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25900000005

第5章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政治抒情诗(1)

政治抒情诗:湖北诗歌的伟大传统

(一)从古代到现代

1.从屈原到绿原

众所周知,湖北籍诗人屈原是中国第一位政治抒情诗人。他的《离骚》,是中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自叙体抒情长诗《离骚》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痛斥把祖国引向危亡绝境的贵族群小蝇营狗苟:“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他向往太阳的光明,因为浓烈的政治感情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一如太阳火热光明,在那里才能实现他的理想。然而“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之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寸心只念江山社稷。屈原的《九章》是一组充满政治色彩和政论激情的抒情诗,是一个爱国者的心声,是屈原悲剧身世的缩影,是屈原从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到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招魂》表达了屈原对君王的哀悼和对楚国命运的忧伤,《橘颂》以橘为象征表现了这位时代歌手高尚的人格和眷恋乡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是何等坚定执著。诗人在流放途中听到秦将白起攻破郢都而写的《哀郢》,对祖国的一腔苦恋无尽悼怀,最终化作“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生死相守。屈原的政治抒情诗,感情缠绵缱绻,心境忧苦哀伤。其忧国忧民的情怀、真挚充沛的情感、瑰丽多姿的语言,深刻影响了几千年的诗歌风貌。

现当代许多湖北诗人把屈原作为自己的精神导师,自然得“精气”之先。以屈原为骄傲,以屈原为榜样。笔者2002年夏天参加湖北省作家协会秭归笔会,在长江岸边的屈原庙参观,与会者个个怀崇仰敬重之心,参观过程庄严肃穆,颇有灵魂受洗礼的意味。尤其是诗人谢克强在屈原石像前三叩长头,令人感动,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而谢克强,正是新时期以来湖北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中国现代政治抒情诗以血雨腥风的40年代最为兴盛,其代表诗派为“七月派”。“七月派”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反对对生活(包括政治生活)无原则地追随态度和犬儒主义的“卖笑的态度”,反对冷淡地亦步亦趋地描摹生活现象的本身,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将诗人的人格、情感、血肉、审美趣味强烈地渗透到客观对象上,达到主客观的拥抱和融合,力和美的统一,能动地影响和改造现实。在形式上,提倡自由奔放散文美,自觉地把自由诗推向了一个坚实的新高峰。政治、时代在“七月派”诗人笔下成了主要抒情对象,政治抒情诗成了他们的主要诗体。他们笔下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阿垅笔下的纤夫、绿原笔下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则是行动着的历史的强者。

胡风主要是诗歌理论家,他强调现实主义的第一义的任务是参加战斗,强调诗人的主体性,要求诗人应该和他所歌唱的对象完全融合,即主客观要统一。抗战时期出版过《为祖国而歌》等诗集。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绿原,这些诗歌脱去了早期的单纯和浪漫,刚健、犀利甚至粗直,其中包含着不可遏制的控诉和愤怒,显出逐步成熟的创作心态。其政治抒情诗名篇《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终点,又是一个起点》、《你是谁?》等,以政治的尖锐性、历史感,形象繁复、诗情愤激而内含嘲讽,极富煽动力量、且便于朗诵而著称,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传播很广,成为20世纪第一个获得“政治抒情诗人”称号的诗人。

“七月派”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政治抒情诗派,而该派的主要成员以湖北籍居多,胡风、绿原、曾卓、邹荻帆等都是湖北山水滋养的诗人。

2.“红色时代”的歌颂型政治抒情诗

湖北诗坛的政治抒情诗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延续。但继承中有变异,由批判型政治抒情诗而为歌颂型政治抒情诗。这是因为新中国的诞生给诗人们带来了由衷的喜悦。《时间开始了》是胡风感应时代脉搏的诗作,他搁置了40年代持续的对民主自由的抒情,将诗歌转向了对时代政治的歌颂。应主流意识形态对诗歌和文学创作的要求,胡风在诗中歌颂人民领袖,赞美劳动英雄,抒写无产阶级“大我”的形象,在新的时代面前做出了新的抒情选择。“但是胡风改变的只是抒情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达上仍然坚持了主观战斗精神对抒情客体的突入。也就是说胡风在赞颂无产阶级群体的伟大和力量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抒情主体的独立存在,并且尝试着在群体的大潮中为抒情自我保留一份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胡风的《时间开始了》、绿原的《小河醒了》、《快乐的火焰》,徐迟的诗集《战争和平进步》、《美丽神奇丰富》、《共和国之歌》等,是湖北为20世纪50年代为中国歌颂型政治抒情诗贡献的佳作,虽然跟当时最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的同类诗作相比感染力影响力稍逊一筹,虽然在那个大一统的“火红的年代”并不强调地域特色,但今天回头来看,一个省份的作家有如此多的政治抒情诗作,也是非常突出的。

