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400000006

第6章 危机和萧条的现象以及此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危机之前的经济活动期

金融危机有其自身的发展顺序,工业和商业萧条也总是发生在以切实或明显的繁荣景况为特点的经济活跃时期内。很多事例表明,这种活跃期非常明显,甚至引起了特别关注,连资深人士都啧啧赞叹,并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预测。

1825年7月6日,当英国大法官读到国王的施政演说时,他谈到议会颁布的政策能带来的好处时,他这样说道:

“国王陛下相信,议会颁布的措施会促进国家的全面兴盛和日益繁荣。因此,在当下繁荣时期的开始之际,国王陛下高兴地向各位表示祝贺。在上帝的庇佑之下,我们举国上下都会变得繁荣富强。”

1825年2月,一位议员在谈到英国的物质状况时表示:

“英国正在充满自豪、不动声色地取得收获,所有的成果都来自于播撒下的勇气、执著和智慧的种子。”

同年12月,危机发生了。

1873年3月15日,《伦敦经济学家》在对上一年的调查中写道:

“整个德国和奥地利、葡萄牙及欧洲南部的工商业的发展突飞猛进,速度之快让人难以置信。奥地利的发展让人大为震惊。奥地利政府和立法机关不再像往年那样经常过分牵制并阻碍新公司的成立。不仅如此,奥地利务实而又先进的改革精神成了其他国家的典范。多瑙河沿岸的所有发达国家都忙于将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到发掘深埋地下数百年的大量资源中,并设法从中获利。”

1873年5月9日,维也纳证券交易所关闭,此后便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紧随其后的是异常漫长的萧条期。

1892年12月31日,K.G.Dun公司的每周贸易回顾报告(K.G.Dun&C·mpany‘sWeeklyReview·fTrade)中提出:

“经济最为景气的一年在今天结束了,这无疑是对今后经济发展的有利暗示。”

1893年出版的一本书中附有对克莱门特·朱格拉(M.ClementJuglar)关于美国危机的部分文章的翻译样本,该文章的译者索恩先生(Mr.DeC·urceyW.Th·rn)说:

“然而,对美国国库监督(C·mptr·ller·ftheTreasury)的银行利润分析表明,与需求(贷款和贴现)相比,可利用资源(资本、储蓄、剩余和未分利润)的形势良好,并呈逐渐增长态势。这种态势与其他的繁荣迹象相结合,正说明对繁荣时期经济稳定发展的预测是正确的。”

发生在1893年5月的那次危机,众所周知就是这样。

前期的征兆

经济危机发生之前的征兆十分明显。一些征兆同时发生,而另一些则因时而异。它们发生的顺序大致如下:

·起初,先是特殊商品的价格上涨;接着,其他商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普遍上涨;之后是房地产价格,其中包括已开发和未开发。

·企业活动频繁,成立了很多能够生产出有利于提高产量和改良技术的产品的新企业,如制造厂和高炉、铁路和轮船等,它们都需要将流动资本变为固定资本。

·贷款利率略高的情况下,贷款需求依然旺盛。

·劳动力价格上升,并保持在良好水平。

·私人和公共支出大肆增长。

·投资狂热,商业中的不正当行为增加,很多投资者从中受害。

·“最后,贴现和贷款极度膨胀,导致利率上涨;实际工资水平上升,但同时频繁发生罢工事件,很难聘用到足够数量的劳动者。”

以上很多趋势都是经济景况的真实写照。只有当过度发展时,即当某些产品的生产设备创造出来,以及这些设备带来的生产,与其他产品的生产设备产生矛盾,且投机取代了更为正当的经营手段时,以上的趋势便成了灾难的征兆。

尤为困扰人们的是,在危机发生之前的一系列事件以及在经济愈发景气的任何时期里,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增长大为不同。某种或某些特殊产品的价格会率先上涨,接着其他产品的价格开始上涨。经济活动和价格的增长体现得最为显著的产品,其产量通常会在最短时间内因人为意志而上升或下降,如煤、钢铁及木材,或该产品能够提供新的便利或满足人们新的奢侈需求。食品价格的变化不大,尤其是所谓的生活必需食品的价格。食品价格的波动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如降雨量和热量,但它们不受人为因素的控制。危机之前的时期里发生了很多产品价格下降的事例。

