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19500000002

第2章 导论(2)

钱纳里的发展模式,又称发展格局的经验分析。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中,钱纳里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1950—1970年的20年间,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积累过程、资源配置和人口分配过程三方面列出十项指标,观察它们如何随人均收入的变化而变化。钱纳里的研究既从横向的某一个时点上,也从纵向的时间序列上观察了处于不同人均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最后得出一个经济结构随经济发展的正常变动的模式。这种变动包括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变化,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而带来的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工业的变化,以及由于家长重视子女的质而不是量的观念的变化而带来的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家庭规模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的变化等。如果说刘易斯模型强调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的话,那么钱纳里的发展模式更加强调城市化过程中的人们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钱纳里,1988)

2.区域经济学视阈下的城市化

刘易斯的结构变动模型实际上是对发达国家工业城市化道路的理论概括,城乡人口结构的转化是城市化的必要基础和条件,而两部门间的利润差成为转化的动力。由这个模型衍生出来的关于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观点,特别是许多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口号,实质上都隐含了这一理论逻辑,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实践影响深远。比如,以商业贸易促进城市化;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用服务业深化城市化;信息化与全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

但是,刘易斯模型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刘易斯模型的建构相对简化,他将一国经济看成是封闭经济,忽略了国际经济及开放性对一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任何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都无法摆脱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城市化的进程和水平。其次,刘易斯模型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两部门之间的利润差成为产业人口流动的动因,产业状况决定了一国的城市化进程。再次,在刘易斯模型中,城市工业部门被理想化为不存在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前城市部门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农村边际生产力为零以及城市工业的就业创造率与其资本积累率成正比,这种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区域经济学可谓弥补了刘易斯模型的不足,开始考虑国际因素如产业分工、技术进步和外溢等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影响,也开始探讨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20世纪9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理论吸收了“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合理成分,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增加了一些更适合市场经济环境的合理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创新性:一是并非简单地争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与否,而是强调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二是突出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强调创新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认为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三是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投入要素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而且还强调企业家资源的培育及其在发展中担当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理论基本解释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产业集群理论,它在强调区域分工的重要性外还进一步强调了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作用,特别是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作用。在这些理论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模型。城市作为区域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区域内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聚集体。如果把区域视为一个系统,城市的形成与演变是在特定的区域中完成的,城市的发展轨迹受制于其所在区域的总体发展格局。区域从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经济基础支撑、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多种约束。在一般情况下,区域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供给种类、供给能力,区域市场的需求结构和潜力,会制约城市的经济结构类型及其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从区域经济的空间集中性来看,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依托城市而进行的。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集聚地,对区域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发展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相应变化,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因此,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累积性的因果循环过程。(杨开忠,2000、2001)区域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互动模型尽管看到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可能性,但并没有指出实现这种可能性的条件,也没能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脱节与掣肘。首先,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特别是在人口、资源、环境、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的约束下,经济增长的永动机并不存在。其次,即便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增长也不一定会带来城市的发展,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与城市发展政策并不存在必然的良性互动关系。关于这一点,雅各布斯在《城市经济与国家财富》一书中举了许多典型的例子,其中发人深省的是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大自然对这个地方很慷慨,各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人文社会条件基础也不差,该地区和平稳定,人们也勤劳自立;国家的支持和援助计划(TVA)十分巨大;在产业发展上,该地区从最初的水力发电,到煤电开发,最后发展到核能发电……然而,这个地方依旧贫穷落后,城市发展不起来。”(简·雅各布斯,2008:8597)此外,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历史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表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不是一个线性的相辅相成关系。在工业化的后期,制造业占GDP的总值开始下滑,工业化对城市增长的动力不再,但城市化水平依然保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是第三产业兴起的结果。但是,究竟是第三产业的兴起推进了城市化,还是城市化的深化带来了第三产业的崛起,这是一个有待经验论证的问题。因此,至少我们应该看到,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增长并不必然带来城市的繁荣的发展;城市的持久繁荣,不仅需要产业的转型升级做支撑,也需要城市发展战略的调整做保障,更需要产业转型升级与城市化战略调整之间的协调和契合。

(二)社会学对城市化的理论解释

在社会学领域,对城市化的解释主要有三个理论路径:一个是古典社会学,二是兴盛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芝加哥学派,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新城市社会学。古典社会学大家们主要是从欧洲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的大转型来谈城市化,城市被当作社会转型的分水岭。而从芝加哥学派到新城市社会学,社会学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框架则基本上是以美国为经验对象的,它们用不同的理论视角描述了美国特定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其动力。