尽管这些湖北籍诗人此时并不都工作在家乡,尽管此时工作在湖北的某些诗人来自外省,但值得以湖北的名义推崇他们的原因有历史依据:胡风、绿原、邹荻帆等当初就是“七月派”中人,他们有抒政治之情的历史传统。恰值中年的湖北诗人们以一颗单纯、幸福的心为祖国的新生放声歌唱,歌唱领袖,讴歌新生活。徐迟曾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的身份先后到武汉等钢铁基地和重工业城市采访,为火热的建设生活激动。他说:“我国的建设生活,现在这样沸腾着。并且,这样强烈地激动着我们啊!看到我们的建设家是在这样豪迈地工作,我感到了极大的幸福。”受新生活所感动,诗人写下了《长江组歌》等歌唱新中国建设生活、祖国美丽山河的诗篇。对歌颂型政治抒情诗,徐迟有充分的自觉意识,他说:“热情澎湃的政治抒情诗是时代的先进的声音,时代先进的感情和思想。它是鼓舞人心的诗篇。它以雄壮响亮的歌声,召唤人们前进,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热情澎湃的政治抒情诗是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喉舌。热情澎湃的政治抒情诗是最有力量的政治鼓动诗。”

但随着50年代中期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发,此后长达二十余年的写作被人为中断。政治抒情诗人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二)新时期湖北政治抒情诗

1.“归来者”的战歌

政治抒情诗,是从建国到“文革”前夕的主流诗体。在上世纪5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里,“政治”的含义与传统政治性诗歌中的“经世救国”内容相同,但侧重点却已转向富有时代特征的“阶级斗争”主题上来。1950年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1954年邵燕祥《我们爱我们的土地》、1956年贺敬之《放声歌唱》等是当时引起很大轰动的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但由于现实政治的极端倾向和对诗歌艺术本质的粗暴践踏,“政治抒情诗”在文革期间乃成为极左政治的工具性诗体。直到80年代,“政治抒情诗”才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主题的侧重点有了新的转移,人文主义的精神使诗人们对国家、民族、个性、人类的价值给予高度的尊重。在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启示和激励,党的政策的重大调整,党对文艺领导的改善和加强,艺术规律得到普遍的承认和尊重,诗人创作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

紧紧追随时代大潮,是政治抒情诗的鲜明特色。“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所以在当代中国尤其在“一体化”时代,它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是因为它的政治性内涵往往被后来的历史所否定。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它激情充沛,充满了崇高感和青春气息,因此有相当的影响力甚至是轰动效应。“在那个拨乱反正、除旧布新的年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大事接连不断,大凡为天安门事件平反、为‘文革’期间遭受冤屈的老干部恢复名誉、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真理标准的讨论等,都在诗歌中得到及时的表现。那是政治抒情诗火爆的年代,每首优秀诗作的出现都会引起重大反响,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政治抒情诗成为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浪潮,或曰冲击波。”

跟全国诗坛一样,新时期湖北政治抒情诗创作队伍大体由两部分诗人组成。一部分是“复出的诗人”,另一部分是“文革”期间成长起来的较为年轻的诗人。这两部分诗人,“无论在理智上还是在经验习惯上,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追求还处在过去的轨道上。他们还像过去那样具有很强的政治热情和为政治服务的意识,他们关心政治,习惯于从政治层面上把握时代和人生,捕捉诗情和书写诗意,并且在具体写作的很多方面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当代诗歌传统的某些痕迹。尽管这些痕迹现在看来是制约诗歌发展的桎梏,但习惯的力量或曰情感的惰性有时比自觉的意识的力量还要强大,政治抒情诗的诗人们因‘政治’而遭受磨难,但他们复出后对于社会政治依然热衷,其创作仍然集中在政治层面。”新时期拨乱反正,被极权政治逐出诗坛的诗人们归来,他们获得了文学史的“共名”:归来者,但绿原、曾卓、徐迟归来时已成了“老诗人”。他们焕发了青春,且更加睿智成熟。带着累累伤痕重返诗坛,他们对人类苦难命运的体验和思索更加深刻,诗歌中倾注了浓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们此时的诗作,既有对阴谋政治的痛切反思、又有对新时期的热情讴歌,有对当下现实的问题意识,还有对人类命运的严正关切。

