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9200000001

第1章 李时珍(1)

1.少年学医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正德十三年出生,湖北蕲州(今间接蕲春县)人。

李时珍的祖上是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的铃医(走方郎中)。虽然李家世代行医,但没有多大名气,祖父在李时珍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李时珍的祖父攒下了点钱,于是供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读书,并考取贡生,跨进儒林。但由于在乡试中屡试不第,便弃儒从医,继承祖业。李言闻饱读医书,因此医术大有长进,加之医德高尚,成了当时蕲州一带有名的医生。李时珍的母亲张氏,是一个贤慧的家庭妇女,由于身体虚弱,生了李时珍以后不久就病倒了。李时珍还有一个哥哥叫李果珍。

幼年时期的李时珍身体瘦弱,经常咳嗽发烧,他深深体会到生病的痛苦,立志长大后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解除痛苦的医生。

可是,李时珍的父亲却另有想法。明代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李时珍5岁时,父亲便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儿子。一天,李言闻把儿子叫到跟前,告诉他说:医生这个行业虽然可供温饱,但是社会地位不高。自古以来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谓“医卜近贱”,在士、农、工、商四行中排在最末一等。历代史书里都把行医列在“方伎列传”里面,称之为“小道”、“贱业”。李言闻列举了李家祖上世代都是摇铃走街的铃医,社会地位低下,饱受歧视。李家从他起,为了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学读书全力奋斗,想改变门庭,只是科举考试连连失败,才弃儒从医。李家从他起始由铃医晋升为坐堂医生,虽高了一等,还是不能与读书人家相比。他见李时珍聪颖,才智过人,便把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为了让李时珍立志奋发读书,李言闻给他讲了古代有名的医界大师的遭遇。

李时珍听完父亲的话后,便暗下决心奋发看书,同时,扁鹊的故事也让他终生难忘。

明代嘉靖六年,李时珍9岁,开始上私塾学习八股文,为日后的科举考试作准备。

做完功课,李时珍常替父亲抄写药方,跟父亲上山采药,认得了许多医书上记载的和没有记载的药草。遇到不太了解的,他都一问到底,直到弄懂为止。李言闻却责怪儿子,读书像这么努力就好了。但是,他仍旧满足了儿子的要求。只是不时提醒儿子,读书才是他的正业,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医药上面。可是,由于耳濡目染的关系,李时珍仍然对医学十分入迷。

李时珍捧着父亲写的《蕲艾传》在家里后院的药圃中看个没完。这个小小的药圃是父亲精心培植的。父亲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蕲州一带的名医,后来曾经被推举当过太医院吏目,官不大,是个正九品,但也算国家的医官了。李时珍的父亲对医学有很深的造诣,著有《四诊发明》、药书《人参传》、《蕲艾传》等。父亲对研究药草具有浓厚兴趣,李时珍深受影响。

一天,李时珍蹲在药圃的一个角落里,专心地研究栽在墙角的蕲艾。他手捧父亲写的《蕲艾传》,对照药圃中的实物仔细观察。父亲著的书上对蕲艾的描述既准确又细致,与实物丝毫不差。李时珍想:自己以后做学问,也应该向父亲学习,一丝不苟。

由于父亲的著作中记述得十分详尽,李时珍越看兴趣越浓,决定采一篮艾叶回去炮制。他很快便采满一篮艾叶,突然脚底滑溜溜地,紧接着一条白花蛇突地从蕲艾丛中探出头来,李时珍惊得尖叫起来。

正在危急之时,父亲突然出现在李时珍身边,只见他从地上抓了一把泥沙,往白蛇身上一撒,那蛇立即瘫了下去,摆成之字形,接着父亲扬起药锄,一锄就把蛇头斩了下来。蛇身在地上扭动了一会儿,便再也不动了。

父子俩都松了一口气。李言闻拽着死蛇说:“这就是我常和你说的蕲州白花蛇。蕲蛇是我们蕲州的特产之一,与新艾、蕲龟、蕲竹齐名。由于当今皇上患有风湿病,指定要蕲蛇治疗。官府为了讨好皇上,命令百姓大量捕蛇,蕲蛇被捕得越来越少,如今要找到一条蕲蛇都很困难。为了向官府交蛇,老百姓苦不堪言,编了首民歌诉苦:‘白花蛇,谁叫你能辟风邪!上司索你急为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积骨如巴陵,杀尔种族绝,白花不生祸始灭。’蕲蛇如今稀罕得成了宝了,现在我正好用它来制造咱们家传的白花蛇酒。这种酒可以治中风伤湿、半身不遂、口目歪斜、骨节疼痛以及陈久性的疥癣、恶疮、风癫等等。”

