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06100000010

第10章 培根(1)

1.美好的童年

1561年1月22日,在英国伦敦一户新贵族家庭里,一个婴儿出生了。他就是以后我们都知道的弗兰西斯·培根。培根的祖先没有根深蒂固的贵族头衔,到了他的祖父,还仅仅是个大寺院的僧侣管家。由于这层关系,培根的父亲尼古拉·培根才得以进入剑桥大学读书。他学的是法律,为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

培根的父亲老培根,天资聪明,而且十分刻苦认真。他学有所成,毕业后通过关系进入政界并逐步获得英王的信任,先起用他担任大法官。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期,他又被任用为掌玺大臣。他热心于科学和教育,同时,也对权力和财富充满了兴趣和心机。他曾利用宗教改革之机,凭借父亲担任寺院僧侣管家的便利条件,把爱德蒙斯大寺院所属的好几处庄园都买了下来。

培根的母亲安尼是个不平凡的女性。她的父亲是位爵士,曾担任过英王爱德华六世的老师。安尼博学多才,举止文雅,熟悉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翻译过许多著作,还热心于宗教改革和文学研究。

培根的姨夫博莱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他是英国女王的财政大臣、国务秘书、首席部长,还有伯爵头衔。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对于任何孩子来说,都是生活、学习的极好条件。

培根已经有了四位哥哥,因此他的出生,没有给这个大家庭带来过多的惊喜。可是培根在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示出来的漂亮外表和聪慧过人的头脑让人称奇,并因此获得了全家上下乃至亲友们的好感和宠爱。

童年的培根长得非常漂亮,皮肤白嫩,长着大而有神的灰色眼睛,眼睫毛长而向外弯曲,圆圆的大脑壳,四肢灵活健壮,满身充斥着喜人的活力。尤其是他聪明的头脑,让所有见过他的人都感到生出这样的孩子简直是个奇迹。他未满周岁就口齿清楚,教什么能学什么。不足两岁他就能跟大人对话了。刚满两周岁,父母把他带到哪里,都会招来贵族、夫人甚至小姐们对这孩子的啧啧赞叹。父母带他出席各种社交活动,简直是一种骄傲的显示。

大约5岁时,父亲开始带他到王宫去见世面。第一次面见女王时,父亲曾担心他胆怯出丑。可是,当女王问小培根年龄时,他不慌不忙地说:“我是在女王这幸福的朝代出生的,年龄比你的王朝还小两岁。”女王对这孩子的回答充满兴趣,称他是“我的小掌玺大臣”。培根的这次回答,一时在宫廷内外传为美谈。

女王吩咐,以后可以经常带小培根到宫中来。这次晋见女王,给父母和在朝当政的姨夫以及所有的亲友都增了光,全家人和亲友都为有这样一个孩子而自豪。

虽然小培根备受宠爱,可他的父母却未忘记对孩子的教育。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受宠的孩子不加以严格约束,很可能走上邪路。因此,他们为小培根的成长制定了严格的教育计划,为他请了家庭教师,教他学习语言、圣经、神学,等他年龄稍大一些,开始教他学习英国历史、世界地理、欧洲各国概况。

除此之外,母亲还教他怎样欣赏音乐和文学名著,怎样使自己高雅大方,以及各种场合的礼节、贵族的交际习惯等等。

聪明的培根有极好的记忆和领悟能力,对所学的知识几乎是教一两遍就能铭记于心,还能悟出自己的理解。在父母的严格管教和引导下,培根从小养成了爱学习、爱知识的好习惯。

小小年纪,不管走到哪里都被大人们宠着,可是他却爱读书胜过喜爱各种赞扬。夸赞没有使这颗幼小的心灵沉醉,也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年龄很小时,他听了别人的夸赞很高兴,稍大一些对夸赞就习以为常了,年龄再大些,又把夸奖当成了学习的动力。这样,儿童时代的培根就有了对待赞扬的正确态度。

2.少年大学生

由于培根的聪明好学,到12岁时他已经完成了中小学教育。这表明教师已经无法满足培根的学习要求了。父母试着为他选了几所中学,可是听课后培根都认为上课的内容太简单。于是,父母大着胆子把他送入了著名的剑桥大学,并为他请了当时学校最有学问的三一学院院长怀特姬夫特博士作导师。

剑桥大学是英国的著名学府,开设了许多课程主要有逻辑学、辩证法、修辞学、高级文法、宗教、历史、语言学等。由于学生很少,导师可以像现代高等院校带研究生一样带学生,既没有系统的教材,也不集体上课,而是规定各个科目的原著,让学生自己去读,有了问题来问导师。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和自学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12岁的孩子能适应吗?培根的父母起初很担心。事实证明,父母的担心是不必要的,早熟的培根比那些年龄远远大于他的学生更有自制能力,对学习的兴趣也超过了他的同学。