广为传诵的《重读〈圣经〉》是绿原新时期复出后的代表作。通过对《圣经》中的世道和人物的评价,表现诗人对十年浩劫的严肃思考,对时代、民族的忧患意识。“历史是无情的/她唾弃应该唾弃的渣滓/历史是有情的/她决不使无辜者含冤”。《又一名哥伦布》表现了失去自由的苦闷心情和对光明前途的信心和期盼。通过描述单身监禁时的一些幻想,以哥伦布自喻,坚信“一定会发现一个新大陆”。80年代末,《唱歌的马》、《读桑戈尔》、《古意》等诗,更是穿透了具体的时代事件、社会环境,多以象征和寓言的方式,表达他的人生感悟和认知。诗作《高速夜行车》和《我们走向海》总结数十年人生风雨、情感悲欢,展现出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从容的人生智慧。

老一代诗人们经历许多时代的动乱和个人命运的起伏,他们对生活对政治有更深切的个体体验,把睿智的思考融入到诗歌创作中。“我永远学做一个新人/我永远在错误中前进/我儿时栽过一棵树/我总想和它较量青春/但诗不能有庸俗的胜利/理想和果实最后总归可能。”(《诗与真》)这是绿原对自我的认知。“诗不能有庸俗的胜利”,因为这些诗人有高尚的人格。此时的绿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生存的根本处境和存在的本体意义,多年的人生经验和感悟积淀,造就了诗人如浴火之凤,进入澄明之境。“我们终于发现/宁静,那一阵战栗之后的/宁静,像沸腾白昼之余的/斜阳一样清醒的/宁静,最深幽也最昂贵的/宁静——正是它才使/惨淡的回忆生光,才使/漫漶的苦难移情,才使/人乐于抛弃,善于遗忘而/变得美丽,变得充足。”

曾卓也是荒谬时代的受难者,但诗人超越个人悲欢,理性地审视过去的苦难岁月,格外动情地放声高唱生命的坚强和自由之可贵,《春天总是先来到人的心上……》、《春的跃动》、《鸟和春天》、《春的启示》、《是的,我还爱着》等诗篇是他追求自由和希望的真实展示。“像老战马悲壮地长啸着/怀念旧战场/老水手在歌声中/怀念他真正的故乡”(《老水手的歌》)。曾卓是位永远的水手,1983年诗集《老水手的歌》,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优秀新诗(集)奖。水手和大海的意象在他此期诗歌中频繁出现,如《生命的激流》、《征服大海的人》、《海的梦》。大海苍茫方显水手英姿,英雄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向礁石险滩屈服。这就是曾卓政治抒情诗的鲜明特色:超越具体的政治事件和政策政令,关注时代与人的至高至美的价值,歌颂伟岸的政治人格。《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是诗人所写的最后一首诗“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在生命之火将烬时,诗人仍在渴望远方,虔诚而执着。

曾卓曾谈到:“以诗来说,我最贴心的还是在最艰难的岁月中所写的东西,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中,能比较更为深切的感受生活,也更为全身心地在创作中去寻找慰藉和倾泻,在艺术与生活中找到了一个血肉相连的契合点。生活当然是文艺创作的起点,但没有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和激情,也就没有真正的诗。”他多次强调“诗的本质就是抒情的。真情实感是诗的生命,是诗与非诗的分界线。”“诗必须需有真诚的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是心的歌。”他的《悬崖边的树》也是一代知识分子高贵人格的展现,作为一种精神象征,传承不息,这是受难者的生命思索,他们在被抛到社会边缘时,仍没有放弃独立的姿态,也是诗人的真实写照。从《生活》到《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所有的诗歌中,凝聚的都是诗人真诚的生命倾诉和深刻的灵魂思考。“有人说,曾老是武汉的良知,湖北的良知,乃至是中国诗坛的良知。这话是一点都不夸张的。曾老的一生代表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品德。他的人生道路是坎坷的,性格是倔强的,理想是远大的,情感是火热的,成就是辉煌的。”

徐迟此期主要是一个歌颂型报告文学作家,但也有诗作献给80年代。从科学与迷信的冲突着笔,揭示了一个严肃主题: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能用打天下的方式来治天下,不能用个人的意志取代科学的态度。“普罗米修斯没被束缚,/科学无绳索可以捆绑。/马背上打下来的天下,/却不能在马背上治理。/伟人不遵从理智的意志,/纵英雄膂力也无济于事。”其批判的锋芒是犀利的,其针砭的力度是强大的。与他同期的报告文学创作相呼应,反映了诗人特殊的政治敏感和时代意识。