1.古典社会学家对城市化的论述:城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组织形态在社会学领域,阿德纳·费林·韦伯(Adna Ferrin Weber)所著的《19世纪城市的成长》(The Growth of Citie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是第一本较好概念化地对城市进行综合统计研究的英文著作。韦伯意识到了19世纪西方社会的急剧变化,认为:“当前最显著的社会变化是人口在城市集聚……在西方世界,向心或聚集现象成为普遍的趋势。”他的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样一些问题:导致人口转移等变化的动力是什么?这种变化能否持续?最终结果如何?人口重新分布所带来的经济、道德、政治和社会影响是什么?(转引自贝利,2010:23)正如弗雷德里克·C.豪等人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城市在人类文明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由此诞生了一个新社会。在所有关系中,生活在不断改变,一个新的文明已经诞生……社会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有机体,正如人类自身一样,具有头脑、心脏和神经系统……它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具有意识,能够做出一致的行动,能够准备,具备智能……有助于形成一个明确的政治和社会理念。(Howe,1905)欧洲社会哲学家们也对其所感受到的由工业城市化导致的革命性变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提出了一些基本的问题,例如:城市生活产生了什么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差异?在这些理论叙述中,工业大都市被公认为是社会的分水岭。学者们在强调区分分水岭的根本变化时,传统和现代两种社会类型之间的分化被建构出来。

亨利·梅因爵士(Sir Henry Maine)最先描述了这种显著区别。他研究发现,随着现代工业及现代城市的发展,家庭依赖性逐渐解体,个人责任逐步增加,建立于个人在家庭中所处地位上的集成责任,逐渐被契约和有限责任所取代。而这种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变化,是根据对财产(主要是土地)的占有方式的变更而同时进行的。在乡村,土地由家族共同拥有;而在城市,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个人不再依附于土地和家庭。(Henry Maine,2004)滕尼斯进而指出,在所有文化系统的历史中存在两段显著不同的时期。第一段称之为礼俗社会(Gemeinschaft),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社会中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或靠血缘维系的族群,个体的作用和责任由传统的权威所界定,社会关系是本能的和惯常的,合作为习俗所左右。第二段称为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社会和经济关系建立在个人之间的契约基础上,个人有专门的角色,对于个人的回报不再是基于世俗的权力,而是基于竞争性的劳动力价格;劳动力成为市场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不再是亲情关系,而是专业中的同行;社会关系是基于理性和效率,而非传统和习俗。(Tonnies,2010)在滕尼斯的思想基础上,涂尔干进一步认为,日益分化的劳动分工是使得人类文明从片段化机械团结走向有组织的有机团结的一个不可改变的历史现代化过程。片段化的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由相似的无所不包的家族演替构成,而现代化的过程则将这些小的社会群体融合成大的集合体,进而形成国家。社会劳动分工日益分化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人们社会交流和接触的机会大幅度增长。(Durkheim,1997)类似地,齐美尔(Georg Simmel)区分了两种社会状态,着重探讨了两者在社会心理上的关系。一种是个人完全沉浸在直接接触的小社会圈子中,另一种是个人在集体社会中承担专门角色。在前一种社会状态里,个人的全部个性被其所在的群体所决定和主宰,在后一种社会状态里,个人参与到关系生活的各个专业利益集团里,在有限责任的条件下,个人受到保护。齐美尔看到了乡村生活与大城市生活之间显著不同的特征:乡村生活具有稳定的生活节奏,个体停留在无意识层次;而城市生活不断受到外部的刺激,个体需要不断做出有意识的反馈。都市中的个体具有高度自治的特性,个人变得更加自由,人际间关系的处理主要基于非情感因素的考虑和计算。

