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700000031

第31章 慈悲心助人,智慧心成己 (3)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的佛像前,他停下来,说:“你怎么这样唠叨呢?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说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那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就互不相欠了。”

我们在布施时,必须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同情就是同情,布施完了就应该心无此事。做完了,便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佛在这个世界上,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就说再见,便不再来了。佛就是这样,他用无私的慈悲救助世人,而心中不留一念。

真正的禅的精神,不是只图意境上的独自清闲享受,而是注重行为的施舍,不图回报。儒家精神的济世情怀其实和佛家的慈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相同的。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愿,其实和佛教的精神是完全吻合的。所谓“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这才是真正的佛境界,除此以外,皆是虚妄。

关爱一切,善待众生,是佛之慈悲心的所在、菩提心的印证。心中的悲悯和善良促使修佛之人形成了一颗菩提心,而一颗圣洁的菩提心又督促人一心向善,诸恶不做。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就是用自己的痛苦换取他人的快乐,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换取他人的精神解脱。

我们在行善时也应当抱持不求回报的心态,一心为他人着想,让一切施与了无痕迹,而不要口口声声强调自己的善行,否则,再好的善行都会蒙上一层虚荣的阴影。真正的慈悲和善,是来源于心底的纯正与坦然,是一种助人成己的分享的智慧,是将心意付诸实施而不求回报的无声行动。

容忍恶行,感化恶念

【佛心智语】

只有用善念容忍恶,感化恶,变恶为善,才算真正发挥了善的力量。

一位法师说:“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难。”在佛教的词典上也有类似的解释:慈悲就是给人快乐,将人从苦难之中解救出来。实际上,慈悲是对众生而言的,慈悲无法对自己,只有对众生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佛法中,慈悲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众生缘慈,是缘众生而起慈心。感悟到这种慈悲,心中便始终存在众生这个实体,相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这种慈悲心,是针对这些个体而言的。第二类是法缘慈,是缘于法的因缘起灭而起的慈心。在他们眼里,个体还是个体,但是众生已经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主体,因体验到无我而认识到法空,因此,见到无我的众生承受着因法无常而带来的痛苦,就会起慈悲心。第三类是无缘慈,是缘于我法皆空、因缘和合、轮回变换而起的慈心。菩萨就是在这层境界上生起慈悲心,发愿救众生于苦海的。

怀第一类慈悲心的人,见到街上的乞丐,必会心生怜悯,然后掏出口袋中的钱去帮助他们;怀第二类慈悲心的人,见到一本书,不会认为它是一件实体的物质,而会认为这本书是由一页页写满黑字的白纸装订而成,书非实体,而白纸黑字却是实物;怀第三类慈悲心的人,见到一个在梦魇中苦苦挣扎而不能醒来的人,会顿觉世间众生皆是如此,在苦海中颠沛流离,却不得脱身。纠缠着心智的外物本是幻象,但是人的痛苦真真切切。

在人生中,比起受,施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慈悲是浑浊世界里的一盏明灯,既能照亮自己脚下的路,也能为他人指引方向。

深夜,一个赶夜路的僧人行走在一条漆黑的路上。因为伸手不见五指,所以僧人被身边经过的行人连续撞了好几下。当他正在懊恼的时候,前面却有一盏灯笼缓缓地移了过来。僧人向前看去,听见有人在小声嘟囔:“真是个疯子!明明眼瞎看不见,每天出门却还要提着灯笼!”

僧人好奇心大起,于是,等那个提灯笼的人走到自己身边时,他就上前问道:“您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啊,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看见过一点光亮,甚至不知道光为何物,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

僧人更困惑了,他问:“既然这样,那您为什么要提着灯笼赶路呢?”

盲人说:“我听说每到黑夜,所有的人就都成了盲人。白天能看到世界的人往往走不好夜路,而我的灯笼能让他们更好地看清楚脚下的路。”

僧人感叹说:“原来您是为了别人啊,您真是菩萨心肠!”

盲人说:“不是,不完全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我自己。”

僧人不解,询问原因。

盲人问:“你刚才走过来的时候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因为大家都看不到夜路,难免碰撞。”

盲人说:“这就对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他们看到了我,这样别人就不会碰到我了。”

僧人顿悟:“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求佛,原来佛就在我身边啊!”

