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6400000009

第9章 语文课应当坚守的是“汉语”

韩军先生主张语文课“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吴联初老师则进一步明确为“语文课应该坚守住我们的汉字”,笔者不敢苟同。笔者认为,“汉字”固然重要,但毕竟不过是记录汉语的一种符号,是汉语的影子,只存在形体,不存在意义,其意义是语言赋予的,对我们的语文课而言,真正值得我们坚守的是我们的民族语言——“汉语”。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阶段就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字要规规矩矩地写”、“做到书写清晰,格式正确,不写错别字”是汉字书写的常规要求,不属于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好,说明我们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对头,应该改进(中国古代,根据汉字自身特点,通过“集中识字”,几岁的儿童一两年就可以认识三四千汉字,这样优良的汉字教学的优良传统我们为什么不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但,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不能因此永远停留在小学;“学生的字写得一团糟”,是我们的教学管理出了问题,应该加强,但,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管理不善胡乱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对于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而言,词汇量(汉字)只是一些基础性材料,字写得如何只是一种门面的事情,二者当然也很重要,但不切实际地夸大其词是不明智的;语言运用的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的认知与运用能力才是其实质性内核,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语言(“汉语”),致力于语言(“汉语”)运用的教学。

语言运用是一门大学问,其中的规矩门道方法技巧,即便一辈子专攻此道,也没有人敢声称自己已经完全搞清楚,是应该也能够“教学”的。可是,我们却没有真正重视过这一领域,严重缺乏相关的研究,更谈不上充分研究基础上的有效教学,识字教学之后,我们的语文课就不知道到底该干些什么了。原来所谓“工具论”的课堂,一方面热衷于远离“运用”大量灌输抽象的语法、修辞知识,好像知道了就等于学会运用了,效率不高,有人便归罪于“西化”,可有谁曾经认真研究过人家西方人的相关知识教学?另一方面,大都习惯于千篇一律装腔作势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归纳,可为了崇高,“思想”我们非得抽象到令人恶心的高度不可,因为无知,写作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我们也非得说成独具匠心的“艺术特点”不罢休:我们“教学”的其实都是一些遭到严重异化的东西,教师昏昏,却试图让学生昭昭,岂非痴人说梦?后来,痛定思痛还没有“思”清楚,便有人矫枉过正,主张彻底抛弃所谓的“数理剖解”,在内容方面大做文章,大讲特讲“举三反一”式的“积累”“积淀”,实际上是在借助包罗万象的课文内容,无原则地开疆拓土,包打天下,结果,形形色色的“教育”纷至沓来,“语文教学”反而没有了多少生存的空间。我们现在确实到了通过反思赶紧回归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时候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主张走回头路,让“教学”仅仅停留在“汉字”层次(关于“汉字”的意义与用法,即便小学阶段教学效果不好,如果让学生养成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也是完全可以“自主学习”的)——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永远深陷“少慢差费”的泥潭。

事实上,吴老师的这篇大作,文题是“语文课应该坚守住我们的汉字”,可除了前三段文字谈的是“汉字”,后面其实都彻底地转向了“语言”。吴老师没有遵循“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结果,打的是“汉字”的旗号,谈的却主要是“汉语”的价值与意义:“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云云是明目张胆地混为一谈;“做事做学问,历来就有‘一字千金’之地位”处是望文生义式的误用——这里的“一字”指的显然是恰如其分地用好“一字”,吴老师却照直理解成了“一个字”;“汉字难写,不假,但这可是自己的母语”的高论里面则不仅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还因为偷换概念,主语与宾语之间根本不存在同一或从属关系,语法方面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根本讲不通。

韩军先生主张语文课“回归语文教育‘文字’之本”,可是,其“语文课之独立价值是文字”,“若关注精神,也须由文字引发,由文字贯穿,终落脚于文字,即‘着意于精神,着力于文字’”云云,里面的“文字”指的其实也都应当是“语言”。从概念运用习惯上讲,韩先生的表达不能说有什么问题——我们广义的“文字”不仅包括“文字”本身,还包括语言以及语言运用所产生的言语作品——可韩先生这样关注“人文”“文化”,这样强调“举三反一”式的“积累”“积淀”,却说明,韩先生的认识也停留在“文字”层次,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语言”的本质,将认识提升到“语言”的高度。

我们都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那么,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语言!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承载文化传承文明的工具,语言的“工具”属性又是靠什么来体现的呢?靠形式!语言承载思想承载文化,但其本身不是思想或文化:思想文化是语言承载的对象,亦即其介入生活后生成的言语作品的内容;语言本身则只是“工具”,是舍弃言语作品具体内容后概括抽象其丰富多彩的存在形式而形成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就应当是“语言教学”,语文(语言)教学必须立足的是言语形式,而不是言语内容。

任何学科的课文都是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存在的,任何言语作品都有其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可是,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的都是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或者说,其言语内容也承载着其言语形式——所有定律定理内涵的定义阐释以及其适用范围的厘定、现实运用的原则规律方法技巧等,无不包容于言语作品的内容之中;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则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风俗人情、文明文化,无不可为其所包容,却少有承载诸如语法、修辞以及阅读与写作的原则规律方式方法等语文学科知识及其运用的形式规律的。其它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承载着本学科的学科知识体系,说眀其它学科的教学应该立足于言语内容方面,深刻理解了言语作品的内容,也便掌握了学科知识及其运用的形式规律,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语文学科言语作品的内容包罗万象却少有承载学科知识及其运用形式规律的,正说眀,言语内容(语文知识短文除外)属于其它学科却不属于我们的语文学科,我们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必须定位在言语形式方面——语文课堂总是纠缠于形形色色的言语内容,其实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言语形式的实质,其实就语言运用的原则规律与方法技巧在言语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眼中有“言语形式”,心中自然会有“举一反三”,韩军先生大讲特讲“举三反一”式的“积累”“积淀”,正是因为眼中只有言语内容的缘故。