萨姆纳从满足人的需要途径的差异性角度比较分析了城市与乡村的重大差别。他认为人们的需求及关系主要受到两种模式的影响——民间方式(folkways)和国家方式(stateways),前者指满足人类需求的直觉和无意识方式,它更多地受到社会制约;后者指受到国家体制所左右的契约关系,它更多地受到来自国家的调控和城市中经历的影响。(William Graham Sumner,2011)正如威尔考克斯所描述的那样,“城市似乎在不可思议地改变着人们,新来者会被同化,从而演变成为城市人”。(Wilcox,1904)这种观点在马克斯·韦伯那里也有深刻的论述。韦伯认为,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理性在不断增加。在传统社会,个体行为基于对惯常刺激的反应,主要涉及自治反应,进而影响到社会行为。而在现代社会里,社会关系变得相互关联,个人行为主要依靠理性的自我意识,因而社会具有了契约的特征。个人被一种理性法则所指引,认为存在着合法的义务,并且理性地期待其他个人和组织也会去践行这些义务。公共机构设法调控随之而发生的契约行为,并提供确定性的原则,以使个体接受当局的管理。(Max Webber,1963:2356)综上所述,古典社会哲学家看到了城市兴起的背后,人类社会关系的构成和组织原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身份到契约,从情感到理性的转折。城市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组织形态的分水岭。在此过程中,社会分工高度专业化,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剧,社会变得更加脆弱多变,政府(官僚机构)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方式,其数量与功能影响在不断增加。

2.芝加哥学派对城市化的解释:城市作为社会生活的容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进入迅速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时期,大量农民和移民涌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社会学派对于城市的研究,其研究对象与内容涵盖了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等多方面。

同类推荐
  • 论美国的民主

    论美国的民主

    本书是法国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长期考察后写出的一部举世公认的世界名著。本书前半部分包括美国的种族状况、英裔移民带到北美的影响、美国联邦制的优点以及与其他国家联邦制的比较、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的关系、政党产生的原因、政治社团的作用、舆论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阐明美国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体现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国的民主思想和美国的民情为背景分析了美国人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科学理论、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
  • 日子里的中国

    日子里的中国

    本书是袁岳协同他零点的同事,以及众多社会学专家、资深媒体人、企业家和普通民众,从零点公司积累20年的调查中精选出了最具代表性的数据,结合我们这20年社会发展与个人生活变迁的种种趣事、热点、辛酸,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想的时光。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这是一份既闪现着理性的光辉,又有着真实生动的触感的珍贵记录。
  •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探析

    关于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特征、价值取向、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政治制度文明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政治体制改革是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的根本手段、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等等。
  •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发生变轨,即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化”开始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作者综合对比了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理出了中国城市化战略基本的历史逻辑或路径,得出了中美两国城市化殊途同归的结论。
  •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

    中美两国之间尽管有些纠葛,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分歧,但归根到底中美关系是要好起来才行。这是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需要。中国威胁不了美国,美国不应该把中国当作威胁自己的对手。
热门推荐
  • 汉末匹夫

    汉末匹夫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一个山贼如何在一个混乱的年代闯出一个新的天地,看李自强如何铸造一个新的盛世天朝!
  • 傲焰

    傲焰

    艳,一个冷若冰霜却又艳绝天下的女子,冷艳这个词似乎就是为了形容她的存在。从江湖顶尖的杀手到护卫一国的将军,她不是多变的女子,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有人畏她如蛇蝎,有人敬她若神明,也有人为她痛彻心。她不是一个迷,而是一个神话,带着现实的酸甜苦辣,却终究达到了凡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站在深情的帝王身旁,她是被天下尊称的“焰将”,长剑所指,血红一片。美貌,身姿,气质,这都不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她的冰冷与炙热带着一种奇异的吸引力,让人不可自拔的陷入,然后愈陷愈深,最终迷失了自己。武功,才情,谋略,这都不是她自傲的地方,她最让人惊叹的是那种洞悉一切的观察力,冷冷的看着世事,用一颗明悟的心,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堕落也好,辉煌也罢,她终究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秦始皇出巡记

    秦始皇出巡记

    本书审视了两千多年以来鲜为人知的有关秦始皇出巡的历史,并恢复了那段历史的本来面目,重在发掘秦始皇心灵深处的秘密,揭示他所处时代的精神本质,佐证对秦始皇和秦代历史的研究。
  • 高手寂寞2

    高手寂寞2

    其实,高手有一颗寂寞的心,因为高手的造就本就是用寂寞堆积而成。想快乐,想精彩,想无虑,就别当高手。高手寂寞2,承接高手寂寞江湖部结局展开的新神话部,剧情、以及11C角色定位,包括结局,均与旧神话部完全不同。三界,即江湖。
  • 红楼媚妃黛玉劫

