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73400000003

第3章 认识糖尿病了解它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战胜它(1)

糖尿病作为三大常见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显著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糖尿病虽然无法被治愈,但得病并不意味着被判死刑,只要及时进行科学的治疗,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将血糖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就不会有太大影响,我们也照样可以和生病前一样享受幸福无忧的生活。

糖尿病:生命的隐形杀手

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危害不容忽视

身为医生,我非常清楚,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威胁生命健康的杀手,其中最可怕的是那些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比如糖尿病。为什么说它是隐形杀手呢?这可是有道理的。

因为它既不像癌症那样,听起来就让我们恐惧,和癌症相比,糖尿病是很温和的,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它的存在;它也不像急性传染病那样片刻便可“风靡”大江南北,我们谁也没听说过糖尿病像前些年的禽流感、SARS一样吧?它只是悄悄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慢慢地腐蚀我们的身体,然后我们就有可能被这个没有在意的疾病夺去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还抱持怀疑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下面的几组数据吧。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已有3.82亿人患上糖尿病,相当于成年人的8.4%。仅仅在2013年这一年,就有510万人死于糖尿病。也就是说,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而死。

·在全球范围内,每隔10秒钟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而死,同时,在这10秒内又有两个人患上糖尿病。

·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截肢。这并不是最遗憾的,最遗憾的是其中至少85%的截肢手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每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新增700万,而且大多数集中在亚洲。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是造成成年人失明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35~64岁的年龄段中,每10个人中至少有一人死于糖尿病。

……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的可怕,可是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却远远高于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而且,临床上我也明显感受到了,糖尿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直接导致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进而导致过早死亡。糖尿病死亡人群中约50%的人年龄在70岁以下,其中55%是女性。要知道,中国目前的预期平均寿命为75周岁,而且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可是,因为糖尿病,很多人不得不过早离开人世。

不仅如此,糖尿病还对社会及家庭产生重大的影响。2012年,全世界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已经超过4710亿美元,大多数费用均发生在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患有糖尿病的贫困人群25%的年收入用于治疗糖尿病,这就造成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又用于疾病的治疗,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接下来的10年间,中国因心脏病、中风及糖尿病导致早死而减少的国民收入总值估计为5580亿美元。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之后会作何感想,是庆幸自己并没有得糖尿病,还是为自己的将来感到无奈?可是不管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糖尿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如此高,它的危害性绝对不容小觑。

如我一开始所说的,糖尿病的症状在初期并不明显,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但是一旦有一阵子你总是感觉吃不饱,每次都吃很多,非但没有饱腹感,反而出现无力困乏等情况,很可能表示你已经患上糖尿病了。因为这个时候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血糖、尿糖的升高,也就会出现我们刚才所说到的症状。而有的糖尿病患者甚至没有一点症状,只是在偶然的检查中才发现自己的血糖、尿糖很高,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特别是不能按照医生为你制定的治疗方案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治疗,依然我行我素,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糖尿病并发症。

并发症比糖尿病本身更可怕,治疗刻不容缓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要靠注射胰岛素度过生命的每一天,可怕的是糖尿病所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我们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变、肾病、眼病、神经性病变、糖尿病足病、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糖尿病皮肤病变等。要知道,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死亡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占到80%;糖尿病出现肾脏病变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治疗一旦不及时,糖尿病在几年内就会合并肾病,危及患者生命,所以,糖尿病肾病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样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特殊血管并发症,它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的闭塞和漏出,最终出现视网膜病变,造成患者彻底失明……

这些并发症的危害并非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总之,糖尿病的每一种并发症都是极其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患者没有及早发现,或发现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所以一旦你得了糖尿病,而又没有优秀的糖尿病专家为你诊断治疗,并根据病情制订适合你的、行之有效的“糖尿病康复计划”,那么你的病情往往就会越来越严重。一旦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即使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费用,也很可能只是我们对自己一个“自欺欺人”的安慰罢了。

八大因素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每当看到糖尿病患者用无比绝望无助的神情痛苦地问我“为什么我会得上这种病”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非常沉重。有一个小姑娘,跟妈妈相依为命,看起来非常坚强,可是当听到我说她妈妈确定无疑患了糖尿病之后,她再也忍不住了,号啕大哭起来:“为什么?为什么我妈妈会得这种病?为什么我妈妈要受到这样的折磨?”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妈妈已经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痛苦不堪了。

是啊,可能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简单来说,糖尿病的产生是因为机体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造成血液中糖的含量过高,超过人们身体过滤的极限,从而让糖分也作为尿液的一部分排出体外。当然,这只是从医学原理的角度来看的。不过我相信大家并不关心这些知识,我们想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在自己身上会出现这种病变,糖尿病是由哪些因素诱发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因素被证实与糖尿病发病紧密相关,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因素。

遗传。现在,医学界公认的是,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病率在直系亲属与非直系亲属中是有显著差异的,前者是后者的5倍之多。在1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占到一半之重,而在2型糖尿病中竟然达到90%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引起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

