当小佣人。伯爵家的一个侍女有条漂亮的丝带,很讨人喜爱。一天,卢梭趁没人的时候,从侍女床头拿走丝带,跑到院里玩赏起来。

正在这时候,有个仆人从他身后走过,发现了卢梭手中的丝带,立刻报告了伯爵。伯爵大为恼火,就把卢梭叫到身旁,厉声追问。卢梭紧张极了,心想,如果承认丝带是自己拿的,那他一定会被辞退,以后再找工作,可就更难了。他结巴了好大一会儿,最后撒了个谎,说丝带是小厨娘玛丽偷给他的。伯爵半信半疑,就让玛丽过来对质。善良、老实的小玛丽一听这事,脑瓜子顿时懵了,一边流泪,一边说:“不是我,绝不是我!”卢梭却死死咬住了玛丽,并把事情的“经过”编造得有鼻子有眼。

这下子,伯爵更恼火了,索性将卢梭和玛丽同时辞退了。当两人离开伯爵家时,一位长者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之中必有一个是无辜的,说谎的人一定会受到良心的惩罚!”

果然,这件事给卢梭带来了终身的痛苦。40年后,他在本人的自传《忏悔录》中坦白说:“这种沉重的负担一直压在我的良心上……促使我决心撰写这部忏悔录。”“这种残酷的回忆,常常使我苦恼,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

一时的自私让卢梭遭受了一生的良心谴责。时刻反省自己的良知,用自己的良知与处世标准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才能减少过失,无愧于心。

良心的惩罚是最痛苦的煎熬,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之一。背负着良心的惩罚会让你苦恼得寝食不安。要做到坦坦荡荡,唯有让自己的心充满正直、诚实。当正直和诚实的阳光照耀着你的心灵时,阴霾就会远离你的世界。

自我约束是减少错误最有力的道德力量,因为一个人做了违背道德信义的事,首先受到的是来自内心的惩罚。正直和诚实就是一个人的良知,是一个人心中的审判官。心中有原则,做事就不会为得失所迷,心情就不会为得失所累。为人处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要让灵魂受审判。

道德不需要墨守成规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英】邓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与人辩驳关于诚信的话题。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雅典市场。他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果然成功突围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那么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同类推荐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听冯友兰讲中国哲学

    本书系统地讲解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和演变,介绍了我国古代哲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思想及其代表人物。而且,本书对冯友兰有争议的思想,也试图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并补充了一些新颖的内容,使本书增加了更多的哲学容量。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 沉思录II

    沉思录II

    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先师、古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谈话录。此书中,作者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追求理想的生活。时至今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对背负巨大生活压力、心灵躁动不安的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热门推荐
  • 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在本书中,我们尽量避免枯燥乏味的说理,采用故事与互动结合的方式,帮助你循序渐进地养成做事的好习惯。当你认同我们的观点时,你心里可能就会想要有一些改变,但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按照书中说的方式做,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成功课

    秘密: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成功课

    "这本书所要阐明的一个道理就是:纸上谈兵的人从来都不会成为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以变得非常富有;一个不能成为总统或者国会议员的人同样能够获得成功。与那些只知道悲叹命运不公的人相比,善于把握机会的人要伟大得多;与具有高尚品格和良好道德素养的人相比,那些固守着粗俗的财产和行为野蛮的人真可谓卑劣至极。有很多东西比财富珍贵得多,比名声荣耀得多。能够懂得如何走向成功的人生,就是本书的目的所在。"
  • 90后最喜爱的名言警句

    90后最喜爱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人类智慧宝库里的一份珍贵财富,是古今中外先哲们和无数有志之士的厚积薄发,是人类知识的积累,是民族智慧的提炼,所以它跨越国界,世代相传,给人启迪,发人深思,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90后最喜爱的名言警句》是一本具有“麻辣”效果的好书,精选多位青春作家的睿智思想和时代惊语,青春活力与叛逆的回归。
  • 重置属性

    重置属性

    BOSS大爆特爆,凌辰因临时加入队伍,分装备时被队友们排挤,只得到一件名叫重置护腕的低品级装备。至此,凌辰走上了一条无人敢于尝试的道路。(已有《网游之重生最强》、《超级客栈系统》两个网游完本,无断更记录,请放心支持O(∩_∩)O~……)
  • 拱手河山讨你欢:错为帝妻