韩军先生已经意识到“政治课”、“历史课”、“音乐课”、“表演课”、“综合课”等等都不是“语文课”,将眼光转到了“文字”,这是一大进步。如果顺着正确的方向再进一步,提升到“语言”,我们的时代或许又能出一位叶圣陶级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大家。令人遗憾的是,韩先生偏偏就停留在了“文字”层面,眼中只有“人文”“文化”等形形色色的内容,还没有看到“形式”,自然无意也无法关照“教学”,只能大谈特谈其“举三反一”式的“积累”“积淀”与“潜移默化”了。如此混淆视听,却也为害不浅!

有“教”有“学”才能名正言顺地称之为“教学”,如果单单强调“学”而舍弃“教”,所谓的“教学”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欺骗。“积累”“积淀”可以作为“教学”的基础性辅助,“潜移默化”可以成为“教学”的副产品,可如果不切实际地抬高这些“辅助”与“副产品”的价值意义,甚至明目张胆地让其越俎代庖取代“教学”,设立“语文学科”还有什么必要,还要我们这些所谓的“语文教师”干什么?

所以,我们有必要特别强调,我们的语文课应当坚守的是“汉语”!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脸谱

    中国人的脸谱

    本书是美国著名学者亚瑟·亨·史密斯先生的经典著作。
  • 实用公务员文书写作大全

    实用公务员文书写作大全

    公文的含义公文,即公务文书,又称文件,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与规范格式的文书,是传达政令、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向题,报告和交流情况,联系公务。
  • 谚语荟萃

    谚语荟萃

    集经典谚语于一家,给你不一样的谚语体验。既是增长知识的必备宝典,又是方便的谚语工具书。
  •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乘着歌声的翅膀:中小学艺术教育漫谈

    在艺术领域,由于多种新艺术的观念和样式此起彼伏,“交流”艺术正渐渐失去了主导作用的地位,由此对艺术本质的质疑和混乱意识进一步形成。由此,建立一个包容一切艺术的定义变得不太可能与没有意义。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流动复合体的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只能是短暂的、一时的,任何哪怕自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关于艺术的定义都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概括而非最终答案。今天,对艺术不可避免的谈论恰恰证明艺术正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实,人类喜欢刨根问底的天性是对千变万化的艺术现象背后本质的追问,也得益于人们不断了解和接近艺术。
  • 千古谚语大观

    千古谚语大观

    谚语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富于高明的语言表达技巧。笔者个人认为谚语的妙处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 藏谋略于只言,指迷津于片语,以微言见大义,以前车为后鉴。
热门推荐
  • 教你学谚语(上)

    教你学谚语(上)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倾城妖孽快收了那个小道姑

    倾城妖孽快收了那个小道姑

    她本是玄眉山中小道姑一枚,却因一荒唐的理由而被赶下了山。然而发誓永不为人妻的她,却又误夺了妖男的心。且看已不知人间为何物的呆萌小道姑被调戏至坏的小白文,妖孽快收了那个小道姑。
  • 人脉就是命脉大全集

    人脉就是命脉大全集

    不可不知的人脉力量不可不知的人脉拓展,每个人都需要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的人,我们称他的人脉好。人脉好是安全感的来源,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创造辉煌的平台。什么样的人有人脉?古道热肠者有人脉,和气宽厚者有人脉,急人所难者有人脉,侠肝义胆者有人脉,通情达理者有人脉,礼让谦逊者有人脉。什么样的人没人脉?无情无义者没人脉,刻薄寡恩者没人脉,自以为是者没人脉,尖酸善妒者没人脉,吝啬小气者没人脉,缺心缺肺者没人脉,颐指气使者没人脉。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神武剑皇

    神武剑皇

    紫极元身,拥有之人受尽上天眷顾,让漫天神魔为之嫉妒。可惜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铸造此等神躯,必须有人甘愿牺牲,用自己身体为鼎,以自己千秋万世绵绵无尽的痛苦为代价,才能替他人铸就。转伦剑,受尽诸天神魔诅咒的不祥之剑,有着毁天灭地的威力,可将永恒不死的神魔送入轮回。但因为剑上承载的神魔诅咒实在太重,拥有之人都会受尽无数苦难,死于非命,且死状凄惨。问天何极?问地何寿?一曲古老苍凉的问天阙歌,自混沌初开,天地间的无尽黑暗中生出第一缕光明以来就已存在,可惜,却无人能解其中奥秘三者同时归一,会铸造何等令天地星辰崩猝的传奇。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我国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1587—1663年)的代表作,初版于崇祯十年(1637年),是作者任江西分宜教谕时(1634—1638年)撰写成的,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技术百科全书。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堂大人早上好

    中堂大人早上好

    佟婉柔以嫡女之身嫁给了富察家的庶子,日子就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幸好,她嫁的这个庶子,是个绝顶出息的。爱情原来就是如此的简单。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