僧人的感悟其实正说明了一个道理,为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正如求佛求到头,其实佛就在自己心中。为人处世,如果能时刻将布施放在第一位,那么我们一定能收获更多的善意。

佛要教化一切众生,慈爱一切众生,对好人要慈悲,对坏人更要慈悲,要度好人,更要教化坏人。世间并没有固定的魔或恶,如果魔能够体验到佛法,那么它也能够变得慈悲。

受人尊敬的良宽禅师除了外出弘法之外,一般都会住在山脚下的一间简陋茅草屋里。一天夜里,一个小偷到禅师的茅屋行窃,翻箱倒柜却没发现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他准备离开。这时,他恰遇外出归来的禅师,两人四目相对,小偷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禅师并未发怒,也没有喊人来抓贼,反而和颜悦色地对小偷说:“既然你来到了这里,那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吧,来,我把身上这件衣服送给你吧!”

说完,他将身上的衣服脱下来塞到了小偷怀里,小偷既惊讶又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捧着衣服狼狈地离开了。清凉的月光下,良宽禅师赤裸着上身,看着小偷离去的背影,不由得感慨道:“如此美丽的月光,怎么不能静心观赏呢?我真想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你啊!”

天亮以后,良宽禅师起床发现那件衣服被放在了自己窗外的石台上,而且被叠放得整整齐齐,他不由得露出了微笑。

良宽禅师送给小偷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且还有一种慈悲的观念,正是这种观念感化了小偷。在生活中,我们应当用和平来避免冲突,即使有人打了我们,我们也不要还手,而要放下报复的念头,用不对抗的心感化他们,让他们了解善意和慈悲的真义。

如果只对好人发善心,行善行,那么,这种善是不完美的善。只有用善念容忍恶,感化恶,变恶为善,才算真正发挥出了善的力量。所谓的“慈悲心助人”,不仅指帮助好人,同时也包括劝恶向善。

存悯物心,对生命不草率

【佛心智语】

常存一颗悯物的心,不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逢时,果报还自受。”这句佛经唱词的意思是,即使在人世间经历了千百个轮回,每个人所造的罪孽都不会消失。每到因缘际会之时,果报都是要自己承受的。由此可见,佛家非常看重果报偿还这个道理。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在彼此的因缘际会中生生不息,而虽然我们人类成了自然界的最高生命体,但我们依然不能去主宰大自然,因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也要依赖大自然去生存。

在佛家戒律中,第一条就是戒杀生。一旦人惯于杀生,那么依因果循环之理,人最终将会受到杀生的报应。所以,放生就是放过自己。心存善念之人,就会以人道的精神来对待一切生命。

一位驯马师来找佛陀,他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因为他残杀了很多马匹。他心情难以平复,终日不能成眠。

佛陀问他:“你是如何驯服你的马的呢?”

“我驯马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软,第二种方法是硬,第三种方法是软硬兼施。”驯马师老实地回答。

佛陀说:“如果这三种办法都不行呢?”

“那就只好杀了它。”驯马师继而反问佛陀,“您怎么教化人呢?”

佛陀说:“我教化人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软,第二种方法是硬,第三种方法是软硬兼施。”

“如果这三种办法都不行呢?”驯马师继续问道。

佛陀说:“那就只好杀了他。”

驯马师骇然道:“您是佛,怎么可以杀人呢?这岂不是犯了杀戒。”

佛陀说:“你说得对啊,杀生的确是不净业,不过我说的杀与你说的杀有所不同。对于一个不能教化的人,我根本就不会理睬他,这不就等于他在我的眼中死了么?这与杀了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驯马师闻言恍然大悟,以后再也不虐待动物、胡乱杀生了。

这个故事鲜活地向我们展现了人对待世间生灵的态度:一种是尊重,一种是草率。尊重不是简单的珍惜,而是要包含着慈悲和普度的,虽然众生的形貌各有不同,或重或轻,但他们都需要被尊重和关怀,都有生存的权利。对生命持草率态度的人,常无视生灵的恐惧与痛苦,只为满足一己私欲,便残害生命,这无异于人性的堕落和泯灭。