在危机之前的时期,工厂、高炉、轮船及铁路系统的固定资本增长速度高于食品、服装、等生活必需消费品。

因此,繁荣是每次危机或萧条不可或缺的前奏。繁荣刺激了大量的挥霍行为,并使奢华的生活和大肆消费变得名正言顺。

人们应该注意到,价格攀升和经济活动通常在危机来临前的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内达到顶峰。商品价格和需求的波动也很可能足以给人们以警示。之后的几年显然是从价格高峰到危机发生的漫长间隔时期。

追溯几次危机之前钢铁价格的变动情况是很有趣的。

1825年12月发生危机之前,英国的钢铁价格在该年的第一季度达到了最高点。

1836-1837年发生危机之前,英国的冶炼钢铁的价格和产量在1836年第二、三季度都达到了顶峰。

1847年4月和10月发生危机之前,英国的冶炼钢铁价格在1845年第三季度攀升至最高点,且其产量大幅增长,于1847年达到最高产量。苏格兰生铁价格在1845年第二、三季度达到顶峰。显而易见,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人们对设施建设的需求过高。

1873年12月的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的铁路建设在1871年达到巅峰,生铁价格在1872年12月涨至最高点。

对于1857年英美两国的危机以及1866年的英国危机而言,其发生之前似乎没有给人们多少警示。从这两次危机可以明显看出,企业经营失败的严重性会加快其破产。

危机是伴随经济活动减少、价格下跌而发生,还是延迟一段时间再发生,这一点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尤其要看令人警觉的破产或其他摧毁信心的事件是否会发生;银行及信贷机构是否强大,它们是否能够继续支持依靠贷款而生的诸多企业;还要看消费增长带来的新需求的状况,等等。

危机和萧条时期的现象

重大银行业或公司倒闭,或是某个公司的欺诈行为被曝光进而引起广泛关注,通常都是危机发生的通常标志。紧随其后的便是金融业界的普遍恐慌。银行开始储存货币,拒绝放贷。处理各项事务的既定秩序霎那间土崩瓦解,因为在该秩序中,商业的大量交易要依靠信贷完成,并且这种秩序的维系依赖于人们的信心。

银行发生挤兑后,通常会中止现金支付。证券和商品的持有者无法将它们卖掉,除非承担巨额的损失。买方和卖方、借方和贷方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且仅通过描述价格的大幅受挫和利率的异常上涨,是不足以解释这种变化的。更确切地说,他们之间的正常交易是戛然而止。除非等到这股风暴结束,否则他们根本不会进行任何交易。

仅仅考察恐慌或危机中频频发生的物价变化是不够的。商品销售身处的特殊环境以及每天动荡不定的销售量,都无法为考量其实际价值提供可靠信息。出人意料的经营失败一定会频繁发生,人们在受到第一次震慑之后,会普遍感到迷茫,并隐约对经济是否会发生动荡产生怀疑——这种心理状态无人可以幸免。

当人们渐渐冷静下来并充分了解真实情况的时候,也就到了危机的末期。如果造成纷乱的因素不是那么根深蒂固,经济就会像过去一样继续发展,尽管程度会被严重削弱。反之,那么萧条时期就会降临了。

危机与萧条时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但两者会有显著不同的表现。危机的主要特点是,银行和银行家们陷入困境,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按人们的需求来支付现金,环境的变化会让他们受到突如其来的影响。而萧条时期里因为破产时有发生,商人和制造商的困境会相对显著一些。

可以看出,就危机年份的负债超出之后两年萧条年份的负债的百分比而言,银行破产负债几乎是商业、制造业等破产负债的12倍(827%与71%)。

将1866年与之后两年即1867、1868年的萧条时期英国不同行业的破产情况做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出,危机年份的银行破产情况仍然多于萧条时期。如果不列出危机发生年份的数据,而是按照危机实际发生的周或月份来做比较,两个时期的差异将更明显。

萧条时期的一些特征与危机时期是一样的,在这两个阶段,大规模的破产现象都会发生。不同的是,危机会使得人们无法获得贷款,也无法出售资产,无论借款人的信用级别如何,或资产出售者拥有多少资产要出售。危机后期发生破产是因为资产价值明显缩水,借款人很可能丧失了偿债能力。与危机发生前相比,危机中价格的整体水平更低,因而整个经济体系,不仅是信用机制,还包括工业和贸易,都运转失常。贸易和制造业活动停滞下来,工资水平下降,失业人数上升,资产价值继续缩水。人们不再购买任何资产,或将钱投资到任何形式的公司中,因为购买者和投资者都不知道当前的价格水平是否跌到了最低点。人们也不再借贷,因为一方面来讲,那些最称职的交易人员或是行业不敢将借贷资本用于拓展新业务或是发展已有业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贷方担心贷款会就此石沉大海。结果,大量货币闲置,利率随萧条发展而降低,但原因并不在于货币量充足,而是在于人们只愿承担个别风险,而且也没有新的公司成立。