说着,李言闻从李时珍手里接过白花蛇,用钉子将蛇身钉在木板上,用小刀截掉尾巴,小心地剥掉蛇皮剔去蛇骨,然后,用药锄挖了一个坑,将蛇皮、蛇骨、蛇头和蛇尾放进坑中,并指着蛇头对李时珍说:“你看,这条蛇的眼睛还是睁着呢。蛇死后一般眼睛都是闭着的,唯有蕲州白花蛇死后眼睛是睁着的,这是辨别真假蕲蛇的办法。蛇头、蛇皮、蛇骨都有剧毒。剖完蛇后要将它们小心掩埋,以免伤人。捕到的蛇经过处理后,便可以用来炮制白花蛇酒了。来,我把祖传的制作方法教给你。”

父亲提着蛇,李时珍挎着竹篮,一起走进了他们家的药材炮炙房。

李时珍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在炮炙房里学制中药,这一次,他向父亲学习制作祖传白花酒的方法。仔细观察父亲将白花蛇放在一个瓷体内,倒了一瓶糯米酒入内,用手把白花蛇反复用酒洗涤,直到糯米酒把它浸润得透亮,才把它放入一个小细瓷坛中,然后配药:羌活2两,当归2两,天麻2两,秦艽2两,五加皮2两,防风2两。用锉刀将药锉成细粉,装进生绢袋中,用麻绳扎紧封口,把它放进白花蛇的瓷坛中,再倒进一瓶糯米酒,用箬叶密封坛口。最后,父亲将瓷坛放入一个盛有水的大锅中。

李时珍仔细观看父亲制作的全部过程,并牢记在心里,他觉得炮制药材真是趣味无穷。先前还是那么可怕的毒蛇,经过加工炮制,几天以后就成了药效显著的药酒,简直不可思议。趁着兴致,他就在炮炙房里用采来的艾叶制药,于是,他再将父亲的《蕲艾传》看了一遍,默记下制药的方法。然后,将艾叶扬去尘埃、残屑,放进一个大石臼中,用一根木制捣杆捣碎,捣成艾茸后,去掉渣滓,再把剩下的白色艾叶捣成柔烂得像棉花为止。捣好艾叶,他找来硫磺末,加入艾叶中拌匀,然后,将艾叶、硫磺糊制成细条,装在一个簸箕中,拿到屋外放在屋檐下阴干,常用的硫磺艾便制成了。从这以后,李时珍常到炮炙房,帮助父亲炮制各种药材。为了不影响学业,他把书带进炮炙房,一面看书,一面学制药。

童年时代的李时珍,从采药、制药中,既感到制药的艰辛,又体会到制药的乐趣。父亲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响着他,李时珍对祖国医学的知识是从父亲教导、阅读父亲写的书开始的。父亲写的《蕲艾传》不仅使他了解了家乡的特产蕲艾,还知道了家乡所产的蕲蛇、蕲龟、新竹等药材都是闻名天下的。尤其是父亲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时珍。后来,李时珍在编著伟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时,常常引用父亲写的书、父亲说的话。李时珍编著的《濒湖脉学》也是在他父亲著作上“选精择华”融汇己见而成的。李时珍的另一部著作《蕲蛇传》也是受父亲《蕲艾传》的影响,从而得到启迪撰著的。

父亲,成了李时珍走上医学道路的第一个启蒙老师。

2.求取功名

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李时珍12岁。经过几年私塾学习,他已经刻苦地把四书、古诗等课业读熟,并学习写诗,做八股文了。

第二年,蕲州知府周训看中了李时珍,将他选送到黄州去应“童试”。

李言闻带着儿子,来到热闹非凡的黄州府,李时珍无暇去观赏府城的风光,专心致志地应试。“童试”考两门,一为“四书义”(八股文),一为“试帖诗”。李时珍两门考试的成绩都属优秀,一举考中秀才。秀才,是科举考中的“生员”的俗称。凡考中生员的人,便跨入了儒林,在府、州、县学的学生名额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取得生员资格,便能进一步考举人、贡生、进士,一步步登上儒林的高峰。进士是朝廷选拔官吏的首选对象。全省会考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全国会考中的第一名会元、殿试中的第一名状元,是历代文人在各级考试中追猎的目标。特别是状元,一中便会“夺魁天下”,是科举中的最高荣誉,是士子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李时珍13岁中秀才,少年得志,前程似锦,父亲感到莫大的欣慰。他及时告诫李时珍:“中了秀才固然可喜,但距离举人进士的目标还差得很远。”他要李时珍奋发努力,去参加在武昌举行的三年一届的全省统考。