培根还有很强的独立性,他没有因为自己年龄小,要求特殊照顾,而是自愿过普通学生的生活。他入大学后,很快就把自己融入了知识的海洋。先生布置学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著作。他的师兄们还在为看不懂而发愁,小小的培根却读出了味道。

他从柏拉图进而追溯到苏格拉底,从苏格拉底那里学到了辩证思考和辩论术。他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悟到了大自然的奥秘,培养起了对自然知识的极大兴趣。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

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辩论才能的训练,在训练中,往往是用拉丁文或希腊文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辩论。那些论辩成绩突出的学生一般都是学院的高才生。这种课程使一些不好好学习或较迟钝的学生难堪,但他们可以不参加。

在大学生中培根虽然年龄最小,但他却对这种很具挑战色彩的课程非常感兴趣,几乎每次论辩课他都参加,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临场即兴发挥。每当他上台进行论辩的时候,总引来许多师生们观看。他那还带着童稚嗓音的语调,讲出话来却有很强的逻辑性。他在论辩过程中从不强词夺理,而是以充分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使人信服。论辩课使培根的思维能力、论辩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培根喜欢读书不是为猎奇而浏览,而是在读书的同时加以思考。他小小的年纪,从不盲目崇拜任何权威。比如,当时亚里士多德哲学被奉为真理,但是,培根却敢于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提出疑义。他曾说,作为一种方法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只是给人们提出了辩驳和争论的话题与方法,却不能产生为人类生产和生活谋求福利的任何效果。这样的哲学对人类有何意义呢?

在保守思想居统治地位的16世纪,成熟的思想家也未必能提出这样深刻的疑问,而培根在15岁时就提出来了,由此可以看出他思想的深透和联系实际的倾向。正是这种倾向,萌发了他对科学和经验的思考。这种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并使他在后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形成了影响近代思想进程的经验唯物论。

培根在剑桥大学读了3年书,兴趣广泛,所学课程多达数十门。他不仅对哲学和科学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对艺术、语言、文学等也兴趣极浓。他在这里学会了多种语言,培养起了很高的文学素养。他的写作,文笔生动活泼,语言美妙,把哲学和政论文章都写得像散文一样优美。

当大学生活结束时,学校对他的评价是:学习勤奋,对各门主修课程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这样小的年纪,独自进入大学,在自己管理自己的条件下,能够学到如此程度,不能不说培根是当时的奇才。

3.年轻的外交官

随着培根知识与能力的增长,父母认为小儿子将会很有前途。为此,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和途径,向王宫贵族、一切有权势的人们宣传培根的聪明才智。培根的父亲在官场上不乏朋友,也不缺少官场经验。但培根当时年龄确实太小,还未达到能够胜任要职的程度。不过,他们的活动还是有结果的。1576年,当鲍莱爵士被任命为英国驻法国大使时,伊丽莎白女王突然想起了小培根,提出让他跟鲍莱爵士到法国工作。于是15岁的培根成了英国驻法国大使馆最年轻的外交官。

培根来到了近代欧洲大陆思想和文化最高活动的地区——法国巴黎。这里曾产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这里创立了巴黎独特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形式——沙龙,即文人、雅士的客厅聚会,由一位贵夫人做东,邀请有名气的文学家、作家、艺术家或哲学家在一起闲谈,在闲谈中互相激发思想或艺术的火花。

严格的教育,使培根深知工作和忠于女王是第一位的,是非常重要的。他到巴黎后,最初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熟悉外交事务和进一步精通法语上。半年中,他熟练地掌握了法语会话。当他熟悉了外交公文和办事程序之后,就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呼吸巴黎的文化空气,参加巴黎的文化活动中来。

他作为少年外交官,频繁参加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他英俊的相貌、炯炯有神的眼睛、才思敏捷的头脑,使他到哪里都受到主人的特别欢迎。他知识渊博,思维深透,每遇争论,总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使那些盲目崇拜知识和学者的巴黎贵夫人们惊叹不已。

培根在巴黎,不仅参加沙龙,而且观察欧洲大陆的自然风光、经济发展、政治变化、学术动向。他以极强的求知欲,全面了解英国以外的世界,这使他知识大增,视野开阔。后来,根据自己对巴黎政界的观察,培根写成了《欧洲政情记》,还作了大量的笔记和对沙龙的评论。

巴黎的学术活动对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还在别的同龄人尽情玩耍的时候,培根就以一个思想家的姿态开始学习、思考和工作了。这大概是他成为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原因之一吧。

同类推荐
  • 马歇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马歇尔(名人传奇故事丛书)

    乔治·卡特莱特·马歇尔(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2.31~1959.10.16),美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陆军五星上将。他于1901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贝多芬传(青少版名著系列)