2.新锐的出击

比上述老诗人更具震撼力的湖北政治抒情诗来自一批中青年诗人之手,叶文福、熊召政、白桦等这时期都奉献出了轰动中国诗坛的力作,他们创作的针对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生活事件作真实而严肃反映的政治抒情诗,如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等,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极错误的现象进行了尖锐锋利的批判,具有明显的政治针对性和影响力。

正值人生盛年的军旅诗人白桦,激情四溢,相继创作了《阳光,谁也不能垄断》、《春潮在望》、《珍珠》和《眼睛》等一系列批判型的政治抒情诗。在《阳关,谁也不能垄断》中,白桦写道:

同类推荐
  • 我读

    我读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评性质的书,而是近似于一种社会时评的文集,作者从某本书出发,从中引申出对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的看法,语调轻松有趣,以说故事为主,启发读者:书可以这样读。
  • 超越生命的选择:思想者随笔(萨特卷)

    超越生命的选择:思想者随笔(萨特卷)

    本书是萨特哲学及生活的通俗汇编,全书内容是从萨特大量的哲学著作、戏剧、散文、随笔、传记的精选摘录而成的,并将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贯注其中,重点突出萨特的人道主义情怀及高昂的人生态度:对抗任何可能压制我们生命本身的外部力量,实现我们自由的选择并承担。本书在保留原作思想深刻的同时,力求行文浅显易懂,与读者的现实人生紧密联系。
  •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苏联、日本等国家一些作家的传略、自述、名言、作品等。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应当记住他们的名字。
  • 杯中窥人

    杯中窥人

    亲近杂文还因为宁夏杂文学会的领导者为杂文作者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近年来,宁夏的杂文界颇为活跃,先后出版了杂文学会会员文集《美丽的谎言也是谎言》《杂文:宁夏十人集》《思想的地桩————宁夏杂文新人作品选》“二十一世纪宁夏杂文丛书”,连续举办了七届宁夏杂文大赛,还通过召开杂文创作研讨会、举办博客博文大赛、组织会员外出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壮大了杂文队伍,繁荣了杂文创作。有人说,杂文创作是在针尖上跳舞,但宁夏杂文作者是幸运的,大家能够在一个大舞台上一展技艺,踏踏实实地进行杂文写作。亲近杂文吧,它会让你骨中有钙,血里有盐。
  • 郁达夫小说全集

    郁达夫小说全集

    本书汇集了郁达夫的31篇短篇小说和7篇中篇小说。郁达夫是现代中国著名小说家,在新文学运动中有着重要地位。他主张文学作品是作者的“自叙传”,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还大胆描写两性关系,反映被摧折的女性命运和底层知识分子的深切苦痛。文学超越时空,作者诚恳的心理描写和大胆的两性题材,那沉郁伤感的文风,散文般的笔触和痴情的描述,不仅在当时引发了许多青年的共鸣,在今天也足以令人倾倒。该书附录了郁达夫给当时素有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的书信选,情词哀哀,情真意切,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让今天的人们可以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时空,体会到可以为她而死的真心真情。
热门推荐
  • 每天一个惊悚故事

    每天一个惊悚故事

    我与妻子在家中养了很多的小动物,包括后来被我杀死的黑猫。悲剧起源于我的酗酒,自从染上酒瘾,我的脾气越来越坏,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善性。虽说黑猫很具灵性,但是为了满足自己做坏事的渴望,我亲手绞死了它。没有想到,对它的杀害,给我带来了后来的悲剧——妻子被我杀死,我也被宣判了死刑。
  • 腊八节

    腊八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主宰人生。人的性格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家庭……甚至人的健康都受到性格的巨大影响。性格左右着人的思维,影响着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性格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它,倘若你能很好地利用性格中的优势,性格就能为你服务;否则,性格就会阻碍你成功。本书不仅让读者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而且详细阐释了如何发挥性格优势,摒弃性格弱点,从而创造辉煌的人生。
  • 艺术本质

    艺术本质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神秘:总裁一撞钟情(大结局)

    神秘:总裁一撞钟情(大结局)

    她,一名普通的海上救生员。他,跨国公司年轻总裁,未及三十岁,已经身价数百亿。两个貌似不搭界、人生轨迹绝无交集的人,却因为一次人为意外相遇。她一个没站稳,跌落在他怀里。她只当他是被众多女人宠出来的,自以为是的大男子主义型男;他却因为她颈上滑落的那条项链,想起一个温婉、清秀的女子,那枚独特的贝壳型吊坠,虽然不及钻石珠宝名贵,他却珍藏了二十几年。而怀中的这个女人,脖子上却吊着个一模一样的吊坠,难道她……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