明代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16岁的李时珍兴致勃勃地跟随李言闻,坐船逆江而上,来到省城武昌,参加三年一度的全省统考——乡试。这三年来,他勤奋好学,饱读诗书,由于他生性聪慧,记性很好,读书过目不忘,已经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做起文章来也头头是道,常得到父亲赞许。父子俩都有必胜信心,举人似乎已是唾手可得。

发榜的日子终于到了,父子俩早早起床,赶到书院的大门外。大门外的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秀才们和他们的亲属都在这里翘首等待。李时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广场上站着等了1个多时辰,书院的官差才打开大门,将一张张黄榜张贴在大门外的粉墙上。

闹哄哄的广场顿时变得寂静下来,千百双眼睛都在搜寻着自己或亲人的名字。李时珍踮着脚尖,目光从攒动的人头上扫视过去,只见告示上密密麻麻的黑字。他在黑字中粗略地搜寻了一遍,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心中一阵发紧。他赶紧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名字地细看起来,没有自己的。他仍然不甘心,又从后面往前仔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再从前面往后先找到李字,再仔细看李后面的名字,直到看得两眼发花,仍然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父亲叹着气硬把他从人堆里拉了出来,他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名字怎么会没有。

李时珍垂头丧气地跟在父亲身后,回到了客栈。面对着无精打采的儿子,李言闻强压下自己心头的失望,鼓励儿子道:“考举人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有的人考到六七十岁才中举,你还年轻,下次乡试时,也才19岁。我们收拾书籍回家去吧!苦读3年,再来应试!”

3年之后,李时珍仍由父亲陪同,再次上武昌参加乡试,这一次又以失败告终。父亲送儿子回家以后,掩饰不住失望的心情,愤愤地离家行医去了。

6年面壁的劳累,科举失利的苦恼,困扰着李时珍,他病倒了。他患的是当时叫“骨蒸病”的肺结核,咳嗽不止,时而咳出血来。他全身发烧,身上火燎燎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新过门的妻子吴氏急坏了,不知如何是好。李时珍找来医书翻阅研究,自己开了药方,吃遍了柴胡、麦门冬、荆介这些书上说能治骨蒸病的药,谁知病情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了。

幸亏这时父亲行医回来了。父亲听妻子张氏说儿子患了重病,马上进屋探病。父亲望着脸色憔悴的儿子,心里十分难过,怪自己不该在儿子生命攸关的时刻外出,使儿子的病拖了1个多月没有得到很好的医治。他赶紧摸了摸儿子的脉,虽然脉息如疾雨沾沙,病蚕食叶,涩而无力,但无死相,还有希望。他忙坐下来仔细探视。李时珍看着父亲为自己诊病,眼睛一亮,他知道自己有救了。李时珍从小就佩服父亲的医术,他在10岁前,身体十分虚弱,全靠父亲用药调养,10岁以后身体才好起来。父亲摸脉以后,询问儿子这1个多月来吃了些什么药。

李时珍把自己开的药方给父亲看,父亲摇了摇头:“错了,错了!柴胡虽是治劳乏羸弱之药。但劳有五劳。若劳在肝、胆、心,是必用之药;或者,脾胃有热;或者,阳气下陷,柴胡也是引清气、退热的必用药。但是,惟有劳在肺、肾者,不可用柴胡。你既有肺热,又在病中新婚,肾劳而虚。此二者柴胡都是禁药,难怪你的病势越来越沉重。”

父亲说完,立即开了一个药方,只有黄芩一味药。李时珍心中好生奇怪,但也不敢多问。

说来也怪,吃了父亲开的药,第二天烧就退了,咳嗽也好了些。又喝了几天父亲开的黄芩汤,竟能下床行走,咳嗽病也痊愈了。

李时珍想起自己从小对医药就抱有极浓厚的兴趣,父亲一味黄芩治好了自己患了1个多月的沉疾,使他对父亲的医药学佩服得五体投地。想到考场上的失利,他不由得萌发了学医继承祖业的念头,但被父亲断然拒绝。父亲严厉地告诫他:“科举虽然两次受挫,但不能垂头丧气,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你天资聪慧,再苦熬3年,一定能功成名就。”

李时珍望着父亲坚定的信念,听到那不容商量的口气,只得叹了一口气,不作声了。为了李氏家族的荣誉,为了改换门庭,他不得不收起学医的念头,再苦斗3年作最后一次拼搏。

3.弃文从医

明代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一个秋天月夜,在浩淼的长江上,一叶孤舟顺水漂流。李时珍和父亲坐在船头,喝着闷酒。李言闻望子成龙的科举梦又一次破灭了,他想不通儿子才华四溢、满腹经纶,竟然不为主考看重,落得个榜上无名,第三次赴武昌应乡试,仍然失败而归。