    在《贝多芬传》这本传记里,罗曼·罗兰以极大的热情提醒人们关注那些最不为人注意的伟人特点。贝多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展示在人们面前;贝多芬一生所展现的英雄主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雄伟地展示出来,激励着无数的崇拜者。
  •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中国第一霸:齐桓公

    谈起春秋五霸,首推齐桓公。就政治、经济、军事而言,在七十多个诸侯中,齐桓公并不出类拔萃。他用财无度,好酒,好猎,好女人。然而他有一最大优点:爱惜人才。哪怕是自己的仇人,一旦认准了,破格提拔,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在贤相管仲等人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荣登霸主宝座。然而,齐桓公的结局并不好。作为一个堂堂霸主,竟被活活饿死。始作俑者,是他生前最宠爱的三个大臣。这个中的滋味,很耐人寻味。在众多的诸侯中,齐恒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主。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
  •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为官50年

    曾国藩与三代君王打交道颇费心机,有时奴颜媚骨,有时抗旨犯上,有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因为对方是一言九鼎的皇上。封建社会,皇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力一旦落入昏君或无能之帝的手中,很多人就要遭殃。曾国藩所侍奉的三代君王虽不是昏君,却是无能之帝,事实上皇上可以无能,但是他却不愿意别人说自己无能。曾国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与三代君王打交道的!本书叙述了曾国藩的50年官场生涯。
热门推荐
  • 品质与修养

    品质与修养

    品质和修养是做人的关键。一个有品质游修养的人,是会受到欢迎的。本书将教会大家提升品质和修养的方法
  •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

    早懂经济学,早过好日子

    本书分析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并力求从中为你挖掘出最多的经济学信息,探测到最多的经济学秘密!它将在最贴近你的生活小事中为你进行经济思维的超级解密;它将带你透过生活中的千姿百态,看经济学的力量有多么不可思议;它将传授给你与众不同的智慧,教你懂得如何抉择才更能让自己游刃有余!
  •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明朝能臣王崇古和张四维

    在明朝的历史上,值得一提的是晋商,鼎盛时期的山西商人,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极大推动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圣经的智慧(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在《圣经的智慧》中,我为大家讲述的是关于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认为你们应当掌握更多的关于圣经方面的知识,但我又实在不清楚你们从哪里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知识。
  • 说服你没商量

    说服你没商量

    说服不一定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它可长可短,可多可少;可以精悍,也可以木讷;可以理直气壮,也可以面带委屈。其中关键在于说服时要谣中暗藏玄饥,能在片言只语中把精妙的道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且让听者心悦诚服,让人体会到你的用心,进而接受你的要求。
  • 意外得个老婆

    意外得个老婆

    第一天上班因为走错门,她从设计师助理变成了当红偶像团体的助理。“白清言,你这辈子都休想甩掉我们!”明明三个性格迥异的人,却对她说了同一句话。更可悲的是,她遇到了那个恶魔般的男人。他逼迫,设计,逼着她一步步跌入他的圈套。逼着她和自己心爱的男友越走越远,甚至在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狠狠的贯穿了她的身子。从此……她再也无法摆脱他。“白清言,我说过的,你终究……逃不掉的!”逃不掉么?是呵……一直以来,她总是从一个圈里逃到另一个圈里。即便是五年后,她依旧没法逃得过那些人……
  • 走进互联网时代

    走进互联网时代

    聚焦两会,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对我们到底有多深的影响?时代在变,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拥抱未来?
  • 绝世杀手妻:魔后当道

    绝世杀手妻:魔后当道

    他腹黑,她奸诈,他狂妄她强势,他嗜血,她残忍,他冷情她无情,他凌厉霸气,她生杀予夺。当现代锋利的剑遇上异世寒芒毕露的刀,是谁迷了谁的眼?谁乱了谁的心?“吾主天下”她,现代顶级杀手,穿越异世,狂妄之音,依旧不改。“舍我其谁”他,异世未来之王,只有他想要的,没有他得不到的。两王相斗,是他征服了她?还是她驯服了他?(本故事纯属虚构)
  • 科学狂人在异界

    科学狂人在异界

    他,本是地球的一位顶尖科学家,由于以身试验空间传送器而导致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意外中的意外让他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在这里,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叫做灵师。在这里,他发现了上古的秘密。在这里,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生意场社交知识全知道(超值金版)

    面对批评:谢谢你告诉我,在此特别提醒本书读者: 应答客户的询盘:立即报价。我们不妨先排一排手头的工作,在生意场发达成功者有九条白金法则,按 重要性排出先后顺序。 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了一些情况… 如果你不知道某件事: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我会仔细考虑你的建议的。 承认过失:是我一时疏忽,10点前答复您好吗? 请同行帮忙:没有你真不行啊! 拒绝黄段子:这种话好像不适合在这里讲哦! 减轻工作量:我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不过幸好…… 打破冷场的话题:我很想知道您对这件事的看法