不良的精神状态。近十年来,较多的中外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实验,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肥胖。肥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现代社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现象。

通过我们科室接诊的病例统计得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体形都比较肥胖,而且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越来越精,运动量越来越少,于是,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和运动量的日益减少让我们身边的肥胖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小胖墩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小小年纪体重就严重超标,这个时候家长们就要格外注意了。饮食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得具有降低机体血糖作用的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所以,我们还是管住自己的嘴巴,饮食有点节制吧。

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我们在动物实验的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都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对于隐性糖尿病来说,尽管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但是可以使隐性糖尿病得以表现出来。

体力活动少。在一次和对口乡镇医院的帮扶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农民的糖尿病发病率要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后来我们就问乡镇医生,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当时也没有找出明确的原因,毕竟可能的因素太多了。后来一个医生的玩笑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说:“农村人天天下地干活呗。”后来我们对市里几所医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的职业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统计,发现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如民工,他们患糖尿病的概率远远低于白领阶层。我们推测这可能真的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要知道,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充分被利用,从而避免被糖尿病盯上。相反,如果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从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利用受阻,最终引起糖尿病。

多次妊娠。对于广大的女性来说,当你怀孕的时候,可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关专家的研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容易使遗传因素转弱从而诱发糖尿病。这是因为,妊娠期间女性机体分泌的雌激素会增多。一方面,雌激素可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多次妊娠,诱发糖尿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不良的环境因素。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环境因素在导致糖尿病发病的诱因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竞争等,如果长期处于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中,就很有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的加重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当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医学上所谓的“阈值”)时,也就是你发生糖尿病的时候。

营养不足。我们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造成肥胖从而诱发糖尿病,但是你一定想不到,营养不足其实也是会导致糖尿病的。很多医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某些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得此病,不是因为肥胖,而是因为营养不足,这些患者大部分都很消瘦。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通过减少营养物质造成动物慢性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不足。喂养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测定发现能够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首先分泌增多,随后功能衰退,分泌减少,其减少的数目与营养不足持续的时间成正比。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必需氨基酸的缺乏影响了胰岛β细胞的新生和复制,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衰竭从而诱发糖尿病。这个实验已经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对营养不足,应该像营养过剩一样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才会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哪些因素很可能引起糖尿病的发生。大家也应该看到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多注意,很多糖尿病的发生还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大家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诱因,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

糖尿病不能被根治,不要让虚假广告给病情雪上加霜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来说,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这个病究竟能不能被治愈,能不能彻底康复。一次晚饭后在公园散步,碰到了一位患者的家属,他的妈妈患了糖尿病,现在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稳定体内的血糖浓度。他跟我说,看过那么多医生,没有谁说可以治好妈妈的病,但他真的希望妈妈能痊愈,因为她现在出远门都不方便,而他想等今后挣钱了带她环游世界……尽管一片孝心可嘉,但是我跟他说很抱歉,糖尿病目前真的是尚不能根除。

我之所以在前面费那么多笔墨讲述糖尿病的可能发病原因,就是想告诉读者,糖尿病是一个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切掌握其发病机制,因而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根除的疾病,所以目前还不要对完全治愈抱有希望。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要相信某些医药广告中的“治愈”“根除”“根治”等等诱人的字眼。对于在病痛里挣扎着的糖尿病患者,某些美丽的说辞如“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糖尿病不再终身服药”“彻底摆脱糖魔困扰”“引起国际糖尿病研究界的巨大轰动”“治愈糖尿病又有重大突破”等医药广告非常具有诱惑力,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广告可靠吗?其实,大家如果能记得我现在讲的这些常识,就不会再轻易相信那些广告。

很多网友或者患者都会问我:“社会上一些糖尿病医药广告让我不知所措,到底有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还有患者会问:“一些广告说他们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免去终身服药的痛苦,这是真的吗?”这两个问题颇具代表性,在这里我就统一给大家解答一下。

老实说,目前即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也不敢声称他能治愈糖尿病,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产生能够根治糖尿病的药物。所以,在目前的医学水平下,关于“到底有没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糖尿病究竟能否根治呢?”这些问题,我可以很干脆地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新的胰岛移植方法被认为可以接近根治1型糖尿病,但医学界人士认为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下“根治”结论。胰岛移植在未来有可能治愈1型糖尿病,但在现阶段,1型糖尿病还被认为是一种由先天基因缺陷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共同导致的、以高血糖为共同表现的终身性疾病。糖尿病一旦发生,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还没有根治的方法。虽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库兴氏病、甲亢等代谢疾病和妊娠时所导致的糖尿病,在疾病得到纠正或分娩后糖尿病便可以消失。但曾经得过糖尿病的人,以后再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同类推荐
  • 四季养生汤

    四季养生汤

    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季气候各有不同,只有顺应四时之变,用与气候相应的食材煲汤,因时进补,才能滋养身心,保四季健康。《美食天下(第2辑):四季养生汤》教你做四季养生汤,让你每季都健健康康!
  •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以《黄帝内经》中“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为基础,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节律周期与健康的影响,破解了顺应节气养生的奥秘。
  • 职工饮食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职工饮食健康手册(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 茶经养生智慧一日通