萧条时期的景况与危机之前的情形恰好相反。危机发生前的特点可以比作飞机起飞,而萧条时期的特点便是飞机降落。为了弄清萧条时期景况何时会变得最糟,对每次萧条期的调查都必不可少。与危机时期相同,在萧条时期里,情况是不会突然好转的,而是会悄然到来,发挥着刺激经济的作用,最终一定会使经济得到恢复。

统计显示,萧条时期中,企业活动低迷和就业低迷的实际情况,要明显比人们通常所预期的乐观。卡洛尔·莱特(Carr·llD.Wright,美国马萨诸塞州劳动局局长)为准备1886年的报告所做的调查显示,1885年1月至6月里,该地区建筑工程的数量仅平均下降了7%。5%的工程完全闲置,5%的工程处于偶尔闲置的状态。农业、贸易、运输业、以及机械和采矿业中的就业人数的减少量与制造商的减少数量相同。实际的百分比很可能会较高,而且人们应该认为这次萧条至少在美国不是最严重的。然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个百分比反映了数百万人口的失业情况时,它的严重性就会更加突显了。

在美国铁路服务系统中,各个阶层的铁路员工人数在1893年为873,602,到1894年下降到779,608,下降了10.75%,每英里的铁路员工数从1893年的515跌至1894年的444,下降了13.78%。1879年是英国自1873年萧条之后最艰难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英国的某些典型商业部门的失业率很高。根据英国工会的统计数据,铸铁铸造者学会(Ir·nF·unders’S·ciety)的失业率达到了22.3%,工程师联合会(AmalgamatedS·ciety·fEngineers)的失业率为13.3%,木匠与工匠联盟(AmalgamatedS·ciety·fCarpentersandJ·iners)的失业率为7.6%。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百分比虽然反映了就业率的下降,但并不能说明经济紊乱的程度。发生的动荡大体上可以描述为必需品的价格根据供给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图克(Th·masT··ke)在其所著的《价格史》一书中推测,英国收成下降率从1/6上升到1/3,从而导致谷物价格的上涨率从100%升至200%。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讲,剩余产品的价格控制着全部产品的价格。

如果忽视萧条期之前生产设备数量的大幅增加,我们对萧条的分析就不会完整。从生产设备供给的增长可以看出生产设备的增加,增加的数量迟早会用于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如果进行深入调查,我们也会发现,生产设备数量的增加产生的影响是导致经济活动和就业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在将繁荣和萧条的不同活动期进行对比时就会注意到这种影响。

同类推荐
  • 芝麻绿豆经济学

    芝麻绿豆经济学

    作者从事经济学相关的项目研究,专业知识丰富,且对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有独特的见解。所以,作者避开了传统灌输式的内容呈现方式,选择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恋爱、买房、赚钱、消费、销售等进行生活化的讲解,让大家明白经济学如芝麻绿豆一样简单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

    面临不计其数的决策与判断,我们都希望能有一种终生受用决策依据和思维方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人人都希望懂得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世界的经济危机,中国的经济崛起,在这之间,经济学能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能为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梁小民教授以通俗、简介的语言,通过分析一个个经济事件,让我们一本书轻松读懂世界经济局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理性地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全集

    一部通俗易懂的老百姓经济学手边书。以讲事实、过日子的方式说事儿,在嬉笑怒骂中让艰涩难懂的经济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为大家开启一扇个人理财、经济形势分析、经济政策解读的窗口,帮助那些也许对经济学知识不那么了解的P民“活明白”,不再给资本家、投机客、“砖家”当炮灰。
  •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为什么女人的衣服扣子在左边,而男人的却在右边?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
  • 资本的逻辑:应对风险的黄金定律

    资本的逻辑:应对风险的黄金定律

    经济萧条是否是经济转型时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呢?过去35年来经济所获得的空前发展,为这一疑问奠定了基础。在转型时期,生产交换的方法和工具会发生变化,并增加有效的产品及设备;然而,新环境的适应也会造成混乱和损失。研究所谓的危机和萧条的周期,并调查这些纷乱的发生是否的确有其规律性,是一份不无裨益的工作。
热门推荐
  • 两世人妖恋