    拱手河山讨你欢:错为帝妻

    “深宫寂寞,臣妾今日就让皇后娘娘懂得什么叫做真正的快乐,可好?”控制不住的直接冲出冷宫,直到自己吃饱喝足以后,身侧却早已无人。落难凤凰不如鸡,曾经三千宠爱也不过过眼云烟。不过她也不稀罕,神马宠爱都是浮云,一人吃饱全家暖就好。
  • 思存此处

    思存此处

    无意中找回了丢失一年的游戏账号,却不知道此账号已经被别人使用着陷入了一个网恋小三门。群众,渣男,小三,和背叛了的朋友们,看着热闹非凡,可此号已不是本人。不过没关系,反正她一直把网游当做单机游戏来玩的,那些张三李四她本来就不认识,随便闹腾吧,屏蔽就好。然而,她终究会发现,网游的真正魅力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而不是单机程序。细雨靡靡,思存此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豪门追爱:缠绵不休

    豪门追爱:缠绵不休

    高调且骚包的顾三少,是娱乐杂刊的常驻人物。花边新闻不断,被顾老爷子赶往美国,三年后,回国第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淡漠的女子,千方百计想要征服她,最后,她征服了他。从此,顾三少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直到很久,他才发现她是多年前已经烙印在自己脑海里的那个穿着白色连衣裙认真谈钢琴的小女孩。
  • 傲世如风

    傲世如风

    如风般的风采,如烟般的洒脱,傲视天下的人儿!她是上天的宠儿,不管是现代还是在这落后的朝代。现代,她是商场上的凤凰,展翅间让众人只余心惊和无以言诉的钦佩;古代,她拥有着傲人的天资,是修真界的宠儿,她建立了自己的商业王朝,仅为这一世的家族。。。。。。(内容先写到这里,因为梦儿也不知道要怎么继续写了,汗一个,先闪)本为NP,不喜者慎入!本文不虐,所以喜欢虐的朋友请绕道!【精彩片段】【一】“凌璇仁,我要杀了你!”看着地上那被踩的已经奄奄一息的药草,如风的眼中冒出了火光!“皇兄!救命!!”看着原本温柔的人儿突然变成了母夜叉的代名词,一脸讪笑的男子立刻夺路而走,逃之夭夭——【二】“我不是女人!”看着这些围着自己转的男人,如风火了。“没关系,我不介意!”美面杀手含情默默的说。你不介意我介意!如风在心中想着。“风风,我本来就是‘断袖’!”腹黑宫主说。你是我不是啊!“女人,你真的以为不识男女吗?”世家大少眼中冒着火将人扑到在地。呜呜呜,我怎么这么的可怜啊!!!。。。。。。还有他,他,他,只不过一入江湖,就搞得江湖大乱了!唉,罪过啊!最让如风无奈的是,那个“弃夫”也追来了,老天,她要怎么办?********************************************************呵呵,梦儿今天在这里留一下言哈,有人领养了如风,女主角哦!亲95555717(茗)领养了!(*^__^*)嘻嘻……男二号北冥无我有亲蓝色天使驴领养成功!撒花,鼓掌!呵呵~~~男三号雷若天由亲诗语如梦领养,呵呵,大家恭喜一下~~~本文中对女主最忠心,最无私的南宫朔由亲maxlmy2010领养,大家鼓掌,恭喜哈~~~~天泽由亲姬恋歆领养,(*^__^*)嘻嘻……,恭喜一下的说!慕容洁由亲凌圣羽薰领养,鼓掌!
  • 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礼仪文化:礼仪风俗概论、礼节民间风俗、称谓传统风俗、仪表礼仪风俗、言谈礼仪风俗、工作礼仪风俗、会议礼仪风俗、谈判礼仪风俗、宴会礼仪风俗、宴会礼仪风俗、出行礼仪风俗、外礼仪风俗、通讯礼仪风俗、文书礼仪风俗等。
  • 伤寒论(四库全书)

    伤寒论(四库全书)

    在中国医学史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可以称得上是时代的著作。中国医学的肇始期可上溯几千年,至此,才理法方药大僃,为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因其滋养,产生了精彩纷呈的各种医学流派。《伤寒论》篇什不过十卷,然包罗宏富,精微玄妙,常读常新,帮后世彦各骋其智,祖述推演以探求仲景深意者,层出不穷,著述不下数十百家,为杏林增色不少。本书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的点校,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伤寒论注释、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