人与世间其他生命一样,都是自然界孕育产生的。为恶不会让人在自然当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而只会令其扼杀了自己的前程。而慈悲为怀,珍爱生灵,往往能让人迎来善果,得偿惠泽。

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俗姓王,字冲元,最初在余姚县担任税务官。因为他经常买鱼放生,所以当薪水用完时,他不得已就挪用了公款。等到上级长官派员清查库钱时,才发现他已经挪用了数十万的库钱。

依照当时的法律,他被判了死刑。在临刑的时候,他不但面不改色,而且还对好友说:“我已经放活了亿万条的生命,今天我是死而无憾啊!”说罢,他合掌念佛。

当刽子手挥起钢刀砍到他的脖子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大刀断裂成三节。监斩官许自新立即做了奏章,将情形奏报给钱镠王。而钱镠王也是信佛的慈悲之人,见到奏章,他立刻下令赦免王冲元的罪,并且恢复了他的官职。

但是王冲元被释放之后,看破了世事,出家学佛,最后被推崇为净土宗的第六代祖师。到了七十二岁的时候,他端坐合掌念佛而逝。

后来有位僧人,每天都围绕着延寿禅师的灵骨塔礼拜。有人问他原因,这位僧人回答说:“我前一阵子生了一场重病,魂被鬼卒引到了阴间。我见到阎王殿的角落有一轴画像,阎王亲自对着画像在恭敬地顶礼膜拜。我感到好奇,就问旁边的判官,这幅画上画的是谁。判官回答说:“画的是永明延寿禅师。凡是人死了以后,都必须经过这里,唯有永明禅师直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而且是上品上生。阎王对禅师特别尊敬,所以才向禅师的画像顶礼膜拜。”

慈悲放生,念佛往生西方,不正说明了放生乃大慈悲,大善行之为吗?

如果我们时时练习以慈悲之眼观众生,时时不忘怜悯众生,那么我们内心必将获得愉悦和平静。如果一个人常常做出伤天害理、伤害无辜的事,那么他终究会果报还诸自身,自作自受。

我们从来都是与我们周围的事物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所以关怀它们,实际上就是在关怀我们自身,放生就是放过自己。因此,常存一颗悯物的心,不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更是对人生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顿悟。

【大师点拨人生】

不轻己能、不服老,无论年龄多大,只要保有年轻的心,敞开心胸,心存慈悲善念,殷勤精进,那么人人都可以做奉献的工作。若能认清自己的优点、长处,尽其所能地发挥,那么就会妙用无穷!

——证严法师

慈悲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能力的高低,有奉献的心念,时时不忘精进,就一定能帮助别人。

奉献不一定讲究物质上的给予,而在于付出一片真诚的心。我们对于普度众生的事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气魄,对待朋友、师长、父母也要有一片至诚恳切的真心,对于所信仰的宗教更是要有一片智能的信心。所谓奉献,不外乎是奉献我们一颗真诚清净的悲心,这是最宝贵的。

——星云大师

只付出物质,而心底没有悲悯,那么这种慈悲是不完整的,也不会长久。心里存爱,一针一线都是付出,一言一语都是奉献。

如果你有智慧,知道世间一切的事物,起起灭灭、来来去去,都是暂时有而本来空的,那么你又何必那样在乎自己、在乎他人。如果你很慈悲,那么你就不会计较付出的多少,不会在乎他人的反应,而只会为了爱护环境、照顾他人而作奉献。智者能够放得下,因为一切本来就是空的;慈悲者能够提得起,因为有世间就有业。多造善业,多结善缘,这正是菩萨的心怀。

——圣严法师

慈悲是爱人的胸怀,智慧是成己的根基。真正的慈悲要用智慧去推动,真正的智慧也需与慈悲来交融。

同类推荐
  • 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

    人一生必须具备的30种关键能力

    人的一生中,有的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众人瞩目的精英人士。有的人却湮没无闻,与成功无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拥有关键能力,而一些人缺少关键能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培养提高关键能力,让你脱颖而出。改变一生。
  • 办事的艺术