李时珍看着父亲面色憔悴、神情沮丧的样子心里很不好受。为了转移父亲的情绪,他把一直藏在心里,已经思考多时的医学问题谈了出来。他对父亲说:“《孟子·告于篇》上讲:‘心之官则思,’《内经》上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两部书里都是说,心脏是主管人的思维活动的。儿仔细思考了这个问题,觉得不对。本来,《内经》上说过,‘脑为髓之海……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按这种讲法,是人脑主宰我们的视觉、听觉和运动器官的。再往深处想,我们思考问题时,是心在想,还是动脑子想呢?读书读久了,是头昏头痛,还是心昏心痛呢?显然这主要是前者。所以,儿以为,脑才是六神之府,思之官。”

李时珍这番独出心裁的言论使父亲颇为震动。《内经》是祖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产生于战国和秦汉之间,它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总结和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两千年来中医理论的发展,可以说都起源于《内经》。《内经》上提出的心是思之官,千百年来有学问的人都视为真理,医经、儒经都这么叙说。儿子却敢向传统挑战,提出怀疑,真不简单!李言闻并不保守,他仔细一琢磨,儿子所说何尝没有道理。李言闻不由得感叹:“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这几年来,天天督促儿子面壁苦学,尽了最大努力,发奋读书,几乎丢了命。但是,老天不遂人意,3次应试都名落孙山。万万没有想到,儿子仅凭着家族的影响,自己平时关于医药学有意无意随便说说,就记在心里,对‘心之官则思’竟动了脑筋,作了如此深刻的见解。自己行医数十年,也曾著书立说,但对于这么重大的医学问题,却从未产生疑虑,真是庸才!儿子果然聪明颖悟,才智过人,勇于探索。其实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既然儿子在医学上能够如此钻研,何不让他跟着我学医呢?别让他像我那样了,为了科举白白耗费了青春,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同类推荐
  • 刘更新传奇

    刘更新传奇

    他就是村里的首富——东家刘继基。刘继基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小时上过私塾,不但背诵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籍,且读过成担子的经史子集,年少时考过两次,未能进学,也就死了读书求仕的心。从此一门心思下田劳作,犁耙锄刨,扬场放磙样样在行。他深谙“创业好比针挑土,败业如同水推沙”的至理名言,节衣缩食,不畏艰辛。家业日盛,仍不丢农事,经常下田劳动。衣着打扮,也和种田人没有两样。他精打细算,辛勤俭朴,不沾吃喝嫖赌抽的恶习,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终于使父辈留下的殷实家业,在他手上日益发达,成为有好田二百亩,房舍数十间,五六头驴骡的大户人家......
  • 华盛顿大传

    华盛顿大传

    美国文学奠基人,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以自己真实的笔触,历经数年创作出了《华盛顿传》。这本书的内容详尽、文笔朴实,全面而又清晰地将美国国父的一生向世人娓娓道来。除此之外,它还贯注着作者伴随美国76年的人生体验,所以它不只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伟大而又光荣的“美国建国史”。
  • 开国功臣:徐达

    开国功臣:徐达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曾和朱元璋一起放过牛。元朝末年,他目睹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慨然有“济世之志”。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在郭子兴起义军中当小军官的朱元璋回乡招兵,他“仗剑往从”,从此开始了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国功臣:徐达》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明朝开国元勋郭子仪传奇的一生。
  • 十三世达赖喇嘛

    十三世达赖喇嘛

    降边嘉措与吴伟合著的本书,以著名的1904年江孜保卫战为重点,艺术地再现了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该书全景式地描述了藏族人民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热情讴歌了西藏人民反帝爱国的崇高品德和牺牲精神,塑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拉丁代本、哲林代本、洛丹、克珠旺秋、格来、曲妮桑姆、仁赛等英雄群像,既有被尊为“雪域一神”的政教领袖,更有作为民族脊梁的普通的农牧民群众和僧俗百姓。
  •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之后,神州大地迅速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思想热潮。本书立足于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分为政、干事、做人三个篇章,围绕杨善洲同志的光辉事迹从理论到到实践、从党性修养到个人品行,用生动可信的文字语言阐述了杨善洲精神作为我党宝贵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对于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干部示范引领作表率,用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热门推荐
  • 总裁的俏新娘【完】