    红楼媚妃黛玉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她原是富家千金小姐,却历尽艰辛,为了爷爷留下的遗产与家中亲人斗智斗勇。一辈子,没有享受过一天亲情的滋润。最终,同父异母的私生子哥哥将她推下悬崖。含恨而终,仍不让活着的恶人有好日子过。遇上警幻仙姑,说她仍有世间姻缘账未销,送她复入红楼。她要做一回林黛玉,决不让一个好人冤死,也定不饶过半个恶人坐享太平盛世。而最后红楼各人将作何归宿,最终绛珠仙子将芳心何属,且看转世黛玉,如何玩转红楼••••••
  • 我们还没有结束

    我们还没有结束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厉王新宠:隐形皇后

    厉王新宠:隐形皇后

    她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如隐形人般,被陷害与男人苟合,被未婚夫禄王退亲,被亲姐推入水中而魂游天外的焱皇朝相府嫡系三小姐。她是盘踞地府,十殿阎罗哭着求着想要让她赶紧投胎,并保证她会长命百岁生活安乐的现代冤魂,许是心血来潮,许是终于将害死她的那些家伙全部拉到地府里受尽了折磨感觉没兴致了,在十殿阎罗王们喜极而泣,挥泪送别之下重返人间。当懦弱胆小、如隐形人般没有存在感的她变成了性情凉薄、出手果断、阴险卑鄙的她,且看她如何坐卧暖塌数银子,冷眼闲看风云起…听说相府三小姐落水醒来之后就变得不一样了,虽依然如隐形人般的生活着,但听见过三小姐面的人说,三小姐不再懦弱,还变得有那么一点可怕。听说焱皇城内一家青楼终于关门大吉,一番改造之后却成为了焱皇城内最繁华的销金窟,还只接待女客,男子若想进门,必须要由女客带着。听说…听说嗜血残暴杀人如麻阴阳怪气心狠手辣,面容奇丑无比能吓死活人吓活死人,年近二十却尚未娶妻,有着断袖之癖断背之嫌,手下俊美男子无数皆为他的榻上之臣,每晚都要折磨死几个俊美娈童才能安心睡觉的厉王,将要进京给太后贺寿!————她神情淡漠的看着脚下浑身血污、生死不明的男子,在丫鬟惊惧的目光下伸腿踢了踢,问道:“活人还是尸体?”那男子轻动了下,缓缓睁开眼,眼神清冷凌厉、冰冻三尺。她在他面前蹲下,依然清清淡淡的表情,说道:“你会武功吧?那么我们做个交易如何?我救你一命,你要教我武功。当然你不答应也没关系,只是不知道还要等多久才会有第二个人从这里经过,而且在你等待的时间里,可能你的仇人会先一步找到这里呢。”————她低头看书,无视架在她脖子上的冰冷利剑,悠然说道:“好歹我也救了你一命,你不知恩图报感激涕零也就算了,竟还想要过车拆桥恩将仇报吗?”他神情冰冷,其中有着毫不掩饰的杀意,手中轻动顿时有几滴嫣红的鲜血顺着剑刃滑落了下来。她依然无动于衷,翻过一页书册,带着点凉凉的气息说道:“杀不下手就将剑收了吧,你这样我脖子很痛。”他眼神闪烁,冰冷的嘴角毫无征兆的浮现了一抹浅淡的笑意,“白馨妍,做本王的王妃!”“没兴趣。”—————嗯哼,那个,宝贝开新文了哦,《青梅王爷竹马妃》:亲爱的们,赶紧给宝贝偶捧场去了,嘎嘎~
  • 魔术师谋杀

    魔术师谋杀

    从广州调回古城刑警大队的夏子成,收到网名为“杀人狂魔”的留言,即将开始一场诡谲的杀戮之旅。第二天,他们却遇到离奇的死亡案件。死者真的是残酷成性的“杀人狂魔”所杀吗?还是和饕餮——神话传说的龙之九子之一有着紧密的关联?随着死者身份的揭开,一段职场四角恋逐渐拉开帷幕,随之而来的是神秘的魔术师出现。他成了本案的最大嫌疑人,但是他却有不在场的完美证明。他到底是运用了什么方法杀害死者的呢?死?的身份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一段白领生活的真实挽歌,结局却是出人意料,催人泪下……
  • 剪刀

    剪刀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黑帮王子爱上我

    黑帮王子爱上我

    连续七天,都有神秘人每天给周璐送不一样颜色的玫瑰花,而且还有那昂贵的限量版泰迪熊。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终于有一天,他出现了,他就是三个月前,周璐偶然间救下的那个被人追杀的男子。他提出让她做他的女朋友。她会答应吗?他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校花的贴身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