    办事的艺术

    办事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现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办事儿可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没有掌握办事的艺术,即使是最简单的事情,也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即使是最为优秀的计划,也不会变成实际中的成功。 研究、掌握和运用办事的艺术,是现代社会生存的需要。是谋事的需要,是达到目的的需要。也是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懂得了办事的艺术,你的办事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这就是走向实现自我的成功之路。
  • 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人生在世,没有人一辈子交好运,也没有人一辈子走背运。失败、委屈、痛苦、无奈、寂寞、诱惑等都是成功前必须要经历和承受的。一个沉不住气的人,肯定是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一个沉得住气的人,必然是大非面前不糊涂、头脑清醒的人。要想游刃有余行走于社会,必须要学会沉住气,必须要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沉住气,是经验的总结,生活的提纯;沉住气,是智者的选择,聪明的对策;沉住气,是信心的标志,希望的基石。该书是一本写给面临选择、陷入困惑和向往幸福的忙碌都市人的人生智慧书。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教给读者怎样摸清情绪变化的规律,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 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18岁以后懂点心理学

    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在家庭中担任什么角色,无论你处在人生发展的哪个阶段,心理学都会对你有所帮助。心理学不是一种可以教你成为心理学家的学问。然而我们在社会上生活,就要学会如何思考,学会变得更具有智慧,学会让自己更好地主宰自己的命运,学会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快乐!本书告诉你:18岁以后,你应该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摆脱心理困惑、如何获取成功等。没有抽象的理论,只有鲜活的案例,它能让你在精神享受中获得帮助。18岁以后,你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改变命运先要改变自身,改变自身首先要敢于剖析自己的心理。
  • 把工作做到位

    把工作做到位

    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最应该强调的两个字就是——到位。可以说,中国并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但真正缺乏的是那种能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到位的执行者。我想,把工作做到位是一个员工的工作准则,也是每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只有把工作到位,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把工作做到位,既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同时还是对社会负责。本书针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建设和实践的需求,阐述了把工作做到位的重要性,剖析了工作不到位的种种表现,最后告诉读者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沟通其实很容易

    沟通其实很容易

    本书试图引导读者去思索关于沟通的本质与目的,剖析在职场上所有可能影响沟通的因素。让读者分享成功者身经百战的心得与说服技巧。例如:面对“秘密”的处理方式、如何说“不”、如何运用肢体语言、造成沟通错觉的因素、解说的艺术等,循序渐进,提高读者自身的沟通能力。
  • 青少年生活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生活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高效团队的十个特征

    高效团队的十个特征

    团队建设的十把金钥匙,开启高效团队的大门。助力管理者,打造高绩效团队。
  • 胭脂木

    胭脂木

    他护着身后的女人,冷眼看着被他推下楼梯的她,跌断腿,直到离婚他再也没有出现。从此她的复仇开始了……生下她儿子的女人,逝去的小小生命,被摧毁的事业,这些都是她送他的礼物,最后的一击是五份被收藏已久的亲子鉴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信仰

    信仰

    历史上最伟大的人都建立过信仰,哪怕最普通的人,也曾经追寻过信仰!你的人生可能不完整,唯一的理由是信息太多,信仰太少!生活中,损友讥讽,质疑四起,如何我行我道?管理企业时,利益捆绑、制度捆绑,不如“信仰加身”。前途渺茫、生活乐趣少……此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打造一份坚定的信仰。本书适用于在生活中迷失,在工作中挣扎的普通人。它从规则、控制、引导、忍耐、意志、梦想、意义、行动、宽容等角度教你在识人用人、升职加薪、高端谈判、企业管理、情感对话中掌握主动……相信本书会成为照亮你内心黑洞的生活指南,成为改变你工作态度的行动指南!
  • 武极碎空

    武极碎空

    药王谷药仙转世重生,成了风家三少爷风逸……从此这个被称为“天生废柴”的男人,彻底逆转了人生,利用前世炼药的经验,改善体质,畅通经脉。炼制逆天神丹,引雷淬体,沙漠苦修,九转凝魂;弹指惊雷,手握至尊神器,脚踩天下高手!终于成就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