    总裁的俏新娘【完】

    裴若琳,一个性格内向、高挑的女孩儿,拥有姣好的面容,其实那副厚厚的眼镜的下面是一双美丽、勾魂的眼眸,掩饰了她的妩媚,她的妖娆。宁凝,一个外表帅气的亿万总裁,冷酷惜情,内敛,是无数女孩儿的梦中情人。当两个闷葫芦爆发激情的时候,他们之间又将怎样展开爱情的追逐!我的群,喜欢这本书的就加进来吧:67155908,敲门砖,芝麻开门!
  • 滴血的刺刀(下卷)

    滴血的刺刀(下卷)

    被许大辉哄骗着在山林之中兜了大半日圈子的匪首张蛟,遭遇了清风寨唐氏兄弟和黄泽成、陆蕴轩等人的联手打击,罪恶的土匪头子最终在罗汉寺兵败身死,只有身为日本高级间谍的军师史思平侥幸脱逃。另一方面,进攻高安县城的日本军队面对中国守军的顽强阻击,损失惨重,恼羞成怒的日军指挥官使用了芥子气毒剂弹,中国守军阵地上顿时笼罩上了一层剧毒的烟雾。人员死伤殆尽。随着高安外围阵地的失守,死守了数日的高安县城最终陷落。六十军余部经激战后退守石鼓岭。
  • 只许你喜欢我

    只许你喜欢我

    他害死了她的爸妈,她一心想报仇,可偏偏他却宠她至极,她怕了,逃了。为了留住一心想要离开的她,他不惜一切代价,只因为把她放在任何人身边他都不放心……
  • 隐杀

    隐杀

    谢谢馒头同学提供的书友群(邪恶者同好会):32632289(已满)由kIsS铭同学提供的隐杀二群(cJ的香蕉):20137707隐杀高V群:43237511(香蕉船)(高V会员加入,进去后请改成起点的呢称)欢迎各位XeYD的同学们莅临指教^_^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中国历史名人之八(中国历史名人传记)

    朱元璋当元末农民起义之际,驱走了蒙族统治者,建立了汉族新政权——明朝(公元1368~1644年)。建国之初,人心是振奋的。全国上下,久乱思治。在一个时期里,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明朝发生过的“大事”,择其要者,阐介如下。伴随着这些“大事”,就是本卷中出现的“名人”,读者可以从本卷中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名人的详细传记资料。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文化盛开的一朵文学奇葩,它汇集了古代中东、中亚和其他地区多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在世界各国的神话故事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读者……《一千零一夜》以自己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痛快淋漓的文学语言以及优美、动人、独特的阿拉伯和伊斯兰色彩,保持着自己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它的成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写成的,而是历代阿拉伯民间说书艺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反复加工、转达、创作的结果。故事最早起源于一部波斯故事集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可以失败不能失落

    可以失败不能失落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追求事业的征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诸多的不顺与苦难。在苦难面前是奋斗、进取,还是消沉、堕落,这往往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人生并非理想化的,我们要勇于接受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考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做一个勇敢的跋涉者。《可以失败不能失落》将带你体验形形色色的失败与成功,送给你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帮助你将坎坷化为坦途,将眼泪化为歌声。从而让你能坦然地面对挫折,面对苦难,面对生活。这样一来,你就将成为“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善战者”,从而主宰自己的命运。
  • 最有效的晋升方法:做最好的员工

    最有效的晋升方法:做最好的员工

    要想在职场成功晋升到底有没有捷径呢?要想在这个职场登山运动中胜出,只需把握两点,就是捷径,第一:不要走弯路,第二:相同的路走得比别人快。站在员工的角度,要立足于这两个基点,循序渐进地运用快速晋升的观念、心态、思维方式去做事和为人处世。我们相信,职场之“ 道”比“术”更重要,人在职场,树立正确的观念、心态与观察角度、思维方式,比苦学任何具体技巧都重要。正如推销大师万变而不离其宗,而一位推销新手,不明白推销的原理而背诵推销108招,理论上熟练,却无法灵活运用。
  • 巧手一招鲜

    巧手一招鲜

    本书中大师教您做菜的巧招。家常菜是指百姓人家日常制作和食用的菜肴,是选用普通的原料、根据家人的品味爱好制成的,不仅味美可口,而且有浓郁的乡土情愫,让人深深地喜爱和留恋,犹如乡音、母语一般深入骨髓和灵魂。中国烹饪大师史正良先生通过潜心总结研究、反复实践、制作、编写出这一套全新的家常菜谱,其中的菜肴用料普通、制法简便、调味适口,并且营养合理、易学易变,对于提高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培养美食情趣有极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