    两世人妖恋

    三年前,是他救了我,那时候,他还是个穷书生,房无半间,地无半亩,但他却有一副难得的好心肠,他救了我,那时的我还是一只白狐……
  • 如果当时不放手

    如果当时不放手

    落跑新郎归来,青梅竹马出现,巫方园的世界一下变得热闹起来。陈年往事被翻出,新欢绯闻曝头条,她立刻成为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
  • 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哈佛家训ⅴ:积极心态的力量

    《哈佛家训5:积极心态的力量》摒弃了空泛的大道理和长篇的说教,以直击核心的方式为你讲述积极心态的力量,通过许多名篇佳作告诉你如何为人做事,那些达到人生巅峰的幸运儿,无一不拥有积极的心态!
  • 许先生的闪婚甜妻

    许先生的闪婚甜妻

    洗手间里,唐小染看着镜中的自己,试着努力了几次,扯动下有些僵硬的唇,才让脸上的笑容看起来有些自然。今天本是她大喜的日子,只是三日前,同父异母的妹妹唐小晓和她说道。“唐小染,我有他的孩子了。”“谁的?”“他的,你未来的丈夫,我未来的姐夫。”事情就是这样简单,因为这事,她让出了新娘的地位。所以今日的大婚,新郎还是原来的新郎,新娘却不是她。孙泽……
  • 为妻不贤

    为妻不贤

    林燕染穿越了,乱世飘零中带着一个五岁的幼子,前有追兵、后有陷阱,可就是没有夫君?林燕染与夫君穆宣昭第一次见面,穆宣昭冰冷的箭锋对准了她的心脏,杀机毕现;林燕染与夫君穆宣昭第一次交锋,穆宣昭冷硬的手掌扼住了她儿子的咽喉,逼她就范;林燕染费尽心机、用尽筹谋,终于打动了布衣粗服却肃杀艳绝的山贼杨致卿,施展平生所学,终于坐拥万贯家财,笑赏风流美男;但,这一切,却在穆宣昭和她争抢儿子时,化作了泡影。穆宣昭冷肃着俊美的脸庞,冷冷开口:“儿子我要,你,我也要。”林燕染咽下喉间心头血,唇角绽放一抹绝丽的笑容:“穆宣昭你今日逼我至此,他日我纵然嫁你为妻,你也要记住为妻——不贤!”【四海阁,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 冥嫁之农门娇女

    冥嫁之农门娇女

    四处漏风,屋顶摇摇欲坠的破茅草屋子还来不及看真切,莫青青就被冲过来的一个老妇人给吓了一跳,莫青青脑子里轰的一声这要是真扑到她身上,头疼的厉害,莫青青就纳闷了,死了怎么还能感觉到额头疼?挣扎的睁开了双眼,她绝逼要把新……,属于另一个人的记忆全都涌向了脑海深处,差点儿让吃惊中的莫青青再次的昏过去!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屋子,莫青青再结合脑子里不属于自己的记忆——她,被穿了……
  • 寒假

    寒假

    温亚军,现为北京武警总部某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伪生活等六部,小说集硬雪、驮水的日子等七部。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小说选刊》《中国作家》和《上海文学》等刊物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弘扬学术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园地上辛勤耕耘。我们将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出版使命,“当代中国人文大系”是一套开放性的丛书,为中国的学术进展和文明传承继续做出贡献。,收获颇丰,不仅得到读者的认可和褒扬,殷切期望新出现的或可获得版权的佳作加入。也得到作者的肯定和信任
  • 名门有月

    名门有月

    前世,她是相爷府痴傻丑陋的废柴嫡女,被惨无人道地折磨而死。再次醒来,她是现代的特种兵灵魂,却回到了傻小姐被害死的一年前。这一世,她就替那傻小姐讨回所有的债。仇人们,你们准备好了吗?红粉骷髅,下万毒窟等,都是赏给你们的。咦,那个病猫腹黑男从哪里蹦出来的?简直就是她辉煌人生的绊脚石啊!要蒸了,还是煮了呢?
  • 大繁荣

    大繁荣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就业与增长理论全球权威学者;数十年磨一剑,中英文同步出版;经济如何增长?经济繁荣又来自何处?繁荣的源泉在今天为什么受到威胁?在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根据毕生的思考对此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为什么经济繁荣能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在某些国家爆发?它不但生产了规模空前的物质财富,还带来了人们的兴盛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有意义的职业、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