    茶经养生智慧一日通

    茶源于自然,入口清香芳醇,并且可以调理五脏机能、改善体质,滋补养生。本书结合《茶经》向读者讲述了茶饮的健康元素和作用原理以及茶的冲泡方法,并结合现代人的养生习惯,介绍了200多道健康养生茶饮,让读者根据自身情况,按照一年四季、不同体质、日常保健的需要和所患疾病对症喝出健康来。
  •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

    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疾病预防手册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了职业健康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现代职业健康的良好读物。
热门推荐
  •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古老的中国天文学从萌茅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从天象的观测到宇宙起源的探讨,还是从星象的占卜到历法的推算,都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辛勤的汗水。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今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有世界上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早的日月食记录、早的彗星记录等等。在历法方面,自秦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百余种古历,实属世界罕见。《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天文历法》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天文历法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古人眼中的天地、奇异神秘的天象、星象和占星、古代历法、杰出的古代天文学家等。
  • 逆天记

    逆天记

    一个人人皆修真的异世大陆,一个天生残缺一魂一魄的少年,一头含有上古神兽血脉的黑麒麟,五把蕴含异类神兽绝技的绝世仙器,几段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爱情故事。且看少年如何称霸人界、仙界,如何成为真正的天,如何将生界与死界掌握在自己手中。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美洲现代文学大作

    哥伦比亚现代文学精品,巴西现代文学精品,墨西哥现代文学精品,拿大现代文学精品,美国现代文学精品等美洲地区国家现代文化大作。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
  • 网游之箭定天下

    网游之箭定天下

    老板的一道冷箭让他怒闯新域,然而,等待他的又是一道道的冷箭——明里、暗里、笑里、怒里、敌里、友里……而他,只是淡淡的笑着,将藏在身后的劲弓悄悄拉满……别人的箭只能让他受伤,他的箭却能……箭定天下!
  • 老街

    老街

    这是一本厚重的散文集,放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秋后收获的果实。这让我联想到了有那么一些人,在当今经济大潮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在坚守,在默默耕耘,在无私奉献,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和良知。
  • 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说话,你不能不小心

    我们从小就知道“走路要小心,才不会摔跤”“过马路要小心,以免被车撞”“与人交往要小心,以防被人骗”……但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说话也要小心。古人说:“舌为利害本,嘴为祸福门。”其意就是提醒人们:一个人的荣辱成败,在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他的说话水平。如果说话不小心,张口即来,毫不考虑后果,那么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了。本书集前人经验之大成,从你平常生活中与别人交往的各个细节、说话的多个方面介绍说话需要注意的地方。会说话、说好话之人,一定能结友如云,舌绽春蕾,化险为夷,赢遍天下。
  • 冷宫哑妃

    冷宫哑妃

    第一卷简介自古后宫妃嫔娘娘,哪一个对冷宫不是闻之色变,避之不及!走进禁宫的女人更是被打入死牢,永无翻身之日!然而娘亲却是含着嫣然的笑,走进了那高挂着“禁宫”宫匾的围墙!自小便成长于与外世不通的禁宫,娘亲的离开,只剩下一个哑巴女侍照料着我,从此我也跟着做了哑巴!第二卷简介我不会说话就是哑巴?我与动物讲话就是傻子?为什么我又是邻邦渴望和亲的女巫?人人渴望见到的绝色女子?名叫皇上的人的专宠女人?可是我到底是谁?许多年来我一直以为我是不存在的,可为什么别人还是发现了我?第三卷简介我只是爱笑而已,从来不曾知道什么是勾引,我只是对她们笑笑而已,她们这些女人为什么总是对我横眉竖眼?笑有错么?
  • 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飞沙走石:风灾与风暴的防范自救

    本系列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火场危害”、“交通事故”、“水上安全”、“中毒与突发疾病”、“突发环境污染”等,书中主要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灾害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全面地介绍了防灾减灾的避险以及自救的知识。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迅速掌握各种避险自救技能。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一泪成劫

    一泪成劫

    本应是一次瑰丽的黄山之旅,却意外地看到一株红色妖娆的曼珠沙华,却将自己送入了另一个时空。华丽的一场异世梦却是情劫一场。一滴仙泪而已,却是酝酿成三生的情缘,遇上了,谁又是谁的劫?云雾缭绕的花神殿上,她看向九天之下的凡尘,为了他而落下一滴泪,因此被贬转世,却不知他是刺族王爷历劫所化之人。花神大殿,她为了姐姐匆匆忙忙,撞到了他,他看向她却是一改冷淡,微笑而语:“如此美丽的花灵怎么不去神殿呢?”她却是不知他便是让前世自己流泪之人。为救她一命,竟是舍弃了一根法刺,那盈盈绿光中融入她体内的不只是法刺,更是缘分!人间,他转世为幽深皇子,受太子所害,暂时失去了内力,她却白衣胜雪,手持一朵菊花,翩翩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